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兵临城下]中瓦西里的真实原型

瓦希里.格里高叶维奇.扎伊采夫上尉 (俄语:Васи?лий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За?йцев,1915年3月23日-1991年12月15日),瓦西里是一位有名的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陆军狙击手,他在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于11月10日至12月17日之间共击毙了225名德意志国防军和其他轴心国的士兵与军官而一战成名,225名敌军中其中包含11名敌军的狙击手。

一直到11月10日之前,瓦西里就以传统的莫辛-纳甘步枪一共击杀了32名轴心国的士兵;在1942年10月到1943年1月之间,瓦西里总计击杀大约242名敌军。不过真实数目可能更高,有的人认为甚至可以高到400人左右。

我们很多朋友大概都看过电影《兵临城下》,里面描写的就是这个瓦西里,非常著名的苏联二战狙击手。可是在二战中击毙敌人数量最多的苏联狙击手是隶属第4步兵师的米海尔·伊尔伊奇·苏可夫,就以702人领先第二名隶属第259步兵团的瓦西里·科瓦强禔拉泽534人,以及第三名隶属第1122步兵团的伊凡·希多伦科500人。因此,瓦西里的事迹并没有什么独特的,因为还有其他49位苏联狙击手的成绩排在扎伊采夫前面。

可是为什么这个瓦西里这么著名呢,大概就是因为苏联红军宣传说他击毙了德国狙击学校的校长科尼克上校。而实际上所谓的德国狙击学校校长科尼克是个根本不存在的人物。

我在德国的慕尼黑一个博物馆看过一些二战时期的实物展出以及文字展出,关于这个所谓的科尼克上校,根本没有任何记载,按照德国人的严谨作风,这样的事情好像不应该吧,后来我又在一些网上搜索的,可是没有任何一个关于这个科尼克的介绍,唯一的介绍还是电影的介绍。

电影中描写的瓦西里小时候就在爷爷的教导下使用枪支,练就了一手好枪法。同时他的名字扎伊采夫在俄语中有野兔的意思,他在参加斯大林格勒战役前是一名苏联海军的岸勤人员,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后自愿加入的,被分派到苏联陆军第62军第284步兵师第1047团。

因为他在斯大林格勒出名后,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的拉祖尔化学工厂成立狙击学校并由他亲自负责训练。由于扎伊采夫的姓氏涵义的关系,因此所开办的狙击手学校训练出的学生又被昵称为“小兔兔”,以大锅炒的方式为训练原则,学员与官兵们热烈地彼此互相交换关于狙击技巧与战术的想法以及原则等。

瓦西里服役至1943年1月,眼睛因为地雷炸伤而退役,之后他由维拉米尔·费拉托夫教授照顾,并且治疗他的眼睛。瓦西里最后重返战场,并且参加德涅斯特河战役,当时已经官拜上尉了。

战后瓦西里造访柏林,并与军中同袍们相见。同袍们赠送一把新的狙击枪给他,上面刻着:“敬苏联英雄瓦西里·扎伊采夫,在斯大林格勒杀死了超过300个法西斯份子。” ("To the Hero of the Soviet Union Zaytsev Vasily, who buried in Stalingrad more than 300 fascists.";目前这把枪保存在伏尔加格勒博物馆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区)。之后瓦西里便在基辅经营工厂,一直到去世前都住在基辅,享年76岁。

2006年,瓦西里的遗体被安葬在斯大林格勒的马马耶夫岗斯大林格勒战役纪念碑旁边,墓碑上刻着瓦西里的名言“我们没有任何撤退的余地”。而实际上这句话是当时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政委赫鲁晓夫说的!

传说德军士兵海恩兹·托尔伐特(Heinz Thorvald)的步枪瞄准镜,据传是柴瑟夫最宝贝的战利品,目前展示在莫斯科的陆军博物馆,不过这整个故事并没有被确认,因为所有的苏联军事报告也皆未提及。

瓦西里的自传《Notes of a Sniper》中提到他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其实遭遇的对手应该是“海恩兹.托尔伐特”,瓦西里是依据从被击毙的尸首上所搜出的身分证明文件而得知。这个名字后来由一位名为“大卫.罗宾斯”(David L. Robbins)的作家用在1999年出版的小说"老鼠之战"(War of the Rats)中出现,罗宾斯称托尔伐特是一位党卫队的上校,而且还根本就是位于德国佐森(Zossen)国防军狙击学校的总教官。

而正是因为这个国防军狙击总教官引起很大的争议,也是让瓦西里出名的原因。我在这边的网站上看到的关于争议的内容主要就是一下几个方面。

1:没有纪录能指出党卫军曾经参加过斯大林格勒会战.

2 :党卫军本身的狙击手人数屈指可数,而且党卫军战功并不将狙击视为重要考核,所以放冷枪其实是国防军的粗活。

3 :不会有哪个狙击手会身居要津官至上校(Standartenführer),身为狙击手就是被指望来帮忙扭转战况的,带头指挥往前冲锋陷阵与躲起来放冷枪是完全互相悖逆不可能一起实现的。

4:即便到了战争末期,有明文记载德军的头号狙击手也不过是个21岁的二等兵,叫做"马豪斯·海茨瑙亚(Matth?us Hetzenauer),一共345人命丧他的右手食指下,根本还不到科尼希的"击毙超过400人"的纪录。

马豪斯·海茨瑙亚

5:斯大林格勒战役为前苏联抵抗当时德军的进攻画下了时代的转折点,在异常艰苦的状况下,前苏联的政宣文工为了保持庞大部队的战斗精神,本来就会捏造充斥着一堆谎言来增进部队士气,尤其当时战况在如此不明朗也不乐观的情形下。

瓦西里是个英雄,不过却是一个过分夸张的英雄,二战期间几乎所有的苏联狙击手的击杀数目都有争议,唯一例外的是苏联狙击手排名第八位的费奥多·欧克洛普科夫,他的击杀数目没有任何争议,都是有人核实过的,而其他的狙击手大多是自己估算的,再加上当时战场的形式,没有可能仔细核实的。

而至于说那个德国的狙击教官,没有任何关于他的记录,而在德国的博物馆中,也没有任何关于他的资料,不能不让人怀疑真实性,也许是苏联方面当时的宣传政策导致的,记得斯大林曾经说过“我绝对不需任何人玷污红军的荣誉”。也正是这句话,战争后期很多苏联红军的罪行都被掩盖了,但是历史的真相不会被掩盖的,假的永远不会变成真的!

瓦希里.格里高叶维奇.扎伊采夫上尉 (俄语:Васи?лий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За?йцев,1915年3月23日-1991年12月15日),瓦西里是一位有名的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陆军狙击手,他在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于11月10日至12月17日之间共击毙了225名德意志国防军和其他轴心国的士兵与军官而一战成名,225名敌军中其中包含11名敌军的狙击手。

一直到11月10日之前,瓦西里就以传统的莫辛-纳甘步枪一共击杀了32名轴心国的士兵;在1942年10月到1943年1月之间,瓦西里总计击杀大约242名敌军。不过真实数目可能更高,有的人认为甚至可以高到400人左右。

我们很多朋友大概都看过电影《兵临城下》,里面描写的就是这个瓦西里,非常著名的苏联二战狙击手。可是在二战中击毙敌人数量最多的苏联狙击手是隶属第4步兵师的米海尔·伊尔伊奇·苏可夫,就以702人领先第二名隶属第259步兵团的瓦西里·科瓦强禔拉泽534人,以及第三名隶属第1122步兵团的伊凡·希多伦科500人。因此,瓦西里的事迹并没有什么独特的,因为还有其他49位苏联狙击手的成绩排在扎伊采夫前面。

可是为什么这个瓦西里这么著名呢,大概就是因为苏联红军宣传说他击毙了德国狙击学校的校长科尼克上校。而实际上所谓的德国狙击学校校长科尼克是个根本不存在的人物。

我在德国的慕尼黑一个博物馆看过一些二战时期的实物展出以及文字展出,关于这个所谓的科尼克上校,根本没有任何记载,按照德国人的严谨作风,这样的事情好像不应该吧,后来我又在一些网上搜索的,可是没有任何一个关于这个科尼克的介绍,唯一的介绍还是电影的介绍。

电影中描写的瓦西里小时候就在爷爷的教导下使用枪支,练就了一手好枪法。同时他的名字扎伊采夫在俄语中有野兔的意思,他在参加斯大林格勒战役前是一名苏联海军的岸勤人员,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后自愿加入的,被分派到苏联陆军第62军第284步兵师第1047团。

因为他在斯大林格勒出名后,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的拉祖尔化学工厂成立狙击学校并由他亲自负责训练。由于扎伊采夫的姓氏涵义的关系,因此所开办的狙击手学校训练出的学生又被昵称为“小兔兔”,以大锅炒的方式为训练原则,学员与官兵们热烈地彼此互相交换关于狙击技巧与战术的想法以及原则等。

瓦西里服役至1943年1月,眼睛因为地雷炸伤而退役,之后他由维拉米尔·费拉托夫教授照顾,并且治疗他的眼睛。瓦西里最后重返战场,并且参加德涅斯特河战役,当时已经官拜上尉了。

战后瓦西里造访柏林,并与军中同袍们相见。同袍们赠送一把新的狙击枪给他,上面刻着:“敬苏联英雄瓦西里·扎伊采夫,在斯大林格勒杀死了超过300个法西斯份子。” ("To the Hero of the Soviet Union Zaytsev Vasily, who buried in Stalingrad more than 300 fascists.";目前这把枪保存在伏尔加格勒博物馆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区)。之后瓦西里便在基辅经营工厂,一直到去世前都住在基辅,享年76岁。

2006年,瓦西里的遗体被安葬在斯大林格勒的马马耶夫岗斯大林格勒战役纪念碑旁边,墓碑上刻着瓦西里的名言“我们没有任何撤退的余地”。而实际上这句话是当时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政委赫鲁晓夫说的!

传说德军士兵海恩兹·托尔伐特(Heinz Thorvald)的步枪瞄准镜,据传是柴瑟夫最宝贝的战利品,目前展示在莫斯科的陆军博物馆,不过这整个故事并没有被确认,因为所有的苏联军事报告也皆未提及。

瓦西里的自传《Notes of a Sniper》中提到他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其实遭遇的对手应该是“海恩兹.托尔伐特”,瓦西里是依据从被击毙的尸首上所搜出的身分证明文件而得知。这个名字后来由一位名为“大卫.罗宾斯”(David L. Robbins)的作家用在1999年出版的小说"老鼠之战"(War of the Rats)中出现,罗宾斯称托尔伐特是一位党卫队的上校,而且还根本就是位于德国佐森(Zossen)国防军狙击学校的总教官。

而正是因为这个国防军狙击总教官引起很大的争议,也是让瓦西里出名的原因。我在这边的网站上看到的关于争议的内容主要就是一下几个方面。

1:没有纪录能指出党卫军曾经参加过斯大林格勒会战.

2 :党卫军本身的狙击手人数屈指可数,而且党卫军战功并不将狙击视为重要考核,所以放冷枪其实是国防军的粗活。

3 :不会有哪个狙击手会身居要津官至上校(Standartenführer),身为狙击手就是被指望来帮忙扭转战况的,带头指挥往前冲锋陷阵与躲起来放冷枪是完全互相悖逆不可能一起实现的。

4:即便到了战争末期,有明文记载德军的头号狙击手也不过是个21岁的二等兵,叫做"马豪斯·海茨瑙亚(Matth?us Hetzenauer),一共345人命丧他的右手食指下,根本还不到科尼希的"击毙超过400人"的纪录。

马豪斯·海茨瑙亚

5:斯大林格勒战役为前苏联抵抗当时德军的进攻画下了时代的转折点,在异常艰苦的状况下,前苏联的政宣文工为了保持庞大部队的战斗精神,本来就会捏造充斥着一堆谎言来增进部队士气,尤其当时战况在如此不明朗也不乐观的情形下。

瓦西里是个英雄,不过却是一个过分夸张的英雄,二战期间几乎所有的苏联狙击手的击杀数目都有争议,唯一例外的是苏联狙击手排名第八位的费奥多·欧克洛普科夫,他的击杀数目没有任何争议,都是有人核实过的,而其他的狙击手大多是自己估算的,再加上当时战场的形式,没有可能仔细核实的。

而至于说那个德国的狙击教官,没有任何关于他的记录,而在德国的博物馆中,也没有任何关于他的资料,不能不让人怀疑真实性,也许是苏联方面当时的宣传政策导致的,记得斯大林曾经说过“我绝对不需任何人玷污红军的荣誉”。也正是这句话,战争后期很多苏联红军的罪行都被掩盖了,但是历史的真相不会被掩盖的,假的永远不会变成真的!


相关文章

  • [斯大林格勒]:俄式电影新气象
  • "这部俄美合资的电影是一个异种,剧情就是典型电影工业的流水车间产物,典型的好莱坞节奏.一阵狂轰滥炸,一阵儿女情长,二者轮番上阵,最后狂轰滥炸戛然而止,一个冷清长镜头结束影片."这段尖锐的评论来自豆瓣论坛,其所说的电影就是 ...查看


  • 最佳战争片简介
  • 战争片简介 拯救大兵瑞恩 亦称"军事片".以战争史上重大军事行动为题材的影片,有通过战争事件.战役经过和战斗场面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树立英雄形象:也有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描写,形象地阐释某一重大军事行动.军事思想和军事 ...查看


  • 纪录片对故事片与纪录片的比较认识
  • 剧情片 综合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诸艺术因素,以塑造人物为主,具有故事情节(反映生活)并由演员扮演人物的影片.由演员演出是其区别于其他片种的基本特征.故事片的类型,称样式.故事片取材范围广泛,如历史.神话.科学幻想等,但以现实生活为主.对其 ...查看


  • 国外网友选出26个媲美童话世界的旅游胜地!
  • 外国著名网站BuzzFeed跟据Quora网站网民的提议,选出了26个媲美童话世界的旅游胜地. 1. 新天鹅堡,德国 新天鹅堡建造于1868年,是巴伐利亚国王Ludwig II远离烦嚣,寻求庇护的藏身之处.直到1886年,国王Ludwig ...查看


  • 国外经典电影大全
  • 国外经典100部战争电影大全(热兵器时代) 1, 故事背景:地球人都知道, 就不再多讲了 2, 故事背景:讲述1944年盟军反攻欧洲大陆时在森林中突破德军防线的战斗故事 3, 故事背景:讲述1942年美军在瓜达尔卡纳尔群岛上与日军的岛屿争夺 ...查看


  • 寻找现实中的童话世界
  • 寻找现实中的童话世界 "你哭着对我说,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可是世界之大,童话中的一些城堡和美景却是真实存在的!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科尔马-法国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 ...查看


  • 经典电影名字汇总
  • 阿甘正传 肖申克的救赎 海上钢琴师 毕业生 兵临城下 特洛伊 泰坦尼克 珍珠港 楚门的世界 拯救大兵瑞恩 全民公敌 偷心 夺宝奇兵 指环王 加勒比海盗 放羊班的春天 勇敢的心 大鱼 雨人 傲慢与偏见 诺丁山 特洛伊 <充气娃娃之恋&g ...查看


  • 可以疗伤的电影
  • [让这些电影治愈你] 1.缺乏学习动力:<幸福终点站>.<风雨哈佛路>:2.对爱失望:<偷天情缘>.<初恋50次 >:3.自卑失落:<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4. ...查看


  • 具有教育意义100部好电影
  • 具有教育意义100部好电影 [一.让这些电影治愈你]: 1.缺乏学习动力:<幸福终点站>.<风雨哈佛路> 2.对爱失望:<偷天情缘>.<初恋50次> 3.自卑失落:<阿甘正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