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一切物质的、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的总称。其中的精华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和体现。蕴涵于传统文化之中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规范、影响着当今社会。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启示
中华文明博大深厚,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哲学、艺术、宗教等多方面内容,其精华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和体现。蕴涵于传统文化之中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制约、规范着当今社会, 对当今国人的价值观念、生存信仰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当前,功利化的社会价值取向席卷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可以有效抵制各种消极文化的渗透,增强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传统文化
“文化本身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范畴,笼统地说,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化世界的总和。文化由宗教信仰、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法律制度、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内容构成,包括物质、精神、心理与制度文化。”[1]
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一切物质的、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的总称。从时间上来讲,“中国传统文化,指中国古代(鸦片战争以前)的文化。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达5000年之久。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力。世界上曾经有过与中国古代相媲美的文化类型,如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古印度文化,它们有的消失了,有的衰败了,有的中断了。唯独中华文化传承不绝。虽然它也曾遇到过种种危机和挑战,但却如同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一样,一往无前,至今仍保持着勃勃生机。中国古代文化内容丰富,气势恢宏,蕴涵深刻,形式多样。它的悠久和辉煌,足以使每人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2]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所表现提倡的高尚志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顺应潮流、不断革新的行为追求,以礼待人、厚德载物的仁爱精神,重人格、尚气节的思想境界,知行统一、自我完善的修养目标,淳朴务实、勤劳节俭的优良品质等等,都具有超越时代的魅力”。[3]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所积淀,具有民族的文化特性,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准则,影响、规范着当今社会。
(二)民族精神
斯大林为民族下过一个定义。他讲:“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4]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社会实践逐渐积累起来的产物,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的全面反映,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集中展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灵魂。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精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勤奋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精神,“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变革精神,“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开放精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坚忍精神,都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
民族精神培育在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高尚精神,提升大学生的精神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
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其所包含的思维形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等,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民族精神,为大学生人格培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文化资源。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联,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民族精神寓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通过传承传统文化来推动民族精神的培育,借民族精神培育来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面对世界范围内多种思想文化
的相互激荡,我们应加大传统文化弘扬的力度,深化民族精神的培育,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素养。
二、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
(一) 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融合的今天,人们的价值观表现出多元性的特点,人们更关心实际效益和具体利益,精神理念弱化,对民族精神等关注度下降。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的优秀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民族凝聚力。大学生应饱览传统文化丰富多样的文化知识,看到民族精神的闪光点,增强民族自信心,强化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只有大学生以强大的民族精神为支撑,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青年大学生常被一些消极观念所影响,被一些表象所迷惑,综合素质下降,如小到考试作弊抄袭,大到打架杀人,道德严重缺失。
摘 要: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一切物质的、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的总称。其中的精华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和体现。蕴涵于传统文化之中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规范、影响着当今社会。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启示
中华文明博大深厚,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哲学、艺术、宗教等多方面内容,其精华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和体现。蕴涵于传统文化之中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制约、规范着当今社会, 对当今国人的价值观念、生存信仰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当前,功利化的社会价值取向席卷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可以有效抵制各种消极文化的渗透,增强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传统文化
“文化本身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范畴,笼统地说,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化世界的总和。文化由宗教信仰、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法律制度、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内容构成,包括物质、精神、心理与制度文化。”[1]
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一切物质的、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的总称。从时间上来讲,“中国传统文化,指中国古代(鸦片战争以前)的文化。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达5000年之久。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力。世界上曾经有过与中国古代相媲美的文化类型,如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古印度文化,它们有的消失了,有的衰败了,有的中断了。唯独中华文化传承不绝。虽然它也曾遇到过种种危机和挑战,但却如同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一样,一往无前,至今仍保持着勃勃生机。中国古代文化内容丰富,气势恢宏,蕴涵深刻,形式多样。它的悠久和辉煌,足以使每人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2]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所表现提倡的高尚志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顺应潮流、不断革新的行为追求,以礼待人、厚德载物的仁爱精神,重人格、尚气节的思想境界,知行统一、自我完善的修养目标,淳朴务实、勤劳节俭的优良品质等等,都具有超越时代的魅力”。[3]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所积淀,具有民族的文化特性,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准则,影响、规范着当今社会。
(二)民族精神
斯大林为民族下过一个定义。他讲:“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4]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社会实践逐渐积累起来的产物,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的全面反映,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集中展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灵魂。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精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勤奋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精神,“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变革精神,“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开放精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坚忍精神,都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
民族精神培育在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高尚精神,提升大学生的精神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
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其所包含的思维形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等,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民族精神,为大学生人格培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文化资源。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联,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民族精神寓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通过传承传统文化来推动民族精神的培育,借民族精神培育来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面对世界范围内多种思想文化
的相互激荡,我们应加大传统文化弘扬的力度,深化民族精神的培育,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素养。
二、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
(一) 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融合的今天,人们的价值观表现出多元性的特点,人们更关心实际效益和具体利益,精神理念弱化,对民族精神等关注度下降。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的优秀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民族凝聚力。大学生应饱览传统文化丰富多样的文化知识,看到民族精神的闪光点,增强民族自信心,强化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只有大学生以强大的民族精神为支撑,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青年大学生常被一些消极观念所影响,被一些表象所迷惑,综合素质下降,如小到考试作弊抄袭,大到打架杀人,道德严重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