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邹忌比较阅读

曹刿、邹忌

一、知识概述

《邹忌讽齐王纳谏》记邹忌婉词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修明政务的事迹;文章述事完整,曲折动人,说理充分而富有鼓动性。 《曹刿论战》记载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剪裁极为得体,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

二、重点知识归纳与讲解

《邹忌讽齐王纳谏》

1、文言知识积累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今齐地方千里古义是两个词:土地方圆。今义是一个名词,一个特定的地点。

虚词

莫:无定代词,指人。译为“没有谁”。

弗:fú,否定副词,译为“不”。

词类活用

A .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B .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偏爱”)

C .名词作状语 面刺(当面)

D .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句式

A .固定句式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与,相当于“比„„哪一个„„”

B .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C .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谤议[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议)

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胜)

D .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 判断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者,„„也。 判断句

E .省略句

(邹忌)与(客人)坐谈

2、内容把握

本文通过对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的记叙,说明只有虚心听取真实的意见,做到“纳谏除蔽”,才能把事情办好。 本文分三段。

第一段(1):写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

第二段(2):写邹忌用亲身经历,现身说法,规劝齐王。

第三段(3—4):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结构图示:

3、问题探究

(1)邹忌为什么不直接进谏,而要用设喻的方式进谏?

因为直接进谏不易被齐王接受,而用设喻的方式可为进谏作铺垫,易于为人接受。国君能不能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是一件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但一开口就提到应该纳谏除蔽,往往会使他抵触,不易接受。个人美不美的问题,妻、妾、客人和自己对这问题的看法是生活小事,很具体,又能引起国君的兴趣。这个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在“受蔽”这一点上,有相似之处,可供类比,邹忌能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

(2)妻、妾、客回答邹忌的话为什么不尽相同?

妻、妾、客答的内容都是说邹忌美,语言只有一两个字的增减或变化,但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妻是热情地赞扬邹忌“美甚”,反映妻对夫的偏爱;妾在家庭中的地位卑微,因为害怕,不得不敷衍地说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她的赞美比妻的就差多了;客的回答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了。

(3)本篇作品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这篇文章对我们的启示,可以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怎么正确对待他人的意见问题。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爱虚荣、喜欢被恭维奉承的弱点,而别人对我们的赞扬、恭维,都可能带有其主观方面的因素,如感情倾向、畏惧心理、利益驱动等,因此往往不客观,不正确,作为接受者,一定要有清醒、客观、理性的认识。不要因为自己的主观好恶和非理性而被对方所蒙蔽、误导。(当然反过来类推,对待他人的批评、建议,原理也一样。) 其次,作为批评、建议者。即使是正确的道理,也要注意方法和技巧,尽量寻求双方的共同点,从对方易于接受的地方(如日常小事、生活常理等) 入手,由小及大,由感性到理性。第三,要善于从小事中总结规律,领悟大道理。真理往往是很朴素的,小事与大事、家事与国事,其间差别很大,但往往在道理上是相通的,关键在于是否善于领悟、发现和总结。邹忌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一般人身上,也许就一笑置之、轻易忽略了,但他却能从中悟出君王受蒙蔽的大问题。

《曹刿论战》

1、文言知识积累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牺牲玉帛 牺牲:古义是指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是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小大之狱 狱:古义是指诉讼案件、罪案,今义是指监禁罪犯的地方。

忠之属也 忠:古义是指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是指忠诚、忠实。 必以情 情:古义是实情,今义是感情。

可以一战 可以:古义“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义是表可能或能够的能愿动词。

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 福,赐福,保佑,名词作动词。

公将鼓之 鼓,击鼓,名词作动词。

句式

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忠之属也

民弗从也

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刿)乃入见

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宾语前置,以何战)

战于长勺(介词短语后置,于长勺战)

2、内容把握

本文通过对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战略战术原则,表明了曹刿的深谋远虑和军事见解。

本文分三段。

第一段(1):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2):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第三段(3):写曹刿论述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

结构图示:

3、问题探究

(1)分析曹刿的人物形象?

文中主要用对话刻画人物。

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说明了曹刿是一个关心国事而有远谋的人物。在交代战前准备时,详细地写了曹刿与鲁庄公的三次对话,通过对话揭示出鲁庄公昏庸无知,曹刿深谋远虑。写战役经过,作者虽只写了曹刿两次说的“未可”、“可矣”的简单话语,但却形象地表现了曹刿成竹在胸、待机而动的思想性格。最后由“公问其故”又引出曹刿对战争的一大段议论,表现出曹刿的可贵的军事见解。

(2)曹刿在战争结束后阐明了哪两个战争原理?

曹刿在战争结束后阐明了两个原理:一要善于创造并抓住“彼竭我盈”的机会;二是即使处于有利的形势下也要小心考察,不宜轻率行动,也不可坐失良机。

(3)课文第二段文字只讲了不应该怎样做和应该怎样做,而不道破为什么,直到战争结束后才补叙出原因,这样写是为什么?

主要是为了情节记叙的真实、自然。可以推知,在生活逻辑中,在那个紧张激烈的战争时刻,曹刿不会解释原因,庄公也不会让他解释原因。当然,这样处理情节,客观上也为读者留下了悬念,为情节增添了波澜,为后文留下了启发、思考。其二,更能体现出曹刿的胸有成竹、稳操胜券。第三,有总结议论、突出主题的作用。

(4)本文题目是《曹刿论战》,如果把本文题目改成《齐鲁长勺之战》是不是更好些?为什么?

不好。因为本课作者立意的意图很明确,那就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总结战争经验教训,阐述军事斗争策略。因此文章重点也不是记叙战争的具体情况,而是战前准备情况,战中战略战术。所以,曹刿“论战”写得多,至于战争则是一笔带过,因此整个内容决定了题目应是《曹刿论战》。

曹刿、邹忌

一、知识概述

《邹忌讽齐王纳谏》记邹忌婉词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修明政务的事迹;文章述事完整,曲折动人,说理充分而富有鼓动性。 《曹刿论战》记载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剪裁极为得体,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

二、重点知识归纳与讲解

《邹忌讽齐王纳谏》

1、文言知识积累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今齐地方千里古义是两个词:土地方圆。今义是一个名词,一个特定的地点。

虚词

莫:无定代词,指人。译为“没有谁”。

弗:fú,否定副词,译为“不”。

词类活用

A .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B .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偏爱”)

C .名词作状语 面刺(当面)

D .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句式

A .固定句式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与,相当于“比„„哪一个„„”

B .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C .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谤议[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议)

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胜)

D .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 判断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者,„„也。 判断句

E .省略句

(邹忌)与(客人)坐谈

2、内容把握

本文通过对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的记叙,说明只有虚心听取真实的意见,做到“纳谏除蔽”,才能把事情办好。 本文分三段。

第一段(1):写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

第二段(2):写邹忌用亲身经历,现身说法,规劝齐王。

第三段(3—4):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结构图示:

3、问题探究

(1)邹忌为什么不直接进谏,而要用设喻的方式进谏?

因为直接进谏不易被齐王接受,而用设喻的方式可为进谏作铺垫,易于为人接受。国君能不能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是一件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但一开口就提到应该纳谏除蔽,往往会使他抵触,不易接受。个人美不美的问题,妻、妾、客人和自己对这问题的看法是生活小事,很具体,又能引起国君的兴趣。这个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在“受蔽”这一点上,有相似之处,可供类比,邹忌能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

(2)妻、妾、客回答邹忌的话为什么不尽相同?

妻、妾、客答的内容都是说邹忌美,语言只有一两个字的增减或变化,但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妻是热情地赞扬邹忌“美甚”,反映妻对夫的偏爱;妾在家庭中的地位卑微,因为害怕,不得不敷衍地说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她的赞美比妻的就差多了;客的回答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了。

(3)本篇作品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这篇文章对我们的启示,可以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怎么正确对待他人的意见问题。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爱虚荣、喜欢被恭维奉承的弱点,而别人对我们的赞扬、恭维,都可能带有其主观方面的因素,如感情倾向、畏惧心理、利益驱动等,因此往往不客观,不正确,作为接受者,一定要有清醒、客观、理性的认识。不要因为自己的主观好恶和非理性而被对方所蒙蔽、误导。(当然反过来类推,对待他人的批评、建议,原理也一样。) 其次,作为批评、建议者。即使是正确的道理,也要注意方法和技巧,尽量寻求双方的共同点,从对方易于接受的地方(如日常小事、生活常理等) 入手,由小及大,由感性到理性。第三,要善于从小事中总结规律,领悟大道理。真理往往是很朴素的,小事与大事、家事与国事,其间差别很大,但往往在道理上是相通的,关键在于是否善于领悟、发现和总结。邹忌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一般人身上,也许就一笑置之、轻易忽略了,但他却能从中悟出君王受蒙蔽的大问题。

《曹刿论战》

1、文言知识积累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牺牲玉帛 牺牲:古义是指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是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小大之狱 狱:古义是指诉讼案件、罪案,今义是指监禁罪犯的地方。

忠之属也 忠:古义是指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是指忠诚、忠实。 必以情 情:古义是实情,今义是感情。

可以一战 可以:古义“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义是表可能或能够的能愿动词。

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 福,赐福,保佑,名词作动词。

公将鼓之 鼓,击鼓,名词作动词。

句式

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忠之属也

民弗从也

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刿)乃入见

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宾语前置,以何战)

战于长勺(介词短语后置,于长勺战)

2、内容把握

本文通过对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战略战术原则,表明了曹刿的深谋远虑和军事见解。

本文分三段。

第一段(1):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2):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第三段(3):写曹刿论述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

结构图示:

3、问题探究

(1)分析曹刿的人物形象?

文中主要用对话刻画人物。

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说明了曹刿是一个关心国事而有远谋的人物。在交代战前准备时,详细地写了曹刿与鲁庄公的三次对话,通过对话揭示出鲁庄公昏庸无知,曹刿深谋远虑。写战役经过,作者虽只写了曹刿两次说的“未可”、“可矣”的简单话语,但却形象地表现了曹刿成竹在胸、待机而动的思想性格。最后由“公问其故”又引出曹刿对战争的一大段议论,表现出曹刿的可贵的军事见解。

(2)曹刿在战争结束后阐明了哪两个战争原理?

曹刿在战争结束后阐明了两个原理:一要善于创造并抓住“彼竭我盈”的机会;二是即使处于有利的形势下也要小心考察,不宜轻率行动,也不可坐失良机。

(3)课文第二段文字只讲了不应该怎样做和应该怎样做,而不道破为什么,直到战争结束后才补叙出原因,这样写是为什么?

主要是为了情节记叙的真实、自然。可以推知,在生活逻辑中,在那个紧张激烈的战争时刻,曹刿不会解释原因,庄公也不会让他解释原因。当然,这样处理情节,客观上也为读者留下了悬念,为情节增添了波澜,为后文留下了启发、思考。其二,更能体现出曹刿的胸有成竹、稳操胜券。第三,有总结议论、突出主题的作用。

(4)本文题目是《曹刿论战》,如果把本文题目改成《齐鲁长勺之战》是不是更好些?为什么?

不好。因为本课作者立意的意图很明确,那就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总结战争经验教训,阐述军事斗争策略。因此文章重点也不是记叙战争的具体情况,而是战前准备情况,战中战略战术。所以,曹刿“论战”写得多,至于战争则是一笔带过,因此整个内容决定了题目应是《曹刿论战》。


相关文章

  • 比较阅读--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 比较阅读--异中求同 同中求异 比较阅读,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针对某个文本材料(或是字词.句段,或是内容.形式,或是作家.风格等),联系与之相关的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经过观察.分析.综合.概括,重新加以排 ...查看


  • 群文阅读与初中语文教学高效策略的思考
  • [摘 要]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人们在思考着课堂教学的高效,人们在研究和探索课堂教学高效的相关事宜.本文从群文阅读与初中语文教学高效策略的思考,比较有意义地劈开相关课堂教学之手段,所思考的相关策略值得人们借鉴. [关键词]群文 ...查看


  • 谈谈课堂教学是如何运用比较阅读的
  • 比较阅读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的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对比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化理解的阅读方法.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 ...查看


  • 阅读教学与阅读创造
  • 阅读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阶段目标中提出了多达15条要求.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有这么几条,一是对课文阅读强调"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二是强调对文学作品的欣赏 ...查看


  • 浅谈高中英语任务型阅读的解题技巧
  • [摘要]任务型阅读是阅读理解的一部分,它是近几年出现的新题型,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理解.总结.概括等能力.但是学生对于任务型阅读的学习并不好,许多的学生不会做这类的题型.本文主要具体的介绍了英语任务型阅读的解题技巧,以此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解题 ...查看


  • 小学生如何优化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 小学生如何优化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摘 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小学生优化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有"法"可依,具体看法如下:1.比较性阅读;2.求解性阅读;3.质疑性阅读;4.创造性阅读. 关键词 ...查看


  • 群文阅读的组文形式研究研究报告
  • 群文阅读,让语文教学绽放异样的光彩! --"群文阅读的组文形式研究"研究报告 成华小学四年级语文组 戢 晓 颜晓萍 程丽萍 唐 黎 李 悦 一.研究缘起 时代已经步入信息化,需要阅读的材料如潮水般涌入我们的视野,快速阅读 ...查看


  • 随着阅读风潮的兴起,哪个阅读app做的比较好?
  • 32个回答 数码评价  数码问答专家 资深数码媒体从业者03-06 09:50 13赞 踩 阅读APP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看,体验,互动,内容,这方面最近一直用掌阅,比较了解. 体验方面,其去年更新了6.0,后来升级到6.2,总体页面很清爽,打 ...查看


  • 红楼梦调查投票贴总结篇
  • 上周小编做了一个简单的投票调查,截止目前约有上百人的投票,再次感谢下大家的参与.小编做的这个投票的目的就是想看看目前阅读红楼梦的群体处于哪种状态,大家的阅读方式是什么样的,还有大家的阅读习惯是什么样等等,第一次设计的调查表还有很多缺陷,希望 ...查看


  • 有感于[游岳阳楼记]3-副本
  • 有感于<游岳阳楼记>一文的比较阅读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西洞中学 郭 勇 735000 摘要:语文教学中,同类文本的比较阅读是很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因人而异,学习结果也千差万别,我们应该充分的重视和引导学生阅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