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荡山实习报告(论文)
题 目: 雁荡山流纹岩地貌特征及发育演化过程 学 院: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班 级: 地理科学141班 姓 名: 闫晓童 学 号: 14930136
2015年9月26日
雁荡山流纹岩地貌特征及发育演化过程
地理科学141班 闫晓童(14930136)
摘要:雁荡山一座完整的全球性中生代复活型破火山.地质遗迹记录了区域l 亿多年前火山爆发、塌陷、复活、隆起的完整地质演化。更新世以后,在崩塌、
【1】风化及流水动力作用下,原处于地下的火山流纹岩层和石英-正长岩侵入体体
逐渐出露于地表,导致火山根部天然裸露,成为天然火山断面模型。最终形成了形成现在我们看到的以峰、嶂、洞、瀑、门的奇秀造型而称胜的雁荡山地貌景观。
1. 雁荡山区位概况
雁荡山属浙闽侵蚀剥蚀中低山、丘陵区,破火山形成以后,在近100Ma 的地
【2】质历史时期内,区内新构造运动以缓慢间歇性的震荡升降并有自西北向东南方
向掀升的特征。地貌发育深受地壳运动、构造、岩性、气候、水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1.1位置
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和台州市境内,由主园区(温
州乐清市雁荡山,
121°00’-121°09’E ,
28°16’30’’-28°30’00’’N )、西
园区(温州永嘉县楠溪江)
和东园区(台州温岭市方
山—长屿硐天,
121°24’00’’-121°27’24’’E ,
28°24’00’’-28°23’30’’N )组
成。
图1 雁荡山位置和地形(谷歌地图)
1.2地势
雁荡山属于浙东南中低山、丘陵区,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低山丘陵,东部与乐清湾相接,为海积平原。山脉多成北东-
南西向展布,海拔一般
500-600m ,最高峰百岗尖海拔1056.5m 。
1.3气候
【2】雁荡山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雨量丰沛、气候温暖适宜。年平均气温13.5℃,年平均无霜期269天。年平均降雨量1935.6mm ,以5至9月份降水量较多。夏秋受浙闽登陆台风的影响,常有暴雨。
2. 流纹岩地貌分类及特征
不同营力作用会造成不同形态的地貌景观,成因和形态的密切联系是地貌学的基本因果关系【1】。雁荡山丰富的地貌形态特征,离不开各种复杂的影响因素的作用。按成因-形态分类原则,胡小猛(2008)、陶奎元(2008)将雁荡山流纹岩地貌景观分为剥蚀崩塌型和沟谷流水型两大类,下分锐锋、岩嶂、洞穴、光滑山顶面、侵蚀形态地貌和堆积形态地貌六个亚类,又分沟谷型锐锋、山顶型锐锋、单面嶂、多面嶂、风化剥蚀型洞穴、风化剥落型洞穴等十六个地貌单元。
2.1锐锋
锐锋是一类高度达数十乃至上百米、集部面积达数百乃至上千平方千
米、具有陡峭岩壁的岩柱体【1】。一般分布在连个地貌部位上:沟谷内和山地的顶部。因此被分为沟谷型锐锋和山顶型锐锋两个地貌单元。
图2 沟谷型锐锋 (剪刀峰) 图3 山顶型锐锋(纱帽峰)
2.2岩嶂
岩嶂是由于流水、风化等外力作用使得岩壁受侵蚀崩塌后退形成的形如屏障的山体地貌景观。岩嶂的形态决定了它能够清晰展现地层结构及其成分,是研究雁荡地貌的重要依据。胡小猛将岩嶂分为单面岩嶂和多面岩嶂两个地貌单元。
图
图5 多面岩嶂(方洞景区) 4 单面岩嶂(灵岩景区)
2.3洞穴
根据成因不同,雁荡山的洞穴又分为五种不同类型。
风化剥蚀型洞穴,沿节理、断裂等缝隙进行风化剥蚀,加上流水的作用,最终形成天窗等形态的雁荡特色景观。
风化剥落型洞穴,流纹岩中的球泡、集块或角砾风化后剥落,形成洞穴。 瀑水冲蚀-剥蚀型洞穴,瀑布水的冲击岩壁导致岩壁后退形成的洞穴,洞穴形成后,瀑布水进一步侵蚀洞穴顶端,造成瀑布后退。
重力崩塌型洞穴,受多组垂直节理的影响,岩层内部会发生强烈的重力崩塌,进而形成重力崩塌型洞穴。
崩塌堆积型洞穴,崩塌倒石堆中巨大的岩块堆积形成的洞穴,此类洞穴在山地区较为常见。
图8 瀑水冲蚀-剥蚀型洞穴(大龙湫瀑布) 图9 风化剥落型洞穴(方洞索桥)
2.4石门
两岩相对的天然石门,它是在嶂的基础上,由垂直嶂的断裂、节理切割,
【1】
岩块崩落而成对峙如门的巨岩,一般分布于嶂谷口。
图10 南天门(飞渡 图片来自网络)
2.5光滑山顶面
光滑山顶面是指由于风化剥蚀造成的起伏平坦、岩面光滑的山顶面景
观,也称为“剥蚀山顶面”。是流纹岩热胀冷缩而沿水平节理面发生破裂,在流水作用下发生片状剥蚀的现象。
图11 光滑山顶面(方洞景区山顶)
2.6侵蚀形态地貌
V 型谷,流水沿断裂构造强烈下切形成的V 型峡谷。
U 型谷,在区域内河流的上游段,仍保存着众多具有较宽阔谷底和平缓谷坡的U 型宽谷。在一些溪流中游的深切V 型峡谷段,谷坡的上半部还残留着多期宽谷谷底和因重力崩塌而后退的较陡谷坡。这些不同时期的宽谷谷底
【1】 往往形成了多级阶梯状台地。
垂直沟槽和棱柱。陡峭的岩壁在瀑布水流长年侵蚀下不断崩塌后退,形成直状沟槽,瀑布陷于岩层之中。沟槽中受侵蚀较慢的地方形成突出的垂直
棱柱。
岩槛和壶穴。由于雁荡山地区断裂发育,在溪流各段出像许多岩槛,有壮观的瀑布或跌水景观。流水携带上游石头在下游磨蚀形成的壶穴也非常普遍。
图12 岩槛(大龙湫)
图13 垂直沟槽(三折瀑)
2.7堆积形态地貌
河流阶地和泥石流堆积扇在雁荡地区也有分布,此次实习并未见到,因此不再赘述。
3. 流纹岩地貌发育演化过程
余明刚等(2008)将雁荡山破火山形成演化的
历史总结为7个阶段,包括4期喷发、2次破火山
口塌陷与复活和1期中央侵入体的侵位。
第一阶段火山喷发,大规模普林尼式喷发,喷
出厚层火山碎屑流相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第二阶段
破火山形成,岩浆房排空,引发火山口塌陷,形成
环状和放射状断裂,侵出相流纹质凝灰熔岩。第三
阶段破火山复活,呈大规模溢流式喷发,喷出厚度
较大的流纹岩。局部为普林尼式爆发,形成火山碎
屑流相熔结凝灰岩,晚期有侵出相流纹斑岩岩穹。
第四阶段小规模亚普林尼式喷发,产物为火山碎屑
流相熔结凝灰岩、凝灰岩,
局部加有溢流相流纹岩。
第五阶段为雁荡山最后一期全区性普林尼式猛烈爆发,形成火山碎屑流相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局部有溢流相凝灰熔岩。第六阶段,经过多次大体积火山爆发、溢流后,岩浆房排空,火山口再次塌陷。第七阶段为晚期破火山复活节段,岩浆沿主要喷发中心上升侵位形成中央侵入相石英正常斑岩。岩体与第四岩石地层单元
【3】的侵入关系,标志着雁荡山破火山岩浆活动的结束。
中央侵入体侵位后,雁荡山地区岩浆活动全面结束,进入长期风化剥蚀阶段。自新近纪以来,由于区域阶段性构造抬升,区域夷平面开始逐渐解体。根据地貌形态组合特征的不同,胡小猛(2008)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期,夷平面抬升后地表坡度增大,流水作用在夷平面边缘地带作用表现强烈。地貌景观以宽谷和低矮山丘为主。第二阶段青年期,随着流水侵蚀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下切侵蚀和溯源侵蚀,夷平面被分割,出现V 型谷。峡谷在风蚀、水蚀和重力崩塌作用中逐步拓宽,形成岩嶂、锐锋、洞穴等地貌景观。第三阶段壮年期,新的一次构造隆升导致侵蚀基准面的相对下降,新一轮沟谷的下切和溯源侵蚀使沟床的高度降低,原先沟谷中发育的峰被抬升到更高的位置,遭受更为强烈的外力侵蚀。这一阶段中,岩嶂的不断崩塌后退也会造成一些山脊上形成双面岩嶂的地貌。
第四阶段老年期,在外力侵蚀的作用下,处于山顶的各种地貌形态开始趋于平坦,形成起伏舒展的馒头状山顶和蜿蜒宽阔的谷地等地貌形态。
在雁荡山地区所见到的各类地貌形态,分别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可以从地貌表象推断其演化发展,再根据地貌形态发展演化的普遍规律,推断地质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从而更加深入的研究雁荡山流纹岩地貌。
参考文献
[1]胡小猛等. 雁荡山流纹岩地貌景观特征及其形成发育规律[J].地理学报,2008,63(3):270-279.
[2]吕惠进等. 雁荡山水探秘——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实习指导书[M].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15.
[3]余明刚等. 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火山岩作用研究[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8,27(2):101-112.
[4]林斯、胡永奎. 雁荡型火山岩地貌景观[J].地球,2004(6):26.
[5]陈美君. 浙江雁荡山地貌及其演化[R].上海: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研讨会,2009:209-211
[6]牛家从. 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貌景观的科学内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雁荡山实习报告(论文)
题 目: 雁荡山流纹岩地貌特征及发育演化过程 学 院: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班 级: 地理科学141班 姓 名: 闫晓童 学 号: 14930136
2015年9月26日
雁荡山流纹岩地貌特征及发育演化过程
地理科学141班 闫晓童(14930136)
摘要:雁荡山一座完整的全球性中生代复活型破火山.地质遗迹记录了区域l 亿多年前火山爆发、塌陷、复活、隆起的完整地质演化。更新世以后,在崩塌、
【1】风化及流水动力作用下,原处于地下的火山流纹岩层和石英-正长岩侵入体体
逐渐出露于地表,导致火山根部天然裸露,成为天然火山断面模型。最终形成了形成现在我们看到的以峰、嶂、洞、瀑、门的奇秀造型而称胜的雁荡山地貌景观。
1. 雁荡山区位概况
雁荡山属浙闽侵蚀剥蚀中低山、丘陵区,破火山形成以后,在近100Ma 的地
【2】质历史时期内,区内新构造运动以缓慢间歇性的震荡升降并有自西北向东南方
向掀升的特征。地貌发育深受地壳运动、构造、岩性、气候、水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1.1位置
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和台州市境内,由主园区(温
州乐清市雁荡山,
121°00’-121°09’E ,
28°16’30’’-28°30’00’’N )、西
园区(温州永嘉县楠溪江)
和东园区(台州温岭市方
山—长屿硐天,
121°24’00’’-121°27’24’’E ,
28°24’00’’-28°23’30’’N )组
成。
图1 雁荡山位置和地形(谷歌地图)
1.2地势
雁荡山属于浙东南中低山、丘陵区,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低山丘陵,东部与乐清湾相接,为海积平原。山脉多成北东-
南西向展布,海拔一般
500-600m ,最高峰百岗尖海拔1056.5m 。
1.3气候
【2】雁荡山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雨量丰沛、气候温暖适宜。年平均气温13.5℃,年平均无霜期269天。年平均降雨量1935.6mm ,以5至9月份降水量较多。夏秋受浙闽登陆台风的影响,常有暴雨。
2. 流纹岩地貌分类及特征
不同营力作用会造成不同形态的地貌景观,成因和形态的密切联系是地貌学的基本因果关系【1】。雁荡山丰富的地貌形态特征,离不开各种复杂的影响因素的作用。按成因-形态分类原则,胡小猛(2008)、陶奎元(2008)将雁荡山流纹岩地貌景观分为剥蚀崩塌型和沟谷流水型两大类,下分锐锋、岩嶂、洞穴、光滑山顶面、侵蚀形态地貌和堆积形态地貌六个亚类,又分沟谷型锐锋、山顶型锐锋、单面嶂、多面嶂、风化剥蚀型洞穴、风化剥落型洞穴等十六个地貌单元。
2.1锐锋
锐锋是一类高度达数十乃至上百米、集部面积达数百乃至上千平方千
米、具有陡峭岩壁的岩柱体【1】。一般分布在连个地貌部位上:沟谷内和山地的顶部。因此被分为沟谷型锐锋和山顶型锐锋两个地貌单元。
图2 沟谷型锐锋 (剪刀峰) 图3 山顶型锐锋(纱帽峰)
2.2岩嶂
岩嶂是由于流水、风化等外力作用使得岩壁受侵蚀崩塌后退形成的形如屏障的山体地貌景观。岩嶂的形态决定了它能够清晰展现地层结构及其成分,是研究雁荡地貌的重要依据。胡小猛将岩嶂分为单面岩嶂和多面岩嶂两个地貌单元。
图
图5 多面岩嶂(方洞景区) 4 单面岩嶂(灵岩景区)
2.3洞穴
根据成因不同,雁荡山的洞穴又分为五种不同类型。
风化剥蚀型洞穴,沿节理、断裂等缝隙进行风化剥蚀,加上流水的作用,最终形成天窗等形态的雁荡特色景观。
风化剥落型洞穴,流纹岩中的球泡、集块或角砾风化后剥落,形成洞穴。 瀑水冲蚀-剥蚀型洞穴,瀑布水的冲击岩壁导致岩壁后退形成的洞穴,洞穴形成后,瀑布水进一步侵蚀洞穴顶端,造成瀑布后退。
重力崩塌型洞穴,受多组垂直节理的影响,岩层内部会发生强烈的重力崩塌,进而形成重力崩塌型洞穴。
崩塌堆积型洞穴,崩塌倒石堆中巨大的岩块堆积形成的洞穴,此类洞穴在山地区较为常见。
图8 瀑水冲蚀-剥蚀型洞穴(大龙湫瀑布) 图9 风化剥落型洞穴(方洞索桥)
2.4石门
两岩相对的天然石门,它是在嶂的基础上,由垂直嶂的断裂、节理切割,
【1】
岩块崩落而成对峙如门的巨岩,一般分布于嶂谷口。
图10 南天门(飞渡 图片来自网络)
2.5光滑山顶面
光滑山顶面是指由于风化剥蚀造成的起伏平坦、岩面光滑的山顶面景
观,也称为“剥蚀山顶面”。是流纹岩热胀冷缩而沿水平节理面发生破裂,在流水作用下发生片状剥蚀的现象。
图11 光滑山顶面(方洞景区山顶)
2.6侵蚀形态地貌
V 型谷,流水沿断裂构造强烈下切形成的V 型峡谷。
U 型谷,在区域内河流的上游段,仍保存着众多具有较宽阔谷底和平缓谷坡的U 型宽谷。在一些溪流中游的深切V 型峡谷段,谷坡的上半部还残留着多期宽谷谷底和因重力崩塌而后退的较陡谷坡。这些不同时期的宽谷谷底
【1】 往往形成了多级阶梯状台地。
垂直沟槽和棱柱。陡峭的岩壁在瀑布水流长年侵蚀下不断崩塌后退,形成直状沟槽,瀑布陷于岩层之中。沟槽中受侵蚀较慢的地方形成突出的垂直
棱柱。
岩槛和壶穴。由于雁荡山地区断裂发育,在溪流各段出像许多岩槛,有壮观的瀑布或跌水景观。流水携带上游石头在下游磨蚀形成的壶穴也非常普遍。
图12 岩槛(大龙湫)
图13 垂直沟槽(三折瀑)
2.7堆积形态地貌
河流阶地和泥石流堆积扇在雁荡地区也有分布,此次实习并未见到,因此不再赘述。
3. 流纹岩地貌发育演化过程
余明刚等(2008)将雁荡山破火山形成演化的
历史总结为7个阶段,包括4期喷发、2次破火山
口塌陷与复活和1期中央侵入体的侵位。
第一阶段火山喷发,大规模普林尼式喷发,喷
出厚层火山碎屑流相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第二阶段
破火山形成,岩浆房排空,引发火山口塌陷,形成
环状和放射状断裂,侵出相流纹质凝灰熔岩。第三
阶段破火山复活,呈大规模溢流式喷发,喷出厚度
较大的流纹岩。局部为普林尼式爆发,形成火山碎
屑流相熔结凝灰岩,晚期有侵出相流纹斑岩岩穹。
第四阶段小规模亚普林尼式喷发,产物为火山碎屑
流相熔结凝灰岩、凝灰岩,
局部加有溢流相流纹岩。
第五阶段为雁荡山最后一期全区性普林尼式猛烈爆发,形成火山碎屑流相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局部有溢流相凝灰熔岩。第六阶段,经过多次大体积火山爆发、溢流后,岩浆房排空,火山口再次塌陷。第七阶段为晚期破火山复活节段,岩浆沿主要喷发中心上升侵位形成中央侵入相石英正常斑岩。岩体与第四岩石地层单元
【3】的侵入关系,标志着雁荡山破火山岩浆活动的结束。
中央侵入体侵位后,雁荡山地区岩浆活动全面结束,进入长期风化剥蚀阶段。自新近纪以来,由于区域阶段性构造抬升,区域夷平面开始逐渐解体。根据地貌形态组合特征的不同,胡小猛(2008)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期,夷平面抬升后地表坡度增大,流水作用在夷平面边缘地带作用表现强烈。地貌景观以宽谷和低矮山丘为主。第二阶段青年期,随着流水侵蚀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下切侵蚀和溯源侵蚀,夷平面被分割,出现V 型谷。峡谷在风蚀、水蚀和重力崩塌作用中逐步拓宽,形成岩嶂、锐锋、洞穴等地貌景观。第三阶段壮年期,新的一次构造隆升导致侵蚀基准面的相对下降,新一轮沟谷的下切和溯源侵蚀使沟床的高度降低,原先沟谷中发育的峰被抬升到更高的位置,遭受更为强烈的外力侵蚀。这一阶段中,岩嶂的不断崩塌后退也会造成一些山脊上形成双面岩嶂的地貌。
第四阶段老年期,在外力侵蚀的作用下,处于山顶的各种地貌形态开始趋于平坦,形成起伏舒展的馒头状山顶和蜿蜒宽阔的谷地等地貌形态。
在雁荡山地区所见到的各类地貌形态,分别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可以从地貌表象推断其演化发展,再根据地貌形态发展演化的普遍规律,推断地质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从而更加深入的研究雁荡山流纹岩地貌。
参考文献
[1]胡小猛等. 雁荡山流纹岩地貌景观特征及其形成发育规律[J].地理学报,2008,63(3):270-279.
[2]吕惠进等. 雁荡山水探秘——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实习指导书[M].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15.
[3]余明刚等. 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火山岩作用研究[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8,27(2):101-112.
[4]林斯、胡永奎. 雁荡型火山岩地貌景观[J].地球,2004(6):26.
[5]陈美君. 浙江雁荡山地貌及其演化[R].上海: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研讨会,2009:209-211
[6]牛家从. 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貌景观的科学内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