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导学案的编制

  摘要:导学案是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效载体,本文从导学案的内涵、功能、编写原则、设计环节、编写案例等方面作一些粗浅阐述。   关键词:导学案;编制;案例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4-0040-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导学案发端于学导式教学法,起初有学案和导学案之允后来由于实际应用的需要,逐渐演变为“双案合一”的导学案。纵观当今市面上出现的很多类型的导学案,我认为绝大多数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导学案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编写出高质量的导学案呢?本文试图从导学案的内涵、功能、编写原则、设计环节、编写案例等方面作一些粗浅阐述,以求抛砖引玉。      1 导学案的内涵      导学案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了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强调“导”,引导学生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导学案重视“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己解决一些问题;导学案是“案”,是提出计划、建议、办法等的文件,必须体现计划性、指导性。      2 导学案的作用      导学案应能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具体地说,导学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有如下作用:①体现章节学习计划的基本思路,为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发挥规划作用;②是知识结构体系的脉胳图,为学生把握学习内容发挥引领作用;③是学习方法的策略库,为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供借鉴和选择;④是学生自我反思的文本材料,对优化学生的思维起促进作用;⑤是学习内容问题化的载体,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起巩固作用。      3 导学案设计的原则      3.1 “两主”结合的原则   即贯彻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结合的编写思想。教师“闻道”在先,拥有专业训练的知识优势、服务管理的职责优势、教学资源的配置优势、社会阅历的能力优势,因此,教师无可置疑地占有了教学的主导权。同时,学生又是认知的主体,除了学生自己能去感知、理解认知对象之外,谁也代替不了学生的认识活动。认识的能动性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根本标志,作为教育资源的社会文化不是教师能简单地复制到学生身心结构中去的,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与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不能被忽略的。教师无论向学生传授多少文化知识,它都得经过学生自己的理解、接受等活动“内化”,从而使学生得到发展。在导学案的编制时,教师要对文化素材进行选择、加工、改造,“激活”文化,以符合学生的文化领悟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使“双向建构”过程畅通。      3.2 认知主体的特殊性原则   由于学生的身心尚未发展成熟,其文化领悟与理解能力以及实践活动能力有较大局限性,使学生与文化之间的双向作用受到―定限制。导学案的设计,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业状况、学生的心理结构、学生的认知规律,导学案要以学习内容为载体,以学习活动为平台,以方法引导为切入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有好的效果。      3.3 层次性原则   导学案要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同一学生对不同内容的不同需求。具体要求是:一是要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二是要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三是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四是要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五是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导学案应有各自不同的特色。      4 导学案设计的基本环节      4.1 设计学习目标   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提出符合实际的学习目标。目标设计一要适当,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大多数教师在目标设计时往往站在教师的理解上,将调定得过高;二要将它与教学目标区别开来,描述学习目标时,行为动词的主语是学生;三要少而精,不能面面俱到。      4.2 设计问题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探索学习的提纲,设计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也是导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精心构建问题链。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要通俗明白而正确,同时又要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用通俗化的话说,就是“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度化”。      4.3 设计情境   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当中进行的。创设一定的情境,就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教师要通过详细钻研教材,依据学习内容,把握学习环节,适时、恰当地运用多种情景材料,引导学生进人恰当的学习情景,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      4.4 设计学法   导学案主要是设计学生如何学,应从教学内容和学情出发,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思考、主动查找资料、主动操作、主动练习等。学法指导,包括如何理解教材中的关键词句、图片等,学习方法、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等。      4.5 设计习题   习题设置可以分四个层次。A、B级(基础):结合本节课的内容,选编基础性较强的练习题,题目要体现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的理解,要求学生独立完成。C级(中等):结合本节课内容,选编有一定综合性的练习题,题目要体现学生对本节所学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的运用,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来完成。D级(拓展):结合本节内容,选编一至两道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的综合性习题,体现对知识灵活运用,并运用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要求。      4.6 设计反思提示   对一些重要的问题或易错的问题,设计反思提示,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明确得失。每学习一个知识点、做一道题后都要进行反思,总结得失,必要时写在学案上,做好这项工作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摘要:导学案是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效载体,本文从导学案的内涵、功能、编写原则、设计环节、编写案例等方面作一些粗浅阐述。   关键词:导学案;编制;案例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4-0040-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导学案发端于学导式教学法,起初有学案和导学案之允后来由于实际应用的需要,逐渐演变为“双案合一”的导学案。纵观当今市面上出现的很多类型的导学案,我认为绝大多数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导学案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编写出高质量的导学案呢?本文试图从导学案的内涵、功能、编写原则、设计环节、编写案例等方面作一些粗浅阐述,以求抛砖引玉。      1 导学案的内涵      导学案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了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强调“导”,引导学生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导学案重视“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己解决一些问题;导学案是“案”,是提出计划、建议、办法等的文件,必须体现计划性、指导性。      2 导学案的作用      导学案应能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具体地说,导学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有如下作用:①体现章节学习计划的基本思路,为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发挥规划作用;②是知识结构体系的脉胳图,为学生把握学习内容发挥引领作用;③是学习方法的策略库,为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供借鉴和选择;④是学生自我反思的文本材料,对优化学生的思维起促进作用;⑤是学习内容问题化的载体,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起巩固作用。      3 导学案设计的原则      3.1 “两主”结合的原则   即贯彻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结合的编写思想。教师“闻道”在先,拥有专业训练的知识优势、服务管理的职责优势、教学资源的配置优势、社会阅历的能力优势,因此,教师无可置疑地占有了教学的主导权。同时,学生又是认知的主体,除了学生自己能去感知、理解认知对象之外,谁也代替不了学生的认识活动。认识的能动性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根本标志,作为教育资源的社会文化不是教师能简单地复制到学生身心结构中去的,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与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不能被忽略的。教师无论向学生传授多少文化知识,它都得经过学生自己的理解、接受等活动“内化”,从而使学生得到发展。在导学案的编制时,教师要对文化素材进行选择、加工、改造,“激活”文化,以符合学生的文化领悟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使“双向建构”过程畅通。      3.2 认知主体的特殊性原则   由于学生的身心尚未发展成熟,其文化领悟与理解能力以及实践活动能力有较大局限性,使学生与文化之间的双向作用受到―定限制。导学案的设计,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业状况、学生的心理结构、学生的认知规律,导学案要以学习内容为载体,以学习活动为平台,以方法引导为切入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有好的效果。      3.3 层次性原则   导学案要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同一学生对不同内容的不同需求。具体要求是:一是要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二是要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三是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四是要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五是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导学案应有各自不同的特色。      4 导学案设计的基本环节      4.1 设计学习目标   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提出符合实际的学习目标。目标设计一要适当,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大多数教师在目标设计时往往站在教师的理解上,将调定得过高;二要将它与教学目标区别开来,描述学习目标时,行为动词的主语是学生;三要少而精,不能面面俱到。      4.2 设计问题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探索学习的提纲,设计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也是导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精心构建问题链。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要通俗明白而正确,同时又要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用通俗化的话说,就是“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度化”。      4.3 设计情境   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当中进行的。创设一定的情境,就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教师要通过详细钻研教材,依据学习内容,把握学习环节,适时、恰当地运用多种情景材料,引导学生进人恰当的学习情景,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      4.4 设计学法   导学案主要是设计学生如何学,应从教学内容和学情出发,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思考、主动查找资料、主动操作、主动练习等。学法指导,包括如何理解教材中的关键词句、图片等,学习方法、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等。      4.5 设计习题   习题设置可以分四个层次。A、B级(基础):结合本节课的内容,选编基础性较强的练习题,题目要体现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的理解,要求学生独立完成。C级(中等):结合本节课内容,选编有一定综合性的练习题,题目要体现学生对本节所学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的运用,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来完成。D级(拓展):结合本节内容,选编一至两道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的综合性习题,体现对知识灵活运用,并运用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要求。      4.6 设计反思提示   对一些重要的问题或易错的问题,设计反思提示,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明确得失。每学习一个知识点、做一道题后都要进行反思,总结得失,必要时写在学案上,做好这项工作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相关文章

  • 十一章 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
  • 行政组织理论 主讲老师:杨建成 第十一章 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 第一节 行政组织编制管理概述 一.行政组织编制的含义和种类 在行政组织设置原则确定后,就要将行政组织的设置原则与实际工作需要相结合,对行政组织的职能.机构和人员进行具体的配置,这 ...查看


  • (评估的目的和原则)
  • 浅议机构编制评估的目的和原则 [摘 要]科学.客观.准确的评估是衡量机构编制效果,改进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手段.机构编制管理评估作为政府绩效评估中的一部分,主要是对机构编制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的执行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对推进行政 ...查看


  • 重庆市编办机构编制知识竞赛题答案
  • 重庆市编办 机构编制知识竞赛题答案 一.判断题(100道) 1.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属于行政许可行为.答:对. 2.事业单位登记工作不收费.答:对. 3.除登记管理机关,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可以收缴.扣留<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答:对 ...查看


  • 温州大学编制管理办法
  • 温大行政„2012‟129号 关于印发<温州大学编制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部门,各学院: 现将<温州大学编制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二年六月十四日 主题词:编制 管理办法 通知 温州大学校长办公室 2 ...查看


  • 机构编制处综合处机构编制管理岗位实习报告
  • 机构编制处综合处机构编制管理 岗位实习报告 部 门: 实习岗位:机构编制处综合处机构编制管理 姓 名: ××× 指导教师: 杜青道 完成时间: 201×年5月10日 本范文适合所有机构编制处综合处机构编制管理相关岗位实习报告,首页不显示页码 ...查看


  •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的实践和思考
  •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的实践和思考----肖 曙霞 2010-11-01 2010-11-01 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国家政权.优化配置执政资源的基础性工作.实名制管理是机构编制管理的刚化手段,在"管住" ...查看


  • 中美预算编制的比较:差异与借鉴
  • 中美预算编制的比较:差异与借鉴 内容提要:美国拥有世界上比较先进的预算编制制度.本文通过比较中美预算编制制度的主要差异,发现我国现行预算编制存在着诸多缺陷与不足.因而,我们要借鉴和学习美国先进的编制经验,改革和完善我国的预算编制制度,以促进 ...查看


  •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浅析
  • 一.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产生的背景 (一)市场经济的确立给计划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机构编制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作为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构编制管理最初是为了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而产生的.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具有浓重计划经济 ...查看


  • 控编减编工作方案
  • 控编减编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要求和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有关规定,根据省编委<关于做好全省控编减编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 ...查看


  • 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管理规定
  • 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的管理,规范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保证城市规划编制质量,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从事城市规划编制的单位,应当取得<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以下简称<资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