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浣溪沙·蓼岸风多橘柚香》《临江仙·送钱穆父》
1.浣溪沙
五代 孙光宪
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
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
上片:
第一句:“蓼岸风多橘柚香”“蓼”:读作liǎo,是一种草本植物,能开出白色或浅红色的小花。蓼岸:这里指蓼花盛开江岸。在西方国家蓼花的话语是依赖,在这首东方送别诗中出现蓼花是一种奇妙的巧合,还是中西方情感的共鸣呢?这一句的意思是:长江两岸,蓼花盛开,桔柚飘香。很明显这句描写的是美妙喜人的景象,凭着经验,我们知道这里是用乐景来衬托哀情。比如我们学过的《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离家出征的时候,杨柳轻揉,随风漫舞;如今返回故乡,雪花纷飞,凄清阴郁。用杨柳依依的阳春来反面衬托展示在征战过程中经受的磨难。用王夫之的话说就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第二句:“江边一望楚天长”描写了美好的景物之后,立刻转入凄苦的境界,诗人站立在江边,感受着美好的秋景,但是,仅仅一望那辽阔的“楚天”,便陷入了无限的惆怅,因为他想到了自己的亲人马上就要远行了。大家会想到刘永《雨霖铃》中的句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楚天:就是南方的天空。因为古时候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一望”二字,非常传神,突出了诗人突然而至的离愁。我们在送别亲友的时候也是这样,可能在走进站台的前一刻还有欢声笑语,而当那熟悉的背影消失于站台,一股难以抑制的惆怅便用上心头,正所谓“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第三句:“片帆烟际闪孤光”“烟际”是指云烟迷茫之处。江上的雾气和天边的云气混成迷茫的一片,而亲友的那只孤舟即将消失在那里。正如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又如第一课我们学过的刘长卿的句子:“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我们讲过,送别诗中常有的情感一是担心旅途遥远,友人能否安全到达,一是担心有人旅途的寂寞孤单。这里,用“烟际”来突出一个“远”字,而云烟迷茫也代表着未知的前程。用“孤光”来突出旅途的孤独。以上是词的上片。
下片:
前两句:“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者两句对仗工整,堪称佳句。“征鸿”:就是远飞的鸿雁,常用来比喻离别远去的亲人。同时,在古代,鸿雁是书信的代称。传说鸿雁可以替人传递书信,所以“征鸿”、“鸿雁”长出现在送别诗、思乡怀人诗当中。“杳杳”是渺茫的意思,这里照应上片中的“烟际”。亲人乘船远去,诗人独立江边久久目送,可以看出感情的真挚。不仅目光随着孤舟远去,连诗人的心也随着亲人远去了:“思随流水去茫茫”。第一课我们就讲过“水”的意象,大家可以回忆。象征着无穷无尽的思念与愁苦,象征阻隔,象征青春易逝,年华易老。
最后一句:“兰红波碧忆潇湘”“兰”是指兰花中开红花的一种。“忆潇湘”三个字包含着一个典故。传说,舜在南巡视察时,他的两个妻子娥皇和女英没有和他同往,,后来她们后悔没有陪伴着舜,于是追赶舜的行程,当她们走到洞庭湖畔时,却得到舜已经死在苍梧的消息,她们悲痛不已就投了湘水而死。湘水与潇水在湖南汇合,称为“潇湘”。“忆潇湘”常用来比喻分别在天涯的亲人,相互在殷切地思念着。那么这句诗的意思是:来年兰花红、江水碧的时候,我们还会互相思念。越是花好月圆、良辰美景的时刻,越是渴望和自己最亲近的人在一起,所以,兰红波碧、桔柚飘香更能引起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感情真挚动人。
积累„„„„
2.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题目:临江仙是词牌名,送钱穆父是题目,父读第三声,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
上片:
第一句:“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这首词写的是苏轼和钱穆父就别重逢而又匆匆告别的情景。这里的“都门”是指都城的城门。苏轼和钱穆父都在京城做官,三年前,钱穆父去越州做知州,苏轼在都城的城门外为他饯行。刘永《雨霖铃》中的“都门帐饮无绪”中的“都门”也是这个意思。“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又称改木。这里用来比喻时节改易,“三改火”意思就是过来三年。三年来,钱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这次又将远赴瀛州,真可以说是“天涯踏尽红尘”。古代没有柏油路,都是土路,“红尘”最初是指喧嚣人流扬起的尘土,在这里就指这个人世间,也借喻名利之路。 苏轼是学禅的,他的诗歌散文也大多充满禅意,像我们学过的《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颗平常心让他在大喜大悲,宦海沉浮中不沮丧、不颠狂、不颓废,保持着乐观的心态。朋友钱穆父三年中辗转红尘,穿梭于名利之中,我们看苏轼下面有何评价。
第二句:“依然一笑作春温”“春温”是指春天的温暖,这不是苏轼自己硬造出来的词,司马迁的《史记》当中就有“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的句子。意思是:“我听大王那大弦弹出来的声音有春天般的温暖,就像一位名君的形象”。分别多年的朋友一见面,笑容依旧,彼此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说明双方仍然有着当初的默契,两人的志趣没有变化。可以想象,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十年后成为了一个高级官员,和你一见面就满口的官腔,你还会和他促膝长谈吗?接下来我们看苏轼怎样评价他的朋友。
第三句:“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有个成语叫做“古井无波”。“古井”:就是枯井。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我们选修教材中有杜运燮的《井》大家可以去欣赏。“筠”这里读yún ,本意是竹子的青皮,这里指竹子。竹子也是古典诗歌中的常用意象,因为它独特的自然物性特征,如虚心、有节、挺直、坚韧、不畏风霜雨雪、常青、生机勃勃等,常用来赞美人的美好品质。这里主要用来赞美钱穆父能保持耿介的风节。“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这一句是赞美钱穆父内心恬静,坚守节操的品质。
下片:
第一句:“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下片过渡到正题,抒发惜别之情。“孤帆”“孤舟”之类的词语常用来表达对朋友旅途的担忧,“淡月”“微云”则用来渲染凄清幽冷的氛围,强化了分别时凄然的心境。但苏轼毕竟是苏轼,面对离别绝不凄然相向。
第二句:“樽前不用翠眉颦”“樽”是盛酒的器具。比如“携幼入室,有酒盈樽”“金樽清酒斗十千”“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一樽还酹江月”等等。“翠眉”是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就是画绿眉,也专指女子的眉毛。“颦”是皱眉头的意思。那么“翠眉颦”是送别酒宴上歌女的神态。王勃说过:“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苏轼正是这个意思:在离别的酒宴上,不要像普通人那样凄然相向,何不举杯畅饮呢?连歌女也要开心地演唱,因为人世间的分离其实是很平常的啊。
最后一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两句又表现出了苏轼诗歌的禅意。“逆旅”就是旅店的意思,古文中常见。每个人都是天地之间的旅客,虽然今晚送走的是你,我又何尝不是赶路的行人呢?这一句体现了苏轼豪放旷达的性格,然而这旷达的背后似乎也有着淡淡的惆怅和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
积累„„„„
1.5
《浣溪沙·蓼岸风多橘柚香》《临江仙·送钱穆父》
1.浣溪沙
五代 孙光宪
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
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
上片:
第一句:“蓼岸风多橘柚香”“蓼”:读作liǎo,是一种草本植物,能开出白色或浅红色的小花。蓼岸:这里指蓼花盛开江岸。在西方国家蓼花的话语是依赖,在这首东方送别诗中出现蓼花是一种奇妙的巧合,还是中西方情感的共鸣呢?这一句的意思是:长江两岸,蓼花盛开,桔柚飘香。很明显这句描写的是美妙喜人的景象,凭着经验,我们知道这里是用乐景来衬托哀情。比如我们学过的《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离家出征的时候,杨柳轻揉,随风漫舞;如今返回故乡,雪花纷飞,凄清阴郁。用杨柳依依的阳春来反面衬托展示在征战过程中经受的磨难。用王夫之的话说就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第二句:“江边一望楚天长”描写了美好的景物之后,立刻转入凄苦的境界,诗人站立在江边,感受着美好的秋景,但是,仅仅一望那辽阔的“楚天”,便陷入了无限的惆怅,因为他想到了自己的亲人马上就要远行了。大家会想到刘永《雨霖铃》中的句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楚天:就是南方的天空。因为古时候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一望”二字,非常传神,突出了诗人突然而至的离愁。我们在送别亲友的时候也是这样,可能在走进站台的前一刻还有欢声笑语,而当那熟悉的背影消失于站台,一股难以抑制的惆怅便用上心头,正所谓“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第三句:“片帆烟际闪孤光”“烟际”是指云烟迷茫之处。江上的雾气和天边的云气混成迷茫的一片,而亲友的那只孤舟即将消失在那里。正如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又如第一课我们学过的刘长卿的句子:“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我们讲过,送别诗中常有的情感一是担心旅途遥远,友人能否安全到达,一是担心有人旅途的寂寞孤单。这里,用“烟际”来突出一个“远”字,而云烟迷茫也代表着未知的前程。用“孤光”来突出旅途的孤独。以上是词的上片。
下片:
前两句:“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者两句对仗工整,堪称佳句。“征鸿”:就是远飞的鸿雁,常用来比喻离别远去的亲人。同时,在古代,鸿雁是书信的代称。传说鸿雁可以替人传递书信,所以“征鸿”、“鸿雁”长出现在送别诗、思乡怀人诗当中。“杳杳”是渺茫的意思,这里照应上片中的“烟际”。亲人乘船远去,诗人独立江边久久目送,可以看出感情的真挚。不仅目光随着孤舟远去,连诗人的心也随着亲人远去了:“思随流水去茫茫”。第一课我们就讲过“水”的意象,大家可以回忆。象征着无穷无尽的思念与愁苦,象征阻隔,象征青春易逝,年华易老。
最后一句:“兰红波碧忆潇湘”“兰”是指兰花中开红花的一种。“忆潇湘”三个字包含着一个典故。传说,舜在南巡视察时,他的两个妻子娥皇和女英没有和他同往,,后来她们后悔没有陪伴着舜,于是追赶舜的行程,当她们走到洞庭湖畔时,却得到舜已经死在苍梧的消息,她们悲痛不已就投了湘水而死。湘水与潇水在湖南汇合,称为“潇湘”。“忆潇湘”常用来比喻分别在天涯的亲人,相互在殷切地思念着。那么这句诗的意思是:来年兰花红、江水碧的时候,我们还会互相思念。越是花好月圆、良辰美景的时刻,越是渴望和自己最亲近的人在一起,所以,兰红波碧、桔柚飘香更能引起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感情真挚动人。
积累„„„„
2.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题目:临江仙是词牌名,送钱穆父是题目,父读第三声,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
上片:
第一句:“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这首词写的是苏轼和钱穆父就别重逢而又匆匆告别的情景。这里的“都门”是指都城的城门。苏轼和钱穆父都在京城做官,三年前,钱穆父去越州做知州,苏轼在都城的城门外为他饯行。刘永《雨霖铃》中的“都门帐饮无绪”中的“都门”也是这个意思。“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又称改木。这里用来比喻时节改易,“三改火”意思就是过来三年。三年来,钱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这次又将远赴瀛州,真可以说是“天涯踏尽红尘”。古代没有柏油路,都是土路,“红尘”最初是指喧嚣人流扬起的尘土,在这里就指这个人世间,也借喻名利之路。 苏轼是学禅的,他的诗歌散文也大多充满禅意,像我们学过的《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颗平常心让他在大喜大悲,宦海沉浮中不沮丧、不颠狂、不颓废,保持着乐观的心态。朋友钱穆父三年中辗转红尘,穿梭于名利之中,我们看苏轼下面有何评价。
第二句:“依然一笑作春温”“春温”是指春天的温暖,这不是苏轼自己硬造出来的词,司马迁的《史记》当中就有“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的句子。意思是:“我听大王那大弦弹出来的声音有春天般的温暖,就像一位名君的形象”。分别多年的朋友一见面,笑容依旧,彼此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说明双方仍然有着当初的默契,两人的志趣没有变化。可以想象,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十年后成为了一个高级官员,和你一见面就满口的官腔,你还会和他促膝长谈吗?接下来我们看苏轼怎样评价他的朋友。
第三句:“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有个成语叫做“古井无波”。“古井”:就是枯井。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我们选修教材中有杜运燮的《井》大家可以去欣赏。“筠”这里读yún ,本意是竹子的青皮,这里指竹子。竹子也是古典诗歌中的常用意象,因为它独特的自然物性特征,如虚心、有节、挺直、坚韧、不畏风霜雨雪、常青、生机勃勃等,常用来赞美人的美好品质。这里主要用来赞美钱穆父能保持耿介的风节。“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这一句是赞美钱穆父内心恬静,坚守节操的品质。
下片:
第一句:“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下片过渡到正题,抒发惜别之情。“孤帆”“孤舟”之类的词语常用来表达对朋友旅途的担忧,“淡月”“微云”则用来渲染凄清幽冷的氛围,强化了分别时凄然的心境。但苏轼毕竟是苏轼,面对离别绝不凄然相向。
第二句:“樽前不用翠眉颦”“樽”是盛酒的器具。比如“携幼入室,有酒盈樽”“金樽清酒斗十千”“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一樽还酹江月”等等。“翠眉”是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就是画绿眉,也专指女子的眉毛。“颦”是皱眉头的意思。那么“翠眉颦”是送别酒宴上歌女的神态。王勃说过:“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苏轼正是这个意思:在离别的酒宴上,不要像普通人那样凄然相向,何不举杯畅饮呢?连歌女也要开心地演唱,因为人世间的分离其实是很平常的啊。
最后一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两句又表现出了苏轼诗歌的禅意。“逆旅”就是旅店的意思,古文中常见。每个人都是天地之间的旅客,虽然今晚送走的是你,我又何尝不是赶路的行人呢?这一句体现了苏轼豪放旷达的性格,然而这旷达的背后似乎也有着淡淡的惆怅和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
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