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跨文化传播是实现本土文化共享的重要途径。邯郸成语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是邯郸核心文化融入世界的必然途径。本文以成语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与融合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他”文化接受者的期待视野及其满足路径,辩证地分析了期待视野,并且对邯郸成语文化的文化身份进行了定位,提出传播者坚持其文化身份,实现文化的可持续输出。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文化期待视野 文化身份 中图分类号:H1-0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成语典故凝聚了邯郸传统文化的精髓,是邯郸几千年文明发展史的积淀和载体。成语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是推介邯郸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能够充分展现邯郸文化的厚重性和经典性。目前,关于邯郸成语文化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主要是从具体的传播策略与媒介角度探讨如何在认知、心理等层面上实现信息对等,而没有研究文化传播者在跨文化传播中对成语文化特色与个性的把握。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批判角度,通过对当今全球化浪潮中不同文化碰撞与融合中对传统文化批判与继承的研究,探讨了在邯郸成语文化跨文化传播和融合中,如何把握“他”文化接受者的期待视野和传播者的本土文化的身份认同。 二 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期待视野 1 跨文化传播与期待视野 跨文化传播是创造、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跨文化传播不仅包括中国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接触,而且包括中国各个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他”文化接受者在进入文化接受过程之前已对接受客体有了预先估计与期盼,即有了定向性的期待。跨文化传播与融合需要以把握“他”文化接受者的文化期待视野作为切入基础,努力缩小文化传播主体间的文化审美距离。文化审美距离是“他”文化接受者原有视界与面对“他”文化中超越这视界或与这视界不一致的成分之间的差异和间隔,是影响跨文化传播目的实现的重要障碍。但是“他”文化接受者的定向性期待即文化期待视野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他”文化具有的个性和新意会为接受者提供新的不同以往的审美经验。每一次新的文化体验,都要受到原有文化期待视野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宽着文化期待视野。对于“他”文化的接受可以通过把新经验提高到意识层次,造成视界的变化,从而使视界的改变顺着“他”文化接受者的反应和批评的判断的范围而被历史地客观化。文化创新期待是不断调整自身视野结构,以开放的姿态接受“他”文化中与原有视野不一、没有,甚至是相反的东西。文化创新期待帮助“他”接受者实现对另一种文化的独特解读。文化期待视野的创造性是文化期待视野不断拓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能够推动跨文化传播主体文化的融合。 2 成语文化传播的期待视野 邯郸成语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能够让世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其所代表的邯郸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提升邯郸的传播力和竞争力。在跨文化传播邯郸成语文化的过程中,跨文化传播者应该在意识形态、审美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积极缩小与“他”文化接受者之间的审美距离,尊重“他”文化接受者的文化期待视野。 成语典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民族色彩、历史故事性和哲理性。邯郸成语数量众多,有学者潜心研究整理出来千余个与邯郸有关的成语。每个邯郸成语都与邯郸历史、赵文化有根本的联系,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邯郸成语典故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成语内容包蕴着较强的故事性,是对一个完整故事的高度概括,如“完璧归赵”“围魏救赵”;第二,成语出自于权威性经典著作,如“奉公守法”出自《史记》,“量才授官”出自《荀子》。根据对成语典故的特点和分类,可以将“他”文化接受者的期待视野定位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对成语典故艺术形式与审美特质方面的期待;第二个层次是对邯郸成语故事性的期待;第三个层次是对成语典故的生活内蕴、思想意义、民族精神、价值观和哲理方面的期待;第四个层次是对成语典故的接受动机与需求的期待。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期待过程,为满足“他”文化接受者的不同层次的期待,传播者需要采取多种传播途径,实现文化审美、文化认知和文化心理上的趋同和语言符号的对等。 3 满足文化期待视野的路径 (1)公关策略:为成语文化做宣传 邯郸成语文化的传播与融合需要采用公关策略,合理借助于数字媒介的优势,运用多种现代化传播媒介。不同文化之间的媒介宣传是当今世界文化传播和融合最日常化、最显性的途径。可以通过报纸、电视、影视、网络宣传进行宣传。创办邯郸成语文化专题刊物,在电视台投放宣传片,将蕴含故事性强、哲理性强的成语拍摄成影视作品或电视剧作品。数字媒介直观性强、时效性强、传播迅速广泛,可以满足“他”文化接受者对成语文化的不同期待视野,最大程度展现成语典故的艺术形式,呈现成语典故中的文化形象和思想内涵,实现文化传播主体在文化审美、文化认知和文化心理上的趋同。 (2)语言传播:打破语言的隔膜 跨文化传播是一个“二度编码”的过程,即“(传播者)编码—解码(翻译者)编码—(接受者)解码”。成语文化传播与融合首先要实现文字编码的转化。为了避免出现成语文化意义的失落和歪曲,传播者需要以“他”文化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为基点,准确到位地二度编码成语文化的语言载体,实现语言符号的对等。出自权威性经典著作的成语,侧重于传递一定的思想和哲理,可以通过意译二度编码,缩小“他”文化接受者与成语文化之间的审美距离,领会该文化的深邃哲理和内涵。故事性较强的邯郸成语典故中有许多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如“胡服骑射”中的“胡服”“胡骑”和“胡射”,可以采取异化和意译相结合进行二度编码。异化保留其中独特的文化形象,意译阐释其内涵。 4 文化期待视野辩证观点 邯郸成语文化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必一味迁就“他”文化接受者的文化期待视野,而应尽量保持其文化的完整性和丰富性,将其文化特质植入接受者的文化,完成两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他”文化接受者在接受成语文化之前,对其艺术形式、文化意义等已经具有定向期待,但是他们真正接触成语文化时,会有打破定向期待而求新求异,即获得文化创新期待。文化审美距离需要接受者的文化创新期待来弥合。“他”文化接受者在接受他文化时具有主动性,这种主动性除了表现在具有文化期待视界外,还体现在他们的理解阐释和想象再创造。文化期待视界发生在接受“他”文化之前,理解阐释和想象再创造存在于接触他文化后的欣赏过程中。“他”文化接受者对成语文化的接受是一个动态理解、认可和接受的过程。 三 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身份认同 1 跨文化传播与文化身份认同 跨文化传播应该注重保持本土文化的特色与个性,处理好文化身份的定位。文化身份是一种文化与“他”文化相区别的品格和处在该文化中的人们对它的身份认同。它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和精神向心力,成为拒斥在文化交流中常常出现的文化霸权的前提条件。文化身份不仅决定交际主体采用哪一种语言进行交际,而且还决定交际主体采用何种传播方式传递何类信息内容。文化身份决定某一文化群体如何感知周围世界,如何在交际过程中将信息编码,以何种方式传递给对方以及如何理解所接收的信息,即解码。文化身份的研究有助于分析不同文化群体的传播行为模式。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在于通过传播手段建立一种新的文化结构。在跨文化传播中,交际主体解释自己文化身份的特点和行为规范有助于彼此建立信任,完成文化的交流。但是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身份认同却存在很多问题。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差异会让文化传播者和接受者产生挫折感,其间的“文化间性”越高,理解障碍就越多。交流的目的旨在将属于外群体的他人纳入到内群体中来。跨文化传播应该以互相尊重和理解为基础,实现意义共享。 2 成语文化传播的身份认同 邯郸成语文化跨文化传播与融合过程中,传播者要确认其文化身份,即探索理解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探究实现与接受者意义共享的层面。目前而言,邯郸成语文化向西方跨文化传播的过程,是文化信息由低势位向高势位流动的过程。跨文化传播中,文化信息流一般由高势位向低势位流动,低势位文化传播者在面对高势位文化的接受者时往往会将真实、难以诠释、具有丰富特点的本土文化简化为接受者易于接受的文化形象,这是一种简单化、歪曲化的文化传播过程。在跨文化传播邯郸成语典故文化时,传播者不能为了满足西方接受者对成语典故文化的“猎奇”心理,将其简化、表面化,而忽视其精神、人文情怀和历史特色。 邯郸成语典故以其精深、高度精练的语言浓缩了赵文化的历史、精神和灵魂,体现了丰富的政治、法制、道德等哲理,这也是邯郸成语文化的文化身份。邯郸成语的文化身份是中国人公认的文化特征,通过传播方式、人际关系和行为规范表现出来。“胡服骑射”记载了赵国赵武灵王为提高军事实力而推行的一场卓有成效的军事革新,反映了赵文化中改革进取、包容开放的精神。改革创新、积极进取是以赵国历史为主要载体的赵文化精神的最根本内涵。“负荆请罪”反映了赵文化中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精神。很多邯郸成语典故富有哲理性,蕴含着丰富的政治伦理思想。如“围魏救赵”,其哲理与智慧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上看似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路不拾遗”“奉公守法”体现了赵国德法并治的思治国方略,“毛遂自荐”“无功受禄”“公正无私”分别体现了赵国官员的选拔制度、考核制度以及道德要求。 跨文化传播具有经济、政治的动因。本土文化传播过程中,低势位文化传播者希望通过文化传播实现本土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自身形象的提升,但是高势位文化接受者则希望通过接受其他文化以证实自己的文化身份。这就产生了传播者与接受者需求的错位,从而导致文化传播者和接受者身份的不平衡。传播者需要努力构建接受者乐见的形象,让“他”文化接受者欣赏自己,但是不应该为实现其政治、经济目的而牺牲本土文化的文化身份来迎合“他”文化接受者的期待。在邯郸成语文化输出时,传播者要强调以自我利益、自我价值、自我安全为中心,来影响、说服他者,要具有充分文化自信,明确文化身份,坚持文化的可持续输出。对文化身份的认同能够保持和发展本土文化的优秀基因,并真正体现全球文化的多元性。 四 结语 邯郸成语文化博大精深,要实现传播和融合的既定目的,达到文化意义的共享,传播者需要准确把握“他”文化接受者的文化期待视野,通过多种有效路径满足期待视野。采用多种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创造良好的传播渠道,在文化审美、文化心理和文化认知结构层面构建主体的对话空间,在语言编码方面实现对等。但文化期待视野是文化传播极其重要的但不是唯一要考量的因素,需要辩证看待。 邯郸成语文化传播应尽量保持其文化的完整性和丰富性,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成语文化跨文化传播应该建立一种文化平等交流的模式,探索其独特的赵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传播者需要准确把握文化接受者的文化期待,但同时更需要对其所传播的文化身份有清晰地认识,注重本土文化身份的认同,重视成语文化的精神、历史特色、价值,不能牺牲本土文化的文化身份来迎合“他”文化接受者的文化期待,从而实现成语文化的完整传播与融合。 注:本文系2011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产业与跨文化交际双向构建的研究》(201103182)。 参考文献: [1] Rogers,E.M.& Steinfatt,T.M.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Prospect Heights,IL:Waveland,1999. [2] 陈斌、张建华:《邯郸成语典故文化初探》,《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3] 刘双:《文化身份与跨文化传播》,《外语学刊》,2000年第1期。 [4] 孙光勇:《邯郸成语典故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河北学刊》,2011年第3期。 [5] [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 朱立元:《接受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作者简介:齐明珍,女,1984—,山东济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学,工作单位: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
摘要 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跨文化传播是实现本土文化共享的重要途径。邯郸成语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是邯郸核心文化融入世界的必然途径。本文以成语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与融合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他”文化接受者的期待视野及其满足路径,辩证地分析了期待视野,并且对邯郸成语文化的文化身份进行了定位,提出传播者坚持其文化身份,实现文化的可持续输出。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文化期待视野 文化身份 中图分类号:H1-0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成语典故凝聚了邯郸传统文化的精髓,是邯郸几千年文明发展史的积淀和载体。成语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是推介邯郸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能够充分展现邯郸文化的厚重性和经典性。目前,关于邯郸成语文化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主要是从具体的传播策略与媒介角度探讨如何在认知、心理等层面上实现信息对等,而没有研究文化传播者在跨文化传播中对成语文化特色与个性的把握。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批判角度,通过对当今全球化浪潮中不同文化碰撞与融合中对传统文化批判与继承的研究,探讨了在邯郸成语文化跨文化传播和融合中,如何把握“他”文化接受者的期待视野和传播者的本土文化的身份认同。 二 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期待视野 1 跨文化传播与期待视野 跨文化传播是创造、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跨文化传播不仅包括中国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接触,而且包括中国各个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他”文化接受者在进入文化接受过程之前已对接受客体有了预先估计与期盼,即有了定向性的期待。跨文化传播与融合需要以把握“他”文化接受者的文化期待视野作为切入基础,努力缩小文化传播主体间的文化审美距离。文化审美距离是“他”文化接受者原有视界与面对“他”文化中超越这视界或与这视界不一致的成分之间的差异和间隔,是影响跨文化传播目的实现的重要障碍。但是“他”文化接受者的定向性期待即文化期待视野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他”文化具有的个性和新意会为接受者提供新的不同以往的审美经验。每一次新的文化体验,都要受到原有文化期待视野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宽着文化期待视野。对于“他”文化的接受可以通过把新经验提高到意识层次,造成视界的变化,从而使视界的改变顺着“他”文化接受者的反应和批评的判断的范围而被历史地客观化。文化创新期待是不断调整自身视野结构,以开放的姿态接受“他”文化中与原有视野不一、没有,甚至是相反的东西。文化创新期待帮助“他”接受者实现对另一种文化的独特解读。文化期待视野的创造性是文化期待视野不断拓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能够推动跨文化传播主体文化的融合。 2 成语文化传播的期待视野 邯郸成语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能够让世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其所代表的邯郸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提升邯郸的传播力和竞争力。在跨文化传播邯郸成语文化的过程中,跨文化传播者应该在意识形态、审美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积极缩小与“他”文化接受者之间的审美距离,尊重“他”文化接受者的文化期待视野。 成语典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民族色彩、历史故事性和哲理性。邯郸成语数量众多,有学者潜心研究整理出来千余个与邯郸有关的成语。每个邯郸成语都与邯郸历史、赵文化有根本的联系,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邯郸成语典故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成语内容包蕴着较强的故事性,是对一个完整故事的高度概括,如“完璧归赵”“围魏救赵”;第二,成语出自于权威性经典著作,如“奉公守法”出自《史记》,“量才授官”出自《荀子》。根据对成语典故的特点和分类,可以将“他”文化接受者的期待视野定位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对成语典故艺术形式与审美特质方面的期待;第二个层次是对邯郸成语故事性的期待;第三个层次是对成语典故的生活内蕴、思想意义、民族精神、价值观和哲理方面的期待;第四个层次是对成语典故的接受动机与需求的期待。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期待过程,为满足“他”文化接受者的不同层次的期待,传播者需要采取多种传播途径,实现文化审美、文化认知和文化心理上的趋同和语言符号的对等。 3 满足文化期待视野的路径 (1)公关策略:为成语文化做宣传 邯郸成语文化的传播与融合需要采用公关策略,合理借助于数字媒介的优势,运用多种现代化传播媒介。不同文化之间的媒介宣传是当今世界文化传播和融合最日常化、最显性的途径。可以通过报纸、电视、影视、网络宣传进行宣传。创办邯郸成语文化专题刊物,在电视台投放宣传片,将蕴含故事性强、哲理性强的成语拍摄成影视作品或电视剧作品。数字媒介直观性强、时效性强、传播迅速广泛,可以满足“他”文化接受者对成语文化的不同期待视野,最大程度展现成语典故的艺术形式,呈现成语典故中的文化形象和思想内涵,实现文化传播主体在文化审美、文化认知和文化心理上的趋同。 (2)语言传播:打破语言的隔膜 跨文化传播是一个“二度编码”的过程,即“(传播者)编码—解码(翻译者)编码—(接受者)解码”。成语文化传播与融合首先要实现文字编码的转化。为了避免出现成语文化意义的失落和歪曲,传播者需要以“他”文化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为基点,准确到位地二度编码成语文化的语言载体,实现语言符号的对等。出自权威性经典著作的成语,侧重于传递一定的思想和哲理,可以通过意译二度编码,缩小“他”文化接受者与成语文化之间的审美距离,领会该文化的深邃哲理和内涵。故事性较强的邯郸成语典故中有许多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如“胡服骑射”中的“胡服”“胡骑”和“胡射”,可以采取异化和意译相结合进行二度编码。异化保留其中独特的文化形象,意译阐释其内涵。 4 文化期待视野辩证观点 邯郸成语文化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必一味迁就“他”文化接受者的文化期待视野,而应尽量保持其文化的完整性和丰富性,将其文化特质植入接受者的文化,完成两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他”文化接受者在接受成语文化之前,对其艺术形式、文化意义等已经具有定向期待,但是他们真正接触成语文化时,会有打破定向期待而求新求异,即获得文化创新期待。文化审美距离需要接受者的文化创新期待来弥合。“他”文化接受者在接受他文化时具有主动性,这种主动性除了表现在具有文化期待视界外,还体现在他们的理解阐释和想象再创造。文化期待视界发生在接受“他”文化之前,理解阐释和想象再创造存在于接触他文化后的欣赏过程中。“他”文化接受者对成语文化的接受是一个动态理解、认可和接受的过程。 三 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身份认同 1 跨文化传播与文化身份认同 跨文化传播应该注重保持本土文化的特色与个性,处理好文化身份的定位。文化身份是一种文化与“他”文化相区别的品格和处在该文化中的人们对它的身份认同。它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和精神向心力,成为拒斥在文化交流中常常出现的文化霸权的前提条件。文化身份不仅决定交际主体采用哪一种语言进行交际,而且还决定交际主体采用何种传播方式传递何类信息内容。文化身份决定某一文化群体如何感知周围世界,如何在交际过程中将信息编码,以何种方式传递给对方以及如何理解所接收的信息,即解码。文化身份的研究有助于分析不同文化群体的传播行为模式。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在于通过传播手段建立一种新的文化结构。在跨文化传播中,交际主体解释自己文化身份的特点和行为规范有助于彼此建立信任,完成文化的交流。但是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身份认同却存在很多问题。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差异会让文化传播者和接受者产生挫折感,其间的“文化间性”越高,理解障碍就越多。交流的目的旨在将属于外群体的他人纳入到内群体中来。跨文化传播应该以互相尊重和理解为基础,实现意义共享。 2 成语文化传播的身份认同 邯郸成语文化跨文化传播与融合过程中,传播者要确认其文化身份,即探索理解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探究实现与接受者意义共享的层面。目前而言,邯郸成语文化向西方跨文化传播的过程,是文化信息由低势位向高势位流动的过程。跨文化传播中,文化信息流一般由高势位向低势位流动,低势位文化传播者在面对高势位文化的接受者时往往会将真实、难以诠释、具有丰富特点的本土文化简化为接受者易于接受的文化形象,这是一种简单化、歪曲化的文化传播过程。在跨文化传播邯郸成语典故文化时,传播者不能为了满足西方接受者对成语典故文化的“猎奇”心理,将其简化、表面化,而忽视其精神、人文情怀和历史特色。 邯郸成语典故以其精深、高度精练的语言浓缩了赵文化的历史、精神和灵魂,体现了丰富的政治、法制、道德等哲理,这也是邯郸成语文化的文化身份。邯郸成语的文化身份是中国人公认的文化特征,通过传播方式、人际关系和行为规范表现出来。“胡服骑射”记载了赵国赵武灵王为提高军事实力而推行的一场卓有成效的军事革新,反映了赵文化中改革进取、包容开放的精神。改革创新、积极进取是以赵国历史为主要载体的赵文化精神的最根本内涵。“负荆请罪”反映了赵文化中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精神。很多邯郸成语典故富有哲理性,蕴含着丰富的政治伦理思想。如“围魏救赵”,其哲理与智慧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上看似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路不拾遗”“奉公守法”体现了赵国德法并治的思治国方略,“毛遂自荐”“无功受禄”“公正无私”分别体现了赵国官员的选拔制度、考核制度以及道德要求。 跨文化传播具有经济、政治的动因。本土文化传播过程中,低势位文化传播者希望通过文化传播实现本土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自身形象的提升,但是高势位文化接受者则希望通过接受其他文化以证实自己的文化身份。这就产生了传播者与接受者需求的错位,从而导致文化传播者和接受者身份的不平衡。传播者需要努力构建接受者乐见的形象,让“他”文化接受者欣赏自己,但是不应该为实现其政治、经济目的而牺牲本土文化的文化身份来迎合“他”文化接受者的期待。在邯郸成语文化输出时,传播者要强调以自我利益、自我价值、自我安全为中心,来影响、说服他者,要具有充分文化自信,明确文化身份,坚持文化的可持续输出。对文化身份的认同能够保持和发展本土文化的优秀基因,并真正体现全球文化的多元性。 四 结语 邯郸成语文化博大精深,要实现传播和融合的既定目的,达到文化意义的共享,传播者需要准确把握“他”文化接受者的文化期待视野,通过多种有效路径满足期待视野。采用多种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创造良好的传播渠道,在文化审美、文化心理和文化认知结构层面构建主体的对话空间,在语言编码方面实现对等。但文化期待视野是文化传播极其重要的但不是唯一要考量的因素,需要辩证看待。 邯郸成语文化传播应尽量保持其文化的完整性和丰富性,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成语文化跨文化传播应该建立一种文化平等交流的模式,探索其独特的赵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传播者需要准确把握文化接受者的文化期待,但同时更需要对其所传播的文化身份有清晰地认识,注重本土文化身份的认同,重视成语文化的精神、历史特色、价值,不能牺牲本土文化的文化身份来迎合“他”文化接受者的文化期待,从而实现成语文化的完整传播与融合。 注:本文系2011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产业与跨文化交际双向构建的研究》(201103182)。 参考文献: [1] Rogers,E.M.& Steinfatt,T.M.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Prospect Heights,IL:Waveland,1999. [2] 陈斌、张建华:《邯郸成语典故文化初探》,《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3] 刘双:《文化身份与跨文化传播》,《外语学刊》,2000年第1期。 [4] 孙光勇:《邯郸成语典故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河北学刊》,2011年第3期。 [5] [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 朱立元:《接受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作者简介:齐明珍,女,1984—,山东济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学,工作单位: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