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和高中教育教学管理改革

作者:李雅玫

学习月刊 2008年01期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的起点高、前瞻性强,它强调从根本上转变课程的功能,建构新的课程理念,革新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改革评价模式,建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这次课改的过程既是革故鼎新的过程,又是各种因素重新组合、协调、适应从而达到新的平衡与共生关系的过程,其变化之大、涉及面之广、任务之艰巨,是以前任何一次课程改革所无可比拟的,必然会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整体连动,尤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全新的教学管理模式来保证和推进,而一旦教学管理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课程改革才不至于换汤不换药、流于形式。而我国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在统一化、层级化、秩序化理念的指引下建立起来的,其弊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新一轮的课改浪潮中已逐步显露出来。

  一、新课程的特点和传统高中教学管理制度的冲突

  传统的学校管理推崇刚性管理,主要依靠组织、规章制度对被管理者实行强有力的控制,这种控制不能一概而论是对是错、是优是劣,但是从对教师的研究和经验来看,对教师这一学历层次较高、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的群体来说,对他们的管理如若限制过多、管的过死,就会扼杀他们的创造力和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而柔性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关注教师个人的各种需求,为他们才智的释放和发挥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结果管理仅仅是以产生分数的高低、升学率的多少、名次等作为衡量教师和学生水平的惟一目标,而过程管理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好坏,还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情感态度等因素,对学生和教师进行综合评定,因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必须要求对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与之相匹配。

  (一)现行教学管理制度的封闭性和新课程改革的开放性要求不相适应

  在现行的教学管理理念的指引下,在片面追求升学目标的牵引下,我国的高中教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自身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系统,缺乏学校和学校之间、学校和家庭之间、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学校这个封闭的系统,不能和社会形成良好的吐纳关系,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这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开放性理念是不相适应的。

  (二)现行教学管理和课程改革的民主性要求不相适应

  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等侧重于对被管理者的纪律约束、经济制裁等控制手段,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组织层级,在学校,校长、副校长、年级组长、教导主任和教师层级分明,在这种严密的组织系统中,纵向方面,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泾渭分明、上下级之间关系紧张;横向方面,教师之间各负其责,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关系,不利于协同解决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学生在这样一种管理架构下,他们的兴趣和目标、愿景经常被忽视,使得管理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显而易见,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民主性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二、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出路

  (一)价值取向:创新型学校的建构

  在最为真实的、最为日常的与我们的生活最为密切的学校管理活动中,不仅有着各种技术、方法和制度的问题,而且,更为根本和前提性的问题是:学校管理是为了什么?每天忙忙碌碌的管理者是在为什么而工作?在当代中国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管理应该有自己的价值取向。笔者综合现行课程改革的趋向及愿景,认为目前高中教育教学管理的价值取向是:建构创新型学校。

  (二)核心理念:以人为本

  人本管理的思想和理论要求在学校管理中,要确立人在管理活动中的核心地位,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校的各个成员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在实现育人目标及学校全方位的发展中得到尊重和满足,得到身心、知识、素质等各方面的长足发展。

  (三)管理结构:从等级式向扁平式转变,建立民主的管理机制

  传统的组织理论所倡导的金字塔式的组织层级模式应用在学校的管理中,其弊端是不言而喻的:教学的管理者(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等)和被管理者(教师、学生等)之间的关系紧张,气氛不融洽;教师之间各自为政,团队的合作意识不强,不利于协同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学生本不属于行政组织系统,但事实上被置于金字塔的最底层,他们的兴趣及要求往往被忽视,从而使得学校的整体目标不利于实现,因此需要建立一种民主科学的组织架构,打破传统金字塔式层级分明的界限,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有利的因素,形成教育合力和一种新的运行规则,强调管理不是靠管理者个人的权威、命令、控制、监督来实施,而是靠教师或组织内每一个成员的平等的基础上参与讨论和决定,被管理者和管理者的行为是一种持续、变化、互动的过程,使教师、学生从单纯的被管理者的角色向既是被管理者又是自我管理者的角色转变,建立健全由教师、学生、学生家长、教育专家或社会知名人士共同组成的校务委员会以及以教师为主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使广大教师有一定法定的形式和正常的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同时还可以建立民主、协商、对话制度、民主评议和竞争上岗制度、家校联合会等,让广大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对学校有强烈的归属感。

  (四)建立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学习型组织

  高中新课程增强了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因此必须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教师之间应互相关怀、共同协商、共同开发课程、共同设计教材、交流经验,提供支持、启迪灵感、共享智慧、减轻负担、共同发展。学校要形成合作文化,每一个成员在个体独立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团队,产生拥有感,将彼此视为一家人,互相协助、鼓励,形成团队的合力,每一个成员分享信息,形成共同的目标,彼此信赖、关怀。

  同时,在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走下了权威的讲台,和学生一起求知、一起探索、一起研究、一起解决问题,在这种合作的伙伴关系中,需要师生融为一体,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方面:处理好集权和放权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改变了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就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改变了以往单一、集中的国家课程管理体制,形成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赋予了学校一定程度的课程开发的自主权,因此相应也承担一定的责任。在处理三级课程的关系时,尤其要处理好集权和放权的关系。集权管理强调标准的管理方法、程序和整齐划一的组织结构,把决策权控制在上级部门,学校只是一个被动消极的执行者和实施者;而放权管理则强调管理过程的灵活性、及时化解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实效性,而不是以严格的程序、方法、制度去控制问题的发生和回避,忽视问题的展现。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出现既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处理好集权和放权的关系,又要求学校和教师处理好集权和放权的关系。就学校而言,不应用国家课程挤占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课时,不应随意提高国家、地方规定的课程标准,也不能将校本课程转变为国家规定的文化课的延伸和补充,而应正确处理好三者的关系,一方面严格周密地部署管理国家、地方课程的实施,另一方面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充分赋予本校教师较大的课程开发自主权,使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结合本校的实际和本地区现有资源开发出一些具有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的校本课程,做到集而不死,放而不乱。

  深圳市南头中学在三级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上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经验:定时、定岗、定人完成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同时充分挖掘本校的资源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开发了一些富有生命力、影响力的校本课程。南头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中突出了以生为本、以校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的特点,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与素质培养,有利于满足学生升学和继续深造的需要。

  (二)在教研组和年级组的博弈中找准平衡点

  教研组和年级组是一个学校最基层的管理组织,从理论上来说,年级组是以年级为界限、按行政管理权威而形成的基层行政管理组织,教研组是以教师专业为标准、按教学专业权威体系而形成的专业管理组织,是学校教师的基层教学与研究组织,两者分别代表学校基层管理的专业权和行政权,两者的定位是非常明确的,即学校年级组的功能是采用整齐划一的客观标准来管理和监控老师的教育教学,而学校教研组的功能是通过合作、协商和共进来提高老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但在实践中,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班级师生人数的增多,年级组的管理既有利于学校的上传下达、管理决策的落实,又有利于学校管理的下情上达、管理效率的提高,因而日益受到学校管理者的重视和青睐,上升为学校的强势地位。而教研组则演变为单纯为完成学校及教导处、教科室交付的教学任务,诸如教案的检查、公开课的组织和落实、一周一次的教研会议的组织等事务性组织,其弱势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但当我们静下心来思索时,不难发现,随着年级组强势地位的确立,我们看到的是学校变得比以前有序,但却少了些许的朝气和活力。如何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提高教学质效,这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找到年级组和教研组的平衡点,协调两者的矛盾,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教研组和年级组的职责、功能和定位,充分发挥教研组和年级组之间的协作。年级组和教研组共处于学校这个大环境下,两者之间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都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目标,随着教学班和行政班的划分,跑班制的推行和普及,越来越需要发挥他们之间的团结、互助、合作意识,共同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越来越需要发挥他们的长处:年级组主抓行政班的管理,通过高效的管理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为教学的顺利实施和开展创造良好的氛围,而教研组主抓教学班的教学工作,通过专业引领的作用来共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实现两者的共同目标。

  2、充分发挥教研组和年级组交叉点——备课组的作用。随着班级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一个更小的基层组织——备课组诞生了,备课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教研组和年级组的折中,是一个以年级组为单位相同学科老师的组合,它的存在一方面发挥了教研组对专业教师的直接专业引领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增大了年级组的管理权限。

  3、设置民间中介组织——学术委员会对老师进行客观的评价和考核。在学校中除了年级组长和科组长外,已有一批专业水平较高的在本校德高望重的教师,他们的职称、荣誉都已经解决了,他们有的认为自己的年岁大了,没有继续创新的激情,有的自认为继续上升的空间有限,久而久之,容易缺少一种继续拓展、上升的动力,将这部分教师集合在一起,发挥他们专业引领的优势,为其他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提供专业帮助。

  (三)跑班制、小班授课制等多种授课模式的选择

  所谓跑班制,是指和班级授课制相对,在保留原有的行政班级的前提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到各自的教学班中去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同一学科的不同教师在一定时期内按不同的难度、进度在固定的教室上课,学生可根据自己学习基础、学习的能力及水平选择到不同的教室去上课。跑班制打破了班级之间人为的界限,尊重学生选择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通过自选找到最适合自己学习的教师,同时也有利于在教师之间形成合理的竞争,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以吸引学生留住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跑班制加大了对班级管理的难度,为此必须在操作层面对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所谓小班授课制是以缩小班级规模为主要形式,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核心,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重新审视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之后发现,原来那种四五十人挤在一起的课堂教学难以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小班授课制与传统的大班授课制相比,教师的“照顾面”明显扩大,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育,同时也需要教师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尊重学生主体选择基础上,努力实现全员全程分类教学,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作业批改、教学评价等各环节因材施教,也势必会引起教师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根本改变。

  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攻坚阶段,学校作为最基本的教育主体,担负着教育发展的重任,学校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管理理念和方略,而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又是其中一个重要和关键的环节,因此需要健全的教育制度、科学严格的管理机制,赢得学校内外教育诸要素的全面和谐,从而形成整体优化的教育合力,最终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整体目标。

作者介绍:李雅玫,深圳市南头中学。

作者:李雅玫

学习月刊 2008年01期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的起点高、前瞻性强,它强调从根本上转变课程的功能,建构新的课程理念,革新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改革评价模式,建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这次课改的过程既是革故鼎新的过程,又是各种因素重新组合、协调、适应从而达到新的平衡与共生关系的过程,其变化之大、涉及面之广、任务之艰巨,是以前任何一次课程改革所无可比拟的,必然会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整体连动,尤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全新的教学管理模式来保证和推进,而一旦教学管理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课程改革才不至于换汤不换药、流于形式。而我国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在统一化、层级化、秩序化理念的指引下建立起来的,其弊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新一轮的课改浪潮中已逐步显露出来。

  一、新课程的特点和传统高中教学管理制度的冲突

  传统的学校管理推崇刚性管理,主要依靠组织、规章制度对被管理者实行强有力的控制,这种控制不能一概而论是对是错、是优是劣,但是从对教师的研究和经验来看,对教师这一学历层次较高、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的群体来说,对他们的管理如若限制过多、管的过死,就会扼杀他们的创造力和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而柔性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关注教师个人的各种需求,为他们才智的释放和发挥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结果管理仅仅是以产生分数的高低、升学率的多少、名次等作为衡量教师和学生水平的惟一目标,而过程管理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好坏,还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情感态度等因素,对学生和教师进行综合评定,因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必须要求对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与之相匹配。

  (一)现行教学管理制度的封闭性和新课程改革的开放性要求不相适应

  在现行的教学管理理念的指引下,在片面追求升学目标的牵引下,我国的高中教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自身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系统,缺乏学校和学校之间、学校和家庭之间、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学校这个封闭的系统,不能和社会形成良好的吐纳关系,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这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开放性理念是不相适应的。

  (二)现行教学管理和课程改革的民主性要求不相适应

  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等侧重于对被管理者的纪律约束、经济制裁等控制手段,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组织层级,在学校,校长、副校长、年级组长、教导主任和教师层级分明,在这种严密的组织系统中,纵向方面,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泾渭分明、上下级之间关系紧张;横向方面,教师之间各负其责,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关系,不利于协同解决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学生在这样一种管理架构下,他们的兴趣和目标、愿景经常被忽视,使得管理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显而易见,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民主性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二、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出路

  (一)价值取向:创新型学校的建构

  在最为真实的、最为日常的与我们的生活最为密切的学校管理活动中,不仅有着各种技术、方法和制度的问题,而且,更为根本和前提性的问题是:学校管理是为了什么?每天忙忙碌碌的管理者是在为什么而工作?在当代中国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管理应该有自己的价值取向。笔者综合现行课程改革的趋向及愿景,认为目前高中教育教学管理的价值取向是:建构创新型学校。

  (二)核心理念:以人为本

  人本管理的思想和理论要求在学校管理中,要确立人在管理活动中的核心地位,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校的各个成员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在实现育人目标及学校全方位的发展中得到尊重和满足,得到身心、知识、素质等各方面的长足发展。

  (三)管理结构:从等级式向扁平式转变,建立民主的管理机制

  传统的组织理论所倡导的金字塔式的组织层级模式应用在学校的管理中,其弊端是不言而喻的:教学的管理者(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等)和被管理者(教师、学生等)之间的关系紧张,气氛不融洽;教师之间各自为政,团队的合作意识不强,不利于协同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学生本不属于行政组织系统,但事实上被置于金字塔的最底层,他们的兴趣及要求往往被忽视,从而使得学校的整体目标不利于实现,因此需要建立一种民主科学的组织架构,打破传统金字塔式层级分明的界限,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有利的因素,形成教育合力和一种新的运行规则,强调管理不是靠管理者个人的权威、命令、控制、监督来实施,而是靠教师或组织内每一个成员的平等的基础上参与讨论和决定,被管理者和管理者的行为是一种持续、变化、互动的过程,使教师、学生从单纯的被管理者的角色向既是被管理者又是自我管理者的角色转变,建立健全由教师、学生、学生家长、教育专家或社会知名人士共同组成的校务委员会以及以教师为主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使广大教师有一定法定的形式和正常的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同时还可以建立民主、协商、对话制度、民主评议和竞争上岗制度、家校联合会等,让广大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对学校有强烈的归属感。

  (四)建立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学习型组织

  高中新课程增强了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因此必须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教师之间应互相关怀、共同协商、共同开发课程、共同设计教材、交流经验,提供支持、启迪灵感、共享智慧、减轻负担、共同发展。学校要形成合作文化,每一个成员在个体独立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团队,产生拥有感,将彼此视为一家人,互相协助、鼓励,形成团队的合力,每一个成员分享信息,形成共同的目标,彼此信赖、关怀。

  同时,在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走下了权威的讲台,和学生一起求知、一起探索、一起研究、一起解决问题,在这种合作的伙伴关系中,需要师生融为一体,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方面:处理好集权和放权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改变了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就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改变了以往单一、集中的国家课程管理体制,形成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赋予了学校一定程度的课程开发的自主权,因此相应也承担一定的责任。在处理三级课程的关系时,尤其要处理好集权和放权的关系。集权管理强调标准的管理方法、程序和整齐划一的组织结构,把决策权控制在上级部门,学校只是一个被动消极的执行者和实施者;而放权管理则强调管理过程的灵活性、及时化解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实效性,而不是以严格的程序、方法、制度去控制问题的发生和回避,忽视问题的展现。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出现既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处理好集权和放权的关系,又要求学校和教师处理好集权和放权的关系。就学校而言,不应用国家课程挤占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课时,不应随意提高国家、地方规定的课程标准,也不能将校本课程转变为国家规定的文化课的延伸和补充,而应正确处理好三者的关系,一方面严格周密地部署管理国家、地方课程的实施,另一方面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充分赋予本校教师较大的课程开发自主权,使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结合本校的实际和本地区现有资源开发出一些具有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的校本课程,做到集而不死,放而不乱。

  深圳市南头中学在三级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上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经验:定时、定岗、定人完成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同时充分挖掘本校的资源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开发了一些富有生命力、影响力的校本课程。南头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中突出了以生为本、以校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的特点,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与素质培养,有利于满足学生升学和继续深造的需要。

  (二)在教研组和年级组的博弈中找准平衡点

  教研组和年级组是一个学校最基层的管理组织,从理论上来说,年级组是以年级为界限、按行政管理权威而形成的基层行政管理组织,教研组是以教师专业为标准、按教学专业权威体系而形成的专业管理组织,是学校教师的基层教学与研究组织,两者分别代表学校基层管理的专业权和行政权,两者的定位是非常明确的,即学校年级组的功能是采用整齐划一的客观标准来管理和监控老师的教育教学,而学校教研组的功能是通过合作、协商和共进来提高老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但在实践中,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班级师生人数的增多,年级组的管理既有利于学校的上传下达、管理决策的落实,又有利于学校管理的下情上达、管理效率的提高,因而日益受到学校管理者的重视和青睐,上升为学校的强势地位。而教研组则演变为单纯为完成学校及教导处、教科室交付的教学任务,诸如教案的检查、公开课的组织和落实、一周一次的教研会议的组织等事务性组织,其弱势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但当我们静下心来思索时,不难发现,随着年级组强势地位的确立,我们看到的是学校变得比以前有序,但却少了些许的朝气和活力。如何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提高教学质效,这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找到年级组和教研组的平衡点,协调两者的矛盾,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教研组和年级组的职责、功能和定位,充分发挥教研组和年级组之间的协作。年级组和教研组共处于学校这个大环境下,两者之间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都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目标,随着教学班和行政班的划分,跑班制的推行和普及,越来越需要发挥他们之间的团结、互助、合作意识,共同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越来越需要发挥他们的长处:年级组主抓行政班的管理,通过高效的管理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为教学的顺利实施和开展创造良好的氛围,而教研组主抓教学班的教学工作,通过专业引领的作用来共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实现两者的共同目标。

  2、充分发挥教研组和年级组交叉点——备课组的作用。随着班级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一个更小的基层组织——备课组诞生了,备课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教研组和年级组的折中,是一个以年级组为单位相同学科老师的组合,它的存在一方面发挥了教研组对专业教师的直接专业引领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增大了年级组的管理权限。

  3、设置民间中介组织——学术委员会对老师进行客观的评价和考核。在学校中除了年级组长和科组长外,已有一批专业水平较高的在本校德高望重的教师,他们的职称、荣誉都已经解决了,他们有的认为自己的年岁大了,没有继续创新的激情,有的自认为继续上升的空间有限,久而久之,容易缺少一种继续拓展、上升的动力,将这部分教师集合在一起,发挥他们专业引领的优势,为其他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提供专业帮助。

  (三)跑班制、小班授课制等多种授课模式的选择

  所谓跑班制,是指和班级授课制相对,在保留原有的行政班级的前提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到各自的教学班中去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同一学科的不同教师在一定时期内按不同的难度、进度在固定的教室上课,学生可根据自己学习基础、学习的能力及水平选择到不同的教室去上课。跑班制打破了班级之间人为的界限,尊重学生选择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通过自选找到最适合自己学习的教师,同时也有利于在教师之间形成合理的竞争,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以吸引学生留住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跑班制加大了对班级管理的难度,为此必须在操作层面对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所谓小班授课制是以缩小班级规模为主要形式,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核心,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重新审视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之后发现,原来那种四五十人挤在一起的课堂教学难以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小班授课制与传统的大班授课制相比,教师的“照顾面”明显扩大,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育,同时也需要教师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尊重学生主体选择基础上,努力实现全员全程分类教学,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作业批改、教学评价等各环节因材施教,也势必会引起教师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根本改变。

  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攻坚阶段,学校作为最基本的教育主体,担负着教育发展的重任,学校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管理理念和方略,而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又是其中一个重要和关键的环节,因此需要健全的教育制度、科学严格的管理机制,赢得学校内外教育诸要素的全面和谐,从而形成整体优化的教育合力,最终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整体目标。

作者介绍:李雅玫,深圳市南头中学。


相关文章

  • 2016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若干疑难问题及解析_尹晓敏
  • 第1期6年1月201现代教育科学 ernEducationScienceMod No.1 .2016Jan 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若干疑难问题及解析 尹晓敏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杭州301510 摘 要]近年来,我国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在稳步推进的 ...查看


  • 中小学课程改革及发展趋势
  • 中小学课程改革及发展趋势 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高拉庭 摘自:<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 新世纪第一年,国务院召开了建国以来全国第一次基础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这次会议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 ...查看


  •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与对策 王嘉毅 赵志纯
  • [摘 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推动了农村学校教育思想的转变,促进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等.但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还存在着政府领导不力,课程改革的经费不足,课程资源开发不够,对课 ...查看


  • 我国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30年简评
  • 专题笔谈 zhuanti bitan 我国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30 年简评褚宏启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全面恢复计划管理体制阶段(19 ...查看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变迁的主题变奏与时代特征
  • 作者:周元宽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3年02期 中图分类号:G40-0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468(2012)04-0050-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有目共睹的大变化,这些变化遍布于社会各领域与各层面. ...查看


  • 华阳中学教科室工作职责
  • 华阳中学教科室工作职责 一.宗旨 1.保证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2.学校教科室作为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机构,受学校行政直接领导,业务上接受上级教研部门的管理和指导. 3.学校教科室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应立足于"以育人为本 ...查看


  • 对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认识
  • 对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认识 2000级教育硕士(教育管理) 辛永林 一.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因 1.我国传统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已暴露出其局限性.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权力高度集中和统一.这为培养统一的国民素质起到了很大 ...查看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现状分析及思考
  • 湖南 学院 自学考试 毕业设计(论文) 设计(论文)题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及思 二○一三 年 四 月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2013 届毕业生) 助 学 点:衡阳幼儿师范学校 专 业:教育管理 题 目:小学语文课堂教 ...查看


  • [精品]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 篇一:初中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地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教育适应新时代的必然要求,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进行大胆探索与改革,遵循"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合作探疑.竞争展示.当 ...查看


  •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高考新教育 2013-09-01 1810 5cc149a20102e7ha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兰州一中教研处根据有关资料摘编 新课程改革决不是在全盘否定旧课程以后重新建立一套同以往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