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知识清单
一.相关链接
1. 左丘明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 姓丘, 名明。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曾任鲁国史官, 为注解《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 又作《国语》, 这两本书因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 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而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左丘明也因此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 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2. 《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
二.字音
秦军氾( ) 南 夫( ) 晋何厌之有 无能为( ) 也矣 失其所与, 不知( ) 共( ) 其乏困 秦伯说( ), 与郑人盟 若不阙( ) 秦 微夫( ) 人之力 夜缒( ) 而出 佚之狐( ) 使杞( ) 子、逢( )孙 戍( )之
三.文言常识
1. 识通假
(1)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了) (2)共其乏困(“共”同“供”, 供给)
(3)秦伯说, 与郑人盟(“说”同“悦”, 高兴) (4)失其所与, 不知(“知”同“智”, 明智)
2. 一词多义
(1)焉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哪里,怎么)
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哪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从这里)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2)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动词,如果没有)
微言大义(形容词,幽微,精妙)
见微知著(形容词作名词,隐蔽,指不显露的事情)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副词,暗暗地)
动刀甚微(形容词,细小,轻微)
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形容词,卑贱)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副词,稍微,略微)
(3)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动词,推辞)
停数日,辞去(动词,告别)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名词,言辞)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名词,口实)
(4)其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它的)
吾其还也(副词,表示商量语气,还是)
其真无马邪(副词,表示反问,难道)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代词,他们的;语气副词,表感叹)
(6)之 是寡人之过也(助词,的)
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取独)
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助词,定后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前标志)
4. 辨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 在晚上)②既东封郑(向东)③夜, 缒而出(在夜里) (2)名词作动词晋军函陵(驻军) 既东封郑(成为边界) (3)动词的使动用法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亡)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 (5)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地) ②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缺乏的东西) 5. 特殊句式 (1)被动句 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亡”含有被动意味)
(2)宾语前置句
夫晋, 何厌之有(用“之”提示宾语前置)
(3)判断句
①邻之厚, 君之薄也(用“也”表判断)②以乱易整, 不武(句子内容结构带判断意味)
四.翻译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它(指郑国)对晋国君无礼,而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和楚国订立盟约。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跨越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自己的边邑,您知道这一定很困难啊。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晋国)的土地呢?邻国变得强大,就是您的力量变得弱小啊。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如果放弃攻打郑国,把郑国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往时,(郑国)就能供给他们缺乏的物资。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弊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不会达到这个地步。凭借他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失去与自己结盟的人,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清单
一.相关链接
1. 左丘明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 姓丘, 名明。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曾任鲁国史官, 为注解《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 又作《国语》, 这两本书因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 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而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左丘明也因此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 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2. 《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
二.字音
秦军氾( ) 南 夫( ) 晋何厌之有 无能为( ) 也矣 失其所与, 不知( ) 共( ) 其乏困 秦伯说( ), 与郑人盟 若不阙( ) 秦 微夫( ) 人之力 夜缒( ) 而出 佚之狐( ) 使杞( ) 子、逢( )孙 戍( )之
三.文言常识
1. 识通假
(1)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了) (2)共其乏困(“共”同“供”, 供给)
(3)秦伯说, 与郑人盟(“说”同“悦”, 高兴) (4)失其所与, 不知(“知”同“智”, 明智)
2. 一词多义
(1)焉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哪里,怎么)
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哪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从这里)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2)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动词,如果没有)
微言大义(形容词,幽微,精妙)
见微知著(形容词作名词,隐蔽,指不显露的事情)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副词,暗暗地)
动刀甚微(形容词,细小,轻微)
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形容词,卑贱)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副词,稍微,略微)
(3)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动词,推辞)
停数日,辞去(动词,告别)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名词,言辞)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名词,口实)
(4)其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它的)
吾其还也(副词,表示商量语气,还是)
其真无马邪(副词,表示反问,难道)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代词,他们的;语气副词,表感叹)
(6)之 是寡人之过也(助词,的)
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取独)
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助词,定后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前标志)
4. 辨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 在晚上)②既东封郑(向东)③夜, 缒而出(在夜里) (2)名词作动词晋军函陵(驻军) 既东封郑(成为边界) (3)动词的使动用法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亡)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 (5)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地) ②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缺乏的东西) 5. 特殊句式 (1)被动句 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亡”含有被动意味)
(2)宾语前置句
夫晋, 何厌之有(用“之”提示宾语前置)
(3)判断句
①邻之厚, 君之薄也(用“也”表判断)②以乱易整, 不武(句子内容结构带判断意味)
四.翻译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它(指郑国)对晋国君无礼,而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和楚国订立盟约。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跨越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自己的边邑,您知道这一定很困难啊。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晋国)的土地呢?邻国变得强大,就是您的力量变得弱小啊。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如果放弃攻打郑国,把郑国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往时,(郑国)就能供给他们缺乏的物资。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弊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不会达到这个地步。凭借他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失去与自己结盟的人,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