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子女教育的优势与劣势
作者:王振洲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年第04期
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父母是教师的子女在教育方面应该获得优厚一些的关照吧。然而, 也不尽然。现实中很多教师子女教育出现了“灯下黑”现象, 教师子女教育的状况反不如普通家庭的孩子, 甚至误入歧途的也大有人在。分析教师子女教育的优势与劣势, 或许多教师家庭的子女教育能有所裨益。
一、教师子女教育的优势
1. 拥有书香家庭教育环境
教师家庭属于知识分子家庭, 即使只有一方是教师的家庭也会营造一个优于一般家庭的书香家庭教育环境, 这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孩子从小就会对书籍、知识有一种亲近感。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也会受到一切环境的影响、熏陶、感染。在社会生活交往中, 教师家庭的人文素养、知识水平的优化都会积极的促进子女学业、为人等方面的成长先人一步。
2. 亲子沟通比较顺畅
身为教师的父母, 掌握有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常识, 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孩子的几个关键阶段(如叛逆青春期) 一般不会硬碰硬地加剧两代之间的沟壑, 常常使亲子关系保持顺畅沟通的状态, 这正是家庭教育的基石。亲子沟通顺畅, 教育影响才会得心应手, 顺利实施。
3. 学业辅导上的优秀、优先
在子女的学业辅导上, 特别是低年段的学业辅导, 做教师的父母轻车熟路, 做得比较专业, 能做到既提高子女的学业水平, 又能点拨子女学习的方法和习惯。例如:当孩子有问题时, 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而不是直接告诉他答案, 减少了自我学习提高的体验机会。
4. 学业规划的前瞻准备
在教育行业里, 对子女学业规划上获得的信息多, 会及早发现子女学业的特点、特长、方向, 早做准备、铺垫、矫正, 当孩子偏科时, 及时给予帮助矫正; 在了解高校专业发展背景下, 在子女高考时填报最为合适的学校、专业、学业目标。
二、教师子女教育的劣势
1. 给子女带来师道尊严下的压抑感
如果教师把职业病带到家里来, 会带给孩子很大的压抑感。一些教师混淆了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条件下, 学生比较尊重教师、热爱教师, 表现为向师性。但在亲子关系条件下, 子女需要关爱, 期望尊重、平等。如果教师父母还是高高在上, 死守传统的师道尊严, 乐于指手画脚, 道德说教, 会使子女感到压抑, 从而疏远父母。
2. 把子女与优秀生相比, 给子女带来自卑感
教师面对的是几十甚至上百名学生, 有优秀的、普通的, 还有一般的。但是做教师的父母如果总是以优秀生为荣, 让优秀生和自己的子女不当的去比较, 就会纳闷:我教的学生这么优秀, 我的孩子却让我失望。这种错误的对比, 让教师和孩子都会产生自卑感。孩子再努力恐怕也难以和教师父母百里挑一的优秀生相抗衡。
3. 教师父母过于“敬业”,带给子女被忽视感
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 他们为人师表, 道德高尚。一些教师, 特别是优秀教师一心扑在工作上、学生上, 常常是照顾了众多的学生, 冷落了自己的子女。这就容易让子女产生错觉:以为自己没有父母的学生重要。这是一种错位的敬业观, 在提倡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当今社会是不提倡的。被认为是一种过于功利的自私自利的表现, 使孩子产生被忽视感, 降低了成长的预期和动力。
4. 教师父母职业倦怠给子女的无助感
教师职业的工作对象是各不相同的人, 不是产品, 教师的心理压力比较大。在教授了一两轮课程后, 一些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不思进取、随波逐流, 甚至课也不备、贪图安逸享乐。这会使子女看不起教师职业, 认为还不如打工挣钱痛快, 学习又有什么劲头呢。
教师子女教育的优势与劣势
作者:王振洲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年第04期
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父母是教师的子女在教育方面应该获得优厚一些的关照吧。然而, 也不尽然。现实中很多教师子女教育出现了“灯下黑”现象, 教师子女教育的状况反不如普通家庭的孩子, 甚至误入歧途的也大有人在。分析教师子女教育的优势与劣势, 或许多教师家庭的子女教育能有所裨益。
一、教师子女教育的优势
1. 拥有书香家庭教育环境
教师家庭属于知识分子家庭, 即使只有一方是教师的家庭也会营造一个优于一般家庭的书香家庭教育环境, 这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孩子从小就会对书籍、知识有一种亲近感。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也会受到一切环境的影响、熏陶、感染。在社会生活交往中, 教师家庭的人文素养、知识水平的优化都会积极的促进子女学业、为人等方面的成长先人一步。
2. 亲子沟通比较顺畅
身为教师的父母, 掌握有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常识, 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孩子的几个关键阶段(如叛逆青春期) 一般不会硬碰硬地加剧两代之间的沟壑, 常常使亲子关系保持顺畅沟通的状态, 这正是家庭教育的基石。亲子沟通顺畅, 教育影响才会得心应手, 顺利实施。
3. 学业辅导上的优秀、优先
在子女的学业辅导上, 特别是低年段的学业辅导, 做教师的父母轻车熟路, 做得比较专业, 能做到既提高子女的学业水平, 又能点拨子女学习的方法和习惯。例如:当孩子有问题时, 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而不是直接告诉他答案, 减少了自我学习提高的体验机会。
4. 学业规划的前瞻准备
在教育行业里, 对子女学业规划上获得的信息多, 会及早发现子女学业的特点、特长、方向, 早做准备、铺垫、矫正, 当孩子偏科时, 及时给予帮助矫正; 在了解高校专业发展背景下, 在子女高考时填报最为合适的学校、专业、学业目标。
二、教师子女教育的劣势
1. 给子女带来师道尊严下的压抑感
如果教师把职业病带到家里来, 会带给孩子很大的压抑感。一些教师混淆了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条件下, 学生比较尊重教师、热爱教师, 表现为向师性。但在亲子关系条件下, 子女需要关爱, 期望尊重、平等。如果教师父母还是高高在上, 死守传统的师道尊严, 乐于指手画脚, 道德说教, 会使子女感到压抑, 从而疏远父母。
2. 把子女与优秀生相比, 给子女带来自卑感
教师面对的是几十甚至上百名学生, 有优秀的、普通的, 还有一般的。但是做教师的父母如果总是以优秀生为荣, 让优秀生和自己的子女不当的去比较, 就会纳闷:我教的学生这么优秀, 我的孩子却让我失望。这种错误的对比, 让教师和孩子都会产生自卑感。孩子再努力恐怕也难以和教师父母百里挑一的优秀生相抗衡。
3. 教师父母过于“敬业”,带给子女被忽视感
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 他们为人师表, 道德高尚。一些教师, 特别是优秀教师一心扑在工作上、学生上, 常常是照顾了众多的学生, 冷落了自己的子女。这就容易让子女产生错觉:以为自己没有父母的学生重要。这是一种错位的敬业观, 在提倡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当今社会是不提倡的。被认为是一种过于功利的自私自利的表现, 使孩子产生被忽视感, 降低了成长的预期和动力。
4. 教师父母职业倦怠给子女的无助感
教师职业的工作对象是各不相同的人, 不是产品, 教师的心理压力比较大。在教授了一两轮课程后, 一些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不思进取、随波逐流, 甚至课也不备、贪图安逸享乐。这会使子女看不起教师职业, 认为还不如打工挣钱痛快, 学习又有什么劲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