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传统媒体的优势

深度报道:传统媒体的优势

http://www.cjr.com.cn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

一、深度报道的基本概念。

深度报道源于西方,被称为in-depth reports(深入报道)和interpretativereporting(解释性报道)。它是一种系统而深入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阐明事件因果关系,揭示实质,追踪与探索事件的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它要求“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除了传统的新闻五要素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因)外,它更加关注How(怎么样)的挖掘。与一般报道方式相比,它更侧重于揭示事物、现象的全面真实、实质及意义,提供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背景、与之相关的事物现象的互动关系的解释和分析以及对前景趋势的预测等。

深度报道在我国于本世纪80年代以“全息摄影”式报道的名义崛起。80年代以《大学毕业生成才追踪记》、《第五代》、《关广梅现象》、《鲁布革冲击》、《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西部地区贫困探源》、《命运备忘录》、关于大兴安岭森林大火的报道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字深度报道开始出现。它们采用立体化的手法,全方位多层次地思考、解剖新闻事实,极大地突破了因袭多年的平面化、简单化、两极化的新闻思维习惯,确立了辩证的新闻报道的方法。相对于以往的公报式新闻、图解政策式新闻,它们具有重大的革命性意义,为我国新时期新闻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奠定了基础。

二、深度报道,传统媒体应对新兴媒体的重要举措。

20世纪末“第四媒体”互联网的崛起,打破了传者和受众的界限,在相当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权利的平等。在网上,传统媒体不再是信息的独家发言人,任何个人或组织都可通过网络发布新闻信息,尤其是突发性新闻信息。在网络等各种新兴媒体的直接冲击下,传统媒体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数字化传播时代传统媒体地位的改变,决定了深度报道才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因为对非突发性事件如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报道及深入挖掘,是传统媒体的专长。虽然网络上的受众能自由地占有大量信息,但由于普通受众缺乏把关人的素质,尤其是缺乏职业的新闻敏感、宏观的透视角度以及对信息材料的过滤和二次加工能力,故进行深度报道,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这项工作,是受众无法胜任的,它是传统媒体的专长和优势。可见,在数字化传播时代,深度报道仍大有可为,是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优势所在,也是传统媒体扩大影响力的必然选择。

1、为受众解疑释惑。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新旧体制交替,新旧观念不断撞击,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这些复杂的社会现实使我国受众感到困惑,使他们产生更高的

信息需求。受众已不满足于仅停留在信息的表层意义上,而是迫切希望知道一些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这都需要有人作出解释和引导。而深度报道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其释义性和解惑性,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深度报道能够承担起释疑解惑、引导舆论的社会认识和社会思辨职能,帮助受众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评判、选择、分析、认识,建构新的理念和价值观;不仅向受众提供信息,而且告诉他们怎样认识这些信息,从而满足受众对于信息深度的需求。

深度报道重在对社会疑难问题、热点问题的探讨和解释,通过记者对新闻背景及大量材料的分析、思辨,对某一社会现象采取由表及里、由点及面,全方位、多层次的透视,通过追溯历史,预测未来来说明现在,对其复杂构成进行剖析和解释。通过这一层层的挖掘,将事物的本质和问题的症结暴露在受众面前,解释他们对现实问题的迷惑,让他们了解新闻后面的东西,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上,从更长远的角度来分析事物的发生、发展、演变,从而得到深刻的理性启迪。

2、充分开发利用新闻资源。

新闻资源是当前尚未引起新闻界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尽管现实生活中新闻信息层出不穷,新闻单位每天都面临大量来稿,但是从深层次看,新闻资源多数处于浪费、无序的状态。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敏锐捕捉影响人们生活的社会热点问题;一个思考型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学会从纷纭复杂的新闻现象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并把它放到社会、历史的座标中深刻分析,给人以启迪。这个捕捉热点、总结规律的过程,就是对新闻资源进行集约开发、利用的过程。西方大众传播理论中“议程设置”(Agend—Setting Therory)学说指出:在客观世界发生的无数个事实中,新闻媒介总是根据自己报道面的选择、报道量的多少,来凸现某些新闻事实,引起受众的注意,使之成为舆论的中心议题,并进而影响大众的观念与行为。而深度报道能够以其力度和密度强烈影响、引导受众,并进而“设置”出可操作的舆论“议程”,这是对新闻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过程。深度报道是充分开发、利用新闻资源的有效途径。

3、对重大题材形成舆论强势,引导舆论导向。

一般来讲,深度报道大都涉及重大题材或社会舆论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因为正是现实生活中这些最集中、最真实、最典型的新闻事实,才能揭示出生活的本质规律,并探究到新闻所涵纳的真理,了解到那些熟而未察的社会生活底蕴及社会生活的发展规律,并给人以启迪。

深度报道在抓住重大的社会问题后,反映该问题深层次的原因,并对它的未来走向作出预测,在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工作中常常起着导向引路的作用。这是因为深度报道,特别是那些集中的连续和系列报道,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对重大题材营造出强大的舆论氛围,形成“轰动效应”,并造成舆论强势。这对于引导舆论、影响舆论,能够起到其它新闻样式所起不到的作用。深度报道既可发挥消息“短、平、快”的作用,又能充分运

用通讯、评论、图片等多种灵活表现形式;既向人们叙述客观事实,吸引读者,又能在其中揭示某种深刻的道理。由于上述优势,深度报道能在一定时期内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再加上新闻媒介的正面引导,便会在受众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从而保证了以正面宣传占据舆论阵地。深度报道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有力保障。

4、更好地进行舆论监督。

深度报道往往与批评性报道、舆论监督三位一体,深度报道是实施舆论监督的重要武器。舆论监督要做好,深度报道是必不可少的表现手法。社会问题的热点、难点和敏感点都是新闻深度报道深入挖掘的重点。深度报道通过观察生活、深入生活,大胆切入社会焦点,针砭时弊,抓取具有震撼力的事实,使受众产生认同感。

舆论监督主要是通过批评性报道进行的。而一般性批评报道与批评性深度报道有所不同。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批评单一的事与人,后者则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模式,对新闻事实进行跨时空、由里到外的综合反映、分析;前者仅仅回答发生了一个什么事件,后者则回答出这个事件产生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内在规律;前者为单一成篇,后者则多可以为连续性、系列性报道,特别是系列性报道能追踪事件的发展过程,有较大的悬念性和引人入胜感。另外,从内容上说,批评性深度报道也往往要比一般性批评报道更加热门和厚重。因此,深度报道能够更好地进行舆论监督。

5、激发受众的参与意识。

深度报道不仅会给受众以强刺激,形成人们的热门话题,还可以唤起各界的参与意识,合力共举,促进问题的解决。这是因为深度报道不是针对个别情况,而是具有普遍性,它所揭示的,大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自然会唤起社会关注,并随着报道的逐步深入,不由自主的参加进来,进行思考,或采取必要行动。

来源: 作者: 魏超 白玉兵 编辑: 匿名

深度报道:传统媒体的优势

http://www.cjr.com.cn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

一、深度报道的基本概念。

深度报道源于西方,被称为in-depth reports(深入报道)和interpretativereporting(解释性报道)。它是一种系统而深入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阐明事件因果关系,揭示实质,追踪与探索事件的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它要求“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除了传统的新闻五要素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因)外,它更加关注How(怎么样)的挖掘。与一般报道方式相比,它更侧重于揭示事物、现象的全面真实、实质及意义,提供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背景、与之相关的事物现象的互动关系的解释和分析以及对前景趋势的预测等。

深度报道在我国于本世纪80年代以“全息摄影”式报道的名义崛起。80年代以《大学毕业生成才追踪记》、《第五代》、《关广梅现象》、《鲁布革冲击》、《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西部地区贫困探源》、《命运备忘录》、关于大兴安岭森林大火的报道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字深度报道开始出现。它们采用立体化的手法,全方位多层次地思考、解剖新闻事实,极大地突破了因袭多年的平面化、简单化、两极化的新闻思维习惯,确立了辩证的新闻报道的方法。相对于以往的公报式新闻、图解政策式新闻,它们具有重大的革命性意义,为我国新时期新闻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奠定了基础。

二、深度报道,传统媒体应对新兴媒体的重要举措。

20世纪末“第四媒体”互联网的崛起,打破了传者和受众的界限,在相当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权利的平等。在网上,传统媒体不再是信息的独家发言人,任何个人或组织都可通过网络发布新闻信息,尤其是突发性新闻信息。在网络等各种新兴媒体的直接冲击下,传统媒体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数字化传播时代传统媒体地位的改变,决定了深度报道才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因为对非突发性事件如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报道及深入挖掘,是传统媒体的专长。虽然网络上的受众能自由地占有大量信息,但由于普通受众缺乏把关人的素质,尤其是缺乏职业的新闻敏感、宏观的透视角度以及对信息材料的过滤和二次加工能力,故进行深度报道,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这项工作,是受众无法胜任的,它是传统媒体的专长和优势。可见,在数字化传播时代,深度报道仍大有可为,是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优势所在,也是传统媒体扩大影响力的必然选择。

1、为受众解疑释惑。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新旧体制交替,新旧观念不断撞击,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这些复杂的社会现实使我国受众感到困惑,使他们产生更高的

信息需求。受众已不满足于仅停留在信息的表层意义上,而是迫切希望知道一些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这都需要有人作出解释和引导。而深度报道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其释义性和解惑性,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深度报道能够承担起释疑解惑、引导舆论的社会认识和社会思辨职能,帮助受众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评判、选择、分析、认识,建构新的理念和价值观;不仅向受众提供信息,而且告诉他们怎样认识这些信息,从而满足受众对于信息深度的需求。

深度报道重在对社会疑难问题、热点问题的探讨和解释,通过记者对新闻背景及大量材料的分析、思辨,对某一社会现象采取由表及里、由点及面,全方位、多层次的透视,通过追溯历史,预测未来来说明现在,对其复杂构成进行剖析和解释。通过这一层层的挖掘,将事物的本质和问题的症结暴露在受众面前,解释他们对现实问题的迷惑,让他们了解新闻后面的东西,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上,从更长远的角度来分析事物的发生、发展、演变,从而得到深刻的理性启迪。

2、充分开发利用新闻资源。

新闻资源是当前尚未引起新闻界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尽管现实生活中新闻信息层出不穷,新闻单位每天都面临大量来稿,但是从深层次看,新闻资源多数处于浪费、无序的状态。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敏锐捕捉影响人们生活的社会热点问题;一个思考型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学会从纷纭复杂的新闻现象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并把它放到社会、历史的座标中深刻分析,给人以启迪。这个捕捉热点、总结规律的过程,就是对新闻资源进行集约开发、利用的过程。西方大众传播理论中“议程设置”(Agend—Setting Therory)学说指出:在客观世界发生的无数个事实中,新闻媒介总是根据自己报道面的选择、报道量的多少,来凸现某些新闻事实,引起受众的注意,使之成为舆论的中心议题,并进而影响大众的观念与行为。而深度报道能够以其力度和密度强烈影响、引导受众,并进而“设置”出可操作的舆论“议程”,这是对新闻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过程。深度报道是充分开发、利用新闻资源的有效途径。

3、对重大题材形成舆论强势,引导舆论导向。

一般来讲,深度报道大都涉及重大题材或社会舆论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因为正是现实生活中这些最集中、最真实、最典型的新闻事实,才能揭示出生活的本质规律,并探究到新闻所涵纳的真理,了解到那些熟而未察的社会生活底蕴及社会生活的发展规律,并给人以启迪。

深度报道在抓住重大的社会问题后,反映该问题深层次的原因,并对它的未来走向作出预测,在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工作中常常起着导向引路的作用。这是因为深度报道,特别是那些集中的连续和系列报道,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对重大题材营造出强大的舆论氛围,形成“轰动效应”,并造成舆论强势。这对于引导舆论、影响舆论,能够起到其它新闻样式所起不到的作用。深度报道既可发挥消息“短、平、快”的作用,又能充分运

用通讯、评论、图片等多种灵活表现形式;既向人们叙述客观事实,吸引读者,又能在其中揭示某种深刻的道理。由于上述优势,深度报道能在一定时期内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再加上新闻媒介的正面引导,便会在受众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从而保证了以正面宣传占据舆论阵地。深度报道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有力保障。

4、更好地进行舆论监督。

深度报道往往与批评性报道、舆论监督三位一体,深度报道是实施舆论监督的重要武器。舆论监督要做好,深度报道是必不可少的表现手法。社会问题的热点、难点和敏感点都是新闻深度报道深入挖掘的重点。深度报道通过观察生活、深入生活,大胆切入社会焦点,针砭时弊,抓取具有震撼力的事实,使受众产生认同感。

舆论监督主要是通过批评性报道进行的。而一般性批评报道与批评性深度报道有所不同。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批评单一的事与人,后者则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模式,对新闻事实进行跨时空、由里到外的综合反映、分析;前者仅仅回答发生了一个什么事件,后者则回答出这个事件产生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内在规律;前者为单一成篇,后者则多可以为连续性、系列性报道,特别是系列性报道能追踪事件的发展过程,有较大的悬念性和引人入胜感。另外,从内容上说,批评性深度报道也往往要比一般性批评报道更加热门和厚重。因此,深度报道能够更好地进行舆论监督。

5、激发受众的参与意识。

深度报道不仅会给受众以强刺激,形成人们的热门话题,还可以唤起各界的参与意识,合力共举,促进问题的解决。这是因为深度报道不是针对个别情况,而是具有普遍性,它所揭示的,大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自然会唤起社会关注,并随着报道的逐步深入,不由自主的参加进来,进行思考,或采取必要行动。

来源: 作者: 魏超 白玉兵 编辑: 匿名


相关文章

  • 调查报告型毕业论文格式(参考样张)(2)
  • 分类号: 2014 学校代码: 12621 密 级: 学 号: 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 关于中国网络新闻的特点的调查报告(以南方都市报发展模式为例) 系别班级: 文学系10本新闻(1)班 专业方向: 新闻学 学 号: 410120140 学 ...查看


  • 试论网络新闻的写作
  • 摘要:从写作学角度来看,网络新闻写作是一个由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写作载体和写作受体四大要素相互联系组合而成的.动态.开放的活动过程.在网络传播中构成网络新闻写作体系的四大要素及网络新闻写作活动都具有与传统新闻写作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网络新 ...查看


  • 报纸 电商:纸媒探索互联网时代新盈利模式
  • 光明网讯(记者 张魏桔)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的生存面临严峻挑战,与新媒体的融合成为大势所趋,一些报刊甚至将向新媒体转型定为自己的头号战略,不断探索新的商业盈利模式. 但是传统媒体在公信力和影响力方面仍拥有不可撼动的绝对优势,通过与电子商务等互 ...查看


  • 加强深度报道 凸显校报特色
  • 加强深度报道凸显校报特色 [摘要]高校校报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和广大受众迫切需求的情况' K,凭借 校园主导媒体地位优势.顺应报纸发展规律,加强深度报道,凸显校报特色,是必 然的选择.高校校报要做好深度报道, 应具有创新意识.做好周密策划.精 ...查看


  • 传统媒体--报纸如何做好体育赛事报道
  • 体育赛事报道中的现场采访是指记者在赛场对运动员.教练员和其他新闻人物进行的实时采访,它是赛事直播的延展,是一种视听信息的重要补充.在当今的体育赛事报道中,现场采访环节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如果运用不当,容易引发争议,有时甚至会引起观众的 ...查看


  • 广播电视概论期末重点
  • 公共管理体制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事业进行行政管理.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全国互联网信息服务监督管理工作.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记协)制定和维护行业标准. 1.坚持依法管理 2.加强行业内部约束 3.加强 ...查看


  • 博客新闻的角色定位_兼谈传统媒体的应对策略
  • 老总论道LAOZONGLUNDAO 博客新闻的角色定位 --兼谈传统媒体的应对策略 □高庆华 博 客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其通过网络传播新闻的潜在价值就被 畅所欲言的博客恰恰弥补了传统媒体及网络的不足. 博客的内幕新闻主要有两方面,娱乐新闻和政 ...查看


  • 浅析"澎湃新闻客户端"的新闻报道策划
  • 摘要:2014年7月22日,由上海报业集团打造的"澎湃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这个以"新闻与思想的最大平台"为标识的新媒体,被业界看成是报纸与新媒体融合的重大尝试,因此倍受关注."澎湃&quo ...查看


  • 新时代网络新闻采访特点研究
  • 摘 要:网络新闻与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不同,无论是在传播对象,还是在传播模式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对于新闻采访的要求也不同.本文主要就新时期网络新闻采访的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时代:网络新闻:采访特点 随着全球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普及率正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