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红旗背后的那些故事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的公民,�旗的图案谁都熟悉。“五星红旗,我们爱你,向你敬礼……”幼儿园的孩子,都会唱这样的歌谣。但有关�旗的知识,�旗背后的故事,就鲜为人知了。

  我有幸参加解放军总政治部办公厅编研室的一个活动后,才知道编研室的同志们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深入调查研究,为我们揭开了一个又一个关于�旗的谜团。特别是编研室的老主任邢华琪,近二十年来矢志不渝,被誉为“研究�旗第一人”。虽然他现在已经退出现役。但说起�旗背后的那些故事,依然神采飞扬。

  

  谁设计了五星红旗

  

  新中�成立前夕,全�政协筹备会议开始向社会各界征集�旗图案。这个消息,传到了刚解放不久的上海。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调研科副科长、时年31岁的曾联松从《解放日报》上看到征集�旗的启事之后,就想,自已是新中�的一名青年,应该为�旗设计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曾联松是浙江瑞安人,写得一手好字,少年时代酷爱书画。当时,上海还是炎热的夏季。曾联松为了设计�旗,每天晚上都把自己关在家里的阁楼上画草图。他琢磨�旗征集的要求,在不到10平方米的斗室里一待就是一个晚上。草图画了一帽又一幅,就是希望能创作出一幅满意的�旗图案。曾联松做事踏实,不喜欢张扬,所以就连他的妻子都不知道他当时在做什么。

  在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曾联松独自出门散步。仰头看那一望无际的夜空。只见群星闪耀,众星都围绕着最亮的北斗星。曾联松的内心灵光一闪,灵感出现了。人们都说“盼星星,盼月亮”,中�共产党不就是人民的大救星,全�人民不就像群星一样围绕在她的身边吗?根据这个想法,曾联松终于设计出了一幅�旗图案:一颗大星代表中�共产党,四颗小星代表四个阶级,四颗小星围绕着大星,在大星中嵌有镰刀和斧头交叉的图案。应该说,这幅图案就是五星红旗的最初原型。

  1949年8月中旬,曾联松将设计好的五星红旗图案稿装进信封,贴上邮票,寄给了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

  经过民主的遴选,1949年9月,中�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旗的决议。这幅图案只是把曾联松设计的大五角星中间的镰刀和斧头去掉了――当时苏联�旗上也有这样的图案。

  1949年10月1日,鲜艳的五星红旗被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升起。曾联松在报纸上看到了�旗的图案,但是他并不能确定它就是自己设计的作品。报纸上的五星红旗。大的五角星中并没有他设计的镰刀和斧头的图案。曾联松心想,这也许只是一个巧合罢了。

  1950年9月,曾联松因公到北京出差,刚刚在饭店住下,就有人敲响了房门。“是曾联松同志吗?”进来的是两个陌生人,他们说是全�政协的工作人员。他们详细询问了曾联松参加设计�旗的过程,最初�旗图案的样子以及投稿的经过。曾联松认真地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这两个人说,他们就是奉命来了解情况的。

  曾联松隐隐感到,这两个人的到来跟他的设计有关。难道�旗图案就是从自己的设计方案中脱胎而来?

  曾联松怀着忐忑的心情回到了上海。不久,他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的公函。曾联松先生:

  你所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旗,业已采用,兹赠送人民政协纪念刊一册,人民币五百万元,分别交邮局及人民银行寄上,作为酬谢你对�家的贡献,并致深切的谢意,收到后即希见复。

  同时,曾联松还收到了一份红色的观礼请柬。一份绸质的观礼证――中央人民政府邀请曾联松参加�庆一周年的庆祝活动。

  直到此时,曾联松才明确知道自己就是�旗的设计者。这迟到的喜悦和荣誉,在他的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作为一个普通公民,能为伟大的祖�设计�旗,能参与到新中�成立的伟大事业里,这真是无上的光荣。

  当晚,曾联松心潮澎湃,挥笔写了一首《入选吟》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璧混沌璞未开,幸有玉人琢剖才。推敲图案三千幅,五星红旗入选来。”

  

  谁制作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在《�旗法》颁布20周年前夕,我在�家博物馆里看到了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升起的“新中�第一面五星红旗”。

  邢华琪告诉我:“一面五星红旗,有三个制作者,且都在新中�成立前夕制作了一面五星红旗。”那么,到底谁才是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制作者呢?

  1992年,报纸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绍第一面五星红旗的缝制者赵文瑞。在新中�成立前的一个月,上级安排赵文瑞和几个女工到怀仁堂,布置全�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会场。在开�大典的前几天,赵文瑞又接到了一项光荣的任务,为新中�缝制一面五星红旗。

  接到这个任务,赵文瑞非常激动。她立刻借来了缝纫机,在北池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里铺上草席,开始了缝制�旗的工作。经过赵文瑞细心的缝制,一面长5米、宽3.33米的�旗完成了。她在9月30日把这面�旗送到了正在召开政协会议的怀仁堂。赵文瑞一直记得,在开�大典的当天,她就走在华北大学的游行队伍里,看着自己缝制的�旗在天安门升起,激动得热泪盈眶。

  第二个�旗制作者叫彭光涵。彭光涵当时任全�政协筹备会第六小组的秘书,专门负责制定新中�的�旗、�徽、�歌、纪年等具体工作。一天,彭光涵在向周恩来汇报完工作之后,周恩来让他画一张大一点的�旗图样,并且要他做一面大旗,用绸料做,第二天下午上交。

  彭光涵接到任务之后,马上设计了一幅比�旗资料印刷本大一倍的图案,涂上了颜色,用了将近两个小时。他把这幅图案交给周恩来的秘书之后,一大早就跑到大栅栏找到了一间制旗社,让师傅做一面大的五星红旗。老板一听说是做新中�的第一面�旗非常兴奋,决定要用最好的绸料,用最好的工艺完成任务。下午4点,�旗缝制完成,彭光涵回到中南海,把�旗交到了周恩来手中。新中�成立那天,彭光涵站在天安门城楼前东侧靠中路的观礼台上。看见毛泽东升起了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第三个制作�旗的人叫宋树信。他在北平市�营永茂公司业务科工作。1949年9月29日上午,宋树信一上班就被经理告知,市委指示要他赶制一面长5米、宽3,33米的�旗。组织上要求,�旗必须用红绸,五角星要用黄缎,而且要做两面。那个时候,北平和平解放不久,黄缎子很不容易找到。宋树信骑着自行车跑了一整天,终于在北京最大的绸布店瑞蚨祥找到了一卷3米多长且不到2尺宽的黄缎子。宋树信不敢耽搁。马上骑车直奔西单附近的新华缝纫社赶制�旗。

  在制作�旗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插曲。�旗做到一半时,工人们发现黄缎子不够,做不了最大的五角星,不管怎么测算,总是有一个角需要拼接。面对这样的情况,宋树信不敢擅自做主。他马上向公司汇报,经过一系列的请示,终于

同意拼接的方案:在大五角星的一个角上接一个尖。后来宋树信回忆说,两面五星红旗中,有一面是接过尖的。另一面则是大五角星有一个角稍微往旁边挪了一点儿。10月1日凌晨,两面五星红旗终于缝制成功,宋树信拿着两面�旗赶到了开�典礼的筹备处。

  邢华琪说,三个制作者的故事都真实可信。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们都是第一面�旗的制作者。但在开�大典上。毛泽东升起的那一面�旗到底是谁制作的呢?

  经过�家博物馆的专家确认,馆中珍藏的五星红旗跟宋树信的描述完全符合。赵文瑞和彭光涵制作的�旗,一面用在中�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表决�旗、�歌决议案时,另一面用在中华人民共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可惜的是,这两面�旗都没有能够保存下来。

  虽然开�大典上使用的�旗只有宋树信制作的那一面,但是,赵文瑞、彭光涵以及为制作�旗付出劳动的所有人,都将被祖�和人民所铭记。

  

  寻找雷锋和�旗的故事时,得知了一段特殊的情缘

  

  邢华琪编写《五星红旗》一书时,准备写一篇关于雷锋和天安门、�旗情结的文章。邢华琪先找雷锋当年所在团团长吴海山。一打听。吴海山已经病故了。他又想找雷锋入伍时的参谋戴明章,一打听。戴明章因宣传雷锋精神永远地倒在了讲台上……最后,邢华琪想到了十多年前采访过一位女性,她手里就有一幅雷锋在天安门前的照片。

  这位叫易秀珍的女同志,曾经给邢华琪讲过自己和雷锋的一段特殊交往的经历。

  1958年�庆节刚过,雷锋与几个同时被鞍钢招收为工人的同伴从长沙千里迢迢赶赴鞍山。途经北京站转车时,他们有一段难得的逗留时间。到了首都。怎么也要游览一下名胜古迹。同伴有的说去看故宫。有的说去看长城。雷锋说要先去天安门广场,他认为即使踏遍再多景点,不到天安门广场,不看到五星红旗。就等于没有到过北京。

  和雷锋一起到天安门广场的,还有一位年轻姑娘。她长着一双大眼睛,梳着两根粗黑的大辫子。这位姑娘就是易秀珍,当时只有17岁。雷锋在天安门广场�旗旁拍摄的两张照片,其冲有一张就送给了她。这张照片,易秀珍整整珍藏了50年。

  易秀珍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县一个贫苦家庭。1954年考入长沙县二中。1958年,鞍钢到湖南农村招工,她与雷锋一起被录用。易秀珍被分配到三炼焦车间学调温,而雷锋被分配在洗轧车间学开推土机。第二年,鞍钢在弓长岭铁矿要建一个焦化厂,雷锋踊跃报名,易秀珍也一同前往。

  1960年1月8日,雷锋应征入伍。出发前,他给易秀珍赠言:“生长在毛泽东时代,生活多么幸福,前途是何等广阔,望你努力去追求它。”临行前,易秀珍为雷锋戴上光荣的大红花。雷锋入伍后,还曾专程回到弓长岭铁矿看过她。

  易秀珍此后一直在鞍山工作了40多年,结婚、生子,直到上世纪90年代退休,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只是每年3月5日前夕,她都会一个人去抚顺给雷锋扫墓。他们的故事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也没有被人提起。只是雷锋送给她的那张在天安门的照片,易秀珍永久地珍藏着。

  

  “�旗之子”――陶维革

  

  1984年冬天,18岁的陶维革离开大别山,来到北京武警总队服役。他从7000多名新战士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旗护卫队的新队员。成为了骄傲的“�旗之子”。

  陶维革站岗认真负责,兢兢业业。1985年冬天的一个傍晚,刚降下�旗的陶维革正在站岗。忽然,他觉得腹部一阵剧烈的绞痛,疼得他两眼直发黑。可是,陶维革知道,天安门广场上来来往往的人群正在注视着他,他必须站直了,不能倒下去!就这样,他硬是坚持了两个小时,正步走回营区后才一头栽倒在地上。到医院才知道,他患的是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医生震惊地说,要是再晚半个小时他就没命了。陶维革在这一年入了党,荣立了三等功。

  退伍以后。陶维革在黄冈地区交通局机关食堂工作。1994年8月,陶维革患上了重症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情一天天恶化。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但一想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心情就久久不能平静。他多想再去�旗下站一班岗,再向�旗敬一个军礼。陶维革把亲人叫到面前,对哥哥说出了自己的心愿。陶维革让哥哥帮他给《人民日报》的记者写封信,请记者替他向�旗敬个礼。

  几经周折,信终于到了《人民日报》记者傅昌波的手上。傅昌波被深深地感动了。他想把陶维革接过来,让他给�旗敬个礼,却被陶维革的医生拒绝了。于是,傅昌波决定帮助陶维革完成这个心愿。1995年3月17日5点40分,傅昌波站在�旗下,代替陶维革向�旗行了注目礼。3月24日,“�旗之子”给记者的两封信在《人民日报》上一经发表,就在全�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人都被陶维革的事迹所感动,纷纷给他写信、汇款、提供医疗信息,而冬冬就是其中的一位。

  那时冬冬还在读高三,她知道了陶维革的事迹,就绣了一面小�旗,写了一封信,拿出了自己攒下的50元钱,寄给了陶维革。从此以后,冬冬每四天就写一封信给陶维革,希望他能早日康复。1995年�庆节前夕,陶维革的病情出现好转,他再也等不及,来到北京参加了升旗仪式。那天,冬冬终于见到了盼望已久的陶维革,和他在�旗下面一起看着五星红旗飘扬在祖�的天空。

  可是,陶维革还是没有能最终战胜病魔,1996年6月6日,年仅29岁的陶维革离开了人间。当冬冬正沉浸在悲痛中的时候,忽然收到了一封“陶维革”的来信。信的内容,冬冬一直记忆犹新。冬冬小朋友:

  我是陶维革叔叔,你好吗?我站在天堂的阳台上。能看见天安门升旗仪式,也能看见世界上每一个人,当然也有你……天使穿着白色的衣服,牵着我的手在天堂里溜达,我的身体很轻很轻,每一步都像在飞。我很好,你还为我伤心吗?善良的人们,我永远爱你们,我会在你看不见的地方为你祝福。愿你像个孩子,无忧无虑,永远快乐!

  冬冬知道,这封信一定不是陶维革写给她的,因为他从来不叫自己“小朋友”。但是冬冬知道,这封来自“天堂”的信,是善良的人给她编织的一个美丽的童话。冬冬知道,陶维革虽然走了。但是他对祖�对他人伟大的爱却永驻人间。

  

  吉林小女孩欣月与�旗的美丽童话

  

  2005年10月23日。吉林省九台市卢家小学学生欣月在排练舞蹈的时候,突然摔倒在操场上。经过医生诊断,小欣月的脑中长了一种髓母细胞瘤,这是脑瘤中最严重的一种。这个消息对于小欣月的父母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为了给她治病,小欣月全家搬到了长春。但小欣月病情不断恶化,导致双目失明。

  像很多孩子一样。小欣月有一个心愿。就是到北京天安门看升旗仪式。父亲朱德春跟妻子商量,就算眼睛看不见,也要带着小欣月去一趟天安门。’可是医生却告诉他,小欣月的病情十分严重,在路上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为了这件事,朱德春夫妇彻夜难眠……

  一天,长春市的《城市晚报》报道了小欣月的故事,把她的心愿告诉了大家,希望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为此,报社还开通了专门的热线。很快,长春市民为了完成一个小女孩的心愿,迅速地行动了起来。有的捐钱捐物,有的为孩子治病出主意,更多的是想办法为她圆这个看升旗的梦。

  一个童话般的构想很快形成了――就在长春给小欣月安排一场特殊的升旗仪式。有的单位主动提供场地,有的人自告奋勇扮演仪仗队员。就在人们为了小欣月忙碌准备的时候。她的病情进一步恶化。所有人都为她捏了一把汗。决定赶紧实施行动。

  2006年3月23日,许多热心人、志愿者开始带小欣月离开家坐上车,一路上的人声车声以及报站、售票等都被安排得非常逼真。可是到了11点30分的时候,小欣月开始感觉累了,为了她的身体,必须临时改变升旗地点。原本安排好的某军区大院,被改在了长春公共关系学校。

  临时接受任务的长春公共关系学校,在10分钟内就集合了全校2000多名学生。他们身着统一的服装,在操场上站成了一支“�旗护卫队”。学校和天安门�旗护卫队是联建单位,升旗仪式是经过专门指导的。因为小欣月的眼睛看不到,所以校长要求学生们走正步的时候,踢得越响越好。

  正当“�旗护卫队”准备就绪的时候,小欣月坐上了“北京1路公交车”。为了向小欣月展示首都的风貌,志愿者安排了“车长”,和“乘客”的对话,还有很多志愿者操着外地的口音说话问路。把整个场景演绎得惟妙惟肖。

  下午1点30分,盼望已久的升旗仪式终于开始了。小欣月的精神也振作了起来。她仔细地听着每一个声音,每一个细节。兴奋的小脸红润起来。当�歌响起,人们向�旗行注目礼的时候。小欣月也举起了自己的右手……在上千人的配合下,升旗仪式完满地结束了。小欣月的父母哭了。在场的很多人也都流下了感动的热泪。

  因为对�旗的爱,小欣月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而千千万万的人也用他们对小欣月的爱,对同胞的爱,感动了所有的中�人。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的公民,�旗的图案谁都熟悉。“五星红旗,我们爱你,向你敬礼……”幼儿园的孩子,都会唱这样的歌谣。但有关�旗的知识,�旗背后的故事,就鲜为人知了。

  我有幸参加解放军总政治部办公厅编研室的一个活动后,才知道编研室的同志们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深入调查研究,为我们揭开了一个又一个关于�旗的谜团。特别是编研室的老主任邢华琪,近二十年来矢志不渝,被誉为“研究�旗第一人”。虽然他现在已经退出现役。但说起�旗背后的那些故事,依然神采飞扬。

  

  谁设计了五星红旗

  

  新中�成立前夕,全�政协筹备会议开始向社会各界征集�旗图案。这个消息,传到了刚解放不久的上海。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调研科副科长、时年31岁的曾联松从《解放日报》上看到征集�旗的启事之后,就想,自已是新中�的一名青年,应该为�旗设计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曾联松是浙江瑞安人,写得一手好字,少年时代酷爱书画。当时,上海还是炎热的夏季。曾联松为了设计�旗,每天晚上都把自己关在家里的阁楼上画草图。他琢磨�旗征集的要求,在不到10平方米的斗室里一待就是一个晚上。草图画了一帽又一幅,就是希望能创作出一幅满意的�旗图案。曾联松做事踏实,不喜欢张扬,所以就连他的妻子都不知道他当时在做什么。

  在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曾联松独自出门散步。仰头看那一望无际的夜空。只见群星闪耀,众星都围绕着最亮的北斗星。曾联松的内心灵光一闪,灵感出现了。人们都说“盼星星,盼月亮”,中�共产党不就是人民的大救星,全�人民不就像群星一样围绕在她的身边吗?根据这个想法,曾联松终于设计出了一幅�旗图案:一颗大星代表中�共产党,四颗小星代表四个阶级,四颗小星围绕着大星,在大星中嵌有镰刀和斧头交叉的图案。应该说,这幅图案就是五星红旗的最初原型。

  1949年8月中旬,曾联松将设计好的五星红旗图案稿装进信封,贴上邮票,寄给了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

  经过民主的遴选,1949年9月,中�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旗的决议。这幅图案只是把曾联松设计的大五角星中间的镰刀和斧头去掉了――当时苏联�旗上也有这样的图案。

  1949年10月1日,鲜艳的五星红旗被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升起。曾联松在报纸上看到了�旗的图案,但是他并不能确定它就是自己设计的作品。报纸上的五星红旗。大的五角星中并没有他设计的镰刀和斧头的图案。曾联松心想,这也许只是一个巧合罢了。

  1950年9月,曾联松因公到北京出差,刚刚在饭店住下,就有人敲响了房门。“是曾联松同志吗?”进来的是两个陌生人,他们说是全�政协的工作人员。他们详细询问了曾联松参加设计�旗的过程,最初�旗图案的样子以及投稿的经过。曾联松认真地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这两个人说,他们就是奉命来了解情况的。

  曾联松隐隐感到,这两个人的到来跟他的设计有关。难道�旗图案就是从自己的设计方案中脱胎而来?

  曾联松怀着忐忑的心情回到了上海。不久,他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的公函。曾联松先生:

  你所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旗,业已采用,兹赠送人民政协纪念刊一册,人民币五百万元,分别交邮局及人民银行寄上,作为酬谢你对�家的贡献,并致深切的谢意,收到后即希见复。

  同时,曾联松还收到了一份红色的观礼请柬。一份绸质的观礼证――中央人民政府邀请曾联松参加�庆一周年的庆祝活动。

  直到此时,曾联松才明确知道自己就是�旗的设计者。这迟到的喜悦和荣誉,在他的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作为一个普通公民,能为伟大的祖�设计�旗,能参与到新中�成立的伟大事业里,这真是无上的光荣。

  当晚,曾联松心潮澎湃,挥笔写了一首《入选吟》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璧混沌璞未开,幸有玉人琢剖才。推敲图案三千幅,五星红旗入选来。”

  

  谁制作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在《�旗法》颁布20周年前夕,我在�家博物馆里看到了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升起的“新中�第一面五星红旗”。

  邢华琪告诉我:“一面五星红旗,有三个制作者,且都在新中�成立前夕制作了一面五星红旗。”那么,到底谁才是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制作者呢?

  1992年,报纸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绍第一面五星红旗的缝制者赵文瑞。在新中�成立前的一个月,上级安排赵文瑞和几个女工到怀仁堂,布置全�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会场。在开�大典的前几天,赵文瑞又接到了一项光荣的任务,为新中�缝制一面五星红旗。

  接到这个任务,赵文瑞非常激动。她立刻借来了缝纫机,在北池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里铺上草席,开始了缝制�旗的工作。经过赵文瑞细心的缝制,一面长5米、宽3.33米的�旗完成了。她在9月30日把这面�旗送到了正在召开政协会议的怀仁堂。赵文瑞一直记得,在开�大典的当天,她就走在华北大学的游行队伍里,看着自己缝制的�旗在天安门升起,激动得热泪盈眶。

  第二个�旗制作者叫彭光涵。彭光涵当时任全�政协筹备会第六小组的秘书,专门负责制定新中�的�旗、�徽、�歌、纪年等具体工作。一天,彭光涵在向周恩来汇报完工作之后,周恩来让他画一张大一点的�旗图样,并且要他做一面大旗,用绸料做,第二天下午上交。

  彭光涵接到任务之后,马上设计了一幅比�旗资料印刷本大一倍的图案,涂上了颜色,用了将近两个小时。他把这幅图案交给周恩来的秘书之后,一大早就跑到大栅栏找到了一间制旗社,让师傅做一面大的五星红旗。老板一听说是做新中�的第一面�旗非常兴奋,决定要用最好的绸料,用最好的工艺完成任务。下午4点,�旗缝制完成,彭光涵回到中南海,把�旗交到了周恩来手中。新中�成立那天,彭光涵站在天安门城楼前东侧靠中路的观礼台上。看见毛泽东升起了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第三个制作�旗的人叫宋树信。他在北平市�营永茂公司业务科工作。1949年9月29日上午,宋树信一上班就被经理告知,市委指示要他赶制一面长5米、宽3,33米的�旗。组织上要求,�旗必须用红绸,五角星要用黄缎,而且要做两面。那个时候,北平和平解放不久,黄缎子很不容易找到。宋树信骑着自行车跑了一整天,终于在北京最大的绸布店瑞蚨祥找到了一卷3米多长且不到2尺宽的黄缎子。宋树信不敢耽搁。马上骑车直奔西单附近的新华缝纫社赶制�旗。

  在制作�旗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插曲。�旗做到一半时,工人们发现黄缎子不够,做不了最大的五角星,不管怎么测算,总是有一个角需要拼接。面对这样的情况,宋树信不敢擅自做主。他马上向公司汇报,经过一系列的请示,终于

同意拼接的方案:在大五角星的一个角上接一个尖。后来宋树信回忆说,两面五星红旗中,有一面是接过尖的。另一面则是大五角星有一个角稍微往旁边挪了一点儿。10月1日凌晨,两面五星红旗终于缝制成功,宋树信拿着两面�旗赶到了开�典礼的筹备处。

  邢华琪说,三个制作者的故事都真实可信。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们都是第一面�旗的制作者。但在开�大典上。毛泽东升起的那一面�旗到底是谁制作的呢?

  经过�家博物馆的专家确认,馆中珍藏的五星红旗跟宋树信的描述完全符合。赵文瑞和彭光涵制作的�旗,一面用在中�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表决�旗、�歌决议案时,另一面用在中华人民共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可惜的是,这两面�旗都没有能够保存下来。

  虽然开�大典上使用的�旗只有宋树信制作的那一面,但是,赵文瑞、彭光涵以及为制作�旗付出劳动的所有人,都将被祖�和人民所铭记。

  

  寻找雷锋和�旗的故事时,得知了一段特殊的情缘

  

  邢华琪编写《五星红旗》一书时,准备写一篇关于雷锋和天安门、�旗情结的文章。邢华琪先找雷锋当年所在团团长吴海山。一打听。吴海山已经病故了。他又想找雷锋入伍时的参谋戴明章,一打听。戴明章因宣传雷锋精神永远地倒在了讲台上……最后,邢华琪想到了十多年前采访过一位女性,她手里就有一幅雷锋在天安门前的照片。

  这位叫易秀珍的女同志,曾经给邢华琪讲过自己和雷锋的一段特殊交往的经历。

  1958年�庆节刚过,雷锋与几个同时被鞍钢招收为工人的同伴从长沙千里迢迢赶赴鞍山。途经北京站转车时,他们有一段难得的逗留时间。到了首都。怎么也要游览一下名胜古迹。同伴有的说去看故宫。有的说去看长城。雷锋说要先去天安门广场,他认为即使踏遍再多景点,不到天安门广场,不看到五星红旗。就等于没有到过北京。

  和雷锋一起到天安门广场的,还有一位年轻姑娘。她长着一双大眼睛,梳着两根粗黑的大辫子。这位姑娘就是易秀珍,当时只有17岁。雷锋在天安门广场�旗旁拍摄的两张照片,其冲有一张就送给了她。这张照片,易秀珍整整珍藏了50年。

  易秀珍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县一个贫苦家庭。1954年考入长沙县二中。1958年,鞍钢到湖南农村招工,她与雷锋一起被录用。易秀珍被分配到三炼焦车间学调温,而雷锋被分配在洗轧车间学开推土机。第二年,鞍钢在弓长岭铁矿要建一个焦化厂,雷锋踊跃报名,易秀珍也一同前往。

  1960年1月8日,雷锋应征入伍。出发前,他给易秀珍赠言:“生长在毛泽东时代,生活多么幸福,前途是何等广阔,望你努力去追求它。”临行前,易秀珍为雷锋戴上光荣的大红花。雷锋入伍后,还曾专程回到弓长岭铁矿看过她。

  易秀珍此后一直在鞍山工作了40多年,结婚、生子,直到上世纪90年代退休,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只是每年3月5日前夕,她都会一个人去抚顺给雷锋扫墓。他们的故事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也没有被人提起。只是雷锋送给她的那张在天安门的照片,易秀珍永久地珍藏着。

  

  “�旗之子”――陶维革

  

  1984年冬天,18岁的陶维革离开大别山,来到北京武警总队服役。他从7000多名新战士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旗护卫队的新队员。成为了骄傲的“�旗之子”。

  陶维革站岗认真负责,兢兢业业。1985年冬天的一个傍晚,刚降下�旗的陶维革正在站岗。忽然,他觉得腹部一阵剧烈的绞痛,疼得他两眼直发黑。可是,陶维革知道,天安门广场上来来往往的人群正在注视着他,他必须站直了,不能倒下去!就这样,他硬是坚持了两个小时,正步走回营区后才一头栽倒在地上。到医院才知道,他患的是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医生震惊地说,要是再晚半个小时他就没命了。陶维革在这一年入了党,荣立了三等功。

  退伍以后。陶维革在黄冈地区交通局机关食堂工作。1994年8月,陶维革患上了重症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情一天天恶化。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但一想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心情就久久不能平静。他多想再去�旗下站一班岗,再向�旗敬一个军礼。陶维革把亲人叫到面前,对哥哥说出了自己的心愿。陶维革让哥哥帮他给《人民日报》的记者写封信,请记者替他向�旗敬个礼。

  几经周折,信终于到了《人民日报》记者傅昌波的手上。傅昌波被深深地感动了。他想把陶维革接过来,让他给�旗敬个礼,却被陶维革的医生拒绝了。于是,傅昌波决定帮助陶维革完成这个心愿。1995年3月17日5点40分,傅昌波站在�旗下,代替陶维革向�旗行了注目礼。3月24日,“�旗之子”给记者的两封信在《人民日报》上一经发表,就在全�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人都被陶维革的事迹所感动,纷纷给他写信、汇款、提供医疗信息,而冬冬就是其中的一位。

  那时冬冬还在读高三,她知道了陶维革的事迹,就绣了一面小�旗,写了一封信,拿出了自己攒下的50元钱,寄给了陶维革。从此以后,冬冬每四天就写一封信给陶维革,希望他能早日康复。1995年�庆节前夕,陶维革的病情出现好转,他再也等不及,来到北京参加了升旗仪式。那天,冬冬终于见到了盼望已久的陶维革,和他在�旗下面一起看着五星红旗飘扬在祖�的天空。

  可是,陶维革还是没有能最终战胜病魔,1996年6月6日,年仅29岁的陶维革离开了人间。当冬冬正沉浸在悲痛中的时候,忽然收到了一封“陶维革”的来信。信的内容,冬冬一直记忆犹新。冬冬小朋友:

  我是陶维革叔叔,你好吗?我站在天堂的阳台上。能看见天安门升旗仪式,也能看见世界上每一个人,当然也有你……天使穿着白色的衣服,牵着我的手在天堂里溜达,我的身体很轻很轻,每一步都像在飞。我很好,你还为我伤心吗?善良的人们,我永远爱你们,我会在你看不见的地方为你祝福。愿你像个孩子,无忧无虑,永远快乐!

  冬冬知道,这封信一定不是陶维革写给她的,因为他从来不叫自己“小朋友”。但是冬冬知道,这封来自“天堂”的信,是善良的人给她编织的一个美丽的童话。冬冬知道,陶维革虽然走了。但是他对祖�对他人伟大的爱却永驻人间。

  

  吉林小女孩欣月与�旗的美丽童话

  

  2005年10月23日。吉林省九台市卢家小学学生欣月在排练舞蹈的时候,突然摔倒在操场上。经过医生诊断,小欣月的脑中长了一种髓母细胞瘤,这是脑瘤中最严重的一种。这个消息对于小欣月的父母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为了给她治病,小欣月全家搬到了长春。但小欣月病情不断恶化,导致双目失明。

  像很多孩子一样。小欣月有一个心愿。就是到北京天安门看升旗仪式。父亲朱德春跟妻子商量,就算眼睛看不见,也要带着小欣月去一趟天安门。’可是医生却告诉他,小欣月的病情十分严重,在路上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为了这件事,朱德春夫妇彻夜难眠……

  一天,长春市的《城市晚报》报道了小欣月的故事,把她的心愿告诉了大家,希望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为此,报社还开通了专门的热线。很快,长春市民为了完成一个小女孩的心愿,迅速地行动了起来。有的捐钱捐物,有的为孩子治病出主意,更多的是想办法为她圆这个看升旗的梦。

  一个童话般的构想很快形成了――就在长春给小欣月安排一场特殊的升旗仪式。有的单位主动提供场地,有的人自告奋勇扮演仪仗队员。就在人们为了小欣月忙碌准备的时候。她的病情进一步恶化。所有人都为她捏了一把汗。决定赶紧实施行动。

  2006年3月23日,许多热心人、志愿者开始带小欣月离开家坐上车,一路上的人声车声以及报站、售票等都被安排得非常逼真。可是到了11点30分的时候,小欣月开始感觉累了,为了她的身体,必须临时改变升旗地点。原本安排好的某军区大院,被改在了长春公共关系学校。

  临时接受任务的长春公共关系学校,在10分钟内就集合了全校2000多名学生。他们身着统一的服装,在操场上站成了一支“�旗护卫队”。学校和天安门�旗护卫队是联建单位,升旗仪式是经过专门指导的。因为小欣月的眼睛看不到,所以校长要求学生们走正步的时候,踢得越响越好。

  正当“�旗护卫队”准备就绪的时候,小欣月坐上了“北京1路公交车”。为了向小欣月展示首都的风貌,志愿者安排了“车长”,和“乘客”的对话,还有很多志愿者操着外地的口音说话问路。把整个场景演绎得惟妙惟肖。

  下午1点30分,盼望已久的升旗仪式终于开始了。小欣月的精神也振作了起来。她仔细地听着每一个声音,每一个细节。兴奋的小脸红润起来。当�歌响起,人们向�旗行注目礼的时候。小欣月也举起了自己的右手……在上千人的配合下,升旗仪式完满地结束了。小欣月的父母哭了。在场的很多人也都流下了感动的热泪。

  因为对�旗的爱,小欣月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而千千万万的人也用他们对小欣月的爱,对同胞的爱,感动了所有的中�人。


相关文章

  • 国旗在我心中班会设计定稿
  • <国旗在我心中>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彭州市通济镇蓝天小学 吴静 一.活动背景 国旗是一个国家最鲜明的标志,显示着民族的个性和尊严,是国家及其民族精神的象征.人们在举行各种活动时,常常举行升旗仪式,以表示对国旗的热爱和尊重. 二.班 ...查看


  • 红旗渠精神读后感
  • 红旗渠精神读后感(一) 2012年1月9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电视记录片<红旗渠精神>,收看后,我被林县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深深地震撼和折服.河南省林县地处太行山区,过去是一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资源匮乏的贫困县,"水 ...查看


  • 活在我们的心里
  • 活在我们的心里 我们的国家约有13.7亿人口,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米,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中国.在这千千万万的中国人里,又有多少人能成为祖国的骄傲,我们的骄傲呢?中国,中国,两个熟悉的字眼,它的背后有许多震撼人心的故事. 但 ...查看


  •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 纵横交错的立交桥:车水马龙的街头闹市,白天,是一首忙碌的曲.寂黑中,月的皎洁,星的耀眼:灯火中,人的欢笑,泪的辛酸,黑夜是一支静谧的歌.昼夜交替,循环上演.这其间的来去匆匆,物是人非,有谁曾在意过这一切的一切?在经济迅速繁荣的今天,我们也不 ...查看


  • 寻找红色足迹
  • 寻找红色踪迹 香花镇小五四班张恒晓 硝烟飘散,和平暖暖,花儿红了,草儿绿了,一切都欣欣然.老师说,同学们要好好学习,铭记历史,做新世纪的红色少年!我说,红色是什么? 爷爷捋了捋胡须,叹息说,你到烈士陵园去看看.清明之时,正是花儿盛开的季节, ...查看


  • [爱国]爱国演讲稿
  •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我今天要演讲的内容是:热爱祖国,尽自己的一切力量为国争光!让祖国富强! 当你看到上面的话时,可能会产生疑问.我们这么小,怎么为祖国争光增彩?怎么让祖国富强?又能为祖国做什么?是啊!我们是中华儿女,是祖国的孩子.是祖 ...查看


  • 电影 英雄儿女 背后的故事(纪念抗美援朝胜利60周年)
  • 电影背后的故事(纪念抗美援朝胜利60周年) 永远记住---那些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奉献出鲜血和生命的人们! 谨以此文纪念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60周年(1953.7.27-2013.7.27) 电影背后的故事 八月桂花 原创 (2008年10 ...查看


  • 小学生阅读训练及答案
  • 小学生阅读训练及答案(原创) 重庆 李广元 2角5分的奖励 我家附近有一个熟肉铺,有时我到铺里买些烤猪肉之类的食品,带回家当午饭. 我从来不用铺子里给的纸盒和塑料袋,而总是拿着一个方塑料盒去买食品,这样回到家后也省得再把盒子里的食品腾到碟子 ...查看


  • 党的知识进校园
  • 党的知识进校园 孩童时代党在我心中,是由一串串故事和一个个英雄组成的 ,像描写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孩子>.<飞夺沪定桥>,描写抗日战争时期的<小兵张嘎>.<英雄王二小>,描写解放战争时期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