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垣一中[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学案

2012-2013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传记学案(第6周)

编写人:杜娟 审定人:姜丽 2013年3月28日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回忆录的特点。

2.理解传主的精神品格及形象,品味文章中个性化细节描述塑造传主的作用。

学习重点

1、掌握回忆录体裁的特点。

2、感悟萧红笔下鲁迅的品格,品味作者对鲁迅的爱戴、敬仰、怀念之情。

学习方法:自主搜集资料,对比阅读;对文本质疑的地方小组合作方式研读、探究。

一、课前预习:

1.阅读全文,标清段落,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搜集有关鲁迅的作品、名言,思考其中所体现的人物精神、情操,课上交流。

二、预习检查:

(2)萧红这篇文章把鲁迅写活了,她是如何来刻画鲁迅的?

三、导读练习: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隔膜(mó)捕捉(bǔ)细腻(nì)咳嗽(kã) B.竭力(jiã) 抹煞(shā)疙瘩(gē)解剖(pōu) ........C.荸荠(bí)虔诚(qián)气喘(chuǎn)闷热(mân)D.颤抖(chàn)耽搁(dān)稀疏(shū) 遮盖(zhē)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病愈 纽扣 淅沥 油漆

B.疲倦 嘈杂 卧倒 祈祷 C.混浊 剪裁 坦荡 夸耀 D.大慨 门闩 唠叨 训斥

3.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许先生从鲁迅先生病起,更______地忙了。

(2)这种事情许先生是偷______就做的,夏天就开始预备着冬天的,冬天就做夏天的。

(3)一位的士司机遭到了3名自称是“城管”的男子的殴打。事后,虽有警方到场______并将打人者控制,但得知此事的数百名的士司机仍迅速聚集到现场,围住打人者齐声要求其道歉。

A.过度 功夫 处治B.过渡 功夫 处臵 C.过度 工夫 处臵 D.过渡 工夫 处治

4.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当时大家不解其中的意思,都对鲁迅先生不加以休息不以为然,后来读了鲁迅先生《死》....的那篇文章才了然了。

B.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C.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各有特点,但异曲同工,都强调“和”的精神。中日两国青少年也应....以和为贵。为中日睦邻友好多作贡献。

D.北京周边的旅游胜地,笔者去过不少。但六月中下旬的绿树繁花中仍有冰挂高悬在危崖上,

这一出人意表的奇景却是第一次见到。 ....5.(2009北京高考,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南京郊外的阳山,有三块经人工雕凿、长达40米的巨大石头,专家认为这是朱棣为给朱元璋修建神功圣德碑选的碑材。

B.该集团的资金大都是外界筹措,利息之高令人难以想象,然而高额利息使该集团在资金运转上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C.疫苗的研制是工程浩大的项目,耗时数年的潜心研究不可或缺,而且绝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场指向整个人类的战斗。

D.朝夕相处,谁也不能保证不发生矛盾,但一发生矛盾,就各执己见,争吵不休,互不通融,这其实是一种最愚蠢的见解。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来了吗?”鲁迅先生睁一睁眼睛:“不小心,着了凉„„呼吸困难„„到藏书的房子去翻一翻书„„那房子因为没有人住,特别凉„„回来就„„”

B.这话许先生和我是私下讲的,鲁迅先生没有听见,仍靠在躺椅上沉默着呢。

C.鲁迅先生吃的是清茶,其余不吃别的饮料,咖啡、可可、牛奶、汽水之类,家里都不预备。

D.在工作之前,他(鲁迅先生)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来管理家务)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7.把下面的句子分别填入下面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

鲁迅先生包一个纸包也要包得整整齐齐,常常把要寄出的书,从许先生手里拿过来自己包。许先生本来包得多么好,而鲁迅先生还要亲自动手。

鲁迅先生把书包好了,用细绳捆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那包方方正正的,连一个角也不准歪一点儿或扁一点儿

②若小细绳上有一个疙瘩,也要随手把它解开的,准备着随时用得方便

③就是这包书的纸都不是新的,都是从街上买东西回来留下来的

④许先生上街回来把买来的东西一打开,随手就把包东西的牛皮纸折起来,随手把小细绳卷了一个圈 ⑤而后拿起剪刀,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

A.①⑤③④② B.④②①⑤③ C.①②⑤③④ D.④⑤①②③

8.填空。(1)横眉冷对千夫指, 。 (2) ,_ 。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

(3)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________ ________。

(二)、阅读文章第三十五-三十八部分,完成9~13题。

9.为什么作者说“一个月没有上楼去,忽然上楼还有些心不安”?且表现在什么方面?

10.在病中,鲁迅先生不看报,不看书,只是安静地躺着。但有一张小画是鲁迅先生放在床边上

不断看着的。鲁迅先生为什么常常看这小画?

11.在这一部分中作为思想家的鲁迅和我们印象中的鲁迅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回答。

12.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13.有人说,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鲁迅先生为什么会这么可

怕?你是如何认识鲁迅的作品及其为人的?结合选文来谈一下。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天演论》,真理的第一道台阶

①周树人不爱游玩,不爱交际,不爱说话,他把整个的身心都投入学习之中。他是那般亢奋,勤勉,精力充沛。

②矿路学堂最使他满意的是平等的空气。汉文仍旧是“颍考叔可谓纯孝也已矣”,外加一点《小学集注》,论文题目也是什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之类,但还有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德语和体操,过去所未曾学习过的科目。至于生理学,虽然并不讲授,却可以看到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比较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他已经悟到,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无意的骗子罢了。

③他以非常浓厚的兴致,学习这些课程,尤其是地质学和矿物学。一本英国赖耶尔的《地学浅说》,就不知给了他多少惊奇和喜悦;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课后,他的讲义,都用毛笔抄写得十分细致和工整,插图则用铅笔绘制,也一样的精密。

④凡是新课程,都得使用洋课本,这些课本对于中国的情况是无从顾及的。为此,他常常联系对比中国矿冶的实际,在《金石识别》一类的边页上写下批注,补订其中的纰漏和错误。纸上谈兵,照抄照搬,无论如何是不能令他满足的;他特别喜欢采集矿石标本,不但因为标本可以加深对矿物知识的理解,而且喜欢那嶙峋而不规则的形体本身,它们以最质朴的方式,在荒无人迹的旷野间显示自己的存在。

⑤他于物质生活无所求,穿一条夹裤,吃吃辣椒,照样过长长的冬天;而精神生活却是充实的,他的心灵,似乎长驻着一个火热的季节。每当功课作完,他便从书架上捡取一部《红楼梦》,或是《西厢记》,或是别的小说杂书,徜徉于人类历史的原野和心灵的幽洞之中。那里,是自然科学所无法窥觅的又一个奇妙的世界。

⑥知识之火既然点燃起来,他就不会围着炉子取暖。比起周围的同学,他越来越热心于阅读课外的书籍。他愿意像篝火那样,在无遮的天幕下作野性的燃烧……

⑦第二年,学校变得相当自由化,看新书的风气也流行起来了。这时候,听说《天演论》出版了,他特地趁星期天跑到城南书店去,花五百文钱买了回来。这白纸石印的厚厚的一本,一翻开,就使他坐不住了:

⑧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两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其籍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疑也。……

⑨多么优美的文字!多么恢宏的气魄!多么新颖的思想!一口气读下去,苏格拉底出来了,柏拉图出来了,斯多噶派也出来了。这些人物,各各带着自己的思想,走向纵深的历史。思想超乎一切,甚至比创造它的思想者更崇高!“物竞天择”呵,“适者生存”呵,“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呵,“保群进化,与天争胜”呵……他觉得,“天演”的思想,无不与矿石、动植,以及自己周围的物质世界息息相关,但显然有着更为炫目的光耀:他读得那么贪婪,一遍又一遍,《察变》和另外的好些章节,他都熟落得能够背出来了。

⑩《天演论》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一头猛犬”赫胥黎于1893年在牛津大学作的演讲,原题为“进化论与伦理学”。1894年,他加写了导论,并与其他三篇论文合编成集。他坚持了达尔文学说内在的真理性,把关于生物学的理论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从而开拓了近代科学思想的新课题。严复,将其中的导论及前半部意译出来,结合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天行人治,同归天演”的思想,淋漓酣畅地发挥了自己的观点。由于严复立足于民族存亡的基点,以最富于说服力的科学事实和最富于煽动性的文学语言,阐述“取法于人”的中心思想,得出“非最宜不能独存独盛”的结论,因此,《天演论》在中国的出版,首先引起的就不是自然科学的革命,而是整个思想界的“一种当头棒喝”。

⑪每读到澳洲土蜂的沦灭,美洲红人和澳洲黑种的耗减,周树人就明显地感觉着一种危机感在压迫着自己。民族的危机,家庭的危机,个人的危机,危机感使人意识到生命的力。自力,自强,自立,自主,这就是一切。正是由于这被唤起的人类的自觉意识,推动着他奔向民族解放和民主运动的前沿。

⑫只要有空,就照例嚼他的侉饼、花生米和辣椒,看那看不得的《天演论》。

(选自林贤治《人间鲁迅》,有删节)

注: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姓周,名树人,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1899正月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1901年路矿学堂毕业。

14.本文表现了鲁迅怎样的精神与品格?

15.请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方面欣赏④⑨两段文字。

16.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天演论》给予鲁迅的启发和影响。

(四)、语言运用

17.(2009东北师大附中高三摸底,18)下面是陈毅元帅为鲁迅先生逝世十四周年撰写的一副对联。上下联各抽出了部分句子并打乱了顺序,请将正确的序号填入横线处。

上联:要打叭儿落水狗,________________,懂得进退攻守,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不愧思想权威 ②一生最恨帮闲 ③临死也不宽恕 ④莫做空头文学家 ⑤岂仅文坛闯将 ⑥敢于嬉笑怒骂

18.我们在《鲁迅书信》中看到,鲁迅先生给不同的人写信,落款是不一样的。请你选用供选落款,填入下面不同的通信情况中。(只填序号)

供选落款:

A.迅上 B.师鲁迅谨订

C.鲁迅(即周树人),并且加上“鲁迅”印鉴

D.后学周树人启上,并且加上“周树人”印鉴

不同的对象:

(1)给自己的学生发出邀请,请其赴宴,落款使用__________

(2)给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写信,落款使用__________

(3)给自己熟悉的同事和朋友写信,落款使用__________

(4)给自己在报刊上的论敌写信,落款使用__________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导学答案

二、预习检查:1.填表:

(1)阅读文本后,你认为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课文具体事例加以体会。 1 人之父 理解相信儿子的好爸爸(品尝鱼丸 海婴的问好)

2 人之夫 尊重体贴妻子的好丈夫(包饺子 简单的饮食 生活朴素俭约 许先生的精心护理) 3 人之友 辛勤培植晚辈作家的慈祥宽厚的长者 好客……(对穿衣裳的看法;对X先生的感情;对文学青年的关怀)

4、生活中的鲁迅 节俭、潇洒、幽默、极富生活化、可亲、可敬……

(2)萧红这篇文章把鲁迅写活了,她是如何来刻画鲁迅的? 回忆录的特点之一:萧红以细腻的感受捕捉先生日常生活中的典型细节,随意点染,写活了鲁迅。

三、导读练习:

1、C 2、D 3、C 4、B 5、A 6、B 7、A

8、答案:(1)俯首甘为孺子牛 (2)血沃中原肥劲草 寒凝大地发春华

(3)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9.因为鲁迅正在病中,作者没有来打扰鲁迅;但作为一个多次受到鲁迅指点与关照的年轻人来说,长时间不来看望鲁迅,又显得自己不近情理,不知是否会受到鲁迅的责怪,所以作者“有些心不安”。

表现在:我一进卧室的门,觉得站也没有地方站,坐也不知坐在哪里。许先生让我吃茶,我就倚着桌子边站着,好像没有看见那茶杯似的。

10.这幅画是鲁迅本人的写照,在狂风中抗争,仿佛在不断地憧憬与追求,追求自由与爱。这是自由的象征,战斗的象征,爱的象征,美的象征,健全而活泼的生命的象征,是鲁迅灵魂最深处的神圣女神,也是鲁迅精神的底蕴所在!

11.幽默风趣:鲁迅先生看出萧红的不安,同她开玩笑;宽容:对萧红一个月没有到自己这里来,毫不介意;坚强:忍受病痛的折磨。追求自由:鲁迅临死前屡屡深情地关注木刻画

12.鲁迅平时主要在夜间写作。现在鲁迅平静地离开这个世界了,永远安息了。“休息”在这里作为全文结语,似乎很平静,很自然,“大哀”以一种平静的方式表达,显得格外深沉。

13.以前学生接触鲁迅,主要的渠道就是课本,这些书中对于鲁迅的介绍是比较刻板的,强调的是鲁迅在思想上和文学上的成就,很少或者根本不涉及鲁迅的个人生活。学生往往通过鲁迅的文章来想象他的为人,或者把他神化,把他看得高不可攀,或者出于逆反心理,把他看成一个睚眦必报、很不宽容的人,总之,都不把他看做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现实的人。 属于经典的东西,对于后世读者特别是年轻人都是有距离的,包括对他所属时代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隔膜,都可能成为阅读障碍。我们不可能像读当下流行小说那样顺畅轻快。但要真正了解人类的智慧,吸取精神力量,提高自己的人格境界,还是要学习经典。选文对鲁迅的描写非常生动有趣,和通常对鲁迅的认识有些“落差”,表现了鲁迅生活化、人性化的一面。

14.沉默寡言;勤奋刻苦,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关注国家与民族命运。

15.第④段,作者运用细节描写,表现鲁迅学习的求真以及独有的个性。第⑨段,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并以抒情的笔调,充分地表现了鲁迅在获得新知识时的兴奋与喜悦。

16.进化论学说使鲁迅认识到了社会也是变革发展的,于是他感觉到民族的危机、家庭的危机和个人的危机,而危机使他意识到人一定要自力,自强,自立,自主。正是由于这被唤起的人类的自觉意识,推动他奔向民族解放和民主运动的前沿。

17.参考答案:上联:③⑤ 下联:④②⑥① 18.答案:顺序依次为:(1)B(2)D(3)A(4)C

2012-2013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传记学案(第6周)

编写人:杜娟 审定人:姜丽 2013年3月28日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回忆录的特点。

2.理解传主的精神品格及形象,品味文章中个性化细节描述塑造传主的作用。

学习重点

1、掌握回忆录体裁的特点。

2、感悟萧红笔下鲁迅的品格,品味作者对鲁迅的爱戴、敬仰、怀念之情。

学习方法:自主搜集资料,对比阅读;对文本质疑的地方小组合作方式研读、探究。

一、课前预习:

1.阅读全文,标清段落,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搜集有关鲁迅的作品、名言,思考其中所体现的人物精神、情操,课上交流。

二、预习检查:

(2)萧红这篇文章把鲁迅写活了,她是如何来刻画鲁迅的?

三、导读练习: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隔膜(mó)捕捉(bǔ)细腻(nì)咳嗽(kã) B.竭力(jiã) 抹煞(shā)疙瘩(gē)解剖(pōu) ........C.荸荠(bí)虔诚(qián)气喘(chuǎn)闷热(mân)D.颤抖(chàn)耽搁(dān)稀疏(shū) 遮盖(zhē)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病愈 纽扣 淅沥 油漆

B.疲倦 嘈杂 卧倒 祈祷 C.混浊 剪裁 坦荡 夸耀 D.大慨 门闩 唠叨 训斥

3.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许先生从鲁迅先生病起,更______地忙了。

(2)这种事情许先生是偷______就做的,夏天就开始预备着冬天的,冬天就做夏天的。

(3)一位的士司机遭到了3名自称是“城管”的男子的殴打。事后,虽有警方到场______并将打人者控制,但得知此事的数百名的士司机仍迅速聚集到现场,围住打人者齐声要求其道歉。

A.过度 功夫 处治B.过渡 功夫 处臵 C.过度 工夫 处臵 D.过渡 工夫 处治

4.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当时大家不解其中的意思,都对鲁迅先生不加以休息不以为然,后来读了鲁迅先生《死》....的那篇文章才了然了。

B.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C.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各有特点,但异曲同工,都强调“和”的精神。中日两国青少年也应....以和为贵。为中日睦邻友好多作贡献。

D.北京周边的旅游胜地,笔者去过不少。但六月中下旬的绿树繁花中仍有冰挂高悬在危崖上,

这一出人意表的奇景却是第一次见到。 ....5.(2009北京高考,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南京郊外的阳山,有三块经人工雕凿、长达40米的巨大石头,专家认为这是朱棣为给朱元璋修建神功圣德碑选的碑材。

B.该集团的资金大都是外界筹措,利息之高令人难以想象,然而高额利息使该集团在资金运转上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C.疫苗的研制是工程浩大的项目,耗时数年的潜心研究不可或缺,而且绝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场指向整个人类的战斗。

D.朝夕相处,谁也不能保证不发生矛盾,但一发生矛盾,就各执己见,争吵不休,互不通融,这其实是一种最愚蠢的见解。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来了吗?”鲁迅先生睁一睁眼睛:“不小心,着了凉„„呼吸困难„„到藏书的房子去翻一翻书„„那房子因为没有人住,特别凉„„回来就„„”

B.这话许先生和我是私下讲的,鲁迅先生没有听见,仍靠在躺椅上沉默着呢。

C.鲁迅先生吃的是清茶,其余不吃别的饮料,咖啡、可可、牛奶、汽水之类,家里都不预备。

D.在工作之前,他(鲁迅先生)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来管理家务)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7.把下面的句子分别填入下面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

鲁迅先生包一个纸包也要包得整整齐齐,常常把要寄出的书,从许先生手里拿过来自己包。许先生本来包得多么好,而鲁迅先生还要亲自动手。

鲁迅先生把书包好了,用细绳捆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那包方方正正的,连一个角也不准歪一点儿或扁一点儿

②若小细绳上有一个疙瘩,也要随手把它解开的,准备着随时用得方便

③就是这包书的纸都不是新的,都是从街上买东西回来留下来的

④许先生上街回来把买来的东西一打开,随手就把包东西的牛皮纸折起来,随手把小细绳卷了一个圈 ⑤而后拿起剪刀,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

A.①⑤③④② B.④②①⑤③ C.①②⑤③④ D.④⑤①②③

8.填空。(1)横眉冷对千夫指, 。 (2) ,_ 。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

(3)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________ ________。

(二)、阅读文章第三十五-三十八部分,完成9~13题。

9.为什么作者说“一个月没有上楼去,忽然上楼还有些心不安”?且表现在什么方面?

10.在病中,鲁迅先生不看报,不看书,只是安静地躺着。但有一张小画是鲁迅先生放在床边上

不断看着的。鲁迅先生为什么常常看这小画?

11.在这一部分中作为思想家的鲁迅和我们印象中的鲁迅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回答。

12.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13.有人说,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鲁迅先生为什么会这么可

怕?你是如何认识鲁迅的作品及其为人的?结合选文来谈一下。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天演论》,真理的第一道台阶

①周树人不爱游玩,不爱交际,不爱说话,他把整个的身心都投入学习之中。他是那般亢奋,勤勉,精力充沛。

②矿路学堂最使他满意的是平等的空气。汉文仍旧是“颍考叔可谓纯孝也已矣”,外加一点《小学集注》,论文题目也是什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之类,但还有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德语和体操,过去所未曾学习过的科目。至于生理学,虽然并不讲授,却可以看到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比较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他已经悟到,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无意的骗子罢了。

③他以非常浓厚的兴致,学习这些课程,尤其是地质学和矿物学。一本英国赖耶尔的《地学浅说》,就不知给了他多少惊奇和喜悦;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课后,他的讲义,都用毛笔抄写得十分细致和工整,插图则用铅笔绘制,也一样的精密。

④凡是新课程,都得使用洋课本,这些课本对于中国的情况是无从顾及的。为此,他常常联系对比中国矿冶的实际,在《金石识别》一类的边页上写下批注,补订其中的纰漏和错误。纸上谈兵,照抄照搬,无论如何是不能令他满足的;他特别喜欢采集矿石标本,不但因为标本可以加深对矿物知识的理解,而且喜欢那嶙峋而不规则的形体本身,它们以最质朴的方式,在荒无人迹的旷野间显示自己的存在。

⑤他于物质生活无所求,穿一条夹裤,吃吃辣椒,照样过长长的冬天;而精神生活却是充实的,他的心灵,似乎长驻着一个火热的季节。每当功课作完,他便从书架上捡取一部《红楼梦》,或是《西厢记》,或是别的小说杂书,徜徉于人类历史的原野和心灵的幽洞之中。那里,是自然科学所无法窥觅的又一个奇妙的世界。

⑥知识之火既然点燃起来,他就不会围着炉子取暖。比起周围的同学,他越来越热心于阅读课外的书籍。他愿意像篝火那样,在无遮的天幕下作野性的燃烧……

⑦第二年,学校变得相当自由化,看新书的风气也流行起来了。这时候,听说《天演论》出版了,他特地趁星期天跑到城南书店去,花五百文钱买了回来。这白纸石印的厚厚的一本,一翻开,就使他坐不住了:

⑧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两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其籍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疑也。……

⑨多么优美的文字!多么恢宏的气魄!多么新颖的思想!一口气读下去,苏格拉底出来了,柏拉图出来了,斯多噶派也出来了。这些人物,各各带着自己的思想,走向纵深的历史。思想超乎一切,甚至比创造它的思想者更崇高!“物竞天择”呵,“适者生存”呵,“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呵,“保群进化,与天争胜”呵……他觉得,“天演”的思想,无不与矿石、动植,以及自己周围的物质世界息息相关,但显然有着更为炫目的光耀:他读得那么贪婪,一遍又一遍,《察变》和另外的好些章节,他都熟落得能够背出来了。

⑩《天演论》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一头猛犬”赫胥黎于1893年在牛津大学作的演讲,原题为“进化论与伦理学”。1894年,他加写了导论,并与其他三篇论文合编成集。他坚持了达尔文学说内在的真理性,把关于生物学的理论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从而开拓了近代科学思想的新课题。严复,将其中的导论及前半部意译出来,结合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天行人治,同归天演”的思想,淋漓酣畅地发挥了自己的观点。由于严复立足于民族存亡的基点,以最富于说服力的科学事实和最富于煽动性的文学语言,阐述“取法于人”的中心思想,得出“非最宜不能独存独盛”的结论,因此,《天演论》在中国的出版,首先引起的就不是自然科学的革命,而是整个思想界的“一种当头棒喝”。

⑪每读到澳洲土蜂的沦灭,美洲红人和澳洲黑种的耗减,周树人就明显地感觉着一种危机感在压迫着自己。民族的危机,家庭的危机,个人的危机,危机感使人意识到生命的力。自力,自强,自立,自主,这就是一切。正是由于这被唤起的人类的自觉意识,推动着他奔向民族解放和民主运动的前沿。

⑫只要有空,就照例嚼他的侉饼、花生米和辣椒,看那看不得的《天演论》。

(选自林贤治《人间鲁迅》,有删节)

注: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姓周,名树人,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1899正月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1901年路矿学堂毕业。

14.本文表现了鲁迅怎样的精神与品格?

15.请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方面欣赏④⑨两段文字。

16.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天演论》给予鲁迅的启发和影响。

(四)、语言运用

17.(2009东北师大附中高三摸底,18)下面是陈毅元帅为鲁迅先生逝世十四周年撰写的一副对联。上下联各抽出了部分句子并打乱了顺序,请将正确的序号填入横线处。

上联:要打叭儿落水狗,________________,懂得进退攻守,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不愧思想权威 ②一生最恨帮闲 ③临死也不宽恕 ④莫做空头文学家 ⑤岂仅文坛闯将 ⑥敢于嬉笑怒骂

18.我们在《鲁迅书信》中看到,鲁迅先生给不同的人写信,落款是不一样的。请你选用供选落款,填入下面不同的通信情况中。(只填序号)

供选落款:

A.迅上 B.师鲁迅谨订

C.鲁迅(即周树人),并且加上“鲁迅”印鉴

D.后学周树人启上,并且加上“周树人”印鉴

不同的对象:

(1)给自己的学生发出邀请,请其赴宴,落款使用__________

(2)给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写信,落款使用__________

(3)给自己熟悉的同事和朋友写信,落款使用__________

(4)给自己在报刊上的论敌写信,落款使用__________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导学答案

二、预习检查:1.填表:

(1)阅读文本后,你认为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课文具体事例加以体会。 1 人之父 理解相信儿子的好爸爸(品尝鱼丸 海婴的问好)

2 人之夫 尊重体贴妻子的好丈夫(包饺子 简单的饮食 生活朴素俭约 许先生的精心护理) 3 人之友 辛勤培植晚辈作家的慈祥宽厚的长者 好客……(对穿衣裳的看法;对X先生的感情;对文学青年的关怀)

4、生活中的鲁迅 节俭、潇洒、幽默、极富生活化、可亲、可敬……

(2)萧红这篇文章把鲁迅写活了,她是如何来刻画鲁迅的? 回忆录的特点之一:萧红以细腻的感受捕捉先生日常生活中的典型细节,随意点染,写活了鲁迅。

三、导读练习:

1、C 2、D 3、C 4、B 5、A 6、B 7、A

8、答案:(1)俯首甘为孺子牛 (2)血沃中原肥劲草 寒凝大地发春华

(3)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9.因为鲁迅正在病中,作者没有来打扰鲁迅;但作为一个多次受到鲁迅指点与关照的年轻人来说,长时间不来看望鲁迅,又显得自己不近情理,不知是否会受到鲁迅的责怪,所以作者“有些心不安”。

表现在:我一进卧室的门,觉得站也没有地方站,坐也不知坐在哪里。许先生让我吃茶,我就倚着桌子边站着,好像没有看见那茶杯似的。

10.这幅画是鲁迅本人的写照,在狂风中抗争,仿佛在不断地憧憬与追求,追求自由与爱。这是自由的象征,战斗的象征,爱的象征,美的象征,健全而活泼的生命的象征,是鲁迅灵魂最深处的神圣女神,也是鲁迅精神的底蕴所在!

11.幽默风趣:鲁迅先生看出萧红的不安,同她开玩笑;宽容:对萧红一个月没有到自己这里来,毫不介意;坚强:忍受病痛的折磨。追求自由:鲁迅临死前屡屡深情地关注木刻画

12.鲁迅平时主要在夜间写作。现在鲁迅平静地离开这个世界了,永远安息了。“休息”在这里作为全文结语,似乎很平静,很自然,“大哀”以一种平静的方式表达,显得格外深沉。

13.以前学生接触鲁迅,主要的渠道就是课本,这些书中对于鲁迅的介绍是比较刻板的,强调的是鲁迅在思想上和文学上的成就,很少或者根本不涉及鲁迅的个人生活。学生往往通过鲁迅的文章来想象他的为人,或者把他神化,把他看得高不可攀,或者出于逆反心理,把他看成一个睚眦必报、很不宽容的人,总之,都不把他看做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现实的人。 属于经典的东西,对于后世读者特别是年轻人都是有距离的,包括对他所属时代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隔膜,都可能成为阅读障碍。我们不可能像读当下流行小说那样顺畅轻快。但要真正了解人类的智慧,吸取精神力量,提高自己的人格境界,还是要学习经典。选文对鲁迅的描写非常生动有趣,和通常对鲁迅的认识有些“落差”,表现了鲁迅生活化、人性化的一面。

14.沉默寡言;勤奋刻苦,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关注国家与民族命运。

15.第④段,作者运用细节描写,表现鲁迅学习的求真以及独有的个性。第⑨段,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并以抒情的笔调,充分地表现了鲁迅在获得新知识时的兴奋与喜悦。

16.进化论学说使鲁迅认识到了社会也是变革发展的,于是他感觉到民族的危机、家庭的危机和个人的危机,而危机使他意识到人一定要自力,自强,自立,自主。正是由于这被唤起的人类的自觉意识,推动他奔向民族解放和民主运动的前沿。

17.参考答案:上联:③⑤ 下联:④②⑥① 18.答案:顺序依次为:(1)B(2)D(3)A(4)C


相关文章

  •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教案
  •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 王宝杰 [教学目标] 1. 了解传记的一种--"回忆录"这种文体的特点,品味这篇回忆录的艺术特色. 2.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的奉献精神. 3. ...查看


  • 华龙学校挂牌仪式
  • 华龙学校"长垣一中优质生源学校" 挂牌仪式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春阑夏始,阳光明媚,在这百花竞艳,莺歌燕舞的季节里,华龙学校1200余名师生欢呼雀跃列队集会,热烈庆贺长垣县第一中学在我校隆 ...查看


  • "奇葩校规"为哪般---河南长垣一中"学生带手机入校就劝退事件"调查
  • 从2011年开始,长垣一中实施包括不准携带手机入校的"六条禁令"."七个不准"等校规校纪,违反者一被发现,就被开除.劝退. ■本报记者 刘盾 "我孩子在长垣一中读高中,晚自习后在宿舍玩了一会 ...查看


  • 河南教育长垣县樊相镇一中教学管理纪实
  • 张驰有度 全面发展 ――长垣县樊相镇第一初级中学教学管理纪实 长垣县樊相镇第一初级中学是一所公办寄宿制农村学校,学校始建于1978年,目前在校生近千人,师资力量雄厚,教职工48人,中学高级教师8人,国家级优秀教师1人,国家级优秀班主任1人, ...查看


  • 长垣一中初中部
  • 民权县第一初级中学教师业务学习材料: 长垣一中初中部"全程教研·生本课堂"发展纪实 走进长垣县第一中学初中部,"蘧孔之交"的巨型塑像便呈现在眼前.蘧伯玉,春秋时期卫国蒲黾(今长垣)人,著名政治家.思想 ...查看


  • 3.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 3<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内容:<回忆鲁迅先生> 课后回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 ...查看


  • 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周集体备课
  • 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周集体备课 俞小娟(339023288) 18:02:55 本周集体备课主要内容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 俞小娟(339023288) 18:05:53 <我的 ...查看


  • [一面]教学实录doc
  • 长文短讲,深文浅讲 --<一面>课堂教学实录 郧西县马安镇石塔河中心小学 陈荣明 第一部分:导入 师:王菲唱<传奇>,只在-- 生:只在人群中看了你一眼. 师:是,有些相遇会成为终生的铭记,甚至激励.请翻到书第10页 ...查看


  • 迈好高中第一步
  • 迈好高中第一步 --高一新生适应性讲座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欢迎你们升入长垣一中.在经历了人生第一场"大考"之后,大家走进了咱们长垣一中.此时的你们又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面临高中阶段新一轮的竞争.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