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谋求政治大国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之路

09国际政治

童超 李峰 胡海洋 王磊 杨礼

摘要:近年来,日本一改其“韬光养晦”的外交姿态,在各类国际舞台上频频发出强烈的声音,这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提出的政治大国战略是一脉相承的。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失去了其在之前在世界上确立下来的政治大国地位。但是随着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成为名列世界前茅的经济大国之后,它在全球的经济利益日益扩展,随之而来的是对政治大国的追求。

关键词:日本;政治大国;道路;艰难

在美国的庇护和帮助下,日本在经济和军事上的崛起是二战后亚洲所有国家中最成功的。日本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人均GDP是中国或印度的10倍以上。不仅如此,十年来日本的军费开支始终在全球名列前茅,居亚洲之首,是世界可数的军事大国,也是世界上兵种最多、装备最现代化的国家之一。

然而在国际社会中,日本有着与其经济地位不相匹配的政治地位。日本对国际事务所尽义务颇多,但在国际事务中,日本常常被晾在一边,很少能够听到它作为“大国”应有的声音。冷战后,在新的国际条件下,日本努力摒弃“政治小国”形象,主动参与国际事务,建立政治大国的目标日趋明朗。

一、日本提出政治大国目标的过程

大平正芳担任首相的时期,开始着手设计日本新的发展道路,用他自己话说就是“坚决大胆地修改迄今为止的政策轨道”。概括而言,要做的是在文化上修正明治以来,尤其是战败以来日本轻视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倾向;在政治上改变日本“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国际形象。

大平正芳之后的中曾根康弘继承了大平正芳的发展战略,早在80年代初期,中曾根康弘呼唤“国际国家”,就曾提出建立一个在国际上拥有打过地位的日本的口号,后来在他担任首相时期,这一国际国家的口号又转化为“政治大国”,直接表达了充

当世界“大国”的欲望,及至90年代世界冷战格局结束以后,在世界各国摸索新的格局时,日本各界曾经不断提出要建立“日美欧三级格局”,更明确地提出要谋求与欧美共同主宰世界的大国地位。整个80年代,舆论界更是不少人士反复提出,日本是一个经济大国,但同时也是一个“瘸子”,在国际事务中很少有发言权,日本应该成为与其经济地位相称的政治大国,以使经济和政治这两只车轮保持平衡。中曾根康弘上台后在其“战后政治总决算”中明确表述:日本不能只满足做经济大国,还要成为政治大国。今后要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这是日本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宣言,也成为后来日本历届内阁的共识和国家目标。

随着90年代初海湾战争的爆发在日本国内引起巨大震动,美国充当世界警察,日本则受到宪法制约,只能先后提供110多亿元支持美国在海湾地区发动的战争。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不断批评日本对“国际事务”贡献太少,过于消极。美国国防部官员泽指责说:日本受到美国核保护伞的保护,一职“白蹭安全车”。以此为契机,日本民族主义思潮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明确地提出了日本应该对国际事务进一步追随美国的对外政策,实质上也是日本试图借用对美协调名义发展日本国力建立日本大国地位。日本国内一些人士甚至还认为海湾战争的爆发表明世界还存在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日本也面临着多种多样的危险,如果继续坚持“经济立国”的立场,日本的安全将受到巨大威胁。①

中曾根康弘之后,日本的历届政府也都把成为政治大国作为日本国家战略加以推进,冷战后日本更是不遗余力。相对于80年代相对笼统的政治大国战略定位,日本提出了明确的战略目标:第一,日本成为在东亚乃至亚太地区起主导作用的国家;第二,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第三,日本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与其他大国同样的地位和发言权。②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努力历程

1、立足亚太,争当亚洲盟主

战后,日本长期实行“脱亚入美”战略,外交上追随美国,经济上依赖美国,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经济巨人,政治侏儒”。冷战后,日本政府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外交政策,依据世界战略格局的变化和亚太地区形势的发展,进一步确立了以亚洲为依托,争当亚洲盟主,为实现其“政治大国”战略奠定实力基础。对此,日本在亚太地区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展开全方位的外交攻势,在经济、安全、环境等诸领域加强与友邦关系。

2、加强军力,建设军事强国

二战前,日本通过打赢日清、日俄两场战争确立了海权国家身份;战后,依托先进的工业基础,日本迅速建立强大的自卫队,成为世界不可忽略的一支力量。

目前,日本的常规军事装备质量和潜在能力在亚洲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当前的重点是利用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和日美全方位合作的平台提高军事质量和扩大军事活动空间,达到充实外交手段、提高国际声望的目的。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合作法》,打破了自卫队“专守防卫”的禁令。近两年来,日本又制定了“周边事态”、“有事法制”和“反恐特别措施”等法案,将自己自卫队的使命进一步融入美军全球战略之中。③美国前总统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在谈到日本当前的政治走向时说“日本正在摸索着发挥一种更为明确的自主的政治作用”,活跃的外交和坚实的经济势力已使它能够在一些地区甚至全球性问题上拥有一定的影响。它已是当今世界的多级化格局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3、寻求“入常”,登上国际政治最高舞台

反映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冲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近年来日本谋求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欲望。自1993年以来,日本舆论界开始制造舆论,提出日本为联合国提供资金在联合国成员国中位列前茅,但却不是常任理事国,应与改革。日本着重争取到美国的支持。克林顿上台后,美国对日本要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态度由

慎重转为积极,并推动其他西方国家(如英、法等)改变对日态度。同时,日本在国际社会上还依靠对亚非小国的经济援助积极为自己造势。村山富市担任联合政权首相以后,曾经专门出访东南亚各国,大力游说各国首脑,希望东南亚各国在联合国讨论日本充任常任理事国问题时予以支持,并在回国后发表的谈话中表示,已经取得部分国家的承诺。

1983年,日本政府开始构筑政治大国蓝图,并在全球战略计划中,把充当国际政治经济主角即进入联合国安理会作为主攻目标。因此,开展联合国外交成了实施这个战略决策的重要手段。

负责策划联合国外交行动的是日本外务省的联合国局。联合国局针对政治大国的蓝图,拟定了联合国外交的行动计划和应对策略,提出1995年进入安理会并任常任理事国,在二战50周年之际创造一个转机,以雪无条件投降之耻。为了获得联合国现任常任理事国的支持,这个计划提出不侵犯5个常任理事国的权益,新增的常任理事国并不一定要拥有否决权,不降低安理会的信誉和工作效益3点建议。为掩饰其勃勃雄心,排除一些国家的忧虑,联合国局制定的这个计划中不提权力、地位,屈尊降低要求,旨在照顾各方面的利益,以免引起现任5个常任理事国的反感。

作为经济大国,日本政府大胆地以支票攻关,向联合国提供大量资金。日本承担的联合国会费,早在1986年就已经超过苏联而居第二位,1992年提供的会费已占全部会费的12.45%,这还不包括向联合国维和部队活动所设的各项基金提供的大笔捐款。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日本政府还表示愿在5年内提供80~90亿美元,用于地球环境保护。

在会费、捐款上的慷慨大度给日本在联合国谋取更多职位、掌握更多权力铺平了道路。因为联合国在录用人员,分配职务时虽然考虑会员国的人口地域因素,但会费数额的多少却起决定性的作用。在联合国担任副秘书长一级高级职务的日籍外交官就有3名,此外,小田滋已连续2次当选8年一任的国际法官。这些任职、当选无一不

是以美元为背景的。

4、以经济为后盾,扩大外援

二战结束后,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振兴,其对外官方援助规模不断扩大。20世纪80年代,日本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减少对发展中国家官方援助时,日本却大幅增加这方面的拨款,以凸现其“国际贡献”。日本的对外援助主要以服务本国的经济利益和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为目的;并且,日本通过对外援助,在外交上也获得了重大的突破和成功。除了修复外交关系和促进出口,日本也把援助视为投资、建立互信、加强国家关系的手段。冷战后,日本的对外援助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利益和人道主义考虑的范围,将援助作为外交和战略工具逐渐成为其对外援助的一个重要特征。日本的慷慨援助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好评,越来越多的国家支持它担任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些亚洲国家的憎日情绪也开始下降。④

5、加快走向国际舞台步伐

冷战后尤其是近些年来,日本一改以往的“小国外交”为“大国外交”策略。积极参与地区政治、安全事务,争取在地区、国际问题上有发言权,同其他大国一道共建世界新秩序。从1990年开始,日本先后派代表出席北约和欧洲安全合作会议,参加东盟地区论坛,倡导东北亚安全对话,建议改革联合国,斡旋解决柬埔寨战后重建和伊拉克武器核查问题。“9·11”事件后,它又积极出兵印度洋,配合美国领导的反恐战争。日本的对外活动遍及全球,内容涵盖经济、政治、安全和外交,大步向其政治大国目标迈进。

80年代末期,日本准备参加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活动,自民党提出PKO法案,并且最终得以通过,日本派遣自卫队成员到柬埔寨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在自卫队走出列岛国门,参与国际军事事务这一根本问题上,日本政府取得了突破,象征性的打破了“海外派兵”的禁忌,在建立大国地位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柬埔寨问题的议案,日本专家是主要起草人,被称为柬埔寨问题的活字典。日本

外务省的官员大言不惭地称,在解决柬埔寨问题上,日本是事实上的常任理事国,不听取日本的意见是不行的。尽管此话不免言过其实,但这种情况至少证明日本在联合国具体事务活动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日本在联合国的频繁活动,为日本提高国际声誉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也为它实现政治大国的梦想提供了舆论准备。

试图修改宪法

清水几太郎明确提出,既然宪法是美国占领军强加的结果,而且又是当时条件下的产物,那么今天宪法自然应该依照新的条件予以修改。由占领军的意志和强制而建立的宪法不可能永久的具有正当的有效性。而且,美国也多次地修改自己国家的宪法。在战后,西德已经修改宪法30次,法国也已经对宪法进行了5次修改,就连意大利都已经修改了5次宪法。这样看来,清水几太郎是极力从学术上寻找根据,主张修改宪法的。他的这种思想实际上是70年代以来逐渐增加量势头的所谓新民族主义思想的核心,企图修改宪法,突破限制,强化武装,建立军事强国。

三、走向政治大国的主要障碍

日本要想成为政治大国,面临着四大障碍:

一是政治上追逐美国,缺乏独立的外交政策。二战后,美国为建立反共联盟,1951年同日本签订安保条约,把东京长期置于华盛顿的保护之下,日本失去了外交自主权。近年来,即使有一些主动举措,也仅限于美国所能容忍的范围之内,这是日本外交政策模糊、摇摆和软弱无力的根源。这极大的损害了日本追求政治大国目标的努力。在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明显下降之前,日本不可能同美国分道扬镳,从而以完全独立自主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二是对侵略战争历史的认识问题。对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日本政治主流派虽是一个基本看法,即承认对中国的朝鲜半岛有过侵略和殖民统治罪行,并得到广大日本国民的认同。但战后日本统治集团很早就受到美国的袒护,一直不能像德国

那样同过去划清界线,彻底反省,赢得受害国的谅解。结果导致国内否定历史、美化战争的事件时有发生。这种情况引起一些亚洲国家不满和愤慨,担心它重蹈历史覆辙。不能取信于邻国也削弱了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亚洲地缘政治依托。⑤现在,日本虽享有相当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但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政治大国,它还缺乏影响全球的政治力量。日本虽拥有潜在军事能力,但尚不能作为强有力的外交支援手段。

三是日本90年代经济危机以来,经历了“失去的十年”,目前虽然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仍然处在低迷、滞涨状态。此外,国土狭小、资源贫乏、经济对外依赖性大也制约了它追求政治大国的抱负。

四是战后日本和平宪法的限制。日本现行宪法,是颁布于1947年的“和平宪法”。其

第九条规定的三大原则之一的和平主义,包括放弃战争、不维持武力、不拥有宣战权。虽然日本经拥有了强大的实际作战力量,但在法理上日本就不是一个“正常国家”。因此,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首先要突破宪法的限制。

综上所述,在可预见的未来,日本在国际政治、安全事务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仍将是“边缘性”的,它只能是诸多强国中的一个“跛足巨人”。

参考文献:[1]、张永福《战后日本的政治大国之路》

[2]、雅虎《焦点关注》,2010年10月31日,第218期

[3]、《环球时报》-《如何面对日本走向政治大国?》,2002年9月29日

[4]、熊沛彪《日本外交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3

[5]、苏志良《日本历史教科书风波的真相》,人民出版社,2001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之路

09国际政治

童超 李峰 胡海洋 王磊 杨礼

摘要:近年来,日本一改其“韬光养晦”的外交姿态,在各类国际舞台上频频发出强烈的声音,这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提出的政治大国战略是一脉相承的。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失去了其在之前在世界上确立下来的政治大国地位。但是随着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成为名列世界前茅的经济大国之后,它在全球的经济利益日益扩展,随之而来的是对政治大国的追求。

关键词:日本;政治大国;道路;艰难

在美国的庇护和帮助下,日本在经济和军事上的崛起是二战后亚洲所有国家中最成功的。日本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人均GDP是中国或印度的10倍以上。不仅如此,十年来日本的军费开支始终在全球名列前茅,居亚洲之首,是世界可数的军事大国,也是世界上兵种最多、装备最现代化的国家之一。

然而在国际社会中,日本有着与其经济地位不相匹配的政治地位。日本对国际事务所尽义务颇多,但在国际事务中,日本常常被晾在一边,很少能够听到它作为“大国”应有的声音。冷战后,在新的国际条件下,日本努力摒弃“政治小国”形象,主动参与国际事务,建立政治大国的目标日趋明朗。

一、日本提出政治大国目标的过程

大平正芳担任首相的时期,开始着手设计日本新的发展道路,用他自己话说就是“坚决大胆地修改迄今为止的政策轨道”。概括而言,要做的是在文化上修正明治以来,尤其是战败以来日本轻视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倾向;在政治上改变日本“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国际形象。

大平正芳之后的中曾根康弘继承了大平正芳的发展战略,早在80年代初期,中曾根康弘呼唤“国际国家”,就曾提出建立一个在国际上拥有打过地位的日本的口号,后来在他担任首相时期,这一国际国家的口号又转化为“政治大国”,直接表达了充

当世界“大国”的欲望,及至90年代世界冷战格局结束以后,在世界各国摸索新的格局时,日本各界曾经不断提出要建立“日美欧三级格局”,更明确地提出要谋求与欧美共同主宰世界的大国地位。整个80年代,舆论界更是不少人士反复提出,日本是一个经济大国,但同时也是一个“瘸子”,在国际事务中很少有发言权,日本应该成为与其经济地位相称的政治大国,以使经济和政治这两只车轮保持平衡。中曾根康弘上台后在其“战后政治总决算”中明确表述:日本不能只满足做经济大国,还要成为政治大国。今后要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这是日本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宣言,也成为后来日本历届内阁的共识和国家目标。

随着90年代初海湾战争的爆发在日本国内引起巨大震动,美国充当世界警察,日本则受到宪法制约,只能先后提供110多亿元支持美国在海湾地区发动的战争。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不断批评日本对“国际事务”贡献太少,过于消极。美国国防部官员泽指责说:日本受到美国核保护伞的保护,一职“白蹭安全车”。以此为契机,日本民族主义思潮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明确地提出了日本应该对国际事务进一步追随美国的对外政策,实质上也是日本试图借用对美协调名义发展日本国力建立日本大国地位。日本国内一些人士甚至还认为海湾战争的爆发表明世界还存在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日本也面临着多种多样的危险,如果继续坚持“经济立国”的立场,日本的安全将受到巨大威胁。①

中曾根康弘之后,日本的历届政府也都把成为政治大国作为日本国家战略加以推进,冷战后日本更是不遗余力。相对于80年代相对笼统的政治大国战略定位,日本提出了明确的战略目标:第一,日本成为在东亚乃至亚太地区起主导作用的国家;第二,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第三,日本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与其他大国同样的地位和发言权。②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努力历程

1、立足亚太,争当亚洲盟主

战后,日本长期实行“脱亚入美”战略,外交上追随美国,经济上依赖美国,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经济巨人,政治侏儒”。冷战后,日本政府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外交政策,依据世界战略格局的变化和亚太地区形势的发展,进一步确立了以亚洲为依托,争当亚洲盟主,为实现其“政治大国”战略奠定实力基础。对此,日本在亚太地区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展开全方位的外交攻势,在经济、安全、环境等诸领域加强与友邦关系。

2、加强军力,建设军事强国

二战前,日本通过打赢日清、日俄两场战争确立了海权国家身份;战后,依托先进的工业基础,日本迅速建立强大的自卫队,成为世界不可忽略的一支力量。

目前,日本的常规军事装备质量和潜在能力在亚洲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当前的重点是利用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和日美全方位合作的平台提高军事质量和扩大军事活动空间,达到充实外交手段、提高国际声望的目的。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合作法》,打破了自卫队“专守防卫”的禁令。近两年来,日本又制定了“周边事态”、“有事法制”和“反恐特别措施”等法案,将自己自卫队的使命进一步融入美军全球战略之中。③美国前总统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在谈到日本当前的政治走向时说“日本正在摸索着发挥一种更为明确的自主的政治作用”,活跃的外交和坚实的经济势力已使它能够在一些地区甚至全球性问题上拥有一定的影响。它已是当今世界的多级化格局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3、寻求“入常”,登上国际政治最高舞台

反映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冲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近年来日本谋求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欲望。自1993年以来,日本舆论界开始制造舆论,提出日本为联合国提供资金在联合国成员国中位列前茅,但却不是常任理事国,应与改革。日本着重争取到美国的支持。克林顿上台后,美国对日本要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态度由

慎重转为积极,并推动其他西方国家(如英、法等)改变对日态度。同时,日本在国际社会上还依靠对亚非小国的经济援助积极为自己造势。村山富市担任联合政权首相以后,曾经专门出访东南亚各国,大力游说各国首脑,希望东南亚各国在联合国讨论日本充任常任理事国问题时予以支持,并在回国后发表的谈话中表示,已经取得部分国家的承诺。

1983年,日本政府开始构筑政治大国蓝图,并在全球战略计划中,把充当国际政治经济主角即进入联合国安理会作为主攻目标。因此,开展联合国外交成了实施这个战略决策的重要手段。

负责策划联合国外交行动的是日本外务省的联合国局。联合国局针对政治大国的蓝图,拟定了联合国外交的行动计划和应对策略,提出1995年进入安理会并任常任理事国,在二战50周年之际创造一个转机,以雪无条件投降之耻。为了获得联合国现任常任理事国的支持,这个计划提出不侵犯5个常任理事国的权益,新增的常任理事国并不一定要拥有否决权,不降低安理会的信誉和工作效益3点建议。为掩饰其勃勃雄心,排除一些国家的忧虑,联合国局制定的这个计划中不提权力、地位,屈尊降低要求,旨在照顾各方面的利益,以免引起现任5个常任理事国的反感。

作为经济大国,日本政府大胆地以支票攻关,向联合国提供大量资金。日本承担的联合国会费,早在1986年就已经超过苏联而居第二位,1992年提供的会费已占全部会费的12.45%,这还不包括向联合国维和部队活动所设的各项基金提供的大笔捐款。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日本政府还表示愿在5年内提供80~90亿美元,用于地球环境保护。

在会费、捐款上的慷慨大度给日本在联合国谋取更多职位、掌握更多权力铺平了道路。因为联合国在录用人员,分配职务时虽然考虑会员国的人口地域因素,但会费数额的多少却起决定性的作用。在联合国担任副秘书长一级高级职务的日籍外交官就有3名,此外,小田滋已连续2次当选8年一任的国际法官。这些任职、当选无一不

是以美元为背景的。

4、以经济为后盾,扩大外援

二战结束后,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振兴,其对外官方援助规模不断扩大。20世纪80年代,日本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减少对发展中国家官方援助时,日本却大幅增加这方面的拨款,以凸现其“国际贡献”。日本的对外援助主要以服务本国的经济利益和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为目的;并且,日本通过对外援助,在外交上也获得了重大的突破和成功。除了修复外交关系和促进出口,日本也把援助视为投资、建立互信、加强国家关系的手段。冷战后,日本的对外援助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利益和人道主义考虑的范围,将援助作为外交和战略工具逐渐成为其对外援助的一个重要特征。日本的慷慨援助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好评,越来越多的国家支持它担任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些亚洲国家的憎日情绪也开始下降。④

5、加快走向国际舞台步伐

冷战后尤其是近些年来,日本一改以往的“小国外交”为“大国外交”策略。积极参与地区政治、安全事务,争取在地区、国际问题上有发言权,同其他大国一道共建世界新秩序。从1990年开始,日本先后派代表出席北约和欧洲安全合作会议,参加东盟地区论坛,倡导东北亚安全对话,建议改革联合国,斡旋解决柬埔寨战后重建和伊拉克武器核查问题。“9·11”事件后,它又积极出兵印度洋,配合美国领导的反恐战争。日本的对外活动遍及全球,内容涵盖经济、政治、安全和外交,大步向其政治大国目标迈进。

80年代末期,日本准备参加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活动,自民党提出PKO法案,并且最终得以通过,日本派遣自卫队成员到柬埔寨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在自卫队走出列岛国门,参与国际军事事务这一根本问题上,日本政府取得了突破,象征性的打破了“海外派兵”的禁忌,在建立大国地位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柬埔寨问题的议案,日本专家是主要起草人,被称为柬埔寨问题的活字典。日本

外务省的官员大言不惭地称,在解决柬埔寨问题上,日本是事实上的常任理事国,不听取日本的意见是不行的。尽管此话不免言过其实,但这种情况至少证明日本在联合国具体事务活动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日本在联合国的频繁活动,为日本提高国际声誉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也为它实现政治大国的梦想提供了舆论准备。

试图修改宪法

清水几太郎明确提出,既然宪法是美国占领军强加的结果,而且又是当时条件下的产物,那么今天宪法自然应该依照新的条件予以修改。由占领军的意志和强制而建立的宪法不可能永久的具有正当的有效性。而且,美国也多次地修改自己国家的宪法。在战后,西德已经修改宪法30次,法国也已经对宪法进行了5次修改,就连意大利都已经修改了5次宪法。这样看来,清水几太郎是极力从学术上寻找根据,主张修改宪法的。他的这种思想实际上是70年代以来逐渐增加量势头的所谓新民族主义思想的核心,企图修改宪法,突破限制,强化武装,建立军事强国。

三、走向政治大国的主要障碍

日本要想成为政治大国,面临着四大障碍:

一是政治上追逐美国,缺乏独立的外交政策。二战后,美国为建立反共联盟,1951年同日本签订安保条约,把东京长期置于华盛顿的保护之下,日本失去了外交自主权。近年来,即使有一些主动举措,也仅限于美国所能容忍的范围之内,这是日本外交政策模糊、摇摆和软弱无力的根源。这极大的损害了日本追求政治大国目标的努力。在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明显下降之前,日本不可能同美国分道扬镳,从而以完全独立自主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二是对侵略战争历史的认识问题。对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日本政治主流派虽是一个基本看法,即承认对中国的朝鲜半岛有过侵略和殖民统治罪行,并得到广大日本国民的认同。但战后日本统治集团很早就受到美国的袒护,一直不能像德国

那样同过去划清界线,彻底反省,赢得受害国的谅解。结果导致国内否定历史、美化战争的事件时有发生。这种情况引起一些亚洲国家不满和愤慨,担心它重蹈历史覆辙。不能取信于邻国也削弱了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亚洲地缘政治依托。⑤现在,日本虽享有相当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但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政治大国,它还缺乏影响全球的政治力量。日本虽拥有潜在军事能力,但尚不能作为强有力的外交支援手段。

三是日本90年代经济危机以来,经历了“失去的十年”,目前虽然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仍然处在低迷、滞涨状态。此外,国土狭小、资源贫乏、经济对外依赖性大也制约了它追求政治大国的抱负。

四是战后日本和平宪法的限制。日本现行宪法,是颁布于1947年的“和平宪法”。其

第九条规定的三大原则之一的和平主义,包括放弃战争、不维持武力、不拥有宣战权。虽然日本经拥有了强大的实际作战力量,但在法理上日本就不是一个“正常国家”。因此,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首先要突破宪法的限制。

综上所述,在可预见的未来,日本在国际政治、安全事务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仍将是“边缘性”的,它只能是诸多强国中的一个“跛足巨人”。

参考文献:[1]、张永福《战后日本的政治大国之路》

[2]、雅虎《焦点关注》,2010年10月31日,第218期

[3]、《环球时报》-《如何面对日本走向政治大国?》,2002年9月29日

[4]、熊沛彪《日本外交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3

[5]、苏志良《日本历史教科书风波的真相》,人民出版社,2001


相关文章

  •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课标要求 掌握欧洲共同体的形成.了解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的主题是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在美苏对峙之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增 ...查看


  • 中日未来关系的展望
  • 中日未来关系的展望 班级:煤矿开采技术(1) 学号:090731150 姓名:李真华 成绩: 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发生后,中日关系最新动态备受关注.中国出现反日活动,而日本也出现反华现象中日撞船事件发生后,多家华侨学校受到恐吓.在日方放还中国 ...查看


  •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力量急剧增长,十多年来经济不断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总量一再成倍加大,对外贸易的地域和规模也迅猛扩展.在2009年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后,中国的经济总量仍然保持了9 ...查看


  • 王立新:莫让"美国遏制中国"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 不必反应过度,应该看到,美国是一个多元社会,各种声音都会有一定的市场,毫无疑问,主张遏制中国的声音将来仍然会不时出现,有时甚至声势浩大,并可能对美国政策产生影响,但这毕竟只是众声喧哗中的一种声音 摘要:美国当前对中国采取的是接触加防范的两手 ...查看


  •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说课稿
  • 高中人教版政治史--第九单元 第2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说课稿 注:本说课获广州市说课比赛二等奖 广州市四十七中学 王桂红 一.教材分析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政治史,但它与经济史紧密联系,是全球一体化的必 ...查看


  • 科学网-德国和日本政府对二战中罪责的不同态度说明了什么?
  • 德国和日本政府对二战中罪责的不同态度说明了什么? 黄安年文 2007年4月9日 (按:德国和日本政府对二战中罪责的不同态度说明了很多问题,为何德法之间能够把历史恩冤放在一边,共同组织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联盟,而终日两过却不能,其中原因之一是 ...查看


  • 中国周边国际形势论文
  • 论中国周边形势 摘要:我国疆域辽阔,东临太平洋,西接亚洲腹地,四周分别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相邻.我国周边各地缘方向的政治格局表现出横向的差异性及纵向的变动性.从东.南.西.北各地缘方向看,周边环境也呈现出不同态势,大致可归纳为&qu ...查看


  • 世界国际战略格局的现状
  • 国际战略格局,是指世界各主要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相互关系的基本结构.它是国际战略环境的总体框架,表现了世界力量的分布.组合和对比.在国际战略格局中,拥有强大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主要角色.起着主导作用.通常被 ...查看


  • 当前中国的安全形势及应对之策
  • 当前中国的安全形势及应对之策 摘 要 :中国,作为一个地缘政治大国,身处险要之地.位于亚洲东部,西邻中亚,东濒太平洋,南面东南亚.印度半岛,北邻俄罗斯.中国作为邻国甚多.地缘矛盾最复杂的战略主体,其安全形势值得我们思考探究. 关 键 词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