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评价---慈禧

人物评价——慈禧

10园林2班 仇威 32

对于慈禧,人们对她的印象大部分都是不好的。独裁统治了清王朝47年,当然最让人们愤恨的是她对列强的懦弱与无能,致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让中国人屈辱了几十年。老师在上课时放的视频也大都描述了慈禧面对列强强权的无奈与面对国人反抗的狠辣,难道这就是慈禧么?

慈禧太后,清咸丰帝奕之妃,同治、光绪两朝实际最高统治者。那拉氏,祖居叶赫,故称叶赫那拉。满洲镶蓝旗人。父惠征,曾任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员。咸丰十二年,被选入宫,封兰贵人。

1856年,生皇长子载淳。次年,封懿贵妃。在宫中的地位仅次于皇后钮钴禄氏,且因得咸丰帝宠幸,干预朝廷政事。1860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她随咸丰帝逃往避暑山庄。次年8月,咸丰帝病死,六岁的载淳继位,她和钮钴禄氏被尊为皇太后,徽号慈禧、慈安,俗称分别为西太后、东太后。

由于对权力的渴望及维护,在她发动政变成功后,她一方面采用洋务派“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开办一些新式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另一方面,又支持顽固派对洋务派进行牵制,以加强深宫集权。同治十三年,同治帝病死,无子。她立其四岁侄载为帝,年号光绪,继续与东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东太后突然死去。中法战争期间,她免去奕一切职务,从而独揽朝政。1886年,慈禧太后以办海军为名修葺被英法联军焚毁的清漪园。次年,改“垂帘听政”为“训政”。

毕竟是个女人,慈禧皇太后的选择,一直是以妇人之短见议和与接受耻辱,这在体现其政治之干练的同时,也多次恶化了近代中国的前途。此外慈禧个人于早年当政之初尚知节俭与励精图治,但后来即日渐奢靡。举凡重修圆明园、清漪园与筹办万徇寿诞等均耗费大量银两。上述之事虽非均由慈禧之意而兴,但对于皇帝及臣工等对其进行讨好之作为,慈禧并不加以劝止却反而多有纵容。甚至庚子事变后中国面临辛丑和约的巨额赔款时,其奢靡之风仍未见明显收敛。无形中使晚清已捉襟见肘的财政问题更加恶化,民生凋敝。

慈禧绝不是许多人想象中的那么愚蠢,一个通过政变登上政治顶峰的女人,哪会是蠢人?很多事情并不是她愚蠢,而是作为清政府的主事人,她的立场不能和中华民族的立场完全一致。中国在面临近代化列强的侵袭时候,慈禧稳定大清数十年,最终没有彻底地沦为殖民地,应该说是做出一定贡献的。

为因应自鸦片战争以来,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以及镇压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汉族重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是中国发展近代化工业的开始。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叛势力,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

然而作为一个女人,慈禧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她的幸运在于她获得了那个时代女人难以得到的地位。慈禧并非出身于世代簪缨、钟鸣鼎食的显贵之家,她不过是当时一个中级旗籍官员的女儿。若不是在她十七岁的时候凭着选秀的偶然机遇,进入紫禁城,从而为她搭建了扭转乾坤的政治平台,她的命运与千千万万普通女孩子又能有多大差别?慈禧靠着一步步的钻营,从贵人到嫔,又靠着幸

运地生下了咸丰帝惟一的皇子,从而“母以子贵”,被晋封为妃、贵妃,直到皇太后,并藉此“垂帘听政”四十七年。

慈禧又是不幸的,她的不幸在于作为妻子和母亲,她青年丧夫,中年丧子。虽然她拥有至上的权力,使无数王公大臣匍匐在脚下顶礼膜拜,却无法得到一个普通女人所能得到的男欢女爱,也无法获取一个正常的母亲所拥有的儿女绕膝、含饴弄孙的幸福。我们很难想象她是如何在被高高宫墙所围筑的禁宫中,孤独地度过那漫长的日日夜夜。

人物评价——慈禧

10园林2班 仇威 32

对于慈禧,人们对她的印象大部分都是不好的。独裁统治了清王朝47年,当然最让人们愤恨的是她对列强的懦弱与无能,致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让中国人屈辱了几十年。老师在上课时放的视频也大都描述了慈禧面对列强强权的无奈与面对国人反抗的狠辣,难道这就是慈禧么?

慈禧太后,清咸丰帝奕之妃,同治、光绪两朝实际最高统治者。那拉氏,祖居叶赫,故称叶赫那拉。满洲镶蓝旗人。父惠征,曾任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员。咸丰十二年,被选入宫,封兰贵人。

1856年,生皇长子载淳。次年,封懿贵妃。在宫中的地位仅次于皇后钮钴禄氏,且因得咸丰帝宠幸,干预朝廷政事。1860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她随咸丰帝逃往避暑山庄。次年8月,咸丰帝病死,六岁的载淳继位,她和钮钴禄氏被尊为皇太后,徽号慈禧、慈安,俗称分别为西太后、东太后。

由于对权力的渴望及维护,在她发动政变成功后,她一方面采用洋务派“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开办一些新式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另一方面,又支持顽固派对洋务派进行牵制,以加强深宫集权。同治十三年,同治帝病死,无子。她立其四岁侄载为帝,年号光绪,继续与东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东太后突然死去。中法战争期间,她免去奕一切职务,从而独揽朝政。1886年,慈禧太后以办海军为名修葺被英法联军焚毁的清漪园。次年,改“垂帘听政”为“训政”。

毕竟是个女人,慈禧皇太后的选择,一直是以妇人之短见议和与接受耻辱,这在体现其政治之干练的同时,也多次恶化了近代中国的前途。此外慈禧个人于早年当政之初尚知节俭与励精图治,但后来即日渐奢靡。举凡重修圆明园、清漪园与筹办万徇寿诞等均耗费大量银两。上述之事虽非均由慈禧之意而兴,但对于皇帝及臣工等对其进行讨好之作为,慈禧并不加以劝止却反而多有纵容。甚至庚子事变后中国面临辛丑和约的巨额赔款时,其奢靡之风仍未见明显收敛。无形中使晚清已捉襟见肘的财政问题更加恶化,民生凋敝。

慈禧绝不是许多人想象中的那么愚蠢,一个通过政变登上政治顶峰的女人,哪会是蠢人?很多事情并不是她愚蠢,而是作为清政府的主事人,她的立场不能和中华民族的立场完全一致。中国在面临近代化列强的侵袭时候,慈禧稳定大清数十年,最终没有彻底地沦为殖民地,应该说是做出一定贡献的。

为因应自鸦片战争以来,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以及镇压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汉族重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是中国发展近代化工业的开始。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叛势力,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

然而作为一个女人,慈禧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她的幸运在于她获得了那个时代女人难以得到的地位。慈禧并非出身于世代簪缨、钟鸣鼎食的显贵之家,她不过是当时一个中级旗籍官员的女儿。若不是在她十七岁的时候凭着选秀的偶然机遇,进入紫禁城,从而为她搭建了扭转乾坤的政治平台,她的命运与千千万万普通女孩子又能有多大差别?慈禧靠着一步步的钻营,从贵人到嫔,又靠着幸

运地生下了咸丰帝惟一的皇子,从而“母以子贵”,被晋封为妃、贵妃,直到皇太后,并藉此“垂帘听政”四十七年。

慈禧又是不幸的,她的不幸在于作为妻子和母亲,她青年丧夫,中年丧子。虽然她拥有至上的权力,使无数王公大臣匍匐在脚下顶礼膜拜,却无法得到一个普通女人所能得到的男欢女爱,也无法获取一个正常的母亲所拥有的儿女绕膝、含饴弄孙的幸福。我们很难想象她是如何在被高高宫墙所围筑的禁宫中,孤独地度过那漫长的日日夜夜。


相关文章

  • 历史人物 慈禧评价 功过是非
  •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逝世,这位执掌晚清政权将近半个世纪之久的人物最终还是如凡人一般离不开生老病死的命运.在现在的教科书上,有关慈禧的描述总书负面的,可以用"祸国殃民"来形容,就连影视作品中的慈禧也有" ...查看


  • 近代史人物发微
  • 近代史人物发微 近代的中国是我们祖国刚刚走过的昨天,与我们的生活如此亲切,它的遭遇 和前进更不能不使我们百日千转的思之了.近代社会的巨变,时而骇浪滔天,时 而峰回路转,这一时期的历史人物,如浩渺群星,不管是光彩夺人还是仅仅小放 微光,都为着 ...查看


  • [走向共和]引出影视剧10大争议历史人物
  • 一部<走向共和>让观众重新认识了一批历史人物,慈禧太后.李鸿章.袁世凯--据悉,由于剧中人物引起了太大争议,该剧原本要在央视开始二轮播映的电视剧继续播出的计划也搁浅了.然而,细看一下我们的银幕荧屏,近几年来,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还 ...查看


  • 光绪与戊戌变法
  • 略论戊戌变法中的光绪帝 摘要:光绪皇帝是戊戌变法中维新派所依靠的主要力量,经过康有为多次 上书,光绪帝决心变法,从实行变法的动机到变法的内容以及变法的 效果来看,光绪皇帝的行为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值得肯定的. 关键词:光绪皇帝:戊戌变 ...查看


  • 谭嗣同之死
  • <谭嗣同之死> [教学目标]学习谭嗣同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认识人物思想的局限性:学习本文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了解"新文体"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正确 ...查看


  • 萧瀚:看戊戌变法对当下改革的启示
  • 与阳光卫视谈戊戌变法(2009-04-21 18:56:18) 萧:   这是上周在阳光卫视录制 这是上周在阳光卫视录制的节目:"看戊戌变法对当下改革的启示"(22日晚10:30播出),昨天阳光卫视网站错登了采访提纲(今 ...查看


  • 我眼中的历史人物
  • 我眼中的历史人物--袁世凯 提起袁世凯大家想到的可能都是以前初中.高中历史书上的知识: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民心,最后只当了八十三天的皇帝就被赶下台.而这些观点又一直被用在教科书上,向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传播着. 然而我们评价中国的历史人物向来是采 ...查看


  • 戊戌变法中的慈禧太后
  • 本科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 专 班 小组成员: 组长(姓名.联系方式): 指 导 者:叶兴建 最后成绩: 目录 摘要 正文 ·前人研究 ·慈禧其人 ·变法背景 ·慈禧态度 ·评价慈禧 ·对比明治维新 ·对当代的启示 参考文献 摘要:&quo ...查看


  • [戊戌变法]教案9(人民版选修1)
  • 专题九 戊戌变法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