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绚丽还是惨淡的悲剧
——读《安娜·卡列尼娜》探安娜一生的悲欢离合
【摘要】: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是个鲜活有力的人物,她聪慧自然,真诚又富有激情,与众不同的是有着令人无法抗拒的美貌和深刻丰富的精神世界,这样一个发光的女子却背负着坎坷沉重的宿命,从无畏勇敢的呐喊“我是个活人,我要爱情”,到最后的惊疑绝望的卧轨自杀,其中浮沉跌宕,悲欢离合,只有个中人知其味。或许,有人为她不甘,这样艳丽炫目的女子为何选了这条茫茫无边的路,落得惨淡收场的人生,然而,究竟是要疯狂的绚丽,还是宁愿避开一个黯然的结局?
关键词:安娜,选择,爱情
一
“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
这是安娜的宣言。这样直白激昂的近似宣誓的话语其实甚少出现在托尔斯泰那个年代的小说中,热情的如同火红的芍药的女孩,竟然直呼爱情,直呼自由,就像原本笼子里的金丝雀挣扎着要出去看看天地,活出自己真实的生活,不可思议同时也确实夺人眼球。爱情的甜蜜和热烈让她更加耀眼,散发出其他女性所没有的幸福神态,反抗,斗争,逃离,她像个女斗士,勇敢且自信。可是不要忘了,作为留里克皇室的后裔,安娜的身上不可能不留有贵族阶级的烙印,这就意味着,她始终挣脱不了封建贵族社会从各个方面加在她精神上的枷锁,因为追求爱情和个人自由而时时升腾起犯罪的恐惧和惊疑,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让她痛苦的挣扎于个性解放与传统道德之间,彷徨恍惚。
二
“他们不知道八年以来他如何扼杀我的生命,扼杀我身上的一切活力,他从来没有想到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的活生生的女人”。
这是安娜对于她的丈夫卡列宁的评价。扼杀一切,活生生的女人,这句话可以令我们感受到安娜满满的怨怼和愤恨,对于这样“一个心思地追求功名”接受的是全套的封建官僚教育的迂腐麻木的配偶,她无疑是不满的。当在生命中遇到渥伦斯基,思想逐渐觉醒,意识到自由和个人意义的她,日渐对只看重名利,地位,体面的丈夫不满厌弃,就像一块愈发腐朽的木头,散发出浓浓的古板自私的气息。而她要的是什么呢?是火热的爱情,是耀眼阳光下的爱恋,是盛夏绽放的玫瑰,是朝气蓬勃的快乐。两相对比下,犹如新生有力的根苗遇到了古朽却根深蒂固的枯根,于是新生的根苗被死死缠住,无法呼吸更无法生长。当安娜提出要求婚姻自主的意愿与他“维护神圣家庭”、保留“体面”的观念发生冲突时,卡列宁不惜与狠毒的莉季娅伯爵夫人勾结,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手段,宗教的感化、舆论的谴责、法律的威胁、心灵的摧残,家庭的羁绊等等,以压制,禁锢安娜的追求,其实是捆绑住了她的那颗渴望爱情与自由解放的心。
三
“一切都是虚伪,一切都是谎言,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是罪恶!„„” 这是安娜过世时的呼喊。在经历了浑浑噩噩的一切后,安娜对于对这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出一个深刻的认识:“生存竞争和互相仇恨是人与人之间的唯一的关系。”多么沧桑悲凉的认知,有个词叫心如死灰,想必安娜就是吧。从一个美丽端庄的贵族女孩,到炙热勇敢,追求幸福的女子,再到遭受排挤,甘守寂寞的妇人,最后竟到了神情恍惚,绝望至死的地步。虚伪,谎言,欺骗,罪恶,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不是无情无义的封建道士卡列宁,不是禁锢压制自由的封建宗教,而是那个赐予她爱情的天使,让她从沉睡中醒来的天使,她的爱人——渥伦斯基,不过,这次,他确是把她推向毁灭深渊的恶魔。同样出身贵族家庭的渥伦斯基却不同于卡列宁,他自少丧父,卡列宁跟着一位先皇宠臣的叔叔,接受的教育可想而知,渥伦斯基则不同,也许是丧父的原因,他有许多贵族青年所没有的东西,比如聪明而不失善良,富有热情和同情心,但阶级也导致了他的
贵族属性并未改变,喜爱玩乐,虚荣爱面子。年轻时的渥伦斯基是热血的,他真诚地爱着安娜,并且为此也付出了许多代价,为了和安娜在一起,甚至不惜开枪自杀。这么纯粹的爱情,使得安娜甚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辉而且要把幸福发散给别人的神态”,然而在被上流社会排挤而落魄时,渥伦斯基沉默地屈服了,他开始关心上流社会的活动,空虚寂寞最终让他归顺于这个封建贵族社会,而丢下了他一直苦苦与封建贵族社会斗争反抗的爱人安娜。女性的提前觉醒却毁在了沉睡的男性身上,多么可笑,又多么可哀。
看着安娜,瞧着她哭哭笑笑的一生,就不由想起了另一部福楼拜的名作《包法利夫人》中的包法利夫人爱玛,那也是个热情到极致的少女,也有一个木讷麻木的丈夫和一个可爱孩子。不同的是,爱玛从未进过上流社会,出身朴素乡村却向往浪漫的她在第一次接触时就迷乱在了奢靡的氛围里,接着忍不住诱惑地背叛了和丈夫的婚姻,然而丈夫对她的宠爱与放纵让她变本加厉,罗多尔夫以爱的名义对爱玛肉体的玩弄,给她爱情的列翁却最后无情抛弃了她,最终,对丈夫的愧疚,对女儿的亏欠,对婚姻的背叛,对爱情的绝望一起向她涌来,同样自杀结束了生命。
爱玛和安娜是不一样的,可又是相同的。她们都是生如夏花的女子,开的肆意张狂,追求的是疯狂的愉悦和自由,来满足自己的浪漫情怀和情感欲望。她们都是勇敢的爱情斗士,却都落得个自己结束生命的悲凉下场。她们都是感性的极致体现,没有理性的把持与结合,只能在困境中撞得头破血流。但是抛开伦理道德,不论对错,在奔跑的路上,有几个我们可以像爱玛和安娜一样拿得起,放得下,我们往往因为小小的阻挠或是遥远的终点而踌躇,她们却拼命无畏地奔跑追逐,即使最后绝望,无奈,悲痛又如何呢?总比遗憾的叹息,后悔的感慨好的多,后者是多么无力,多么懦弱。
但是不可否认,安娜和爱玛的悲剧性都在于理性的缺失,安娜所追求的爱情和自由是狭隘的个人情爱,是是一种自私的自由,是一种毫无顾忌的自由,是一种情感占有欲望的满足。抛家弃子,其实过度的迷失了自己,矫枉过正就是这个道理,失去了理性的限制和调控,任凭感性拉着安娜悄无声息的跳入了另一个深渊,爱玛亦如是,她在临终时她心里想的是,她“不幸福,从来没有幸福过”,
幸好,“爱情的不忠、品行的不端搅得灵魂永无宁日的贪婪,都要结束了”。感性的放飞并没有给她们带来所憧憬的结局,反而增添了沉重的道德负担以及无穷无尽的失落和绝望。托翁通过安娜的心理变化与悲剧展现了当时在俄国随着城市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人的天然情感被压抑,主体性逐渐丧失,成为私欲的奴隶。而这种心理状态则急需理性的调节,安娜的悲剧恰好展示了俄罗斯文化的分裂性,也表明了作者对于理性的呼吁,用理性的力量约束自己,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建立健全的理想人格,才能达到真正自由的状态,才是人类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话已至此,究竟是要绚丽疯狂的绽放还是平庸稳妥的一生,我想,是没有答案的。安娜用生命向我们展示了她的美,勇敢的美,反叛的美,热烈的美,甚至是凄凉的美,她漂漂亮亮地活过,斗争过,获得过,也失去过,绝望过,她仿佛就在我们眼前,眨着期待和无畏光芒的眼睛。安娜的一生是不可言说的美,但还是要记得,为勇敢的翅膀上加上一双理性的眼睛,绚丽的盛开和幸福的结局决定于自我个性的圆满结合。
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愿人人都是安娜,愿人人不是安娜。
2016年6月22日
参考书目
2006年,《安娜〃卡列尼娜》,易俊译,广州出版社
2011年,《包法利夫人》,周国强、杨芬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年《包法利夫人》女主人公爱玛人物形象分析 徐南飞. [J].作家杂志 Writer Magazine
疯狂的绚丽还是惨淡的悲剧
——读《安娜·卡列尼娜》探安娜一生的悲欢离合
【摘要】: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是个鲜活有力的人物,她聪慧自然,真诚又富有激情,与众不同的是有着令人无法抗拒的美貌和深刻丰富的精神世界,这样一个发光的女子却背负着坎坷沉重的宿命,从无畏勇敢的呐喊“我是个活人,我要爱情”,到最后的惊疑绝望的卧轨自杀,其中浮沉跌宕,悲欢离合,只有个中人知其味。或许,有人为她不甘,这样艳丽炫目的女子为何选了这条茫茫无边的路,落得惨淡收场的人生,然而,究竟是要疯狂的绚丽,还是宁愿避开一个黯然的结局?
关键词:安娜,选择,爱情
一
“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
这是安娜的宣言。这样直白激昂的近似宣誓的话语其实甚少出现在托尔斯泰那个年代的小说中,热情的如同火红的芍药的女孩,竟然直呼爱情,直呼自由,就像原本笼子里的金丝雀挣扎着要出去看看天地,活出自己真实的生活,不可思议同时也确实夺人眼球。爱情的甜蜜和热烈让她更加耀眼,散发出其他女性所没有的幸福神态,反抗,斗争,逃离,她像个女斗士,勇敢且自信。可是不要忘了,作为留里克皇室的后裔,安娜的身上不可能不留有贵族阶级的烙印,这就意味着,她始终挣脱不了封建贵族社会从各个方面加在她精神上的枷锁,因为追求爱情和个人自由而时时升腾起犯罪的恐惧和惊疑,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让她痛苦的挣扎于个性解放与传统道德之间,彷徨恍惚。
二
“他们不知道八年以来他如何扼杀我的生命,扼杀我身上的一切活力,他从来没有想到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的活生生的女人”。
这是安娜对于她的丈夫卡列宁的评价。扼杀一切,活生生的女人,这句话可以令我们感受到安娜满满的怨怼和愤恨,对于这样“一个心思地追求功名”接受的是全套的封建官僚教育的迂腐麻木的配偶,她无疑是不满的。当在生命中遇到渥伦斯基,思想逐渐觉醒,意识到自由和个人意义的她,日渐对只看重名利,地位,体面的丈夫不满厌弃,就像一块愈发腐朽的木头,散发出浓浓的古板自私的气息。而她要的是什么呢?是火热的爱情,是耀眼阳光下的爱恋,是盛夏绽放的玫瑰,是朝气蓬勃的快乐。两相对比下,犹如新生有力的根苗遇到了古朽却根深蒂固的枯根,于是新生的根苗被死死缠住,无法呼吸更无法生长。当安娜提出要求婚姻自主的意愿与他“维护神圣家庭”、保留“体面”的观念发生冲突时,卡列宁不惜与狠毒的莉季娅伯爵夫人勾结,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手段,宗教的感化、舆论的谴责、法律的威胁、心灵的摧残,家庭的羁绊等等,以压制,禁锢安娜的追求,其实是捆绑住了她的那颗渴望爱情与自由解放的心。
三
“一切都是虚伪,一切都是谎言,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是罪恶!„„” 这是安娜过世时的呼喊。在经历了浑浑噩噩的一切后,安娜对于对这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出一个深刻的认识:“生存竞争和互相仇恨是人与人之间的唯一的关系。”多么沧桑悲凉的认知,有个词叫心如死灰,想必安娜就是吧。从一个美丽端庄的贵族女孩,到炙热勇敢,追求幸福的女子,再到遭受排挤,甘守寂寞的妇人,最后竟到了神情恍惚,绝望至死的地步。虚伪,谎言,欺骗,罪恶,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不是无情无义的封建道士卡列宁,不是禁锢压制自由的封建宗教,而是那个赐予她爱情的天使,让她从沉睡中醒来的天使,她的爱人——渥伦斯基,不过,这次,他确是把她推向毁灭深渊的恶魔。同样出身贵族家庭的渥伦斯基却不同于卡列宁,他自少丧父,卡列宁跟着一位先皇宠臣的叔叔,接受的教育可想而知,渥伦斯基则不同,也许是丧父的原因,他有许多贵族青年所没有的东西,比如聪明而不失善良,富有热情和同情心,但阶级也导致了他的
贵族属性并未改变,喜爱玩乐,虚荣爱面子。年轻时的渥伦斯基是热血的,他真诚地爱着安娜,并且为此也付出了许多代价,为了和安娜在一起,甚至不惜开枪自杀。这么纯粹的爱情,使得安娜甚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辉而且要把幸福发散给别人的神态”,然而在被上流社会排挤而落魄时,渥伦斯基沉默地屈服了,他开始关心上流社会的活动,空虚寂寞最终让他归顺于这个封建贵族社会,而丢下了他一直苦苦与封建贵族社会斗争反抗的爱人安娜。女性的提前觉醒却毁在了沉睡的男性身上,多么可笑,又多么可哀。
看着安娜,瞧着她哭哭笑笑的一生,就不由想起了另一部福楼拜的名作《包法利夫人》中的包法利夫人爱玛,那也是个热情到极致的少女,也有一个木讷麻木的丈夫和一个可爱孩子。不同的是,爱玛从未进过上流社会,出身朴素乡村却向往浪漫的她在第一次接触时就迷乱在了奢靡的氛围里,接着忍不住诱惑地背叛了和丈夫的婚姻,然而丈夫对她的宠爱与放纵让她变本加厉,罗多尔夫以爱的名义对爱玛肉体的玩弄,给她爱情的列翁却最后无情抛弃了她,最终,对丈夫的愧疚,对女儿的亏欠,对婚姻的背叛,对爱情的绝望一起向她涌来,同样自杀结束了生命。
爱玛和安娜是不一样的,可又是相同的。她们都是生如夏花的女子,开的肆意张狂,追求的是疯狂的愉悦和自由,来满足自己的浪漫情怀和情感欲望。她们都是勇敢的爱情斗士,却都落得个自己结束生命的悲凉下场。她们都是感性的极致体现,没有理性的把持与结合,只能在困境中撞得头破血流。但是抛开伦理道德,不论对错,在奔跑的路上,有几个我们可以像爱玛和安娜一样拿得起,放得下,我们往往因为小小的阻挠或是遥远的终点而踌躇,她们却拼命无畏地奔跑追逐,即使最后绝望,无奈,悲痛又如何呢?总比遗憾的叹息,后悔的感慨好的多,后者是多么无力,多么懦弱。
但是不可否认,安娜和爱玛的悲剧性都在于理性的缺失,安娜所追求的爱情和自由是狭隘的个人情爱,是是一种自私的自由,是一种毫无顾忌的自由,是一种情感占有欲望的满足。抛家弃子,其实过度的迷失了自己,矫枉过正就是这个道理,失去了理性的限制和调控,任凭感性拉着安娜悄无声息的跳入了另一个深渊,爱玛亦如是,她在临终时她心里想的是,她“不幸福,从来没有幸福过”,
幸好,“爱情的不忠、品行的不端搅得灵魂永无宁日的贪婪,都要结束了”。感性的放飞并没有给她们带来所憧憬的结局,反而增添了沉重的道德负担以及无穷无尽的失落和绝望。托翁通过安娜的心理变化与悲剧展现了当时在俄国随着城市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人的天然情感被压抑,主体性逐渐丧失,成为私欲的奴隶。而这种心理状态则急需理性的调节,安娜的悲剧恰好展示了俄罗斯文化的分裂性,也表明了作者对于理性的呼吁,用理性的力量约束自己,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建立健全的理想人格,才能达到真正自由的状态,才是人类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话已至此,究竟是要绚丽疯狂的绽放还是平庸稳妥的一生,我想,是没有答案的。安娜用生命向我们展示了她的美,勇敢的美,反叛的美,热烈的美,甚至是凄凉的美,她漂漂亮亮地活过,斗争过,获得过,也失去过,绝望过,她仿佛就在我们眼前,眨着期待和无畏光芒的眼睛。安娜的一生是不可言说的美,但还是要记得,为勇敢的翅膀上加上一双理性的眼睛,绚丽的盛开和幸福的结局决定于自我个性的圆满结合。
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愿人人都是安娜,愿人人不是安娜。
2016年6月22日
参考书目
2006年,《安娜〃卡列尼娜》,易俊译,广州出版社
2011年,《包法利夫人》,周国强、杨芬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年《包法利夫人》女主人公爱玛人物形象分析 徐南飞. [J].作家杂志 Writer 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