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论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创新,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越来越强。虽然人从崇拜自然到征服自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但是自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却一步步的走向恶化和衰退的地步。面对环境污染、酸雨、臭氧破坏、水土流失等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理性地分析人与自然环境恶化的原因,找出解决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出路,使得人和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本文就从演进中观察人与自然恶化的原因,从中探讨出解决矛盾的有效途径,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价值观 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作为生物进化的最高阶段,是自然演化的产物,人的生命活动归根结底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人一度敬畏自然,神化自然,崇拜自然,以一种仰天、颂天的观念来看待自然,人类屈从于自然,其生活为强有力的和不妥协的自然所支配。随着人类智慧的增进,对自然了解的加深,再也不愿受自然的支配,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支配、利用和控制自然。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人类活动必然引起环境的变化,对环境的破坏则不是不可以避免的。 自然界的价值是自然的性质,它是由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物质的性质与结构所决定的。我们认为自然界具有价值,并且自然界的价值是多样的。在生物学层面上,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它的这种内在价值表现在自然以它自身为尺度,表示生命和自然界的生存:①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就已经存在了,所以自然事物具有不依赖人类评价和存在的价值。②指人类从自然界的每一种事物本身评价的价值,它并不仅仅从自然事物的用途,功能方面来评价。③生态系统的价值。生态系统整和的效果与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相加的效果是不相同的,生态系统整体的性质是不能被它的其他组成部分性质所取代的,比如自然选择的价值,刺激并支持生存的价值等。在文化层面上,它还具有“外在价值”,自然界具有工具价值,自然界的每一种事物都具有他特有的功能,如果失去了这种功能,这种事物就会被取代。而自然界的这种工具价值是以人为尺度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认识到必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合理开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

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反方立足点 到目前为止,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理念上,仍有两种极端的认识。一种是过分抬高人类的地位,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绝对主体,应当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发展要求,更加彻底地改造自然。另一种是过分降低人类的地位,认为人类只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成员,改造自然是干扰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应当尽量使自然环境恢复到人类发展前的原始状态。这两种极端认识在现实生活中都是行不通的。

新世纪的前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符合国情、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我们首先必须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才能充分认识统筹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在原始社会,人与自然曾保持了一种原始的和谐关系。当时,人类以采集狩猎为生,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由于天然食物供给的有限性和不均衡性,人类为了生存,聚居在自然条件优越、天然食物丰富的区域,形成了利用原始技术获取基本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仅能维持个体延续和繁衍的低水平物质消费方式,以及以家庭与部落为主的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与平均寿命都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人与自然处于原始和谐状态。

在农业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在整体保持和谐的同时出现了阶段性和区域性不和谐。农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较原始社会有很大的提高,产生了以耕种与驯养技术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了基本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以及以大家庭和村落为主的社会组织形式。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活动范围的不断拓展,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同时,出现了过度开垦与砍伐等现象,特别是为了争夺水土资源而频繁发动战争,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局部性和阶段性紧张。但从总体上看,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仍旧有限,人与自然的关系仍能基本保持相对和谐。

在工业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到了紧张状态。工业社会创造了农业社会无法比拟的社会生产力。人类占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活动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层空间。科学技术与工业发展创造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品,极大降低了人口死亡率,延长了人的寿命,促使世界人口急剧膨胀。工业社会创造了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人类已不再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而是不断追求更为丰富的物质与精神享受。但是,工业社会的发展曾严

重依赖于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和化石能源)的大规模消耗,造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导致自然资源的急剧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很不和谐。

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呈现扩大的态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模式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复杂多样,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困难。二是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走了一条只考虑当前需要而忽视后代利益、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的道路。三是通过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在全球扩散;由于国家与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发展中国家往往难以摆脱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现实,面临着资源被进一步掠夺、环境被进一步破坏的严峻局面。

综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的每一次不合理使用,都导致了自然界作出报复性的反应。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高度关注的议题之一。人们普遍认识到,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但是人类绝不可能退回到被动适应自然的道路上去,只有依靠发展,才能实现新形势下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有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随着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我们必将越来越加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与理解,越来越自觉而及时的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立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使我国真正成为发达的世界强国。这无疑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论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创新,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越来越强。虽然人从崇拜自然到征服自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但是自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却一步步的走向恶化和衰退的地步。面对环境污染、酸雨、臭氧破坏、水土流失等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理性地分析人与自然环境恶化的原因,找出解决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出路,使得人和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本文就从演进中观察人与自然恶化的原因,从中探讨出解决矛盾的有效途径,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价值观 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作为生物进化的最高阶段,是自然演化的产物,人的生命活动归根结底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人一度敬畏自然,神化自然,崇拜自然,以一种仰天、颂天的观念来看待自然,人类屈从于自然,其生活为强有力的和不妥协的自然所支配。随着人类智慧的增进,对自然了解的加深,再也不愿受自然的支配,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支配、利用和控制自然。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人类活动必然引起环境的变化,对环境的破坏则不是不可以避免的。 自然界的价值是自然的性质,它是由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物质的性质与结构所决定的。我们认为自然界具有价值,并且自然界的价值是多样的。在生物学层面上,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它的这种内在价值表现在自然以它自身为尺度,表示生命和自然界的生存:①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就已经存在了,所以自然事物具有不依赖人类评价和存在的价值。②指人类从自然界的每一种事物本身评价的价值,它并不仅仅从自然事物的用途,功能方面来评价。③生态系统的价值。生态系统整和的效果与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相加的效果是不相同的,生态系统整体的性质是不能被它的其他组成部分性质所取代的,比如自然选择的价值,刺激并支持生存的价值等。在文化层面上,它还具有“外在价值”,自然界具有工具价值,自然界的每一种事物都具有他特有的功能,如果失去了这种功能,这种事物就会被取代。而自然界的这种工具价值是以人为尺度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认识到必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合理开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

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反方立足点 到目前为止,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理念上,仍有两种极端的认识。一种是过分抬高人类的地位,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绝对主体,应当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发展要求,更加彻底地改造自然。另一种是过分降低人类的地位,认为人类只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成员,改造自然是干扰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应当尽量使自然环境恢复到人类发展前的原始状态。这两种极端认识在现实生活中都是行不通的。

新世纪的前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符合国情、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我们首先必须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才能充分认识统筹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在原始社会,人与自然曾保持了一种原始的和谐关系。当时,人类以采集狩猎为生,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由于天然食物供给的有限性和不均衡性,人类为了生存,聚居在自然条件优越、天然食物丰富的区域,形成了利用原始技术获取基本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仅能维持个体延续和繁衍的低水平物质消费方式,以及以家庭与部落为主的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与平均寿命都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人与自然处于原始和谐状态。

在农业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在整体保持和谐的同时出现了阶段性和区域性不和谐。农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较原始社会有很大的提高,产生了以耕种与驯养技术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了基本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以及以大家庭和村落为主的社会组织形式。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活动范围的不断拓展,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同时,出现了过度开垦与砍伐等现象,特别是为了争夺水土资源而频繁发动战争,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局部性和阶段性紧张。但从总体上看,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仍旧有限,人与自然的关系仍能基本保持相对和谐。

在工业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到了紧张状态。工业社会创造了农业社会无法比拟的社会生产力。人类占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活动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层空间。科学技术与工业发展创造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品,极大降低了人口死亡率,延长了人的寿命,促使世界人口急剧膨胀。工业社会创造了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人类已不再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而是不断追求更为丰富的物质与精神享受。但是,工业社会的发展曾严

重依赖于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和化石能源)的大规模消耗,造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导致自然资源的急剧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很不和谐。

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呈现扩大的态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模式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复杂多样,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困难。二是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走了一条只考虑当前需要而忽视后代利益、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的道路。三是通过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在全球扩散;由于国家与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发展中国家往往难以摆脱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现实,面临着资源被进一步掠夺、环境被进一步破坏的严峻局面。

综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的每一次不合理使用,都导致了自然界作出报复性的反应。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高度关注的议题之一。人们普遍认识到,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但是人类绝不可能退回到被动适应自然的道路上去,只有依靠发展,才能实现新形势下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有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随着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我们必将越来越加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与理解,越来越自觉而及时的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立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使我国真正成为发达的世界强国。这无疑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相关文章

  • 环境伦理学
  •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书目 环境伦理学,是一门介于伦理学与环境科学之间的新兴的综合性科学.它的诞生,是在人类生存发展活动和生存环境系统发生尖锐对立后,为满足协调人和生存环境系统的关系,求得人类和生存环境系统共同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产物.人类和生 ...查看


  • 我看人地关系理论
  • 我看人地关系理论 摘 要: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人类与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也相应地经历了一个发展和演变的历史.本文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近现代阶段的人地关系的理论的阐述和分析,提出人地关系协 ...查看


  • 人地关系_人地关系系统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 文章编号:1000-8462(2001)05-0532-06 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系统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杨青山,梅 林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中国吉林长春 130024)¹ 摘 要:本文从人地关系属于广义的生态学范畴出发,参照生态学模式,认 ...查看


  • 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高考考点]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自主梳理]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地理环境决定论 ◇时间:人类社会发展 ◇时代背景:人类 . 的能力 ...查看


  • 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的关系
  • 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的关系 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繁衍,地球也是到目前为止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地球表层环境的演化.各种气体的存在以及四大圈层的相互作用为人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而人类的存在与发展也使地球表层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总而言之,在地球表 ...查看


  • 主体性的重构与"人-自然"新关系的建立
  • 摘要:近代人类主体性的张扬以及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深层原因.本文结合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以及相关主体性理论, 探讨自然的主体性意蕴, 完善人类的主体性, 消除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以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新关系, 保护环 ...查看


  • 论述人类与环境的辨证关系
  • 论述人类与环境的辨证关系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人们在开发和利用生物圈中各种资源创造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各种身体环境造成的胁迫效应和影响,更不能将充满生机的 ...查看


  • 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课件
  • 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 课程内容 ● 着重研究地理学思想的起源.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思维 ● 从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以及科学哲学角度,对地理学的科学结构.科学性质.研究 目的.意义.逻辑体系,发展进程中各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论. ...查看


  • 人文地理课本
  • 第一讲 人地关系论人地关系是自人类起源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人地关系论是地理学发展过程中对客观人地关系认识的反映,是近现代地理学思想理论的高度概括,具有地理哲学的意义.不同学科中人地关系的含义哲学:人的世界观(即意识)与影响意识形成变化的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