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答案

《赤壁赋》学案

预习案

1、通假字

①冯,通“凭”乘 ②缪,通“缭”连结、盘绕 ③籍,通“藉”,凌乱

2、词类活用

①舞,动词使动 使„„起舞;泣,使„„哭泣 ②正,形作动 整理

③南,名作状 向南 ④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⑤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 ⑥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⑦侣、友:意动用法 以„„为伴、以„„为友

3、古今异义

①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②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4、一词多义

①望:

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 眺望,向远处看)

②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③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

何为其然也(这样)

④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

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

⑤之: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5、特殊句式

①介宾短语后置②介宾短语后置③宾语前置④宾语前置⑤被动句⑥宾语前置

⑦定语后置⑧判断句⑨主谓倒装

三、 内容初探

1、 第一段自然景物••第三段前半部分历史人文••

2、 乐-悲-喜 “饮酒乐甚”、“托遗响于悲风”、“客喜而笑”。

探究案

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万顷

之茫然。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风月无边,秋景如画。

二、美人,一般认为是君王,自己与君主天各一方,这就写出了苏轼忠君的殷切,希望君主能重用自己,希望自己能为大宋分忧,而自己却遭受贬谪,理想无法实现,所以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感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作者的心情于是由对天地自然界的浩渺的赞美引出对人世不如意的“悲情”,而这种悲情借客人箫声的悲凉反映出来,“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泣孤舟之嫠妇”。苏轼借助夸张,想象,比喻等手法,把洞箫那种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连读者也不由得悲伤起来。

三、古人说这里有“客三悲:

“而今安在哉”-------是古今对比生悲;

“哀吾生之须臾”-------是人生苦短生悲;

“知不可乎骤得”-------是理想与现实矛盾生悲。

消极的人生观。面对短暂的生命、面对无常的人生流露消极悲观的人生观,同时认为历史英雄人物终归化为陈迹,世间万物不过是过眼云烟,都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风流云散。否定历史、否定一切,流露道家的虚无主义思想。

四、A、将曹操与“吾与子”对比。

说明像曹操称雄一世,也逃不脱失败的命运,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更何况我们命运不济,仕途坎坷,只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泛舟喝酒罢了,还谈什么理想,谈什么建功立业?说明人生变幻无常和空虚。

B、蜉蝣和“吾与子”作对比。

说明生命之短暂。

C、“沧海之一粟”和“吾与子”作对比

说明人的渺小。

D、“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作对比

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E、想要像长江、明月、仙人一样长存而不可得。这是现实与理想的对比

说明想长生不老而不能,因此只能“托遗响于悲风”。

五、从变的角度说,天地万物和人也是瞬息万变的: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人也有生老病死,所以天地万物和人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从不变的角度,我和天地万物都是永恒的:江水虽然日夜不停地流,“而未尝往也”,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而卒莫消长也”,作为个体的人,生命虽然短促,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所以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该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六、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既白”呼应“月出于东山之上”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结尾用“反衬”写法,用“杯盘狼藉”的杂乱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 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七、文中“客”和“我”的对话是苏轼让从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通过文章

进行一场超时空的链接。客的回答,正是苏轼自己贬斥黄州后的苦闷和迷惘的写照。所以虽为客语,实际上“主”“客”为一体,反映了作者被贬黄州后思想中的消极面。

这种感情和豪放派风格是不矛盾的。一般人,在忧患于人生短暂和空虚时,很多人以喝

酒,及时行乐自我解救。可是苏轼不是这样,他认同李白的“借酒销愁愁更愁”。俗话说“心病还得心药医”,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助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所以他虽然是借客之口表达自己的悲绪,但“醉翁之意不在酒”,苏轼并不是要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抑客申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

八、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1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4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结合具体段落,找出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和段落以及标志情、景、理三者转换的语句,品味感受。

巩固案

一、基础知识训练

1、【解析】 A项“属”读zhǔ,“窕”读tiǎo;C项“渺”读miǎo,“扁”读piān;D项“樵”读qiáo。【答案】 B

2、【解析】 肴核:菜肴和果品。【答案】 B

3、【解析】 “凌”意为“越过”,“溯”逆着水流的方向而上,“倚”意为“循着”,“缕”意为“细的丝线”。【答案】 C

4、【解析】 B项“属”通“嘱”,劝人饮酒。A.两个“适”第一个是“享有”之意,第二个指“女子出嫁”。C.两个“歌”分别为“歌唱”,“歌曲”。D.两个“虚”分别为“太空”,“月缺”。【答案】 B

5、【解析】 ①中“于”意思是“在”,②中“于”意为“被”;③中“夫”是指示代词“那”,④中“夫”为发语词,引起下文议论。【答案】 D

6、【解析】 ①⑥判断句,②⑤状语后置句,③宾语前置句,④定语后置句,⑦被动句。

【答案】 A

7、【解析】 B项均为“遥望,眺望”之意,动词。A项歌唱,动词;歌词,名词。C项下面,名词;攻下,动词。D项往,动词;好像,动词。【答案】 B

8、【解析】 ①②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③为意动用法,④为名词作状语,⑤为使动用法,⑥也是名词作动词。【答案】 B

9、【解析】 A项中“缪”通“缭”,“属”通“嘱”,“冯”通“凭”;B项只有“属”通“嘱”;C项中“闵”通“悯”;D项无通假字。

【答案】 A

10、【解析】 ①中“乎”相当于“于”;②中“乎”,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③中“之”代词;④中“之”助词“的”。【答案】 D

11、【解析】 A.阴历每月十五日/远看,C.最终,到底/同“猝”,D.互相/偏指一方。

【答案】 B

12、【解析】 A项中“虽”古义为即使;C项中“茫然”的古义是模糊不清的样子,“知”为了解;D项中“可怜”古义是“可爱”。【答案】 B

13、【解析】 B项中美人指所思慕的人;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气。【答案】 B

二、课内阅读提高

14.B.(举:举起)

15.C.(C项中的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A,介词,被/介词,给。B,转折连词,可是/并列连词,可不译。D,介词,在/连词,和)

16.A.(A和例句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渔樵:打鱼砍柴;东: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

流;南:名词作状语,向南;舞:动词使动用法,使„„舞动;侣: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侣)

17.D.(D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安在”即“在安”,“何羡”即“羡何”)

18.B.

19.C.(C项的内容是文章第四段所阐述的,这一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遥想当年曹操、周瑜,再联想自身,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重在抒情)

三、课外阅读延伸

20、D.危,前句是“高”,后句,危坐即端坐。适,前句是“刚好,恰好”,后句为动词“到”。薄,前句为“接近”,后句为“轻视”。披,都是“分开”义。

21、B.既,前句表“已经”,后句是连词。顾,都表转折。其,前句为代词,后句语气副词。以,前句连词,后句介词。

22、D.后赋非情、理、景交融,也没有写出矛盾解决过程

23、(1)有客人却没有美酒,(即使)有美酒也没有佳肴,月光明亮,晚风清爽,怎么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采分点:“如„„何”,意为“对„„怎么办”,这里可以根据上下语境做上述翻译,但译为本意也对,此点只要正确即给1 分。“白“在这里是”明亮“的意思,1分。前后通顺1分)

(2)我返回来登上船,放开船漂荡在江中心,任凭小船漂到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歇息。(采分点:“反”通“返”1分;“听”,听凭,任凭,1分;语言通顺1分) 附:《后赤壁赋》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一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赤壁赋》学案

预习案

1、通假字

①冯,通“凭”乘 ②缪,通“缭”连结、盘绕 ③籍,通“藉”,凌乱

2、词类活用

①舞,动词使动 使„„起舞;泣,使„„哭泣 ②正,形作动 整理

③南,名作状 向南 ④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⑤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 ⑥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⑦侣、友:意动用法 以„„为伴、以„„为友

3、古今异义

①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②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4、一词多义

①望:

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 眺望,向远处看)

②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③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

何为其然也(这样)

④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

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

⑤之: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5、特殊句式

①介宾短语后置②介宾短语后置③宾语前置④宾语前置⑤被动句⑥宾语前置

⑦定语后置⑧判断句⑨主谓倒装

三、 内容初探

1、 第一段自然景物••第三段前半部分历史人文••

2、 乐-悲-喜 “饮酒乐甚”、“托遗响于悲风”、“客喜而笑”。

探究案

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万顷

之茫然。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风月无边,秋景如画。

二、美人,一般认为是君王,自己与君主天各一方,这就写出了苏轼忠君的殷切,希望君主能重用自己,希望自己能为大宋分忧,而自己却遭受贬谪,理想无法实现,所以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感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作者的心情于是由对天地自然界的浩渺的赞美引出对人世不如意的“悲情”,而这种悲情借客人箫声的悲凉反映出来,“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泣孤舟之嫠妇”。苏轼借助夸张,想象,比喻等手法,把洞箫那种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连读者也不由得悲伤起来。

三、古人说这里有“客三悲:

“而今安在哉”-------是古今对比生悲;

“哀吾生之须臾”-------是人生苦短生悲;

“知不可乎骤得”-------是理想与现实矛盾生悲。

消极的人生观。面对短暂的生命、面对无常的人生流露消极悲观的人生观,同时认为历史英雄人物终归化为陈迹,世间万物不过是过眼云烟,都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风流云散。否定历史、否定一切,流露道家的虚无主义思想。

四、A、将曹操与“吾与子”对比。

说明像曹操称雄一世,也逃不脱失败的命运,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更何况我们命运不济,仕途坎坷,只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泛舟喝酒罢了,还谈什么理想,谈什么建功立业?说明人生变幻无常和空虚。

B、蜉蝣和“吾与子”作对比。

说明生命之短暂。

C、“沧海之一粟”和“吾与子”作对比

说明人的渺小。

D、“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作对比

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E、想要像长江、明月、仙人一样长存而不可得。这是现实与理想的对比

说明想长生不老而不能,因此只能“托遗响于悲风”。

五、从变的角度说,天地万物和人也是瞬息万变的: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人也有生老病死,所以天地万物和人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从不变的角度,我和天地万物都是永恒的:江水虽然日夜不停地流,“而未尝往也”,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而卒莫消长也”,作为个体的人,生命虽然短促,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所以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该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六、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既白”呼应“月出于东山之上”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结尾用“反衬”写法,用“杯盘狼藉”的杂乱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 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七、文中“客”和“我”的对话是苏轼让从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通过文章

进行一场超时空的链接。客的回答,正是苏轼自己贬斥黄州后的苦闷和迷惘的写照。所以虽为客语,实际上“主”“客”为一体,反映了作者被贬黄州后思想中的消极面。

这种感情和豪放派风格是不矛盾的。一般人,在忧患于人生短暂和空虚时,很多人以喝

酒,及时行乐自我解救。可是苏轼不是这样,他认同李白的“借酒销愁愁更愁”。俗话说“心病还得心药医”,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助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所以他虽然是借客之口表达自己的悲绪,但“醉翁之意不在酒”,苏轼并不是要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抑客申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

八、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1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4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结合具体段落,找出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和段落以及标志情、景、理三者转换的语句,品味感受。

巩固案

一、基础知识训练

1、【解析】 A项“属”读zhǔ,“窕”读tiǎo;C项“渺”读miǎo,“扁”读piān;D项“樵”读qiáo。【答案】 B

2、【解析】 肴核:菜肴和果品。【答案】 B

3、【解析】 “凌”意为“越过”,“溯”逆着水流的方向而上,“倚”意为“循着”,“缕”意为“细的丝线”。【答案】 C

4、【解析】 B项“属”通“嘱”,劝人饮酒。A.两个“适”第一个是“享有”之意,第二个指“女子出嫁”。C.两个“歌”分别为“歌唱”,“歌曲”。D.两个“虚”分别为“太空”,“月缺”。【答案】 B

5、【解析】 ①中“于”意思是“在”,②中“于”意为“被”;③中“夫”是指示代词“那”,④中“夫”为发语词,引起下文议论。【答案】 D

6、【解析】 ①⑥判断句,②⑤状语后置句,③宾语前置句,④定语后置句,⑦被动句。

【答案】 A

7、【解析】 B项均为“遥望,眺望”之意,动词。A项歌唱,动词;歌词,名词。C项下面,名词;攻下,动词。D项往,动词;好像,动词。【答案】 B

8、【解析】 ①②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③为意动用法,④为名词作状语,⑤为使动用法,⑥也是名词作动词。【答案】 B

9、【解析】 A项中“缪”通“缭”,“属”通“嘱”,“冯”通“凭”;B项只有“属”通“嘱”;C项中“闵”通“悯”;D项无通假字。

【答案】 A

10、【解析】 ①中“乎”相当于“于”;②中“乎”,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③中“之”代词;④中“之”助词“的”。【答案】 D

11、【解析】 A.阴历每月十五日/远看,C.最终,到底/同“猝”,D.互相/偏指一方。

【答案】 B

12、【解析】 A项中“虽”古义为即使;C项中“茫然”的古义是模糊不清的样子,“知”为了解;D项中“可怜”古义是“可爱”。【答案】 B

13、【解析】 B项中美人指所思慕的人;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气。【答案】 B

二、课内阅读提高

14.B.(举:举起)

15.C.(C项中的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A,介词,被/介词,给。B,转折连词,可是/并列连词,可不译。D,介词,在/连词,和)

16.A.(A和例句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渔樵:打鱼砍柴;东: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

流;南:名词作状语,向南;舞:动词使动用法,使„„舞动;侣: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侣)

17.D.(D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安在”即“在安”,“何羡”即“羡何”)

18.B.

19.C.(C项的内容是文章第四段所阐述的,这一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遥想当年曹操、周瑜,再联想自身,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重在抒情)

三、课外阅读延伸

20、D.危,前句是“高”,后句,危坐即端坐。适,前句是“刚好,恰好”,后句为动词“到”。薄,前句为“接近”,后句为“轻视”。披,都是“分开”义。

21、B.既,前句表“已经”,后句是连词。顾,都表转折。其,前句为代词,后句语气副词。以,前句连词,后句介词。

22、D.后赋非情、理、景交融,也没有写出矛盾解决过程

23、(1)有客人却没有美酒,(即使)有美酒也没有佳肴,月光明亮,晚风清爽,怎么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采分点:“如„„何”,意为“对„„怎么办”,这里可以根据上下语境做上述翻译,但译为本意也对,此点只要正确即给1 分。“白“在这里是”明亮“的意思,1分。前后通顺1分)

(2)我返回来登上船,放开船漂荡在江中心,任凭小船漂到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歇息。(采分点:“反”通“返”1分;“听”,听凭,任凭,1分;语言通顺1分) 附:《后赤壁赋》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一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相关文章

  • 文赤壁阅读答案
  •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 ...查看


  •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 1.东汉与西汉合称汉朝.下列有关东汉末年局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政局混乱 B.经济发展 C.国富民强 D.中央集权 2.(2011·广西贵港)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哪一个军阀( ). A.刘备 B.袁绍 C.孙权 D.刘禅 ...查看


  • [念奴娇.赤壁怀古]练习及答案
  • 一.<念奴娇 赤壁怀古>同步练习 班级 姓名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樯橹(qiáng) 酹(lèi) 吟啸(xiào) 羽扇纶巾(guān) B .笺注(qiān) 赤鼻矶(jī) 蓑衣(suō) 料 ...查看


  •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附答案
  •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 [自主学习目标] 1.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3.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自主学习重难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诵读本词诵读 ...查看


  • 赤壁赋(节选)阅读答案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赤壁赋(节选)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查看


  •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 (人教版必修2 )
  • 必修2 Ⅰ. 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诗经>两首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qu ...查看


  • 高考第一轮复习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二[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复习教案
  • 2011届高考第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二<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复习教案 本单元所选是写景记游的散文.<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的作品,其余两篇是宋代的作品. 我国古代散文的产生是从简单的记事开始的,逐渐发展而有叙事记人的史传散 ...查看


  • 赤壁赋文言知识归纳及答案
  • <赤壁赋>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 ②山川相缪(. ③举酒属客\举匏樽以相属(.. ④杯盘狼籍(通"藉",狼藉) . 2.古今异义词 ①徘徊于斗牛 ...查看


  • 赤壁赋(节选)阅读答案
  •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赤壁赋(节选)     苏  轼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