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与领导力

  1860年5月,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南北战争,美国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在芝加哥举行,要选举一名几乎可以肯定能当选总统的总统候选人,因为那时的民主党已经分崩离析。虽然候选人名单中有两位资深政治家:威廉·苏华德(William Seward)和萨蒙·蔡斯(Salmon Chase),共和党的代表们却最终把宝压在了一个初出茅庐的国会议员身上。

  此人就是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上任之初,林肯就采取了一系列的大胆行动,比如派补给船前往萨姆特堡,迫使南方打响内战的第一枪——这是任何一个老练的政治家都不敢做的。此外,他为塑造美国形象所作的一系列演讲,也只有他才能做到。

  林肯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取得了这些辉煌成就,因此领导和管理行业对林肯卓越领导能力的推崇也就不足为奇了。唐纳德·菲利普斯(Donald Phillips)《林肯论领导能力》(Lincoln on Leadership)一书的副标题是“艰难时期的执行策略”。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的电影《林肯》(Lincoln)也掀起了向林肯学习的热潮。如今,CEO们又一次站在镜子前练习“葛底斯堡演讲”,或是阅读道里斯·科恩斯·古德温(Doris Kearns Goodwin)的《政敌团队》(Team of Rivals),这本书同样给了斯皮尔伯格拍摄灵感。

  可惜的是,大多数的阐释和模仿都不得要领。菲利普斯不过是用林肯阐释了一些老生常谈的管理策略,比如通过巡视进行管理(林肯会花大量的时间在战场上巡视)。而古德温关于“政敌团队”的建议无疑将会给普通公司带来管理上的混乱。一个管理者如果模仿斯皮尔伯格电影中的林肯,声称自己“穿着权力的衣衫”,他恐怕就离失业不远了。林肯曾经说过:“卓越的天才不屑走别人走过的路。”这似乎意味着别人很难从他身上学到什么。

  幸好,关于林肯的理论并非全都如此。哈佛大学商学院的高塔姆·穆昆达(Gautam Mukunda)在他的新书《不可或缺》(Indispensable)中,用林肯的例子论证了现代管理学中最激烈的一个争论:到底是局内人还是局外人更有可能成为最优秀的领导者。在经济危机之前,大多数人的共识是局内人。但是,如今在很多公司里都是局内人把事情搞得一团糟,为了寻找重获活力的方法,许多公司已经慢慢开始倾向于选择局外人了。博斯咨询公司(Booz & Company)针对2500家公司的研究发现,局外人担任CEO的比例从2007年的14%上升到了2011年的22%。在欧洲,这一比例已经从14%增长到了31%。比如英国就打破惯例,委任加拿大的马克·卡尼(Mark Carney)经营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

  穆昆达将领导者分为两种,一种是“被筛选过的”,另一种是“未被筛选过的”。被筛选过的领导者往往是业内的资深人士,大家对他们的优点和缺点了如指掌,他们是局内人。未被筛选过的领导者则神秘莫测,比如林肯那样从未担任过要职的局外人,或是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那样失宠的局内人,或者卡尼那样在其他机构中积攒了声誉的外来者。被筛选过的领导者彼此之间几乎没什么区别,候选人名单中的任何一个局内人都能做得不差。未被筛选过的领导者彼此之间则大有不同,要么是像林肯和丘吉尔这样的著名成功案例,要么就是把事情搞得不可收拾。

  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威廉姆·桑代克(William Thorndike)最近也出版了一本名为《局外人》(The Outsiders)的书,进一步印证了穆昆达关于“未被筛选过的领导者可能更有优势”的观点。桑代克在考察了八家表现超过标准普尔指数20多倍的企业的CEO后发现,他们都曾是给公司带来新观念的局外人。《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的凯瑟琳·格雷厄姆(Katharine Graham)在上任时已经多年失业在家,通用电力公司(General Dynamics)的比尔·安德斯(Bill Anders)曾经是一名宇航员,首府广播公司(Capital Cities)的汤姆·墨菲(Tom Murphy)在接掌这家当时已经深陷困境的电台之前,并没有媒体行业的工作经历。至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的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他的经历相信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了。

  但是,每一个成功的局外人背后都有十几个失败的同行,比如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的卡莉·菲奥丽娜(Carly Fiorina)、苹果公司(Apple)的约翰·斯卡利(John Sculley)、家得宝公司(Home Depot)的鲍勃·纳尔德利(Bob Nardelli)、施乐公司(Xerox)的理查德·托曼(Richard Thoman)和安然公司(Enron)的杰夫·斯基林(Jeff Skilling)。艾尔·邓拉普(Al Dunlap)为了推进短期利润的增长,每次刚一上任就大幅裁员,直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出面制止才肯罢手。博斯公司指出,2009年至2011年间,34.9%的局外人CEO遭到解雇,而局内人的解雇比例只有18.5%。

  这表明,如果公司运转顺利,最好不要聘用局外人来领导全局。毕竟,由好变坏易,由好变强难。但是,如果公司运转不畅,比如像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那样陷入困境,或者像电信公司一样经历行业重组,那么聘用一位局外人就不失为明智之举。其中,最标准的方法是从别的企业里挖来一位明星总裁,虽然这么做效果有时不尽如人意。第二个选择是委派一名“局外人中的局内人”,比如在某家公司做得非常成功,但却离开该公司去打拼另一番事业的人。托尼·霍尔(Tony Hall)的经历就是一个例子,他代替了上任54天即被解雇的BBC前总裁,因为他曾经在BBC工作过,后来离开该公司去经营英国的皇家歌剧院。第三个选择是先让某人担任一段时间的高级职务,然后再决定是否让其出任总裁。在作决定时,应该听取其同事的非正式评议,而不是依赖正式的面试。毕竟,公司将宝压在局外人身上的原因不是因为局外人“穿着权力的衣衫”,而是相信这名局外人有着卓越的领导才能。

  1860年5月,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南北战争,美国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在芝加哥举行,要选举一名几乎可以肯定能当选总统的总统候选人,因为那时的民主党已经分崩离析。虽然候选人名单中有两位资深政治家:威廉·苏华德(William Seward)和萨蒙·蔡斯(Salmon Chase),共和党的代表们却最终把宝压在了一个初出茅庐的国会议员身上。

  此人就是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上任之初,林肯就采取了一系列的大胆行动,比如派补给船前往萨姆特堡,迫使南方打响内战的第一枪——这是任何一个老练的政治家都不敢做的。此外,他为塑造美国形象所作的一系列演讲,也只有他才能做到。

  林肯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取得了这些辉煌成就,因此领导和管理行业对林肯卓越领导能力的推崇也就不足为奇了。唐纳德·菲利普斯(Donald Phillips)《林肯论领导能力》(Lincoln on Leadership)一书的副标题是“艰难时期的执行策略”。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的电影《林肯》(Lincoln)也掀起了向林肯学习的热潮。如今,CEO们又一次站在镜子前练习“葛底斯堡演讲”,或是阅读道里斯·科恩斯·古德温(Doris Kearns Goodwin)的《政敌团队》(Team of Rivals),这本书同样给了斯皮尔伯格拍摄灵感。

  可惜的是,大多数的阐释和模仿都不得要领。菲利普斯不过是用林肯阐释了一些老生常谈的管理策略,比如通过巡视进行管理(林肯会花大量的时间在战场上巡视)。而古德温关于“政敌团队”的建议无疑将会给普通公司带来管理上的混乱。一个管理者如果模仿斯皮尔伯格电影中的林肯,声称自己“穿着权力的衣衫”,他恐怕就离失业不远了。林肯曾经说过:“卓越的天才不屑走别人走过的路。”这似乎意味着别人很难从他身上学到什么。

  幸好,关于林肯的理论并非全都如此。哈佛大学商学院的高塔姆·穆昆达(Gautam Mukunda)在他的新书《不可或缺》(Indispensable)中,用林肯的例子论证了现代管理学中最激烈的一个争论:到底是局内人还是局外人更有可能成为最优秀的领导者。在经济危机之前,大多数人的共识是局内人。但是,如今在很多公司里都是局内人把事情搞得一团糟,为了寻找重获活力的方法,许多公司已经慢慢开始倾向于选择局外人了。博斯咨询公司(Booz & Company)针对2500家公司的研究发现,局外人担任CEO的比例从2007年的14%上升到了2011年的22%。在欧洲,这一比例已经从14%增长到了31%。比如英国就打破惯例,委任加拿大的马克·卡尼(Mark Carney)经营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

  穆昆达将领导者分为两种,一种是“被筛选过的”,另一种是“未被筛选过的”。被筛选过的领导者往往是业内的资深人士,大家对他们的优点和缺点了如指掌,他们是局内人。未被筛选过的领导者则神秘莫测,比如林肯那样从未担任过要职的局外人,或是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那样失宠的局内人,或者卡尼那样在其他机构中积攒了声誉的外来者。被筛选过的领导者彼此之间几乎没什么区别,候选人名单中的任何一个局内人都能做得不差。未被筛选过的领导者彼此之间则大有不同,要么是像林肯和丘吉尔这样的著名成功案例,要么就是把事情搞得不可收拾。

  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威廉姆·桑代克(William Thorndike)最近也出版了一本名为《局外人》(The Outsiders)的书,进一步印证了穆昆达关于“未被筛选过的领导者可能更有优势”的观点。桑代克在考察了八家表现超过标准普尔指数20多倍的企业的CEO后发现,他们都曾是给公司带来新观念的局外人。《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的凯瑟琳·格雷厄姆(Katharine Graham)在上任时已经多年失业在家,通用电力公司(General Dynamics)的比尔·安德斯(Bill Anders)曾经是一名宇航员,首府广播公司(Capital Cities)的汤姆·墨菲(Tom Murphy)在接掌这家当时已经深陷困境的电台之前,并没有媒体行业的工作经历。至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的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他的经历相信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了。

  但是,每一个成功的局外人背后都有十几个失败的同行,比如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的卡莉·菲奥丽娜(Carly Fiorina)、苹果公司(Apple)的约翰·斯卡利(John Sculley)、家得宝公司(Home Depot)的鲍勃·纳尔德利(Bob Nardelli)、施乐公司(Xerox)的理查德·托曼(Richard Thoman)和安然公司(Enron)的杰夫·斯基林(Jeff Skilling)。艾尔·邓拉普(Al Dunlap)为了推进短期利润的增长,每次刚一上任就大幅裁员,直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出面制止才肯罢手。博斯公司指出,2009年至2011年间,34.9%的局外人CEO遭到解雇,而局内人的解雇比例只有18.5%。

  这表明,如果公司运转顺利,最好不要聘用局外人来领导全局。毕竟,由好变坏易,由好变强难。但是,如果公司运转不畅,比如像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那样陷入困境,或者像电信公司一样经历行业重组,那么聘用一位局外人就不失为明智之举。其中,最标准的方法是从别的企业里挖来一位明星总裁,虽然这么做效果有时不尽如人意。第二个选择是委派一名“局外人中的局内人”,比如在某家公司做得非常成功,但却离开该公司去打拼另一番事业的人。托尼·霍尔(Tony Hall)的经历就是一个例子,他代替了上任54天即被解雇的BBC前总裁,因为他曾经在BBC工作过,后来离开该公司去经营英国的皇家歌剧院。第三个选择是先让某人担任一段时间的高级职务,然后再决定是否让其出任总裁。在作决定时,应该听取其同事的非正式评议,而不是依赖正式的面试。毕竟,公司将宝压在局外人身上的原因不是因为局外人“穿着权力的衣衫”,而是相信这名局外人有着卓越的领导才能。


相关文章

  • 领导力本质:领导最伟大的"爱"与"善"
  • 领导力(LeadershipChallenge)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对于一个人的事业.生活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在事业上渴望有重要成就的人.西方商学院将领导力课程设置为MBA学习的必修课程,无数管理学家致力于领导力的研究,关于领导力的书籍 ...查看


  • [林肯传]读书报告2
  • 读书报告 书 名:<林肯传>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金文钊 <林肯传>读书报告 一.前言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年2月12日-1865年4月15日),美国政治家,第16任总统 ...查看


  • [特训班 提优训练]2014年秋九年级历史上册 6.18 美国南北战争试题(pdf) 新人教版
  • 美国南北战争 第18课时 美国南北战争 说出'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的主要内容, 讲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 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㊂ '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发表后, 我们隶生活, 1863年元旦, ...查看


  • 美国南北战争教学设计
  • 集体备课教案:18课美国南北战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能讲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归纳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意义.能列举促使战争形势发生转折的两个文件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查看


  •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
  •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     教学目标:1.了解惠特曼与<草叶集>.2.学会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3.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教学时间:1课时预习作业:1.讲义 ...查看


  • 专题九 各国资产阶级革命
  • 专题九 各国资产阶级革命 背景资料 2009年1月20日,在数十万美国民众的注视下,47岁的奥巴马手按1861年林肯用过的<圣经>,宣誓成为美国第44任总统.他的就职演说也包含了 对林肯精神的追溯:"今天,我们聚在这里 ...查看


  • 鞋匠的儿子教案
  • 篇一:鞋匠的儿子教案 21鞋匠的儿子 小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流利,能在课文情境中理解"开怀不已.笑声止歇.讪笑.诽谤.潇洒.优越.卑微.尴尬.羞辱"等词语的意思. 2.能抓住参议员情感态度变化的线索,了 ...查看


  • 鞋匠的儿子教学反思
  • 课前准备: 1.学生提前将课文熟背: 2.学生通过上网.查阅书籍和向别人请教等方式简单了解林肯的生平情况: 3.学生自学生字,备课堂老师检查. 授课过程 一.检查生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第21课<鞋匠的儿子>(板书课题),关于这 ...查看


  • 交互式电子白板支持下授导式教学方案
  • 交互式电子白板支持下授导式教学方案的设计模板 导火线? 3.南方挑起内战的原因是什么? 4.战争初期双方的形势如何? 分别是 什么原因造成的? 5.内战中,林肯政府颁布了哪两项法 律? 内容?作用?为什么会成为内战 的转折点? 6.北方获得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