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的言志诗--李纲[病牛]赏析

(2016-11-17 18:33:11)

转载▼

标签: 抗金

宋代

张邦昌

陈东

分类: 诗文欣赏

病牛

宋·李纲

【原诗】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注释】

实千箱:极言生产的粮食多。实,充实,满。箱,装粮的容器。一说同“厢”,指官府的仓房。   复:又,再。   伤:哀怜,同情。

但得:只要能让。   众生:大众百姓。   不辞:不推辞。   羸病:瘦弱有病。   残阳:夕阳,即快要下山的太阳。此处既烘托凄凉气氛,又喻指作者晚年。

【赏析】

建炎二年(1128年),李纲为相七十日,罢相流放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四年后,太学生陈东等向朝廷上书请命,要求让李纲官复原职,事情失败,陈东也因此被杀,这时的李纲处境更加艰险。这首诗写于绍兴二年(1132年),是他谪居时心境的真实写照。

此诗借对老牛的咏叹,抒发了作者抗金的坚定决心,愿为众生之牛,表现了作者为国为民的崇高理想。感情真挚,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形象生动,立意高远,既是成功的咏物诗,更是杰出的言志诗,为后世传诵。在中国诗歌史上,自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吟咏鸱鸮的诗作之后,吟咏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鱼虫的咏物诗可谓层出不穷。在浩如烟海的咏物诗中有不少格调颇高、艺术精湛、韵味无穷的佳作。李纲的这首《病牛》便是其中之一。这里,我们不谈此诗所具有的高度概括力,也不说此诗质朴无华的语言美,只是想欣赏一下其“离形得似”、“托物言志”的艺术。司空图《诗品·形容》认为,诗人“形容”(指描摹客观事物)能不拘形似而求得神似,才是精于“形容”者:“离形得似,庶几斯人”。李纲正是精于“形容”者,其《病牛》诗达到了“离形得似”,也即不拘于描写对象的外形外貌相似,而求得描写对象精神相似的境界。作者吟咏病牛,笔墨重点不在绘其形,而在传其神。

诗的前两句“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这里,作者从揭示病牛“耕犁千亩”与“实千箱”之间的因果关系上落笔,将病牛“力尽筋疲”与“谁复伤”加以对照,集中描写了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及其不为人所同情的境遇。首句中的两个“千字”,分别修饰“亩”与“箱”,并非实指,而是极言病牛“耕犁”数量之大、劳动收获之多。同时,也暗示这头牛由年少至年老、由体壮及体衰的历程。次句反诘语气强烈,增添了诗情的凝重感。

诗的后两句笔锋陡地一转,转为述其志:“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却无人怜惜,但它没有怨天尤人,更未消极沉沦。因为它具有心甘情愿为众生的温饱而“羸病卧残阳”之志。这两句诗将病牛与“众生”联系起来写,以“但得”与“不辞”对举,强烈地抒发了病牛不辞羸病,一心向着众生的志向。结句中的“残阳”是双关语,既指夕阳,又象征病牛的晚年,它与“卧”等词语相结合,有助于表现老牛身体病弱却力耕负重、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首诗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个病牛的形象,既绘出其身体病弱之形,更传出了其不辞羸病、志在众生之神。如此咏牛,颇为切合牛任劳任怨、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不过,此诗并非为咏牛而咏牛,而是“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诗人疲惫不堪,却耿耿不忘抗金报国,想着社稷,念着众生,因此其笔下力尽筋疲、无人怜惜而不辞羸病、志在众生的老牛即诗人形象的化身。作者正是这样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来吟咏病牛,托物言志,才使读者在心中引起共鸣,产生美感。

(2016-11-17 18:33:11)

转载▼

标签: 抗金

宋代

张邦昌

陈东

分类: 诗文欣赏

病牛

宋·李纲

【原诗】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注释】

实千箱:极言生产的粮食多。实,充实,满。箱,装粮的容器。一说同“厢”,指官府的仓房。   复:又,再。   伤:哀怜,同情。

但得:只要能让。   众生:大众百姓。   不辞:不推辞。   羸病:瘦弱有病。   残阳:夕阳,即快要下山的太阳。此处既烘托凄凉气氛,又喻指作者晚年。

【赏析】

建炎二年(1128年),李纲为相七十日,罢相流放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四年后,太学生陈东等向朝廷上书请命,要求让李纲官复原职,事情失败,陈东也因此被杀,这时的李纲处境更加艰险。这首诗写于绍兴二年(1132年),是他谪居时心境的真实写照。

此诗借对老牛的咏叹,抒发了作者抗金的坚定决心,愿为众生之牛,表现了作者为国为民的崇高理想。感情真挚,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形象生动,立意高远,既是成功的咏物诗,更是杰出的言志诗,为后世传诵。在中国诗歌史上,自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吟咏鸱鸮的诗作之后,吟咏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鱼虫的咏物诗可谓层出不穷。在浩如烟海的咏物诗中有不少格调颇高、艺术精湛、韵味无穷的佳作。李纲的这首《病牛》便是其中之一。这里,我们不谈此诗所具有的高度概括力,也不说此诗质朴无华的语言美,只是想欣赏一下其“离形得似”、“托物言志”的艺术。司空图《诗品·形容》认为,诗人“形容”(指描摹客观事物)能不拘形似而求得神似,才是精于“形容”者:“离形得似,庶几斯人”。李纲正是精于“形容”者,其《病牛》诗达到了“离形得似”,也即不拘于描写对象的外形外貌相似,而求得描写对象精神相似的境界。作者吟咏病牛,笔墨重点不在绘其形,而在传其神。

诗的前两句“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这里,作者从揭示病牛“耕犁千亩”与“实千箱”之间的因果关系上落笔,将病牛“力尽筋疲”与“谁复伤”加以对照,集中描写了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及其不为人所同情的境遇。首句中的两个“千字”,分别修饰“亩”与“箱”,并非实指,而是极言病牛“耕犁”数量之大、劳动收获之多。同时,也暗示这头牛由年少至年老、由体壮及体衰的历程。次句反诘语气强烈,增添了诗情的凝重感。

诗的后两句笔锋陡地一转,转为述其志:“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却无人怜惜,但它没有怨天尤人,更未消极沉沦。因为它具有心甘情愿为众生的温饱而“羸病卧残阳”之志。这两句诗将病牛与“众生”联系起来写,以“但得”与“不辞”对举,强烈地抒发了病牛不辞羸病,一心向着众生的志向。结句中的“残阳”是双关语,既指夕阳,又象征病牛的晚年,它与“卧”等词语相结合,有助于表现老牛身体病弱却力耕负重、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首诗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个病牛的形象,既绘出其身体病弱之形,更传出了其不辞羸病、志在众生之神。如此咏牛,颇为切合牛任劳任怨、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不过,此诗并非为咏牛而咏牛,而是“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诗人疲惫不堪,却耿耿不忘抗金报国,想着社稷,念着众生,因此其笔下力尽筋疲、无人怜惜而不辞羸病、志在众生的老牛即诗人形象的化身。作者正是这样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来吟咏病牛,托物言志,才使读者在心中引起共鸣,产生美感。


相关文章

  • 爱国诗歌:病牛
  •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赏析 在中歌史上,自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吟咏鸱鸮的诗作之后,吟咏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鱼虫的咏物诗可谓层出不穷.在浩如烟海的咏物诗中有不少格调颇高.艺术精 ...查看


  • 咏物言志诗学案
  • 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咏物言志诗 学习目标:1.通过对咏物诗的解读赏析,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明确欣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分 ...查看


  • 2012高考福建卷李纲[望江南]鉴赏
  • 2012高考福建卷李纲<望江南>鉴赏 望江南 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渔翁①,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②,图画若为工③.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④,欢笑有儿童. [作者介绍]李纲(1083-1140 ...查看


  • 咏石灰赏析
  • 凛然碎身留清白 --<石灰吟>品评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 ...查看


  • 诗歌鉴赏常用的手法
  • 诗歌鉴赏常用的手法 一. 抒情方式 (一) 直接抒情 (二) 间接抒情:委婉含蓄 1. 借"景"言志 (1) 借景抒情: 李白<赠王伦>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 寓情于景: 李白<望庐山 ...查看


  • 古代诗人全1
  • 诗人,就一般意义来讲,通常是指写诗的人,从文学概念上讲,应是在诗歌创作上有一定成就的人.诗人,通过诗歌创作.吟咏抒发激情,通过诗歌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通过诗歌鞭挞社会丑恶,通过诗歌传颂人间真善美.载入文学史上的诗人,应属于文学家.艺术家的范 ...查看


  •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赏析
  • 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释] 浩荡离愁白日斜(xiá):浩荡,广阔无边的样子,这里形容愁思无穷无尽.离愁,离别的愁思.白日,指太阳. 吟鞭:诗人的马鞭. 落红: ...查看


  • 五年级课本
  •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复习提纲 一.课文内容我知道. 第一单元主题 (学习做事.做人的道理). <槐乡的孩子>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槐乡的孩子们在五月和八月做的一些事情,体会到他们(吃苦耐劳.聪明能干)的良好品质. <捅 ...查看


  • 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诗鉴赏
  • 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诗鉴赏 成都市武侯高中 关志敏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 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