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教科书 生物学
七年级生物下册
《血液循环的途径》说课教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根据教学内容与我校学生实际,本课题我计划用两课时来完成,今天说的是第二课时——《血液循环的途径》。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评价等方面,说说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三节第2课时《血液循环的途径》。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那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被细胞利用呢?组织细胞在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是怎样运离细胞?因此,学生在学习了人的营养和呼吸之后,顺理成章地就要学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主要靠血液循环来完成,同时为以后学习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做了铺垫。可以说本节内容在第四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章已经介绍了血液、血管和心脏,使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认识,学生理所当然会提出疑问:“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之间是怎样流动的呢?又是如何完成运输任务的呢?”而这正是本节要揭开的奥秘,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可以说,本节内容在第四章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结合生物课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本着“以人为本,应材施教”的原则,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能区别动脉血、静脉血;
②理解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
③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尝试教学法,通过尝试题的分层出示,引导学生对教师设置的问题情景敢于尝试、大胆探究,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游戏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②充分利用图片,实例等课程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阅读《血液循环的发现》,领悟人类对科学的认识过程是艰难曲折和不断发展的,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科学态度。 其中,知识与能力是基础目标,过程与方法是核心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终极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确切的教学目标,我认为:
教学重点: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以及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以及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
血液循环是一个复杂而抽象的过程,所以如何形象地展示血液循环的途径以及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处理方法:通过课件的动态展示,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复杂的过程简单化;通过学生参加游戏活动,体验到学习的快乐;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
二、说学生
本节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好奇心强,自我表现欲望强烈,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认同等特点;同时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对血液循环系统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为学好本节内容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东风”就是“尝试教学”——让学生在探究中去尝试,在尝试中去感悟,在感悟中去升华。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本节课认真贯彻尝试教学法,“先试后导,先练后教”的教学理念,采用分层尝试教学,通过不断设置问题情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三探迷宫,再通过课件的动态展示,最终揭示血液循环的规律。
(二)说学法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血液循环的途径逐步进行探究,在尝试探究的过程中,一探途径,二探物质的交换,三探血液的变化,轻松地突破重点,破解难点;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展开学习,通过对活动的参与深入学习,通过对练习的解答提高学习,树立我要学,我能学的信念。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生物学科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从以下六个环节展开教学:“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三探迷宫,初次尝试——学以
致用,二次尝试——梳理归纳,教师讲解——当堂测试,拓展提高——课堂延伸”。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哈维简介,让学生阅读67页《血液循环的发现》,然后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为学生尝试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出示心脏图片,通过复习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复习心脏各个结构,做好知识上的储备,然后顺理成章的提出:血液在人体内是如何流动的?揭示课题:血液循环的途径。
【设想依据】准备关于心脏结构的问题,为学生探究设置情境,既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环节:三探迷宫,初次尝试
播放血液循环的动画,学生从整体上初步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其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Ⅰ一探途径
教师出示尝试题:
1、假如你是一个红细胞,从右心室出发,在人体内旅行,怎样到达左心房?
2、认真观察肺循环的过程,你能找出它的起点和终点吗?
3、尝试写出你的旅程(用箭头表示)
教师播放动画:血液循环。
设计意图:①通过“红细胞的旅行”,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生活化,为体循环途径的探究起到了投石问路的作用。
②教材的处理:体循环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有一种走进迷宫的感觉,所以为了学生进行有效的尝试,先学习肺循环后学习体循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在探究了肺循环的途径之后,品尝到了尝试探究的甜头,一定会跃跃欲试,急着探究体循环的途径,所以采用“扶着走”,“领着走”“自己走”的三步走中的第三种策略——自己走,按照类似的方法,探究体循环的途径。
教师出示尝试题:
1、假如你是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在人体内旅行,怎样到达有右心房?
2、认真观察体循环的过程,你能找出它的起点和终点吗?
3、尝试写出你的旅程(用箭头表示)
播放动画:血液循环。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探究肺循环的途径,有了一定的基础,学会了分析探究的方法,敢于尝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学生展示,师生评价,增强了学生探究的信心。
Ⅱ 二探物质的交换
教师展示图片,学生观察肺循环、体循环中是如何进行物质交换的?
教师出示尝试题
1、在肺循环中,扮演物质交换的双方是谁?物质是如何交换的?
2、在体循环中,扮演物质交换的双方是谁?物质是如何交换的?
3、两个同桌互相合作,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肺循环、体循环的物质是怎样交换的?(准备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尿素等废物的标牌,学生先展示思维,再展示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角色扮演——“你我手拉手”,形象地展示了物质交换的过程,实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良性互动,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学生会变得乐学,学生理解了物质交换的实质,为三探血液的变化做好了准备。
Ⅲ 三探血液的变化
教师出示尝试题
1、当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
2、当血液流经组织处的毛细血管时,血液成分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3、观察图片说出动脉血、静脉血的区别。
4、血液辩论赛:有人说,动脉中流的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是静脉血,你赞成这一观点吗?学生尝试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形成正确的观点。
5、总结规律,完善血液循环过程。
设计意图:①学生通过二探物质的交换,已经清楚了血液中的变化,但是对于心脏四腔、各种静脉、动脉中流的是动脉血还是静脉血还不清楚,所以三探血液的变化就很重要,通过学生积极思考、辩论,活跃了学生气氛,开阔了学生思维,挖掘了学生探究的潜在能力,通过三探迷宫,学生真正理解了血液循环的规律,较好地破解了难点;
②通过小组讨论,个人辩论,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鼓励每一位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辩论,张扬学生的个性,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第三个环节:学以致用,二次尝试
教师出示尝试题
1、设想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随血液到达指端。这个红细胞将沿着怎样的路径回到心脏?在回到心脏前,它还可能到达脚趾吗?当它再度从心脏出发,它有可能到达脚趾吗?
2、上述这个红细胞在指端(或趾端)的毛细血管处和肺部毛细血管处,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3、某人脚背发炎,医生在他的臀部肌肉注射消炎药物,此药运至足部的途径是什么?(请用图表示)
4、某人在一次交通事故中,造成动脉出血,血流湍急,成喷射状,那么你应该在受伤动脉的近心端还是远心端进行止血呢?
设计意图:通过二次尝试,联系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好生物学对我们很重要;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第四个环节:梳理归纳,教师讲解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血液循环途径动画,总结出血液循环的特点:同时进行,循环流动,引导学生观察物质交换的过程,顺理成章得出血液循环的意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不断完善血液循环的过程,对血液循环过程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积累了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升华了自己的情感。 第五个环节:当堂测试,拓展提高
1、下列血管中流静脉血的是( B )
A 肺静脉 B 上腔静脉 C 主动脉 D 肺动脉
2、小明得了支气管炎,医生给他输液,消炎药从手部静脉打入,怎样到达支气管的发炎部位? 答: 消炎药——各级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参与肺循环—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支气管发炎部位。
设计意图:学生试做,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展示答案;通过学生完成情况,查漏补缺,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提升。
第六个环节:课堂延伸
1、冠脉循环:为心脏提供营养和氧气,发生障碍时,容易引起冠心病和心肌梗塞。
2、小组探究活动:心率与运动的关系。
3、关爱家人活动:为家人量血压,了解自己和家人的血型。(为下节课作准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性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多种途径尤其是网络资源来获取新知识,并使课本知识得以充分的延伸。
五、说板书设计:
标题:血液循环的途径
(一)、血液循环途径:
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血液变化:动脉血变为静脉血,血液颜色由鲜红变为暗红。
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血液变化:静脉血变为动脉血,血液颜色由暗红变为鲜红。
(二)、 血液循环的意义:为全身各部分的细胞带来氧气和养料,带走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板书设计体现本课的主线,知识脉络清晰,一目了然。
布置作业:课后第1、2、3题
作业适量,面向全体,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六、说教学评价
1、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对创设问题的分析、讨论和回答,对学生进行直观性评价。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引导、纠正。
2、通过练习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量化评价,使学生感到有所收获,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根据习题的正确率,反馈这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有利于以后教学的开展。
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分析,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最后我以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的名言结束我的说课:“发挥我们的创造性,使教育的过程成为一种艺术的事业。”
谢谢!
义务教育教科书 生物学
七年级生物下册
《血液循环的途径》说课教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根据教学内容与我校学生实际,本课题我计划用两课时来完成,今天说的是第二课时——《血液循环的途径》。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评价等方面,说说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三节第2课时《血液循环的途径》。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那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被细胞利用呢?组织细胞在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是怎样运离细胞?因此,学生在学习了人的营养和呼吸之后,顺理成章地就要学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主要靠血液循环来完成,同时为以后学习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做了铺垫。可以说本节内容在第四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章已经介绍了血液、血管和心脏,使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认识,学生理所当然会提出疑问:“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之间是怎样流动的呢?又是如何完成运输任务的呢?”而这正是本节要揭开的奥秘,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可以说,本节内容在第四章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结合生物课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本着“以人为本,应材施教”的原则,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能区别动脉血、静脉血;
②理解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
③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尝试教学法,通过尝试题的分层出示,引导学生对教师设置的问题情景敢于尝试、大胆探究,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游戏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②充分利用图片,实例等课程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阅读《血液循环的发现》,领悟人类对科学的认识过程是艰难曲折和不断发展的,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科学态度。 其中,知识与能力是基础目标,过程与方法是核心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终极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确切的教学目标,我认为:
教学重点: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以及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以及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
血液循环是一个复杂而抽象的过程,所以如何形象地展示血液循环的途径以及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处理方法:通过课件的动态展示,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复杂的过程简单化;通过学生参加游戏活动,体验到学习的快乐;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
二、说学生
本节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好奇心强,自我表现欲望强烈,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认同等特点;同时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对血液循环系统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为学好本节内容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东风”就是“尝试教学”——让学生在探究中去尝试,在尝试中去感悟,在感悟中去升华。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本节课认真贯彻尝试教学法,“先试后导,先练后教”的教学理念,采用分层尝试教学,通过不断设置问题情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三探迷宫,再通过课件的动态展示,最终揭示血液循环的规律。
(二)说学法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血液循环的途径逐步进行探究,在尝试探究的过程中,一探途径,二探物质的交换,三探血液的变化,轻松地突破重点,破解难点;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展开学习,通过对活动的参与深入学习,通过对练习的解答提高学习,树立我要学,我能学的信念。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生物学科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从以下六个环节展开教学:“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三探迷宫,初次尝试——学以
致用,二次尝试——梳理归纳,教师讲解——当堂测试,拓展提高——课堂延伸”。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哈维简介,让学生阅读67页《血液循环的发现》,然后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为学生尝试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出示心脏图片,通过复习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复习心脏各个结构,做好知识上的储备,然后顺理成章的提出:血液在人体内是如何流动的?揭示课题:血液循环的途径。
【设想依据】准备关于心脏结构的问题,为学生探究设置情境,既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环节:三探迷宫,初次尝试
播放血液循环的动画,学生从整体上初步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其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Ⅰ一探途径
教师出示尝试题:
1、假如你是一个红细胞,从右心室出发,在人体内旅行,怎样到达左心房?
2、认真观察肺循环的过程,你能找出它的起点和终点吗?
3、尝试写出你的旅程(用箭头表示)
教师播放动画:血液循环。
设计意图:①通过“红细胞的旅行”,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生活化,为体循环途径的探究起到了投石问路的作用。
②教材的处理:体循环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有一种走进迷宫的感觉,所以为了学生进行有效的尝试,先学习肺循环后学习体循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在探究了肺循环的途径之后,品尝到了尝试探究的甜头,一定会跃跃欲试,急着探究体循环的途径,所以采用“扶着走”,“领着走”“自己走”的三步走中的第三种策略——自己走,按照类似的方法,探究体循环的途径。
教师出示尝试题:
1、假如你是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在人体内旅行,怎样到达有右心房?
2、认真观察体循环的过程,你能找出它的起点和终点吗?
3、尝试写出你的旅程(用箭头表示)
播放动画:血液循环。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探究肺循环的途径,有了一定的基础,学会了分析探究的方法,敢于尝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学生展示,师生评价,增强了学生探究的信心。
Ⅱ 二探物质的交换
教师展示图片,学生观察肺循环、体循环中是如何进行物质交换的?
教师出示尝试题
1、在肺循环中,扮演物质交换的双方是谁?物质是如何交换的?
2、在体循环中,扮演物质交换的双方是谁?物质是如何交换的?
3、两个同桌互相合作,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肺循环、体循环的物质是怎样交换的?(准备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尿素等废物的标牌,学生先展示思维,再展示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角色扮演——“你我手拉手”,形象地展示了物质交换的过程,实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良性互动,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学生会变得乐学,学生理解了物质交换的实质,为三探血液的变化做好了准备。
Ⅲ 三探血液的变化
教师出示尝试题
1、当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
2、当血液流经组织处的毛细血管时,血液成分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3、观察图片说出动脉血、静脉血的区别。
4、血液辩论赛:有人说,动脉中流的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是静脉血,你赞成这一观点吗?学生尝试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形成正确的观点。
5、总结规律,完善血液循环过程。
设计意图:①学生通过二探物质的交换,已经清楚了血液中的变化,但是对于心脏四腔、各种静脉、动脉中流的是动脉血还是静脉血还不清楚,所以三探血液的变化就很重要,通过学生积极思考、辩论,活跃了学生气氛,开阔了学生思维,挖掘了学生探究的潜在能力,通过三探迷宫,学生真正理解了血液循环的规律,较好地破解了难点;
②通过小组讨论,个人辩论,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鼓励每一位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辩论,张扬学生的个性,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第三个环节:学以致用,二次尝试
教师出示尝试题
1、设想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随血液到达指端。这个红细胞将沿着怎样的路径回到心脏?在回到心脏前,它还可能到达脚趾吗?当它再度从心脏出发,它有可能到达脚趾吗?
2、上述这个红细胞在指端(或趾端)的毛细血管处和肺部毛细血管处,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3、某人脚背发炎,医生在他的臀部肌肉注射消炎药物,此药运至足部的途径是什么?(请用图表示)
4、某人在一次交通事故中,造成动脉出血,血流湍急,成喷射状,那么你应该在受伤动脉的近心端还是远心端进行止血呢?
设计意图:通过二次尝试,联系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好生物学对我们很重要;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第四个环节:梳理归纳,教师讲解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血液循环途径动画,总结出血液循环的特点:同时进行,循环流动,引导学生观察物质交换的过程,顺理成章得出血液循环的意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不断完善血液循环的过程,对血液循环过程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积累了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升华了自己的情感。 第五个环节:当堂测试,拓展提高
1、下列血管中流静脉血的是( B )
A 肺静脉 B 上腔静脉 C 主动脉 D 肺动脉
2、小明得了支气管炎,医生给他输液,消炎药从手部静脉打入,怎样到达支气管的发炎部位? 答: 消炎药——各级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参与肺循环—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支气管发炎部位。
设计意图:学生试做,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展示答案;通过学生完成情况,查漏补缺,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提升。
第六个环节:课堂延伸
1、冠脉循环:为心脏提供营养和氧气,发生障碍时,容易引起冠心病和心肌梗塞。
2、小组探究活动:心率与运动的关系。
3、关爱家人活动:为家人量血压,了解自己和家人的血型。(为下节课作准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性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多种途径尤其是网络资源来获取新知识,并使课本知识得以充分的延伸。
五、说板书设计:
标题:血液循环的途径
(一)、血液循环途径:
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血液变化:动脉血变为静脉血,血液颜色由鲜红变为暗红。
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血液变化:静脉血变为动脉血,血液颜色由暗红变为鲜红。
(二)、 血液循环的意义:为全身各部分的细胞带来氧气和养料,带走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板书设计体现本课的主线,知识脉络清晰,一目了然。
布置作业:课后第1、2、3题
作业适量,面向全体,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六、说教学评价
1、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对创设问题的分析、讨论和回答,对学生进行直观性评价。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引导、纠正。
2、通过练习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量化评价,使学生感到有所收获,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根据习题的正确率,反馈这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有利于以后教学的开展。
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分析,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最后我以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的名言结束我的说课:“发挥我们的创造性,使教育的过程成为一种艺术的事业。”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