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浓度则越高

・908・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ChineseJournalofPracticeMedicine 2007年第6卷 第10期

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浓度则越高,其刺激中枢神经,引起急促吸气动作越强,其可致上气道内的羊水、分泌物、胎粪等进入下气道内,产生吸入性肺炎的几率就越大[3]。主动人工通气,可减少上气道内羊水、分泌物等吸入下气道的可能性。本组28例重度窒息新生儿中,诊为吸入性肺炎者仅2例。此2例皆因复苏时仅予清理气道和胸外按压,没有进行人工通气,未诱导出有效的自主呼吸,请笔者会诊,虽在新生儿出生5min左右进入复苏现场,立即进行人工呼吸通气,复苏成功,但实际上已出现分泌物吸入和缺氧状态,复苏后虽经新生儿科监护治疗,其中1例仍因缺氧缺血性脑病并吸入性肺炎继发感染,于出生后7天死亡。及早人工通气可早期改善新生儿缺氧状态,诱发自主呼吸。本组除1例人工通气约5次后仍无哭声,但肤色由青紫转红,改用气管插管,气囊加压给氧,并予洛贝林兴奋呼吸中枢诱发自主呼吸出现哭声外,其余均在数次通气后出现哭声。经有效的气道畅通和及时的人工呼吸,短时间内都能出现响亮的新生儿哭声,极少需要复苏药物的应用。28例重度窒息新生儿,5minAgpar评分5分1例,6分的1例,7分的2例,7分以上的24例;10minAgpar评分,均在7分以上,取得了较好的复苏效果。

随着心肺复苏技术的发展,对新生儿窒息的复苏要求也不断提高。据文献记载,新生儿娩出后缺氧3min以上,

其中53%在1周内死亡

[4]

。口对口鼻人工呼吸对重度新

生儿复苏争取复苏时间最短,技术要求较低,人员要求少,也是可靠而又简便有效的通气方式,降低了因缺氧时间过长二氧化碳蓄积而造成的损害与死亡。28例重度窒息新生儿复苏成功后,需要进行专科监护的8例,诊为缺氧缺血性脑病者6例,合并吸入性肺炎者2例。笔者体会在技术要求较高的气囊面罩加压通气或气管插管前,先行口对口鼻人工呼吸数次,能有效改善缺氧状态,特别是对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医院和气囊面罩复苏器使用或插管技术不熟练的医务人员有可取之处,为成功复苏争取了时间。应特别注意的是,有传染性疾病,特别是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医务人员,禁忌施术口对口鼻的人工呼吸。

【参考文献】

1 张家骧,魏伦克,薛辛东,等.新生儿急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2000,84-101.

2 石一复.新生儿窒息.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3,5:297.3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2000,436-444.

4 张宇鸣.危重新生儿的现场复苏与抢救.小儿急救医学,2001,

5:65.

(编辑:齐 永)

脑膜瘤的病理基础诊断与CT表现的关系评价

王福永,王劲武,邹 晓,赵 静

【摘要】 目的 探讨脑膜瘤影像的病理形态基础。方法 对43例各种脑膜瘤的CT影像表现、手术所见和病理基础改变进行了对应观察分析。结果 将脑膜瘤的CT表现分为三类:典型表现、不典型表现和囊性表现。典型表现者均属良性,不典型表现者属间变型和血管型。结论 脑膜瘤的病理基础改变是影像表现的基础,全面了解肿瘤的病理形态变化能更深刻的认识其影像表现,进而提高诊断水平。 【关键词】 脑膜瘤;计算机断层;病理基础

【中图分类号】 R739.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4-2030(2007)10-0908-02 脑膜瘤是由脑脊膜和脑脊膜间隙的细胞成分发生的肿瘤,是颅内常见的肿瘤之一,约占颅内原发性肿瘤的13%~18%,有关它的CT表现已有不少报道,其CT表现的形态基础与病理改变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文献较少报道,本文作初步探讨。通过43例脑膜瘤术前CT扫描影像与术中所见、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观察,以期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从近5年收住我院脑外科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脑膜瘤中选择43例临床资料齐全、CT扫描和病理检查资料完整的颅内脑膜瘤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7例,女26例;年龄8~63岁,平均41.2岁,40岁以上者19例。另以10例颅

作者单位:850007西藏拉萨,西藏军区总医院病理科(

Δ

Δ

内胶质瘤作对照,以手术所见和病理改变为依据,对脑膜瘤的CT影像和肿瘤病理标本的显微镜所见进行对照分析。

2 结果

43例脑膜瘤发生于矢状窦旁13例,镰旁12例,大脑凸面7例,鞍区5例,颞部3例,后脑凹2例,基底节区1例。CT扫描有典型性脑膜瘤表现者25例,囊肿为主要表现的8例,其余10例具有不典型脑膜瘤表现。

2.1 CT表现为典型脑膜瘤的影像和病理改变 这类肿瘤主要发生在镰旁、矢状窦旁、大脑凸面,少数发生在后颅凹。CT扫描见肿瘤所在部位浅表,与脑膜相连,为圆形、类圆或半球形,大小平均4.2cm×5.6cm,周界清楚,边缘光滑锐利,平扫为均匀的等密度或略高密度,有的可见极高密度的钙化点,增强后表现为均一强化,CT值58.61±8.91,肿瘤周围脑组织水肿明显。手术中见肿瘤表面与脑膜紧密相

影像科)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ChineseJournalofPracticeMedicine 2007年第6卷 第10期

・909・

连,局部脑膜增厚有19例,12例紧贴颅骨,9例局部颅骨增厚,2例侵蚀颅骨有缺损。瘤体深面陷入脑实质,与正常脑组织分界清楚,完整摘除21例。肉眼检查可见肿瘤外被覆一层完整纤维膜,切开质地较硬,有韧性,5例有沙粒感,切面呈灰白或灰黄色;显微镜检查见肿瘤边缘由一层细小纤维隔完整包绕,瘤细胞与脑组织分界清楚,周围脑组织受挤压,细胞发生变性,神经胶质细胞肿胀,神经纤维分散呈网状,神经细胞周围间隙扩大等脑水肿改变。肿瘤细胞疏密程度一致,细胞分布均匀,大小一致,核浆比例较恒定,无明显异型性,未见畸形核,呈良性脑膜瘤组织像(见图1)。病理组织分型:纤维型11例,上皮型6例,过渡型4例,沙粒体4例,都属典型性脑膜瘤。

2.2 CT表现不典型脑膜瘤的影像和病理改变 10例CT表现不典型的脑膜瘤发生在左镰旁2例、右颞顶3例、大脑凸面2例、颅后凹2例、鞍区1例。CT扫描7例肿瘤位置较深,在脑实质内与脑膜无明显关联,肿块为不规则或分叶状,边界不清楚、毛糙,肿瘤内密度不均匀,平扫时呈混合密度,可见片状低密度区,增强后密度不均更明显,低密度区无增强,高密度区强化度重,CT值高,平均98.92±6.96,肿瘤周围脑水肿重,5例平扫时边界尚清,增强后部分边界不清,结合发病部位可诊断脑膜瘤,另5例CT表现与胶质瘤区别困难,唯其增强后强化程度更重,CT值增强比胶质瘤更甚,这类脑膜瘤质软、较脆,手术不易完整摘除,常为破碎组织,切面细腻,常有小灶坏死,出血,呈灰白色、灰黄或暗红色多彩状表现,有的形成小囊,含有暗红色液体,它们与CT的低密度区域相对应。显微镜下8例为间变型,瘤细胞呈肉瘤性改变,纤维肉瘤样3例,血管乳头状结构2例,血管肉瘤样1例,多形性巨细胞肉瘤样2例。瘤细胞密集分布,核大,核浆比例增大,异型性明显,常见单核、多核瘤巨细胞形成,核分裂多(见图2)。它们与CT扫描的高密度区相对应。坏死灶周围瘤细胞变性脱落、坏死,肿瘤边缘瘤细胞与脑实质分解不清,瘤细胞成团,或单个浸入脑实质,脑组织退变或发生坏死,形成空白区。另有1例血管型,血窦和积血性腔隙与低密度区相对应。血管壁和细胞丰富区与CT高密度区相对应。发生在右额颞部3例,镰旁2例,桥小脑角2例,基底节1例。

2.3 CT主要表现为囊性变的脑膜瘤影像和病理改变 这种表现的脑膜瘤有8例。CT扫描见囊性脑膜瘤的形状及周边表现与典型脑膜瘤一致,主要见到囊肿内均匀的低密度区域,CT值平均18.15±2.18,无增强,单囊可达6.7cm4.7cm,多发性小囊仅数毫米,1例见高密度的囊壁瘤组织突入囊腔,将囊分隔成分叶状,另1例囊肿包绕瘤体形成瘤旁囊肿,2例单一性囊肿手术中抽出淡黄色粘稠液体,未能完整剥离囊壁,小囊肿切开可见淡黄色或暗红色液体,显微镜下囊壁由纤维膜和瘤细胞组成,瘤细胞变性、肿胀,有

的坏死、崩解,其中2例过渡型脑膜瘤血管壁透明变性,内皮细胞脱落,血管间可见淡红色血浆渗出,相应区域瘤细胞坏死、溶解。2例上皮型脑膜瘤切开如海绵状,可见很多大小不等的囊腔,腔内见均质红染性物,囊壁衬覆着瘤细胞和纤维,似形成腺泡样结构,瘤细胞质内含有小空泡,似显示分泌现象,与以往描述的分泌型脑膜瘤一致。1例间变型脑膜瘤形成单一大囊,瘤细胞大部分脱落,坏死溶解,囊壁外有较厚的纤维包绕,4例血管脑膜瘤很多区域可见新生的毛细血管,呈血管瘤样增生,内皮细胞不完整,形成裂隙状结构或广泛出血,聚集成囊。3 讨论

[1]

本文43例颅内脑膜瘤中25例CT表现出典型脑膜瘤影像者均为良性典型脑膜瘤,它们膨胀性增长,呈球形、半球形肿块,挤压周围正常脑组织,瘤组织内细胞疏密分布均匀,大小一致,核浆比例正常,这是CT平扫时呈均匀或略高密度的病理基础。增强后因其无血脑屏障,也呈现出均一强化的影像,肿瘤细胞与脑组织之间有薄层纤维膜分开,是CT显示肿瘤边界清楚,边界光滑锐利的结构基础。肿瘤周围脑组织受挤压发生变性肿胀,特别是脑组织积水变性,这是肿瘤周围水肿带形成的病理基础。CT表现不典型影像的10例脑膜瘤8例属间变型,1例血管伴有出血,它们主要表现为肿瘤边缘不整齐,形状不规则,瘤组织密度不均匀。病理检查见瘤细胞向脑组织浸润性增长,是肿瘤边界不清的基础,瘤组织内低密度区,与之对应的为均匀无结构坏死液化和囊肿或明显黏液变性区,相应在高密度区表现为瘤细胞密集排列,核大,核浆比例增大,核分裂增殖活跃,显示构成瘤细胞核成分物质明显增多,这可能是平扫出现高密度区,特别是增强后明显强化的重要物质基础,这种明显强化在间变型脑膜瘤尤为显著。根据两组对应的结果提示CT扫描可以提供鉴别良恶性脑膜瘤的某些特征。 43例中CT扫描以囊性为主要征象的脑膜瘤8例,提示脑膜瘤囊性变并非少见,多以儿童多见,尤其是血管型脑膜瘤发生血管瘤样增生和血管结构缺损,易于破裂出血,血液聚集扩大而形成囊肿,间变型脑膜瘤广泛坏死、液化出血形成囊腔,以及少见的分泌型脑膜瘤,细胞出现分泌现象,分泌物潴留也是形成多发性囊腔的原因。

少数间变型脑膜瘤不易与胶质瘤区别,本组资料中仍有4例其CT表现与胶质瘤无法区别,唯其增强后CT值增加比胶质瘤程度更重,提示脑膜瘤的可能外,要明确鉴别还是主要依赖病理诊断。 (本文图片见封三)

【参考文献】

1 武忠弼,杨光华.中华外科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016-2025.

(编辑:汪 洋)

×

・908・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ChineseJournalofPracticeMedicine 2007年第6卷 第10期

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浓度则越高,其刺激中枢神经,引起急促吸气动作越强,其可致上气道内的羊水、分泌物、胎粪等进入下气道内,产生吸入性肺炎的几率就越大[3]。主动人工通气,可减少上气道内羊水、分泌物等吸入下气道的可能性。本组28例重度窒息新生儿中,诊为吸入性肺炎者仅2例。此2例皆因复苏时仅予清理气道和胸外按压,没有进行人工通气,未诱导出有效的自主呼吸,请笔者会诊,虽在新生儿出生5min左右进入复苏现场,立即进行人工呼吸通气,复苏成功,但实际上已出现分泌物吸入和缺氧状态,复苏后虽经新生儿科监护治疗,其中1例仍因缺氧缺血性脑病并吸入性肺炎继发感染,于出生后7天死亡。及早人工通气可早期改善新生儿缺氧状态,诱发自主呼吸。本组除1例人工通气约5次后仍无哭声,但肤色由青紫转红,改用气管插管,气囊加压给氧,并予洛贝林兴奋呼吸中枢诱发自主呼吸出现哭声外,其余均在数次通气后出现哭声。经有效的气道畅通和及时的人工呼吸,短时间内都能出现响亮的新生儿哭声,极少需要复苏药物的应用。28例重度窒息新生儿,5minAgpar评分5分1例,6分的1例,7分的2例,7分以上的24例;10minAgpar评分,均在7分以上,取得了较好的复苏效果。

随着心肺复苏技术的发展,对新生儿窒息的复苏要求也不断提高。据文献记载,新生儿娩出后缺氧3min以上,

其中53%在1周内死亡

[4]

。口对口鼻人工呼吸对重度新

生儿复苏争取复苏时间最短,技术要求较低,人员要求少,也是可靠而又简便有效的通气方式,降低了因缺氧时间过长二氧化碳蓄积而造成的损害与死亡。28例重度窒息新生儿复苏成功后,需要进行专科监护的8例,诊为缺氧缺血性脑病者6例,合并吸入性肺炎者2例。笔者体会在技术要求较高的气囊面罩加压通气或气管插管前,先行口对口鼻人工呼吸数次,能有效改善缺氧状态,特别是对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医院和气囊面罩复苏器使用或插管技术不熟练的医务人员有可取之处,为成功复苏争取了时间。应特别注意的是,有传染性疾病,特别是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医务人员,禁忌施术口对口鼻的人工呼吸。

【参考文献】

1 张家骧,魏伦克,薛辛东,等.新生儿急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2000,84-101.

2 石一复.新生儿窒息.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3,5:297.3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2000,436-444.

4 张宇鸣.危重新生儿的现场复苏与抢救.小儿急救医学,2001,

5:65.

(编辑:齐 永)

脑膜瘤的病理基础诊断与CT表现的关系评价

王福永,王劲武,邹 晓,赵 静

【摘要】 目的 探讨脑膜瘤影像的病理形态基础。方法 对43例各种脑膜瘤的CT影像表现、手术所见和病理基础改变进行了对应观察分析。结果 将脑膜瘤的CT表现分为三类:典型表现、不典型表现和囊性表现。典型表现者均属良性,不典型表现者属间变型和血管型。结论 脑膜瘤的病理基础改变是影像表现的基础,全面了解肿瘤的病理形态变化能更深刻的认识其影像表现,进而提高诊断水平。 【关键词】 脑膜瘤;计算机断层;病理基础

【中图分类号】 R739.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4-2030(2007)10-0908-02 脑膜瘤是由脑脊膜和脑脊膜间隙的细胞成分发生的肿瘤,是颅内常见的肿瘤之一,约占颅内原发性肿瘤的13%~18%,有关它的CT表现已有不少报道,其CT表现的形态基础与病理改变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文献较少报道,本文作初步探讨。通过43例脑膜瘤术前CT扫描影像与术中所见、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观察,以期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从近5年收住我院脑外科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脑膜瘤中选择43例临床资料齐全、CT扫描和病理检查资料完整的颅内脑膜瘤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7例,女26例;年龄8~63岁,平均41.2岁,40岁以上者19例。另以10例颅

作者单位:850007西藏拉萨,西藏军区总医院病理科(

Δ

Δ

内胶质瘤作对照,以手术所见和病理改变为依据,对脑膜瘤的CT影像和肿瘤病理标本的显微镜所见进行对照分析。

2 结果

43例脑膜瘤发生于矢状窦旁13例,镰旁12例,大脑凸面7例,鞍区5例,颞部3例,后脑凹2例,基底节区1例。CT扫描有典型性脑膜瘤表现者25例,囊肿为主要表现的8例,其余10例具有不典型脑膜瘤表现。

2.1 CT表现为典型脑膜瘤的影像和病理改变 这类肿瘤主要发生在镰旁、矢状窦旁、大脑凸面,少数发生在后颅凹。CT扫描见肿瘤所在部位浅表,与脑膜相连,为圆形、类圆或半球形,大小平均4.2cm×5.6cm,周界清楚,边缘光滑锐利,平扫为均匀的等密度或略高密度,有的可见极高密度的钙化点,增强后表现为均一强化,CT值58.61±8.91,肿瘤周围脑组织水肿明显。手术中见肿瘤表面与脑膜紧密相

影像科)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ChineseJournalofPracticeMedicine 2007年第6卷 第10期

・909・

连,局部脑膜增厚有19例,12例紧贴颅骨,9例局部颅骨增厚,2例侵蚀颅骨有缺损。瘤体深面陷入脑实质,与正常脑组织分界清楚,完整摘除21例。肉眼检查可见肿瘤外被覆一层完整纤维膜,切开质地较硬,有韧性,5例有沙粒感,切面呈灰白或灰黄色;显微镜检查见肿瘤边缘由一层细小纤维隔完整包绕,瘤细胞与脑组织分界清楚,周围脑组织受挤压,细胞发生变性,神经胶质细胞肿胀,神经纤维分散呈网状,神经细胞周围间隙扩大等脑水肿改变。肿瘤细胞疏密程度一致,细胞分布均匀,大小一致,核浆比例较恒定,无明显异型性,未见畸形核,呈良性脑膜瘤组织像(见图1)。病理组织分型:纤维型11例,上皮型6例,过渡型4例,沙粒体4例,都属典型性脑膜瘤。

2.2 CT表现不典型脑膜瘤的影像和病理改变 10例CT表现不典型的脑膜瘤发生在左镰旁2例、右颞顶3例、大脑凸面2例、颅后凹2例、鞍区1例。CT扫描7例肿瘤位置较深,在脑实质内与脑膜无明显关联,肿块为不规则或分叶状,边界不清楚、毛糙,肿瘤内密度不均匀,平扫时呈混合密度,可见片状低密度区,增强后密度不均更明显,低密度区无增强,高密度区强化度重,CT值高,平均98.92±6.96,肿瘤周围脑水肿重,5例平扫时边界尚清,增强后部分边界不清,结合发病部位可诊断脑膜瘤,另5例CT表现与胶质瘤区别困难,唯其增强后强化程度更重,CT值增强比胶质瘤更甚,这类脑膜瘤质软、较脆,手术不易完整摘除,常为破碎组织,切面细腻,常有小灶坏死,出血,呈灰白色、灰黄或暗红色多彩状表现,有的形成小囊,含有暗红色液体,它们与CT的低密度区域相对应。显微镜下8例为间变型,瘤细胞呈肉瘤性改变,纤维肉瘤样3例,血管乳头状结构2例,血管肉瘤样1例,多形性巨细胞肉瘤样2例。瘤细胞密集分布,核大,核浆比例增大,异型性明显,常见单核、多核瘤巨细胞形成,核分裂多(见图2)。它们与CT扫描的高密度区相对应。坏死灶周围瘤细胞变性脱落、坏死,肿瘤边缘瘤细胞与脑实质分解不清,瘤细胞成团,或单个浸入脑实质,脑组织退变或发生坏死,形成空白区。另有1例血管型,血窦和积血性腔隙与低密度区相对应。血管壁和细胞丰富区与CT高密度区相对应。发生在右额颞部3例,镰旁2例,桥小脑角2例,基底节1例。

2.3 CT主要表现为囊性变的脑膜瘤影像和病理改变 这种表现的脑膜瘤有8例。CT扫描见囊性脑膜瘤的形状及周边表现与典型脑膜瘤一致,主要见到囊肿内均匀的低密度区域,CT值平均18.15±2.18,无增强,单囊可达6.7cm4.7cm,多发性小囊仅数毫米,1例见高密度的囊壁瘤组织突入囊腔,将囊分隔成分叶状,另1例囊肿包绕瘤体形成瘤旁囊肿,2例单一性囊肿手术中抽出淡黄色粘稠液体,未能完整剥离囊壁,小囊肿切开可见淡黄色或暗红色液体,显微镜下囊壁由纤维膜和瘤细胞组成,瘤细胞变性、肿胀,有

的坏死、崩解,其中2例过渡型脑膜瘤血管壁透明变性,内皮细胞脱落,血管间可见淡红色血浆渗出,相应区域瘤细胞坏死、溶解。2例上皮型脑膜瘤切开如海绵状,可见很多大小不等的囊腔,腔内见均质红染性物,囊壁衬覆着瘤细胞和纤维,似形成腺泡样结构,瘤细胞质内含有小空泡,似显示分泌现象,与以往描述的分泌型脑膜瘤一致。1例间变型脑膜瘤形成单一大囊,瘤细胞大部分脱落,坏死溶解,囊壁外有较厚的纤维包绕,4例血管脑膜瘤很多区域可见新生的毛细血管,呈血管瘤样增生,内皮细胞不完整,形成裂隙状结构或广泛出血,聚集成囊。3 讨论

[1]

本文43例颅内脑膜瘤中25例CT表现出典型脑膜瘤影像者均为良性典型脑膜瘤,它们膨胀性增长,呈球形、半球形肿块,挤压周围正常脑组织,瘤组织内细胞疏密分布均匀,大小一致,核浆比例正常,这是CT平扫时呈均匀或略高密度的病理基础。增强后因其无血脑屏障,也呈现出均一强化的影像,肿瘤细胞与脑组织之间有薄层纤维膜分开,是CT显示肿瘤边界清楚,边界光滑锐利的结构基础。肿瘤周围脑组织受挤压发生变性肿胀,特别是脑组织积水变性,这是肿瘤周围水肿带形成的病理基础。CT表现不典型影像的10例脑膜瘤8例属间变型,1例血管伴有出血,它们主要表现为肿瘤边缘不整齐,形状不规则,瘤组织密度不均匀。病理检查见瘤细胞向脑组织浸润性增长,是肿瘤边界不清的基础,瘤组织内低密度区,与之对应的为均匀无结构坏死液化和囊肿或明显黏液变性区,相应在高密度区表现为瘤细胞密集排列,核大,核浆比例增大,核分裂增殖活跃,显示构成瘤细胞核成分物质明显增多,这可能是平扫出现高密度区,特别是增强后明显强化的重要物质基础,这种明显强化在间变型脑膜瘤尤为显著。根据两组对应的结果提示CT扫描可以提供鉴别良恶性脑膜瘤的某些特征。 43例中CT扫描以囊性为主要征象的脑膜瘤8例,提示脑膜瘤囊性变并非少见,多以儿童多见,尤其是血管型脑膜瘤发生血管瘤样增生和血管结构缺损,易于破裂出血,血液聚集扩大而形成囊肿,间变型脑膜瘤广泛坏死、液化出血形成囊腔,以及少见的分泌型脑膜瘤,细胞出现分泌现象,分泌物潴留也是形成多发性囊腔的原因。

少数间变型脑膜瘤不易与胶质瘤区别,本组资料中仍有4例其CT表现与胶质瘤无法区别,唯其增强后CT值增加比胶质瘤程度更重,提示脑膜瘤的可能外,要明确鉴别还是主要依赖病理诊断。 (本文图片见封三)

【参考文献】

1 武忠弼,杨光华.中华外科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016-2025.

(编辑:汪 洋)

×


相关文章

  • [基础理论]呼吸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 本文节选自<运动生理学>第四版 作者:Jack H. Wilmore David L. Costill W. Larry Kenney 译者:王瑞元 汪 军   审译:曹建民 先前提及,大强度运动可以导致乳酸和H+堆积.虽然对酸 ...查看


  • 溴化锂直燃机机房消防安全及防火防爆
  • 当不完全燃烧时就会使人中毒. 211 各种有害组分的危害性 溴化锂直燃机机房消防安全及防火防爆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崔文富 一氧化碳(CO)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人体吸入一氧化碳后,通过肺泡进入血液系统,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和血液外的某些 ...查看


  • 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
  • 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 09生物 杨婷婷 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解释呼吸运动实现肺通气的原理 2描述肺泡与血液之间,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气体交换的原理 3概述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能力目标 通过呼吸运动的模型.展示肺的换气和组织气体交换的挂 ...查看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 ,CO) 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刺激性的气体,人体的感觉器官难以识别.凡含碳的物质燃烧不完全时均可产生一氧化碳,人体吸入CO 后,CO 通过肺泡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生成碳氧血红蛋白,导 ...查看


  • 人体内乙醇含量的检测及结果分析述评_王鹏
  • CHIN J FORENSICMED 2014292·述评· 人体内乙醇含量的检测及结果分析述评 王 12111鹏,梅宏成,朱颖涛,赵盟涛,宋三平 (1. 咸阳市公安司法鉴定中心,陕西咸阳712000:2.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北京1000 ...查看


  • 动物生理学实验设计:曾辉
  • 10/28/2012 动物生理学实验设计 姓名:曾辉 学号:[1**********]12 班级:水族 0901 指导老师:汤蓉 李大鹏 1 10/28/2012 水体环境的理化因子的改变对鲫鱼呼吸 频率的影响 一 前言: 由于呼吸运动和生 ...查看


  • 第三章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与空气离子
  • 第三章 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与空气离子 第一节 大气有害物质对人畜的影响 一. 大气的结构及组成 (一) 大气圈及其结构 大气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和动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地理学上,把由于地心引力而随地球旋转的大气层叫做大气圈,大气 ...查看


  • 2012聚焦新中考大一轮科学单元集训(二)
  • 单元集训(二)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各实验装置中,能迅速.安全地脱去绿叶中叶绿素的是( ) 解析 教材中介绍用酒精脱去叶绿素,在加热的条件下,可以迅速脱色.通过水浴避免 酒精直接加热引起燃烧,确保实验 ...查看


  • 101章 急性药物中毒的诊治
  • 第101章 急性药物中毒的诊治 目 录 第1节 药物中毒的概论 一.药物中毒的毒理 二.急性药物中毒的表现和诊断 三.急性药物中毒的治疗 第2节 常见药物中毒 一.有机磷农药中毒 二.巴比妥类中毒 三.苯二氮卓类中毒 四.阿片类中毒 五.氰 ...查看


  • 实验性缺氧和影响缺氧耐受性及戊巴比妥钠半数有效量(ED50)的测定
  • 实验性缺氧和影响缺氧耐受性及戊巴比妥钠半数有效量 (ED50)的测定 [实验目的] 1. 复制低张性.血液性与组织中毒性缺氧动物模型,了解缺氧的原因及发病机制. 2. 观察不同类型缺氧的实验动物,注意其呼吸.皮肤黏膜.血液及肝颜色等塑化.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