宁武子的智与愚

  孔子曾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对此的通常解释是,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政治开明的时候,他就发挥聪明才智,为国效力;当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他便装傻犯糊涂。宁武子的聪明别人是可以做的,可他那种“愚”(装糊涂)却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若单从字面上讲,这种解释是通的,也符合国人“难得糊涂”的处世哲学。可是,历史上真实的宁武子是这样的吗?翻阅《左传》,我发现问题并非如此。  宁武子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名俞,武是他的谥号。他生长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卫懿公好鹤误国,北狄攻占了卫国的朝歌城,宁武子及其家人随逃难的人群一路东奔。后来卫文公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复国,宁武子遂开始出仕,并得到卫文公重用。其后,宁武子经历卫文公和卫成公两朝,成为春秋时期有名的贤大夫。  卫文公是开明国君,任贤使能,与民共甘苦,穿粗布衣服,戴粗帛帽子。经济上,他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工商和手工业。文化上,他重视教化,奖励求学,向臣下传授为官之道。经过20多年的治理,卫国国力逐渐强大。作为卫文公执政团队中的一员,宁武子在其中发挥出了他的聪明才智,这是说得通的。  可有意思的是,在卫文公这个明君当政期间,《左传》中并无宁武子如何展现聪明智慧的记载。反倒是在卫成公这个不太靠谱的国君当政期间,《左传》中记载了宁武子的作为。而这些作为,显然不是普通人所理解的装傻以自保的“愚”,而是另一种“愚”——敢于担当,“知其不可而为之”。  卫成公即位时恰是晋楚争霸之际。公元前634年,楚国出兵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文公向卫国借道救宋,卫国大夫元咺认为应借道予晋,以联合晋国抵制楚国,但卫成公没有采纳元咺的建议。于是,晋国只好改道救宋。后来,晋楚之间爆发了著名的城濮之战,大战之前,晋国想与卫国结盟,卫成公又没答应,反而让自己的军队加入了楚国军事集团。  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爆发,晋国打败了楚国,卫成公从卫国“出奔”,让元咺辅佐卫成公的弟弟叔武处理政事。鉴于卫成公无礼于晋,晋文公一怒攻取卫国,并与宋国共分其地。  在卫成公“出奔”期间,宁武子一直在他身边。后来,晋国让卫成公“复国”。此时卫国已形成了两派政治势力,一派是跟着卫成公“出奔”的,一派是留在卫国听命于元咺的,整个国家有分裂的危险。这个时候,宁武子出场了。他“与卫人盟于宛濮”,说:“天祸卫国,君臣不协,以及此忧也。今天诱其衷,使皆降心以相从也。不有居者,谁守社稷?不有行者,谁扞牧圉?不协之故,用昭乞盟于尔神以诱天衷。自今以往,既盟之后,行者无保其力,居者无惧其罪。有渝此盟,以相及也。明神先君,是纠是殛。”意思是说,老天要降灾祸给卫国,使卫国君臣之间不和睦,致使卫国面临今天的为难境地。现在老天诱发我们内心的良知,让我们都放弃成见,互相和睦。如果没有留在国内的人,谁保卫社稷?如果没有跟着国君一块儿出走的人,谁替国君放养牛马、照顾起居?自这次会盟之后,跟随国君一块儿出行的人不要认为自己有功劳,留在国内的人也不要害怕被国君追究罪责。如果有人破坏了这个盟约,上天就会惩罚他。  经过宁武子的“政治斡旋”,卫成公得以回卫国继续做国君。但问题并没有就此结束。在“出奔”期间,有人向卫成公进谗,说元咺要改立叔武为君。当时,元咺的儿子元角正跟着卫成公,卫成公就杀了元角。这也就与元咺结下了恩怨。  当上霸主之后,晋文公在温地主持诸侯会盟,讨论如何惩罚卫成公,卫成公冤杀元角之事亦被提交“盟会”之上裁决。晋文公建议周天子(周襄王)杀了卫成公,但周襄王不同意。晋文公又使阴招,让医生“鸩杀”卫成公。这个时候,宁武子又出场了。他贿赂医生,让他在下药的时候少放了许多剂量,结果,卫成公“不得死”,保住了一条命。最后,鲁僖公又替卫成公求情,送给晋文公和周襄王各十双宝玉,使晋人释放了卫成公。  后来,卫成公收买卫国的两个大夫发动政变,杀死了元咺和元咺改立的国君公子瑕。经过几次折腾,卫国元气大伤,随后又遭到狄人围攻,只好迁都于帝丘。此时卫成公梦见卫国的始君卫康叔说:“夏后相夺走了我的祭品。”卫成公就下令祭祀夏后相。在当时,祭祀是国家大事,怎能说改就改呢?于是宁武子力谏,说:“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夏后相不是我们卫国的祖先,跟我们没关系,我们怎么可以改祭呢?经宁武子力劝,卫成公才放弃“改祭”这个荒唐的想法。  从贿赂医生以保下卫成公的性命,到劝阻卫成公改祭的荒唐之举,宁武子在这段“邦无道”时期的作为,显然不是在故意装傻犯糊涂,而是每每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国担当。对于宁武子的智与愚,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有比较到位的解释,说:“宁武子,卫大夫,名俞。按春秋传,武子仕卫,当文公、成公之时。文公有道,而武子无事可见,此其知之可及也。成公无道,至于失国,而武子周旋其间,尽心竭力,不避艰险。凡其所处,皆智巧之士所深避而不肯为者,而能卒保其身以济其君,此其愚之不可及也。”在乱世之中有勇气担当,这对大部分人来说是冒风险的“傻事”,是“不聪明”的做法,是“愚”。但孔子赞赏这种“愚”,认为这种“愚”恰恰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孔子本人其实也有一股“愚”劲的。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他奔走呼号,游说各国诸侯实现“仁政”。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很多人看来不也是很“愚”的吗?但是,孔子也正是凭着这股子“愚”劲成了“万世师表”。

  孔子曾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对此的通常解释是,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政治开明的时候,他就发挥聪明才智,为国效力;当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他便装傻犯糊涂。宁武子的聪明别人是可以做的,可他那种“愚”(装糊涂)却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若单从字面上讲,这种解释是通的,也符合国人“难得糊涂”的处世哲学。可是,历史上真实的宁武子是这样的吗?翻阅《左传》,我发现问题并非如此。  宁武子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名俞,武是他的谥号。他生长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卫懿公好鹤误国,北狄攻占了卫国的朝歌城,宁武子及其家人随逃难的人群一路东奔。后来卫文公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复国,宁武子遂开始出仕,并得到卫文公重用。其后,宁武子经历卫文公和卫成公两朝,成为春秋时期有名的贤大夫。  卫文公是开明国君,任贤使能,与民共甘苦,穿粗布衣服,戴粗帛帽子。经济上,他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工商和手工业。文化上,他重视教化,奖励求学,向臣下传授为官之道。经过20多年的治理,卫国国力逐渐强大。作为卫文公执政团队中的一员,宁武子在其中发挥出了他的聪明才智,这是说得通的。  可有意思的是,在卫文公这个明君当政期间,《左传》中并无宁武子如何展现聪明智慧的记载。反倒是在卫成公这个不太靠谱的国君当政期间,《左传》中记载了宁武子的作为。而这些作为,显然不是普通人所理解的装傻以自保的“愚”,而是另一种“愚”——敢于担当,“知其不可而为之”。  卫成公即位时恰是晋楚争霸之际。公元前634年,楚国出兵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文公向卫国借道救宋,卫国大夫元咺认为应借道予晋,以联合晋国抵制楚国,但卫成公没有采纳元咺的建议。于是,晋国只好改道救宋。后来,晋楚之间爆发了著名的城濮之战,大战之前,晋国想与卫国结盟,卫成公又没答应,反而让自己的军队加入了楚国军事集团。  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爆发,晋国打败了楚国,卫成公从卫国“出奔”,让元咺辅佐卫成公的弟弟叔武处理政事。鉴于卫成公无礼于晋,晋文公一怒攻取卫国,并与宋国共分其地。  在卫成公“出奔”期间,宁武子一直在他身边。后来,晋国让卫成公“复国”。此时卫国已形成了两派政治势力,一派是跟着卫成公“出奔”的,一派是留在卫国听命于元咺的,整个国家有分裂的危险。这个时候,宁武子出场了。他“与卫人盟于宛濮”,说:“天祸卫国,君臣不协,以及此忧也。今天诱其衷,使皆降心以相从也。不有居者,谁守社稷?不有行者,谁扞牧圉?不协之故,用昭乞盟于尔神以诱天衷。自今以往,既盟之后,行者无保其力,居者无惧其罪。有渝此盟,以相及也。明神先君,是纠是殛。”意思是说,老天要降灾祸给卫国,使卫国君臣之间不和睦,致使卫国面临今天的为难境地。现在老天诱发我们内心的良知,让我们都放弃成见,互相和睦。如果没有留在国内的人,谁保卫社稷?如果没有跟着国君一块儿出走的人,谁替国君放养牛马、照顾起居?自这次会盟之后,跟随国君一块儿出行的人不要认为自己有功劳,留在国内的人也不要害怕被国君追究罪责。如果有人破坏了这个盟约,上天就会惩罚他。  经过宁武子的“政治斡旋”,卫成公得以回卫国继续做国君。但问题并没有就此结束。在“出奔”期间,有人向卫成公进谗,说元咺要改立叔武为君。当时,元咺的儿子元角正跟着卫成公,卫成公就杀了元角。这也就与元咺结下了恩怨。  当上霸主之后,晋文公在温地主持诸侯会盟,讨论如何惩罚卫成公,卫成公冤杀元角之事亦被提交“盟会”之上裁决。晋文公建议周天子(周襄王)杀了卫成公,但周襄王不同意。晋文公又使阴招,让医生“鸩杀”卫成公。这个时候,宁武子又出场了。他贿赂医生,让他在下药的时候少放了许多剂量,结果,卫成公“不得死”,保住了一条命。最后,鲁僖公又替卫成公求情,送给晋文公和周襄王各十双宝玉,使晋人释放了卫成公。  后来,卫成公收买卫国的两个大夫发动政变,杀死了元咺和元咺改立的国君公子瑕。经过几次折腾,卫国元气大伤,随后又遭到狄人围攻,只好迁都于帝丘。此时卫成公梦见卫国的始君卫康叔说:“夏后相夺走了我的祭品。”卫成公就下令祭祀夏后相。在当时,祭祀是国家大事,怎能说改就改呢?于是宁武子力谏,说:“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夏后相不是我们卫国的祖先,跟我们没关系,我们怎么可以改祭呢?经宁武子力劝,卫成公才放弃“改祭”这个荒唐的想法。  从贿赂医生以保下卫成公的性命,到劝阻卫成公改祭的荒唐之举,宁武子在这段“邦无道”时期的作为,显然不是在故意装傻犯糊涂,而是每每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国担当。对于宁武子的智与愚,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有比较到位的解释,说:“宁武子,卫大夫,名俞。按春秋传,武子仕卫,当文公、成公之时。文公有道,而武子无事可见,此其知之可及也。成公无道,至于失国,而武子周旋其间,尽心竭力,不避艰险。凡其所处,皆智巧之士所深避而不肯为者,而能卒保其身以济其君,此其愚之不可及也。”在乱世之中有勇气担当,这对大部分人来说是冒风险的“傻事”,是“不聪明”的做法,是“愚”。但孔子赞赏这种“愚”,认为这种“愚”恰恰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孔子本人其实也有一股“愚”劲的。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他奔走呼号,游说各国诸侯实现“仁政”。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很多人看来不也是很“愚”的吗?但是,孔子也正是凭着这股子“愚”劲成了“万世师表”。


相关文章

  • 芦芽山下说宁武
  • 宁武县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北依内长城与朔州相邻,西北以黄花岭与神池接壤,西南以芦芽山与五寨相望,南部与静乐相连,东南以云中山与忻州市分界,东部以段家山与原平连通.境内南北长105千米,东西平均宽45千米,总面积1987,7平方千米. 一 宁武 ...查看


  • 公司重要制度的建立及落实情况
  • 公司重要的管理制度建立及落实情况 强化管理体制.执行力建设,营造氛围,提高凝聚力,促进企业加快发展.加强管理的关键,在于执行.在于明责.在于落实.制度落实是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强化执行力建设,提高效能为目标,强化财经管理体系.人才队伍建设.完 ...查看


  • 中共宁武县委书记任宁虎同志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清单_宁武新闻网
  • 为认真落实县委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强化班子成员履职尽责意识,根据县委<关于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的实施意见>精神,现就任宁虎同志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提出如下意见: 1.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第一责任人职责,管好班 ...查看


  • 汾河--山西人的母亲河(图)
  • 楼子山雷鸣寺 汾源灵沼 由西南向东北急流下坡的溪水 汾河是山西最大的河流,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从宁武县算起,流经34个县(市),至万荣县裴庄乡西陲注入黄河,全长716千米.汾河流域面积近4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养育了40%的 ...查看


  • 你真的懂得"难得糊涂"的人生哲学吗?!
  • 人生的糊涂有两种:一种是真糊涂,懵懂处世,似是与生俱来,装不来,求不到:一种是假糊涂,是非黑白明明了然于心,却故意装作良莠不分. "清朝名士郑板桥,说过几句很了不起的话:'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 ...查看


  • 宁武有哪些景点可以自驾游?这几个景点你都去过嘛?
  • 随机时代的变化,旅游成为了生活中一种悠闲的生活方式,不仅可以放心身心,还可以开阔眼界.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宁武自驾游的几个景点. 汾河源头: 汾河四周风光旖旎,汾河旁有座亭台,碧上雕有一个龙头,龙口喷出一股清泉,水质纯净,还可以直接饮用. ...查看


  • 年度防治水计划
  • 山西宁武 大运华盛南沟煤业有限公司 (2012年度防治水计划) 二○一二年二月 目 录 第一章 矿井概况 ............................................... 2 第二章 2012年采掘计划 ... ...查看


  • "愚不可及"新解释
  • "愚不可及"新解释 "愚不可及"现多为愚蠢之意,但原意却是装傻充愣的意思. 诗句出自<论语 ·公冶长第五>,原话为"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qu ...查看


  • 安全大检查汇报材料
  • 山西宁武德盛煤业有限公司 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汇报材料 山西宁武德盛煤业有限公司 二○一三年七月 山西宁武德盛煤业有限公司 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 感谢省督察组及各级领导不辞劳苦莅临我矿检查指导安全生产工作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