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管理综合库

第一章 农业 农村 农民

农业

农业的内涵与外延:

农业一般是指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家畜、家禽的生产事业。农业是人类社会与大自然关系最为紧密的物质生产部门,也是最古老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狭义上则只包括种植业。通常农业是指广义的农业。

农业的特征:

农业是生产植物、动物性产品的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本质区别在于农业是利用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过程进行的生产,是生命物质的再生产,也是有机体的自然再生产过程。最根本的特征在于他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有机交织在一起的过程。特点:土地的特殊重要性、受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强烈影响和制约、周期性和季节性、动植物生产是生态循环系统中紧密联系的重要环节、适合于家庭经营。

农业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独立和发展的基础;是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作用 贡献可归结为产品、市场、要素和外贸四方面。农产品出口对于调整国内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调节国内市场供求、把握市场主动权等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吸纳大量劳动力。

生态环境作用 改造自然环境。治理污染、减小温室效应、净化空气。

文化作用

农村

农村的界定:不同于城市、城镇而从事农业的农民聚居地。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 相对于城市的称谓,指农业区,有集镇、村落,以农业产业(自然经济和第一产业)为主,包括各种农场(包括畜牧和水产养殖场)、林场(林业生产区)、园艺和蔬菜生产等。跟人口集中的城镇比较,农村地区人口呈散落居住。

现阶段我国农村特征:从1979年开始,农村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为主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的商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都得了较快的发展。

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理论基础: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由于工、农业部门间存在着巨大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在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超前进行了工业化,优先建立了现代工业部门。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及影响: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并存)。 二元经济结构对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双重的影响: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从其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是在原有传统落后的经济基础上,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的发展和机器大工业的产生,逐渐出现了城市的现代经济部门,从而形成了二元经济结构。讲来再由二元经济结构过度到一元的现代经济。所以,二元经济结构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随着现代经济的产生而现代经济有相对不发达的条件下形成的。然而 ,既然有了一定程度和规模的现代经济,它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设备的支持;二是可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积累一定资金,支援传统部门的发展与开发,促进传统部门的现代化改造;三是它具有经济发展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吸引和推动传统部门的创新,引导传统部门走向现代化。

另一方面,二元经济结构如果长期存在和延续,特别是城乡二元经济差别长期不断扩大,就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这种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造成传统部门的长期落后,是农业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资金积累和农业收入低下,阻滞农业的现代化。而农业劳动者在利益的驱动下,会过度流向收入水平较高的城市,造成农业的萎缩。二是制约现代部门,特别是城市现代工业的发展。落后的传统农业,会限制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粮食、原料、副产品、市场等作用的发挥,从而不利于现代经济的发展。而且农村劳动力过度流向城市,会导致城市困难以承受而产生各种城市弊端,如公用设施不足、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不安定等。三是导致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的拉大,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稳定发展。 中国二元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一)首先要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认识改革和完善那些导致其产生并存在的有关制度措施;并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供给机制,进行制度创新。(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弥补城乡市场差异;增强农民的购买力(三)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大力培育农民的现代意识,从意识形态上消除二元结构,帮助农民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四)城市化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科学合理的推进城市化进程,是我国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政府管理面临着挑战,转变管理模式成为城市化能否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对城市化进程的管理模式。

农民

农民的内涵:长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农民问题的界定: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 工业化与农民问题:是指中国大陆农民进城从事非农工作,却未改变农民身份,未被城市认同接纳,他们处在产业的边缘、城乡的边缘、体制的边缘,由此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农民工问题的根源,在于城市政府和市民对农民进城务工的自私荒谬认识(让农民进城为自己服务,但子女教育和伤老病死都回老家)和依靠自己的垄断权力而排斥农民,长期实行二元户籍制度和一系列愚蠢的歧视政策。

我国的农民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接近9亿,占全国人口70%;农业人口达7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50.1%。“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考虑农业自身的体系化发展,还必须考虑三大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重大,不仅是农民兄弟的切盼,也是目前党和政府的大事。

解决“三农”问题关系国民经济全局,要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虽然解决“三农”问题的许多措施都与资金的投入密切相关,但是近几年来的金融体制改革所存在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对县域经济,特别是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投入相对不足。农业产业本身的体制问题也影响金融资本向其流动,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的农民问题:随着人民公社制度的解体,农村居民开始实际上重新拥有土地,即理论上的“包产到户”,农民开始完全拥有土地的经营权。过去的以粮食生产为主的集体经济转为农户自主经营的私营经济。农村由过去的种植业为主转向多种产业,乡镇企业(1990年代以后基本上全部转化为私人企业即“民营企业”)获得较快发展。至此,按照农业生产结构变化和就业途经,农民群体开始演化。

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亦工亦农的群体,多为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即被雇于在当地企

业,同时兼顾家庭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如沿海地区、内陆地区的城郊和集镇。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问题的实质: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合法权益保护:

第二章 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

农业的发展阶段

原始农业:是指以石器棍棒等位生产工具,以传统的直接经验为生产技术,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主要依靠自然循环来恢复地力的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自新石器时代到铁器农具出现为止。

传统农业:是以铁器农具为生产工具,以人力、畜力为动力,主要依靠手工操作的农业。是农业的早期发展阶段,起源于新时期末期,止于19世纪后期。

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农业。萌芽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时期,二战后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

现代农业的特点

农业运行市场化;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农业发展可持续化;组织管理逐步科学化。 市场农业:以市场配置和作用为导向的农业。

农业运行市场化的作用:

市场化农业的动力:

农业市场化的表现:

农业现代化

内涵: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科技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内容:生产手段,生产技术,劳动者,组织管理的现代化。

指标体系:设置原则,全面性、重点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资源和环境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

发展模式:一个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究竟采用哪种起步方式,一般来说取决于当时的土地、劳动力和工业化水平。

国外农业现代化模式 美国模式,地广人稀、以机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起步,机械技术占了主导地位的农业现代化;日本模式,以生物技术为农业技术创新的重点,以缓解土地资源不足,提高单产,增加农业供给;西欧模式,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并进,把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实行物力投资和智力投资并举,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园林化,既提高了土地生产率,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这种划分仅是从农业现代化过程的起步方式上看的。实际上,农业现代化是通过多元技术变革实现的,而不是单一技术变革。工业的发展要求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并引起城市对土地的需求增加等,这些因素改变了生产要素的价格,这是促进农业多种技术交互变革,刺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真正原因,也是二元经济结构消除的真正原因。

国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现代生物技术农业。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战略方针,必须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如何既不改变这种体制,又实现农业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是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最重大的课题。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在转移农

业剩余劳动力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规模经营;必须以科技进步为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必须兼顾土地生产率目标和劳动生产率目标;要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化组织建设为条件;必须突破就农业论农业的局限性;必须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道路 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现代生物技术,促进生态建设现代化,发展农业信息化,推广应用适用农业技术,完善农业科技研究开发及推广体系。

第三章 农业生产要素总论

农业生产要素的构成

农业生产要素的内涵: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获得人们需要的各种农产品所必须投入的各种基本要素的总称。

农业生产要素分类的演变:

第一章 农业 农村 农民

农业

农业的内涵与外延:

农业一般是指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家畜、家禽的生产事业。农业是人类社会与大自然关系最为紧密的物质生产部门,也是最古老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狭义上则只包括种植业。通常农业是指广义的农业。

农业的特征:

农业是生产植物、动物性产品的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本质区别在于农业是利用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过程进行的生产,是生命物质的再生产,也是有机体的自然再生产过程。最根本的特征在于他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有机交织在一起的过程。特点:土地的特殊重要性、受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强烈影响和制约、周期性和季节性、动植物生产是生态循环系统中紧密联系的重要环节、适合于家庭经营。

农业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独立和发展的基础;是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作用 贡献可归结为产品、市场、要素和外贸四方面。农产品出口对于调整国内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调节国内市场供求、把握市场主动权等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吸纳大量劳动力。

生态环境作用 改造自然环境。治理污染、减小温室效应、净化空气。

文化作用

农村

农村的界定:不同于城市、城镇而从事农业的农民聚居地。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 相对于城市的称谓,指农业区,有集镇、村落,以农业产业(自然经济和第一产业)为主,包括各种农场(包括畜牧和水产养殖场)、林场(林业生产区)、园艺和蔬菜生产等。跟人口集中的城镇比较,农村地区人口呈散落居住。

现阶段我国农村特征:从1979年开始,农村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为主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的商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都得了较快的发展。

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理论基础: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由于工、农业部门间存在着巨大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在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超前进行了工业化,优先建立了现代工业部门。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及影响: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并存)。 二元经济结构对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双重的影响: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从其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是在原有传统落后的经济基础上,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的发展和机器大工业的产生,逐渐出现了城市的现代经济部门,从而形成了二元经济结构。讲来再由二元经济结构过度到一元的现代经济。所以,二元经济结构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随着现代经济的产生而现代经济有相对不发达的条件下形成的。然而 ,既然有了一定程度和规模的现代经济,它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设备的支持;二是可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积累一定资金,支援传统部门的发展与开发,促进传统部门的现代化改造;三是它具有经济发展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吸引和推动传统部门的创新,引导传统部门走向现代化。

另一方面,二元经济结构如果长期存在和延续,特别是城乡二元经济差别长期不断扩大,就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这种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造成传统部门的长期落后,是农业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资金积累和农业收入低下,阻滞农业的现代化。而农业劳动者在利益的驱动下,会过度流向收入水平较高的城市,造成农业的萎缩。二是制约现代部门,特别是城市现代工业的发展。落后的传统农业,会限制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粮食、原料、副产品、市场等作用的发挥,从而不利于现代经济的发展。而且农村劳动力过度流向城市,会导致城市困难以承受而产生各种城市弊端,如公用设施不足、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不安定等。三是导致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的拉大,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稳定发展。 中国二元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一)首先要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认识改革和完善那些导致其产生并存在的有关制度措施;并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供给机制,进行制度创新。(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弥补城乡市场差异;增强农民的购买力(三)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大力培育农民的现代意识,从意识形态上消除二元结构,帮助农民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四)城市化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科学合理的推进城市化进程,是我国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政府管理面临着挑战,转变管理模式成为城市化能否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对城市化进程的管理模式。

农民

农民的内涵:长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农民问题的界定: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 工业化与农民问题:是指中国大陆农民进城从事非农工作,却未改变农民身份,未被城市认同接纳,他们处在产业的边缘、城乡的边缘、体制的边缘,由此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农民工问题的根源,在于城市政府和市民对农民进城务工的自私荒谬认识(让农民进城为自己服务,但子女教育和伤老病死都回老家)和依靠自己的垄断权力而排斥农民,长期实行二元户籍制度和一系列愚蠢的歧视政策。

我国的农民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接近9亿,占全国人口70%;农业人口达7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50.1%。“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考虑农业自身的体系化发展,还必须考虑三大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重大,不仅是农民兄弟的切盼,也是目前党和政府的大事。

解决“三农”问题关系国民经济全局,要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虽然解决“三农”问题的许多措施都与资金的投入密切相关,但是近几年来的金融体制改革所存在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对县域经济,特别是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投入相对不足。农业产业本身的体制问题也影响金融资本向其流动,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的农民问题:随着人民公社制度的解体,农村居民开始实际上重新拥有土地,即理论上的“包产到户”,农民开始完全拥有土地的经营权。过去的以粮食生产为主的集体经济转为农户自主经营的私营经济。农村由过去的种植业为主转向多种产业,乡镇企业(1990年代以后基本上全部转化为私人企业即“民营企业”)获得较快发展。至此,按照农业生产结构变化和就业途经,农民群体开始演化。

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亦工亦农的群体,多为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即被雇于在当地企

业,同时兼顾家庭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如沿海地区、内陆地区的城郊和集镇。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问题的实质: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合法权益保护:

第二章 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

农业的发展阶段

原始农业:是指以石器棍棒等位生产工具,以传统的直接经验为生产技术,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主要依靠自然循环来恢复地力的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自新石器时代到铁器农具出现为止。

传统农业:是以铁器农具为生产工具,以人力、畜力为动力,主要依靠手工操作的农业。是农业的早期发展阶段,起源于新时期末期,止于19世纪后期。

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农业。萌芽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时期,二战后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

现代农业的特点

农业运行市场化;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农业发展可持续化;组织管理逐步科学化。 市场农业:以市场配置和作用为导向的农业。

农业运行市场化的作用:

市场化农业的动力:

农业市场化的表现:

农业现代化

内涵: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科技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内容:生产手段,生产技术,劳动者,组织管理的现代化。

指标体系:设置原则,全面性、重点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资源和环境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

发展模式:一个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究竟采用哪种起步方式,一般来说取决于当时的土地、劳动力和工业化水平。

国外农业现代化模式 美国模式,地广人稀、以机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起步,机械技术占了主导地位的农业现代化;日本模式,以生物技术为农业技术创新的重点,以缓解土地资源不足,提高单产,增加农业供给;西欧模式,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并进,把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实行物力投资和智力投资并举,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园林化,既提高了土地生产率,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这种划分仅是从农业现代化过程的起步方式上看的。实际上,农业现代化是通过多元技术变革实现的,而不是单一技术变革。工业的发展要求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并引起城市对土地的需求增加等,这些因素改变了生产要素的价格,这是促进农业多种技术交互变革,刺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真正原因,也是二元经济结构消除的真正原因。

国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现代生物技术农业。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战略方针,必须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如何既不改变这种体制,又实现农业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是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最重大的课题。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在转移农

业剩余劳动力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规模经营;必须以科技进步为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必须兼顾土地生产率目标和劳动生产率目标;要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化组织建设为条件;必须突破就农业论农业的局限性;必须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道路 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现代生物技术,促进生态建设现代化,发展农业信息化,推广应用适用农业技术,完善农业科技研究开发及推广体系。

第三章 农业生产要素总论

农业生产要素的构成

农业生产要素的内涵: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获得人们需要的各种农产品所必须投入的各种基本要素的总称。

农业生产要素分类的演变:


相关文章

  • 浅谈对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的认识
  • 政策法规 2010年第2期 浅谈对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的认识 2 张丽霞1, (1甘肃农业大学,甘肃兰州730070:2甘肃省农业执法总队,甘肃兰州73000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转换改革的进行,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出现一种新的执法趋 ...查看


  • 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 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组织实施的以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的一项战略措施.在邹城市农业开发办的关心支持下,张庄镇科学规划.狠抓落实,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 ...查看


  • 财政部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
  • 财政部日前下发<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2017年确定河北.山西等18个省份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中央财政从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补助资金中统筹安排,支持试 ...查看


  • 农业综合执法现状及难点分析 - 荣昌兽医网
  • 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也是政府正确履行职责的基本准则.农业执法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农,依法行政,实行农业综合执法是真正做到确保"三农"利益的具体体现.作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查看


  • 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办法
  •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农业综合开发财务行为,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结合财政体制.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依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29号)及相关财务规则,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查看


  • 影响江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与对策
  • 江西省价格理论研究所  新建县物价局联合课题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 ...查看


  • 四川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川办发[2017]5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四川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查看


  •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第一批试点建设
  • 附件: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第一批试点建设 依托单位和岗位聘用人员名单(2007-2010年) 一.水稻 (一)国家水稻产业技术研发中心 建设依托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首席科学家:程式华 1.育种与繁育研究室 建设依托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查看


  • 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 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李新水 杨明杏 2005年第3期 --政策聚焦 今年1月3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意见>作为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了.从去年开始,每年中央一号文 ...查看


  • 曾都区2005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竣工项目自验报告
  • 湖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根据<湖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认真开展2005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在建项目专项检查的通知>(鄂农办函[2006]19号)和国家.省.市有关农业综合开发竣工项目验收的要求,我区于8月下旬在市农发办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