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文官以禽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

明清两代的服饰面貌有较大差异。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

明代(1368-1644)政权建立后,曾力图消除元代蒙古族服制对汉族的影响,“悉命复衣冠如唐制”,但未能真正贯彻,当务之急是安定社会、发展生产。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才确定了许多主要服饰。由于明代政府非常重视农业,推广植棉,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的衣着也得到了改善。

△明朝皇帝、妃嫔服饰复原图

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至明代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黄、紫之外,玄色也在禁例。

△明定陵二龙戏珠金丝冠

官袍样式近似唐代圆领服而尺寸宽大,盘领右衽,两侧各多出一块,称“矲”(摆);衣料多用纻丝或纱、罗、绢,但颜色、花纹有别。明初规定“一品至四品,绯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绿袍,未入流杂职官与八品以下同。公服花样:一品,大独科花,径五寸;二品,小独科花,径三寸;三品,散答花,无枝叶,径二寸;四品五品,小杂花纹,径一寸五分;六品七品,小杂花,径一寸;八品以下无纹。幞头:漆、纱二等,展角长一尺二寸;杂职官幞头垂带”,后复令展角,不用垂带。实际沿袭宋元而稍有不同。

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补子是一块40-50厘米见方的绸料,织绣上不同纹样,再缝缀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补子纹样用禽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如文官自一品以下,依次用仙鹤、锦鸡、孔雀、云雁、白鹇、鹭鸶、鸂鶒、黄鹂、鹌鹑,杂职练鹊;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物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分,长大者为尊。

△明代文、武官补子

明代官员的主要首服沿袭宋元幞头而稍有不同。皇帝戴乌纱折上巾,帽翅自后部向上竖起,官员朝服戴展翅漆纱幞头,帽翅长达1尺2寸;常服戴乌纱帽。入冬以后,皇帝还赐给百官毛皮暖耳,很像后世的耳套,平民不准使用;同时有披肩、围脖等御寒用品。受到诰封的官员妻、母,也有以纹、饰区别等级的红色大袖礼服和各式霞帔。此外,上层妇女中已着用高跟鞋,并有里高低、外高低之分。

△明代羽林军士服饰

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当时出现一种长身背心,状似士兵的罩甲,故名马甲,在青年妇女中尤为流行。军士(大概也包括差役)的服装,袖口仅可出拳。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不得用大红、鸦青、黄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不过由于推广植棉,棉布普及,衣着因而也有所改善。

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来旧样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亲自制订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方帽,称四方平定巾;一种是由六片黑色绒、缎合成的半球形小帽,顶缀帽珠,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后者留传下来,俗称瓜皮帽。

△明代僧尼、游医服饰

△明代戏曲伶人服饰

明清两代的服饰面貌有较大差异。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

明代(1368-1644)政权建立后,曾力图消除元代蒙古族服制对汉族的影响,“悉命复衣冠如唐制”,但未能真正贯彻,当务之急是安定社会、发展生产。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才确定了许多主要服饰。由于明代政府非常重视农业,推广植棉,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的衣着也得到了改善。

△明朝皇帝、妃嫔服饰复原图

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至明代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黄、紫之外,玄色也在禁例。

△明定陵二龙戏珠金丝冠

官袍样式近似唐代圆领服而尺寸宽大,盘领右衽,两侧各多出一块,称“矲”(摆);衣料多用纻丝或纱、罗、绢,但颜色、花纹有别。明初规定“一品至四品,绯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绿袍,未入流杂职官与八品以下同。公服花样:一品,大独科花,径五寸;二品,小独科花,径三寸;三品,散答花,无枝叶,径二寸;四品五品,小杂花纹,径一寸五分;六品七品,小杂花,径一寸;八品以下无纹。幞头:漆、纱二等,展角长一尺二寸;杂职官幞头垂带”,后复令展角,不用垂带。实际沿袭宋元而稍有不同。

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补子是一块40-50厘米见方的绸料,织绣上不同纹样,再缝缀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补子纹样用禽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如文官自一品以下,依次用仙鹤、锦鸡、孔雀、云雁、白鹇、鹭鸶、鸂鶒、黄鹂、鹌鹑,杂职练鹊;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物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分,长大者为尊。

△明代文、武官补子

明代官员的主要首服沿袭宋元幞头而稍有不同。皇帝戴乌纱折上巾,帽翅自后部向上竖起,官员朝服戴展翅漆纱幞头,帽翅长达1尺2寸;常服戴乌纱帽。入冬以后,皇帝还赐给百官毛皮暖耳,很像后世的耳套,平民不准使用;同时有披肩、围脖等御寒用品。受到诰封的官员妻、母,也有以纹、饰区别等级的红色大袖礼服和各式霞帔。此外,上层妇女中已着用高跟鞋,并有里高低、外高低之分。

△明代羽林军士服饰

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当时出现一种长身背心,状似士兵的罩甲,故名马甲,在青年妇女中尤为流行。军士(大概也包括差役)的服装,袖口仅可出拳。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不得用大红、鸦青、黄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不过由于推广植棉,棉布普及,衣着因而也有所改善。

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来旧样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亲自制订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方帽,称四方平定巾;一种是由六片黑色绒、缎合成的半球形小帽,顶缀帽珠,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后者留传下来,俗称瓜皮帽。

△明代僧尼、游医服饰

△明代戏曲伶人服饰


相关文章

  • 清朝官职分配
  • 清朝官职分配.txt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女人在约会前,一定先去美容院:男人约会前,一定先去银行.清朝官职分配_單純啲倖福百度空间 | 百度首页 | 登录 單純啲倖福有没有一种幸福能够地久,有没有 ...查看


  • 西递导游词
  • 西递景区导游词 一. 欢迎词 欢迎您来黟县西递参观游览. 西递位于黄山的西南麓,距黄山37公里,距黟县城东9公里.西递原名西溪,又名西川,因村中前边溪.后边溪.社屋溪等三条溪水由东向西流而得名.清朝道光年间,因村西3华里处设有徽州府专门递送 ...查看


  • 研究中国古代服饰花纹2
  • 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纹样 小组成员:廖以恒,方钰文,庄泽鸿,李泓彤,李俊葳 班级:高一(1)班 指导老师:陈少康 (一)问题的提出 服装图案源自于生活,而生活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改变的.在这期间,中国古代服饰花纹都历经了怎样的变化? (二)研 ...查看


  • 在这个朝代之前,中国的文官和武官没有明确的区分
  • 在这个朝代之前,中国的文官和武官没有明确的区分 提到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文官和武官,可能很多人的心目中会形成泾渭分明的两种历史形象.就文官来说,可能如同羽扇纶巾的诸葛亮一样,儒雅文静,淡泊明志.至于武官,则是关羽.张飞这样的勇武之人,杀气外露, ...查看


  • 明清官服补子的图案
  • 官吏服饰是中国古代社会主流文化的表征之一,在其承载的文化符号中,可以看到人与动物的亲密和谐关系.这些自然现象和自然物质被图案化,刺绣在官员所穿用的服装上,并且作为一种国家的服饰礼仪制度.这和西方的服饰礼仪截然不同,是中国民族性的具体表现,也 ...查看


  • 清朝的官服制度
  • 清朝的官服制度 李宇先 看古装戏时,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官员们的服装有所不同,其官服上有各种各样的禽或兽,其实这就是表示官员品级的不同,只要看到官员官服上的图案,就可以知道他几品大员,文官还是武官.一般而言,禽代表文官,兽代表武官.所谓&qu ...查看


  • 从明代墓葬出土服饰看明代服饰制度的僭越
  • [摘要]明代是中国服饰史上对服饰等级规定森严的朝代,但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其思想逐步影响明代人民的穿衣理念,僭越现象频发.本文从已经发掘的明代墓葬中出土的服饰来具体分析明代中晚期对服饰制度的僭越现象. [关键词]明代墓葬:服饰制度:补服 ...查看


  • 清朝中央官制(一)
  •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官制于前代也有很大区别. 清朝有九品十八级的说法,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 中央主要是中枢部.佐理部和帝室部.比如我们所知道开始于明朝的内阁,六部和军机处.地方官又分为文官和武官.例如总督,巡抚,将军和提督. ...查看


  • 古代官阶等级
  •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