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革命
作者简介: 列宁(俄语:Ленин,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俄语: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列宁是他的笔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
他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要缔造者、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苏联总理)。列宁是他参加共产主义运动后的化名[1] ,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并与俄国革命相结合形成列宁主义,被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者普遍认同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 大导师和精神领袖”,同时他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和评价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内容简介:《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全书共六章,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反动国家观,对全世界无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权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典段落摘抄:
革命的根本问题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在革命运动高涨的形势下,对国家的态度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从19世纪末以来,正是这个问题被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搅得最混乱。特别是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领袖伯恩施坦、考茨基等人,他们歪曲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阉割它的革命内容,磨去它的革命锋芒,把它庸俗化,在社会主义运动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为了揭露和批判他们以及无政府主义者的歪曲,恢复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本来面目,列宁从1916年秋天起就大量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国家问题的著作,同时也读了伯恩施坦、考茨基等人的有关著述,作了《马克思主义论国家》的笔记,打算写成一篇阐述马克思主义对国家态度问题的文章。1917年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列宁忙于领导革命,文章没有写成。不久发生了七月事变,反革命势力开始对布尔什维克领导的革命力量进行镇压,政权完全落入资产阶级手中。俄国无产阶级武装夺取政权的问题提上了日程,革命对国家的态度问题已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于是,处于秘密状态的列宁在拉兹里夫湖畔着手撰写《国家与革命》这部光辉的著作。
政治形式
在《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一书收录的这些章节中,列宁按照历史的顺序分三个时期来阐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国家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在1848年之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只是一般地表述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有了1848—1851年革命经验之后,马克思提出了无产阶级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结论,但以什么东西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这个问题当时还没有也不可能解决。1871年巴黎公社提供了实践经验,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终于发现了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代替被打碎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政治形式。
严谨的科学态度
列宁高度评价马克思在研究无产阶级国家问题中所采取的严谨的科学态度。他说,马克思作出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结论,不是根据逻辑的推论,而是根据事变的实际发展,根据18488--1851年的生动经验,马克思在1852年还没有具体提出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这个必须消灭的国家机器的问题,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是多么严格地以实际的历史经验为依据。那时在这个问题上,经验还没有提供材料,后来在1871年,历史才把这个问题提上了日程。在1852年,要以观察自然历史那样的精确性下断语,还只能说,无产阶级革命已面临“集中自己的一切破坏力量”来反对国家政权的任务,即“摧毁”国家机器的任务。列宁写道:“马克思的学说在这里也象其他任何时候一样,是用深刻的哲学世界观和丰富的历史知识阐明的经验总结”(《列宁全集》第2版第3l卷第27页)。
国家与革命
作者简介: 列宁(俄语:Ленин,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俄语: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列宁是他的笔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
他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要缔造者、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苏联总理)。列宁是他参加共产主义运动后的化名[1] ,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并与俄国革命相结合形成列宁主义,被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者普遍认同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 大导师和精神领袖”,同时他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和评价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内容简介:《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全书共六章,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反动国家观,对全世界无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权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典段落摘抄:
革命的根本问题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在革命运动高涨的形势下,对国家的态度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从19世纪末以来,正是这个问题被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搅得最混乱。特别是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领袖伯恩施坦、考茨基等人,他们歪曲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阉割它的革命内容,磨去它的革命锋芒,把它庸俗化,在社会主义运动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为了揭露和批判他们以及无政府主义者的歪曲,恢复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本来面目,列宁从1916年秋天起就大量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国家问题的著作,同时也读了伯恩施坦、考茨基等人的有关著述,作了《马克思主义论国家》的笔记,打算写成一篇阐述马克思主义对国家态度问题的文章。1917年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列宁忙于领导革命,文章没有写成。不久发生了七月事变,反革命势力开始对布尔什维克领导的革命力量进行镇压,政权完全落入资产阶级手中。俄国无产阶级武装夺取政权的问题提上了日程,革命对国家的态度问题已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于是,处于秘密状态的列宁在拉兹里夫湖畔着手撰写《国家与革命》这部光辉的著作。
政治形式
在《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一书收录的这些章节中,列宁按照历史的顺序分三个时期来阐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国家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在1848年之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只是一般地表述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有了1848—1851年革命经验之后,马克思提出了无产阶级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结论,但以什么东西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这个问题当时还没有也不可能解决。1871年巴黎公社提供了实践经验,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终于发现了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代替被打碎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政治形式。
严谨的科学态度
列宁高度评价马克思在研究无产阶级国家问题中所采取的严谨的科学态度。他说,马克思作出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结论,不是根据逻辑的推论,而是根据事变的实际发展,根据18488--1851年的生动经验,马克思在1852年还没有具体提出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这个必须消灭的国家机器的问题,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是多么严格地以实际的历史经验为依据。那时在这个问题上,经验还没有提供材料,后来在1871年,历史才把这个问题提上了日程。在1852年,要以观察自然历史那样的精确性下断语,还只能说,无产阶级革命已面临“集中自己的一切破坏力量”来反对国家政权的任务,即“摧毁”国家机器的任务。列宁写道:“马克思的学说在这里也象其他任何时候一样,是用深刻的哲学世界观和丰富的历史知识阐明的经验总结”(《列宁全集》第2版第3l卷第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