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及应对 一、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背景及其原因
次级房屋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住房按揭借款人提供的贷款。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形成了有利于次级房屋贷款发展的经济和法律环境,增强了贷款机构发放抵押贷款的动机。1998~2006年,美国次级贷款占总贷款的规模急剧上升,截至2006年的四季度,接近了15%的水平。次级贷款规模的扩大、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以及对衍生品的投资热情高涨是同时出现且存在内在联系的,而这既造成了繁荣,也孕育了目前的次贷危机。由于美联储自2004年以来连续加息,利率的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同时美国住房市场也开始大幅降温。很多贷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从而引发次级贷款机构亏损或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的次贷危机。
美国次级贷款之所以引发贷款本身及相关债券及衍生品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引发金融市场危机,其原因大致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美联储利率政策及贷款利率的变化。2004年6月之前,美联储连续12次降息,使得金融创新不断,宽松的金融环境使次贷审批的程序也比较宽松,对其监管也出现严重疏忽。其后,出于对通货膨胀的担忧,美联储又连续加息17次,与此对应,次级贷款利率也逐步攀升,导致了低收入者无力支付房款,于是房产泡沫不断破裂。二是美国房屋价格增速放缓甚至普遍出现大幅下降,使次级贷款到期未付率开始上升。三是次级贷款审贷程序和标准较为宽松甚至低下,法律和监管缺失。四是担保债务凭证等基于房屋贷款的衍生产品在结构设计和流动性方面存在缺陷。五是对冲基金、银行等机构在担保债务凭证等交易中运用高杠杆比率进行融资,放大了金融市场风险,使房价及利率的波动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造成市场的整体波动,演变为全球性危机。
从更深层次来看,导致这场危机本质上是国际金融市场体系长期存在的内在矛盾演化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的泛滥及各类金融创新使得全球金融市场体系过度利用金融杠杆进行风险管理和投机交易。次贷危机仅为现有金融市场体系危机的导火线,危机的本质是信用危机,而非流动性危机,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将是深远而长久的。
二、次贷危机的应对措施
(一)美国的应对措施
首先是美联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稀释了美国债务。美国为了防范次贷危机,美联储不断下调利率,并向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导致美元贬值,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加剧。
其次是金融机构转移损失。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房价大幅度下跌,购房者无法偿还贷款,抵押贷款支持的债券违约率迅速上升,给投资者带来很大的损失。为了刺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美国的金融机构大量贷款给购房者,而通过抵押贷款的证券化融通大量的资金。
最后是企业通过“赖账”转嫁损失。美国的次贷危机导致美国居民的收入下降,消费下降,美国的经销商不能够迅速回笼资金,流动资金出现短缺;同时次贷危机导致金融机构贷款更加谨慎,收紧了信贷,进口商更不容易获得贷款,因此美国的进口商出现了资金链断裂问题。美国企业拖欠还款,实际上是占用了那些对美出口企业的资金,加大了那些出口商的运营成本,甚至一些美国企业干脆宣布破产倒闭,对美出口企业根本无法回收货款,这实际上是美国企业转嫁了自
己的损失。
(二)中国的应对措施
1.灵活运用宏观调控政策,把握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胀的平衡。
2.是适度推行信贷紧缩政策,避免影响实体经济增长。
3.是保持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稳定。
4.是谨慎实施资本项目对外开放,切实加强经常项目管理。
5.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6.是中国金融机构要积极稳妥的实施国际化战略。
三、次贷危机的借鉴意义
对我国来讲,这次美国次贷危机的借鉴意义在于:一方面要增加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房源供应,落实有关财税、土地政策,抑制涨价预期,另一方面,银行金融资产证券化的步伐应在有限范围内适当加快,分散银行风险。要防止类似次贷危机的出现,关键是要严格区分房地产贷款的区域和贷款人的信用,把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范围和目标确定好。
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及应对 一、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背景及其原因
次级房屋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住房按揭借款人提供的贷款。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形成了有利于次级房屋贷款发展的经济和法律环境,增强了贷款机构发放抵押贷款的动机。1998~2006年,美国次级贷款占总贷款的规模急剧上升,截至2006年的四季度,接近了15%的水平。次级贷款规模的扩大、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以及对衍生品的投资热情高涨是同时出现且存在内在联系的,而这既造成了繁荣,也孕育了目前的次贷危机。由于美联储自2004年以来连续加息,利率的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同时美国住房市场也开始大幅降温。很多贷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从而引发次级贷款机构亏损或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的次贷危机。
美国次级贷款之所以引发贷款本身及相关债券及衍生品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引发金融市场危机,其原因大致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美联储利率政策及贷款利率的变化。2004年6月之前,美联储连续12次降息,使得金融创新不断,宽松的金融环境使次贷审批的程序也比较宽松,对其监管也出现严重疏忽。其后,出于对通货膨胀的担忧,美联储又连续加息17次,与此对应,次级贷款利率也逐步攀升,导致了低收入者无力支付房款,于是房产泡沫不断破裂。二是美国房屋价格增速放缓甚至普遍出现大幅下降,使次级贷款到期未付率开始上升。三是次级贷款审贷程序和标准较为宽松甚至低下,法律和监管缺失。四是担保债务凭证等基于房屋贷款的衍生产品在结构设计和流动性方面存在缺陷。五是对冲基金、银行等机构在担保债务凭证等交易中运用高杠杆比率进行融资,放大了金融市场风险,使房价及利率的波动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造成市场的整体波动,演变为全球性危机。
从更深层次来看,导致这场危机本质上是国际金融市场体系长期存在的内在矛盾演化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的泛滥及各类金融创新使得全球金融市场体系过度利用金融杠杆进行风险管理和投机交易。次贷危机仅为现有金融市场体系危机的导火线,危机的本质是信用危机,而非流动性危机,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将是深远而长久的。
二、次贷危机的应对措施
(一)美国的应对措施
首先是美联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稀释了美国债务。美国为了防范次贷危机,美联储不断下调利率,并向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导致美元贬值,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加剧。
其次是金融机构转移损失。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房价大幅度下跌,购房者无法偿还贷款,抵押贷款支持的债券违约率迅速上升,给投资者带来很大的损失。为了刺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美国的金融机构大量贷款给购房者,而通过抵押贷款的证券化融通大量的资金。
最后是企业通过“赖账”转嫁损失。美国的次贷危机导致美国居民的收入下降,消费下降,美国的经销商不能够迅速回笼资金,流动资金出现短缺;同时次贷危机导致金融机构贷款更加谨慎,收紧了信贷,进口商更不容易获得贷款,因此美国的进口商出现了资金链断裂问题。美国企业拖欠还款,实际上是占用了那些对美出口企业的资金,加大了那些出口商的运营成本,甚至一些美国企业干脆宣布破产倒闭,对美出口企业根本无法回收货款,这实际上是美国企业转嫁了自
己的损失。
(二)中国的应对措施
1.灵活运用宏观调控政策,把握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胀的平衡。
2.是适度推行信贷紧缩政策,避免影响实体经济增长。
3.是保持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稳定。
4.是谨慎实施资本项目对外开放,切实加强经常项目管理。
5.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6.是中国金融机构要积极稳妥的实施国际化战略。
三、次贷危机的借鉴意义
对我国来讲,这次美国次贷危机的借鉴意义在于:一方面要增加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房源供应,落实有关财税、土地政策,抑制涨价预期,另一方面,银行金融资产证券化的步伐应在有限范围内适当加快,分散银行风险。要防止类似次贷危机的出现,关键是要严格区分房地产贷款的区域和贷款人的信用,把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范围和目标确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