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君子精神
君子精神是孔子学说的精髓之一,它是孔子倡导的政治和人生中都应具备的高尚情操。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是仁、义、勇、礼、智、信、中庸的混合体,简直是完美的化身。
孔子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是希望能够培养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志士仁人,在国家政治和平民生活中把君子精神发扬光大,以此改造混乱腐败的政治和冷漠无序的社会。
在此,我们可以看到儒家精神对待艺术的态度,它不主张粗俗的质朴,也不主张虚伪的修饰,它主张“文质彬彬”,内外兼修,文质并重,这种艺术精神在先秦百家中是独一无二的。
「原文」
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
「注释」
(1)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2)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评析」
君子自由,独立创新,和而不同。
「原文」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注释」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害怕、畏惧。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评析」
君子庄重,谦虚好学,忠诚守信,结交益友,有过即改。
「原文」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
望着他。”
「评析」
君子言行,众人表率。
「原文」
子曰:“质(1)胜文(2)则野(3),文胜质则史(4)。文质彬彬(5),然后君子。”
「注释」
(1)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
(2)文:文采,经过修饰的。
(3)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彩。
(4)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
(5)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译文」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评析」
君子风范,文质并重。
「原文」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评析」
君子者博学,博学者未必君子。
「原文」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评析」
君子踏实,言行无虚。
「原文」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评析」
君子之言,有行为证。
「原文」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评析」
君子进取,必发光芒。
「原文」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1)乎!揖(2)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注释」
(1)射:原意为射箭。此处指古代的射礼。
(2)揖:拱手行礼,表示尊敬。
「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评析」
君子之争,礼而有道。
「原文」
子曰:“君子欲讷(1)于言而敏(2)于行。”
「注释」
(1)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
(2)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评析」
君子言讷,事敏功成。
「原文」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通达财利。”
「评析」
君子好学,与时俱进。
「原文」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1)之以礼,亦可以弗畔(2)矣夫(3)。”
「注释」
(1)约:一种释为约束;一种释为简要。
(2)畔:同“叛”。
(3)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评析」
君子博学,守道好礼。
「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1),小人长戚戚(2)。”
「注释」
(1)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
(2)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评析」
君子志在道中,乐在道中。
「原文」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评析」
问心无愧,君子有勇。
「原文」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评析」
君子重义,利如浮云。
「原文」
子曰:“君子贞(1)而不谅(2)。”
「注释」
(1)贞:一说是“正”的意思,一说是“大信”的意思。
(2)谅:信,守信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
「评析」
君子明智,灵活自如。
「原文」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评析」
君子敬天,恭谨行事。
第三篇 君子精神
君子精神是孔子学说的精髓之一,它是孔子倡导的政治和人生中都应具备的高尚情操。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是仁、义、勇、礼、智、信、中庸的混合体,简直是完美的化身。
孔子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是希望能够培养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志士仁人,在国家政治和平民生活中把君子精神发扬光大,以此改造混乱腐败的政治和冷漠无序的社会。
在此,我们可以看到儒家精神对待艺术的态度,它不主张粗俗的质朴,也不主张虚伪的修饰,它主张“文质彬彬”,内外兼修,文质并重,这种艺术精神在先秦百家中是独一无二的。
「原文」
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
「注释」
(1)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2)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评析」
君子自由,独立创新,和而不同。
「原文」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注释」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害怕、畏惧。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评析」
君子庄重,谦虚好学,忠诚守信,结交益友,有过即改。
「原文」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
望着他。”
「评析」
君子言行,众人表率。
「原文」
子曰:“质(1)胜文(2)则野(3),文胜质则史(4)。文质彬彬(5),然后君子。”
「注释」
(1)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
(2)文:文采,经过修饰的。
(3)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彩。
(4)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
(5)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译文」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评析」
君子风范,文质并重。
「原文」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评析」
君子者博学,博学者未必君子。
「原文」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评析」
君子踏实,言行无虚。
「原文」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评析」
君子之言,有行为证。
「原文」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评析」
君子进取,必发光芒。
「原文」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1)乎!揖(2)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注释」
(1)射:原意为射箭。此处指古代的射礼。
(2)揖:拱手行礼,表示尊敬。
「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评析」
君子之争,礼而有道。
「原文」
子曰:“君子欲讷(1)于言而敏(2)于行。”
「注释」
(1)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
(2)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评析」
君子言讷,事敏功成。
「原文」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通达财利。”
「评析」
君子好学,与时俱进。
「原文」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1)之以礼,亦可以弗畔(2)矣夫(3)。”
「注释」
(1)约:一种释为约束;一种释为简要。
(2)畔:同“叛”。
(3)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评析」
君子博学,守道好礼。
「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1),小人长戚戚(2)。”
「注释」
(1)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
(2)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评析」
君子志在道中,乐在道中。
「原文」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评析」
问心无愧,君子有勇。
「原文」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评析」
君子重义,利如浮云。
「原文」
子曰:“君子贞(1)而不谅(2)。”
「注释」
(1)贞:一说是“正”的意思,一说是“大信”的意思。
(2)谅:信,守信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
「评析」
君子明智,灵活自如。
「原文」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评析」
君子敬天,恭谨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