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的综合性康复治疗方法
摘要:周围性面瘫为其乳突孔内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所引起,病因不明任何年龄均可发病,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患者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对患者的心理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介绍采用了通过针灸,药物,功能康复训练,理疗等多种方法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案。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 针灸 功能康复训练 理疗
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炎或贝耳麻痹,系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是针灸科临床常见疾病,每于冬春或秋冬之季气温突变时发病增多,如不能得到及时正确治疗,可遗留面瘫、面神经痉挛及面部肌肉联带运动等诸多后遗症,给患者生活及心理上带来极大痛苦。
中医学认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即周围性面瘫是由于正气亏虚,外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而致气血阻滞,筋脉缓纵不收,而致出现患侧面部筋脉驰缓,他侧相对较强的口眼歪斜症状。传统理论认为面瘫早期不宜针灸,而现代研究结果证实面瘫早期进行针灸治疗,具有祛风明目、通经活络之功。电针可增强针感,提高瘫痪肌肉的兴奋性。并且过去传统治疗忽视了患者对于功能恢复的主动性,有人通过主动和被动运动患肌以促进瘫痪表情肌肌力恢复,从而提高疗效,也提示了促进肌力恢复在本病治疗中的重要性。缺乏系统的功能康复训练,单纯以中药及恢复期针灸治疗,疗效较差,错过了神经恢复的最佳治疗时机,而通过此综合治疗方法,急性期即通过电针刺激及系统的康复训练,促进面部血循环,增加血液供应,减轻面神经水肿,同时采用中药补气祛风通络,兼以活血化瘀组方,使病邪得去,正气得复,筋脉得养而疾病向愈,临床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自2006年5月以来采用针灸、药物及功能康复训练治疗面神经麻痹60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l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为本科室2006年5月-2007年4月门诊病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34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37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5天。
1.2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神经病学》第三版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断标准…,并排除脑血管病、脑肿瘤及颅脑外伤、颅内感染等并发的面神经麻痹。 2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同时采用针灸、中药内服,面肌功能康复训练,理疗。具体方法如下:
2.1针灸
治疗于发病早期即开始,每次于地仓、颊车、四白、阳白、攒竹、翳风、风池、大椎、丝竹空、下关、牵正、太阳、合谷等穴中选5—6穴进行针刺,地仓透颊车,早期用泻法,1周后用补法,每次留针20—30分钟,并加用G6805电针仪进行穴位刺激,以加强针感来提高疗效,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而定。且可在颊车、阳白、大椎等穴加拔火罐以增强祛风通络之疗效,隔日针灸1次,10次为1疗程,l 疗程结束休息1周续下l 疗程,一般治疗l ~2个疗程。
2.2中药治疗
以牵正散为主方:白附子10g ,僵蚕10g ,全虫6g ,防风10g ,半夏9g ,白芷10g ,天麻10g ,当归10g ,川芎log ,甘草6g ,并随症加减。
2.3功能康复训练
患病早期开始,周围性面瘫主要累及的表情肌有额肌、眼轮匝肌、提上唇肌、口轮匝肌等。指导患者主动训练主要是针对不同肌群的运动障碍进行训练;坚持有效的训练可明显的提高肌群的运动功能。具体方法为:以一手固定健侧面部肌肉,使患侧面部肌肉尽可能地做抬额、皱眉、闭目、示齿、吹哨、鼓腮等动作,每个动作10次,从上到下循环做,大概做30分钟即可,2次/天,其后给以患侧面部湿热敷以缓解面部肌肉的酸胀感。
2.4理疗
2.4.1急性期1—7天
治疗目的:尽早控制炎症水肿、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减少神经受压。首选采用红外线,利用红外线的温热作用。能够明显的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肿、消炎;一般配合针灸使用,每次20-30分钟。其次超短波有明显的穿透效果,可以起到消炎;改善面部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消除水肿;减轻面神经受压;加速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缓解乳突部疼痛的作用。每次30分钟左右。
2.4.2恢复期8—14天
治疗目的:使神经、肌肉功能尽快恢复。超短波具有加速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的作用。此时加用电脑调制中频电疗法,可以起到松解肌肉粘连、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调节血管神经功能的作用。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肌肉收缩的加强、肌肉血流循环及组织营养的改善、组织代谢能力的提高以及对神经再生的促进。
一般提上唇肌、颧肌及提口角肌对面部表情影响最大。因此,我们采用星状电极,即对患侧额部、颧部、口角旁这些部位进行治疗。治疗中根据周围性面瘫的程度不同电刺激强度应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轻、中度面瘫采用较强电流刺激疗效较好;重度面瘫采用弱电流可取得较好疗效。
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症。
3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面部外观双侧对称,闭目紧,口角无偏斜,亦无联带运动及面肌痉挛等现象;
显效:静止时外观正常,面部运动时可出现轻微不对称;
有效:治疗后症状有改善,但仍伴有运动障碍,外观面部不对称;
无效:症状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
周围性面瘫的综合性康复治疗方法
摘要:周围性面瘫为其乳突孔内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所引起,病因不明任何年龄均可发病,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患者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对患者的心理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介绍采用了通过针灸,药物,功能康复训练,理疗等多种方法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案。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 针灸 功能康复训练 理疗
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炎或贝耳麻痹,系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是针灸科临床常见疾病,每于冬春或秋冬之季气温突变时发病增多,如不能得到及时正确治疗,可遗留面瘫、面神经痉挛及面部肌肉联带运动等诸多后遗症,给患者生活及心理上带来极大痛苦。
中医学认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即周围性面瘫是由于正气亏虚,外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而致气血阻滞,筋脉缓纵不收,而致出现患侧面部筋脉驰缓,他侧相对较强的口眼歪斜症状。传统理论认为面瘫早期不宜针灸,而现代研究结果证实面瘫早期进行针灸治疗,具有祛风明目、通经活络之功。电针可增强针感,提高瘫痪肌肉的兴奋性。并且过去传统治疗忽视了患者对于功能恢复的主动性,有人通过主动和被动运动患肌以促进瘫痪表情肌肌力恢复,从而提高疗效,也提示了促进肌力恢复在本病治疗中的重要性。缺乏系统的功能康复训练,单纯以中药及恢复期针灸治疗,疗效较差,错过了神经恢复的最佳治疗时机,而通过此综合治疗方法,急性期即通过电针刺激及系统的康复训练,促进面部血循环,增加血液供应,减轻面神经水肿,同时采用中药补气祛风通络,兼以活血化瘀组方,使病邪得去,正气得复,筋脉得养而疾病向愈,临床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自2006年5月以来采用针灸、药物及功能康复训练治疗面神经麻痹60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l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为本科室2006年5月-2007年4月门诊病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34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37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5天。
1.2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神经病学》第三版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断标准…,并排除脑血管病、脑肿瘤及颅脑外伤、颅内感染等并发的面神经麻痹。 2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同时采用针灸、中药内服,面肌功能康复训练,理疗。具体方法如下:
2.1针灸
治疗于发病早期即开始,每次于地仓、颊车、四白、阳白、攒竹、翳风、风池、大椎、丝竹空、下关、牵正、太阳、合谷等穴中选5—6穴进行针刺,地仓透颊车,早期用泻法,1周后用补法,每次留针20—30分钟,并加用G6805电针仪进行穴位刺激,以加强针感来提高疗效,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而定。且可在颊车、阳白、大椎等穴加拔火罐以增强祛风通络之疗效,隔日针灸1次,10次为1疗程,l 疗程结束休息1周续下l 疗程,一般治疗l ~2个疗程。
2.2中药治疗
以牵正散为主方:白附子10g ,僵蚕10g ,全虫6g ,防风10g ,半夏9g ,白芷10g ,天麻10g ,当归10g ,川芎log ,甘草6g ,并随症加减。
2.3功能康复训练
患病早期开始,周围性面瘫主要累及的表情肌有额肌、眼轮匝肌、提上唇肌、口轮匝肌等。指导患者主动训练主要是针对不同肌群的运动障碍进行训练;坚持有效的训练可明显的提高肌群的运动功能。具体方法为:以一手固定健侧面部肌肉,使患侧面部肌肉尽可能地做抬额、皱眉、闭目、示齿、吹哨、鼓腮等动作,每个动作10次,从上到下循环做,大概做30分钟即可,2次/天,其后给以患侧面部湿热敷以缓解面部肌肉的酸胀感。
2.4理疗
2.4.1急性期1—7天
治疗目的:尽早控制炎症水肿、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减少神经受压。首选采用红外线,利用红外线的温热作用。能够明显的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肿、消炎;一般配合针灸使用,每次20-30分钟。其次超短波有明显的穿透效果,可以起到消炎;改善面部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消除水肿;减轻面神经受压;加速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缓解乳突部疼痛的作用。每次30分钟左右。
2.4.2恢复期8—14天
治疗目的:使神经、肌肉功能尽快恢复。超短波具有加速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的作用。此时加用电脑调制中频电疗法,可以起到松解肌肉粘连、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调节血管神经功能的作用。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肌肉收缩的加强、肌肉血流循环及组织营养的改善、组织代谢能力的提高以及对神经再生的促进。
一般提上唇肌、颧肌及提口角肌对面部表情影响最大。因此,我们采用星状电极,即对患侧额部、颧部、口角旁这些部位进行治疗。治疗中根据周围性面瘫的程度不同电刺激强度应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轻、中度面瘫采用较强电流刺激疗效较好;重度面瘫采用弱电流可取得较好疗效。
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症。
3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面部外观双侧对称,闭目紧,口角无偏斜,亦无联带运动及面肌痉挛等现象;
显效:静止时外观正常,面部运动时可出现轻微不对称;
有效:治疗后症状有改善,但仍伴有运动障碍,外观面部不对称;
无效:症状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