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推动山西传媒产业的发展,鼓励和支持山西传媒企业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力,促进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交流,文章对以六大传媒集团为代表的山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产业实践进行了研究。以目前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从人才培养、理念革新、媒介融合、文化氛围营造等几方面,探讨了山西传媒企业发扬晋商精神,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创新发展的对策,以期对业界的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山西传媒产业创新新晋商
韩晓芳,山西大学新闻系讲师;王醒,山西大学新闻系教授;张金柱,山西科技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本文系山西省社科联2011至2012年度重点课题研究项目“山西传媒产业发展研究”(SSKLZDK2011029)阶段性成果。
2002年,山西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强省”的理念,利用山西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而传媒业历来就被认为是文化产业中的“朝阳产业”,它是由多数传媒企业和传媒机构形成的集群,包括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书籍、杂志、电影等)、网络媒体(如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电子商务等)和移动媒体(如手机终端、PDA终端、微博、SNS等)以及仍在不断变化中的多元媒体形态。[1]
从2000年始,中国的传媒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改制”“整合”“跨界”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词。在此背景下,山西传媒产业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和发展。目前在山西传媒界,各类媒体都在积极地开展自己的产业化经营活动。山西省政府和各级管理部门也从政策和措施方面鼓励传媒企业,使山西传媒产业的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政府助力,山西传媒产业得到政策支持
自1978年中国传媒产业化启动以来,政府针对传媒业颁布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文件。山西省对传媒产业的管理既与中央政策保持一致,同时也有自己的特点,即针对山西传媒产业的发展现状与现实需求进行宏观性指导,并提供积极的政策支持。
2003年至今,山西省颁布了一系列发展文化及传媒产业的文件,如《山西省建设文化强省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山西省广播影视事业产业发展重点项目规划(2008年―2015年)》《山西省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等,这些都为发展传媒产业提供了政策依据。同时,许多传媒企业及其项目成为政府重点支持的对象。
在2012年颁布的《山西省文化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文化产业振兴工程、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现代传播体系建设工程、山西文化“走出去”工程的主要内容都与传媒产业有关。同时该规划对传媒企业的发展壮大、人才的培养等支持力度很大,详见下表:
二、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确立试点,探索发展新途径
传媒体制改革的推进是传媒产业发展过程中须面对的首要问题。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传媒的产业属性日趋明显,但旧的传媒体制与人们对传媒市场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传统的传媒体制成为制约发展传媒产业的最大障碍。为改变此现状,山西在传媒体制改革方面作了许多尝试:
一方面已完成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发行放映、非时政类报刊和新闻网站等578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2]为传媒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前提;另一方面,确定了新闻、出版等企事业单位的29个试点,充分发掘典型,探索新的发展思路。
三、传媒集团助阵,传媒产业开始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传媒集团化发展可减少媒体资源的浪费,避免恶性竞争,同时也可扩大单个媒体发展的经济实力,从而形成一种合力。2011年4月,山西广电信息网络集团、山西日报传媒集团、山西广电传媒集团、山西影视集团挂牌成立,加上先期转企的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形成了5大传媒方阵。
其中,山西日报传媒集团将发行、印刷、广告、转企改制的非时政类子报子刊、新闻网站等整合,形成拥有11报3刊1网,采编经营两分离,成立了闻汇报业广告公司、晋万家报刊发行公司、闻兴印务公司等7个经营实体的传媒集团;山西广电信息网络集团整合了全省广播电视有线网络资源,逐步实现向数字化、综合化、信息化服务体系的转变;山西广播电视传媒集团的数字频道、交互网络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业务融合发展。2006年成立的山西出版集团集编辑、出版、发行、印制、复制、网络、数字出版、供应、电子音像等于一体,有9家出版社、2个子集团、2家物资公司、2个直属中心,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转企任务。2012年,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成为全国20家版权“走出去”重点单位之一,版权输出达105种,是组建前的30倍。[3]这也说明组建传媒集团对山西传媒产业的积极推动作用。
此外,2013年2月成立的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将纸质、户外、影视、流动、网络、手机报刊等多种传播介质融为一体。特别是它的数字媒体,不仅拥有13个专业网站,实现了《科学导报》《山西科技报》等纸质报刊的数字化,还针对不同受众创办了17种手机报,市场影响力较大。
四、区域聚集,山西传媒产业丛开始形成
传媒经济学中的产业丛是指丛集、簇群、组合等,现在在许多城市兴起的“传媒创意产业园区”就是代表。传媒产业丛的根本在于各种信息、人才、资金等的交互使用,以地缘为基础,构建能把相关的大众传媒、企业、研发机构、工作室、政府服务机构、教育培训机构等组合在一起的空间,从而产生一种“引爆效果”。[4]
目前山西的媒体还没有形成这样区域性聚集的状态,但一些传媒业务已建设了产业园区,如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印报基地、山西出版传媒集团的山西出版传媒产业园区、太原日报报业集团的太报传媒印务园区、长治文化创意传媒产业园区等,涉及大规模智能化印报、综合印刷包装、新媒体影视综合服务、物流数字出版等方面,已经具备了传媒产业丛的一些特点。
五、媒介融合发展,新媒体产业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
所谓新媒体产业是指依托于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数字技术而兴起的媒介形式,既包括网络媒体,也包含传统媒体运用新技术以及和新媒体融合而产生的媒介融合,如电子书、电子纸、数字报、IPTV等。[5]新媒体产业已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新力量。
近年来,在传统媒体产业如报纸、出版、广电等发展的同时,山西在发展新媒体产业方面也有一些不错的尝试,如山西省广电局联合了14个地市广电局,与国家广电总局卫星移动公司合资组建了山西中广传播有限公司。该公司能为手机、手持电视、笔记本、MP4、GPS等小屏幕手持终端和车载电视等提供广播电视节目(如晴彩广播)及商务、政务、智能交通、游戏、购物等数据信息、互动业务服务,进一步拓展了物联网业务服务;作为山西省广电局“九大平台”之一的山西广电新媒体公司,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作开展IPTV互动电视、地面数字电视、手机电视、楼宇电视、户外媒体等业务;山西视听网在全国广播影视类网站中点击率排第7位;[6]山西省内最早成立的媒体网站山西新闻网已逐步壮大,业务集网络新闻发布、电信增值业务、网络游戏、建站服务、电子商务、网络广告等于一体,发挥了网络媒体的整合优势等。
综上所述,无论是产业总量还是发展速度等,山西传媒产业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由于地域经济发展、产业意识以及资本运作经验等的限制,山西传媒在经营管理理念与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传媒产业地域之间的发展和内部各种媒体形态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既有技能又懂经营会管理的传媒人才比较缺乏;传媒行业内部产业经营理念落后,事业和企业不分;传媒行业外部企业家的认识不够,大量闲散的民间资本难以进入传媒产业。2011年住建部发布的《民间资本调研报告》显示,由于对其他行业缺乏认知,山西民间资本在撤出煤炭后投资渠道依旧较为狭窄,主要仍以煤炭、土地、房地产以及酒店行业等为主。[7]
1. 转变观念,发扬晋商精神,塑造山西传媒品牌,实现新晋商与传媒的共赢
明清晋商的成功原因,后人将其归结为三种精神:进取精神、敬业精神和群体精神。这些精神充分贯穿到了其经营、管理等各方面,被誉为晋商之魂。要想重塑山西传媒品牌,就要充分发掘晋商的这些精神特质。
首先要突破封闭落后的“娘子关意识”,[8]改变卖资源、卖产品的传统思维,重视文化和品牌。其次要先把内容建设好,再谈建设品牌。传媒业和一般行业不同,其特点是“内容为王”。所以要把传媒业最基本的职能,如信息传递、内容载体等做好,不要急于扩张。同时要意识到人的力量。不仅要在省内寻找合作伙伴,如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山西传媒业,实现多赢,同时也要实施人本策略,重视企业家建设、加强员工培养。[9]
实际上,作为山西商业经营的主流思想,晋商精神不仅在宏观上指导着山西传媒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山西传媒业提供了新的契机和灵感。通过新旧媒介,新晋商与媒体广泛联系并互相作用。以山西商人网为例,该网站用SNS社区与资讯结合的模式,进行提供晋商人脉商脉资源整合服务的创意经营,既传播了晋商文化、服务了晋商,也因这种独特的文化定位,使得媒体自身获得了与众不同的魅力。
2. 营造良好的创意文化发展环境,促进山西传媒产业发展的体制改革
创意文化产业是以创造力为核心,强调一种主体文化依靠个人或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等方面的创意群体。可见,创意文化不仅可为传媒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且能更好地提供智力支持。我国已明确提出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任务,其他省份也都推出相关政策支持并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因此,不仅要从思想上重视创意文化的发展,也要从体制和机制方面进行改革,如制定专门针对山西传媒业的财政、税收、工商、土地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同时结合山西传媒界理念比较落后的情况,采取“借脑、借势”的办法,邀请国内外在这一领域有突出成就的专家学者及一些企业家等,针对山西现状提出见解,更好地指导山西传媒业的发展。同时加强传媒产业与其他创意文化产业的联动发展,推动传媒文化及相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3. 要立足山西,才能辐射全国、走向世界
传媒业是典型的跨国本土化产业。但不少传媒经营者存在一些认识误区,比如忙于向外拓展,却忽视了本地资源的开发。人类新闻传播史的无数事实证明,凡是社会的重要转型期都是本地传媒的黄金时代。[10]因此,在传媒竞争越来越全国化,甚至国际化的今天,本地化也逐渐成为竞争优势之一。
无论是什么性质的传媒企业,都须先立足于本地,开发本地资源,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作贡献,这样才能胸怀全国,走向世界。
4.主流媒体要提供交流互动服务,增强与受众的黏合力
网络时代,传统媒体遭遇新媒体的冲击,其发展遇到很大阻力。许多媒体投身新媒体,以求实现新旧媒体的融合。但盲目融合、跨界并非最佳选择,把自己的网络阵地守住,才是最根本的法则。而要想把主流媒体的网站做大做强,真正实践“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理念,提高服务受众的水平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成效的措施。如把注意力转向普通人的生活、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网络报道真实可信、专注于解决现实问题不要讲空话套话等。特别是要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态,用心服务于受众。
如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的19楼网站就很典型。作为传统媒体的网站,之所以能在浙江及邻近省份影响那么大,除内容贴近受众的生活等原因外,最突出的就是与受众的互动。无论是网友见面会、亲子活动,还是婚庆采购会等,都是采取与受众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交流。再以山西媒体为例,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连续两年的听调数据显示,太原交通广播普遍收听和车载收听等各项数据在本地广播市场均处于领先地位。[11]这与太原交广在栏目设置、节目内容和交流方式上注重听众的特点,关注听众的收听体验,服务性和互动性上做得比较到位有很大关系。
不过,在网络时代,除了和受众在线交流之外,传统的面对面或电话交流也需重视。如山西科技手机报刊中的“三农”类手机报就可以与山西农科110服务中心实现对接,让广大农民用户可以与更多的农业专家互动交流,[12]这样对其媒体的信任度会相应提升。
5. 加强传媒产业创意人才的培养,发掘山西省内、省外的智力资源
创意阶层指所有需要创意的职业,包括科学家、艺术家、媒体工作者、设计师、卫生及法律从业者、高科技和知识密集行业的从业者。[13]其中与传媒产业相关的媒体工作者也属创意阶层。《北京青年报》发展的经验之一即任用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在其多年的办报历程中,报社发掘了很多在文学写作、导演、美术、设计等方面有潜质的创意人才。同时考虑到部分员工的创造性特质,专门成立了定编定岗的正式机构――“创作中心”。
山西省政府办公厅的文件也明确指出,要想使山西的传媒产业得到健康发展,必须加强相关产业人才的队伍建设。但光靠传媒企业自身培养是远远不够的,须从本省及外省吸纳人才。因此,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类教育机构的作用。如可为山西高校与传媒界牵线搭桥,让学界走入业界,得到更多鲜活的产业案例。让业界接近学界,得到更多的理论指导。同时要鼓励有关高等院校开设与传媒产业发展相关的专业。加强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产业研究等各类专业人才,特别是领军人物、创意策划人才和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设立省级荣誉制度,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传媒文化产业工作者,从而更好地激励优秀人才献身传媒产业。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传媒企业可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以股权、期权等形式进行鼓励。同时建立山西传媒产业发展研究与策划中心,为山西传媒产业的发展提供内容与主体的创意资源。
结语
BBC的前任总裁马克・汤姆森在接受央视记者柴静采访时说到两点:首先,传媒要变革。如果不改变,情况只会更糟,原来的忠实受众也会随之流失。其次,要学会“慢烹食物”,用心做好你的新闻产品。因为叫好的东西同样能叫座,只有好的传媒产品才能带来更大的利润。这些都归结为一点,就是要用心对待你的受众。正如马克・汤姆森所说:“如果你不能抵达受众,最终你会与他们无关。”所以,无论山西传媒产业如何进行创新和变革,最根本的受众观念是不能忘记的。也只有为受众而变的传媒改革,才能引领山西传媒产业最终走向繁荣。
参考文献:
[1] 崔保国. 2012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
[2] 山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去年实现400亿,成强大引擎[N]. 人民日报,2013-07-08.
[3] 文化建设春潮涌 山西:文化产业正扬帆起航[EB/OL]. 黄河新闻网,2012-02-17.
[4] [13] 喻国明,王斌. 创意:传媒业的空间重构[J]. 新闻与写作,2007(3).
[5] 尹韵公.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M]//新媒体发展的北京:全球视野与中国特色――2009年中国新媒体发展态势与前沿问题.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3.
[6] 刘英魁. 关于发展山西新媒体产业的思考[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
[7] 王峥. 超万亿山西民间资本悄然转向房地产基金[N]. 证券日报,2011-08-19(D2).
[8] 为新晋商崛起鼓与呼[N]. 三晋都市报,2012-06-02.
[9] 卢渝. 新晋商崛起与品牌策略[J]. 晋商论坛,2008(z3).
[10] 张立伟. 传媒竞争法则与工具(2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3.
[11] 高光奇. 从太原交通广播发展轨迹看广播媒体管理和经营的辩证创新[J]. 中国广播,2011(12).
[12] 郝建新,石宝新,曹俊卿. 发展科技手机报是科普宣传的必然选择[J]. 科技传播,2010(4).
为更好地推动山西传媒产业的发展,鼓励和支持山西传媒企业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力,促进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交流,文章对以六大传媒集团为代表的山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产业实践进行了研究。以目前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从人才培养、理念革新、媒介融合、文化氛围营造等几方面,探讨了山西传媒企业发扬晋商精神,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创新发展的对策,以期对业界的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山西传媒产业创新新晋商
韩晓芳,山西大学新闻系讲师;王醒,山西大学新闻系教授;张金柱,山西科技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本文系山西省社科联2011至2012年度重点课题研究项目“山西传媒产业发展研究”(SSKLZDK2011029)阶段性成果。
2002年,山西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强省”的理念,利用山西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而传媒业历来就被认为是文化产业中的“朝阳产业”,它是由多数传媒企业和传媒机构形成的集群,包括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书籍、杂志、电影等)、网络媒体(如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电子商务等)和移动媒体(如手机终端、PDA终端、微博、SNS等)以及仍在不断变化中的多元媒体形态。[1]
从2000年始,中国的传媒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改制”“整合”“跨界”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词。在此背景下,山西传媒产业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和发展。目前在山西传媒界,各类媒体都在积极地开展自己的产业化经营活动。山西省政府和各级管理部门也从政策和措施方面鼓励传媒企业,使山西传媒产业的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政府助力,山西传媒产业得到政策支持
自1978年中国传媒产业化启动以来,政府针对传媒业颁布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文件。山西省对传媒产业的管理既与中央政策保持一致,同时也有自己的特点,即针对山西传媒产业的发展现状与现实需求进行宏观性指导,并提供积极的政策支持。
2003年至今,山西省颁布了一系列发展文化及传媒产业的文件,如《山西省建设文化强省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山西省广播影视事业产业发展重点项目规划(2008年―2015年)》《山西省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等,这些都为发展传媒产业提供了政策依据。同时,许多传媒企业及其项目成为政府重点支持的对象。
在2012年颁布的《山西省文化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文化产业振兴工程、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现代传播体系建设工程、山西文化“走出去”工程的主要内容都与传媒产业有关。同时该规划对传媒企业的发展壮大、人才的培养等支持力度很大,详见下表:
二、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确立试点,探索发展新途径
传媒体制改革的推进是传媒产业发展过程中须面对的首要问题。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传媒的产业属性日趋明显,但旧的传媒体制与人们对传媒市场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传统的传媒体制成为制约发展传媒产业的最大障碍。为改变此现状,山西在传媒体制改革方面作了许多尝试:
一方面已完成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发行放映、非时政类报刊和新闻网站等578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2]为传媒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前提;另一方面,确定了新闻、出版等企事业单位的29个试点,充分发掘典型,探索新的发展思路。
三、传媒集团助阵,传媒产业开始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传媒集团化发展可减少媒体资源的浪费,避免恶性竞争,同时也可扩大单个媒体发展的经济实力,从而形成一种合力。2011年4月,山西广电信息网络集团、山西日报传媒集团、山西广电传媒集团、山西影视集团挂牌成立,加上先期转企的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形成了5大传媒方阵。
其中,山西日报传媒集团将发行、印刷、广告、转企改制的非时政类子报子刊、新闻网站等整合,形成拥有11报3刊1网,采编经营两分离,成立了闻汇报业广告公司、晋万家报刊发行公司、闻兴印务公司等7个经营实体的传媒集团;山西广电信息网络集团整合了全省广播电视有线网络资源,逐步实现向数字化、综合化、信息化服务体系的转变;山西广播电视传媒集团的数字频道、交互网络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业务融合发展。2006年成立的山西出版集团集编辑、出版、发行、印制、复制、网络、数字出版、供应、电子音像等于一体,有9家出版社、2个子集团、2家物资公司、2个直属中心,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转企任务。2012年,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成为全国20家版权“走出去”重点单位之一,版权输出达105种,是组建前的30倍。[3]这也说明组建传媒集团对山西传媒产业的积极推动作用。
此外,2013年2月成立的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将纸质、户外、影视、流动、网络、手机报刊等多种传播介质融为一体。特别是它的数字媒体,不仅拥有13个专业网站,实现了《科学导报》《山西科技报》等纸质报刊的数字化,还针对不同受众创办了17种手机报,市场影响力较大。
四、区域聚集,山西传媒产业丛开始形成
传媒经济学中的产业丛是指丛集、簇群、组合等,现在在许多城市兴起的“传媒创意产业园区”就是代表。传媒产业丛的根本在于各种信息、人才、资金等的交互使用,以地缘为基础,构建能把相关的大众传媒、企业、研发机构、工作室、政府服务机构、教育培训机构等组合在一起的空间,从而产生一种“引爆效果”。[4]
目前山西的媒体还没有形成这样区域性聚集的状态,但一些传媒业务已建设了产业园区,如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印报基地、山西出版传媒集团的山西出版传媒产业园区、太原日报报业集团的太报传媒印务园区、长治文化创意传媒产业园区等,涉及大规模智能化印报、综合印刷包装、新媒体影视综合服务、物流数字出版等方面,已经具备了传媒产业丛的一些特点。
五、媒介融合发展,新媒体产业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
所谓新媒体产业是指依托于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数字技术而兴起的媒介形式,既包括网络媒体,也包含传统媒体运用新技术以及和新媒体融合而产生的媒介融合,如电子书、电子纸、数字报、IPTV等。[5]新媒体产业已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新力量。
近年来,在传统媒体产业如报纸、出版、广电等发展的同时,山西在发展新媒体产业方面也有一些不错的尝试,如山西省广电局联合了14个地市广电局,与国家广电总局卫星移动公司合资组建了山西中广传播有限公司。该公司能为手机、手持电视、笔记本、MP4、GPS等小屏幕手持终端和车载电视等提供广播电视节目(如晴彩广播)及商务、政务、智能交通、游戏、购物等数据信息、互动业务服务,进一步拓展了物联网业务服务;作为山西省广电局“九大平台”之一的山西广电新媒体公司,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作开展IPTV互动电视、地面数字电视、手机电视、楼宇电视、户外媒体等业务;山西视听网在全国广播影视类网站中点击率排第7位;[6]山西省内最早成立的媒体网站山西新闻网已逐步壮大,业务集网络新闻发布、电信增值业务、网络游戏、建站服务、电子商务、网络广告等于一体,发挥了网络媒体的整合优势等。
综上所述,无论是产业总量还是发展速度等,山西传媒产业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由于地域经济发展、产业意识以及资本运作经验等的限制,山西传媒在经营管理理念与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传媒产业地域之间的发展和内部各种媒体形态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既有技能又懂经营会管理的传媒人才比较缺乏;传媒行业内部产业经营理念落后,事业和企业不分;传媒行业外部企业家的认识不够,大量闲散的民间资本难以进入传媒产业。2011年住建部发布的《民间资本调研报告》显示,由于对其他行业缺乏认知,山西民间资本在撤出煤炭后投资渠道依旧较为狭窄,主要仍以煤炭、土地、房地产以及酒店行业等为主。[7]
1. 转变观念,发扬晋商精神,塑造山西传媒品牌,实现新晋商与传媒的共赢
明清晋商的成功原因,后人将其归结为三种精神:进取精神、敬业精神和群体精神。这些精神充分贯穿到了其经营、管理等各方面,被誉为晋商之魂。要想重塑山西传媒品牌,就要充分发掘晋商的这些精神特质。
首先要突破封闭落后的“娘子关意识”,[8]改变卖资源、卖产品的传统思维,重视文化和品牌。其次要先把内容建设好,再谈建设品牌。传媒业和一般行业不同,其特点是“内容为王”。所以要把传媒业最基本的职能,如信息传递、内容载体等做好,不要急于扩张。同时要意识到人的力量。不仅要在省内寻找合作伙伴,如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山西传媒业,实现多赢,同时也要实施人本策略,重视企业家建设、加强员工培养。[9]
实际上,作为山西商业经营的主流思想,晋商精神不仅在宏观上指导着山西传媒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山西传媒业提供了新的契机和灵感。通过新旧媒介,新晋商与媒体广泛联系并互相作用。以山西商人网为例,该网站用SNS社区与资讯结合的模式,进行提供晋商人脉商脉资源整合服务的创意经营,既传播了晋商文化、服务了晋商,也因这种独特的文化定位,使得媒体自身获得了与众不同的魅力。
2. 营造良好的创意文化发展环境,促进山西传媒产业发展的体制改革
创意文化产业是以创造力为核心,强调一种主体文化依靠个人或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等方面的创意群体。可见,创意文化不仅可为传媒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且能更好地提供智力支持。我国已明确提出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任务,其他省份也都推出相关政策支持并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因此,不仅要从思想上重视创意文化的发展,也要从体制和机制方面进行改革,如制定专门针对山西传媒业的财政、税收、工商、土地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同时结合山西传媒界理念比较落后的情况,采取“借脑、借势”的办法,邀请国内外在这一领域有突出成就的专家学者及一些企业家等,针对山西现状提出见解,更好地指导山西传媒业的发展。同时加强传媒产业与其他创意文化产业的联动发展,推动传媒文化及相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3. 要立足山西,才能辐射全国、走向世界
传媒业是典型的跨国本土化产业。但不少传媒经营者存在一些认识误区,比如忙于向外拓展,却忽视了本地资源的开发。人类新闻传播史的无数事实证明,凡是社会的重要转型期都是本地传媒的黄金时代。[10]因此,在传媒竞争越来越全国化,甚至国际化的今天,本地化也逐渐成为竞争优势之一。
无论是什么性质的传媒企业,都须先立足于本地,开发本地资源,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作贡献,这样才能胸怀全国,走向世界。
4.主流媒体要提供交流互动服务,增强与受众的黏合力
网络时代,传统媒体遭遇新媒体的冲击,其发展遇到很大阻力。许多媒体投身新媒体,以求实现新旧媒体的融合。但盲目融合、跨界并非最佳选择,把自己的网络阵地守住,才是最根本的法则。而要想把主流媒体的网站做大做强,真正实践“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理念,提高服务受众的水平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成效的措施。如把注意力转向普通人的生活、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网络报道真实可信、专注于解决现实问题不要讲空话套话等。特别是要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态,用心服务于受众。
如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的19楼网站就很典型。作为传统媒体的网站,之所以能在浙江及邻近省份影响那么大,除内容贴近受众的生活等原因外,最突出的就是与受众的互动。无论是网友见面会、亲子活动,还是婚庆采购会等,都是采取与受众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交流。再以山西媒体为例,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连续两年的听调数据显示,太原交通广播普遍收听和车载收听等各项数据在本地广播市场均处于领先地位。[11]这与太原交广在栏目设置、节目内容和交流方式上注重听众的特点,关注听众的收听体验,服务性和互动性上做得比较到位有很大关系。
不过,在网络时代,除了和受众在线交流之外,传统的面对面或电话交流也需重视。如山西科技手机报刊中的“三农”类手机报就可以与山西农科110服务中心实现对接,让广大农民用户可以与更多的农业专家互动交流,[12]这样对其媒体的信任度会相应提升。
5. 加强传媒产业创意人才的培养,发掘山西省内、省外的智力资源
创意阶层指所有需要创意的职业,包括科学家、艺术家、媒体工作者、设计师、卫生及法律从业者、高科技和知识密集行业的从业者。[13]其中与传媒产业相关的媒体工作者也属创意阶层。《北京青年报》发展的经验之一即任用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在其多年的办报历程中,报社发掘了很多在文学写作、导演、美术、设计等方面有潜质的创意人才。同时考虑到部分员工的创造性特质,专门成立了定编定岗的正式机构――“创作中心”。
山西省政府办公厅的文件也明确指出,要想使山西的传媒产业得到健康发展,必须加强相关产业人才的队伍建设。但光靠传媒企业自身培养是远远不够的,须从本省及外省吸纳人才。因此,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类教育机构的作用。如可为山西高校与传媒界牵线搭桥,让学界走入业界,得到更多鲜活的产业案例。让业界接近学界,得到更多的理论指导。同时要鼓励有关高等院校开设与传媒产业发展相关的专业。加强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产业研究等各类专业人才,特别是领军人物、创意策划人才和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设立省级荣誉制度,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传媒文化产业工作者,从而更好地激励优秀人才献身传媒产业。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传媒企业可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以股权、期权等形式进行鼓励。同时建立山西传媒产业发展研究与策划中心,为山西传媒产业的发展提供内容与主体的创意资源。
结语
BBC的前任总裁马克・汤姆森在接受央视记者柴静采访时说到两点:首先,传媒要变革。如果不改变,情况只会更糟,原来的忠实受众也会随之流失。其次,要学会“慢烹食物”,用心做好你的新闻产品。因为叫好的东西同样能叫座,只有好的传媒产品才能带来更大的利润。这些都归结为一点,就是要用心对待你的受众。正如马克・汤姆森所说:“如果你不能抵达受众,最终你会与他们无关。”所以,无论山西传媒产业如何进行创新和变革,最根本的受众观念是不能忘记的。也只有为受众而变的传媒改革,才能引领山西传媒产业最终走向繁荣。
参考文献:
[1] 崔保国. 2012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
[2] 山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去年实现400亿,成强大引擎[N]. 人民日报,2013-07-08.
[3] 文化建设春潮涌 山西:文化产业正扬帆起航[EB/OL]. 黄河新闻网,2012-02-17.
[4] [13] 喻国明,王斌. 创意:传媒业的空间重构[J]. 新闻与写作,2007(3).
[5] 尹韵公.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M]//新媒体发展的北京:全球视野与中国特色――2009年中国新媒体发展态势与前沿问题.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3.
[6] 刘英魁. 关于发展山西新媒体产业的思考[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
[7] 王峥. 超万亿山西民间资本悄然转向房地产基金[N]. 证券日报,2011-08-19(D2).
[8] 为新晋商崛起鼓与呼[N]. 三晋都市报,2012-06-02.
[9] 卢渝. 新晋商崛起与品牌策略[J]. 晋商论坛,2008(z3).
[10] 张立伟. 传媒竞争法则与工具(2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3.
[11] 高光奇. 从太原交通广播发展轨迹看广播媒体管理和经营的辩证创新[J]. 中国广播,2011(12).
[12] 郝建新,石宝新,曹俊卿. 发展科技手机报是科普宣传的必然选择[J]. 科技传播,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