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入浩浩大江的清溪_谈道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第28卷第1期2010年2月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JournalofChang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

Vol.28 No.1

Feb.2010

汇入浩浩大江的清溪

———谈道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高纯林

(常州工学院,江苏)

摘要:苏轼生活在北宋朝后期,,促使其思想体系在发展变化中

变得复杂而丰富。,又含佛老思想。文章从他生活、交往、诗文作品。

:佛老思想: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887(2010)01-0004-03   苏轼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思革新、善创造、一心为国为民、政绩斐然的好官,又是一个思想家、水利学家、医学家、美食家,更是一个文学艺术全才。在积贫积弱的北宋朝后期,他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官场争斗,促使他的思想体系在发展变化中变得复杂而丰富;也正是这种复杂和丰富,才使他能在不同时期的尖锐的思想、政治斗争中度过难关,最终取得胜利,获得丰硕成果,成就为千年伟人。

苏轼的思想体系的主要成分是儒家的,但又有佛老思想的渗透。就像浩浩荡荡的长江之水中注入了一条条清溪、一股股暖流。他有名儒大官欧阳修、司马光、张方平等人为至友,又有佛印、参寥子、罗浮等和尚与杨世昌、吴复古、陆惟谦等道士为好朋友。这就使他在平顺得意时或身处逆境中都应对自如,保持清醒的头脑、高亮的气节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为国为民作出重大贡献,为子孙后代留下难以计数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有人解释“正清和”时说:“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东方大道其在贯通并弘扬斯三气也。”

[1]扉页

善;有了自爱,才能爱家(齐家),爱国(治国),爱

全人类(平天下)。……孔子思想的出发点是正,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清’,‘清’的对立面是‘浊’。老子强调扬清激浊,按照自然规律来建立社会秩序,使人性回归自然宁静、朴素纯真、无欲不争、‘无为而无不为’,最终实现天下大治。……释迦用和气扫除戾气。释迦是和尚,佛教弟子叫和尚,和尚者,尚和也。他推崇的是一个和字,这个‘和’字意可推衍为

[1]扉页

‘一切众生皆平等’……”正、清、和,在苏轼身上得到全面体现。

“中国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它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有:既追求个体的独立气节,又讲究对他人的仁爱情义;既有修齐治平的入世抱负和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又有超然物我的洒脱精神和琴棋书画的艺术追

[1]9

求。”千年伟人苏东坡是最具这种人文精神的

[2]172

典范。苏轼能“融合百家,兼采佛老”,“善于

[2]220

融会三家,圆通以应物”。

本文只就道家思想对苏轼影响的多方面表现谈点自己的看法,求教于专家与读者。

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孔子伦理观

念的第一个,即内心无愧、精神上的健康和丰满。修身旨在身心健康,正心加修身即自爱,自我完

收稿日期:2009209221

作者简介:高纯林(1933— ),男,高级讲师。

一、幼年时期所受教育的影响

苏轼的祖父苏序是宋代眉山有点文化和见

第1期高纯林:汇入浩浩大江的清溪———谈道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5

识,大度豁达、乐善好施的农民,信道学,被世人称

为端正道人(据2009年第2期《苏轼研究》孙开中文)。苏轼幼年常随祖父出入道观,苏序教育孙子时又不能不流露出道教思想来。苏轼八岁时被祖父送到天庆观跟道士张易简学习,因而他自幼爱读《道德经》。祖父性格豪爽、豁达大度,对幼年苏轼也是有影响的(据《放鹤亭》第2期第6页惠光启文)。老子说:“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说明王公贵族若能守“道”,小事情都好办了。又说:“其政闷闷,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政策,;,

[民心就会“为民着想,,既有儒家的“仁政”思想的影响,也有道教理论对他的影响。

教创始人之一。陶渊明也受过道教影响,他的辞

官归隐和许多诗文就是明证。李白是笃信道教的。他自称“太白”,也可说是崇尚庄周,崇尚太白金星。从《书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可见苏轼对李白的敬佩:“,谪仙非谪乃其游。,。一鸣一,,西,大儿汾阳中令,,平生不识高将军。手污吾足,作诗一笑君应闻。”何薳《春渚纪闻》卷六:“士之所尚忠义气节,不以摛词摘句为胜。唐室宦官用事,呼吸之间,杀生随之。李太白以天挺之才,自结明主,意有所疾,杀身不顾。……先生作《太白赞》……”“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一:李杜画像,古今诗人题咏多矣。(略)若李太白,其高气盖世,千载之下,犹可叹想,则东坡居

[5]第九册112-113

士之赞尽之矣。”屈原、李白都是浪漫主义者,他们的语言诗文充满想象,善用比喻,优美而又有气魄。苏轼的文章风格及表现方法,受以上三人的影响是明显的。

他的为文之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长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

[5]十三册505

矣。”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的哲学命题。就是说:“道”创造了万物,但它从来不强制、不干预万物的成长,而是顺其自然,让万物按照各自的本性充分自由地发展。由此可察觉道教理论对苏轼文学创作思想的积极作用。

苏轼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老庄的写作方法。钱钟书说:“他在风格上的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而且在他的诗里还看得到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的比喻,在中国散文家里所喜欢的周庄和韩愈都用这个手法:例如庄周的《天运》篇连用刍狗已陈、舟行陆、车行水、猿狙衣服桔槁、柤梨橘柚、丑人学西施六个比喻来说明不合时宜。”我们来看苏轼的《百步洪》第一首里写水波冲泻的一段:“‘犹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四句里七种形

[6]

象,错综利落……”

二、青少年时代经典著作的熏陶

在青少年时期的大量阅读中,苏轼对《庄子》有特殊的兴趣。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写其兄小时候看庄子的书,就曾经叹息道:“吾昔有见于中,口不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

[4]97、[5]十八册223

也。”庄子里有一个故事特别打动他。庄子妻子死了,惠施去吊唁,见庄子正在敲着簸箕唱歌,惠施说他也太过分了,妻子为他生了孩子,苦了一辈子,他不哭也就罢了,为什么还高兴得唱歌?庄子说了一大套人由生到死,从无到有,再由

[4]97

有回归到无,顺其自然的道理。在蜀中苏轼曾同成都文雅大师惟度、宝月大师惟简交游。“通判杭州时,喜听海月大师惠辩说法,‘时闻一

[2]219

言,则百忧冰解,形神俱泰。’”他的文集中就收录不同时期给宝月大师的书信八封。从中可以看出,两人确实是知心朋友。我们不妨看看他在黄州写的一封:“此间诸事,请问清师即详也。清久游外方,练事多能,可喜,可喜!海惠及隆大师,各惟安胜?每念乡舍,神爽飞去。然近来颇常斋居养气,自觉神凝身轻,他日天恩放停,幅巾杖屦,尚可放浪于岷峨间也。知吾兄亦清健,发不白,更

[5]《第十三册》354

请自爱,晚岁为道友也……”在读四书五经时,除孔孟对他有影响外,还受到庄周、屈原、陶渊明、李白等人的事迹和思想感染。庄周是道

6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

三、遭受排挤、打击、迫害,身处逆境中自学领悟

  苏轼一生饱经忧患,备受挫折,但是他不失自信,乐观豁达,自觉探求解脱人生痛苦的方式。老庄超然自适的精神对他有着激励作用。被贬谪黄州以后,他开始钻研佛道。“道家的神秘修炼法,为人提供精确的心灵控制法,保证可以达到情绪的稳定,促进身体的健康。”“修炼得到的目标,[7]199-200

是延缓衰老,增长寿命。”“,其健身御病之法,以‘,2()近人’《与王定国[2]219

思想教育,而对佛道又濡染甚深。”在黄州时与胡道师交往甚密,离开黄州了,还有信件来往,《三苏全书》第十三册就收录了苏轼给胡道师的四封信,可见他们相知的情感之深。从他写的《安国寺记》可以看出,他除了钻研佛经,练习打

[7]200

坐,还到道观闭关,练道家的绝食和气功。“他在给王巩的信里,道出他对修炼各方面的看法:‘安道软朱砂膏,轼在湖亲服数两,甚觉有益利,可久服。子由昨来陈相别,面色殊清润,目光炯然。夜中行气脐腹间,隆隆如雷声。……道术多方,难得其要,然轼观之,唯静心闭目,以渐习之,似觉有功。幸信此语。使气流行体中,痒痛安

[7]200-201

能近人也?’”他还向朋友推荐他的修炼方法。在给族兄子明的信中说:“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皆是供

[5]十三册298

吾家乐事也。”那时他生活很艰苦,精神上却很愉快。此时所作不朽之文《前赤壁赋》,充分展示了他要在山川风月中获得自我超脱的心路。他要在茫茫万顷江波中,驾一叶扁舟随风飘荡,“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灵魂归于美妙大自然之中。在清心寡欲中得到心神宁静。当然,苏轼的超脱又不同于庄子的逍遥。庄子是要出世遁世;苏轼是要入世。他对人生从没放弃

[8]

追求。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他写的《定风波》被后人称为“东坡人格形成过程中所漏泄出

[9]699

的一缕夺目的光芒”。请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

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

[9]698

也无晴。”词前有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诗人在归途中突然遇雨,风雨吹打竹叶发出沙沙之声。张,狼狈避雨,,缓缓前行,而且,,多么浪漫,?”,他为何“不觉”?而且吟唱。他高兴地向前行,不久就到了无风无雨无烈日的美好境界。这正是他此时暂避激烈的政治风雨的思想情感的流露,也是他研习佛老的收获。在词《临江仙・夜归临皋》中写道:“长恨此身非吾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在对现实环境不满的心境下,他想去亲近大自然,拥抱大自然,融化在大自然之中。读到此,我们会自然地想起他另外的诗句,如:“我欲

(),“乘风归去”《水调歌头・中秋》挟飞仙以遨

()在《游,抱明月而长终。”《前赤壁赋》江城子・

梦中了了醉中醒》中他写道:“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生,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

[9]681

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在他的诗词中,我们看出他与道教的关系甚密,受老庄思想影响很深。在《与道源游西庄,遇齐道人,同往草堂,为齐书此》诗中,更直接写出与道士交往之密:“桑麻已另落,藻荇复消沉。园宅在人境,岁时伤我心。强穿南埭路,遥望北山岑。欲与道人语,跨鞍

[5]第十册35-36

聊一寻。”在词《临江仙・送钱穆父》中有“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赞钱的非凡夫俗子、淡泊功利、超然物外,如秋日青竹般的高洁情操,也就表现出自己的高风亮节与淡泊超然。被贬谪海南时写的《和陶连雨独饮》第二首:“阿堵不解醉,谁欤此颓然。误入无功乡,掉臂嵇阮间。饮中八仙人,与我俱得仙。渊明岂知道,醉语忽谈天。偶见此物真,遂超天地先。醉醒可还酒,此觉无所还。清风洗徂暑,连雨催丰年。床头伯雅君,

(下转第21页)

第1期潘晓燕,石立林:《唐老亚》中“美国”主题下的反叛与妥协21

归亚洲,而是在于使华裔美国人更好地融入美国

主流社会。而这就是他的妥协性的根源。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无论是哪种批判,离开了‘美国’这一主题和民主这一虚设理念,便失去了所有意义和价值。亚裔美国文学批评的批判行为亦是如此,它无非就是将出自亨利・亚当之口、被美国文学批评奉为美国精神的‘反叛精神’变成亚裔美国精神,将原本属于梅尔维尔、霍桑、梭罗等白在学者彪尔笔下再生的亚裔美国形象流的精神气质、’的后现

[7]

代主义者、”因此,谓的“东方主义”的一种新的表现。

[参考文献]

[1]Wong,Sau2lingCynthia.ChineseAmericanLiterature[M]//

King2KokCheung.AnInterethnicCompaniontoAsianAmeri2canLiterature.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

40.

[2]ChinFrank.Preface[M]//FrankChin,etaleds.Aiiieeeee!:An

AnthologyofAsianAmericanWriters.GardenCity,NewYork:DoubledayAnchor,1975:ix-xx.

[3]ChinFrank.ComeAllYeAWritersoftheReal

theFake[M]Chin,etal.TheB:AnAChineseAmericanandJapa2L.NewYork:Meridian,1991a:11.[4]》中的记忆政治[M]//单德兴,何文敬.文化

.台北: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1999:

127-128.

[5]ChinFrank.DonaldDuk[M].Minneapolis:CoffeeHousePress,

1991:1-156.

[6]Goshert.JohnCharles:FrankChin[M].Boise:BoiseStateUni2

versityPrintingWesternWritersSeries,2002:6.

[7]周郁蓓.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美国民族主义思想[J].文史

哲,2006(3):102-108.

责任编辑:庄亚华

(上接第6页)

此子可与言。”温汝能《和陶合笺》卷二:“是岁正逐出官舍,无可容身之际,而安之若素,了无挂碍,

[5]九册346-347

上观千古,真惟有一渊明还堪与语。”此诗所提到的嵇康、阮籍、陶渊明,都是苏轼崇敬的人,他们都受道教的影响,不满现实,崇尚自然,要回归自然,饮酒写诗,逍遥自在,过完人生。此时东坡先生的思想情感,与三人非常一致。这里也可显示道教对他的影响。

伟人,就这样坦然地离开人世了!

[参考文献]

[1]王新婷,金鸣娟,姚晚霞.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

林业出版社,1997年5月版,2006年7月第3次印刷.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总纂,孙望、常国武主编.宋代文

学史(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9月版,2006年第3次印刷.

[3]梁海明译注.老子[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32.[4]黄玉峰.说苏轼[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5]曾枣庄,舒大纲.三苏全书[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6]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四、生命终极前的最后表白

在他临终前,身旁的好友维琳方丈和他谈今生与来生,劝他念几首偈语。他笑了笑,说:那么

多高僧,包括鸠摩罗什都死了。意思是他也要死了。“西天也许有,空想又有何用?”“勉强想就错了。”林语堂评论:“这是他的道教道理。解脱之

[7]330

道在于自然,在于不知善而善。”佛家和道家都把死看成生命的另一种形式。苏轼,一位千年

2002:99-100.

[7]林语堂.苏东坡传[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王兆鹏.唐宋词史的还原与构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5:67,73.

[9]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等.苏轼词新释辑评(中)[M]//叶

嘉莹.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北京:中国书店,2007.

责任编辑:庄亚华

第28卷第1期2010年2月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JournalofChang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

Vol.28 No.1

Feb.2010

汇入浩浩大江的清溪

———谈道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高纯林

(常州工学院,江苏)

摘要:苏轼生活在北宋朝后期,,促使其思想体系在发展变化中

变得复杂而丰富。,又含佛老思想。文章从他生活、交往、诗文作品。

:佛老思想: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887(2010)01-0004-03   苏轼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思革新、善创造、一心为国为民、政绩斐然的好官,又是一个思想家、水利学家、医学家、美食家,更是一个文学艺术全才。在积贫积弱的北宋朝后期,他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官场争斗,促使他的思想体系在发展变化中变得复杂而丰富;也正是这种复杂和丰富,才使他能在不同时期的尖锐的思想、政治斗争中度过难关,最终取得胜利,获得丰硕成果,成就为千年伟人。

苏轼的思想体系的主要成分是儒家的,但又有佛老思想的渗透。就像浩浩荡荡的长江之水中注入了一条条清溪、一股股暖流。他有名儒大官欧阳修、司马光、张方平等人为至友,又有佛印、参寥子、罗浮等和尚与杨世昌、吴复古、陆惟谦等道士为好朋友。这就使他在平顺得意时或身处逆境中都应对自如,保持清醒的头脑、高亮的气节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为国为民作出重大贡献,为子孙后代留下难以计数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有人解释“正清和”时说:“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东方大道其在贯通并弘扬斯三气也。”

[1]扉页

善;有了自爱,才能爱家(齐家),爱国(治国),爱

全人类(平天下)。……孔子思想的出发点是正,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清’,‘清’的对立面是‘浊’。老子强调扬清激浊,按照自然规律来建立社会秩序,使人性回归自然宁静、朴素纯真、无欲不争、‘无为而无不为’,最终实现天下大治。……释迦用和气扫除戾气。释迦是和尚,佛教弟子叫和尚,和尚者,尚和也。他推崇的是一个和字,这个‘和’字意可推衍为

[1]扉页

‘一切众生皆平等’……”正、清、和,在苏轼身上得到全面体现。

“中国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它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有:既追求个体的独立气节,又讲究对他人的仁爱情义;既有修齐治平的入世抱负和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又有超然物我的洒脱精神和琴棋书画的艺术追

[1]9

求。”千年伟人苏东坡是最具这种人文精神的

[2]172

典范。苏轼能“融合百家,兼采佛老”,“善于

[2]220

融会三家,圆通以应物”。

本文只就道家思想对苏轼影响的多方面表现谈点自己的看法,求教于专家与读者。

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孔子伦理观

念的第一个,即内心无愧、精神上的健康和丰满。修身旨在身心健康,正心加修身即自爱,自我完

收稿日期:2009209221

作者简介:高纯林(1933— ),男,高级讲师。

一、幼年时期所受教育的影响

苏轼的祖父苏序是宋代眉山有点文化和见

第1期高纯林:汇入浩浩大江的清溪———谈道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5

识,大度豁达、乐善好施的农民,信道学,被世人称

为端正道人(据2009年第2期《苏轼研究》孙开中文)。苏轼幼年常随祖父出入道观,苏序教育孙子时又不能不流露出道教思想来。苏轼八岁时被祖父送到天庆观跟道士张易简学习,因而他自幼爱读《道德经》。祖父性格豪爽、豁达大度,对幼年苏轼也是有影响的(据《放鹤亭》第2期第6页惠光启文)。老子说:“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说明王公贵族若能守“道”,小事情都好办了。又说:“其政闷闷,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政策,;,

[民心就会“为民着想,,既有儒家的“仁政”思想的影响,也有道教理论对他的影响。

教创始人之一。陶渊明也受过道教影响,他的辞

官归隐和许多诗文就是明证。李白是笃信道教的。他自称“太白”,也可说是崇尚庄周,崇尚太白金星。从《书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可见苏轼对李白的敬佩:“,谪仙非谪乃其游。,。一鸣一,,西,大儿汾阳中令,,平生不识高将军。手污吾足,作诗一笑君应闻。”何薳《春渚纪闻》卷六:“士之所尚忠义气节,不以摛词摘句为胜。唐室宦官用事,呼吸之间,杀生随之。李太白以天挺之才,自结明主,意有所疾,杀身不顾。……先生作《太白赞》……”“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一:李杜画像,古今诗人题咏多矣。(略)若李太白,其高气盖世,千载之下,犹可叹想,则东坡居

[5]第九册112-113

士之赞尽之矣。”屈原、李白都是浪漫主义者,他们的语言诗文充满想象,善用比喻,优美而又有气魄。苏轼的文章风格及表现方法,受以上三人的影响是明显的。

他的为文之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长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

[5]十三册505

矣。”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的哲学命题。就是说:“道”创造了万物,但它从来不强制、不干预万物的成长,而是顺其自然,让万物按照各自的本性充分自由地发展。由此可察觉道教理论对苏轼文学创作思想的积极作用。

苏轼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老庄的写作方法。钱钟书说:“他在风格上的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而且在他的诗里还看得到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的比喻,在中国散文家里所喜欢的周庄和韩愈都用这个手法:例如庄周的《天运》篇连用刍狗已陈、舟行陆、车行水、猿狙衣服桔槁、柤梨橘柚、丑人学西施六个比喻来说明不合时宜。”我们来看苏轼的《百步洪》第一首里写水波冲泻的一段:“‘犹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四句里七种形

[6]

象,错综利落……”

二、青少年时代经典著作的熏陶

在青少年时期的大量阅读中,苏轼对《庄子》有特殊的兴趣。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写其兄小时候看庄子的书,就曾经叹息道:“吾昔有见于中,口不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

[4]97、[5]十八册223

也。”庄子里有一个故事特别打动他。庄子妻子死了,惠施去吊唁,见庄子正在敲着簸箕唱歌,惠施说他也太过分了,妻子为他生了孩子,苦了一辈子,他不哭也就罢了,为什么还高兴得唱歌?庄子说了一大套人由生到死,从无到有,再由

[4]97

有回归到无,顺其自然的道理。在蜀中苏轼曾同成都文雅大师惟度、宝月大师惟简交游。“通判杭州时,喜听海月大师惠辩说法,‘时闻一

[2]219

言,则百忧冰解,形神俱泰。’”他的文集中就收录不同时期给宝月大师的书信八封。从中可以看出,两人确实是知心朋友。我们不妨看看他在黄州写的一封:“此间诸事,请问清师即详也。清久游外方,练事多能,可喜,可喜!海惠及隆大师,各惟安胜?每念乡舍,神爽飞去。然近来颇常斋居养气,自觉神凝身轻,他日天恩放停,幅巾杖屦,尚可放浪于岷峨间也。知吾兄亦清健,发不白,更

[5]《第十三册》354

请自爱,晚岁为道友也……”在读四书五经时,除孔孟对他有影响外,还受到庄周、屈原、陶渊明、李白等人的事迹和思想感染。庄周是道

6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

三、遭受排挤、打击、迫害,身处逆境中自学领悟

  苏轼一生饱经忧患,备受挫折,但是他不失自信,乐观豁达,自觉探求解脱人生痛苦的方式。老庄超然自适的精神对他有着激励作用。被贬谪黄州以后,他开始钻研佛道。“道家的神秘修炼法,为人提供精确的心灵控制法,保证可以达到情绪的稳定,促进身体的健康。”“修炼得到的目标,[7]199-200

是延缓衰老,增长寿命。”“,其健身御病之法,以‘,2()近人’《与王定国[2]219

思想教育,而对佛道又濡染甚深。”在黄州时与胡道师交往甚密,离开黄州了,还有信件来往,《三苏全书》第十三册就收录了苏轼给胡道师的四封信,可见他们相知的情感之深。从他写的《安国寺记》可以看出,他除了钻研佛经,练习打

[7]200

坐,还到道观闭关,练道家的绝食和气功。“他在给王巩的信里,道出他对修炼各方面的看法:‘安道软朱砂膏,轼在湖亲服数两,甚觉有益利,可久服。子由昨来陈相别,面色殊清润,目光炯然。夜中行气脐腹间,隆隆如雷声。……道术多方,难得其要,然轼观之,唯静心闭目,以渐习之,似觉有功。幸信此语。使气流行体中,痒痛安

[7]200-201

能近人也?’”他还向朋友推荐他的修炼方法。在给族兄子明的信中说:“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皆是供

[5]十三册298

吾家乐事也。”那时他生活很艰苦,精神上却很愉快。此时所作不朽之文《前赤壁赋》,充分展示了他要在山川风月中获得自我超脱的心路。他要在茫茫万顷江波中,驾一叶扁舟随风飘荡,“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灵魂归于美妙大自然之中。在清心寡欲中得到心神宁静。当然,苏轼的超脱又不同于庄子的逍遥。庄子是要出世遁世;苏轼是要入世。他对人生从没放弃

[8]

追求。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他写的《定风波》被后人称为“东坡人格形成过程中所漏泄出

[9]699

的一缕夺目的光芒”。请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

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

[9]698

也无晴。”词前有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诗人在归途中突然遇雨,风雨吹打竹叶发出沙沙之声。张,狼狈避雨,,缓缓前行,而且,,多么浪漫,?”,他为何“不觉”?而且吟唱。他高兴地向前行,不久就到了无风无雨无烈日的美好境界。这正是他此时暂避激烈的政治风雨的思想情感的流露,也是他研习佛老的收获。在词《临江仙・夜归临皋》中写道:“长恨此身非吾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在对现实环境不满的心境下,他想去亲近大自然,拥抱大自然,融化在大自然之中。读到此,我们会自然地想起他另外的诗句,如:“我欲

(),“乘风归去”《水调歌头・中秋》挟飞仙以遨

()在《游,抱明月而长终。”《前赤壁赋》江城子・

梦中了了醉中醒》中他写道:“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生,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

[9]681

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在他的诗词中,我们看出他与道教的关系甚密,受老庄思想影响很深。在《与道源游西庄,遇齐道人,同往草堂,为齐书此》诗中,更直接写出与道士交往之密:“桑麻已另落,藻荇复消沉。园宅在人境,岁时伤我心。强穿南埭路,遥望北山岑。欲与道人语,跨鞍

[5]第十册35-36

聊一寻。”在词《临江仙・送钱穆父》中有“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赞钱的非凡夫俗子、淡泊功利、超然物外,如秋日青竹般的高洁情操,也就表现出自己的高风亮节与淡泊超然。被贬谪海南时写的《和陶连雨独饮》第二首:“阿堵不解醉,谁欤此颓然。误入无功乡,掉臂嵇阮间。饮中八仙人,与我俱得仙。渊明岂知道,醉语忽谈天。偶见此物真,遂超天地先。醉醒可还酒,此觉无所还。清风洗徂暑,连雨催丰年。床头伯雅君,

(下转第21页)

第1期潘晓燕,石立林:《唐老亚》中“美国”主题下的反叛与妥协21

归亚洲,而是在于使华裔美国人更好地融入美国

主流社会。而这就是他的妥协性的根源。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无论是哪种批判,离开了‘美国’这一主题和民主这一虚设理念,便失去了所有意义和价值。亚裔美国文学批评的批判行为亦是如此,它无非就是将出自亨利・亚当之口、被美国文学批评奉为美国精神的‘反叛精神’变成亚裔美国精神,将原本属于梅尔维尔、霍桑、梭罗等白在学者彪尔笔下再生的亚裔美国形象流的精神气质、’的后现

[7]

代主义者、”因此,谓的“东方主义”的一种新的表现。

[参考文献]

[1]Wong,Sau2lingCynthia.ChineseAmericanLiterature[M]//

King2KokCheung.AnInterethnicCompaniontoAsianAmeri2canLiterature.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

40.

[2]ChinFrank.Preface[M]//FrankChin,etaleds.Aiiieeeee!:An

AnthologyofAsianAmericanWriters.GardenCity,NewYork:DoubledayAnchor,1975:ix-xx.

[3]ChinFrank.ComeAllYeAWritersoftheReal

theFake[M]Chin,etal.TheB:AnAChineseAmericanandJapa2L.NewYork:Meridian,1991a:11.[4]》中的记忆政治[M]//单德兴,何文敬.文化

.台北: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1999:

127-128.

[5]ChinFrank.DonaldDuk[M].Minneapolis:CoffeeHousePress,

1991:1-156.

[6]Goshert.JohnCharles:FrankChin[M].Boise:BoiseStateUni2

versityPrintingWesternWritersSeries,2002:6.

[7]周郁蓓.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美国民族主义思想[J].文史

哲,2006(3):102-108.

责任编辑:庄亚华

(上接第6页)

此子可与言。”温汝能《和陶合笺》卷二:“是岁正逐出官舍,无可容身之际,而安之若素,了无挂碍,

[5]九册346-347

上观千古,真惟有一渊明还堪与语。”此诗所提到的嵇康、阮籍、陶渊明,都是苏轼崇敬的人,他们都受道教的影响,不满现实,崇尚自然,要回归自然,饮酒写诗,逍遥自在,过完人生。此时东坡先生的思想情感,与三人非常一致。这里也可显示道教对他的影响。

伟人,就这样坦然地离开人世了!

[参考文献]

[1]王新婷,金鸣娟,姚晚霞.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

林业出版社,1997年5月版,2006年7月第3次印刷.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总纂,孙望、常国武主编.宋代文

学史(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9月版,2006年第3次印刷.

[3]梁海明译注.老子[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32.[4]黄玉峰.说苏轼[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5]曾枣庄,舒大纲.三苏全书[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6]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四、生命终极前的最后表白

在他临终前,身旁的好友维琳方丈和他谈今生与来生,劝他念几首偈语。他笑了笑,说:那么

多高僧,包括鸠摩罗什都死了。意思是他也要死了。“西天也许有,空想又有何用?”“勉强想就错了。”林语堂评论:“这是他的道教道理。解脱之

[7]330

道在于自然,在于不知善而善。”佛家和道家都把死看成生命的另一种形式。苏轼,一位千年

2002:99-100.

[7]林语堂.苏东坡传[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王兆鹏.唐宋词史的还原与构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5:67,73.

[9]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等.苏轼词新释辑评(中)[M]//叶

嘉莹.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北京:中国书店,2007.

责任编辑:庄亚华


相关文章

  • 古诗鉴赏(二)
  • 古诗鉴赏(二) 三.赏析技巧 体会诗歌韵律.节奏,理解常用表现手法的作用. 诗歌的艺术技巧包括的内容很多,常见的有: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学习和积累一些诗歌鉴赏常有的艺术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诗歌阅读鉴赏力,正确表达出我 ...查看


  • 赤壁赋优秀说课稿及教案
  • 赤壁赋说课稿 一.导语: 欣赏了这段视频,您是否也感受到了美得享受和情理的熏陶呢?古代散文意境悠远.文字优美,以他独特的魅力,穿越时空,向我我们展示了美丽的场景和深刻的哲理.但是由于时空的距离,我们的学生"谈古色变".如 ...查看


  • [赤壁赋]素材激活与写作运用
  • 素材挖掘: [素材清单] <赤壁赋>以文赋的形式,记叙自己夜游赤壁的情景,描写了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透露出自己思想中两个相互矛盾的侧面,探讨了宇宙人生的哲理,表现 ...查看


  • [赤壁赋]导学案
  • <赤壁赋>导学案 审核: 编写:胡雪平 时间:2013.11.26 使用:高一( )班 第_____组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文言句式.(重点) 2.了 ...查看


  • 苏轼经典名句名言
  • 1.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做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 <临江仙 送钱穆父> 2.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 ...查看


  • 苏轼词两首
  • 苏轼词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苏轼及苏轼词作的写作背景,掌握苏轼创作的有关知识. 2.掌握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词作所要表达的思想领袖人物 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 言美.韵律美 ...查看


  • 赤壁赋导学案完整
  • 赤壁赋导学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苏轼生平.本文的创作背景及"赋"的相关知识. 2.识记一.二段中实虚词等重点文言知识,学会辨析其中的基本的文言句式. 3.学会一些文言文翻译方法:连译法.意译法.互文译法.对子 ...查看


  • 儿童诗:六年级儿童诗大全
  •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查看


  •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下)期末试卷2及答案
  •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下)期末试卷2及答案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一.判断题(正确的请标注"A ",错误的请标注"B ")(每题1分,共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