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烛之武退秦师
从容说课
这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积累文言知识、鉴赏人物形象、借鉴叙事手法和训练提要钩玄技能”,而本课正是积累与鉴赏的很好的范本。本文所记述的是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合攻打郑国前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大夫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服秦穆公撤围。文章的重点是烛之武的说辞。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分条陈述,说服秦伯撤走围郑的军队,最后晋军也不得不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在记叙事件的方法处理上做到详略得当,详说劝说过程,而略说战争的场面、行军布阵等,突出重点,并且文章中多次运用伏笔和呼应,使本文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再有本文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赞扬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因此,本文准备采用讲解法、合作学习法、启发教学法、朗读法等教学方法。因为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要重点训练学生精读的方法,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又由于本文的字词并不难,在教师示范之后,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进行积累与归纳。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是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文言文由于离我们的年代比较久远,多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且本文要求背诵,故采用朗读的教学方法。
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简介作者,朗读课文,根据注释初步疏通课文内容,归纳课文字词,理清写作思路。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知课文内容,分析劝谏艺术,把握人物形象,鉴赏本文跌宕多姿的叙事艺术,体会构思的巧妙。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2.掌握概括要点的基本方法并初步掌握其基本技能,学习跌宕多姿的叙事方法和详略得当的叙事结构,多角度审视人物形象。
3.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左传》的相关内容及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归纳、整理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探究学习,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和作品的叙事结构和叙事艺术,挖掘人物深层次的精神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以及体会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
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学习概括要点的技能方法。
教学难点
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理解古代战争的实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是我们在初中时学过的文章,叫——
生(齐声):《曹刿论战》。
师:对。出处是——
生(齐声):《左传》。
师:很好。今天我们将再学习一篇选自《左传》的文章——《烛之武退秦师》。
[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师:关于《左传》相信大家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在初中时我们已经掌握了些基本的常识,哪个学习小组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四人学习小组”用课件的形式展示。】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多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请同学们现在做一下填空题。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_________,相传是由_________所作,这部史书与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春秋三传”。
师:这个小组讲得非常好,还有练习让大家反馈。现在,我们来学习新课。首先来看看本文发生的背景。请出学习小组的同学来讲背景资料。
【“四人学习小组”用课件的形式展示简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两年后,晋国联合秦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故事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下发生的。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另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师:介绍很详细,让我们具体地了解到故事发生的背景,并把我们带回到春秋时期的古战场。现在,我们来朗读课文。
先让我们来听本文的录音,听的时候注意把你不认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去。
【生静静地听朗读,注音。】
师:请小组同学合作,看看有哪些字音需要特别注意?然后请出同学来给大家说说。 生:议论后,学生用实物投影展示重点字音。
氾南(fàn) 佚之狐(yì) 夜缒而出(zhuì) 亡郑以陪邻(p....
ãi)
共其乏困(ɡōnɡ) .阙秦(juã) 秦伯说(yuâ) 逢孙(pánɡ) ...
师:现在,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生朗读课文。】
师:很好,不过有些字音还要注意。譬如:“秦伯说(yuâ)”的“说”,应该读“yuâ”,有同学还是没掌握好。通过朗读,我们大概可以知道本文大意,哪个同学跟大家说说?
生:讲的是:烛之武只身前去秦军说服秦伯退军的故事。
师:很好,现在先由我来给大家示范讲解课文的第一段,然后小组四位同学按照这一思路进行讲解。
朗读第一自然段,讲解重点字词。
以:因为,介词。
贰:从属二主。
于:介词,可解释为“向,对,与”。
军:由于后面带了地点宾语“函陵、氾南”,故活用为动词,解释为“驻军”。
特殊句式: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
另外,晋侯和秦伯中的“侯”和“伯”,是一种爵位名称。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本段的译文是: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段意: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战争形势。
师:现在,请各位同学根据注释阅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把字词的解释写到字里行间去。然后小组同学合作归纳本课的重点字词、句式、翻译以及归纳段意。
【学生默读,根据注释阅读课文,写注释,归纳字词。教师轻声回答学生的问题。】 师:好,我们先请第二小组的同学起来给大家讲解、疏通课文。
【学生上台,带上同组同学一起准备好的字词、翻译以及段意等有关资料。】
生:我们来分析第二自然段。
这一段要注意的重点字词,我们认为有如下字词。
于:介词,向。
师:军队。
从:听从。
辞:推辞。
“臣之壮也”中的“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已:通“矣”。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今急而求子”中的“而”:才,连词,表顺承。
是:指示代词,解释为“这”。
然:然而,转折连词。
焉:句末语气词,可以解释为“啊、呀”。
特殊句式方面,我们觉得主要是“省略句”,都是承前省略主语。还有就是介词结构后置: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危险啊,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就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伯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段意:经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真诚恳请,烛之武答应前往游说秦君。
师:概括得非常准确。大家想一下这么一句翻译有什么遗漏: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就一定会撤退。
生:好像分句间缺乏必然的逻辑,应该是漏了“让烛之武去游说秦伯”。
师:对,我们在直译的时候,要注意理顺句子的意思。但如果这样填上去就显得累赘,该怎么办?
生:把“见秦伯”改为“游说秦伯”就行了。
师:聪明!现在请第三小组给大家讲解、疏通课文。
【学生上台,带上同组同学一起准备好的字词、翻译以及段意等有关资料。】
生:我们来讲解第三自然段。
首先,请看翻译: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扬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段意:烛之武游说秦伯,秦军撤退。
字词:“夜缒而出”中的“而”表修饰,连词。
鄙: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作边邑。
焉: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朝济而夕设版焉:是句末语气词。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翻译为“把它当作为”。
行李:出使的人。
共:通“供”,供给。
尝:曾经。
厌:通“餍”,满足的意思。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说:通“悦”,高兴。
盟:动词,结盟。
乃:于是。
特殊句式: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
师:不错。不过请同学们思考:还有没有遗漏呢?
生:有不少的词类活用,没有明确,我来补充。如: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师:很好。请第四小组给大家讲解、疏通课文。
【学生上台,带上同组同学一起准备好的字词、翻译以及段意等有关资料。】
生:我们来讲解最后一自然段。
我们也先来翻译: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段意:晋文公反驳进攻秦军的建议,晋军撤退。
字词:微:没有。
夫人:夫,指示代词,“那”,解释为“那人”。
因:依靠。
与:结交,亲附。
知:通“智”。
其: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解释为“还是”。
去:离开。
师:讲解得不错。现在请大家朗读课文,尽可能背下来。
【学生齐读。】
师:为了使我们的背诵更加顺畅,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本文的写作思路。哪个同学能够给我们总结一下?
生:我觉得本文的思路是:先交代背景和战争形势,然后写佚之狐推荐烛之武游说秦君,接着具体写烛之武游说的经过,最后交代秦军退兵以及晋军撤退。
师:不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逻辑顺序来结构成文的。大家按这样的顺序背诵起来就容易多了。
布置作业
师:今天的作业是背诵全文;以及总结、归纳字词。下课!
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秦 :以郑无礼于晋,而贰于楚晋
退
推荐郑:佚烛之武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微笑)上节课,我们疏通了课文的内容,积累了文言字词,理清了写作思路。我留给大家背诵的作业背了没有?
【多媒体课件打出《烛之武退秦师》“背诵”。】
生(齐声):背好了。
师:那么,下面就请全班同学来背诵全文。
【学生齐声背诵。】
师:好,看来大家对课文的内容都很熟悉了。但会不会有南郭先生在里边呢?
【学生笑。】
师:那么,现在请出一位同学来背诵一下第三自然段。
【学生背诵第三自然段。】
师(微笑):很好。看来我们的同学都不会去做南郭先生。让我们为他熟练的背诵鼓掌!
【学生鼓掌。】
师:我们通过学习知道,本文是记叙烛之武只身到秦营游说秦伯而退秦军,解郑国之危的故事。那么多的内容,然而本文的篇幅却很短小。那么,请同学们思考本文的叙事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借鉴?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
师:思考成熟后,可以起来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我觉得是“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文章详写的是烛之武的游说辞,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重点突出。
生:我觉得还有就是“巧设伏笔、首尾呼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又为后文秦、郑联盟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生:我觉得再有就是“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我们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力挽狂澜,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辞,并“将了郑伯一军”,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深深自责以及对烛之武晓以大义,才使事情有了转机。这样波澜起伏的文字,读起来很过瘾。
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间的一场大战触之即发。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就是这样有张有弛、跌宕多姿的。
师:很好。看得出来,同学们经过上次记叙文作文的失败教训,这次对课文的记叙手法的学习特别上心。
【学生笑。】
师:我们请刚才发言的同学把要点板书出来,好不好?
生:好!
【学生鼓掌。】
【学生板书。】
师:在学习了本文精巧的叙事艺术之后,我们来看看我们这节课的第二个学习目标。
【投影显示出:概括要点。】
师:是的,我们这个单元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也就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概括段意,概括中心,我们小学、初中学过,而高中阶段,阅读理解的要求提高了,要求我们不仅仅是概括段意或概括中心,就是对一句话或几句话、一段话或几段话以及对有关的某
部分内容,都要能够根据需要,正确而熟练地进行概括。
现在,我们就来训练训练。
好。我们看看课文题目“烛之武退秦师”,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本文的重点是“退秦师”,那么,是哪一自然段集中体现的啊?
生:第三自然段。
师: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呢?请各位同学仔细阅读这一自然段,然后作出概括。
【学生静静阅读文章。】
师:哪个同学来谈谈?
【学生静默。】
师:看来,有点难度。既然个人完成存在问题,那就小组合作完成吧!请注意:概括要点必须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要认真阅读,理清思路,分清内容层次,把握住关键语句,然后利用关键词加上自己的语言恰当、准确地概括。另外,概括内容要点,要分清事情的梗概和细节,要善于把握住相关事物的联系,把握住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作出简洁、精当的叙述。
【学生阅读文章,热烈地议论。】
师:怎样?哪一个小组来给大伙谈谈?看来第四组的同学蠢蠢欲动,就请你们上来讲。
【学生上台,带上同组同学一起准备好的有关资料。】
生:我们小组认为第三自然段的劝说辞应该分为四层。第一层是从“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到“邻之厚,君之薄也”,这一层,我们概括为:“亡郑”于秦无利。第二层是紧接着的下一句,概括为:“舍郑”于秦有利。第三层同样是紧接着第二层的下一句,概括为:晋君没诚信。而第四层就是直到说辞的结尾,概括为:阙秦利晋不可为。
师:很好!这一组的同学对文段的思路把握得很准确,在概括的时候也能抓住关键句,利用关键词来组合句子,语言也能做到简洁、准确。这是个很好的开头和示范,以后大家在阅读的时候,要多锻炼自己的这一能力。
师:我们都知道,记叙文章,都离不开写人记事,那么,本文突出的人物是哪一个? 生(齐声):烛之武!
师:没错。那么,烛之武这个人物是怎样的形象呢?现在,请各位同学再阅读一下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很会说话的人。
师:哦!也就是说他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善于外交辞令。那么,你能不能具体说说呢? 生:(摇头)我可不可以和我同学商量?
师:可以。而其他同学也请认真谈论谈论。
【学生阅读文章,热烈地议论。】
师:现在,讨论得怎样了呢?给大伙谈谈吧。
生:我们经过讨论,经过查阅资料,并且同旁的小组交换意见后,对烛之武的劝说艺术总结如下: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
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最后,我们要感谢第二小组的同学,是他们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宝贵的意见,我们才能有这样的结论。
师:很好!这一组的同学总结得不错。同时也再次证明“团结就是力量”“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合作学习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而且这次的合作是成功的合作,同学们还能从合作中学会感激对方这一优良的品质。我们给点掌声鼓励他们,好不好?
【学生热烈鼓掌。】
师:除了刚才同学所说的他“善于外交辞令”之外,还有些什么性格品质呢?
生:他深明大义。在国家存亡面前,抛开个人对郑伯的恩怨和不满,只身前往秦营。 生:英勇。正如刚才同学说的,他单枪匹马前赴如狼似虎的秦军,面对那傲慢的秦君毫无惧色,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令人佩服。
生:怀才不遇,在此之前一直都没受到重视。从他委婉地对郑伯的话可以看出来。
师:说得很精彩!分析也很到位。除此之外,本文的人物语言也很能体现人物的个性。如郑伯的诚恳的道歉与晓之以大义的话语,只用寥寥数语,就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师:同学们,烛之武能够说服秦君退师的原因,除了他娴于辞令外,更重要的是春秋无义战。正如同学所分析的那样,烛之武正是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图利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秦君,成功解危难。请大家阅读课后的思考题三,好好体会一下。
【学生阅读文章。】
师:通过阅读,大家对晋侯的“不仁、不知、不武”有何认识?
生:我觉得他不过是给自己脸上贴金,实际上他之所以没有进攻秦军的原因,同样是由于得不到“好处”,因为两虎共斗必有一伤,甚至是两败俱伤。
师:说得没错!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精巧的叙事方法和精彩的劝谏艺术,以及分析了人物形象,明白了春秋战争的实质。我们要把这些知识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当中去。
现在,请全班同学再次背诵全文。
布置作业
师:请同学们完成文言字词的归纳与积累,并默写全文。下课!
板书设计
烛之武:“亡郑” “舍郑”于秦春秋无义战
“保郑”
拓展阅读
晋公子重耳之亡
《左传》
①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②③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
④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⑤⑥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刘;以叔
⑦⑧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
⑨⑩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
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飱,寘璧焉。公子受飨反璧。 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
“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藁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注:①及于难,遇到危难;之„„也,在„„的时候。②保,依仗,依靠;生禄,养生的禄邑,古代贵族从封地取得生活资料。③校(jiào),同“较”,较量,对抗。④狐偃,重耳的舅父,又称子犯,舅犯;赵衰,晋国大夫,字子余,重耳的主要谋士;颠颉,晋国大夫;魏武子,魏诌(chïu),晋国大夫;司空季子,名胥臣,晋国大夫。⑤廧咎(qiánɡ ɡāo)如,部族名,狄族的别种,隗姓。⑥鯈,读yïu。⑦妻,嫁给。⑧适,去,往。⑨就木,进棺材。⑩处狄,住在狄国。五鹿,卫国地名。野人,指农夫。乘,古时用四匹马驾一
乘车,二十乘即八十匹马。
蚕妾,采桑养蚕的女奴隶。姜氏,重耳在齐国娶的妻子。齐是姜姓国,所以称姜氏。遣,送。曹,诸侯国名,姬姓,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南。骈(pián),并排;胁,胸部的两侧。薄,逼近。此言重耳浴身时,曹共公到他身边看他的
肋骨,这是非常无礼的行为。
僖负羁,曹国大夫。盍,何不;蚤,同“早”;贰,不一致,不一样。这句是说,你何不早些表示你和曹国的人有所不同呢?盘飱(sūn),一盘饭;寘壁焉,将宝玉藏在饭中。所生,因重耳父母都姓姬。宋,诸侯国名,子姓。叔詹,郑国大夫。姬出,姬姓父母离,同“罹”(lí),遭受。靖,安定。三士,指狐偃、赵衰、贾佗。侪(chái):类。楚子,指楚成王;飨(xiánɡ),用酒食招待。波及,流及。治兵,晋、楚两军交战。辟,同“避”;舍,古时行军走三十里就休息,所以一舍为三十里。弭,弓梢。属(zhǔ),佩带;藁(ɡāo),箭袋;鞬(jiān),弓套。子玉,
楚国令尹。
晋侯,指晋惠公夷吾。
后衰,衰落得最迟。诸,之乎。这句是说,或者上天有意树立他吧。秦伯,指秦穆公;纳女五人,送给重耳五个女子为姬妾。怀嬴,秦
穆公的女儿;秦,嬴姓,故称怀嬴。奉,同“捧”;匜(yí)
,洗手注水的用具;沃,淋水。
盥,洗手。
降服而囚,重耳解去上服,自己拘囚向怀嬴谢罪。
享,用酒食宴请。文,言辞的文采,擅长外交辞令。公子赋,春秋中期外交宴会中,指定篇名,使乐工奏乐,称为赋诗;《河水》,古代注家以为是《诗经》中的《沔(miǎn)水》;《六月》,《诗·小雅》中的一篇,《沔水》头两句是“沔彼流水,朝宗于海”,说满满的流水,归向大海,有晋国人士归向秦国的意义。《六月》是歌颂尹吉甫辅佐周宣王北伐获胜的诗;头两句是“六月棲棲,戎车既饬”,意思是六月急急遑遑,兵车已经准备好了。
鉴赏提示:重耳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晋献公宠妃骊姬,为立自己儿子奚齐为太子,逼死太子申生,申生的异母弟重耳也被迫逃亡。这篇文章记载他出奔、逃亡的经过。
重耳从一个养尊处优的贵族公子,到成为有胆有识的政治家,正是得益于流亡19年、经过8个国家所遭受的磨难。
这篇文章很有特色。其一,剪裁得当。能表现主人公艰辛苦难和性格特征的,则详写;反之,则略写。其二,形象鲜明。主人公形象突出,从懦弱无赖、苟且偷安,到胸怀大志、足智多谋,人物性格变化过程真实可信。
习题详解
第一题:
命题意图:本题意在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可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这些问题,这些句子又是这篇课文中的关键句,熟悉了这些句子,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就容易了。
参考答案: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3.烛之武劝说秦穆公的一段话是本题的答案。其中“阙秦以利晋”最为关键。对烛之武的这段话要作点分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几句是从事理上说的,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因此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无利,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几句也是从事理上说的,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这是以利益引诱秦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几句是从事实上说的,先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又进一步分析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这些都说明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第二题:
命题意图:本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的不同特点。古汉语多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双音节词。
参考答案:朝——早晨 亡——灭亡 厌——满足 国——国家 戍——戍守
夕——晚上 危——危险 师——军队 及——达到 辞——推辞
第三题:
命题意图:本题意在让学生进一步探讨课文内容。
参考答案:略(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言之成理即可。)
课外练习
1.下列两句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是
(1)夜缒而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A.zhuī ɡînɡ B.zhuì ɡōnɡ C.zhuī ɡōnɡ D.zhuì ɡînɡ
答案:B(“缒”读“zhuì”,“共”通“供ɡōnɡ”。)
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加点的字的性质用法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答案:D(焉:前一个焉是句末语气词,后一个焉是疑问代词。封:前一个活用为动词,“成为疆界” ;后一个是名词,疆界。)
3.与“何罪之有”句式同类的一项是
A.令以责之里正 B.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之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求人可使报秦者
答案:C(A为省略句;B为判断句;C为宾语前置句;D为定语后置句。)
4.解释下面各句中的虚词“而”的意义或用法。
(1)今急而求子( )
(2)夜缒而出( )
(3)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
(4)朝济而夕设版焉( )
答案:(1)才,连词,表顺承
(2)连词,表修饰
(3)连词,表顺承
(4)却,连词,表转折
5.解释下面各句中的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
(1)以其无礼于晋( )
(2)敢以烦执事( )
(3)越国以鄙远( )
(4)焉用亡郑以陪邻( )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答案:(1)因为,连词
(2)拿,用,介词
(3)表顺承,连词
(4)表顺承,连词
(5)把,介词
6.翻译下列句子。
(1)焉用亡郑以陪邻?
(2)夫晋,何厌之有?
答案:(1)哪里用得着灭亡郑国去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2)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介推让禄
①②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③④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
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⑤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⑥⑦。”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注:①晋侯:指晋文公。从亡:随之晋文公流亡共过患难的大臣。②介之推:又称介推。春秋时晋国贵族,曾随晋文公流亡国外。禄:禄赏,封赏。③献公:重耳的父亲。④惠、怀:晋文公之前的两个国君。晋献公死,子吾、子圉(yǔ)先后继位,称惠公、怀公。⑤怼(duì):怨恨。⑥不食其食:前一个食是吃的意思,用作动词;后一个“食”是粮食的意思,名词。⑦文:花纹,装饰。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内弃之 弃:厌弃。 .
B.不亦诬乎 .
C.焉用文之 .
诬:荒谬。 文:文饰,动词。 田:田地。 D.以绵上为之田 .
答案:D(田:封地。)
8.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B.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也相同。
C.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也不同。
D.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答案:A(亦,都解释为“也”;焉,“罪又甚焉”中“焉”解释为“句末语气词”,另一个解释为“疑问代词,哪里”。)
9.对文章写介母三次设问的目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诱导儿子追求名利。
B.考验儿子是否坚决隐退。
C.使文章曲折跌宕。
D.写介母是个深明大义教子有方的人。
答案:A(从“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一句可知。)
10.对介推让禄一事的分析,最确切的一项是
A.本篇写介推不居功自傲的态度和在荣誉地位面前的谦让精神。
B.介母三次设问,表明她是一个关心儿子但并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
C.本篇颂扬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行。
D.晋侯是个卑鄙小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答案:C(颂扬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行是本文的主旨。)
参考译文: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臣子们把罪恶看作是正义的行为,国君却对奸诈给以奖赏,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
禄。”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他的母亲说:“能够像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块儿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活动与探究
一、在我国古代的史书中,臣子对君王的劝谏是常见的,如《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等,但是由于批龙鳞,其危险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劝谏的艺术就要很讲究,不然事情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可以让学生去搜集资料、探究:古人的劝谏艺术及其对现代人的处事意义。
教学资料:《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版《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http://www.ricric.orɡ/
“巴中教育网”http://www.bzedu.com.cn/zxkt/webs/kt2.htm
二、既然是“批龙鳞”,那么作为被批的“龙”往往就不是那么容易接受了,就算是怎样“迂回曲折”也不一定顶事,可见君王的胸怀很重要,请搜集资料,探究这一问题并谈谈其现实意义,并写成相关的论文或书信,寄给当地的民政部门,或制作成网页,供大家讨论。
设计意图:劝谏成功失败的关键往往是受谏方的胸襟开阔与否,当今中国社会生活正日益走向昌明,参政议政逐渐成为老百姓的日常话题,但事实上有许多可行的意见与建议并不能够得到接纳,这一探究题的设置就是让学生去认识社会,思考社会问题,并动手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
教学资料:《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臧克家)
“百度搜索” www.baidu.com/
9 烛之武退秦师
从容说课
这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积累文言知识、鉴赏人物形象、借鉴叙事手法和训练提要钩玄技能”,而本课正是积累与鉴赏的很好的范本。本文所记述的是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合攻打郑国前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大夫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服秦穆公撤围。文章的重点是烛之武的说辞。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分条陈述,说服秦伯撤走围郑的军队,最后晋军也不得不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在记叙事件的方法处理上做到详略得当,详说劝说过程,而略说战争的场面、行军布阵等,突出重点,并且文章中多次运用伏笔和呼应,使本文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再有本文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赞扬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因此,本文准备采用讲解法、合作学习法、启发教学法、朗读法等教学方法。因为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要重点训练学生精读的方法,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又由于本文的字词并不难,在教师示范之后,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进行积累与归纳。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是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文言文由于离我们的年代比较久远,多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且本文要求背诵,故采用朗读的教学方法。
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简介作者,朗读课文,根据注释初步疏通课文内容,归纳课文字词,理清写作思路。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知课文内容,分析劝谏艺术,把握人物形象,鉴赏本文跌宕多姿的叙事艺术,体会构思的巧妙。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2.掌握概括要点的基本方法并初步掌握其基本技能,学习跌宕多姿的叙事方法和详略得当的叙事结构,多角度审视人物形象。
3.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左传》的相关内容及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归纳、整理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探究学习,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和作品的叙事结构和叙事艺术,挖掘人物深层次的精神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以及体会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
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学习概括要点的技能方法。
教学难点
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理解古代战争的实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是我们在初中时学过的文章,叫——
生(齐声):《曹刿论战》。
师:对。出处是——
生(齐声):《左传》。
师:很好。今天我们将再学习一篇选自《左传》的文章——《烛之武退秦师》。
[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师:关于《左传》相信大家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在初中时我们已经掌握了些基本的常识,哪个学习小组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四人学习小组”用课件的形式展示。】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多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请同学们现在做一下填空题。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_________,相传是由_________所作,这部史书与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春秋三传”。
师:这个小组讲得非常好,还有练习让大家反馈。现在,我们来学习新课。首先来看看本文发生的背景。请出学习小组的同学来讲背景资料。
【“四人学习小组”用课件的形式展示简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两年后,晋国联合秦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故事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下发生的。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另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师:介绍很详细,让我们具体地了解到故事发生的背景,并把我们带回到春秋时期的古战场。现在,我们来朗读课文。
先让我们来听本文的录音,听的时候注意把你不认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去。
【生静静地听朗读,注音。】
师:请小组同学合作,看看有哪些字音需要特别注意?然后请出同学来给大家说说。 生:议论后,学生用实物投影展示重点字音。
氾南(fàn) 佚之狐(yì) 夜缒而出(zhuì) 亡郑以陪邻(p....
ãi)
共其乏困(ɡōnɡ) .阙秦(juã) 秦伯说(yuâ) 逢孙(pánɡ) ...
师:现在,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生朗读课文。】
师:很好,不过有些字音还要注意。譬如:“秦伯说(yuâ)”的“说”,应该读“yuâ”,有同学还是没掌握好。通过朗读,我们大概可以知道本文大意,哪个同学跟大家说说?
生:讲的是:烛之武只身前去秦军说服秦伯退军的故事。
师:很好,现在先由我来给大家示范讲解课文的第一段,然后小组四位同学按照这一思路进行讲解。
朗读第一自然段,讲解重点字词。
以:因为,介词。
贰:从属二主。
于:介词,可解释为“向,对,与”。
军:由于后面带了地点宾语“函陵、氾南”,故活用为动词,解释为“驻军”。
特殊句式: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
另外,晋侯和秦伯中的“侯”和“伯”,是一种爵位名称。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本段的译文是: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段意: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战争形势。
师:现在,请各位同学根据注释阅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把字词的解释写到字里行间去。然后小组同学合作归纳本课的重点字词、句式、翻译以及归纳段意。
【学生默读,根据注释阅读课文,写注释,归纳字词。教师轻声回答学生的问题。】 师:好,我们先请第二小组的同学起来给大家讲解、疏通课文。
【学生上台,带上同组同学一起准备好的字词、翻译以及段意等有关资料。】
生:我们来分析第二自然段。
这一段要注意的重点字词,我们认为有如下字词。
于:介词,向。
师:军队。
从:听从。
辞:推辞。
“臣之壮也”中的“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已:通“矣”。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今急而求子”中的“而”:才,连词,表顺承。
是:指示代词,解释为“这”。
然:然而,转折连词。
焉:句末语气词,可以解释为“啊、呀”。
特殊句式方面,我们觉得主要是“省略句”,都是承前省略主语。还有就是介词结构后置: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危险啊,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就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伯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段意:经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真诚恳请,烛之武答应前往游说秦君。
师:概括得非常准确。大家想一下这么一句翻译有什么遗漏: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就一定会撤退。
生:好像分句间缺乏必然的逻辑,应该是漏了“让烛之武去游说秦伯”。
师:对,我们在直译的时候,要注意理顺句子的意思。但如果这样填上去就显得累赘,该怎么办?
生:把“见秦伯”改为“游说秦伯”就行了。
师:聪明!现在请第三小组给大家讲解、疏通课文。
【学生上台,带上同组同学一起准备好的字词、翻译以及段意等有关资料。】
生:我们来讲解第三自然段。
首先,请看翻译: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扬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段意:烛之武游说秦伯,秦军撤退。
字词:“夜缒而出”中的“而”表修饰,连词。
鄙: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作边邑。
焉: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朝济而夕设版焉:是句末语气词。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翻译为“把它当作为”。
行李:出使的人。
共:通“供”,供给。
尝:曾经。
厌:通“餍”,满足的意思。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说:通“悦”,高兴。
盟:动词,结盟。
乃:于是。
特殊句式: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
师:不错。不过请同学们思考:还有没有遗漏呢?
生:有不少的词类活用,没有明确,我来补充。如: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师:很好。请第四小组给大家讲解、疏通课文。
【学生上台,带上同组同学一起准备好的字词、翻译以及段意等有关资料。】
生:我们来讲解最后一自然段。
我们也先来翻译: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段意:晋文公反驳进攻秦军的建议,晋军撤退。
字词:微:没有。
夫人:夫,指示代词,“那”,解释为“那人”。
因:依靠。
与:结交,亲附。
知:通“智”。
其: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解释为“还是”。
去:离开。
师:讲解得不错。现在请大家朗读课文,尽可能背下来。
【学生齐读。】
师:为了使我们的背诵更加顺畅,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本文的写作思路。哪个同学能够给我们总结一下?
生:我觉得本文的思路是:先交代背景和战争形势,然后写佚之狐推荐烛之武游说秦君,接着具体写烛之武游说的经过,最后交代秦军退兵以及晋军撤退。
师:不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逻辑顺序来结构成文的。大家按这样的顺序背诵起来就容易多了。
布置作业
师:今天的作业是背诵全文;以及总结、归纳字词。下课!
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秦 :以郑无礼于晋,而贰于楚晋
退
推荐郑:佚烛之武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微笑)上节课,我们疏通了课文的内容,积累了文言字词,理清了写作思路。我留给大家背诵的作业背了没有?
【多媒体课件打出《烛之武退秦师》“背诵”。】
生(齐声):背好了。
师:那么,下面就请全班同学来背诵全文。
【学生齐声背诵。】
师:好,看来大家对课文的内容都很熟悉了。但会不会有南郭先生在里边呢?
【学生笑。】
师:那么,现在请出一位同学来背诵一下第三自然段。
【学生背诵第三自然段。】
师(微笑):很好。看来我们的同学都不会去做南郭先生。让我们为他熟练的背诵鼓掌!
【学生鼓掌。】
师:我们通过学习知道,本文是记叙烛之武只身到秦营游说秦伯而退秦军,解郑国之危的故事。那么多的内容,然而本文的篇幅却很短小。那么,请同学们思考本文的叙事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借鉴?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
师:思考成熟后,可以起来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我觉得是“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文章详写的是烛之武的游说辞,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重点突出。
生:我觉得还有就是“巧设伏笔、首尾呼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又为后文秦、郑联盟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生:我觉得再有就是“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我们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力挽狂澜,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辞,并“将了郑伯一军”,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深深自责以及对烛之武晓以大义,才使事情有了转机。这样波澜起伏的文字,读起来很过瘾。
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间的一场大战触之即发。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就是这样有张有弛、跌宕多姿的。
师:很好。看得出来,同学们经过上次记叙文作文的失败教训,这次对课文的记叙手法的学习特别上心。
【学生笑。】
师:我们请刚才发言的同学把要点板书出来,好不好?
生:好!
【学生鼓掌。】
【学生板书。】
师:在学习了本文精巧的叙事艺术之后,我们来看看我们这节课的第二个学习目标。
【投影显示出:概括要点。】
师:是的,我们这个单元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也就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概括段意,概括中心,我们小学、初中学过,而高中阶段,阅读理解的要求提高了,要求我们不仅仅是概括段意或概括中心,就是对一句话或几句话、一段话或几段话以及对有关的某
部分内容,都要能够根据需要,正确而熟练地进行概括。
现在,我们就来训练训练。
好。我们看看课文题目“烛之武退秦师”,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本文的重点是“退秦师”,那么,是哪一自然段集中体现的啊?
生:第三自然段。
师: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呢?请各位同学仔细阅读这一自然段,然后作出概括。
【学生静静阅读文章。】
师:哪个同学来谈谈?
【学生静默。】
师:看来,有点难度。既然个人完成存在问题,那就小组合作完成吧!请注意:概括要点必须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要认真阅读,理清思路,分清内容层次,把握住关键语句,然后利用关键词加上自己的语言恰当、准确地概括。另外,概括内容要点,要分清事情的梗概和细节,要善于把握住相关事物的联系,把握住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作出简洁、精当的叙述。
【学生阅读文章,热烈地议论。】
师:怎样?哪一个小组来给大伙谈谈?看来第四组的同学蠢蠢欲动,就请你们上来讲。
【学生上台,带上同组同学一起准备好的有关资料。】
生:我们小组认为第三自然段的劝说辞应该分为四层。第一层是从“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到“邻之厚,君之薄也”,这一层,我们概括为:“亡郑”于秦无利。第二层是紧接着的下一句,概括为:“舍郑”于秦有利。第三层同样是紧接着第二层的下一句,概括为:晋君没诚信。而第四层就是直到说辞的结尾,概括为:阙秦利晋不可为。
师:很好!这一组的同学对文段的思路把握得很准确,在概括的时候也能抓住关键句,利用关键词来组合句子,语言也能做到简洁、准确。这是个很好的开头和示范,以后大家在阅读的时候,要多锻炼自己的这一能力。
师:我们都知道,记叙文章,都离不开写人记事,那么,本文突出的人物是哪一个? 生(齐声):烛之武!
师:没错。那么,烛之武这个人物是怎样的形象呢?现在,请各位同学再阅读一下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很会说话的人。
师:哦!也就是说他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善于外交辞令。那么,你能不能具体说说呢? 生:(摇头)我可不可以和我同学商量?
师:可以。而其他同学也请认真谈论谈论。
【学生阅读文章,热烈地议论。】
师:现在,讨论得怎样了呢?给大伙谈谈吧。
生:我们经过讨论,经过查阅资料,并且同旁的小组交换意见后,对烛之武的劝说艺术总结如下: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
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最后,我们要感谢第二小组的同学,是他们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宝贵的意见,我们才能有这样的结论。
师:很好!这一组的同学总结得不错。同时也再次证明“团结就是力量”“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合作学习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而且这次的合作是成功的合作,同学们还能从合作中学会感激对方这一优良的品质。我们给点掌声鼓励他们,好不好?
【学生热烈鼓掌。】
师:除了刚才同学所说的他“善于外交辞令”之外,还有些什么性格品质呢?
生:他深明大义。在国家存亡面前,抛开个人对郑伯的恩怨和不满,只身前往秦营。 生:英勇。正如刚才同学说的,他单枪匹马前赴如狼似虎的秦军,面对那傲慢的秦君毫无惧色,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令人佩服。
生:怀才不遇,在此之前一直都没受到重视。从他委婉地对郑伯的话可以看出来。
师:说得很精彩!分析也很到位。除此之外,本文的人物语言也很能体现人物的个性。如郑伯的诚恳的道歉与晓之以大义的话语,只用寥寥数语,就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师:同学们,烛之武能够说服秦君退师的原因,除了他娴于辞令外,更重要的是春秋无义战。正如同学所分析的那样,烛之武正是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图利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秦君,成功解危难。请大家阅读课后的思考题三,好好体会一下。
【学生阅读文章。】
师:通过阅读,大家对晋侯的“不仁、不知、不武”有何认识?
生:我觉得他不过是给自己脸上贴金,实际上他之所以没有进攻秦军的原因,同样是由于得不到“好处”,因为两虎共斗必有一伤,甚至是两败俱伤。
师:说得没错!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精巧的叙事方法和精彩的劝谏艺术,以及分析了人物形象,明白了春秋战争的实质。我们要把这些知识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当中去。
现在,请全班同学再次背诵全文。
布置作业
师:请同学们完成文言字词的归纳与积累,并默写全文。下课!
板书设计
烛之武:“亡郑” “舍郑”于秦春秋无义战
“保郑”
拓展阅读
晋公子重耳之亡
《左传》
①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②③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
④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⑤⑥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刘;以叔
⑦⑧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
⑨⑩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
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飱,寘璧焉。公子受飨反璧。 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
“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藁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注:①及于难,遇到危难;之„„也,在„„的时候。②保,依仗,依靠;生禄,养生的禄邑,古代贵族从封地取得生活资料。③校(jiào),同“较”,较量,对抗。④狐偃,重耳的舅父,又称子犯,舅犯;赵衰,晋国大夫,字子余,重耳的主要谋士;颠颉,晋国大夫;魏武子,魏诌(chïu),晋国大夫;司空季子,名胥臣,晋国大夫。⑤廧咎(qiánɡ ɡāo)如,部族名,狄族的别种,隗姓。⑥鯈,读yïu。⑦妻,嫁给。⑧适,去,往。⑨就木,进棺材。⑩处狄,住在狄国。五鹿,卫国地名。野人,指农夫。乘,古时用四匹马驾一
乘车,二十乘即八十匹马。
蚕妾,采桑养蚕的女奴隶。姜氏,重耳在齐国娶的妻子。齐是姜姓国,所以称姜氏。遣,送。曹,诸侯国名,姬姓,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南。骈(pián),并排;胁,胸部的两侧。薄,逼近。此言重耳浴身时,曹共公到他身边看他的
肋骨,这是非常无礼的行为。
僖负羁,曹国大夫。盍,何不;蚤,同“早”;贰,不一致,不一样。这句是说,你何不早些表示你和曹国的人有所不同呢?盘飱(sūn),一盘饭;寘壁焉,将宝玉藏在饭中。所生,因重耳父母都姓姬。宋,诸侯国名,子姓。叔詹,郑国大夫。姬出,姬姓父母离,同“罹”(lí),遭受。靖,安定。三士,指狐偃、赵衰、贾佗。侪(chái):类。楚子,指楚成王;飨(xiánɡ),用酒食招待。波及,流及。治兵,晋、楚两军交战。辟,同“避”;舍,古时行军走三十里就休息,所以一舍为三十里。弭,弓梢。属(zhǔ),佩带;藁(ɡāo),箭袋;鞬(jiān),弓套。子玉,
楚国令尹。
晋侯,指晋惠公夷吾。
后衰,衰落得最迟。诸,之乎。这句是说,或者上天有意树立他吧。秦伯,指秦穆公;纳女五人,送给重耳五个女子为姬妾。怀嬴,秦
穆公的女儿;秦,嬴姓,故称怀嬴。奉,同“捧”;匜(yí)
,洗手注水的用具;沃,淋水。
盥,洗手。
降服而囚,重耳解去上服,自己拘囚向怀嬴谢罪。
享,用酒食宴请。文,言辞的文采,擅长外交辞令。公子赋,春秋中期外交宴会中,指定篇名,使乐工奏乐,称为赋诗;《河水》,古代注家以为是《诗经》中的《沔(miǎn)水》;《六月》,《诗·小雅》中的一篇,《沔水》头两句是“沔彼流水,朝宗于海”,说满满的流水,归向大海,有晋国人士归向秦国的意义。《六月》是歌颂尹吉甫辅佐周宣王北伐获胜的诗;头两句是“六月棲棲,戎车既饬”,意思是六月急急遑遑,兵车已经准备好了。
鉴赏提示:重耳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晋献公宠妃骊姬,为立自己儿子奚齐为太子,逼死太子申生,申生的异母弟重耳也被迫逃亡。这篇文章记载他出奔、逃亡的经过。
重耳从一个养尊处优的贵族公子,到成为有胆有识的政治家,正是得益于流亡19年、经过8个国家所遭受的磨难。
这篇文章很有特色。其一,剪裁得当。能表现主人公艰辛苦难和性格特征的,则详写;反之,则略写。其二,形象鲜明。主人公形象突出,从懦弱无赖、苟且偷安,到胸怀大志、足智多谋,人物性格变化过程真实可信。
习题详解
第一题:
命题意图:本题意在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可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这些问题,这些句子又是这篇课文中的关键句,熟悉了这些句子,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就容易了。
参考答案: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3.烛之武劝说秦穆公的一段话是本题的答案。其中“阙秦以利晋”最为关键。对烛之武的这段话要作点分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几句是从事理上说的,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因此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无利,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几句也是从事理上说的,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这是以利益引诱秦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几句是从事实上说的,先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又进一步分析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这些都说明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第二题:
命题意图:本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的不同特点。古汉语多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双音节词。
参考答案:朝——早晨 亡——灭亡 厌——满足 国——国家 戍——戍守
夕——晚上 危——危险 师——军队 及——达到 辞——推辞
第三题:
命题意图:本题意在让学生进一步探讨课文内容。
参考答案:略(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言之成理即可。)
课外练习
1.下列两句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是
(1)夜缒而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A.zhuī ɡînɡ B.zhuì ɡōnɡ C.zhuī ɡōnɡ D.zhuì ɡînɡ
答案:B(“缒”读“zhuì”,“共”通“供ɡōnɡ”。)
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加点的字的性质用法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答案:D(焉:前一个焉是句末语气词,后一个焉是疑问代词。封:前一个活用为动词,“成为疆界” ;后一个是名词,疆界。)
3.与“何罪之有”句式同类的一项是
A.令以责之里正 B.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之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求人可使报秦者
答案:C(A为省略句;B为判断句;C为宾语前置句;D为定语后置句。)
4.解释下面各句中的虚词“而”的意义或用法。
(1)今急而求子( )
(2)夜缒而出( )
(3)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
(4)朝济而夕设版焉( )
答案:(1)才,连词,表顺承
(2)连词,表修饰
(3)连词,表顺承
(4)却,连词,表转折
5.解释下面各句中的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
(1)以其无礼于晋( )
(2)敢以烦执事( )
(3)越国以鄙远( )
(4)焉用亡郑以陪邻( )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答案:(1)因为,连词
(2)拿,用,介词
(3)表顺承,连词
(4)表顺承,连词
(5)把,介词
6.翻译下列句子。
(1)焉用亡郑以陪邻?
(2)夫晋,何厌之有?
答案:(1)哪里用得着灭亡郑国去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2)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介推让禄
①②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③④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
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⑤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⑥⑦。”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注:①晋侯:指晋文公。从亡:随之晋文公流亡共过患难的大臣。②介之推:又称介推。春秋时晋国贵族,曾随晋文公流亡国外。禄:禄赏,封赏。③献公:重耳的父亲。④惠、怀:晋文公之前的两个国君。晋献公死,子吾、子圉(yǔ)先后继位,称惠公、怀公。⑤怼(duì):怨恨。⑥不食其食:前一个食是吃的意思,用作动词;后一个“食”是粮食的意思,名词。⑦文:花纹,装饰。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内弃之 弃:厌弃。 .
B.不亦诬乎 .
C.焉用文之 .
诬:荒谬。 文:文饰,动词。 田:田地。 D.以绵上为之田 .
答案:D(田:封地。)
8.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B.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也相同。
C.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也不同。
D.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答案:A(亦,都解释为“也”;焉,“罪又甚焉”中“焉”解释为“句末语气词”,另一个解释为“疑问代词,哪里”。)
9.对文章写介母三次设问的目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诱导儿子追求名利。
B.考验儿子是否坚决隐退。
C.使文章曲折跌宕。
D.写介母是个深明大义教子有方的人。
答案:A(从“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一句可知。)
10.对介推让禄一事的分析,最确切的一项是
A.本篇写介推不居功自傲的态度和在荣誉地位面前的谦让精神。
B.介母三次设问,表明她是一个关心儿子但并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
C.本篇颂扬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行。
D.晋侯是个卑鄙小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答案:C(颂扬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行是本文的主旨。)
参考译文: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臣子们把罪恶看作是正义的行为,国君却对奸诈给以奖赏,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
禄。”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他的母亲说:“能够像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块儿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活动与探究
一、在我国古代的史书中,臣子对君王的劝谏是常见的,如《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等,但是由于批龙鳞,其危险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劝谏的艺术就要很讲究,不然事情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可以让学生去搜集资料、探究:古人的劝谏艺术及其对现代人的处事意义。
教学资料:《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版《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http://www.ricric.orɡ/
“巴中教育网”http://www.bzedu.com.cn/zxkt/webs/kt2.htm
二、既然是“批龙鳞”,那么作为被批的“龙”往往就不是那么容易接受了,就算是怎样“迂回曲折”也不一定顶事,可见君王的胸怀很重要,请搜集资料,探究这一问题并谈谈其现实意义,并写成相关的论文或书信,寄给当地的民政部门,或制作成网页,供大家讨论。
设计意图:劝谏成功失败的关键往往是受谏方的胸襟开阔与否,当今中国社会生活正日益走向昌明,参政议政逐渐成为老百姓的日常话题,但事实上有许多可行的意见与建议并不能够得到接纳,这一探究题的设置就是让学生去认识社会,思考社会问题,并动手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
教学资料:《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臧克家)
“百度搜索” www.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