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人移民家庭的代际关系与跨文化冲突

2006年12月

第4期华侨华人历史研究Overseas Chinese History S tudies December 2006N o. 4分析探讨

美国华人移民家庭的代际关系与跨文化冲突

周敏著, 刘宏译12

(1. 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社会学系; 2. )

[关键词]华人移民家庭; 移民社区组织; ; [摘 要]。作者通过对其本人在

、个人访谈和实地观察所收集的实证资料的系统分

析, 、不断变动的家庭关系以及移民

, 并依靠社区的力量来确保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D634. 37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162(2006) 04-0024-08

I ntergenerational R elations and Cultural Conflicts :The Immigrant Chinese F amily in the U nited States

ZH OU Min

(Department of S ociolog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Los Angeles , U. S. )

K ey w ords :immigrant Chinese family ; immigrant community organization ;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 ; cultural con flict ; immigrant children ’s education

Abstract :In the United States , immigrant Chinese parents often claim to have sacrificed for their

children ’s better future through migration and thus expect that their children attain the highest

levels of educational and occupational achievements possible , help m ove the family up to middle -

class status , and , m ost im portantly , take care of parents when they are old and frail. Deviation from

these expectations is considered a family shame , or a family failure , and is thus sanctioned by the

family and the ethnic community. It is not easy , however , for immigrant families to enforce these

values and behavioral standards and guarantee that familial expectations are met because of

vulnerabilities ass ociated with parental foreign birth , changing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 intense

cultural con flicts , and the different paces of acculturation between immigrant parents and their U.

[收稿日期]2006207231

[作者简介]周敏(1956-) , 女, 广东中山人, 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 LA ) 社会学系教授, 1989年获纽约州立大学(S tate University of New Y ork at Albany ) 社会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移民社区、移民教育、移民社会学和亚裔研究学, 发表学术专著6本以及学术论文100多篇。

[译者简介]刘宏, 男, 博士, 纽约城市大学社会学客座教授。

3本文英文原文为“Neg otiating Culture and E thnicity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in Chinese Immigrant Families in the United S tates ”, 刊于Cultural P sychology o f Immigrants (Ram M ahalingam , ed. , M ahwah , N J :Lawrence Erlbaum , 2006) . 作者对中译文作了适当的修改。本文另刊于《美国华人社会的变迁:周敏论文集》(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 实证资料来源于作者本人1995年至2001年在洛杉矶和纽约华人移民社区所进行的田野调查、个人访谈和实地观察。24

S. -born or raised children. Based on data from fieldw ork (face -to -face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s ) conducted by the author between 1995and 2001in the immigrant Chinese communities in Los Angeles and New Y ork , this paper attem pts to examine how changes in the immigrant Chinese family create new challenges for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and how the family and the ethnic community function to facilitate immigrant children ’s success ful adaptation.

在美国华人移民家庭, 儒家传统的孝顺、好学、刻苦、自律通常被用作教育子女的规范和行为准则。然而, 维护中华传统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执行此类家教并非易事, 因为在移民家庭中, 父母为外来移民, 而子女则在美国本土生长, 两代人同化的取向和速度都不同。这便使得华人移民家庭中的代际冲突, 既有常见的父母子女两代间的代际冲突特征, 更有移民家庭特有的跨文化冲突特点。本文旨在研究美国华人移民家庭的代际关系与跨文化冲突问题, 着重探讨华人移民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如何处理复杂的、依靠社区力量来确保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一、  。20世纪60年代是华人社区发展和华裔。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 华人移民潮日益高涨, 导致了整个美国华人社区出现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美国华人从1960年的24万人增加到1990的160多万人, 到

[1]2000年时更增加到将近300万人(包括45万混血儿) 。这样, 华人社区从过去的“单身汉社会”

迅速演变为以移民家庭为主、性别平衡的族裔社区。华人社区还呈现出多元化的新局面, 主要表现在华人有不同的来源地、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定居模式和不同的社会流动途径等。

当代美国华人移民的来源地较早年华人移民的来源地更加多样化。早期华人移民大多来自广东四邑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当代华人移民则不仅来自中国大陆的各个省份, 而且还来自香港、台湾以及世界各地华人社区, 如越南、柬埔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中南美洲等。当代华人移民的社会经济地位较早年华人移民的社会经济地位也大不相同。他们有些人来自乡下, 目不识丁, 技能低下, 身无分文, 只能身栖陋室, 当牛作马。有些人则知书识理, 身怀技能, 一到美国便能很快靠自己的本事打入主流社会。还有些人家财丰厚, 一到美国便能购房置业, 当起大小老板。一般说来, 当代华人移民的教育水准远高于美国全国的平均水平。2000年, 25岁至39岁的华人移民中约有三分之二的人受过至少四年大学教育, 而美国土生白人(不包括西语裔白人) 只有30%的人能达此水平。

当代华人移民的定居模式亦较以前大为不同。当今华人的定居模式各式各样, 聚居与散居并存。聚居多沿历史传统居于美国西海岸及各城市。在旧金山、纽约、洛杉矶、芝加哥和波士顿等大城市内, 老唐人街仍继续存在, 并继续接收新移民, 但已不是新移民落脚的主要地点了。教育水准高且富裕的白领阶层新移民大多绕过唐人街而直接落脚郊区。这种多元化的定居模式为当代美国华人移民及其下一代创造了多元化的人文地理和社会生活环境。

当代华人移民家庭在与不同传统、不同文化环境和居住环境以及不同族裔群体的互动中生存, 也自然面临着新的困境。

问题之一是家庭结构及其周围社会文化环境的剧变。在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等地, 华人家庭通常是大家庭, 三代同堂或与其他亲戚同住是常有的现象。即使不同住也来往密切。抵美后, 家庭关系、亲戚关系、朋友关系等, 都一下子中断了。传统的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网络的互助功能、管教和约束子女的功能亦大为减弱。过去, 华人移民大多有乡亲朋友的密切关系, 他们移民抵美后仍聚居在一起, 所以, 在唐人街内不难重建亲友社会关系网。如今, 华人移民来自四面八

25

方, 即使同乡同方言, 也可能由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和不同的背景而形同路人, 互不往来。不少新移民还受环境不熟、文化不通、不懂英语、无学历、无技能等不利因素的困扰, 安身立足非常困难。早年的移民抵美后, 可以在唐人街投亲靠友。但新移民即便在唐人街安身, 与街坊邻里之间仍往往是同族陌生人, 并非亲友。在白人中产阶级郊区的新华人移民的散居模式, 更令华人家庭与华人社会的距离拉大, 难以重建因移民而断裂的亲友社会关系, 很难与华人和华人文化保持联系。虽然比起低下层的华人家庭, 中产阶级的华人家庭并不需要通过与华人社区保持密切联系以寻求日常生活方面的帮助, 但他们仍对华人社区有不同程度的文化需求。

问题之二是家庭关系及其内部环境的剧变。大部分华人移民家庭是双职工家庭, 丈夫妻子双方都工作, 有些还打几份工, 甚至日夜倒班。新移民常常被迫从事收入低下的工作。教育水平虽高但不懂英语的新移民也如此。很多新移民家庭无法只靠一份收入来维持。许多男人不能独立养家, 因而妻子也被迫出外打工, 还要生养孩子。这就使得家庭和夫妻关系产生微妙变化。譬如, 妇女出外打工, 可是家里又没有祖父母或可依赖的亲戚朋友照看年幼的孩子便成了“钥匙孩子”(脖子挂着家钥匙) , 年人看管, 政府可以虐待儿童来治父母的罪, 因此影响了大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 , 尤其是在父母不懂英语的家庭中, , , 而孩子的英文很快进步, 在与外界, 父母常常需要靠子女来翻译, 孩子常常变成小大人, 这种角色使得父母的权威大打折扣。

问题之三是代沟加深。移民家庭与主流社会之间的文化差异, 父母与子女之间不一致的文化同化步调使代沟加深。移民父母与在美国出生成长的子女之间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本来就有很大的差距, 再加上语言文化的差距, 代沟就更为明显。以“美国梦”的定义为例, 大多数成年新移民、特别是为人父母的新移民日夜忙着打工, 养家糊口, 很难有空考虑自己日后如何出人头地。他们对“美国梦”的定义是:住自己的房子, 自己当老板, 送孩子进名校。他们虽然也努力企求打入主流社会, 但为的只是这三大目标。而子女们则更为雄心勃勃, 他们不仅追求有形的和物质上的成功, 更要寻求精神上的满足。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成为与众人一样的、不受歧视的美国人。借用洛杉矶一个土生华人高中生的话来说, 就是:“穿戴够酷, 去看球赛, 吃汉堡薯条, 全家出外度假, 开心享乐, 随心所欲, 不用受父母管教约束, 那才是最酷的”。

父母子女之间的文化鸿沟致使代沟加深。子女常视移民父母为“老顽固”, 视父母之道为过时守旧“老封建”的那一套, 有的子女还故意与父母对着干。而父母则每天因打工和忙于家务而精疲力尽, 还要为子女担心。他们为子女有太多的自由, 从学校、街上和电视上学到太多不好的东西、太顽皮捣蛋、太不服管教而发愁。他们很少有时间与子女在一起, 更难与已经美国化的子女进行沟通, 也不太会协调父母的期望和子女的需求之间的矛盾。结果使本来已经紧张的父母子女关系火上加油, 使子女与父母逐渐疏远, 进一步加剧了两代人之间的冲突。更糟糕的是, 在移民来源地被视为天经地义的父母管教子女的方法, 在接收地却被视为过时、甚至违法, 这又进一步削弱了父母的权威。

文化鸿沟亦影响到外国出生的青少年和美国土生的青少年之间的关系。许多移民子女的青少年生长期大部分是在来源国度过。那里与美国的语言文化, 尤其是青少年文化和朋友圈大不相同。在来源国, 他们自己可以决定什么是“时髦”, 什么是“酷”, 什么是“流行”。他们大多在校成绩平平, 却也能心高气傲, 信心十足。来到美国后, 他们忽然发现自己成了胆小怕事的缩头乌龟和被人嘲笑愚弄的靶子, 还常被土生华人孩子或学龄前就移民来美的华人小孩贬称作“刚到

[2]岸的土佬”。他们在学校也处境困难。由于语言文化不适应, 很难表达自己, 常被老师和同学误解。常因长相、口音、服饰而被嘲讽和骚扰, 但又不敢告诉父母, 怕父母担心发愁。由于他们26

在学校和家里都感到孤立和无助, 因此变得情绪低下, 甚至变得学习兴趣缺乏, 成绩下降, 最终辍学, 加入帮派。一社区领袖指出:“有时当个帮派分子比当个学生要容易得多。老师、同学和父母都认为他们‘不中用’、‘没出息’。他们渴望被人理解。而无论在校还是在家, 他们都感到巨大的压力却又求助无门, 深感万般无奈。而进了帮派就不同。他们可以占据街头、全无压力、彻底解放、自由自在、随心所欲、重拾自我、重振信心。”

这几类华人移民家庭所面临的困境, 在其他族裔的移民家庭中也屡见不鲜, 且相当严重。对在美国打拼的父母及子女有深远的影响。以下, 笔者将重点探讨困境之三的“代沟问题”。

二、代际冲突与具体表现

  代际冲突这里主要指移民父母与第二代之间的冲突。美国的华裔第二代可以分为“老华裔第二代”和“新华裔第二代”。“老华裔第二代”指的是在六十年代末移民潮来临之前在美国本土出生、在移民家庭成长的华裔青少年。至1960年, 老华裔第二代已大多成年口的重要比重。1960年, 美国土生的华裔比例升至“年代以后才移民美国的、, 并开始大批迈入青壮年。, 0至17岁的占44%, 18至24岁的占50。

, 本人大多生长在唐人街, 熟谙华语, 但深受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之害。老华裔第二代的成长处处受限制, 他们不为当时的美国主流社会所容, 无自由选择住处、学校和职业的权利。新华裔第二代比老华裔第二代生活在更开放、宽容、有利的大社会环境中。新华裔第二代子女不再面临阻碍其读书求职的排华法的障碍。他们生活在正常的家庭和社区, 享有更多的社会福利, 不再局限于华人社会。他们有更多机会去“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成为美国人”。他们有更多本钱去“反叛”和“造反”。例如, 他们动辄以“告官”、“报警”来威胁“把父母送入监狱”。因为按照美国法律, 父母如打骂子女则可因虐待儿童而被定罪。主流社会的规范、机构和法律制度支持他们这样做。一旦他们离家出走, 他们也能活下去。

与移民的父母不同, 移民的子女与父母亲的祖国并没有太多的切身生活经验, 也没有实质性

[3]的联系, 更谈不上深厚的感情。他们大多认同于自己的出生国或生长国。然而, 成长于移民家

庭之中, 子女时刻感到身处中华文化与美国文化这两种相互矛盾的文化之中, 这是华人移民家庭代际冲突的根本原因之一。

华人移民家庭有点像“高压锅”。锅内的代际冲突, 日积月累, 有时平静, 有时沸腾, 偶尔爆发。在一些敏感的问题上, 如教育、学习态度、消费行为及男女约会等方面常常会引起激烈的

[4]冲突。

第一个敏感的问题是对教育的认识。华人家庭养儿育女最重要的是教育。儒家传统影响下的华人父母, 常对子女的学习成绩有很高的要求。美国家庭多奉行“学而优则上”、量力而为的哲学。但华人家庭强调教育的独特之处, 不仅是为了个人的成功, 还要为父母争面子。子女学有所成是为父母增光, 为家庭增光。因此, 父母不断提醒子女读好书是对父母和家庭应尽的义务责任。如果子女读不好书, 家里就没面子。所以, 子女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要争取好成绩。同样, 父母也为子女的学业和成绩承受巨大的压力。原因是亲友同事之间为子女攀比的情况比比皆是。

移民父母到了美国也对教育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他们深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但深知自身的局限性, 如财力、社会资源等十分有限, 无法打入主流社会经济, 无法打入主流社会权力结构以及因种族歧视和移民身份无法进入某些高薪行业。他们明白, 子女攻读数、理、化、工(程) 、医、商、法(律) 等学科是日后出人头地的可靠捷径。所以, 在现实生活中, 父母只重视子女所修的课程是否实用, 学习成绩是否拔尖, 而不重视子女的学习过程及课外社会活动。父母

27

还替子女选读父母所认定的有用课程和专业, 而从不考虑子女的兴趣爱好, 并力阻子女主修历史、文学、音乐、舞蹈、体育和任何其他无法导致高薪稳定职业的专业。虽然子女可以理解父母的苦心孤诣, 但他们十分不满父母代替他们选专业或选学校, 代替他们做重大的决定。

第二个敏感的问题是“读书之道”。移民父母深信刻苦的态度是读书成功之道, 而非靠所谓能力或智慧。许多华人父母, 无论地位高低, 都坚信只要子女刻苦用功, 就一定能门门满分。如果子女没拿满分, 那一定是不够勤奋刻苦所致。移民父母还深信“将勤补拙”的格言。认为只要花数倍的努力, 就能够克服移民和少数族裔面临的社会结构性逆境和歧视等障碍。尽管他们十分关心子女的教育, 但他们最关心的只是子女的分数, 任何低于满分的分数都会令他们失望。父母不明白学校的现实:好学生不一定门门功课都得满分。每个学生的英文程度、学业基础并非十分整齐, 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也并非那么融洽。许多华人父母缺席学校家长会, 认为不应插手干预学校的教育。由此, 华人子女经常发现自己虽然比美国同学更为勤奋刻苦, 但家长还是认为不够努力用功。

第三个敏感问题是“节俭”。。他们经常拒绝子女乱花钱和炫耀消费, , 过分奢侈, “过于美国化”。, , 如书籍、电脑、电脑软件、中文课、, 则认为花得其所, 从不吝啬。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子女。

第四个敏感问题是“交友谈恋爱”, 尤其是年幼子女的交友。华人父母认为中学生交异性朋友是浪费时间, 影响读书, 道德败坏, 行为不检(尤其是女孩) 。但华人父母对高中子女交友有时态度暧昧。“族际交友”(交非华裔的亲密朋友) 比“年幼交友”更令华人父母惊恐。父母最怕年幼女儿未婚先孕, 而非害怕少年出轨的行为。

随着子女迅速融入美国文化, 父母子女间对这些敏感问题的不同见解成为两代冲突的根源。在许多华人移民家庭里, 父母子女双方时常怨气冲天。在唐人街或华人聚居郊区打工的蓝领阶层,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行为尤其坚持己见。但他们缺乏时间、耐心、财力和人力来与子女沟通和解。他们的朋友也是同样打工的父母, 也是同样处理问题。这类家庭的“压力锅”通常响声不断, 压力很大。散居在白人郊区的中产阶级华人父母同样望子成龙, 但他们本身教育水准高, 家庭殷实, 行事更像其他中产阶级美国人。尽管他们同样在子女前途问题上固执己见, 但他们一般更通情达理, 对子女更宽容豁达。例如, 如果父亲要求孩子在周末做功课, 孩子回嘴说“周末没人工作”。居住郊区、周末休息的中产阶级父亲只会一笑置之, 让孩子出去和小朋友玩。然而, 周末也要打工养家的蓝领父亲则会勃然大怒, 勒令子女周末非得乖乖地做功课不可。

华人移民父母对子女的成长要求过高过严, 常常施加巨大压力, 要求子女绝对服从, 因而引起严重的代际冲突。子女反叛, 逃学退学, 离家躲避以至加入帮派的现象虽不普遍, 但亦令人担忧。甚至优秀生和孝顺的子女有时也会反叛父母。一位高中生说:“成绩再好也无用。老妈永远不满意。”这话反应了许多华人青少年的不满情绪。

中美两种文化的剧烈冲突, 加上美国流行文化美化了自我放纵和助长青少年反叛, 严重损害了华人移民家庭教育子女的功能。尽管如此, 大多数华人移民子女, 无论贫富, 大都众望所归, 成龙成凤。最引人注目的是教育领域。华人移民子女大大领先于包括白人在内的其他族裔的子女。华裔学生各门标准考试的平均分数很高, 入读名校的比例极高, 地区、全国大赛得奖的比例亦极高。他们年年名列最知名的“西屋科技天才奖”(现为英特尔科技天才奖) 的前列。笔者所在的洛杉矶加州大学, 过去几年华裔学生占全校新生总人数的18%, 超过非洲裔和拉丁美洲裔新生的总和。

华裔学生学业成绩的出类拔萃, 是否应归功于华人父母以孔孟之道严加管教? 对此尚无定28

论。但更为直接的问题是:在充满两代冲突的华人移民家庭中, 华人父母如何树立父母的权威及实施儒家之教? 为何华人子女最终能不负家庭之望而成才? 根据笔者对华人移民社区的研究发现, 有两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华人社区特定的族裔环境和超阶级的华裔社会关系网。

三、华人社团组织和华裔社会关系网的作用

  华人社区(不论是老唐人街或新华人聚居区) 对子女教育有利的特定族裔环境, 体现在其种类繁多的、营利性的和非营利性的华人社团组织。随着唐人街从“单身汉社会”变为以家庭为主的族裔社区, 华人社团组织亦随之变化, 服务于华人家庭及其子女。与子女教育有直接关系的华人社团组织包括中文学校、各类补习班(课后补习班、英文补习班、数理化补习班、升学补习班和高考补习班等) 和文艺体育班如音乐班、舞蹈班、体育班等等。中文学校可以说是最重要的非盈利性的华人社团组织之一。现在的中文学校与过去的不同, 不再以教学中文为唯一的目标, 而更加重视华人子女教育的全面发展。以纽约市唐人街的中文学校为例, , 为中华公所(Chinese C ons olidated Benev olent Ass ociation , 童青少年机构之一。该校每年(不包括暑期) , 从幼儿园儿童到高中三年级学生都有。, (如交响乐、合唱、钢琴、大提琴、、围棋、太极拳、武术等) 。星期一至星期五, 课时。一小时做功课, 两小时学中文或其他文体课程。该校也有英文班,

[5]专收移民子女和成年移民工人, 帮助他们学英文。

随着华人散居郊外, 中文学校亦开到郊外。20世纪90年代, 全美有600多间中文学校, 其中大多在郊外。超过四分之一集中在加州, 在校学生为80多万人。就读中文学校, 大大加强了华人移民子女的华裔认同感。上中文学校几乎是所有华人子弟的共同经历。在一次问卷访谈中有一道问题:“什么使你感到自己是华人? ”许多华人学生答道:“上中文学校。”在中文学校里, 华人子女有机会接触其他华人小孩。他们看到几乎所有的华人家庭和父母都差不多, 都跟一般美国人的家庭和父母不同。结果逐渐使他们承认和适应这种差异。如同一项研究发现:当纽约唐人街和其他唐人街的华人孩子聚集一起时, 中美文化的冲突感便会大为减少, 因大家都是处于同一族裔环境, 同病相怜。华人孩子在一起, 有利于熟悉和适应华人文化和习惯, 使华人习俗和传统受到尊重和容忍。反之, 若华人孩子在白人或其他族裔的环境中, 便会感到孤独, 怨恨自己的父母

[7]和族裔文化。

由此可见, 华人子女通过参与华人社团组织如中文学校的活动, 增加了他们与其他华人子弟相聚和交往的频率, 也扩大了他们自己的朋友圈和社会关系网。但也有华人子弟利用这些机会来钻空子。例如, 某女孩告诉父亲要与中文学校的某华人男生出去活动, 父亲认识该男生, 就答应了。然而, 那女孩实际上是悄悄与其白人男友去约会。事前通知中文学校那男生:如老爸打电话来询问, 请代为撒谎。父母通常信任子女在中文学校的同学, 因为那里的同学的父母也是华人。

此外, 中文学校已成为华人父母的聚会处, 尤其是住在郊外的华人移民。譬如, 郊区的中文学校大多注册为“非营利机构”, 周末上课, 并需要华人父母的义务帮助。这样一来, 每到周末, 华人父母送了子女去上课, 他们就自动组织起来, 协助学校做行政工作。有的父母还义务担任校长和其他管理人员。他们还自己组织各种活动如召开各类研讨会以及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等等。由此, 郊区的周末中文学校成了华人的社交组织, 学生父母在此交往。在一次调查采访中, 某华人家长把中文学校比作教堂, 说:“我们不信教, 不去教堂。所以, 每周来中文学校一次, 就像上教堂一样。孩子们上课时, 我们就参加自己组织的活动, 如学跳舞蹈, 练健身操, 讨论股票市场行情、财务, 子女教育方法以及其子女升大学等等。每周我都渴望星期六去中文学校, 因为这也是我与其他华人用汉语交流的唯一机会。我知道我的几个大孩子都不大乐意上中文学校。他们对

29[6]

我埋怨时, 我就告诉他们:不去也得去”。在中文学校, 父母们互相交往, 也编织了一个有利的社会关系网, 通过这种社区组织的参与, 交流教子经验, 共商教子大计。

总而言之, 华人社团组织的作用在教育年轻一代中不可或缺。华人社团组织为华人子女提供了一个课后去处, 提供了一处安全、健康和有趣的环境。中文学校和其他课后班促使青少年做功课和参与其他有益活动, 防止他们流落街头或呆在电视机前, 从而大大减少了上班父母的担忧和操心。此外, 此类华人社团组织亦为华人青少年提供了交流机会。某中文学校教师指出:“让年轻人在没有父母在场的情况下自由表达极为重要。华人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很高。当子女无法达到

[9]这种要求又无处表达自己的焦虑时, 他们就可能与父母疏远而流落街头”。

华人社团组织亦成为封闭的华人世界与主流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居住在唐人街和华人社区的华人移民父母及其子女大都与世隔绝, 与美国主流社会甚少联系。许多打工族父母, 既期望子女读好书找好工作, 又缺乏帮助子女的良方。华人社团组织填补了这项空白, 使华人青少年看到自己的能力和机会, 帮助他们寻求打入主流社会、出人头地的道路, 。课后班、补习班、预考班, 在唐人街随处可见, :“看看华人孩子

]课后补习这样积极, 此外, , 。课后, , 每天所学的汉字有限, 但他们在。包括听汉语故事, 唱汉语歌曲, 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等等, 不会因语言文化的独特而遭到嘲讽。孩子们学写汉字, 如:“我是华人”, “我的祖国是中国”等。还读唐诗宋词, 背孔孟名言, 从中了解中华家庭价值观、处世准则、道德规范和读书的重要性。某中文学校校长指出:“学生来这里是受父母所督促。他们其实对学中文兴趣不太大, 我们也不强求他们。教汉语只是我们的手段之一。我们更重要的任务是教孩子们不要忘本, 教他们尊敬父

[11]母, 以身为华人为荣”。

华人社团组织的蓬勃发展, 为各类各阶层的华人移民提供了许多交流的机会。在华人社区工作、购物和交友, 使华人移民形成密切的社会关系网。华人移民社区中的社会关系网, 加强了对华人行为准则的认同, 并规范了关系网内成员的行为。子女参加华人社团组织的活动也缓和了来自父母的压力。华人社会提供的各种显性的和隐性的帮助, 在许多方面都行之有效。在华人社会中, 父母的压力和代际冲突, 变成了使孩子们努力的动力。孩子们受到鼓励刻苦读书, 力争优秀, 因为他们明白读书是日后出人头地、独立自主的唯一途径。来自父母的压力和华人社团组织的促进, 常导致良好的效果。某华人社区青少年活动主管指出:“当然, 对孩子施加压力可能引起日后的麻烦。但大家要知道, 我们并非身处世外桃源。即使不给孩子施加压力, 孩子也一样会在家里反叛。这样可能会使更多的孩子读书不及格, 考不上好学校。而我们的目标就是力争使这

[12]些孩子通通考上大学。我们在这方面非常成功”。[8]

四、结束语

  在美国, 许多华人移民家庭期望子女进入名校, 品学兼优, 最终获取高学位和高薪稳定的职业。这样就能挤进主流社会的中产阶级, 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光宗耀祖, 为家庭争光。子女如果不争气, 则会使全家蒙羞, 父母脸上无光。然而, 维护中华传统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执行此类家教并非易事。因为父母为外来移民, 而子女则在美国本土成长, 两代人同化的取向和速度都不同。华人移民家庭中不仅充满任何家庭中常见的父母子女两代之间的代际冲突, 也充满移民家庭特有的跨文化冲突。父母常常担忧子女过于美国化, 担忧子女极度膨胀的个人主义和自我为中心; 也不喜欢子女目无尊长, 与大人顶撞或论理。父母视严格的家教为教子成龙的良方。子女则常视父母为“老顽固”, 父母之道为“老封建”、“老过时”和“老落后”。子女的反叛亦是脚踏两30

种文化的产物———华人移民家庭的子女时刻处于中西文化的冲突之中:避之唯恐不及的华夏文化及趋之若鹜的美国文化。此外, 当今美国华人移民家庭的社会地位高低不等, 居住环境分散。有的住在市区内的老唐人街, 有的住在华人聚居的郊区, 有的住在中上阶层的白人区, 还有的住在种族混杂的低层市区。各式各样的社会经济环境进一步影响着华人家庭的代际关系。

应该指出, 华人移民的父母在家对子女实施这些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及行为准则并不容易, 望子成龙亦非易事。在这种情况下, 父母及子女双方都需要处理好家庭与代际关系, 互相妥协, 解决冲突, 找出代价较小而能打入美国主流社会的有效途径。依靠华人社区的力量, 依靠华人社区组织和社会关系网的引导和支持即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当今的华人社区及其各类社团组织跟过去大不相同。它们不仅为新移民的基本生计提供帮助, 还致力于帮助华人移民和第二代打入美国主流社会。有组织有能力的华人社区力量, 不仅体现在“有形”的中文学校、课外补习班、青少年文艺体育班和大学预备班等, 还体现在新形成或重新建立的、越来越强的无形社会关系网, 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直接的服务, 促进对他们的管教和约束。

作为研究移民和少数族裔社区的社会学家, :为规范, 并非与生俱来、一成不变, , 。移民在接收国的处境、、, 都。移民家庭依靠族裔社区的道义性和实现成功的重要途径。因此, 从文化与环境、个人与组织互动的角度来研究移民家庭是有益的。该研究角度可以使研究者更加密切关注华人家庭中父母子女的不同角色以及华人社团组织机构的中介角色。从中可以发现移民子女读书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必须再次强调的是, 成功之路受制于环境, 尤其是独特的并与移民家庭关系密切的族裔社区环境。

[注释]

[1]U. S. Bureau of the Census :Census of the P opulation , 2000.

[2]Christy Chiang -H om , “T ransnational Cultural Practices of Chinese Immigrant Y outh and Parachute K ids ”, pp. 143-158,

in Jennifer Lee and M in Zhou , eds. , Asian American Youth :Culture , Identity , and Ethnicity (New Y ork :R outledge , 2004) ; K aren Pyke and T ran Dang , “‘FOB ’and ‘Whitewashed ’:Identity and Internalized Racism Am ong Second G eneration Asian Americans ”, Qualitative Sociology 26(2003) :pp. 147-172.

[3]Herbert J. G ans , “Second -G eneration Decline :Scenarios for the Economic and E thnic Futures of the P ost 1965American

Immigrants ”,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15(2, 1992) :pp. 173-192; Alejandro P ortes and M in Zhou , “The New Second G eneration ”; M in Zhou , “S ocial Capital in Chinatown :the R ole of C ommunity -Based Organizations and Families in the Adaptation of the Y ounger G eneration ”, pp. 181-206, in Lois Weis and Maxine S. Seller (eds. ) , Beyond Black and White :New Voices , New Fa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Schools (Albany , NY:S tate University of New Y ork Press , 1997) .

[4]Betty Lee Sung , The Adjustment Experience o f Chinese Immigrant Children in New York City .

[5]详见M in Zhou , “S ocial Capital in Chinatown :the R ole of C ommunity -Based Organizations and Families in the Adaptation

of the Y ounger G eneration ”, pp. 181-206, in Lois Weis and Maxine S. Seller , eds. , Beyond Black and White :New Voices , New Fa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Schools (Albany , NY:S tate University of New Y ork Press , 1997) .

[6]Xueying Wang , ed. , A View From Within :A Case S tudy of Chinese Heritage C ommunity Language Schools in the United

S tates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F oreign Language Center , 1996) .

[7]Betty Lee Sung , The Adjustment Experience o f Chinese Immigrant Children in New York City .

[8][9]根据作者1995年在纽约某中文学校进行的个人访谈。

[10]根据作者1998年在洛杉矶某中文学校进行的个人访谈。

[11]根据作者1995年在纽约某中文学校进行的个人访谈。

[12]根据作者1995年在纽约唐人街某社区服务机构进行的个人访谈。

31

2006年12月

第4期华侨华人历史研究Overseas Chinese History S tudies December 2006N o. 4分析探讨

美国华人移民家庭的代际关系与跨文化冲突

周敏著, 刘宏译12

(1. 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社会学系; 2. )

[关键词]华人移民家庭; 移民社区组织; ; [摘 要]。作者通过对其本人在

、个人访谈和实地观察所收集的实证资料的系统分

析, 、不断变动的家庭关系以及移民

, 并依靠社区的力量来确保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D634. 37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162(2006) 04-0024-08

I ntergenerational R elations and Cultural Conflicts :The Immigrant Chinese F amily in the U nited States

ZH OU Min

(Department of S ociolog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Los Angeles , U. S. )

K ey w ords :immigrant Chinese family ; immigrant community organization ;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 ; cultural con flict ; immigrant children ’s education

Abstract :In the United States , immigrant Chinese parents often claim to have sacrificed for their

children ’s better future through migration and thus expect that their children attain the highest

levels of educational and occupational achievements possible , help m ove the family up to middle -

class status , and , m ost im portantly , take care of parents when they are old and frail. Deviation from

these expectations is considered a family shame , or a family failure , and is thus sanctioned by the

family and the ethnic community. It is not easy , however , for immigrant families to enforce these

values and behavioral standards and guarantee that familial expectations are met because of

vulnerabilities ass ociated with parental foreign birth , changing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 intense

cultural con flicts , and the different paces of acculturation between immigrant parents and their U.

[收稿日期]2006207231

[作者简介]周敏(1956-) , 女, 广东中山人, 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 LA ) 社会学系教授, 1989年获纽约州立大学(S tate University of New Y ork at Albany ) 社会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移民社区、移民教育、移民社会学和亚裔研究学, 发表学术专著6本以及学术论文100多篇。

[译者简介]刘宏, 男, 博士, 纽约城市大学社会学客座教授。

3本文英文原文为“Neg otiating Culture and E thnicity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in Chinese Immigrant Families in the United S tates ”, 刊于Cultural P sychology o f Immigrants (Ram M ahalingam , ed. , M ahwah , N J :Lawrence Erlbaum , 2006) . 作者对中译文作了适当的修改。本文另刊于《美国华人社会的变迁:周敏论文集》(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 实证资料来源于作者本人1995年至2001年在洛杉矶和纽约华人移民社区所进行的田野调查、个人访谈和实地观察。24

S. -born or raised children. Based on data from fieldw ork (face -to -face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s ) conducted by the author between 1995and 2001in the immigrant Chinese communities in Los Angeles and New Y ork , this paper attem pts to examine how changes in the immigrant Chinese family create new challenges for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and how the family and the ethnic community function to facilitate immigrant children ’s success ful adaptation.

在美国华人移民家庭, 儒家传统的孝顺、好学、刻苦、自律通常被用作教育子女的规范和行为准则。然而, 维护中华传统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执行此类家教并非易事, 因为在移民家庭中, 父母为外来移民, 而子女则在美国本土生长, 两代人同化的取向和速度都不同。这便使得华人移民家庭中的代际冲突, 既有常见的父母子女两代间的代际冲突特征, 更有移民家庭特有的跨文化冲突特点。本文旨在研究美国华人移民家庭的代际关系与跨文化冲突问题, 着重探讨华人移民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如何处理复杂的、依靠社区力量来确保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一、  。20世纪60年代是华人社区发展和华裔。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 华人移民潮日益高涨, 导致了整个美国华人社区出现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美国华人从1960年的24万人增加到1990的160多万人, 到

[1]2000年时更增加到将近300万人(包括45万混血儿) 。这样, 华人社区从过去的“单身汉社会”

迅速演变为以移民家庭为主、性别平衡的族裔社区。华人社区还呈现出多元化的新局面, 主要表现在华人有不同的来源地、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定居模式和不同的社会流动途径等。

当代美国华人移民的来源地较早年华人移民的来源地更加多样化。早期华人移民大多来自广东四邑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当代华人移民则不仅来自中国大陆的各个省份, 而且还来自香港、台湾以及世界各地华人社区, 如越南、柬埔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中南美洲等。当代华人移民的社会经济地位较早年华人移民的社会经济地位也大不相同。他们有些人来自乡下, 目不识丁, 技能低下, 身无分文, 只能身栖陋室, 当牛作马。有些人则知书识理, 身怀技能, 一到美国便能很快靠自己的本事打入主流社会。还有些人家财丰厚, 一到美国便能购房置业, 当起大小老板。一般说来, 当代华人移民的教育水准远高于美国全国的平均水平。2000年, 25岁至39岁的华人移民中约有三分之二的人受过至少四年大学教育, 而美国土生白人(不包括西语裔白人) 只有30%的人能达此水平。

当代华人移民的定居模式亦较以前大为不同。当今华人的定居模式各式各样, 聚居与散居并存。聚居多沿历史传统居于美国西海岸及各城市。在旧金山、纽约、洛杉矶、芝加哥和波士顿等大城市内, 老唐人街仍继续存在, 并继续接收新移民, 但已不是新移民落脚的主要地点了。教育水准高且富裕的白领阶层新移民大多绕过唐人街而直接落脚郊区。这种多元化的定居模式为当代美国华人移民及其下一代创造了多元化的人文地理和社会生活环境。

当代华人移民家庭在与不同传统、不同文化环境和居住环境以及不同族裔群体的互动中生存, 也自然面临着新的困境。

问题之一是家庭结构及其周围社会文化环境的剧变。在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等地, 华人家庭通常是大家庭, 三代同堂或与其他亲戚同住是常有的现象。即使不同住也来往密切。抵美后, 家庭关系、亲戚关系、朋友关系等, 都一下子中断了。传统的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网络的互助功能、管教和约束子女的功能亦大为减弱。过去, 华人移民大多有乡亲朋友的密切关系, 他们移民抵美后仍聚居在一起, 所以, 在唐人街内不难重建亲友社会关系网。如今, 华人移民来自四面八

25

方, 即使同乡同方言, 也可能由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和不同的背景而形同路人, 互不往来。不少新移民还受环境不熟、文化不通、不懂英语、无学历、无技能等不利因素的困扰, 安身立足非常困难。早年的移民抵美后, 可以在唐人街投亲靠友。但新移民即便在唐人街安身, 与街坊邻里之间仍往往是同族陌生人, 并非亲友。在白人中产阶级郊区的新华人移民的散居模式, 更令华人家庭与华人社会的距离拉大, 难以重建因移民而断裂的亲友社会关系, 很难与华人和华人文化保持联系。虽然比起低下层的华人家庭, 中产阶级的华人家庭并不需要通过与华人社区保持密切联系以寻求日常生活方面的帮助, 但他们仍对华人社区有不同程度的文化需求。

问题之二是家庭关系及其内部环境的剧变。大部分华人移民家庭是双职工家庭, 丈夫妻子双方都工作, 有些还打几份工, 甚至日夜倒班。新移民常常被迫从事收入低下的工作。教育水平虽高但不懂英语的新移民也如此。很多新移民家庭无法只靠一份收入来维持。许多男人不能独立养家, 因而妻子也被迫出外打工, 还要生养孩子。这就使得家庭和夫妻关系产生微妙变化。譬如, 妇女出外打工, 可是家里又没有祖父母或可依赖的亲戚朋友照看年幼的孩子便成了“钥匙孩子”(脖子挂着家钥匙) , 年人看管, 政府可以虐待儿童来治父母的罪, 因此影响了大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 , 尤其是在父母不懂英语的家庭中, , , 而孩子的英文很快进步, 在与外界, 父母常常需要靠子女来翻译, 孩子常常变成小大人, 这种角色使得父母的权威大打折扣。

问题之三是代沟加深。移民家庭与主流社会之间的文化差异, 父母与子女之间不一致的文化同化步调使代沟加深。移民父母与在美国出生成长的子女之间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本来就有很大的差距, 再加上语言文化的差距, 代沟就更为明显。以“美国梦”的定义为例, 大多数成年新移民、特别是为人父母的新移民日夜忙着打工, 养家糊口, 很难有空考虑自己日后如何出人头地。他们对“美国梦”的定义是:住自己的房子, 自己当老板, 送孩子进名校。他们虽然也努力企求打入主流社会, 但为的只是这三大目标。而子女们则更为雄心勃勃, 他们不仅追求有形的和物质上的成功, 更要寻求精神上的满足。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成为与众人一样的、不受歧视的美国人。借用洛杉矶一个土生华人高中生的话来说, 就是:“穿戴够酷, 去看球赛, 吃汉堡薯条, 全家出外度假, 开心享乐, 随心所欲, 不用受父母管教约束, 那才是最酷的”。

父母子女之间的文化鸿沟致使代沟加深。子女常视移民父母为“老顽固”, 视父母之道为过时守旧“老封建”的那一套, 有的子女还故意与父母对着干。而父母则每天因打工和忙于家务而精疲力尽, 还要为子女担心。他们为子女有太多的自由, 从学校、街上和电视上学到太多不好的东西、太顽皮捣蛋、太不服管教而发愁。他们很少有时间与子女在一起, 更难与已经美国化的子女进行沟通, 也不太会协调父母的期望和子女的需求之间的矛盾。结果使本来已经紧张的父母子女关系火上加油, 使子女与父母逐渐疏远, 进一步加剧了两代人之间的冲突。更糟糕的是, 在移民来源地被视为天经地义的父母管教子女的方法, 在接收地却被视为过时、甚至违法, 这又进一步削弱了父母的权威。

文化鸿沟亦影响到外国出生的青少年和美国土生的青少年之间的关系。许多移民子女的青少年生长期大部分是在来源国度过。那里与美国的语言文化, 尤其是青少年文化和朋友圈大不相同。在来源国, 他们自己可以决定什么是“时髦”, 什么是“酷”, 什么是“流行”。他们大多在校成绩平平, 却也能心高气傲, 信心十足。来到美国后, 他们忽然发现自己成了胆小怕事的缩头乌龟和被人嘲笑愚弄的靶子, 还常被土生华人孩子或学龄前就移民来美的华人小孩贬称作“刚到

[2]岸的土佬”。他们在学校也处境困难。由于语言文化不适应, 很难表达自己, 常被老师和同学误解。常因长相、口音、服饰而被嘲讽和骚扰, 但又不敢告诉父母, 怕父母担心发愁。由于他们26

在学校和家里都感到孤立和无助, 因此变得情绪低下, 甚至变得学习兴趣缺乏, 成绩下降, 最终辍学, 加入帮派。一社区领袖指出:“有时当个帮派分子比当个学生要容易得多。老师、同学和父母都认为他们‘不中用’、‘没出息’。他们渴望被人理解。而无论在校还是在家, 他们都感到巨大的压力却又求助无门, 深感万般无奈。而进了帮派就不同。他们可以占据街头、全无压力、彻底解放、自由自在、随心所欲、重拾自我、重振信心。”

这几类华人移民家庭所面临的困境, 在其他族裔的移民家庭中也屡见不鲜, 且相当严重。对在美国打拼的父母及子女有深远的影响。以下, 笔者将重点探讨困境之三的“代沟问题”。

二、代际冲突与具体表现

  代际冲突这里主要指移民父母与第二代之间的冲突。美国的华裔第二代可以分为“老华裔第二代”和“新华裔第二代”。“老华裔第二代”指的是在六十年代末移民潮来临之前在美国本土出生、在移民家庭成长的华裔青少年。至1960年, 老华裔第二代已大多成年口的重要比重。1960年, 美国土生的华裔比例升至“年代以后才移民美国的、, 并开始大批迈入青壮年。, 0至17岁的占44%, 18至24岁的占50。

, 本人大多生长在唐人街, 熟谙华语, 但深受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之害。老华裔第二代的成长处处受限制, 他们不为当时的美国主流社会所容, 无自由选择住处、学校和职业的权利。新华裔第二代比老华裔第二代生活在更开放、宽容、有利的大社会环境中。新华裔第二代子女不再面临阻碍其读书求职的排华法的障碍。他们生活在正常的家庭和社区, 享有更多的社会福利, 不再局限于华人社会。他们有更多机会去“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成为美国人”。他们有更多本钱去“反叛”和“造反”。例如, 他们动辄以“告官”、“报警”来威胁“把父母送入监狱”。因为按照美国法律, 父母如打骂子女则可因虐待儿童而被定罪。主流社会的规范、机构和法律制度支持他们这样做。一旦他们离家出走, 他们也能活下去。

与移民的父母不同, 移民的子女与父母亲的祖国并没有太多的切身生活经验, 也没有实质性

[3]的联系, 更谈不上深厚的感情。他们大多认同于自己的出生国或生长国。然而, 成长于移民家

庭之中, 子女时刻感到身处中华文化与美国文化这两种相互矛盾的文化之中, 这是华人移民家庭代际冲突的根本原因之一。

华人移民家庭有点像“高压锅”。锅内的代际冲突, 日积月累, 有时平静, 有时沸腾, 偶尔爆发。在一些敏感的问题上, 如教育、学习态度、消费行为及男女约会等方面常常会引起激烈的

[4]冲突。

第一个敏感的问题是对教育的认识。华人家庭养儿育女最重要的是教育。儒家传统影响下的华人父母, 常对子女的学习成绩有很高的要求。美国家庭多奉行“学而优则上”、量力而为的哲学。但华人家庭强调教育的独特之处, 不仅是为了个人的成功, 还要为父母争面子。子女学有所成是为父母增光, 为家庭增光。因此, 父母不断提醒子女读好书是对父母和家庭应尽的义务责任。如果子女读不好书, 家里就没面子。所以, 子女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要争取好成绩。同样, 父母也为子女的学业和成绩承受巨大的压力。原因是亲友同事之间为子女攀比的情况比比皆是。

移民父母到了美国也对教育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他们深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但深知自身的局限性, 如财力、社会资源等十分有限, 无法打入主流社会经济, 无法打入主流社会权力结构以及因种族歧视和移民身份无法进入某些高薪行业。他们明白, 子女攻读数、理、化、工(程) 、医、商、法(律) 等学科是日后出人头地的可靠捷径。所以, 在现实生活中, 父母只重视子女所修的课程是否实用, 学习成绩是否拔尖, 而不重视子女的学习过程及课外社会活动。父母

27

还替子女选读父母所认定的有用课程和专业, 而从不考虑子女的兴趣爱好, 并力阻子女主修历史、文学、音乐、舞蹈、体育和任何其他无法导致高薪稳定职业的专业。虽然子女可以理解父母的苦心孤诣, 但他们十分不满父母代替他们选专业或选学校, 代替他们做重大的决定。

第二个敏感的问题是“读书之道”。移民父母深信刻苦的态度是读书成功之道, 而非靠所谓能力或智慧。许多华人父母, 无论地位高低, 都坚信只要子女刻苦用功, 就一定能门门满分。如果子女没拿满分, 那一定是不够勤奋刻苦所致。移民父母还深信“将勤补拙”的格言。认为只要花数倍的努力, 就能够克服移民和少数族裔面临的社会结构性逆境和歧视等障碍。尽管他们十分关心子女的教育, 但他们最关心的只是子女的分数, 任何低于满分的分数都会令他们失望。父母不明白学校的现实:好学生不一定门门功课都得满分。每个学生的英文程度、学业基础并非十分整齐, 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也并非那么融洽。许多华人父母缺席学校家长会, 认为不应插手干预学校的教育。由此, 华人子女经常发现自己虽然比美国同学更为勤奋刻苦, 但家长还是认为不够努力用功。

第三个敏感问题是“节俭”。。他们经常拒绝子女乱花钱和炫耀消费, , 过分奢侈, “过于美国化”。, , 如书籍、电脑、电脑软件、中文课、, 则认为花得其所, 从不吝啬。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子女。

第四个敏感问题是“交友谈恋爱”, 尤其是年幼子女的交友。华人父母认为中学生交异性朋友是浪费时间, 影响读书, 道德败坏, 行为不检(尤其是女孩) 。但华人父母对高中子女交友有时态度暧昧。“族际交友”(交非华裔的亲密朋友) 比“年幼交友”更令华人父母惊恐。父母最怕年幼女儿未婚先孕, 而非害怕少年出轨的行为。

随着子女迅速融入美国文化, 父母子女间对这些敏感问题的不同见解成为两代冲突的根源。在许多华人移民家庭里, 父母子女双方时常怨气冲天。在唐人街或华人聚居郊区打工的蓝领阶层,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行为尤其坚持己见。但他们缺乏时间、耐心、财力和人力来与子女沟通和解。他们的朋友也是同样打工的父母, 也是同样处理问题。这类家庭的“压力锅”通常响声不断, 压力很大。散居在白人郊区的中产阶级华人父母同样望子成龙, 但他们本身教育水准高, 家庭殷实, 行事更像其他中产阶级美国人。尽管他们同样在子女前途问题上固执己见, 但他们一般更通情达理, 对子女更宽容豁达。例如, 如果父亲要求孩子在周末做功课, 孩子回嘴说“周末没人工作”。居住郊区、周末休息的中产阶级父亲只会一笑置之, 让孩子出去和小朋友玩。然而, 周末也要打工养家的蓝领父亲则会勃然大怒, 勒令子女周末非得乖乖地做功课不可。

华人移民父母对子女的成长要求过高过严, 常常施加巨大压力, 要求子女绝对服从, 因而引起严重的代际冲突。子女反叛, 逃学退学, 离家躲避以至加入帮派的现象虽不普遍, 但亦令人担忧。甚至优秀生和孝顺的子女有时也会反叛父母。一位高中生说:“成绩再好也无用。老妈永远不满意。”这话反应了许多华人青少年的不满情绪。

中美两种文化的剧烈冲突, 加上美国流行文化美化了自我放纵和助长青少年反叛, 严重损害了华人移民家庭教育子女的功能。尽管如此, 大多数华人移民子女, 无论贫富, 大都众望所归, 成龙成凤。最引人注目的是教育领域。华人移民子女大大领先于包括白人在内的其他族裔的子女。华裔学生各门标准考试的平均分数很高, 入读名校的比例极高, 地区、全国大赛得奖的比例亦极高。他们年年名列最知名的“西屋科技天才奖”(现为英特尔科技天才奖) 的前列。笔者所在的洛杉矶加州大学, 过去几年华裔学生占全校新生总人数的18%, 超过非洲裔和拉丁美洲裔新生的总和。

华裔学生学业成绩的出类拔萃, 是否应归功于华人父母以孔孟之道严加管教? 对此尚无定28

论。但更为直接的问题是:在充满两代冲突的华人移民家庭中, 华人父母如何树立父母的权威及实施儒家之教? 为何华人子女最终能不负家庭之望而成才? 根据笔者对华人移民社区的研究发现, 有两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华人社区特定的族裔环境和超阶级的华裔社会关系网。

三、华人社团组织和华裔社会关系网的作用

  华人社区(不论是老唐人街或新华人聚居区) 对子女教育有利的特定族裔环境, 体现在其种类繁多的、营利性的和非营利性的华人社团组织。随着唐人街从“单身汉社会”变为以家庭为主的族裔社区, 华人社团组织亦随之变化, 服务于华人家庭及其子女。与子女教育有直接关系的华人社团组织包括中文学校、各类补习班(课后补习班、英文补习班、数理化补习班、升学补习班和高考补习班等) 和文艺体育班如音乐班、舞蹈班、体育班等等。中文学校可以说是最重要的非盈利性的华人社团组织之一。现在的中文学校与过去的不同, 不再以教学中文为唯一的目标, 而更加重视华人子女教育的全面发展。以纽约市唐人街的中文学校为例, , 为中华公所(Chinese C ons olidated Benev olent Ass ociation , 童青少年机构之一。该校每年(不包括暑期) , 从幼儿园儿童到高中三年级学生都有。, (如交响乐、合唱、钢琴、大提琴、、围棋、太极拳、武术等) 。星期一至星期五, 课时。一小时做功课, 两小时学中文或其他文体课程。该校也有英文班,

[5]专收移民子女和成年移民工人, 帮助他们学英文。

随着华人散居郊外, 中文学校亦开到郊外。20世纪90年代, 全美有600多间中文学校, 其中大多在郊外。超过四分之一集中在加州, 在校学生为80多万人。就读中文学校, 大大加强了华人移民子女的华裔认同感。上中文学校几乎是所有华人子弟的共同经历。在一次问卷访谈中有一道问题:“什么使你感到自己是华人? ”许多华人学生答道:“上中文学校。”在中文学校里, 华人子女有机会接触其他华人小孩。他们看到几乎所有的华人家庭和父母都差不多, 都跟一般美国人的家庭和父母不同。结果逐渐使他们承认和适应这种差异。如同一项研究发现:当纽约唐人街和其他唐人街的华人孩子聚集一起时, 中美文化的冲突感便会大为减少, 因大家都是处于同一族裔环境, 同病相怜。华人孩子在一起, 有利于熟悉和适应华人文化和习惯, 使华人习俗和传统受到尊重和容忍。反之, 若华人孩子在白人或其他族裔的环境中, 便会感到孤独, 怨恨自己的父母

[7]和族裔文化。

由此可见, 华人子女通过参与华人社团组织如中文学校的活动, 增加了他们与其他华人子弟相聚和交往的频率, 也扩大了他们自己的朋友圈和社会关系网。但也有华人子弟利用这些机会来钻空子。例如, 某女孩告诉父亲要与中文学校的某华人男生出去活动, 父亲认识该男生, 就答应了。然而, 那女孩实际上是悄悄与其白人男友去约会。事前通知中文学校那男生:如老爸打电话来询问, 请代为撒谎。父母通常信任子女在中文学校的同学, 因为那里的同学的父母也是华人。

此外, 中文学校已成为华人父母的聚会处, 尤其是住在郊外的华人移民。譬如, 郊区的中文学校大多注册为“非营利机构”, 周末上课, 并需要华人父母的义务帮助。这样一来, 每到周末, 华人父母送了子女去上课, 他们就自动组织起来, 协助学校做行政工作。有的父母还义务担任校长和其他管理人员。他们还自己组织各种活动如召开各类研讨会以及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等等。由此, 郊区的周末中文学校成了华人的社交组织, 学生父母在此交往。在一次调查采访中, 某华人家长把中文学校比作教堂, 说:“我们不信教, 不去教堂。所以, 每周来中文学校一次, 就像上教堂一样。孩子们上课时, 我们就参加自己组织的活动, 如学跳舞蹈, 练健身操, 讨论股票市场行情、财务, 子女教育方法以及其子女升大学等等。每周我都渴望星期六去中文学校, 因为这也是我与其他华人用汉语交流的唯一机会。我知道我的几个大孩子都不大乐意上中文学校。他们对

29[6]

我埋怨时, 我就告诉他们:不去也得去”。在中文学校, 父母们互相交往, 也编织了一个有利的社会关系网, 通过这种社区组织的参与, 交流教子经验, 共商教子大计。

总而言之, 华人社团组织的作用在教育年轻一代中不可或缺。华人社团组织为华人子女提供了一个课后去处, 提供了一处安全、健康和有趣的环境。中文学校和其他课后班促使青少年做功课和参与其他有益活动, 防止他们流落街头或呆在电视机前, 从而大大减少了上班父母的担忧和操心。此外, 此类华人社团组织亦为华人青少年提供了交流机会。某中文学校教师指出:“让年轻人在没有父母在场的情况下自由表达极为重要。华人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很高。当子女无法达到

[9]这种要求又无处表达自己的焦虑时, 他们就可能与父母疏远而流落街头”。

华人社团组织亦成为封闭的华人世界与主流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居住在唐人街和华人社区的华人移民父母及其子女大都与世隔绝, 与美国主流社会甚少联系。许多打工族父母, 既期望子女读好书找好工作, 又缺乏帮助子女的良方。华人社团组织填补了这项空白, 使华人青少年看到自己的能力和机会, 帮助他们寻求打入主流社会、出人头地的道路, 。课后班、补习班、预考班, 在唐人街随处可见, :“看看华人孩子

]课后补习这样积极, 此外, , 。课后, , 每天所学的汉字有限, 但他们在。包括听汉语故事, 唱汉语歌曲, 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等等, 不会因语言文化的独特而遭到嘲讽。孩子们学写汉字, 如:“我是华人”, “我的祖国是中国”等。还读唐诗宋词, 背孔孟名言, 从中了解中华家庭价值观、处世准则、道德规范和读书的重要性。某中文学校校长指出:“学生来这里是受父母所督促。他们其实对学中文兴趣不太大, 我们也不强求他们。教汉语只是我们的手段之一。我们更重要的任务是教孩子们不要忘本, 教他们尊敬父

[11]母, 以身为华人为荣”。

华人社团组织的蓬勃发展, 为各类各阶层的华人移民提供了许多交流的机会。在华人社区工作、购物和交友, 使华人移民形成密切的社会关系网。华人移民社区中的社会关系网, 加强了对华人行为准则的认同, 并规范了关系网内成员的行为。子女参加华人社团组织的活动也缓和了来自父母的压力。华人社会提供的各种显性的和隐性的帮助, 在许多方面都行之有效。在华人社会中, 父母的压力和代际冲突, 变成了使孩子们努力的动力。孩子们受到鼓励刻苦读书, 力争优秀, 因为他们明白读书是日后出人头地、独立自主的唯一途径。来自父母的压力和华人社团组织的促进, 常导致良好的效果。某华人社区青少年活动主管指出:“当然, 对孩子施加压力可能引起日后的麻烦。但大家要知道, 我们并非身处世外桃源。即使不给孩子施加压力, 孩子也一样会在家里反叛。这样可能会使更多的孩子读书不及格, 考不上好学校。而我们的目标就是力争使这

[12]些孩子通通考上大学。我们在这方面非常成功”。[8]

四、结束语

  在美国, 许多华人移民家庭期望子女进入名校, 品学兼优, 最终获取高学位和高薪稳定的职业。这样就能挤进主流社会的中产阶级, 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光宗耀祖, 为家庭争光。子女如果不争气, 则会使全家蒙羞, 父母脸上无光。然而, 维护中华传统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执行此类家教并非易事。因为父母为外来移民, 而子女则在美国本土成长, 两代人同化的取向和速度都不同。华人移民家庭中不仅充满任何家庭中常见的父母子女两代之间的代际冲突, 也充满移民家庭特有的跨文化冲突。父母常常担忧子女过于美国化, 担忧子女极度膨胀的个人主义和自我为中心; 也不喜欢子女目无尊长, 与大人顶撞或论理。父母视严格的家教为教子成龙的良方。子女则常视父母为“老顽固”, 父母之道为“老封建”、“老过时”和“老落后”。子女的反叛亦是脚踏两30

种文化的产物———华人移民家庭的子女时刻处于中西文化的冲突之中:避之唯恐不及的华夏文化及趋之若鹜的美国文化。此外, 当今美国华人移民家庭的社会地位高低不等, 居住环境分散。有的住在市区内的老唐人街, 有的住在华人聚居的郊区, 有的住在中上阶层的白人区, 还有的住在种族混杂的低层市区。各式各样的社会经济环境进一步影响着华人家庭的代际关系。

应该指出, 华人移民的父母在家对子女实施这些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及行为准则并不容易, 望子成龙亦非易事。在这种情况下, 父母及子女双方都需要处理好家庭与代际关系, 互相妥协, 解决冲突, 找出代价较小而能打入美国主流社会的有效途径。依靠华人社区的力量, 依靠华人社区组织和社会关系网的引导和支持即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当今的华人社区及其各类社团组织跟过去大不相同。它们不仅为新移民的基本生计提供帮助, 还致力于帮助华人移民和第二代打入美国主流社会。有组织有能力的华人社区力量, 不仅体现在“有形”的中文学校、课外补习班、青少年文艺体育班和大学预备班等, 还体现在新形成或重新建立的、越来越强的无形社会关系网, 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直接的服务, 促进对他们的管教和约束。

作为研究移民和少数族裔社区的社会学家, :为规范, 并非与生俱来、一成不变, , 。移民在接收国的处境、、, 都。移民家庭依靠族裔社区的道义性和实现成功的重要途径。因此, 从文化与环境、个人与组织互动的角度来研究移民家庭是有益的。该研究角度可以使研究者更加密切关注华人家庭中父母子女的不同角色以及华人社团组织机构的中介角色。从中可以发现移民子女读书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必须再次强调的是, 成功之路受制于环境, 尤其是独特的并与移民家庭关系密切的族裔社区环境。

[注释]

[1]U. S. Bureau of the Census :Census of the P opulation , 2000.

[2]Christy Chiang -H om , “T ransnational Cultural Practices of Chinese Immigrant Y outh and Parachute K ids ”, pp. 143-158,

in Jennifer Lee and M in Zhou , eds. , Asian American Youth :Culture , Identity , and Ethnicity (New Y ork :R outledge , 2004) ; K aren Pyke and T ran Dang , “‘FOB ’and ‘Whitewashed ’:Identity and Internalized Racism Am ong Second G eneration Asian Americans ”, Qualitative Sociology 26(2003) :pp. 147-172.

[3]Herbert J. G ans , “Second -G eneration Decline :Scenarios for the Economic and E thnic Futures of the P ost 1965American

Immigrants ”,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15(2, 1992) :pp. 173-192; Alejandro P ortes and M in Zhou , “The New Second G eneration ”; M in Zhou , “S ocial Capital in Chinatown :the R ole of C ommunity -Based Organizations and Families in the Adaptation of the Y ounger G eneration ”, pp. 181-206, in Lois Weis and Maxine S. Seller (eds. ) , Beyond Black and White :New Voices , New Fa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Schools (Albany , NY:S tate University of New Y ork Press , 1997) .

[4]Betty Lee Sung , The Adjustment Experience o f Chinese Immigrant Children in New York City .

[5]详见M in Zhou , “S ocial Capital in Chinatown :the R ole of C ommunity -Based Organizations and Families in the Adaptation

of the Y ounger G eneration ”, pp. 181-206, in Lois Weis and Maxine S. Seller , eds. , Beyond Black and White :New Voices , New Fa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Schools (Albany , NY:S tate University of New Y ork Press , 1997) .

[6]Xueying Wang , ed. , A View From Within :A Case S tudy of Chinese Heritage C ommunity Language Schools in the United

S tates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F oreign Language Center , 1996) .

[7]Betty Lee Sung , The Adjustment Experience o f Chinese Immigrant Children in New York City .

[8][9]根据作者1995年在纽约某中文学校进行的个人访谈。

[10]根据作者1998年在洛杉矶某中文学校进行的个人访谈。

[11]根据作者1995年在纽约某中文学校进行的个人访谈。

[12]根据作者1995年在纽约唐人街某社区服务机构进行的个人访谈。

31


相关文章

  • 论美国华人小说的_唐人街_书写_刘桂茹
  • <学术界>(双月刊) 总第133期,2008.6 ACADEMICSINCHINA No.6Nov.2008 论美国华人小说的"唐人街"书写 ★刘桂茹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摘 ...查看


  • 华人家族企业传承研究
  • 摘要 常常听不少人说"守业比创业难" 这句话.夫妇是企业对于一手创立的公司能否找到合适的接班人且将公司继续做强做打的一种担忧.事实上,在不少中外家族企业的继承案例中, 存在不少失败的故事,后果甚至导致企业的没落,但也有成 ...查看


  • 家族企业传承中两代人的矛盾与冲突
  • [摘 要]本文所选取案例来自美国安海斯-布希公司(Anheuser-Busch,简称A-B),作为一家拥有150年历史的家族企业,在享有"美国啤酒业领导者"的荣耀之余,该家族企业曾在各大商业排行榜中获得过无数荣誉,一度风 ...查看


  • 依然是"熔炉"
  • 作者:高鉴国 世界民族 1999年01期 自文化多元主义盛行以来,许多人对于"美国是民族熔炉"这一传统观点发生动摇,甚至从理论上和事实上否定长期形成的"熔炉"论,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文化多元性和同化是美 ...查看


  • 美国华人的生活现状
  • 美国华人的生活现状 关于美国华人生活现状到底怎么样,可谓是众说纷纭.有人说华人在美国属于"二等公民",也有人说华人在美国普遍收入较高,多为中产阶级„„在美国的华人有多少?都住在哪?马里兰大学发布的华人数据报告总结出了一些 ...查看


  • 拉丁美洲研究
  • 拉丁美洲研究2004年第1期 试论拉美的民族关系问题 吴 德 明 主要观点 同其他各洲一样,拉丁美洲同样存在着民族关系问题.但是,拉美的民族关系问题不及其他各洲那么严重.究其原因,这与社会的移民特征有很大关系.在长期共处中,各民族互相依赖. ...查看


  • 刮痧的观后感
  • 论中外文化差异 --<刮痧>观后感 这几天看了一部电影<刮痧>,感触挺深.影片<刮痧>向我们 展示了华人在美国由于法律制度和社会习惯等的不同而产生的一系列冲突.充分体现了中外 文化的巨大差异,以下是我观看 ...查看


  • 冲突与融合-浅析电影[喜福会]里的文化差异
  • 题目:冲突与融合-浅析电影<喜福会>里的文化差异 学号:[***********] 成绩: 西安翻译学院 高职高专毕业论文 作 者: 谢渊 指导教师 朱广珍 专业班级 08级商务英语4班 院 系 外国语学院 完成日期 2011年 ...查看


  • 怎样成为移民国的真正公民,享受真正的生活?| 西洋参考
  • 关于作者 王家骏  资深媒体人,大象公会前主笔. 前几日,西洋参考推送了荣筱箐老师的文章<移民美国,英语水平真的没那么重要>,其中有一句话,"一个用英语说不成完整句子的人仍然可以在美国创出自己的天地". 这当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