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的交往导学案(1)
一、基础知识目标:
1、记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
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2、理解:祖国统一大业的曲折发展。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三、自主预习:
1、中国三代领导人的对台政策:
①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先提出要 ,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提出用 解放台湾; ②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邓小平提出的对台的基本方
针是 。
③ 1995年,江泽民提出对台 ,这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2、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台湾问题)
① 年,台湾调整“三不”方针,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
化。
②1990年,台湾成立了 (简称“海基会”);1991年,大陆成立了 (简称“海协会”)。
③1992年,两会就“ ”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
④1993年,海协会会长 和海基会会长 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海峡两岸关
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即“汪辜会谈”)
⑤1995年,江泽民提出对台八项主张。其中包括“ ,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等。
五、目标检测:
1、下列关于“一国两制”构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方法 B.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提出的
C.是邓小平同志最先提出来的 D.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
2、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于2005年5月5日抵达西安咸阳机场,他在机场的讲话中说:“海峡两岸虽然只有一百多公里的距离,但是要花五十多年才跨过台湾海峡这样很窄的鸿
1
沟„„”这种状况是由下列哪些因素造成的:( )
①1949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败退台湾 ②以美国为首的外国反华势力的阻挠 ③李登辉、陈水扁为代表的“台独”势力兴风作浪
A.①②③ B.①③ C. ②③ D.①②
3、邓小平在说:“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仍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上述观点表明,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前提是:( ) A.和平统一 B.不放弃武力 C.对等协商 D.一个中国的原则
(1)国共两党领导人此前的那次会面是什么时间?什么事件?
(2)谈谈历史上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合作的时间和事件分别是什么?
(3)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前提是什么?
(4)你对两岸关系今后的发展如何看待?
2
海峡两岸的交往导学案(1)
一、基础知识目标:
1、记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
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2、理解:祖国统一大业的曲折发展。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三、自主预习:
1、中国三代领导人的对台政策:
①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先提出要 ,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提出用 解放台湾; ②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邓小平提出的对台的基本方
针是 。
③ 1995年,江泽民提出对台 ,这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2、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台湾问题)
① 年,台湾调整“三不”方针,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
化。
②1990年,台湾成立了 (简称“海基会”);1991年,大陆成立了 (简称“海协会”)。
③1992年,两会就“ ”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
④1993年,海协会会长 和海基会会长 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海峡两岸关
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即“汪辜会谈”)
⑤1995年,江泽民提出对台八项主张。其中包括“ ,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等。
五、目标检测:
1、下列关于“一国两制”构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方法 B.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提出的
C.是邓小平同志最先提出来的 D.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
2、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于2005年5月5日抵达西安咸阳机场,他在机场的讲话中说:“海峡两岸虽然只有一百多公里的距离,但是要花五十多年才跨过台湾海峡这样很窄的鸿
1
沟„„”这种状况是由下列哪些因素造成的:( )
①1949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败退台湾 ②以美国为首的外国反华势力的阻挠 ③李登辉、陈水扁为代表的“台独”势力兴风作浪
A.①②③ B.①③ C. ②③ D.①②
3、邓小平在说:“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仍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上述观点表明,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前提是:( ) A.和平统一 B.不放弃武力 C.对等协商 D.一个中国的原则
(1)国共两党领导人此前的那次会面是什么时间?什么事件?
(2)谈谈历史上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合作的时间和事件分别是什么?
(3)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前提是什么?
(4)你对两岸关系今后的发展如何看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