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学案
预习案
1、通假字
①冯,通“凭”乘 ②缪,通“缭”连结、盘绕 ③籍,通“藉”,凌乱
2、词类活用
①舞,动词使动 使„„起舞;泣,使„„哭泣 ②正,形作动 整理
③南,名作状 向南 ④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⑤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 ⑥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⑦侣、友:意动用法 以„„为伴、以„„为友
3、古今异义
①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②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4、一词多义
①望:
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 眺望,向远处看)
②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③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
何为其然也(这样)
④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
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
⑤之: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5、特殊句式
①介宾短语后置②介宾短语后置③宾语前置④宾语前置⑤被动句⑥宾语前置
⑦定语后置⑧判断句⑨主谓倒装
三、 内容初探
1、 第一段自然景物••第三段前半部分历史人文••
2、 乐-悲-喜 “饮酒乐甚”、“托遗响于悲风”、“客喜而笑”。
探究案
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万顷
之茫然。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风月无边,秋景如画。
二、美人,一般认为是君王,自己与君主天各一方,这就写出了苏轼忠君的殷切,希望君主能重用自己,希望自己能为大宋分忧,而自己却遭受贬谪,理想无法实现,所以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感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作者的心情于是由对天地自然界的浩渺的赞美引出对人世不如意的“悲情”,而这种悲情借客人箫声的悲凉反映出来,“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泣孤舟之嫠妇”。苏轼借助夸张,想象,比喻等手法,把洞箫那种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连读者也不由得悲伤起来。
三、古人说这里有“客三悲:
“而今安在哉”-------是古今对比生悲;
“哀吾生之须臾”-------是人生苦短生悲;
“知不可乎骤得”-------是理想与现实矛盾生悲。
消极的人生观。面对短暂的生命、面对无常的人生流露消极悲观的人生观,同时认为历史英雄人物终归化为陈迹,世间万物不过是过眼云烟,都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风流云散。否定历史、否定一切,流露道家的虚无主义思想。
四、A、将曹操与“吾与子”对比。
说明像曹操称雄一世,也逃不脱失败的命运,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更何况我们命运不济,仕途坎坷,只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泛舟喝酒罢了,还谈什么理想,谈什么建功立业?说明人生变幻无常和空虚。
B、蜉蝣和“吾与子”作对比。
说明生命之短暂。
C、“沧海之一粟”和“吾与子”作对比
说明人的渺小。
D、“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作对比
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E、想要像长江、明月、仙人一样长存而不可得。这是现实与理想的对比
说明想长生不老而不能,因此只能“托遗响于悲风”。
五、从变的角度说,天地万物和人也是瞬息万变的: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人也有生老病死,所以天地万物和人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从不变的角度,我和天地万物都是永恒的:江水虽然日夜不停地流,“而未尝往也”,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而卒莫消长也”,作为个体的人,生命虽然短促,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所以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该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六、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既白”呼应“月出于东山之上”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结尾用“反衬”写法,用“杯盘狼藉”的杂乱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 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七、文中“客”和“我”的对话是苏轼让从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通过文章
进行一场超时空的链接。客的回答,正是苏轼自己贬斥黄州后的苦闷和迷惘的写照。所以虽为客语,实际上“主”“客”为一体,反映了作者被贬黄州后思想中的消极面。
这种感情和豪放派风格是不矛盾的。一般人,在忧患于人生短暂和空虚时,很多人以喝
酒,及时行乐自我解救。可是苏轼不是这样,他认同李白的“借酒销愁愁更愁”。俗话说“心病还得心药医”,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助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所以他虽然是借客之口表达自己的悲绪,但“醉翁之意不在酒”,苏轼并不是要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抑客申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
八、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1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4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结合具体段落,找出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和段落以及标志情、景、理三者转换的语句,品味感受。
巩固案
一、基础知识训练
1、【解析】 A项“属”读zhǔ,“窕”读tiǎo;C项“渺”读miǎo,“扁”读piān;D项“樵”读qiáo。【答案】 B
2、【解析】 肴核:菜肴和果品。【答案】 B
3、【解析】 “凌”意为“越过”,“溯”逆着水流的方向而上,“倚”意为“循着”,“缕”意为“细的丝线”。【答案】 C
4、【解析】 B项“属”通“嘱”,劝人饮酒。A.两个“适”第一个是“享有”之意,第二个指“女子出嫁”。C.两个“歌”分别为“歌唱”,“歌曲”。D.两个“虚”分别为“太空”,“月缺”。【答案】 B
5、【解析】 ①中“于”意思是“在”,②中“于”意为“被”;③中“夫”是指示代词“那”,④中“夫”为发语词,引起下文议论。【答案】 D
6、【解析】 ①⑥判断句,②⑤状语后置句,③宾语前置句,④定语后置句,⑦被动句。
【答案】 A
7、【解析】 B项均为“遥望,眺望”之意,动词。A项歌唱,动词;歌词,名词。C项下面,名词;攻下,动词。D项往,动词;好像,动词。【答案】 B
8、【解析】 ①②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③为意动用法,④为名词作状语,⑤为使动用法,⑥也是名词作动词。【答案】 B
9、【解析】 A项中“缪”通“缭”,“属”通“嘱”,“冯”通“凭”;B项只有“属”通“嘱”;C项中“闵”通“悯”;D项无通假字。
【答案】 A
10、【解析】 ①中“乎”相当于“于”;②中“乎”,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③中“之”代词;④中“之”助词“的”。【答案】 D
11、【解析】 A.阴历每月十五日/远看,C.最终,到底/同“猝”,D.互相/偏指一方。
【答案】 B
12、【解析】 A项中“虽”古义为即使;C项中“茫然”的古义是模糊不清的样子,“知”为了解;D项中“可怜”古义是“可爱”。【答案】 B
13、【解析】 B项中美人指所思慕的人;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气。【答案】 B
二、课内阅读提高
14.B.(举:举起)
15.C.(C项中的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A,介词,被/介词,给。B,转折连词,可是/并列连词,可不译。D,介词,在/连词,和)
16.A.(A和例句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渔樵:打鱼砍柴;东: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
流;南:名词作状语,向南;舞:动词使动用法,使„„舞动;侣: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侣)
17.D.(D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安在”即“在安”,“何羡”即“羡何”)
18.B.
19.C.(C项的内容是文章第四段所阐述的,这一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遥想当年曹操、周瑜,再联想自身,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重在抒情)
三、课外阅读延伸
20、D.危,前句是“高”,后句,危坐即端坐。适,前句是“刚好,恰好”,后句为动词“到”。薄,前句为“接近”,后句为“轻视”。披,都是“分开”义。
21、B.既,前句表“已经”,后句是连词。顾,都表转折。其,前句为代词,后句语气副词。以,前句连词,后句介词。
22、D.后赋非情、理、景交融,也没有写出矛盾解决过程
23、(1)有客人却没有美酒,(即使)有美酒也没有佳肴,月光明亮,晚风清爽,怎么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采分点:“如„„何”,意为“对„„怎么办”,这里可以根据上下语境做上述翻译,但译为本意也对,此点只要正确即给1 分。“白“在这里是”明亮“的意思,1分。前后通顺1分)
(2)我返回来登上船,放开船漂荡在江中心,任凭小船漂到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歇息。(采分点:“反”通“返”1分;“听”,听凭,任凭,1分;语言通顺1分) 附:《后赤壁赋》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一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赤壁赋》学案
预习案
1、通假字
①冯,通“凭”乘 ②缪,通“缭”连结、盘绕 ③籍,通“藉”,凌乱
2、词类活用
①舞,动词使动 使„„起舞;泣,使„„哭泣 ②正,形作动 整理
③南,名作状 向南 ④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⑤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 ⑥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⑦侣、友:意动用法 以„„为伴、以„„为友
3、古今异义
①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②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4、一词多义
①望:
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 眺望,向远处看)
②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③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
何为其然也(这样)
④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
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
⑤之: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5、特殊句式
①介宾短语后置②介宾短语后置③宾语前置④宾语前置⑤被动句⑥宾语前置
⑦定语后置⑧判断句⑨主谓倒装
三、 内容初探
1、 第一段自然景物••第三段前半部分历史人文••
2、 乐-悲-喜 “饮酒乐甚”、“托遗响于悲风”、“客喜而笑”。
探究案
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万顷
之茫然。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风月无边,秋景如画。
二、美人,一般认为是君王,自己与君主天各一方,这就写出了苏轼忠君的殷切,希望君主能重用自己,希望自己能为大宋分忧,而自己却遭受贬谪,理想无法实现,所以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感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作者的心情于是由对天地自然界的浩渺的赞美引出对人世不如意的“悲情”,而这种悲情借客人箫声的悲凉反映出来,“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泣孤舟之嫠妇”。苏轼借助夸张,想象,比喻等手法,把洞箫那种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连读者也不由得悲伤起来。
三、古人说这里有“客三悲:
“而今安在哉”-------是古今对比生悲;
“哀吾生之须臾”-------是人生苦短生悲;
“知不可乎骤得”-------是理想与现实矛盾生悲。
消极的人生观。面对短暂的生命、面对无常的人生流露消极悲观的人生观,同时认为历史英雄人物终归化为陈迹,世间万物不过是过眼云烟,都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风流云散。否定历史、否定一切,流露道家的虚无主义思想。
四、A、将曹操与“吾与子”对比。
说明像曹操称雄一世,也逃不脱失败的命运,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更何况我们命运不济,仕途坎坷,只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泛舟喝酒罢了,还谈什么理想,谈什么建功立业?说明人生变幻无常和空虚。
B、蜉蝣和“吾与子”作对比。
说明生命之短暂。
C、“沧海之一粟”和“吾与子”作对比
说明人的渺小。
D、“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作对比
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E、想要像长江、明月、仙人一样长存而不可得。这是现实与理想的对比
说明想长生不老而不能,因此只能“托遗响于悲风”。
五、从变的角度说,天地万物和人也是瞬息万变的: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人也有生老病死,所以天地万物和人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从不变的角度,我和天地万物都是永恒的:江水虽然日夜不停地流,“而未尝往也”,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而卒莫消长也”,作为个体的人,生命虽然短促,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所以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该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六、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既白”呼应“月出于东山之上”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结尾用“反衬”写法,用“杯盘狼藉”的杂乱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 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七、文中“客”和“我”的对话是苏轼让从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通过文章
进行一场超时空的链接。客的回答,正是苏轼自己贬斥黄州后的苦闷和迷惘的写照。所以虽为客语,实际上“主”“客”为一体,反映了作者被贬黄州后思想中的消极面。
这种感情和豪放派风格是不矛盾的。一般人,在忧患于人生短暂和空虚时,很多人以喝
酒,及时行乐自我解救。可是苏轼不是这样,他认同李白的“借酒销愁愁更愁”。俗话说“心病还得心药医”,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助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所以他虽然是借客之口表达自己的悲绪,但“醉翁之意不在酒”,苏轼并不是要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抑客申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
八、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1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4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结合具体段落,找出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和段落以及标志情、景、理三者转换的语句,品味感受。
巩固案
一、基础知识训练
1、【解析】 A项“属”读zhǔ,“窕”读tiǎo;C项“渺”读miǎo,“扁”读piān;D项“樵”读qiáo。【答案】 B
2、【解析】 肴核:菜肴和果品。【答案】 B
3、【解析】 “凌”意为“越过”,“溯”逆着水流的方向而上,“倚”意为“循着”,“缕”意为“细的丝线”。【答案】 C
4、【解析】 B项“属”通“嘱”,劝人饮酒。A.两个“适”第一个是“享有”之意,第二个指“女子出嫁”。C.两个“歌”分别为“歌唱”,“歌曲”。D.两个“虚”分别为“太空”,“月缺”。【答案】 B
5、【解析】 ①中“于”意思是“在”,②中“于”意为“被”;③中“夫”是指示代词“那”,④中“夫”为发语词,引起下文议论。【答案】 D
6、【解析】 ①⑥判断句,②⑤状语后置句,③宾语前置句,④定语后置句,⑦被动句。
【答案】 A
7、【解析】 B项均为“遥望,眺望”之意,动词。A项歌唱,动词;歌词,名词。C项下面,名词;攻下,动词。D项往,动词;好像,动词。【答案】 B
8、【解析】 ①②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③为意动用法,④为名词作状语,⑤为使动用法,⑥也是名词作动词。【答案】 B
9、【解析】 A项中“缪”通“缭”,“属”通“嘱”,“冯”通“凭”;B项只有“属”通“嘱”;C项中“闵”通“悯”;D项无通假字。
【答案】 A
10、【解析】 ①中“乎”相当于“于”;②中“乎”,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③中“之”代词;④中“之”助词“的”。【答案】 D
11、【解析】 A.阴历每月十五日/远看,C.最终,到底/同“猝”,D.互相/偏指一方。
【答案】 B
12、【解析】 A项中“虽”古义为即使;C项中“茫然”的古义是模糊不清的样子,“知”为了解;D项中“可怜”古义是“可爱”。【答案】 B
13、【解析】 B项中美人指所思慕的人;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气。【答案】 B
二、课内阅读提高
14.B.(举:举起)
15.C.(C项中的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A,介词,被/介词,给。B,转折连词,可是/并列连词,可不译。D,介词,在/连词,和)
16.A.(A和例句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渔樵:打鱼砍柴;东: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
流;南:名词作状语,向南;舞:动词使动用法,使„„舞动;侣: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侣)
17.D.(D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安在”即“在安”,“何羡”即“羡何”)
18.B.
19.C.(C项的内容是文章第四段所阐述的,这一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遥想当年曹操、周瑜,再联想自身,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重在抒情)
三、课外阅读延伸
20、D.危,前句是“高”,后句,危坐即端坐。适,前句是“刚好,恰好”,后句为动词“到”。薄,前句为“接近”,后句为“轻视”。披,都是“分开”义。
21、B.既,前句表“已经”,后句是连词。顾,都表转折。其,前句为代词,后句语气副词。以,前句连词,后句介词。
22、D.后赋非情、理、景交融,也没有写出矛盾解决过程
23、(1)有客人却没有美酒,(即使)有美酒也没有佳肴,月光明亮,晚风清爽,怎么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采分点:“如„„何”,意为“对„„怎么办”,这里可以根据上下语境做上述翻译,但译为本意也对,此点只要正确即给1 分。“白“在这里是”明亮“的意思,1分。前后通顺1分)
(2)我返回来登上船,放开船漂荡在江中心,任凭小船漂到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歇息。(采分点:“反”通“返”1分;“听”,听凭,任凭,1分;语言通顺1分) 附:《后赤壁赋》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一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