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文(人教版)《氓》注释指瑕
囗龙正海高华娟
摘要:《氓》是中学语文中的经典之篇,人教版高中语文(2007版)收录
了此篇。注释者将“帷裳”释为“车两旁的布幔”;将“渐车帷裳”释为“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存有“当注而不注”、“释而不确”之不足。本文就此提出了个人见解。
关键词:氓、当注而不注、释而不确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2007版收录了《诗经·卫风·氓》。编者博采众家之长,对其进行精确注释,显示了深厚的学术功底与严谨的治学态度。然似乎仍有值得商榷之处。注释者将“帷裳”径释为“车两旁的布幔”;将“渐车帷裳”释为“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我们认为,存有“当注而不注”、“释而不确”两方面缺陷。现分述如下:
注释者将“帷裳”径释为“车两旁的布幔”,“帷”、“裳”分别为何义,注释者未做注释。或许是编者认为“裳”古汉语常用词,作为有一定古文基础的高中生理应明白“裳”之义,故对其不做解释,可理解。然,对“帷”之义,注释者无解释,似有“当注而不注”之嫌。
何为“帷”呢?我们先看字书是怎么解释的呢?《说文·巾部》:“帷,在
【2】【3】旁曰帷。”《释名·释床帐》:“帷,围也,所以自障围也。”我们再看与《诗
【4】经》同为先秦典籍《周礼》的书证。《周礼·天官·幕人》:“掌帷、幕、幄、
帟、绶之事。”汉代郑玄注:“在旁曰帷,在上曰幕;帷、幕皆以布为之。”简之,从字书、古籍疏证来看,“帷”是指以布环绕四周的遮蔽物,类似今天的帘子。“裳”之古今义有别。在古代,最初用“裳”传指人下身所穿的衣裙。《诗·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裳。”汉代鲁国的毛亨为本诗句中的“衣”“裳”
【5】作传为“上曰衣”、“下曰裳”。明白了“帷、“裳”的意义后,若想知道“帷
裳”得义缘由,我们可参考唐代孔颖达给本诗的“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注疏。
【5】孔颖达疏曰:“以帏障车之旁如裳,以为容饰。”据孔颖达注疏知,之所以用
“帷裳”指车两旁的布幔,是因为用“帏”来围车子四周如同给车子穿一件“裳”。
我们再来看“帷裳”的意义。《毛传》曰:“帷裳,妇人之车也。”郑笺:“帷裳,童容也。”孔颖达疏:“以帏障(幛)车之傍如裳,以为容饰,故或谓之帏裳,或谓之童容;其上有盖,四傍垂而下,谓之襜……此唯妇人之车饰为然。”引证均指明“帷裳”为妇人车之专利。细揣诗义,乘坐过淇水之车者,女子也。因此,我们认为将“帷裳”径释为“车两旁的布幔”似有“释而不确”之嫌,当释为“(女子所乘坐的)车上的布幔”。
注释者将“渐”释为“溅湿”、“浸湿”,无疑义。典籍中“渐”用于“溅湿”、
【6】“浸湿”之义的书证较多。例如,《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
【7】之滫。”唐代杨倞注曰:“渐,渍也。”《楚辞·招魂》:“皋兰被径兮斯路渐。”
汉代王逸注曰:“渐,没也。”然将“渐车帷裳”释为“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给人将“渐”释为“打湿”之感,似“有释而不确”之嫌。“溅湿”、“浸湿”的外延内涵不能与“打湿”相比,“打湿”的外延内涵要宽泛些。简之,我们认为将“渐车帷裳”释为“水花溅湿(女子所乘坐的)车上的布幔”似更为精确。
笔者谨嫌疑如上,若有不当之处,请方家、读者不吝赐教。【1】
参考资料:
[1]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Z]北京:人
民教育出版社.2007.
[2](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汉)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标点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标点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7]崔富章、李大明《楚辞集校集释》[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龙正海,重庆,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400715;高华娟,西南大学文学院,400715)备注:本文已经发表于2011年7月的《语文天地》;本版是笔者在原版的基础上适当做了补充、调整。
高中课文(人教版)《氓》注释指瑕
囗龙正海高华娟
摘要:《氓》是中学语文中的经典之篇,人教版高中语文(2007版)收录
了此篇。注释者将“帷裳”释为“车两旁的布幔”;将“渐车帷裳”释为“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存有“当注而不注”、“释而不确”之不足。本文就此提出了个人见解。
关键词:氓、当注而不注、释而不确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2007版收录了《诗经·卫风·氓》。编者博采众家之长,对其进行精确注释,显示了深厚的学术功底与严谨的治学态度。然似乎仍有值得商榷之处。注释者将“帷裳”径释为“车两旁的布幔”;将“渐车帷裳”释为“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我们认为,存有“当注而不注”、“释而不确”两方面缺陷。现分述如下:
注释者将“帷裳”径释为“车两旁的布幔”,“帷”、“裳”分别为何义,注释者未做注释。或许是编者认为“裳”古汉语常用词,作为有一定古文基础的高中生理应明白“裳”之义,故对其不做解释,可理解。然,对“帷”之义,注释者无解释,似有“当注而不注”之嫌。
何为“帷”呢?我们先看字书是怎么解释的呢?《说文·巾部》:“帷,在
【2】【3】旁曰帷。”《释名·释床帐》:“帷,围也,所以自障围也。”我们再看与《诗
【4】经》同为先秦典籍《周礼》的书证。《周礼·天官·幕人》:“掌帷、幕、幄、
帟、绶之事。”汉代郑玄注:“在旁曰帷,在上曰幕;帷、幕皆以布为之。”简之,从字书、古籍疏证来看,“帷”是指以布环绕四周的遮蔽物,类似今天的帘子。“裳”之古今义有别。在古代,最初用“裳”传指人下身所穿的衣裙。《诗·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裳。”汉代鲁国的毛亨为本诗句中的“衣”“裳”
【5】作传为“上曰衣”、“下曰裳”。明白了“帷、“裳”的意义后,若想知道“帷
裳”得义缘由,我们可参考唐代孔颖达给本诗的“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注疏。
【5】孔颖达疏曰:“以帏障车之旁如裳,以为容饰。”据孔颖达注疏知,之所以用
“帷裳”指车两旁的布幔,是因为用“帏”来围车子四周如同给车子穿一件“裳”。
我们再来看“帷裳”的意义。《毛传》曰:“帷裳,妇人之车也。”郑笺:“帷裳,童容也。”孔颖达疏:“以帏障(幛)车之傍如裳,以为容饰,故或谓之帏裳,或谓之童容;其上有盖,四傍垂而下,谓之襜……此唯妇人之车饰为然。”引证均指明“帷裳”为妇人车之专利。细揣诗义,乘坐过淇水之车者,女子也。因此,我们认为将“帷裳”径释为“车两旁的布幔”似有“释而不确”之嫌,当释为“(女子所乘坐的)车上的布幔”。
注释者将“渐”释为“溅湿”、“浸湿”,无疑义。典籍中“渐”用于“溅湿”、
【6】“浸湿”之义的书证较多。例如,《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
【7】之滫。”唐代杨倞注曰:“渐,渍也。”《楚辞·招魂》:“皋兰被径兮斯路渐。”
汉代王逸注曰:“渐,没也。”然将“渐车帷裳”释为“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给人将“渐”释为“打湿”之感,似“有释而不确”之嫌。“溅湿”、“浸湿”的外延内涵不能与“打湿”相比,“打湿”的外延内涵要宽泛些。简之,我们认为将“渐车帷裳”释为“水花溅湿(女子所乘坐的)车上的布幔”似更为精确。
笔者谨嫌疑如上,若有不当之处,请方家、读者不吝赐教。【1】
参考资料:
[1]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Z]北京:人
民教育出版社.2007.
[2](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汉)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标点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标点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7]崔富章、李大明《楚辞集校集释》[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龙正海,重庆,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400715;高华娟,西南大学文学院,400715)备注:本文已经发表于2011年7月的《语文天地》;本版是笔者在原版的基础上适当做了补充、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