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对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
临泉实验中学 马洪飞
2012.3
教会学生对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
内容摘要:语文阅读课上教师为中心,先入为主,讲解分析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语文课程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必须善于营造合适的阅读氛围,要尊重学生选择,改革评价方式。个性化阅读就要强调独立阅读,让学生在走进作品走近作者的的过程中尝试个性化的独特感受。
关键词:语文阅读课 个性化解读 改变评价方式 独特感受
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一直被专制化、共性化的理念与行为所控制。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先入为主,人云亦云,讲解分析已经成为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的普遍现象。在这种理念和行为的主导下,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被剥夺,个性体验被压抑,想象力、创造力被扼杀。尽管有不少老师在探索,他们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但仍未改变语文教学的传统模式。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又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从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入手来获取相关的经验和技巧的。关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课程目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独立的作出评价;对
作品里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品位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那么,在文学作品的赏析中如何进行个性化阅读呢?
首先,教师要学会个性化的教学。
个性化的教学有两层意思:一是教师如何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调整教学内容,考虑教学策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二是在教学中要力求体现个性化的风格。
教师要敢于打破陈规、张扬个性。同样一篇文章,不仅教法不尽相同,连教什么也不尽相同,有时还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论,这完全是语文教学个性化的结果。同一篇文学作品,让是否有鲜明特色的教师教,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阅读方面,教师应是学生的示范,没有个性的教师当然培养不出有个性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对作品进行有个性、有创意的阅读、理解,用自己丰富的阅历来诠释知识,来感染熏陶学生。要读出文章的精神与魅力来,要读出自己个性的感悟与理想来,决不能只依靠一本“参考书”,并将“参考书”先入为主的替代自己的阅读。要大胆的按照自己的理解,丰富深刻的感受,做个性化的表达。另外,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课本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同样具备示范作用的文章,我们完全可以冲破教材的小圈子,尝试寻找各种包含了民族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文学作品来进行阅读教学。
要实现个性化解读,教师必须善于营造合适的阅读氛围。文学作品的教学赏析过程应该是教师、学生和作品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只有实现平等的有个性的对话,个性与个性的碰撞才能产生共鸣的火花。所以,教师要维护学生的发言权,允许学生异口异声,注意以平等的
姿态、语气与学生交流,语言要亲切自然,贴近学生心理和生活实际,以激起学生的情趣,激发学生的美的向往。应多采用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理解的商量式、询问式话语,给学生提供感受与生活经验结合、发展自我、表现自我的天地,从而为开发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教师要尊重学生选择,改革评价方式。尊重选择是体现个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生活阅历、个人性情、学习基础不同,即使很精彩的文章也不可能处处打动学生的心,全都与学生发生共鸣。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有赏析自己喜欢的段落机会,以使学生对作品作更好的主观审视,进行个性化理解,从而获得独到的见解和感受。文学作品的个性化阅读不仅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感受。从本质上讲,阅读过程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过程。“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等会有多元化理解,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阅读中存在的空间和多义性,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机会,启发诱导,精心点拨,张扬个性,放手让学生讨论归纳,与作者作真情对话,从而形成独创性的见解、体验。教师对学生的解读的评价也要改革,应多一点开放性,少一点制约性。允许学生仁者见仁见智,只要学生的回答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就要给予充分肯定,以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真正做到个性化解读。
其次,要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第一,阅读是学生
的自主实践活动,应该让学生亲自阅读,而不能让教师包办代替;第二,阅读活动应该是个性化的,不能用共性掩盖和否定个性。
要培养个性化阅读就要强调独立阅读,让学生在走进作品走近作者的的过程中尝试个性化的独特感受。阅读感受得越充分,思考感悟的就越深刻广泛,解读就更有意义。为了读得充分,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多种手段,让学生读进去,把文字变成形象,让自己进入意境,与作品中的人物精神交流,与作者的情怀共鸣。
要培养个性化阅读就要重视学生阅读数量的要求,鼓励并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以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对作品内容的感悟力和鉴赏力,力求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要培养个性化阅读就应大力倡导在独立阅读基础上的合作阅读,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实现多向对话。交流既包括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也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各自所得的信息和独特的感悟可以互换并能互为补充,从而使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系统、深刻的信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习惯,改掉诸如言而无据、哗众取宠、盲目批判等不良习气。
面对日益深入的语文教学改革形势,需要我们在深入认真领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思考并探究如何更新发展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通过引导学生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来提高阅读效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会学生对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
临泉实验中学 马洪飞
2012.3
教会学生对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
内容摘要:语文阅读课上教师为中心,先入为主,讲解分析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语文课程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必须善于营造合适的阅读氛围,要尊重学生选择,改革评价方式。个性化阅读就要强调独立阅读,让学生在走进作品走近作者的的过程中尝试个性化的独特感受。
关键词:语文阅读课 个性化解读 改变评价方式 独特感受
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一直被专制化、共性化的理念与行为所控制。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先入为主,人云亦云,讲解分析已经成为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的普遍现象。在这种理念和行为的主导下,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被剥夺,个性体验被压抑,想象力、创造力被扼杀。尽管有不少老师在探索,他们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但仍未改变语文教学的传统模式。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又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从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入手来获取相关的经验和技巧的。关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课程目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独立的作出评价;对
作品里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品位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那么,在文学作品的赏析中如何进行个性化阅读呢?
首先,教师要学会个性化的教学。
个性化的教学有两层意思:一是教师如何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调整教学内容,考虑教学策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二是在教学中要力求体现个性化的风格。
教师要敢于打破陈规、张扬个性。同样一篇文章,不仅教法不尽相同,连教什么也不尽相同,有时还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论,这完全是语文教学个性化的结果。同一篇文学作品,让是否有鲜明特色的教师教,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阅读方面,教师应是学生的示范,没有个性的教师当然培养不出有个性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对作品进行有个性、有创意的阅读、理解,用自己丰富的阅历来诠释知识,来感染熏陶学生。要读出文章的精神与魅力来,要读出自己个性的感悟与理想来,决不能只依靠一本“参考书”,并将“参考书”先入为主的替代自己的阅读。要大胆的按照自己的理解,丰富深刻的感受,做个性化的表达。另外,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课本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同样具备示范作用的文章,我们完全可以冲破教材的小圈子,尝试寻找各种包含了民族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文学作品来进行阅读教学。
要实现个性化解读,教师必须善于营造合适的阅读氛围。文学作品的教学赏析过程应该是教师、学生和作品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只有实现平等的有个性的对话,个性与个性的碰撞才能产生共鸣的火花。所以,教师要维护学生的发言权,允许学生异口异声,注意以平等的
姿态、语气与学生交流,语言要亲切自然,贴近学生心理和生活实际,以激起学生的情趣,激发学生的美的向往。应多采用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理解的商量式、询问式话语,给学生提供感受与生活经验结合、发展自我、表现自我的天地,从而为开发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教师要尊重学生选择,改革评价方式。尊重选择是体现个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生活阅历、个人性情、学习基础不同,即使很精彩的文章也不可能处处打动学生的心,全都与学生发生共鸣。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有赏析自己喜欢的段落机会,以使学生对作品作更好的主观审视,进行个性化理解,从而获得独到的见解和感受。文学作品的个性化阅读不仅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感受。从本质上讲,阅读过程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过程。“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等会有多元化理解,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阅读中存在的空间和多义性,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机会,启发诱导,精心点拨,张扬个性,放手让学生讨论归纳,与作者作真情对话,从而形成独创性的见解、体验。教师对学生的解读的评价也要改革,应多一点开放性,少一点制约性。允许学生仁者见仁见智,只要学生的回答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就要给予充分肯定,以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真正做到个性化解读。
其次,要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第一,阅读是学生
的自主实践活动,应该让学生亲自阅读,而不能让教师包办代替;第二,阅读活动应该是个性化的,不能用共性掩盖和否定个性。
要培养个性化阅读就要强调独立阅读,让学生在走进作品走近作者的的过程中尝试个性化的独特感受。阅读感受得越充分,思考感悟的就越深刻广泛,解读就更有意义。为了读得充分,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多种手段,让学生读进去,把文字变成形象,让自己进入意境,与作品中的人物精神交流,与作者的情怀共鸣。
要培养个性化阅读就要重视学生阅读数量的要求,鼓励并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以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对作品内容的感悟力和鉴赏力,力求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要培养个性化阅读就应大力倡导在独立阅读基础上的合作阅读,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实现多向对话。交流既包括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也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各自所得的信息和独特的感悟可以互换并能互为补充,从而使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系统、深刻的信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习惯,改掉诸如言而无据、哗众取宠、盲目批判等不良习气。
面对日益深入的语文教学改革形势,需要我们在深入认真领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思考并探究如何更新发展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通过引导学生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来提高阅读效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