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毕业生就业
质 量 报 告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
目 录
第一部分 学校概况 .................................................................................................................................... 1
第二部分 2016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 4
2.1 毕业生规模和结构 ............................................................................................................................... 4
2.1.1 毕业生规模 .................................................................................................................................... 4
2.1.2 院(系、中心)分布 .................................................................................................................... 4
2.1.3 性别分布 ........................................................................................................................................ 5
2.1.4 民族分布 ........................................................................................................................................ 6
2.2 毕业生就业率和去向 ........................................................................................................................... 6
2.3 毕业生分类就业对比 ........................................................................................................................... 7
2.3.1 按毕业生生源地分类 .................................................................................................................... 7
2.3.2 按毕业生性别分类 ........................................................................................................................ 8
2.3.3 按毕业生民族分类 ........................................................................................................................ 8
2.3.4 按毕业生家庭经济状况分类 ........................................................................................................ 9
2.3.5 各院(系、中心)就业率和去向 ................................................................................................ 9
2.3.6 各学科专业就业率 ...................................................................................................................... 10
2.4 签约毕业生就业流向 ......................................................................................................................... 16
2.4.1 签约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流向 .................................................................................................. 16
2.4.2 签约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 .......................................................................................................... 17
2.4.3 签约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 .......................................................................................................... 17
2.5 升学和出国(境)情况 ..................................................................................................................... 18
第三部分 毕业生就业趋势分析 .............................................................................................................. 20
3.1 就业率稳定保持较高水平 ................................................................................................................. 20
3.2 升学率和出国(境)率上升 ............................................................................................................. 21
3.3 就业单位性质流向趋于均衡 ............................................................................................................. 23
3.4 就业地域流向趋于多元化 ................................................................................................................. 23
第四部分 毕业生就业相关情况分析 ...................................................................................................... 24
4.1 就业满意度 ......................................................................................................................................... 24
4.2 薪酬水平 ............................................................................................................................................. 27
4.3 专业相关度 ......................................................................................................................................... 29
4.4 用人单位评价 ..................................................................................................................................... 31
第五部分 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 33
5.1 人才培养与就业良性互动,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 33
5.1.1 实施专业综合改革,促进专业结构优化 ................................................................................... 33
5.1.2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 34
5.1.3 落实课程水平提升计划,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 34
5.2 招生与就业良性互动,不断优化招生专业结构 ............................................................................. 35
5.3 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反馈 ......................................................................................................... 36
5.3.1 毕业生对教育教学的综合评价 .................................................................................................. 36
5.3.2 毕业生对自身能力的综合评价 .................................................................................................. 37
第六部分 推进2016届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做法 .................................................................................... 38
6.1 打造校园招聘为基础、多种招聘形式并存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 38
6.1.1 搭建校园招聘大平台 .................................................................................................................. 38
6.1.2 畅通就业信息发布渠道 .............................................................................................................. 38
6.1.3 开拓毕业生就业新基地 .............................................................................................................. 38
6.2 构筑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体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 39
6.2.1 以培训为抓手,专兼结合建设就业队伍,提升业务能力 ....................................................... 39
6.2.2 以课程为牵引,融合职业与专业教育,增强就业意识 ........................................................... 39
6.2.3 以活动为载体,营造积极就业氛围,促进求职行动 ............................................................... 39
6.3 开拓人才培养和实习实训基地,增加学生就业机会 ..................................................................... 40
6.3.1 开拓教学实习基地,提升本科生实践能力 ............................................................................... 40
6.3.2 开拓研究生培养基地,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 ........................................................................... 40
6.3.3 开拓就业实习实训基地,提升学生就业匹配度 ....................................................................... 40
6.4 做好就业帮扶工作,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 ......................................................... 41
6.4.1 精准指导,努力实现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 ........................................................................... 41
6.4.2 宣传引导,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建功立业 ............................................................... 41
6.5 完善全程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切实提升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 42
6.5.1 探索互联网+创新创业模式,为创业实践学生提供精准指导扶持 ......................................... 42
6.5.2 第一、二课堂联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 42
6.5.3 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成效显著 ...................................................................................................... 42
6.6 毕业生对学校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的综合评价 ................................................................................. 43
图 目 录
图 1 2016届毕业生升学和出国(境)情况 ................................................................................... 19
图 2 2016届本科毕业生分院(系、中心)升学率 ........................................................................ 20
图 3 2014-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 ..................................................................................................... 21
图 4 2014-2016届毕业生升学和出国(境)情况 .......................................................................... 22
图 5 2014-2016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流向 .................................................................................. 23
图 6 2014-2016届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 ......................................................................................... 24
图 7 2016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 25
图 8 2016届毕业生薪酬水平分布 .................................................................................................. 28
图 9 2016届毕业生职业与专业相关度 ........................................................................................... 30
图 10 用人单位对2016届毕业生的综合评价 ................................................................................ 32
图 11 2016届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满意度 ............................................................................. 36
图 12 2016届毕业生对学校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的满意度 .............................................................. 43
表 目 录
表 1 2016届毕业生各院(系、中心)分布 ..................................................................................... 5
表 2 2016届毕业生性别分布 ............................................................................................................ 6
表 3 2016届毕业生民族分布 ............................................................................................................ 6
表 4 2016届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 7
表 5 2016届毕业生山东省内及省外生源就业率比较 ...................................................................... 8
表 6 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分性别比较 ............................................................................................. 8
表 7 2016届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比较 ......................................................................................... 9
表 8 2016届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率比较 ................................................................................. 9
表 9 各院(系、中心)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和去向 .................................................................... 10
表 10 2016届已就业毕业生分学科就业情况 ................................................................................. 11
表 11 2016届本科毕业生分专业就业率 ......................................................................................... 12
表 12 2016届毕业研究生分专业(学科)就业率 ......................................................................... 13
表 13 2016届签约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 16
表 14 2016届签约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 ......................................................................................... 17
表 15 2016届签约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分布 ................................................................................. 18
表 16 2014-2016届本科毕业生升学分布 ....................................................................................... 22
表 17 2016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 26
表 18 各院(系、中心)2016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 27
表 19 各院(系、中心)2016届毕业生薪酬水平分布 .................................................................. 29
表 20 各院(系、中心)2016届毕业生从事职业与专业相关度 ................................................... 31
表 21 2016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 33
表 22 2016届毕业生自我评价情况 ................................................................................................ 37
第一部分 学校概况
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显著、学科门类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
学校校训是“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学校创建于1924年,历经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办学时期,于1959年发展成为山东海洋学院,1960年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性大学之一,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
学校有崂山校区、鱼山校区和浮山校区三个校区,设有17个专业学院,另设有基础教学中心和社会科学部。现有71个本科专业,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94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4个类别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3个博士后流动站、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4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是国家首批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0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21个山东省重点学科、3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3个青岛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海洋生物工程中心、教育部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设在学校。现有2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海洋学、化学),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4个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111创新引智基地”,1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海洋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和4个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山东省“十二五”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学校拥有供教学和科学考察用船舶3艘,包括3500吨级的“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300吨级的“天使1”号科考交通补给船、与企业合作共建共管的2600吨级“海大”号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另有一艘在建的5000吨级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东方红3”号,形成了自近岸、近海至深远海并
辐射到极地的海上综合流动实验室系统,初步具备了国内一流的海上现场观测能力。
学校牵头与驻青国家海洋科研机构推动筹建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成为全国首个获批启动试点建设、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学校主持了其中“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两个功能实验室的试点建设,作为骨干力量参与了其他六个功能实验室的试点建设。
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竞争意识、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特殊使命。学校遵循“通识教育为体,专业教育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实行以“有限条件的自主选课制”和“学业识别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为核心的本科教学运行管理体系。目前,有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7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试点专业,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5700余人,其中本科生15300余人、研究生9300余人(硕士研究生7500余人、博士研究生1800余人)。已有13位毕业生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一半以上是海大毕业生。
学校现有教职工3300余人,专任教师170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60余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70余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50余人。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入选“千人计划”学者8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1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8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38人、学校“筑峰人才工程”、“绿卡人才工程”、“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岗位教授5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人,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0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科技部重点领
域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4个。著名作家王蒙担任学校顾问、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国家海洋局原局长王曙光受聘学校顾问、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国际著名物理学家钱致榕受聘学校顾问、特聘讲席教授、行远书院院长,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等12位知名作家受聘为学校“驻校作家”。
学校地球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技术、化学、材料科学、农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学与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9个学科(领域)跻身美国ESI全球科研机构排名前1%。学校教师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十二五”以来,主持国家级各类项目9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9项、人文社会学科省部级奖励51项,被SCI、EI、ISTP等三大收录系统收录论文130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404项,授权发明专利736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20项。
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建校百年前后,将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特色显著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到本世纪中叶或经过更长一段时间,立足海洋强国建设,大力推进改革创新,通过强化建设和持续发展,努力实现全面跨越,力争使学校跻身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关注社会需求,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教育、管理与服务并重,努力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学校完善了“市场导向、学校统筹、院系为主、分级负责、全员参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运行体系,建设了有专业特色、全程化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体系,以校园为主体的校内外互补、网上网下结合、实习与就业联动的就业市场体系,教育、培训和孵化并进的创业工作体系,实现了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互动,有效地提高了毕业生就业质量,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0%以上。
第二部分 2016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2.1 毕业生规模和结构
2.1.1 毕业生规模
2016年中国海洋大学共有毕业生5844名,其中毕业研究生12205名(含博士毕业生279名),毕业本科生3639名。
2.1.2 院(系、中心)分布
2016届毕业生分布于18个院(系、中心),各院(系、中心)毕业人数分布如下(表1): 1 毕业研究生是指硕士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
表 1 2016届毕业生各院(系、中心)分布
本科毕业生
院(系、中心)
人数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法政学院
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海洋生命学院
海洋与大气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础教学中心
经济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
水产学院
外国语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医药学院
总计 91 243 402 441 150 177 168 141 100 126 196 109 92 150 246 241 487 79 3639 比例 2.50% 6.68% 11.05% 12.12% 4.12% 4.86% 4.62% 3.87% 2.75% 3.46% 5.39% 3.00% 2.53% 4.12% 6.76% 6.62% 13.38% 2.17% 100.00% 毕业研究生 人数 61 202 104 337 89 171 85 148 128 29 190 71 21 141 114 80 154 80 2205 比例 2.77% 9.16% 4.72% 15.28% 4.04% 7.76% 3.85% 6.71% 5.80% 1.32% 8.62% 3.22% 0.95% 6.39% 5.17% 3.63% 6.98% 3.63% 100.00% 人数 152 445 506 778 239 348 253 289 228 155 386 180 113 291 360 321 641 159 5844 总体 比例 2.60% 7.61% 8.66% 13.31% 4.09% 5.95% 4.33% 4.95% 3.90% 2.65% 6.61% 3.08% 1.93% 4.98% 6.16% 5.49% 10.97% 2.72% 100.00%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2.1.3 性别分布
学校2016届毕业生总体男女性别比为1:1.28,从不同学历层次来看,本科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女生人数均多于男生(表2)。
表 2 2016届毕业生性别分布
学历
人数
本科毕业生 毕业研究生 合计
1605 955 2560
男
比例 44.11% 43.31% 43.81%
人数 2034 1250 3284
女
比例 55.89% 56.69% 56.19%
性别比 (男:女) 1:1.27 1:1.31 1:1.28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2.1.4 民族分布
学校2016届毕业生中,汉族毕业生5501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94.13%;少数民族毕业生343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87%(表3)。
表 3 2016届毕业生民族分布
学历 本科毕业生 毕业研究生
总体
汉族
人数 3361 2140 5501
比例 92.36% 97.05% 94.13%
人数 278 65 343
少数民族
比例 7.64% 2.95% 5.87%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2.2 毕业生就业率和去向
截至2016年11月18日,学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2为94.56%。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3.76%,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5.33%,博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9.64%。 本科生以升学和签约就业为主要去向。1265名本科毕业生考取了研究生,占毕业本科生的34.76%,1642人签约就业,占毕业本科生的45.12%。毕业研究生以签约就业为主要去向,1809名毕业研究生签约就业,占毕业研究生的82.04%,179名2
就业率指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比。就业人数包括签约就业(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签劳动合同
就业、国家基层项目、科研助理、自主创业、其他录用形式就业)、国内升学、出国(境)及灵活就业(自由职业)。就业率=(就业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00%。
毕业研究生升学3继续深造,占毕业研究生总数的8.12%(表4)。共有333名毕业生获得省级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就业情况总体稳定。
表 4 2016届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学历 本科 硕士 博士 合计
毕业生 总数 3639 1926 279 5844
签约 (含定向委培)
1642 1596 213 3451
国内 升学 1265 119 60 1444
出国(境)
332 63 4 399
灵活 就业 173 58 1 232
待就业 227 90 1 318
就业率 93.76% 95.33% 99.64% 94.56%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跟踪调查
2016届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6年11月18日,学校2016届毕业生中未就业人数共计318人,其中有意向单位的109人,复习考研和考博的71人,备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68人,暂无就业意愿的58人,计划创业的6人,准备出国(境)深造的6人。未就业毕业生中,有意向单位和暂无就业意愿情况并存,有意向单位正在落实的比例较高。
2.3 毕业生分类就业对比 2.3.1 按毕业生生源地分类
本科毕业生中,山东省内生源毕业生1392人,就业率93.10%;省外生源毕业生2247人,就业率94.17%;毕业研究生中,山东省内生源毕业生1466人,就业率96.25%;省外生源毕业生739人,就业率95.13%(表5)。本科生中省内生源毕业生就业率略低于省外生源毕业生,研究生中省内生源毕业生就业率略高于省外生源毕业生。整体而言,省内生源毕业生就业率略高于省外生源毕业生。
3
博士毕业生升学是指博士毕业生进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或科研工作站
表 5 2016届毕业生山东省内及省外生源就业率比较
学历 本科
生源地 省内生源 省外生源 省内生源 省外生源
毕业生人数 1392 2247 1466 739 2858 2986
就业人数 1296 2116 1411 703 2707 2819
就业率 93.10% 94.17% 96.25% 95.13% 94.72% 94.41%
研究生
合计
省内生源 省外生源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跟踪调查
2.3.2 按毕业生性别分类
本科毕业生中,男生1605人,就业率94.08%;女生2034人,就业率93.51%;毕业研究生中,男生955人,就业率98.01%;女生1250人,就业率94.24%(表6)。本科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中男生就业率均高于同等学历层次的女生。
表 6 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分性别比较
学历 本科
性别 男 女 男
毕业生人数 1605 2034 955 1250 2560 3284
就业人数 1510 1902 936 1178 2446 3080
就业率 94.08% 93.51% 98.01% 94.24% 95.55% 93.79%
研究生
女 男
合计
女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跟踪调查
2.3.3 按毕业生民族分类
本科毕业生中,少数民族毕业生278人,就业率92.81%;毕业研究生中,少数民族毕业生65人,就业率98.46%(表7)。本科毕业生中,少数民族毕业生就
业率略低于学校总体就业率;毕业研究生中,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略高于学校总体就业率。
表 7 2016届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比较
学历 本科
民族 少数民族 全部 少数民族
毕业生人数
278 3639 65 2205
就业人数 258 3412 64 2114
就业率 92.81% 93.76% 98.46% 95.87%
研究生
全部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跟踪调查
2.3.4 按毕业生家庭经济状况分类
本科毕业生中,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332人,就业率93.67%;毕业研究生中,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85人,就业率98.82%(表8)。本科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率略低于学校总体就业率;研究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率略高于学校总体就业率。
表 8 2016届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率比较
学历 本科
家庭经济状况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全部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毕业生人数
332 3639 85 2205
就业人数 311 3412 84 2114
就业率 93.67% 93.76% 98.82% 95.87%
研究生
全部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跟踪调查
2.3.5 各院(系、中心)就业率和去向
截至2016年11月18日,学校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4.56%,从整体看就业率较高,18个院(系、中心)中就业率超过90%的有16个院(系),其中海
洋与大气学院就业率达100%,但各院(系、中心)之间差距较大(表9)。
表 9 各院(系、中心)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和去向
毕业去向
院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法政学院 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海洋与大气学院 海洋生命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础教学中心 经济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 水产学院 外国语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医药学院 全校
毕业人数
签约就业
国内升学
(含定向委培)
出国(境) 灵活就业 就业人数 就业率
152 445 506 778 239 253 348 289 228 155 386 180 113 291 360 321 641 159 5844
84 315 326 589 105 115 162 165 132 37 290 105 68 149 162 175 389 83 3451
39 68 130 93 110 110 131 78 72 20 63 55 31 78 63 50 191 62 1444
15 11 28 64 4 26 25 13 10 10 20 6 9 24 69 31 28 6 399
4 19 6 1 7 2 12 21 8 19 0 8 0 35 47 23 19 1 232
142 413 490 747 226 253 330 277 222 86 373 174 108 286 341 279 627 152 5526
93.42% 92.81% 96.84% 96.02% 94.56% 100.00% 94.83% 95.85% 97.37% 55.48% 96.63% 96.67% 95.58% 98.28% 94.72% 86.92% 97.82% 95.60% 94.56%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跟踪调查
2.3.6 各学科专业就业率
2016届毕业生受学科特点、就业岗位需求状况等因素影响,理工类毕业生就业率略高于文科类毕业生(表10)。
表 10 2016届已就业毕业生分学科就业情况
学历 本科就业人数 就业率 研究生就业人数
就业率
理工类 2073 96.60% 1214 96.89%
文科类 1339 89.69% 900 94.54%
总体 3412 93.76% 2114 95.87%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跟踪调查
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就业率差别较大(表11、表12),总体来说,应用类或工科专业需求岗位较为旺盛,就业率比较高。
表 11 2016届本科毕业生分专业就业率
专业 材料化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法学 公共事业管理 行政管理 政治学与行政学 船舶与海洋工程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工程管理 工业设计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土木工程 自动化 财务管理 电子商务 工商管理 会计学 旅游管理 市场营销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地质学 勘查技术与工程
大气科学 海洋科学 生态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物技术 生物科学 化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环境工程 环境科学
毕业人数
48 43 85 53 59 46 55 62 39 25 66 71 84 51 25 84 180 49 52 56 48 46 79 89 29 24 34 90 104 37 51 49
就业率 93.75% 88.37% 90.59% 92.45% 89.83% 93.48% 98.18% 100.00% 97.44% 92.00% 93.94% 97.18% 92.86% 90.20% 100.00% 90.48% 95.56% 95.92% 94.23% 92.86% 93.75%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91.18% 96.67% 97.12% 94.59% 98.04% 97.96%
专业 教育技术学 音乐表演 运动训练 国际经济与贸易 海洋经济学 金融学 物流管理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
生物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 数学与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
水产养殖学 朝鲜语 德语 法语 日语 英语 编辑出版学 汉语言文学 文化产业管理
新闻学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海洋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通信工程 物理学 药学
毕业人数
23 66 37 62 30 70 34 27 25 57 45 47 39 34 77 39 33 46 50 78 8 77 62 94 59 55 42 75 148 76 32 79
就业率 47.83% 57.58% 56.76% 98.39% 100.00% 87.14% 100.00% 100.00% 96.00% 92.98% 100.00% 89.36% 97.44% 100.00% 98.70% 97.44% 100.00% 91.30% 94.00% 96.15% 62.50% 81.82% 90.32% 92.55% 100.00% 92.73% 95.24% 98.67% 99.32% 94.74% 93.75% 96.20%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跟踪调查
表 12 2016届毕业研究生分学科(专业)就业率
专业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会计学 旅游管理 农业经济管理 企业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 海洋地球化学 海洋地球物理学
海洋地质 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
管理 物理海洋学 应用海洋学 海洋生物学 生态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
学 发育生物学 微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 遗传学 海洋化学 海洋化学工程与技术
药物化学 环境工程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科学 能源与环保 应用经济学 食品科学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
程 捕捞学 动物学 水产养殖
学历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毕业人数
2 12 9 1 6 4 1 2 5 13 3 27 2 14 7 7 1 3 2 9 14 13 21 5 8 6 2 3 4 5 1 1 12
就业率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92.31%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专业 海洋地球物理学
海洋地质 矿产普查与勘探 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
管理 气象学 物理海洋学 应用海洋学 发育生物学 海洋生物学 生态学 生物工程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
学 微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 遗传学 分析化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海洋化学 海洋化学工程与技术
化学工程 化学工程硕士 生物化工 无机化学 有机化学 环境工程 环境地质工程 环境工程硕士 环境科学 岩土工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
究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信息技术 体育教育训练学
学历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毕业人数 就业率
2 21 2 4 19 29 1 1 25 25 45 12 6 8 6 12 2 34 2 8 42 1 3 4 15 13 44 32 4 7 6 4 9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96.00% 88.00% 86.67% 100.00% 100.00% 75.00% 100.00% 91.67% 50.00% 94.12% 100.00% 100.00% 95.24%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93.18% 96.88% 100.00% 28.57% 50.00% 75.00% 66.67%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
学 水生生物学 水生动物医学 渔业经济与管理
渔业资源 增殖养殖工程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
统
海洋信息探测与处理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应用技术 智能信息与通信系统
生药学 应用化学 材料工程 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学 法律硕士(法学) 法律硕士(非法学)
法学理论 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硕士 国际法学 国际关系 国际政治 行政管理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教育经济与管理
经济法学 民商法学 社会保障 社会学 土地资源管理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刑法学 政治学理论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8 8 2 4 5 2 1 4 2 2 10 2 4 13 29 13 19 36 19 6 7 32 9 5 3 13 9 5 5 9 11 11 5 6 5 4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92.31% 96.55% 92.31% 100.00% 100.00% 94.74% 100.00% 100.00% 100.00% 88.89% 100.00% 100.00% 92.31% 100.00% 60.00% 80.00% 77.78% 90.91% 100.00% 100.00% 83.33% 80.00% 100.00%
音乐文学 保险硕士 财政学 产业经济学 国际贸易学 国际商务硕士 国民经济学 金融硕士 金融学 劳动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数量经济学 物流工程硕士 西方经济学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
程 食品科学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
程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基础数学 计算数学 统计学 应用数学 运筹学与控制论
捕捞学 动物学 水产养殖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
学 水生生物学 水生动物医学 渔业硕士 渔业经济与管理
渔业资源 增殖养殖工程 法语语言文学 日语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
言学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3 9 4 6 20 27 13 33 24 3 12 7 26 3 8 37 17 2 5 7 3 3 1 6 6 21 5 14 5 21 2 15 3 3 19 25
66.67% 100.00% 75.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96.97%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96.15% 100.00% 100.00% 97.3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90.48% 100.00% 93.33% 100.00% 100.00% 89.47% 92.00%
动力工程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
工程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工程热物理 管理科学与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海洋机电装备与仪器 海洋能利用技术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
置 结构工程 控制工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桥梁与隧道工程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水利工程 水文学及水资源 工商管理硕士 管理科学与工程
财务管理 会计硕士 会计学 技术经济及管理
旅游管理 旅游管理硕士 农村与区域发展硕士
农业经济管理 企业管理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地质工程 地质工程硕士
地质学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1 3 22 5 12 4 4 1 3 2 5 7 1 10 3 2 1 4 2 99 7 11 59 33 6 19 19 25 11 27 22 2 10 1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98.99%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94.74% 88.00% 100.00% 100.00% 90.91% 50.00% 90.00% 90.00%
亚非语言文学 英语笔译硕士 英语语言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汉语言文字学 传媒文化 文化产业管理
文艺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 保密科学与技术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
统
电子与通信工程
光学 光学工程 海洋探测技术 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应用技术 凝聚态物理 软件工程 摄影测量与遥感
声学 通信与信息系统 信号与信息处理 自然地理学 生药学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药物化学 制药工程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8 34 25 4 2 9 8 7 9 10 13 18 4 9 3 2 9 8 1 11 2 23 2 11 4 3 16 20 4 7 6 30 12
87.50% 97.06% 92.00% 75.00% 100.00% 100.00% 87.50% 85.71% 77.78% 90.00% 76.92% 83.33%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66.67% 93.33% 100.00%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跟踪调查
2.4 签约毕业生就业流向
2.4.1 签约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流向
从2016届签约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性质来看(表13),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占比第一位的是三资及其他企业(69.37%),第二位是国有企业(13.09%);硕士毕业生就业去向占比第一位的是三资及其他企业(55.83%),第二位是国有企业(15.54%);博士毕业生就业去向占比第一位的是其他事业单位4(53.52%),第二位是三资及其他企业(20.19%)。到党政机关和其他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与学历成正相关,到党政机关和其他事业单位就业的本科毕业生占11.69%,而到上述单位就业的硕士毕业生占比25.69%,博士毕业生占比58.22%。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的海洋特色鲜明,35.21%的已签约博士毕业生进入涉海类用人单位就业(共75人),这75人中约三分之一进入国家海洋局系统,约三分之二进入涉海类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输送了众多高端人才。
表 13 2016届签约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单位性质 本科 比例 硕士 比例 博士 比例 总计 比例
党政机关 148 9.01% 219 13.72% 10 4.69% 377 10.92%
科研单位
9 0.55% 37 2.32% 40 18.78% 86 2.49%
其他 事业单位 44 2.68% 191 11.97% 114 53.52% 349 10.11%
国有企业 215 13.09% 248 15.54% 4 1.88% 467 13.53%
三资及 其他企业 1139 69.37% 891 55.83% 43 20.19% 2073 60.07%
部队 87 5.30% 10 0.63% 2 0.94% 99 2.87%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跟踪调查
4
其他事业单位是指除科研单位以外的事业单位
2.4.2 签约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
从2016届签约毕业生的单位行业流向来看(表14),毕业生签约较多的行业是制造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等。
表 14 2016届签约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
行业
采矿业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房地产业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教育 金融业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军队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农、林、牧、渔业 批发和零售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卫生和社会工作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制造业 住宿和餐饮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合计
本科生 人数 1 30 27 214 10 45 61 101 49 87 19 24 32 39 25 80 218 318 11 251 1642
比例 0.06% 1.83% 1.64% 13.03% 0.61% 2.74% 3.71% 6.15% 2.98% 5.30% 1.16% 1.46% 1.95% 2.38% 1.52% 4.87% 13.28% 19.37% 0.67% 15.29% 100.00%
博士生 人数 0 1 1 29 0 0 96 2 0 2 48 5 0 0 8 3 0 9 0 9 213
比例 0.00% 0.47% 0.47% 13.62% 0.00% 0.00% 45.07% 0.94% 0.00% 0.94% 22.54% 2.35% 0.00% 0.00% 3.76% 1.41% 0.00% 4.23% 0.00% 4.23% 100.00%
硕士生 人数 3 25 18 351 3 34 169 178 28 10 79 36 7 28 31 66 138 270 4 118 1596
比例 0.19% 1.57% 1.13% 21.99% 0.19% 2.13% 10.59% 11.15% 1.75% 0.63% 4.95% 2.26% 0.44% 1.75% 1.94% 4.14% 8.65% 16.92% 0.25% 7.39% 100.00%
总人数 4 56 46 594 13 79 326 281 77 99 146 65 39 67 64 149 356 597 15 378 3451
比例 0.12% 1.62% 1.33% 17.21% 0.38% 2.29% 9.45% 8.14% 2.23% 2.87% 4.23% 1.88% 1.13% 1.94% 1.85% 4.32% 10.32% 17.30% 0.43% 10.95% 100.00%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跟踪调查
2.4.3 签约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
从2016届签约毕业生的就业地域流向看,选择在山东省就业的毕业生比例最
高,占63.17%,其中48.16%在青岛市就业;其次是京津沪粤和沿海重点省市。本科毕业生中,选择在山东省内就业的占56.21%,其中47.32%在青岛市就业;在京津沪粤和沿海重点省市就业的占28.81%。毕业硕士生中,选择在山东省内就业的占69.55%,选择在京津沪粤和沿海重点省市就业的占21.49%。毕业博士生中,选择在山东省内就业的占69.01%,选择在京津沪粤和沿海重点省市就业的占24.41%(表15)。
表 15 2016届签约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分布
重点城市
学历 本科 比例 硕士 比例 博士 比例 总计 比例
京津沪粤 280 17.05% 188 11.78% 26 12.21% 494 14.31%
山东 青岛 777 47.32% 770 48.25% 115 53.99% 1662 48.16%
山东
其他地区 146 8.89% 340 21.30% 32 15.02% 518 15.01%
沿海重点省市 193 11.75% 155 9.71% 26 12.21% 374 10.84%
西部地区 178 10.84% 55 3.45% 7 3.29% 240 6.95%
其他省份 68 4.14% 88 5.51% 7 3.29% 163 4.72%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跟踪调查
2.5 升学和出国(境)情况
2016届毕业生总体升学率为24.71%,其中本科毕业生升学率为34.76%,毕业研究生升学率为8.12%。有6.83%的毕业生选择出国(境),其中本科毕业生的出国(境)比例为9.12%,毕业研究生的比例为3.04%。本科毕业生的升学和出国(境)比例均高于毕业研究生(图1)。
图 1 2016届毕业生升学和出国(境)情况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跟踪调查
本科毕业生升学、出国(境)比例存在学科专业不平衡现象。18个院(系、中心)中本科生升学率超过30%的有13个学院,但院(系、中心)、专业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图2),理科毕业生升学率较高,工科毕业生次之,人文社科类毕业生较少。其中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升学率最高,达到64.00%,基础教学中心仅为15.08%。升学率最高的专业(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达到67.86%,最低的专业(编辑出版学)无人升学。
图 2 2016届本科毕业生分院(系、中心)升学率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跟踪调查
第三部分 毕业生就业趋势分析
3.1 就业率稳定保持较高水平
近三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总体稳定,就业率虽有一定的波动,但一直保持在92.00%以上。从各学历层次来看,毕业研究生就业率连续三年高于本科毕业生(图3)。
图 3 2014-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14届、2015届、2016届毕业生跟踪调查
3.2 升学率和出国(境)率上升
2014-2016届毕业生升学和出国(境)的总体比例稳中有升。本科生连续三年的升学率均保持在31%以上,出国(境)率连续上升,2016届本科生出国(境)率达三年来最高(9.12%)。研究生的升学率5保持稳定,出国(境)率逐年上升,2016届毕业研究生的出国(境)率达三年来最高(3.04%)(图4)。毕业生出国(境)深造的人数不断增多,其中本科生以自费为主,研究生主要申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项目,2016年毕业研究生中有40人获资助。
5
博士毕业生升学是指博士毕业生进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或科研工作站
图 4 2014-2016届毕业生升学和出国(境)情况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14届、2015届、2016届毕业生跟踪调查
从本科生考研的学校来看,考入本校的比例呈下降趋势,2014、2015、2016年的比例分别为54.40%、43.24%和40.16%(表16)。本科生考入外校和科研院所的比例逐年升高,2016年有接近六成的本科生考入校外单位(59.84%)。这些学生大多数选择到北大、清华等“985工程”院校、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海洋局海洋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说明我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了广泛认可。
表 16 2014-2016届本科毕业生升学分布
毕业年度 升入本校人数
比例 升入外校人数
比例 总数
2014 637 54.40% 534 45.60% 1171
2015 502 43.24% 659 56.76% 1161
2016 508 40.16% 757 59.84% 1265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14届、2015届、2016届毕业生跟踪调查
3.3 就业单位性质流向趋于均衡
长期以来,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学生就业期望值趋于理性。连续三年的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最理想的工作单位前三位是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学校和科研院所、国有企业,但比例均有一定程度下降,选择三资及其他企业的毕业生比例有增长趋势。2014-2016届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性质流向趋势表明,到党政机关、三资及其他企业和部队就业的毕业生比例稳中有升,三资及其他企业接纳毕业生比例最高;到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稳中有降;到科研单位就业的比例保持稳定;到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图5)。
图 5 2014-2016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流向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14届、2015届、2016届毕业生跟踪调查
3.4 就业地域流向趋于多元化
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趋于合理,但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受生源比例、传统观念、地域偏好等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学校毕业生在山东省内特别是在青岛市内就业的比例较高(图6)。学校通过职业发展教育、就业政策宣讲、就业市场拓展、校友企业合作等措施,引导学生开阔思路,志向远大,树立科学、务实的就业观念,促进就业区域多元化。近三年来,本科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在山东省
就业的比例虽然一直最高,但已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随着学校在全国各地不断拓展就业市场、吸引省外用人单位到校宣讲、鼓励学生多区域就业等工作的开展,毕业生到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地区就业的比重稳步上升,在沿海重点省市就业比例保持稳定,到其他省份就业的比例也稳中有升;近三年在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根据最新的2017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显示,37.93%的毕业生愿意选择到西部等国家急需人才的地方工作,说明学校毕业生在择业时愿意将个人发展和国家需求结合起来。
图 6 2014-2016届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14届、2015届、2016届毕业生跟踪调查
第四部分 毕业生就业相关情况分析
4.1 就业满意度
2016年对2270名2016届毕业生(占签约毕业生的65.78%)开展就业满意度和初入职岗位胜任力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165份。结果显示:毕业生对所从事职业表示非常满意和满意的达64.02%,仅有5.03%的毕业生表示不满意(图7)。
不满意, 5.03%
非常满意, 15.80%
一般, 30.95%
满意, 48.22%
图 7 2016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初入职岗位胜任力调查
五成左右的毕业生对所劳动与薪酬匹配度、城市生活水平和岗位与专业相关度持满意态度;六成以上毕业生对职业竞争公平程度、单位前景和单位归属感表示满意;超过七成毕业生对上下级关系、学习新技能机会和工作成就感表示满意;八成以上毕业生认为所从事职业晋升机会较多;九成以上毕业生对工作挑战度表示满意(表17)。
表 17 2016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调查项目 劳动与薪酬匹配度 城市生活水平 岗位与专业相关度 职业竞争公平程度
单位前景 单位归属感 上下级关系 学习新技能机会 工作成就感 工作晋升机会 工作挑战度
非常满意 9.01% 11.55% 14.00% 11.78% 16.07% 14.32% 17.69% 48.82% 15.57% 22.73% 31.78%
满意 37.23% 43.51% 42.36% 49.42% 46.88% 53.03% 54.64% 30.44% 64.25% 59.17% 59.77%
满意度 46.24% 55.06% 56.36% 61.20% 62.95% 67.35% 72.33% 79.26% 79.82% 81.90% 91.55%
6
一般 43.42% 33.90% 34.78% 34.04% 31.59% 29.56% 24.02% 17.41% 16.54% 14.23% 6.33%
不满意 10.35% 11.03% 8.87% 4.75% 5.45% 3.09% 3.65% 3.33% 3.65% 3.88% 2.12%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初入职岗位胜任力调查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院(系、中心)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情况有差异,数学科学学院(80.77%)和海洋与大气学院(79.36%)的满意度高于其他学院,各学院(系、中心)满意度均超过了50%(表18)。
6
满意度=“非常满意”比例+“满意”比例
表 18 各院(系、中心)2016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院(系、中心)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法政学院 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海洋生命学院 海洋与大气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础教学中心 经济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 水产学院 外国语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医药学院
满意 60.00% 68.36% 58.45% 67.03% 61.82% 62.81% 79.36% 54.70% 66.18% 75.75% 64.59% 58.10% 80.77% 59.53% 58.10% 63.71% 70.42% 52.31%
一般 36.00% 25.42% 32.88% 27.96% 36.36% 33.06% 20.63% 38.46% 29.41% 24.24% 29.17% 39.19% 19.23% 36.90% 35.75% 31.45% 26.29% 40.00%
不满意 4.00% 6.21% 8.68% 5.02% 1.82% 4.13% 0.00% 6.83% 4.41% 0.00% 6.25% 2.70% 0.00% 3.57% 6.15% 4.84% 3.29% 7.69%
有效样本数
50 177 219 279 55 121 63 117 68 33 192 74 52 84 179 124 213 65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初入职岗位胜任力调查
4.2 薪酬水平
根据2016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初入职岗位胜任力调查结果显示,2016届毕业生薪酬水平主要集中在4001-6000元/月(43.74%)(图8)。
图 8 2016届毕业生薪酬水平分布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初入职岗位胜任力调查
各院(系、中心)毕业生的薪酬水平分布情况各不相同(表19),毕业生月薪在5000元以上的,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比例最高(66.66%),其次是海洋地球科学学院(52.73%)、材料科学与工程系(52.00%)、数学科学学院(51.92%)。
表 19 各院(系、中心)2016届毕业生薪酬水平分布
院(系、中心)\月薪(元) 3000以下 3001-4000 4001-5000 5001-6000 6001-8000 8000以上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法政学院 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海洋生命学院 海洋与大气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础教学中心 经济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 水产学院 外国语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医药学院
12.00% 12.43% 5.94% 6.45% 3.64% 15.70% 4.76% 9.40% 13.24% 12.12% 3.65% 8.11% 5.77% 13.10% 6.70% 10.48% 3.76% 7.69%
10.00% 33.90% 19.63% 25.45% 27.27% 26.45% 15.87% 28.21% 29.41% 39.39% 27.08% 27.03% 21.15% 23.81% 31.28% 19.35% 11.74% 21.54%
26.00% 28.81% 28.77% 31.18% 16.36% 26.45% 33.33% 22.22% 27.94% 24.24% 30.73% 36.49% 21.15% 17.86% 30.73% 31.45% 17.84% 23.08%
18.00% 11.86% 20.09% 13.26% 23.64% 11.57% 14.29% 18.80% 16.18% 9.09% 11.46% 14.86% 19.23% 19.05% 14.53% 22.58% 25.35% 13.85%
22.00% 6.78% 15.98% 13.98% 18.18% 10.74% 20.63% 18.80% 5.88% 6.06% 15.10% 10.81% 17.31% 10.71% 12.29% 13.71% 23.94% 23.08%
12.00% 6.21% 9.59% 9.68% 10.91% 9.09% 11.11% 2.56% 7.35% 9.09% 11.98% 2.70% 15.38% 15.48% 4.47% 2.42% 17.37% 10.77%
有效样本数
50 177 219 279 55 121 63 117 68 33 192 74 52 84 179 124 213 65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初入职岗位胜任力调查
4.3 专业相关度
36.81%的毕业生认为目前所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46.28%的毕业生认为所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有交叉(图9)。
没关系, 16.91%
密切相关, 36.81%
有交叉, 46.28%
图 9 2016届毕业生职业与专业相关度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初入职岗位胜任力调查
各院(系、中心)毕业生从事职业与专业相关度情况不均衡,海洋与大气学院毕业生从事职业与专业密切相关程度最高(73.02%),所从事职业与专业没关系的比例也最低(3.17%);数学科学学院毕业生所从事职业与专业有交叉的比例最高(67.31%),与专业没关系的比例也很低(3.85%)。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基础教学中心、医药学院等学院(中心)毕业生所从事职业与专业密切相关或有交叉的比例也相对较高(表20)。
表 20 各院(系、中心)2016届毕业生从事职业与专业相关度
院(系)\专业相关度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法政学院 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海洋生命学院 海洋与大气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础教学中心 经济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 水产学院 外国语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医药学院
密切相关 有交叉 没关系 有效样本数
20.00% 29.38% 34.25% 44.44% 30.91% 38.02% 73.02% 26.50% 36.77% 39.39% 28.13% 25.68% 28.85% 39.29% 41.90% 29.03% 41.79% 56.93%
58.00% 48.02% 52.51% 41.22% 49.09% 38.84% 23.81% 46.15% 52.94% 54.55% 53.65% 48.65% 67.31% 25.00% 38.55% 53.23% 50.23% 36.92%
22.00% 22.60% 13.24% 14.34% 20.00% 23.14% 3.17% 27.35% 10.29% 6.06% 18.23% 25.68% 3.85% 35.71% 19.55% 17.74% 7.98% 6.15%
50 177 219 279 55 121 63 117 68 33 192 74 52 84 179 124 213 65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初入职岗位胜任力调查
4.4 用人单位评价
学校重视并坚持对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进行调查,2016年随机抽取610家用人单位做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91份。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的毕业生满意度7比7
满意度=“非常满意”比例+“满意”比例
较高,为97.47%(图10)。
图 10 用人单位对2016届毕业生的综合评价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各项指标的满意度8均超过89%;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工作态度的非常满意度超过50%(表21)。但调查结果也反映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8
满意度=“非常满意”比例+“满意”比例
表 21 2016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
非常满意
专业知识 外语水平 计算机水平 实践动手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 人际沟通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分析解决问题 文字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适应能力 工作态度
53.98% 42.13% 39.26% 39.59% 40.95% 45.01% 43.32% 46.53% 46.02% 46.87% 45.01% 51.95%
满意 42.47% 48.90% 51.78% 50.25% 48.22% 46.87% 47.55% 45.85% 46.87% 45.18% 45.69% 42.64%
一般 12.71% 8.29% 7.95% 9.31% 9.64% 7.11% 7.95% 6.60% 5.75% 6.77% 8.29% 4.40%
较差 0.85% 0.68% 1.02% 0.85% 1.18% 1.02% 1.18% 1.02% 1.35% 1.18% 1.02% 1.02%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第五部分 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5.1 人才培养与就业良性互动,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5.1.1 实施专业综合改革,促进专业结构优化
学校秉持 “强化发展特色,协调发展综合;以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强化特色”的发展思路,统筹学科与专业建设,实施专业综合改革,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以涉海类专业为优势和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2016年为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新增材料科学与工程、网络与新媒体两个本科专业,现共有本科专业71个。
学校深入开展专业水平提升计划,以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为基础,深入实施重点专业综合改革。2016年启动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勘查技术与工程、金融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德语、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6个专业综合改革建设项目一期
建设,推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轮机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6个专业综合改革项目二期建设,围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团队、教学方法、评价体系、课程教材和教学管理等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改革,确保教学设计和实施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5.1.2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学校落实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新版培养方案坚持系统培养与分类培养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落实“通识教育为体、专业教育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2016年启动“通识教育再启航计划”,支持各类人才培养试点项目和人才培养特区建设,探索建立学校-科研院所、学校-行业企业等多部门协同创新机制,共同培养涉海类拔尖创新人才,发挥特色和综合优势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服务。推进“卓越农林人才”、“卓越会计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依托海洋学、海洋化学两个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整合优势教学资源,发挥青岛海洋科研机构相对集中的区位优势,在水产养殖、生命科学与技术、海洋科学、海洋化学化工四个领域分别设立国家级、省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示范区,分别以培养未来海洋科技领域学术精英和以培养海洋科技行业领军人才为目标;积极参与国家海洋战略和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工作,与青岛港、青岛啤酒、泰祥集团、海信集团、海尔集团等大型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学校积极构建交叉复合型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修订培养方案,深耕培养环节内涵,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2016年编纂发布《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汇编》,探索将创新创业实践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并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对创新创业研究生的学籍进行更为灵活的管理,支持已经有成熟创业规划的研究生离校进行创业。 5.1.3 落实课程水平提升计划,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学校进一步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重点加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和海洋类的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推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探索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的通识教育新模式;继续推动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和改革,重点加强学生数理
化基础的培养及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组建跨学科课程教学团队,有效配置和共享资源,以逐步解决学科(专业)平台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统筹规划课程教材建设,重点建设学校特色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精品课程配套教材,构建专业精品课程教材体系;建设本科课程中心公共平台,加大优质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
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为中心,积极推动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和基于教室、科研平台、实习实训基地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变传统的以“教师教授为主”为“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改革课程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单一考核方式向多种考核方式的转变,切实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5.2 招生与就业良性互动,不断优化招生专业结构
学校在进行专业招生计划编制时,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使招生计划规模与专业办学条件、社会需求等因素相适应,积极引导和扶持国家发展急缺、社会需求较为旺盛的学科和专业扩大招生。根据就业情况,逐渐控制并缩减就业率较低专业的招生计划。同时,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需求信息,适度加大在沿海省份部分涉海专业的招生规模。在进行招生咨询和宣传时,充分考虑就业情况和就业前景,有导向性地引导考生理性报考。调整考生专业录取原则,实行专业志愿优先--“专业志愿清”,近几年来录取考生的第一专业志愿满足率较原来的分数优先原则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且呈现出逐年提高的态势,此举更加尊重考生的专业志愿和兴趣,提高了考生入学后的专业学习稳定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016年,学校国家专项计划录取人数为238人,较2015年增加25%,占学校本科生录取人数总量的6%,实施国家专项计划的省份达到21个,基本覆盖了国家划定的连片贫困地区及片区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重点高校录取比例相对较低的广东、江西、河南、安徽、山西、贵州、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省区,也加大了招生计划的投放力度,同时继续进行高校专项计划招生工作,2016年招收人数扩大至67人,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学生考入重点大学的比例。学校扩大
实施国家专项和高校专项的招生规模,突出区域重点,合理安排紧缺专业招生计划,将对毕业生就业区域和结构产生积极作用。
学校的研究生招生工作充分考虑社会需求,积极构建交叉复合型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将社会需求与研究生就业情况列为制定专业招生计划的重要参考指标,充分发挥招生计划的引导调控作用,优化招生结构,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断扩大专业学位招生规模,2016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已达到全校招生人数的45%。
5.3 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反馈
学校重视就业情况对招生和人才培养的反馈与指导,在2016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初入职岗位胜任力调查中,设计专门版块调研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综合评价。调研内容将对学校下一步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
5.3.1 毕业生对教育教学的综合评价
调研结果显示,2016届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满意度为58.75%,对实践教学环节满意度为53.40%(图11)。本科毕业生对教育教学整体满意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满意度(60.18%、55.29%)均高于毕业研究生(57.21%、51.35%)。
图 11 2016届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满意度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初入职岗位胜任力调查
5.3.2 毕业生对自身能力的综合评价
在2016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初入职岗位胜任力调查中,毕业生对自身能力是否满足岗位需求进行了自我评价。毕业生对自我的学习能力、团结合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事业心和责任心均有较高的自我评价(满意度995%以上,表22),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自我评价受岗位与专业的对口程度影响较低(满意度77.74%),创新创业能力自我评价最低(75.79%)。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10对比发现,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在专业知识技能(96.46%)、英语计算机能力(91.07%)、人际沟通能力(91.90%)、组织管理能力(90.90%)的满意度均高于90%,且高于学生的自我评价满意度。仅实践动手能力(89.88%)和创新创业能力(89.21%)两项低于90%,但仍高于学生的自我评价。这说明,毕业生对自我的要求和期望值较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校毕业生良好的素质和远大的志向。这些调研内容将对学校下一步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
表 22 2016届毕业生自我评价情况
能力\自我评价 完全
满足 基本 满足 不能 满足 很大 差距 自我评价 满意度 用人单位 满意度 专业知识技能
英语、计算机能力
实践动手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
人际沟通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学习能力
团结合作精神
吃苦耐劳精神
事业心和责任心 15.75% 61.99% 20% 62.82% 17.27% 14.64% 11.78% 21.06% 9.28% 13.07% 4.20% 4.11% 4.25% 4.30% 4.99% 2.54% 1.99% 3.14% 1.34% 1.57% 0.42% 0.60% 0.55% 0.55% 77.74% 82.82% 86.24% 75.79% 89.38% 85.36% 95.38% 95.29% 95.20% 95.15% 96.45% 91.03% 89.84% 89.17% 91.70% 90.87% - - - - 23.28% 62.96% 14.50% 61.29% 23.74% 65.64% 19.12% 66.24% 39.21% 56.17% 39.12% 56.17% 43.05% 52.15% 36.91% 58.24%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初入职岗位胜任力调查
9 自我评价满意度=“完全满足”比例+“基本满足”比例
用人单位满意度=“非常满意”比例+“满意”比例
10
第六部分 推进2016届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做法
6.1 打造校园招聘为基础、多种招聘形式并存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6.1.1 搭建校园招聘大平台
为服务2016届毕业生就业,自2015年9月开始,学校举办了多场校园招聘活动。整合社会资源,承办“青岛三高校第十三届联合供需见面会”,实现了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优势互补;举办2016届毕业生春季大型供需见面洽谈会(两场),汇集多元化的需求岗位;举办第九届“鹏程”校园招聘月,开展突出专业特色、分区域、分行业的中型系列专场招聘会;举办用人单位专场招聘会,为用人单位提供“一站式”招聘服务。自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累计有近两千六百家用人单位到校招聘,岗位需求数量四万余个,到校数量和需求数量都保持较高水平。
6.1.2 畅通就业信息发布渠道
以就业信息网站和“OUC就业直通车”微信平台为主要渠道,发挥信息化手段在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为毕业生提供各类高质量的就业信息,努力做到“快捷发布、精准推送、真诚服务、用心联通”。注重以人为本、强化功能,按照学生和用人单位设计不同的功能分区,使学生可以迅速获取招聘信息,用人单位可以便捷地使用招聘服务。同时还开发了就业信息查询、宣讲会信息查询,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获取即时就业信息,努力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截至目前,“OUC就业直通车”微信平台累计关注人数11860人,累计阅读量约为20余万人次。
6.1.3 开拓毕业生就业新基地
学校坚持通过走访用人单位,了解用人单位的选才标准、市场需求,收集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建议。努力深化和海尔、海信、华为、中兴、中石油、中海油、中交集团、中建集团、中船集团等大公司、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各海洋研究单位的良好合作关系;重点拓展沿海沿江地区毕业生就业空间,不断加强与江苏省沿江八市、北海、防城港、漳州、泉州、宁德、宁波、温州、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等沿海地区的用人单位联系,吸纳各地用人单位组团到校招聘。
6.2 构筑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体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6.2.1 以培训为抓手,专兼结合建设就业队伍,提升业务能力
打破部门、领域、行业的界限,建立了一支“辅导员为主-团队授课-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由来自学校行政部门和各学院的辅导员、专职教师和校外导师组成,协同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各方力量,科学搭配,突破共存的师资不足、脱离实践的瓶颈。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每年选派辅导员和专职教师参加职业发展教育校内培训,参加教育部、人社部等组织的专题培训,有计划地提升就业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6.2.2 以课程为牵引,融合职业与专业教育,增强就业意识
在专业课层面,积极推进职业发展和专业教育融合,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专业选修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模块,鼓励小班教学,改进实践环节,分四年实施。各学院党委副书记牵头,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参与式授课。在通识课层面,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拓展》《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技能开发》《研究生职业发展教育》《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等一批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学业发展、职业规划和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进行精品课程信息化建设,引进慕课教学,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提供线上学习渠道。
6.2.3 以活动为载体,营造积极就业氛围,促进求职行动
根据2016年就业形势和毕业生特点,通过“线上+线下”、“讲座+工作坊”、“比赛+培训”、企业校园俱乐部等方式,努力做到时间与空间双重覆盖、个体与群体统筹兼顾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秋季学期举办 “职业、风采、成功”就业指导活动月、“offer我来了”求职训练营,春季学期举办“行远思恩、梦想启航”毕业生教育系列活动,提高毕业生的求职技巧与就业能力。通过举办第六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第十四届校园模拟招聘大赛、名企经理人讲座、简历制作与面试技巧指导等活动,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在校内营造积极就业的浓厚氛围。特别是 “Offer,我来了”求职训练营活动,历时一个多月,主打工作坊和“互联网+就业”的品牌活动,根据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在关注“面上指导”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团体辅导、个体指导。通过每期不超过20人的小型工作坊,将简历制作与点评、面试指导
与模拟、各行业求职互助会等活动推向不同的团体,提升学生就业指导的参与度。通过优秀校友访谈、毕业生成长故事汇、海大基层就业风采展示、毕业生就业帮扶、劳动合同法与大学生就业维权讲座、职场礼仪及职场心理调适讲座等系列活动,加强对毕业生的爱校荣校、社会责任感、就业帮扶和职场适应教育,引导毕业生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6.3 开拓人才培养和实习实训基地,增加学生就业机会
6.3.1 开拓教学实习基地,提升本科生实践能力
学校根据社会需要情况,不断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学生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社会机构等开展深入合作,截至2016年校外实习基地的签约总量达到307个,形成了相对稳定、全面支撑专业实习教学运行的校外实践平台,逐步完善了与专业特点相适应的联合培养长效机制。同时,学校依托“东方红2号”海洋调查船和“天使号”船,在涉海类专业开设专业综合实习和海洋学实习,在非涉海类专业开设认知海洋实习,全面加强学生海上技能训练,突出海洋特色培养。
6.3.2 开拓研究生培养基地,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
着力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2016年启动申报省级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项目13个,已建设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山东省海洋化工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青岛市李沧立信社会管理咨询中心、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等12个校级联培基地,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整体带动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深化研究生联合培养,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
6.3.3 开拓就业实习实训基地,提升学生就业匹配度
重视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鼓励各学院努力创造条件,建立就业实习实训基地,努力拓展学生到用人单位参与实岗实习的渠道,搭建学生与用人单位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实习实训。学校每年组织研究生赴广西北海、防城港挂职锻炼,组织学生参加国家海洋局实施的“海洋人才港”实习实践。学校加强与海洋基层单位的合作,依托国家海洋局北海、东海和南海分局海洋和气象观测台(站)设置实习基地,为海洋和大气科学类专业学生的实习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截至目前,学校已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170余个,每年有2000余名学生参与
就业实习和挂职锻炼。
6.4 做好就业帮扶工作,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
6.4.1 精准指导,努力实现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
做好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资助工作。根据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报送审核2016年非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生源信息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信息和已获得国家助学贷款高校毕业生信息的通知》要求,学校为147名2016届山东省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发放每人1000元的求职创业补贴,为已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94名毕业生发放每人600元的求职创业补贴。另外,学校自筹资金为176名非山东生源的特困家庭本科毕业生发放每人500元的求职补贴。三项资助合计共417名毕业生受到资助,占学校毕业生总人数的7.14%。此外,学校还积极拓宽渠道,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寻求助力,例如:努力争取华民慈善基金会在学校设立了华民慈善基金会·中国海洋大学大学生就业扶助项目,每年为100名应届本科毕业生提供3000元/人的资助,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求职经济压力。
学校通过心理危机筛查、一对一咨询、团体辅导、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及时帮助就业困难群体调整心理状态,从容迎接就业季,鼓励他们打开视野、勇敢尝试、把握机遇、实现就业。
6.4.2 宣传引导,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建功立业
继续贯彻落实各项鼓励政策,积极做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计划”、大学生村官等国家计划的宣传、组织工作。通过典型人物宣传、先进事迹报告、主题研讨会、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引导毕业生了解基层、了解西部。2016年我校适龄男性青年网上兵役登记共计1229人,47人网上入伍报名,26人上站体检,最终经过体检以及政治审查,共有10名大学生光荣入伍,其中有2名2016届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2016年共有367名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学校把相关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使面向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毕业生受到鼓励,在校内营造出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的良好氛围。
6.5 完善全程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切实提升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6.5.1 探索互联网+创新创业模式,为创业实践学生提供精准指导扶持
设立“明职顾问”微信公众号,为学生提供免费在线创业咨询与服务。组建“海创”服务站,为创业学生提供全链条服务:场地方面,设立孵化基地,加强与产业部门的合作,形成“众创空间-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无缝链接,初创团队按照相关规定可享受房租减免;协助创业团队办理贷款;义务提供法务咨询;选拔海创导师,一对一服务创业项目;与青岛崂山区合作设立海大绿色通道,创业团队足不出校免费办理工商注册。开办海创训练营,由有创业意向学生组成校园工作室,学校组织开展“模拟实操环境”下的实践活动,对学生开展过程辅导,帮助其了解创新创业流程。另外,学校还在校内相继建设了10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开展课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支持和专业指导。
6.5.2 第一、二课堂联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学校完善学籍管理制度,为休学创业学生在国家政策规定内的最长年限内保留学籍;进一步完善《中国海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进行引导。2016年,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认定工作,2016届毕业生人均获得创新创业教育学分数为3.75个。学校在本科生中开设了《大学生创业指导》《大学生KAB创业基础》等课程,在研究生中重点打造《研究生创新创业指导》等课程,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学校近年来每年整合专项资金近500万元开展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本科生研究发展计划、大学生科技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等创新实践活动。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持续升温。近年来,学校平均每年立项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40项、本科生研究发展计划项目570项,参与学生2600余人;每年立项资助各类科技竞赛约40项,参加范围涵盖全校各个专业,每年约有2500名学生参与;每年举办为期3-4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支持学生自主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约40项。
6.5.3 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成效显著
近年来,学校平均每年有1000余名学生获得各类学术、科技竞赛奖项,其中国际级奖项、国家级奖项约150项,省级奖项约180项。在2016年“创青春”全
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银奖1项、铜奖2项,MBA专项赛铜奖1项,省级金奖3项、银奖2项、铜奖11项。在201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学生获得国家一等奖3项、国家二等奖4项、省级一等奖12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15项。2016年学校创业团队工商注册15家,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日渐浓厚,也涌现出一批优秀典型:学生创业团队获第三届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暨全省创业大赛(高校赛区)决赛二等奖1项,学校获最佳组织奖;在2016年青岛市大学生创业精英BEST计划活动中,获得二等奖2项,学校获最佳组织奖;2012级博士生刘辰被授予“山东大学生十大创业之星”称号、2013级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马飞被首届“青岛创客TOP榜”评为青岛市十佳校园创客。
6.6 毕业生对学校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的综合评价
根据2016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初入职岗位胜任力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毕业生对学校的各项就业创业服务工作表示满意,对就业指导、就业信息发布、各类招聘会举办、就业管理等工作的总体满意度均在57%以上(图12)。毕业研究生对就业指导、就业信息、就业管理工作的满意度均高于本科生。这些调研数据将对学校今后就业创业工作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图 12 2016届毕业生对学校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的满意度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初入职岗位胜任力调查
2016年度毕业生就业
质 量 报 告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
目 录
第一部分 学校概况 .................................................................................................................................... 1
第二部分 2016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 4
2.1 毕业生规模和结构 ............................................................................................................................... 4
2.1.1 毕业生规模 .................................................................................................................................... 4
2.1.2 院(系、中心)分布 .................................................................................................................... 4
2.1.3 性别分布 ........................................................................................................................................ 5
2.1.4 民族分布 ........................................................................................................................................ 6
2.2 毕业生就业率和去向 ........................................................................................................................... 6
2.3 毕业生分类就业对比 ........................................................................................................................... 7
2.3.1 按毕业生生源地分类 .................................................................................................................... 7
2.3.2 按毕业生性别分类 ........................................................................................................................ 8
2.3.3 按毕业生民族分类 ........................................................................................................................ 8
2.3.4 按毕业生家庭经济状况分类 ........................................................................................................ 9
2.3.5 各院(系、中心)就业率和去向 ................................................................................................ 9
2.3.6 各学科专业就业率 ...................................................................................................................... 10
2.4 签约毕业生就业流向 ......................................................................................................................... 16
2.4.1 签约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流向 .................................................................................................. 16
2.4.2 签约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 .......................................................................................................... 17
2.4.3 签约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 .......................................................................................................... 17
2.5 升学和出国(境)情况 ..................................................................................................................... 18
第三部分 毕业生就业趋势分析 .............................................................................................................. 20
3.1 就业率稳定保持较高水平 ................................................................................................................. 20
3.2 升学率和出国(境)率上升 ............................................................................................................. 21
3.3 就业单位性质流向趋于均衡 ............................................................................................................. 23
3.4 就业地域流向趋于多元化 ................................................................................................................. 23
第四部分 毕业生就业相关情况分析 ...................................................................................................... 24
4.1 就业满意度 ......................................................................................................................................... 24
4.2 薪酬水平 ............................................................................................................................................. 27
4.3 专业相关度 ......................................................................................................................................... 29
4.4 用人单位评价 ..................................................................................................................................... 31
第五部分 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 33
5.1 人才培养与就业良性互动,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 33
5.1.1 实施专业综合改革,促进专业结构优化 ................................................................................... 33
5.1.2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 34
5.1.3 落实课程水平提升计划,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 34
5.2 招生与就业良性互动,不断优化招生专业结构 ............................................................................. 35
5.3 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反馈 ......................................................................................................... 36
5.3.1 毕业生对教育教学的综合评价 .................................................................................................. 36
5.3.2 毕业生对自身能力的综合评价 .................................................................................................. 37
第六部分 推进2016届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做法 .................................................................................... 38
6.1 打造校园招聘为基础、多种招聘形式并存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 38
6.1.1 搭建校园招聘大平台 .................................................................................................................. 38
6.1.2 畅通就业信息发布渠道 .............................................................................................................. 38
6.1.3 开拓毕业生就业新基地 .............................................................................................................. 38
6.2 构筑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体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 39
6.2.1 以培训为抓手,专兼结合建设就业队伍,提升业务能力 ....................................................... 39
6.2.2 以课程为牵引,融合职业与专业教育,增强就业意识 ........................................................... 39
6.2.3 以活动为载体,营造积极就业氛围,促进求职行动 ............................................................... 39
6.3 开拓人才培养和实习实训基地,增加学生就业机会 ..................................................................... 40
6.3.1 开拓教学实习基地,提升本科生实践能力 ............................................................................... 40
6.3.2 开拓研究生培养基地,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 ........................................................................... 40
6.3.3 开拓就业实习实训基地,提升学生就业匹配度 ....................................................................... 40
6.4 做好就业帮扶工作,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 ......................................................... 41
6.4.1 精准指导,努力实现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 ........................................................................... 41
6.4.2 宣传引导,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建功立业 ............................................................... 41
6.5 完善全程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切实提升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 42
6.5.1 探索互联网+创新创业模式,为创业实践学生提供精准指导扶持 ......................................... 42
6.5.2 第一、二课堂联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 42
6.5.3 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成效显著 ...................................................................................................... 42
6.6 毕业生对学校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的综合评价 ................................................................................. 43
图 目 录
图 1 2016届毕业生升学和出国(境)情况 ................................................................................... 19
图 2 2016届本科毕业生分院(系、中心)升学率 ........................................................................ 20
图 3 2014-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 ..................................................................................................... 21
图 4 2014-2016届毕业生升学和出国(境)情况 .......................................................................... 22
图 5 2014-2016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流向 .................................................................................. 23
图 6 2014-2016届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 ......................................................................................... 24
图 7 2016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 25
图 8 2016届毕业生薪酬水平分布 .................................................................................................. 28
图 9 2016届毕业生职业与专业相关度 ........................................................................................... 30
图 10 用人单位对2016届毕业生的综合评价 ................................................................................ 32
图 11 2016届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满意度 ............................................................................. 36
图 12 2016届毕业生对学校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的满意度 .............................................................. 43
表 目 录
表 1 2016届毕业生各院(系、中心)分布 ..................................................................................... 5
表 2 2016届毕业生性别分布 ............................................................................................................ 6
表 3 2016届毕业生民族分布 ............................................................................................................ 6
表 4 2016届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 7
表 5 2016届毕业生山东省内及省外生源就业率比较 ...................................................................... 8
表 6 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分性别比较 ............................................................................................. 8
表 7 2016届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比较 ......................................................................................... 9
表 8 2016届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率比较 ................................................................................. 9
表 9 各院(系、中心)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和去向 .................................................................... 10
表 10 2016届已就业毕业生分学科就业情况 ................................................................................. 11
表 11 2016届本科毕业生分专业就业率 ......................................................................................... 12
表 12 2016届毕业研究生分专业(学科)就业率 ......................................................................... 13
表 13 2016届签约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 16
表 14 2016届签约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 ......................................................................................... 17
表 15 2016届签约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分布 ................................................................................. 18
表 16 2014-2016届本科毕业生升学分布 ....................................................................................... 22
表 17 2016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 26
表 18 各院(系、中心)2016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 27
表 19 各院(系、中心)2016届毕业生薪酬水平分布 .................................................................. 29
表 20 各院(系、中心)2016届毕业生从事职业与专业相关度 ................................................... 31
表 21 2016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 33
表 22 2016届毕业生自我评价情况 ................................................................................................ 37
第一部分 学校概况
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显著、学科门类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
学校校训是“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学校创建于1924年,历经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办学时期,于1959年发展成为山东海洋学院,1960年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性大学之一,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
学校有崂山校区、鱼山校区和浮山校区三个校区,设有17个专业学院,另设有基础教学中心和社会科学部。现有71个本科专业,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94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4个类别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3个博士后流动站、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4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是国家首批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0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21个山东省重点学科、3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3个青岛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海洋生物工程中心、教育部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设在学校。现有2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海洋学、化学),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4个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111创新引智基地”,1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海洋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和4个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山东省“十二五”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学校拥有供教学和科学考察用船舶3艘,包括3500吨级的“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300吨级的“天使1”号科考交通补给船、与企业合作共建共管的2600吨级“海大”号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另有一艘在建的5000吨级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东方红3”号,形成了自近岸、近海至深远海并
辐射到极地的海上综合流动实验室系统,初步具备了国内一流的海上现场观测能力。
学校牵头与驻青国家海洋科研机构推动筹建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成为全国首个获批启动试点建设、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学校主持了其中“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两个功能实验室的试点建设,作为骨干力量参与了其他六个功能实验室的试点建设。
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竞争意识、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特殊使命。学校遵循“通识教育为体,专业教育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实行以“有限条件的自主选课制”和“学业识别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为核心的本科教学运行管理体系。目前,有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7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试点专业,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5700余人,其中本科生15300余人、研究生9300余人(硕士研究生7500余人、博士研究生1800余人)。已有13位毕业生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一半以上是海大毕业生。
学校现有教职工3300余人,专任教师170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60余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70余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50余人。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入选“千人计划”学者8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1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8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38人、学校“筑峰人才工程”、“绿卡人才工程”、“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岗位教授5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人,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0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科技部重点领
域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4个。著名作家王蒙担任学校顾问、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国家海洋局原局长王曙光受聘学校顾问、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国际著名物理学家钱致榕受聘学校顾问、特聘讲席教授、行远书院院长,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等12位知名作家受聘为学校“驻校作家”。
学校地球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技术、化学、材料科学、农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学与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9个学科(领域)跻身美国ESI全球科研机构排名前1%。学校教师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十二五”以来,主持国家级各类项目9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9项、人文社会学科省部级奖励51项,被SCI、EI、ISTP等三大收录系统收录论文130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404项,授权发明专利736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20项。
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建校百年前后,将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特色显著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到本世纪中叶或经过更长一段时间,立足海洋强国建设,大力推进改革创新,通过强化建设和持续发展,努力实现全面跨越,力争使学校跻身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关注社会需求,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教育、管理与服务并重,努力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学校完善了“市场导向、学校统筹、院系为主、分级负责、全员参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运行体系,建设了有专业特色、全程化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体系,以校园为主体的校内外互补、网上网下结合、实习与就业联动的就业市场体系,教育、培训和孵化并进的创业工作体系,实现了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互动,有效地提高了毕业生就业质量,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0%以上。
第二部分 2016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2.1 毕业生规模和结构
2.1.1 毕业生规模
2016年中国海洋大学共有毕业生5844名,其中毕业研究生12205名(含博士毕业生279名),毕业本科生3639名。
2.1.2 院(系、中心)分布
2016届毕业生分布于18个院(系、中心),各院(系、中心)毕业人数分布如下(表1): 1 毕业研究生是指硕士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
表 1 2016届毕业生各院(系、中心)分布
本科毕业生
院(系、中心)
人数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法政学院
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海洋生命学院
海洋与大气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础教学中心
经济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
水产学院
外国语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医药学院
总计 91 243 402 441 150 177 168 141 100 126 196 109 92 150 246 241 487 79 3639 比例 2.50% 6.68% 11.05% 12.12% 4.12% 4.86% 4.62% 3.87% 2.75% 3.46% 5.39% 3.00% 2.53% 4.12% 6.76% 6.62% 13.38% 2.17% 100.00% 毕业研究生 人数 61 202 104 337 89 171 85 148 128 29 190 71 21 141 114 80 154 80 2205 比例 2.77% 9.16% 4.72% 15.28% 4.04% 7.76% 3.85% 6.71% 5.80% 1.32% 8.62% 3.22% 0.95% 6.39% 5.17% 3.63% 6.98% 3.63% 100.00% 人数 152 445 506 778 239 348 253 289 228 155 386 180 113 291 360 321 641 159 5844 总体 比例 2.60% 7.61% 8.66% 13.31% 4.09% 5.95% 4.33% 4.95% 3.90% 2.65% 6.61% 3.08% 1.93% 4.98% 6.16% 5.49% 10.97% 2.72% 100.00%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2.1.3 性别分布
学校2016届毕业生总体男女性别比为1:1.28,从不同学历层次来看,本科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女生人数均多于男生(表2)。
表 2 2016届毕业生性别分布
学历
人数
本科毕业生 毕业研究生 合计
1605 955 2560
男
比例 44.11% 43.31% 43.81%
人数 2034 1250 3284
女
比例 55.89% 56.69% 56.19%
性别比 (男:女) 1:1.27 1:1.31 1:1.28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2.1.4 民族分布
学校2016届毕业生中,汉族毕业生5501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94.13%;少数民族毕业生343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87%(表3)。
表 3 2016届毕业生民族分布
学历 本科毕业生 毕业研究生
总体
汉族
人数 3361 2140 5501
比例 92.36% 97.05% 94.13%
人数 278 65 343
少数民族
比例 7.64% 2.95% 5.87%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2.2 毕业生就业率和去向
截至2016年11月18日,学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2为94.56%。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3.76%,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5.33%,博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9.64%。 本科生以升学和签约就业为主要去向。1265名本科毕业生考取了研究生,占毕业本科生的34.76%,1642人签约就业,占毕业本科生的45.12%。毕业研究生以签约就业为主要去向,1809名毕业研究生签约就业,占毕业研究生的82.04%,179名2
就业率指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比。就业人数包括签约就业(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签劳动合同
就业、国家基层项目、科研助理、自主创业、其他录用形式就业)、国内升学、出国(境)及灵活就业(自由职业)。就业率=(就业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00%。
毕业研究生升学3继续深造,占毕业研究生总数的8.12%(表4)。共有333名毕业生获得省级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就业情况总体稳定。
表 4 2016届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学历 本科 硕士 博士 合计
毕业生 总数 3639 1926 279 5844
签约 (含定向委培)
1642 1596 213 3451
国内 升学 1265 119 60 1444
出国(境)
332 63 4 399
灵活 就业 173 58 1 232
待就业 227 90 1 318
就业率 93.76% 95.33% 99.64% 94.56%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跟踪调查
2016届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6年11月18日,学校2016届毕业生中未就业人数共计318人,其中有意向单位的109人,复习考研和考博的71人,备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68人,暂无就业意愿的58人,计划创业的6人,准备出国(境)深造的6人。未就业毕业生中,有意向单位和暂无就业意愿情况并存,有意向单位正在落实的比例较高。
2.3 毕业生分类就业对比 2.3.1 按毕业生生源地分类
本科毕业生中,山东省内生源毕业生1392人,就业率93.10%;省外生源毕业生2247人,就业率94.17%;毕业研究生中,山东省内生源毕业生1466人,就业率96.25%;省外生源毕业生739人,就业率95.13%(表5)。本科生中省内生源毕业生就业率略低于省外生源毕业生,研究生中省内生源毕业生就业率略高于省外生源毕业生。整体而言,省内生源毕业生就业率略高于省外生源毕业生。
3
博士毕业生升学是指博士毕业生进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或科研工作站
表 5 2016届毕业生山东省内及省外生源就业率比较
学历 本科
生源地 省内生源 省外生源 省内生源 省外生源
毕业生人数 1392 2247 1466 739 2858 2986
就业人数 1296 2116 1411 703 2707 2819
就业率 93.10% 94.17% 96.25% 95.13% 94.72% 94.41%
研究生
合计
省内生源 省外生源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跟踪调查
2.3.2 按毕业生性别分类
本科毕业生中,男生1605人,就业率94.08%;女生2034人,就业率93.51%;毕业研究生中,男生955人,就业率98.01%;女生1250人,就业率94.24%(表6)。本科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中男生就业率均高于同等学历层次的女生。
表 6 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分性别比较
学历 本科
性别 男 女 男
毕业生人数 1605 2034 955 1250 2560 3284
就业人数 1510 1902 936 1178 2446 3080
就业率 94.08% 93.51% 98.01% 94.24% 95.55% 93.79%
研究生
女 男
合计
女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跟踪调查
2.3.3 按毕业生民族分类
本科毕业生中,少数民族毕业生278人,就业率92.81%;毕业研究生中,少数民族毕业生65人,就业率98.46%(表7)。本科毕业生中,少数民族毕业生就
业率略低于学校总体就业率;毕业研究生中,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略高于学校总体就业率。
表 7 2016届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比较
学历 本科
民族 少数民族 全部 少数民族
毕业生人数
278 3639 65 2205
就业人数 258 3412 64 2114
就业率 92.81% 93.76% 98.46% 95.87%
研究生
全部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跟踪调查
2.3.4 按毕业生家庭经济状况分类
本科毕业生中,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332人,就业率93.67%;毕业研究生中,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85人,就业率98.82%(表8)。本科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率略低于学校总体就业率;研究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率略高于学校总体就业率。
表 8 2016届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率比较
学历 本科
家庭经济状况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全部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毕业生人数
332 3639 85 2205
就业人数 311 3412 84 2114
就业率 93.67% 93.76% 98.82% 95.87%
研究生
全部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跟踪调查
2.3.5 各院(系、中心)就业率和去向
截至2016年11月18日,学校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4.56%,从整体看就业率较高,18个院(系、中心)中就业率超过90%的有16个院(系),其中海
洋与大气学院就业率达100%,但各院(系、中心)之间差距较大(表9)。
表 9 各院(系、中心)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和去向
毕业去向
院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法政学院 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海洋与大气学院 海洋生命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础教学中心 经济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 水产学院 外国语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医药学院 全校
毕业人数
签约就业
国内升学
(含定向委培)
出国(境) 灵活就业 就业人数 就业率
152 445 506 778 239 253 348 289 228 155 386 180 113 291 360 321 641 159 5844
84 315 326 589 105 115 162 165 132 37 290 105 68 149 162 175 389 83 3451
39 68 130 93 110 110 131 78 72 20 63 55 31 78 63 50 191 62 1444
15 11 28 64 4 26 25 13 10 10 20 6 9 24 69 31 28 6 399
4 19 6 1 7 2 12 21 8 19 0 8 0 35 47 23 19 1 232
142 413 490 747 226 253 330 277 222 86 373 174 108 286 341 279 627 152 5526
93.42% 92.81% 96.84% 96.02% 94.56% 100.00% 94.83% 95.85% 97.37% 55.48% 96.63% 96.67% 95.58% 98.28% 94.72% 86.92% 97.82% 95.60% 94.56%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跟踪调查
2.3.6 各学科专业就业率
2016届毕业生受学科特点、就业岗位需求状况等因素影响,理工类毕业生就业率略高于文科类毕业生(表10)。
表 10 2016届已就业毕业生分学科就业情况
学历 本科就业人数 就业率 研究生就业人数
就业率
理工类 2073 96.60% 1214 96.89%
文科类 1339 89.69% 900 94.54%
总体 3412 93.76% 2114 95.87%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跟踪调查
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就业率差别较大(表11、表12),总体来说,应用类或工科专业需求岗位较为旺盛,就业率比较高。
表 11 2016届本科毕业生分专业就业率
专业 材料化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法学 公共事业管理 行政管理 政治学与行政学 船舶与海洋工程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工程管理 工业设计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土木工程 自动化 财务管理 电子商务 工商管理 会计学 旅游管理 市场营销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地质学 勘查技术与工程
大气科学 海洋科学 生态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物技术 生物科学 化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环境工程 环境科学
毕业人数
48 43 85 53 59 46 55 62 39 25 66 71 84 51 25 84 180 49 52 56 48 46 79 89 29 24 34 90 104 37 51 49
就业率 93.75% 88.37% 90.59% 92.45% 89.83% 93.48% 98.18% 100.00% 97.44% 92.00% 93.94% 97.18% 92.86% 90.20% 100.00% 90.48% 95.56% 95.92% 94.23% 92.86% 93.75%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91.18% 96.67% 97.12% 94.59% 98.04% 97.96%
专业 教育技术学 音乐表演 运动训练 国际经济与贸易 海洋经济学 金融学 物流管理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
生物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 数学与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
水产养殖学 朝鲜语 德语 法语 日语 英语 编辑出版学 汉语言文学 文化产业管理
新闻学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海洋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通信工程 物理学 药学
毕业人数
23 66 37 62 30 70 34 27 25 57 45 47 39 34 77 39 33 46 50 78 8 77 62 94 59 55 42 75 148 76 32 79
就业率 47.83% 57.58% 56.76% 98.39% 100.00% 87.14% 100.00% 100.00% 96.00% 92.98% 100.00% 89.36% 97.44% 100.00% 98.70% 97.44% 100.00% 91.30% 94.00% 96.15% 62.50% 81.82% 90.32% 92.55% 100.00% 92.73% 95.24% 98.67% 99.32% 94.74% 93.75% 96.20%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跟踪调查
表 12 2016届毕业研究生分学科(专业)就业率
专业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会计学 旅游管理 农业经济管理 企业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 海洋地球化学 海洋地球物理学
海洋地质 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
管理 物理海洋学 应用海洋学 海洋生物学 生态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
学 发育生物学 微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 遗传学 海洋化学 海洋化学工程与技术
药物化学 环境工程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科学 能源与环保 应用经济学 食品科学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
程 捕捞学 动物学 水产养殖
学历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毕业人数
2 12 9 1 6 4 1 2 5 13 3 27 2 14 7 7 1 3 2 9 14 13 21 5 8 6 2 3 4 5 1 1 12
就业率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92.31%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专业 海洋地球物理学
海洋地质 矿产普查与勘探 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
管理 气象学 物理海洋学 应用海洋学 发育生物学 海洋生物学 生态学 生物工程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
学 微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 遗传学 分析化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海洋化学 海洋化学工程与技术
化学工程 化学工程硕士 生物化工 无机化学 有机化学 环境工程 环境地质工程 环境工程硕士 环境科学 岩土工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
究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信息技术 体育教育训练学
学历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毕业人数 就业率
2 21 2 4 19 29 1 1 25 25 45 12 6 8 6 12 2 34 2 8 42 1 3 4 15 13 44 32 4 7 6 4 9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96.00% 88.00% 86.67% 100.00% 100.00% 75.00% 100.00% 91.67% 50.00% 94.12% 100.00% 100.00% 95.24%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93.18% 96.88% 100.00% 28.57% 50.00% 75.00% 66.67%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
学 水生生物学 水生动物医学 渔业经济与管理
渔业资源 增殖养殖工程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
统
海洋信息探测与处理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应用技术 智能信息与通信系统
生药学 应用化学 材料工程 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学 法律硕士(法学) 法律硕士(非法学)
法学理论 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硕士 国际法学 国际关系 国际政治 行政管理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教育经济与管理
经济法学 民商法学 社会保障 社会学 土地资源管理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刑法学 政治学理论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8 8 2 4 5 2 1 4 2 2 10 2 4 13 29 13 19 36 19 6 7 32 9 5 3 13 9 5 5 9 11 11 5 6 5 4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92.31% 96.55% 92.31% 100.00% 100.00% 94.74% 100.00% 100.00% 100.00% 88.89% 100.00% 100.00% 92.31% 100.00% 60.00% 80.00% 77.78% 90.91% 100.00% 100.00% 83.33% 80.00% 100.00%
音乐文学 保险硕士 财政学 产业经济学 国际贸易学 国际商务硕士 国民经济学 金融硕士 金融学 劳动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数量经济学 物流工程硕士 西方经济学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
程 食品科学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
程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基础数学 计算数学 统计学 应用数学 运筹学与控制论
捕捞学 动物学 水产养殖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
学 水生生物学 水生动物医学 渔业硕士 渔业经济与管理
渔业资源 增殖养殖工程 法语语言文学 日语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
言学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3 9 4 6 20 27 13 33 24 3 12 7 26 3 8 37 17 2 5 7 3 3 1 6 6 21 5 14 5 21 2 15 3 3 19 25
66.67% 100.00% 75.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96.97%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96.15% 100.00% 100.00% 97.3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90.48% 100.00% 93.33% 100.00% 100.00% 89.47% 92.00%
动力工程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
工程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工程热物理 管理科学与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海洋机电装备与仪器 海洋能利用技术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
置 结构工程 控制工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桥梁与隧道工程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水利工程 水文学及水资源 工商管理硕士 管理科学与工程
财务管理 会计硕士 会计学 技术经济及管理
旅游管理 旅游管理硕士 农村与区域发展硕士
农业经济管理 企业管理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地质工程 地质工程硕士
地质学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1 3 22 5 12 4 4 1 3 2 5 7 1 10 3 2 1 4 2 99 7 11 59 33 6 19 19 25 11 27 22 2 10 1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98.99%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94.74% 88.00% 100.00% 100.00% 90.91% 50.00% 90.00% 90.00%
亚非语言文学 英语笔译硕士 英语语言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汉语言文字学 传媒文化 文化产业管理
文艺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 保密科学与技术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
统
电子与通信工程
光学 光学工程 海洋探测技术 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应用技术 凝聚态物理 软件工程 摄影测量与遥感
声学 通信与信息系统 信号与信息处理 自然地理学 生药学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药物化学 制药工程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8 34 25 4 2 9 8 7 9 10 13 18 4 9 3 2 9 8 1 11 2 23 2 11 4 3 16 20 4 7 6 30 12
87.50% 97.06% 92.00% 75.00% 100.00% 100.00% 87.50% 85.71% 77.78% 90.00% 76.92% 83.33%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66.67% 93.33% 100.00%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跟踪调查
2.4 签约毕业生就业流向
2.4.1 签约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流向
从2016届签约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性质来看(表13),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占比第一位的是三资及其他企业(69.37%),第二位是国有企业(13.09%);硕士毕业生就业去向占比第一位的是三资及其他企业(55.83%),第二位是国有企业(15.54%);博士毕业生就业去向占比第一位的是其他事业单位4(53.52%),第二位是三资及其他企业(20.19%)。到党政机关和其他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与学历成正相关,到党政机关和其他事业单位就业的本科毕业生占11.69%,而到上述单位就业的硕士毕业生占比25.69%,博士毕业生占比58.22%。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的海洋特色鲜明,35.21%的已签约博士毕业生进入涉海类用人单位就业(共75人),这75人中约三分之一进入国家海洋局系统,约三分之二进入涉海类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输送了众多高端人才。
表 13 2016届签约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单位性质 本科 比例 硕士 比例 博士 比例 总计 比例
党政机关 148 9.01% 219 13.72% 10 4.69% 377 10.92%
科研单位
9 0.55% 37 2.32% 40 18.78% 86 2.49%
其他 事业单位 44 2.68% 191 11.97% 114 53.52% 349 10.11%
国有企业 215 13.09% 248 15.54% 4 1.88% 467 13.53%
三资及 其他企业 1139 69.37% 891 55.83% 43 20.19% 2073 60.07%
部队 87 5.30% 10 0.63% 2 0.94% 99 2.87%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跟踪调查
4
其他事业单位是指除科研单位以外的事业单位
2.4.2 签约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
从2016届签约毕业生的单位行业流向来看(表14),毕业生签约较多的行业是制造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等。
表 14 2016届签约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
行业
采矿业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房地产业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教育 金融业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军队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农、林、牧、渔业 批发和零售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卫生和社会工作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制造业 住宿和餐饮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合计
本科生 人数 1 30 27 214 10 45 61 101 49 87 19 24 32 39 25 80 218 318 11 251 1642
比例 0.06% 1.83% 1.64% 13.03% 0.61% 2.74% 3.71% 6.15% 2.98% 5.30% 1.16% 1.46% 1.95% 2.38% 1.52% 4.87% 13.28% 19.37% 0.67% 15.29% 100.00%
博士生 人数 0 1 1 29 0 0 96 2 0 2 48 5 0 0 8 3 0 9 0 9 213
比例 0.00% 0.47% 0.47% 13.62% 0.00% 0.00% 45.07% 0.94% 0.00% 0.94% 22.54% 2.35% 0.00% 0.00% 3.76% 1.41% 0.00% 4.23% 0.00% 4.23% 100.00%
硕士生 人数 3 25 18 351 3 34 169 178 28 10 79 36 7 28 31 66 138 270 4 118 1596
比例 0.19% 1.57% 1.13% 21.99% 0.19% 2.13% 10.59% 11.15% 1.75% 0.63% 4.95% 2.26% 0.44% 1.75% 1.94% 4.14% 8.65% 16.92% 0.25% 7.39% 100.00%
总人数 4 56 46 594 13 79 326 281 77 99 146 65 39 67 64 149 356 597 15 378 3451
比例 0.12% 1.62% 1.33% 17.21% 0.38% 2.29% 9.45% 8.14% 2.23% 2.87% 4.23% 1.88% 1.13% 1.94% 1.85% 4.32% 10.32% 17.30% 0.43% 10.95% 100.00%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跟踪调查
2.4.3 签约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
从2016届签约毕业生的就业地域流向看,选择在山东省就业的毕业生比例最
高,占63.17%,其中48.16%在青岛市就业;其次是京津沪粤和沿海重点省市。本科毕业生中,选择在山东省内就业的占56.21%,其中47.32%在青岛市就业;在京津沪粤和沿海重点省市就业的占28.81%。毕业硕士生中,选择在山东省内就业的占69.55%,选择在京津沪粤和沿海重点省市就业的占21.49%。毕业博士生中,选择在山东省内就业的占69.01%,选择在京津沪粤和沿海重点省市就业的占24.41%(表15)。
表 15 2016届签约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分布
重点城市
学历 本科 比例 硕士 比例 博士 比例 总计 比例
京津沪粤 280 17.05% 188 11.78% 26 12.21% 494 14.31%
山东 青岛 777 47.32% 770 48.25% 115 53.99% 1662 48.16%
山东
其他地区 146 8.89% 340 21.30% 32 15.02% 518 15.01%
沿海重点省市 193 11.75% 155 9.71% 26 12.21% 374 10.84%
西部地区 178 10.84% 55 3.45% 7 3.29% 240 6.95%
其他省份 68 4.14% 88 5.51% 7 3.29% 163 4.72%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跟踪调查
2.5 升学和出国(境)情况
2016届毕业生总体升学率为24.71%,其中本科毕业生升学率为34.76%,毕业研究生升学率为8.12%。有6.83%的毕业生选择出国(境),其中本科毕业生的出国(境)比例为9.12%,毕业研究生的比例为3.04%。本科毕业生的升学和出国(境)比例均高于毕业研究生(图1)。
图 1 2016届毕业生升学和出国(境)情况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跟踪调查
本科毕业生升学、出国(境)比例存在学科专业不平衡现象。18个院(系、中心)中本科生升学率超过30%的有13个学院,但院(系、中心)、专业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图2),理科毕业生升学率较高,工科毕业生次之,人文社科类毕业生较少。其中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升学率最高,达到64.00%,基础教学中心仅为15.08%。升学率最高的专业(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达到67.86%,最低的专业(编辑出版学)无人升学。
图 2 2016届本科毕业生分院(系、中心)升学率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跟踪调查
第三部分 毕业生就业趋势分析
3.1 就业率稳定保持较高水平
近三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总体稳定,就业率虽有一定的波动,但一直保持在92.00%以上。从各学历层次来看,毕业研究生就业率连续三年高于本科毕业生(图3)。
图 3 2014-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14届、2015届、2016届毕业生跟踪调查
3.2 升学率和出国(境)率上升
2014-2016届毕业生升学和出国(境)的总体比例稳中有升。本科生连续三年的升学率均保持在31%以上,出国(境)率连续上升,2016届本科生出国(境)率达三年来最高(9.12%)。研究生的升学率5保持稳定,出国(境)率逐年上升,2016届毕业研究生的出国(境)率达三年来最高(3.04%)(图4)。毕业生出国(境)深造的人数不断增多,其中本科生以自费为主,研究生主要申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项目,2016年毕业研究生中有40人获资助。
5
博士毕业生升学是指博士毕业生进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或科研工作站
图 4 2014-2016届毕业生升学和出国(境)情况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14届、2015届、2016届毕业生跟踪调查
从本科生考研的学校来看,考入本校的比例呈下降趋势,2014、2015、2016年的比例分别为54.40%、43.24%和40.16%(表16)。本科生考入外校和科研院所的比例逐年升高,2016年有接近六成的本科生考入校外单位(59.84%)。这些学生大多数选择到北大、清华等“985工程”院校、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海洋局海洋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说明我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了广泛认可。
表 16 2014-2016届本科毕业生升学分布
毕业年度 升入本校人数
比例 升入外校人数
比例 总数
2014 637 54.40% 534 45.60% 1171
2015 502 43.24% 659 56.76% 1161
2016 508 40.16% 757 59.84% 1265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14届、2015届、2016届毕业生跟踪调查
3.3 就业单位性质流向趋于均衡
长期以来,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学生就业期望值趋于理性。连续三年的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最理想的工作单位前三位是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学校和科研院所、国有企业,但比例均有一定程度下降,选择三资及其他企业的毕业生比例有增长趋势。2014-2016届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性质流向趋势表明,到党政机关、三资及其他企业和部队就业的毕业生比例稳中有升,三资及其他企业接纳毕业生比例最高;到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稳中有降;到科研单位就业的比例保持稳定;到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图5)。
图 5 2014-2016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流向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14届、2015届、2016届毕业生跟踪调查
3.4 就业地域流向趋于多元化
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趋于合理,但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受生源比例、传统观念、地域偏好等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学校毕业生在山东省内特别是在青岛市内就业的比例较高(图6)。学校通过职业发展教育、就业政策宣讲、就业市场拓展、校友企业合作等措施,引导学生开阔思路,志向远大,树立科学、务实的就业观念,促进就业区域多元化。近三年来,本科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在山东省
就业的比例虽然一直最高,但已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随着学校在全国各地不断拓展就业市场、吸引省外用人单位到校宣讲、鼓励学生多区域就业等工作的开展,毕业生到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地区就业的比重稳步上升,在沿海重点省市就业比例保持稳定,到其他省份就业的比例也稳中有升;近三年在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根据最新的2017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显示,37.93%的毕业生愿意选择到西部等国家急需人才的地方工作,说明学校毕业生在择业时愿意将个人发展和国家需求结合起来。
图 6 2014-2016届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14届、2015届、2016届毕业生跟踪调查
第四部分 毕业生就业相关情况分析
4.1 就业满意度
2016年对2270名2016届毕业生(占签约毕业生的65.78%)开展就业满意度和初入职岗位胜任力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165份。结果显示:毕业生对所从事职业表示非常满意和满意的达64.02%,仅有5.03%的毕业生表示不满意(图7)。
不满意, 5.03%
非常满意, 15.80%
一般, 30.95%
满意, 48.22%
图 7 2016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初入职岗位胜任力调查
五成左右的毕业生对所劳动与薪酬匹配度、城市生活水平和岗位与专业相关度持满意态度;六成以上毕业生对职业竞争公平程度、单位前景和单位归属感表示满意;超过七成毕业生对上下级关系、学习新技能机会和工作成就感表示满意;八成以上毕业生认为所从事职业晋升机会较多;九成以上毕业生对工作挑战度表示满意(表17)。
表 17 2016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调查项目 劳动与薪酬匹配度 城市生活水平 岗位与专业相关度 职业竞争公平程度
单位前景 单位归属感 上下级关系 学习新技能机会 工作成就感 工作晋升机会 工作挑战度
非常满意 9.01% 11.55% 14.00% 11.78% 16.07% 14.32% 17.69% 48.82% 15.57% 22.73% 31.78%
满意 37.23% 43.51% 42.36% 49.42% 46.88% 53.03% 54.64% 30.44% 64.25% 59.17% 59.77%
满意度 46.24% 55.06% 56.36% 61.20% 62.95% 67.35% 72.33% 79.26% 79.82% 81.90% 91.55%
6
一般 43.42% 33.90% 34.78% 34.04% 31.59% 29.56% 24.02% 17.41% 16.54% 14.23% 6.33%
不满意 10.35% 11.03% 8.87% 4.75% 5.45% 3.09% 3.65% 3.33% 3.65% 3.88% 2.12%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初入职岗位胜任力调查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院(系、中心)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情况有差异,数学科学学院(80.77%)和海洋与大气学院(79.36%)的满意度高于其他学院,各学院(系、中心)满意度均超过了50%(表18)。
6
满意度=“非常满意”比例+“满意”比例
表 18 各院(系、中心)2016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院(系、中心)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法政学院 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海洋生命学院 海洋与大气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础教学中心 经济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 水产学院 外国语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医药学院
满意 60.00% 68.36% 58.45% 67.03% 61.82% 62.81% 79.36% 54.70% 66.18% 75.75% 64.59% 58.10% 80.77% 59.53% 58.10% 63.71% 70.42% 52.31%
一般 36.00% 25.42% 32.88% 27.96% 36.36% 33.06% 20.63% 38.46% 29.41% 24.24% 29.17% 39.19% 19.23% 36.90% 35.75% 31.45% 26.29% 40.00%
不满意 4.00% 6.21% 8.68% 5.02% 1.82% 4.13% 0.00% 6.83% 4.41% 0.00% 6.25% 2.70% 0.00% 3.57% 6.15% 4.84% 3.29% 7.69%
有效样本数
50 177 219 279 55 121 63 117 68 33 192 74 52 84 179 124 213 65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初入职岗位胜任力调查
4.2 薪酬水平
根据2016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初入职岗位胜任力调查结果显示,2016届毕业生薪酬水平主要集中在4001-6000元/月(43.74%)(图8)。
图 8 2016届毕业生薪酬水平分布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初入职岗位胜任力调查
各院(系、中心)毕业生的薪酬水平分布情况各不相同(表19),毕业生月薪在5000元以上的,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比例最高(66.66%),其次是海洋地球科学学院(52.73%)、材料科学与工程系(52.00%)、数学科学学院(51.92%)。
表 19 各院(系、中心)2016届毕业生薪酬水平分布
院(系、中心)\月薪(元) 3000以下 3001-4000 4001-5000 5001-6000 6001-8000 8000以上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法政学院 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海洋生命学院 海洋与大气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础教学中心 经济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 水产学院 外国语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医药学院
12.00% 12.43% 5.94% 6.45% 3.64% 15.70% 4.76% 9.40% 13.24% 12.12% 3.65% 8.11% 5.77% 13.10% 6.70% 10.48% 3.76% 7.69%
10.00% 33.90% 19.63% 25.45% 27.27% 26.45% 15.87% 28.21% 29.41% 39.39% 27.08% 27.03% 21.15% 23.81% 31.28% 19.35% 11.74% 21.54%
26.00% 28.81% 28.77% 31.18% 16.36% 26.45% 33.33% 22.22% 27.94% 24.24% 30.73% 36.49% 21.15% 17.86% 30.73% 31.45% 17.84% 23.08%
18.00% 11.86% 20.09% 13.26% 23.64% 11.57% 14.29% 18.80% 16.18% 9.09% 11.46% 14.86% 19.23% 19.05% 14.53% 22.58% 25.35% 13.85%
22.00% 6.78% 15.98% 13.98% 18.18% 10.74% 20.63% 18.80% 5.88% 6.06% 15.10% 10.81% 17.31% 10.71% 12.29% 13.71% 23.94% 23.08%
12.00% 6.21% 9.59% 9.68% 10.91% 9.09% 11.11% 2.56% 7.35% 9.09% 11.98% 2.70% 15.38% 15.48% 4.47% 2.42% 17.37% 10.77%
有效样本数
50 177 219 279 55 121 63 117 68 33 192 74 52 84 179 124 213 65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初入职岗位胜任力调查
4.3 专业相关度
36.81%的毕业生认为目前所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46.28%的毕业生认为所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有交叉(图9)。
没关系, 16.91%
密切相关, 36.81%
有交叉, 46.28%
图 9 2016届毕业生职业与专业相关度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初入职岗位胜任力调查
各院(系、中心)毕业生从事职业与专业相关度情况不均衡,海洋与大气学院毕业生从事职业与专业密切相关程度最高(73.02%),所从事职业与专业没关系的比例也最低(3.17%);数学科学学院毕业生所从事职业与专业有交叉的比例最高(67.31%),与专业没关系的比例也很低(3.85%)。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基础教学中心、医药学院等学院(中心)毕业生所从事职业与专业密切相关或有交叉的比例也相对较高(表20)。
表 20 各院(系、中心)2016届毕业生从事职业与专业相关度
院(系)\专业相关度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法政学院 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海洋生命学院 海洋与大气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础教学中心 经济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 水产学院 外国语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医药学院
密切相关 有交叉 没关系 有效样本数
20.00% 29.38% 34.25% 44.44% 30.91% 38.02% 73.02% 26.50% 36.77% 39.39% 28.13% 25.68% 28.85% 39.29% 41.90% 29.03% 41.79% 56.93%
58.00% 48.02% 52.51% 41.22% 49.09% 38.84% 23.81% 46.15% 52.94% 54.55% 53.65% 48.65% 67.31% 25.00% 38.55% 53.23% 50.23% 36.92%
22.00% 22.60% 13.24% 14.34% 20.00% 23.14% 3.17% 27.35% 10.29% 6.06% 18.23% 25.68% 3.85% 35.71% 19.55% 17.74% 7.98% 6.15%
50 177 219 279 55 121 63 117 68 33 192 74 52 84 179 124 213 65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初入职岗位胜任力调查
4.4 用人单位评价
学校重视并坚持对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进行调查,2016年随机抽取610家用人单位做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91份。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的毕业生满意度7比7
满意度=“非常满意”比例+“满意”比例
较高,为97.47%(图10)。
图 10 用人单位对2016届毕业生的综合评价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各项指标的满意度8均超过89%;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工作态度的非常满意度超过50%(表21)。但调查结果也反映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8
满意度=“非常满意”比例+“满意”比例
表 21 2016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
非常满意
专业知识 外语水平 计算机水平 实践动手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 人际沟通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分析解决问题 文字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适应能力 工作态度
53.98% 42.13% 39.26% 39.59% 40.95% 45.01% 43.32% 46.53% 46.02% 46.87% 45.01% 51.95%
满意 42.47% 48.90% 51.78% 50.25% 48.22% 46.87% 47.55% 45.85% 46.87% 45.18% 45.69% 42.64%
一般 12.71% 8.29% 7.95% 9.31% 9.64% 7.11% 7.95% 6.60% 5.75% 6.77% 8.29% 4.40%
较差 0.85% 0.68% 1.02% 0.85% 1.18% 1.02% 1.18% 1.02% 1.35% 1.18% 1.02% 1.02%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第五部分 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5.1 人才培养与就业良性互动,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5.1.1 实施专业综合改革,促进专业结构优化
学校秉持 “强化发展特色,协调发展综合;以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强化特色”的发展思路,统筹学科与专业建设,实施专业综合改革,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以涉海类专业为优势和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2016年为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新增材料科学与工程、网络与新媒体两个本科专业,现共有本科专业71个。
学校深入开展专业水平提升计划,以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为基础,深入实施重点专业综合改革。2016年启动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勘查技术与工程、金融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德语、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6个专业综合改革建设项目一期
建设,推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轮机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6个专业综合改革项目二期建设,围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团队、教学方法、评价体系、课程教材和教学管理等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改革,确保教学设计和实施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5.1.2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学校落实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新版培养方案坚持系统培养与分类培养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落实“通识教育为体、专业教育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2016年启动“通识教育再启航计划”,支持各类人才培养试点项目和人才培养特区建设,探索建立学校-科研院所、学校-行业企业等多部门协同创新机制,共同培养涉海类拔尖创新人才,发挥特色和综合优势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服务。推进“卓越农林人才”、“卓越会计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依托海洋学、海洋化学两个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整合优势教学资源,发挥青岛海洋科研机构相对集中的区位优势,在水产养殖、生命科学与技术、海洋科学、海洋化学化工四个领域分别设立国家级、省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示范区,分别以培养未来海洋科技领域学术精英和以培养海洋科技行业领军人才为目标;积极参与国家海洋战略和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工作,与青岛港、青岛啤酒、泰祥集团、海信集团、海尔集团等大型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学校积极构建交叉复合型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修订培养方案,深耕培养环节内涵,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2016年编纂发布《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汇编》,探索将创新创业实践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并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对创新创业研究生的学籍进行更为灵活的管理,支持已经有成熟创业规划的研究生离校进行创业。 5.1.3 落实课程水平提升计划,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学校进一步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重点加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和海洋类的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推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探索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的通识教育新模式;继续推动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和改革,重点加强学生数理
化基础的培养及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组建跨学科课程教学团队,有效配置和共享资源,以逐步解决学科(专业)平台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统筹规划课程教材建设,重点建设学校特色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精品课程配套教材,构建专业精品课程教材体系;建设本科课程中心公共平台,加大优质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
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为中心,积极推动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和基于教室、科研平台、实习实训基地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变传统的以“教师教授为主”为“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改革课程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单一考核方式向多种考核方式的转变,切实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5.2 招生与就业良性互动,不断优化招生专业结构
学校在进行专业招生计划编制时,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使招生计划规模与专业办学条件、社会需求等因素相适应,积极引导和扶持国家发展急缺、社会需求较为旺盛的学科和专业扩大招生。根据就业情况,逐渐控制并缩减就业率较低专业的招生计划。同时,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需求信息,适度加大在沿海省份部分涉海专业的招生规模。在进行招生咨询和宣传时,充分考虑就业情况和就业前景,有导向性地引导考生理性报考。调整考生专业录取原则,实行专业志愿优先--“专业志愿清”,近几年来录取考生的第一专业志愿满足率较原来的分数优先原则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且呈现出逐年提高的态势,此举更加尊重考生的专业志愿和兴趣,提高了考生入学后的专业学习稳定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016年,学校国家专项计划录取人数为238人,较2015年增加25%,占学校本科生录取人数总量的6%,实施国家专项计划的省份达到21个,基本覆盖了国家划定的连片贫困地区及片区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重点高校录取比例相对较低的广东、江西、河南、安徽、山西、贵州、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省区,也加大了招生计划的投放力度,同时继续进行高校专项计划招生工作,2016年招收人数扩大至67人,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学生考入重点大学的比例。学校扩大
实施国家专项和高校专项的招生规模,突出区域重点,合理安排紧缺专业招生计划,将对毕业生就业区域和结构产生积极作用。
学校的研究生招生工作充分考虑社会需求,积极构建交叉复合型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将社会需求与研究生就业情况列为制定专业招生计划的重要参考指标,充分发挥招生计划的引导调控作用,优化招生结构,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断扩大专业学位招生规模,2016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已达到全校招生人数的45%。
5.3 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反馈
学校重视就业情况对招生和人才培养的反馈与指导,在2016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初入职岗位胜任力调查中,设计专门版块调研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综合评价。调研内容将对学校下一步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
5.3.1 毕业生对教育教学的综合评价
调研结果显示,2016届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满意度为58.75%,对实践教学环节满意度为53.40%(图11)。本科毕业生对教育教学整体满意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满意度(60.18%、55.29%)均高于毕业研究生(57.21%、51.35%)。
图 11 2016届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满意度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初入职岗位胜任力调查
5.3.2 毕业生对自身能力的综合评价
在2016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初入职岗位胜任力调查中,毕业生对自身能力是否满足岗位需求进行了自我评价。毕业生对自我的学习能力、团结合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事业心和责任心均有较高的自我评价(满意度995%以上,表22),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自我评价受岗位与专业的对口程度影响较低(满意度77.74%),创新创业能力自我评价最低(75.79%)。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10对比发现,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在专业知识技能(96.46%)、英语计算机能力(91.07%)、人际沟通能力(91.90%)、组织管理能力(90.90%)的满意度均高于90%,且高于学生的自我评价满意度。仅实践动手能力(89.88%)和创新创业能力(89.21%)两项低于90%,但仍高于学生的自我评价。这说明,毕业生对自我的要求和期望值较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校毕业生良好的素质和远大的志向。这些调研内容将对学校下一步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
表 22 2016届毕业生自我评价情况
能力\自我评价 完全
满足 基本 满足 不能 满足 很大 差距 自我评价 满意度 用人单位 满意度 专业知识技能
英语、计算机能力
实践动手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
人际沟通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学习能力
团结合作精神
吃苦耐劳精神
事业心和责任心 15.75% 61.99% 20% 62.82% 17.27% 14.64% 11.78% 21.06% 9.28% 13.07% 4.20% 4.11% 4.25% 4.30% 4.99% 2.54% 1.99% 3.14% 1.34% 1.57% 0.42% 0.60% 0.55% 0.55% 77.74% 82.82% 86.24% 75.79% 89.38% 85.36% 95.38% 95.29% 95.20% 95.15% 96.45% 91.03% 89.84% 89.17% 91.70% 90.87% - - - - 23.28% 62.96% 14.50% 61.29% 23.74% 65.64% 19.12% 66.24% 39.21% 56.17% 39.12% 56.17% 43.05% 52.15% 36.91% 58.24%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初入职岗位胜任力调查
9 自我评价满意度=“完全满足”比例+“基本满足”比例
用人单位满意度=“非常满意”比例+“满意”比例
10
第六部分 推进2016届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做法
6.1 打造校园招聘为基础、多种招聘形式并存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6.1.1 搭建校园招聘大平台
为服务2016届毕业生就业,自2015年9月开始,学校举办了多场校园招聘活动。整合社会资源,承办“青岛三高校第十三届联合供需见面会”,实现了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优势互补;举办2016届毕业生春季大型供需见面洽谈会(两场),汇集多元化的需求岗位;举办第九届“鹏程”校园招聘月,开展突出专业特色、分区域、分行业的中型系列专场招聘会;举办用人单位专场招聘会,为用人单位提供“一站式”招聘服务。自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累计有近两千六百家用人单位到校招聘,岗位需求数量四万余个,到校数量和需求数量都保持较高水平。
6.1.2 畅通就业信息发布渠道
以就业信息网站和“OUC就业直通车”微信平台为主要渠道,发挥信息化手段在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为毕业生提供各类高质量的就业信息,努力做到“快捷发布、精准推送、真诚服务、用心联通”。注重以人为本、强化功能,按照学生和用人单位设计不同的功能分区,使学生可以迅速获取招聘信息,用人单位可以便捷地使用招聘服务。同时还开发了就业信息查询、宣讲会信息查询,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获取即时就业信息,努力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截至目前,“OUC就业直通车”微信平台累计关注人数11860人,累计阅读量约为20余万人次。
6.1.3 开拓毕业生就业新基地
学校坚持通过走访用人单位,了解用人单位的选才标准、市场需求,收集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建议。努力深化和海尔、海信、华为、中兴、中石油、中海油、中交集团、中建集团、中船集团等大公司、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各海洋研究单位的良好合作关系;重点拓展沿海沿江地区毕业生就业空间,不断加强与江苏省沿江八市、北海、防城港、漳州、泉州、宁德、宁波、温州、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等沿海地区的用人单位联系,吸纳各地用人单位组团到校招聘。
6.2 构筑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体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6.2.1 以培训为抓手,专兼结合建设就业队伍,提升业务能力
打破部门、领域、行业的界限,建立了一支“辅导员为主-团队授课-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由来自学校行政部门和各学院的辅导员、专职教师和校外导师组成,协同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各方力量,科学搭配,突破共存的师资不足、脱离实践的瓶颈。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每年选派辅导员和专职教师参加职业发展教育校内培训,参加教育部、人社部等组织的专题培训,有计划地提升就业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6.2.2 以课程为牵引,融合职业与专业教育,增强就业意识
在专业课层面,积极推进职业发展和专业教育融合,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专业选修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模块,鼓励小班教学,改进实践环节,分四年实施。各学院党委副书记牵头,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参与式授课。在通识课层面,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拓展》《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技能开发》《研究生职业发展教育》《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等一批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学业发展、职业规划和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进行精品课程信息化建设,引进慕课教学,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提供线上学习渠道。
6.2.3 以活动为载体,营造积极就业氛围,促进求职行动
根据2016年就业形势和毕业生特点,通过“线上+线下”、“讲座+工作坊”、“比赛+培训”、企业校园俱乐部等方式,努力做到时间与空间双重覆盖、个体与群体统筹兼顾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秋季学期举办 “职业、风采、成功”就业指导活动月、“offer我来了”求职训练营,春季学期举办“行远思恩、梦想启航”毕业生教育系列活动,提高毕业生的求职技巧与就业能力。通过举办第六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第十四届校园模拟招聘大赛、名企经理人讲座、简历制作与面试技巧指导等活动,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在校内营造积极就业的浓厚氛围。特别是 “Offer,我来了”求职训练营活动,历时一个多月,主打工作坊和“互联网+就业”的品牌活动,根据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在关注“面上指导”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团体辅导、个体指导。通过每期不超过20人的小型工作坊,将简历制作与点评、面试指导
与模拟、各行业求职互助会等活动推向不同的团体,提升学生就业指导的参与度。通过优秀校友访谈、毕业生成长故事汇、海大基层就业风采展示、毕业生就业帮扶、劳动合同法与大学生就业维权讲座、职场礼仪及职场心理调适讲座等系列活动,加强对毕业生的爱校荣校、社会责任感、就业帮扶和职场适应教育,引导毕业生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6.3 开拓人才培养和实习实训基地,增加学生就业机会
6.3.1 开拓教学实习基地,提升本科生实践能力
学校根据社会需要情况,不断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学生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社会机构等开展深入合作,截至2016年校外实习基地的签约总量达到307个,形成了相对稳定、全面支撑专业实习教学运行的校外实践平台,逐步完善了与专业特点相适应的联合培养长效机制。同时,学校依托“东方红2号”海洋调查船和“天使号”船,在涉海类专业开设专业综合实习和海洋学实习,在非涉海类专业开设认知海洋实习,全面加强学生海上技能训练,突出海洋特色培养。
6.3.2 开拓研究生培养基地,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
着力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2016年启动申报省级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项目13个,已建设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山东省海洋化工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青岛市李沧立信社会管理咨询中心、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等12个校级联培基地,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整体带动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深化研究生联合培养,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
6.3.3 开拓就业实习实训基地,提升学生就业匹配度
重视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鼓励各学院努力创造条件,建立就业实习实训基地,努力拓展学生到用人单位参与实岗实习的渠道,搭建学生与用人单位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实习实训。学校每年组织研究生赴广西北海、防城港挂职锻炼,组织学生参加国家海洋局实施的“海洋人才港”实习实践。学校加强与海洋基层单位的合作,依托国家海洋局北海、东海和南海分局海洋和气象观测台(站)设置实习基地,为海洋和大气科学类专业学生的实习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截至目前,学校已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170余个,每年有2000余名学生参与
就业实习和挂职锻炼。
6.4 做好就业帮扶工作,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
6.4.1 精准指导,努力实现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
做好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资助工作。根据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报送审核2016年非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生源信息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信息和已获得国家助学贷款高校毕业生信息的通知》要求,学校为147名2016届山东省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发放每人1000元的求职创业补贴,为已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94名毕业生发放每人600元的求职创业补贴。另外,学校自筹资金为176名非山东生源的特困家庭本科毕业生发放每人500元的求职补贴。三项资助合计共417名毕业生受到资助,占学校毕业生总人数的7.14%。此外,学校还积极拓宽渠道,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寻求助力,例如:努力争取华民慈善基金会在学校设立了华民慈善基金会·中国海洋大学大学生就业扶助项目,每年为100名应届本科毕业生提供3000元/人的资助,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求职经济压力。
学校通过心理危机筛查、一对一咨询、团体辅导、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及时帮助就业困难群体调整心理状态,从容迎接就业季,鼓励他们打开视野、勇敢尝试、把握机遇、实现就业。
6.4.2 宣传引导,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建功立业
继续贯彻落实各项鼓励政策,积极做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计划”、大学生村官等国家计划的宣传、组织工作。通过典型人物宣传、先进事迹报告、主题研讨会、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引导毕业生了解基层、了解西部。2016年我校适龄男性青年网上兵役登记共计1229人,47人网上入伍报名,26人上站体检,最终经过体检以及政治审查,共有10名大学生光荣入伍,其中有2名2016届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2016年共有367名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学校把相关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使面向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毕业生受到鼓励,在校内营造出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的良好氛围。
6.5 完善全程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切实提升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6.5.1 探索互联网+创新创业模式,为创业实践学生提供精准指导扶持
设立“明职顾问”微信公众号,为学生提供免费在线创业咨询与服务。组建“海创”服务站,为创业学生提供全链条服务:场地方面,设立孵化基地,加强与产业部门的合作,形成“众创空间-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无缝链接,初创团队按照相关规定可享受房租减免;协助创业团队办理贷款;义务提供法务咨询;选拔海创导师,一对一服务创业项目;与青岛崂山区合作设立海大绿色通道,创业团队足不出校免费办理工商注册。开办海创训练营,由有创业意向学生组成校园工作室,学校组织开展“模拟实操环境”下的实践活动,对学生开展过程辅导,帮助其了解创新创业流程。另外,学校还在校内相继建设了10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开展课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支持和专业指导。
6.5.2 第一、二课堂联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学校完善学籍管理制度,为休学创业学生在国家政策规定内的最长年限内保留学籍;进一步完善《中国海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进行引导。2016年,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认定工作,2016届毕业生人均获得创新创业教育学分数为3.75个。学校在本科生中开设了《大学生创业指导》《大学生KAB创业基础》等课程,在研究生中重点打造《研究生创新创业指导》等课程,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学校近年来每年整合专项资金近500万元开展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本科生研究发展计划、大学生科技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等创新实践活动。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持续升温。近年来,学校平均每年立项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40项、本科生研究发展计划项目570项,参与学生2600余人;每年立项资助各类科技竞赛约40项,参加范围涵盖全校各个专业,每年约有2500名学生参与;每年举办为期3-4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支持学生自主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约40项。
6.5.3 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成效显著
近年来,学校平均每年有1000余名学生获得各类学术、科技竞赛奖项,其中国际级奖项、国家级奖项约150项,省级奖项约180项。在2016年“创青春”全
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银奖1项、铜奖2项,MBA专项赛铜奖1项,省级金奖3项、银奖2项、铜奖11项。在201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学生获得国家一等奖3项、国家二等奖4项、省级一等奖12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15项。2016年学校创业团队工商注册15家,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日渐浓厚,也涌现出一批优秀典型:学生创业团队获第三届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暨全省创业大赛(高校赛区)决赛二等奖1项,学校获最佳组织奖;在2016年青岛市大学生创业精英BEST计划活动中,获得二等奖2项,学校获最佳组织奖;2012级博士生刘辰被授予“山东大学生十大创业之星”称号、2013级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马飞被首届“青岛创客TOP榜”评为青岛市十佳校园创客。
6.6 毕业生对学校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的综合评价
根据2016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初入职岗位胜任力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毕业生对学校的各项就业创业服务工作表示满意,对就业指导、就业信息发布、各类招聘会举办、就业管理等工作的总体满意度均在57%以上(图12)。毕业研究生对就业指导、就业信息、就业管理工作的满意度均高于本科生。这些调研数据将对学校今后就业创业工作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图 12 2016届毕业生对学校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的满意度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初入职岗位胜任力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