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以前对“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在此基础上,本单元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确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认识线段。
二、单元总体目标
1、初步体验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作用。
2、在生活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确立1厘米、1米的长度要领,知道1米=100厘米。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长度的意识。
5、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线段和画规定长度的线段。
三、单元重、难点
1、重点:
(1)体验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确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
(3)用厘米、米两个长度单位进行估测和实测。
(4)认识段线“直”的特征,能正确量、画线段。
2、难点:
(1)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2)运用两个长度单位进行正确的测量。
四、单元课时分配
共计3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认识米,用米量
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及说明:
本课时教学内容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1—3页的内容,练习1—3题。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例题和动手测量初步建立厘米的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由于在认识新知识之前,学生已经比较过物体的长短,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会用厘米量出物体的长度,从而为认识线段打下基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个重点内容是通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卡一卡、量一量等活动来凸显的。
教学目标及说明:
课程标准在测量这一内容中明确指出:结合生活实际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的技能。结合本课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形成1厘米的长度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说明: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不同的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在实
践活动中,体会厘米的含义。让学生看一看、量一量形成1厘米的概念,感受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问题及说明:
学生在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时可能会出现困难,这是因为学生的感性知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因此,要通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来解决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基本流程:
谈话引入——探究新知————巩固提高——全课总结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
问题1:教师节就要到了,二1班准备搞一个庆祝活动,同学们在挂拉花的时候,发现拉花短了截,请看,他们是怎么办的?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使学生感受到测量长度的必要性。 (师生活动):(1)、观察后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作为标准,测量
出这枝铅笔的长度。
(2)、学生汇报:
二、学习新知
问题2:同样长的铅笔,量出来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用不同的物品测量,长度标准不一样,量
的结果也就不同。
(师生活动):(1)师生交流
(2)教师小结:测量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同一
件物品的长度数据表示方法不同。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准确、方便二又统一地测量物体的长度,我们的祖先了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问题3:同学看见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尺子吗?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首先观察尺子,来了解尺子的作用。 (师生活动):(1)让学生分组观察、交流尺子上都有些什么?
(2)听汇报,板书学生所答。
(3)尺子上的这些各表示什么?
(4)教师解释:长线表示大的刻度,短线表示小
的刻度,数字和字母都刻度单位的名字。
问题4:尺子上哪里表示1厘米?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和概念。 (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观察厘米尺。
(2)鼓励学生在尺子上找找哪里还有1厘米。
(3)联系生活,让学生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
大约是1厘米。
问题5:你能用尺子量纸条的长度吗?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示范,说明量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量物
体的长度。
(师生活动):(1)教师示范说明;
(2)学生试量;
(3)鼓励学生在尺子上找到2厘米、3厘米、10
厘米的长度,并用手指卡出来。
(4)听汇报并适时评价。
三、目标检测1、2、3、4:(见学案设计)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各种方法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用厘米量,还用刚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发现问题,多思考问题,并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那你们一定会变更聪明、更能干。
五、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1厘米大约是一手指的宽
书本长是18厘米
书本宽是13厘米
六、课后反思
学 案 设 计
一、课前预习: 观察自己的学习用品各有多长。
二、变式练习:课本第2页第2题。
三、目标检测
(1)看一看,铅笔长几厘米。练习一的第1题学生填写后订正。
(2)辩一辩,这样测量蜡笔的和对不对?为什么?
(3)比赛激趣,巩固提高
提出比赛要求,每两人合作,比比哪组在规定时间内快速剪出长为1厘米、2厘米、3厘米长的纸条。
(4)填一填
配餐作业
回家量一量自己喜欢的物体长度。
第二课时
授课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及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4页。旨在通过例题和活动帮助学生在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认识更大的长度单位米的认识建立米的长度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学会用米尺来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前面已学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又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这个重点内容是通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来凸显的。
教学目标及说明:
课程标准在测量这一内容中明确指出:结合生活实际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的技能。结合本课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目标为: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说明: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教学问题及说明:
学生在建立米的长度观念时可能会出现困难,这是因为学生的感性知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因此,要通过为学生提供测量实际、测量长度的机会,丰富实际测量的经验,巩固长度概念来解决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基本流程:
谈话引入——探究新知————巩固提高——全课总结
教学过程安排:
一、谈话导入
问题1: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交流、思考,
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为建立1米的长度
概念打下了基础。
(师生活动):(1)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
10厘米呢?
(2)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演示、并说出注意
事项。
二、教学新知
问题2: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吗?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对比实践,使学生切身感受到:量
较长物体时,用米作单位度量较方便。
(师生活动):(1)指名让学生用厘米尺量;
(2)引出米尺,用米尺量
(3)师小结: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
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
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问题3: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交流,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同时,为后面学习米与厘米的进率奠定基础。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刻度间的距离是10厘米。 问题4:1米到底有多长呢?
【设计意图】:从实践中得出概念,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师生活动):
①、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②、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③、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④、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⑤、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
并交流: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问题5: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知道
1米=100厘米,
(师生活动):(1)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1米有多
少厘米?
(2)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3)介绍卷尺,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三、目标检测1、2(见学案设计)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 认识米、用米量
1米=100厘米
七、教学反思:
学 案 设 计
一、课前预习: 比较家里的家具和自己的学具长短。
二、变式练习: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
三、目标检测
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
2.在括号里填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 ) 粉笔长约7(
毛巾长约70( ) 黑板长4(
楼房一层高约3( ) 课桌长50(
小明身高124( ) 小床长约2 (
配餐作业
回家后量一量家里的家具长度。
) ) ) )
第三课时
授课课题: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及说明: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5页,旨在通过例题与练习,让学生感知线段和体验线段的特征。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基础上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等活动来感知线段的特征的,今后直线的教学下奠定基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这个重点内容是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等活动来凸显的。 教学目标及说明:
课程标准在测量这一内容中明确指出:结合生活实际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的技能。结合本课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目标为:
1、 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 培养学上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说明:从生活事例出发,创设情境,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问题及说明: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的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第一次接触,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低,所以,在线段概念的认识
过程和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掌握上可能出现困难,在教学时要用较为直观的描述方式说明线段的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
基本流程:
情景引入——探究新知————巩固提高——全课总结
教学过程安排:
一、谈话导入
问题1:英勇的消防队员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快呢?
【设计意图】:创设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
展开丰富的想象,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师生活动):师生畅所欲言
二、探究新知
问题2: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们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等实践活动,直观感
受线段的特点,从而逐步建立线段的概念,培养
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师生活动):(1)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
吸管、铅笔、绳子、铁等。
(2)学生自由发言。
问题3:你能把任意两个点连起来吗?
【设计意图】:从实践中得出概念,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知识的形
成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师生活动):(1)指明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2)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把任意两点连结起来。
(3)观察: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4)学生汇报,得出结论。
(5)找一找身边的线段。
问题4:线段可以量出长度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师生活动):(1)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五页上面线段的长度,
并说说量法。
(2)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
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3)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
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段或者同样长呢?
(4)学生动手量,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问题5:你会画线段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建立线段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
作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师生活动):(1)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2)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3)学生评价哪种方法好。
(4)教师示范。
三、目标检测1、2、3:(见学案设计)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一说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设计意图】:采取师生合作的形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况进行总结评价,师小结,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以及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认识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有两个端点。
学案设计
课前准备: 估一估学校到家有多远? 目标检测: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2、画出3厘米的线段和5厘米的线段。
3、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配餐作业
回家后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长度。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以前对“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在此基础上,本单元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确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认识线段。
二、单元总体目标
1、初步体验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作用。
2、在生活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确立1厘米、1米的长度要领,知道1米=100厘米。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长度的意识。
5、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线段和画规定长度的线段。
三、单元重、难点
1、重点:
(1)体验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确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
(3)用厘米、米两个长度单位进行估测和实测。
(4)认识段线“直”的特征,能正确量、画线段。
2、难点:
(1)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2)运用两个长度单位进行正确的测量。
四、单元课时分配
共计3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认识米,用米量
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及说明:
本课时教学内容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1—3页的内容,练习1—3题。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例题和动手测量初步建立厘米的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由于在认识新知识之前,学生已经比较过物体的长短,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会用厘米量出物体的长度,从而为认识线段打下基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个重点内容是通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卡一卡、量一量等活动来凸显的。
教学目标及说明:
课程标准在测量这一内容中明确指出:结合生活实际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的技能。结合本课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形成1厘米的长度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说明: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不同的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在实
践活动中,体会厘米的含义。让学生看一看、量一量形成1厘米的概念,感受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问题及说明:
学生在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时可能会出现困难,这是因为学生的感性知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因此,要通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来解决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基本流程:
谈话引入——探究新知————巩固提高——全课总结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
问题1:教师节就要到了,二1班准备搞一个庆祝活动,同学们在挂拉花的时候,发现拉花短了截,请看,他们是怎么办的?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使学生感受到测量长度的必要性。 (师生活动):(1)、观察后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作为标准,测量
出这枝铅笔的长度。
(2)、学生汇报:
二、学习新知
问题2:同样长的铅笔,量出来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用不同的物品测量,长度标准不一样,量
的结果也就不同。
(师生活动):(1)师生交流
(2)教师小结:测量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同一
件物品的长度数据表示方法不同。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准确、方便二又统一地测量物体的长度,我们的祖先了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问题3:同学看见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尺子吗?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首先观察尺子,来了解尺子的作用。 (师生活动):(1)让学生分组观察、交流尺子上都有些什么?
(2)听汇报,板书学生所答。
(3)尺子上的这些各表示什么?
(4)教师解释:长线表示大的刻度,短线表示小
的刻度,数字和字母都刻度单位的名字。
问题4:尺子上哪里表示1厘米?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和概念。 (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观察厘米尺。
(2)鼓励学生在尺子上找找哪里还有1厘米。
(3)联系生活,让学生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
大约是1厘米。
问题5:你能用尺子量纸条的长度吗?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示范,说明量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量物
体的长度。
(师生活动):(1)教师示范说明;
(2)学生试量;
(3)鼓励学生在尺子上找到2厘米、3厘米、10
厘米的长度,并用手指卡出来。
(4)听汇报并适时评价。
三、目标检测1、2、3、4:(见学案设计)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各种方法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用厘米量,还用刚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发现问题,多思考问题,并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那你们一定会变更聪明、更能干。
五、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1厘米大约是一手指的宽
书本长是18厘米
书本宽是13厘米
六、课后反思
学 案 设 计
一、课前预习: 观察自己的学习用品各有多长。
二、变式练习:课本第2页第2题。
三、目标检测
(1)看一看,铅笔长几厘米。练习一的第1题学生填写后订正。
(2)辩一辩,这样测量蜡笔的和对不对?为什么?
(3)比赛激趣,巩固提高
提出比赛要求,每两人合作,比比哪组在规定时间内快速剪出长为1厘米、2厘米、3厘米长的纸条。
(4)填一填
配餐作业
回家量一量自己喜欢的物体长度。
第二课时
授课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及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4页。旨在通过例题和活动帮助学生在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认识更大的长度单位米的认识建立米的长度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学会用米尺来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前面已学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又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这个重点内容是通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来凸显的。
教学目标及说明:
课程标准在测量这一内容中明确指出:结合生活实际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的技能。结合本课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目标为: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说明: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教学问题及说明:
学生在建立米的长度观念时可能会出现困难,这是因为学生的感性知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因此,要通过为学生提供测量实际、测量长度的机会,丰富实际测量的经验,巩固长度概念来解决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基本流程:
谈话引入——探究新知————巩固提高——全课总结
教学过程安排:
一、谈话导入
问题1: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交流、思考,
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为建立1米的长度
概念打下了基础。
(师生活动):(1)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
10厘米呢?
(2)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演示、并说出注意
事项。
二、教学新知
问题2: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吗?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对比实践,使学生切身感受到:量
较长物体时,用米作单位度量较方便。
(师生活动):(1)指名让学生用厘米尺量;
(2)引出米尺,用米尺量
(3)师小结: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
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
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问题3: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交流,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同时,为后面学习米与厘米的进率奠定基础。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刻度间的距离是10厘米。 问题4:1米到底有多长呢?
【设计意图】:从实践中得出概念,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师生活动):
①、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②、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③、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④、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⑤、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
并交流: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问题5: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知道
1米=100厘米,
(师生活动):(1)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1米有多
少厘米?
(2)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3)介绍卷尺,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三、目标检测1、2(见学案设计)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 认识米、用米量
1米=100厘米
七、教学反思:
学 案 设 计
一、课前预习: 比较家里的家具和自己的学具长短。
二、变式练习: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
三、目标检测
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
2.在括号里填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 ) 粉笔长约7(
毛巾长约70( ) 黑板长4(
楼房一层高约3( ) 课桌长50(
小明身高124( ) 小床长约2 (
配餐作业
回家后量一量家里的家具长度。
) ) ) )
第三课时
授课课题: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及说明: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5页,旨在通过例题与练习,让学生感知线段和体验线段的特征。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基础上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等活动来感知线段的特征的,今后直线的教学下奠定基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这个重点内容是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等活动来凸显的。 教学目标及说明:
课程标准在测量这一内容中明确指出:结合生活实际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的技能。结合本课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目标为:
1、 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 培养学上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说明:从生活事例出发,创设情境,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问题及说明: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的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第一次接触,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低,所以,在线段概念的认识
过程和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掌握上可能出现困难,在教学时要用较为直观的描述方式说明线段的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
基本流程:
情景引入——探究新知————巩固提高——全课总结
教学过程安排:
一、谈话导入
问题1:英勇的消防队员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快呢?
【设计意图】:创设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
展开丰富的想象,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师生活动):师生畅所欲言
二、探究新知
问题2: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们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等实践活动,直观感
受线段的特点,从而逐步建立线段的概念,培养
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师生活动):(1)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
吸管、铅笔、绳子、铁等。
(2)学生自由发言。
问题3:你能把任意两个点连起来吗?
【设计意图】:从实践中得出概念,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知识的形
成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师生活动):(1)指明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2)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把任意两点连结起来。
(3)观察: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4)学生汇报,得出结论。
(5)找一找身边的线段。
问题4:线段可以量出长度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师生活动):(1)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五页上面线段的长度,
并说说量法。
(2)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
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3)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
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段或者同样长呢?
(4)学生动手量,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问题5:你会画线段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建立线段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
作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师生活动):(1)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2)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3)学生评价哪种方法好。
(4)教师示范。
三、目标检测1、2、3:(见学案设计)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一说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设计意图】:采取师生合作的形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况进行总结评价,师小结,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以及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认识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有两个端点。
学案设计
课前准备: 估一估学校到家有多远? 目标检测: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2、画出3厘米的线段和5厘米的线段。
3、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配餐作业
回家后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