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很多的案例看来,“亲兄弟”比不上“亲如兄弟”。
虽说兄弟如手足,但手足相残的并不在少数,此类的记载多见于正史野籍。为什么会这样?可能的原因是,维系亲兄弟是血缘,并非自己的意愿,违反意愿的关系想长久不易;既然大家是亲兄弟,自然就在一起的机会比较多,由于性相近,习相远,所以磨擦矛盾的机会也就比较多,所谓“亲极见疏”。再加上兄弟之间往往面临着共同利益的分配问题,使本来的矛盾就会升级,以致很容易兄弟反目。
如兄弟不同。首先他们是本愿的。既然是本愿,自己性情多一致,矛盾就少一些,即便有些龃龉,双方也比较容易宽容。往往是愿打愿挨,不致影响亲近根本。
说白了,如兄弟就是朋友关系。我觉得“朋友关系”是应当是人与人之间的最佳状态。 如果说本来的兄弟血缘,又恰恰是性情本愿。那是亲上加近最好不过。这样的“如兄弟”般的兄弟才是真兄弟。历史上这样的记载不多,伯夷叔齐算一对,还有兄弟三个的故事也很感人:大约是父王要废长立幼,让小儿子继承王位。小儿子觉得对不起大哥,就逃跑了。剩下的两个也觉得对不起小兄弟,或逃跑,或自杀了。(事情是有确切记载的,但笔者记不清了,抱歉。如哪位有详细记录,望告之。)令人感伤的是,这样的真兄弟,多能同患难,少有共享受。
中国的父子关系并不好。父亲盼儿子强大,又怕他强过自己。儿子往往是爱父亲也恨他。演到激烈时,杀子弑父也不鲜见。其实也有句老话叫做“多年父子成兄弟”。这里的兄弟,当然不是血缘兄弟,应当是如兄弟的朋友关系。父子关系危险的根源在于不平等。此消彼长,甚至要死要活。朋友关系首先是平等的基础,然后才会有交流,有共鸣,有互补,有和谐。可惜的是,能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认识到能做到的更少。我想这个责任应当归咎于父亲。就是他太怕失掉自己的强势、权威,以至于失掉了朋友,也失掉了自己的儿子。
夫妻之间讲,如连理,如琴瑟。还是一种朋友关系。恋爱的时候,往往喜欢追慕。也就是高攀,这也是一种不均衡。追慕不成反而是爱情的完美,目的达到后往往会趋于另一种失衡。就像司马相如,想方设法勾引了卓文君,过不多久却想始乱终弃。最早版本的张生莺莺也便如此。钱钟书的解释是围城一般,“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内的人想冲出来”。也许有“一见终情,两情相悦,一生不悔,又期来生”的意外,但并不多见。对于普通人来说,搞对象叫做“谈朋友”还是很合适的。门当户对也许不是最重要的,但起码要有共通的语言,再说有些共同的爱好,再高的标准,要知心,要知音,要知己,要生死患难。也就是一个好朋友的标准了。人爱说,“在天愿为比翼鸟”。什么是比翼鸟?据古书载,有鸟分雌雄,各为单目、单翅、单足。雌雄分时,寸步难行。雌雄合体,可以比翼双分。我们看这个“朋”字,是不是有些像比翼鸟的样子?爱情是朋友关系,只不过法律规定了程序和组合的数量及性别问题。不过,目前社会凡事新鲜,又尚宽松自由,法则也有通容意思,这就要靠人们的理解了。 下属一般都会理想领导与自己是朋友关系,但领导不一定时常这样认为。他和你朋友相待的时候,我们先不忙是受宠若惊,千万保持头脑清醒。什么时候,领导要喊“弟兄们”如何如何时,差不多到了一个特殊时刻了。他想表达的意思应理解为,“我拿你做朋友,做兄弟!你可要为兄弟着想。”或者是想要兄弟陪他出生入死,或者是想要兄弟为他赴汤蹈火。不到生死时刻的时候,领导也许会我们称兄道弟做朋友,比如多喝了两杯时。我们应当明白的道理是,他可以拿我们这样,我们可千万不可当真(档案已经多次证明,这是相当危险的事情)。但又不可把“不当真”表现出来。这的确是个难练的功夫。
不仅以上的关系,即使邻里,街坊,同事,路人,一面之交,泛泛之辈,百年不遇,或老死不想往来,都可以朋友想待。所谓求同存异,也不必奢望异口同声。这样方能平肝理胃,安心顺气不是?
说了大半篇的废话,什么才叫做朋友?对其定义最是模糊,远比其他社会伦理关系要繁难的多。益友损友,诤友谄友。交友不甚引狼入室。酒友棋友,工友麻友,大千世界五花八
门。有人提倡多交广交,说朋友多了路好走。有人主张宁缺勿滥,说是物以稀为贵。有人说为了利益就不是真朋友,有人说相互不得利做朋友有什么用?有人说,为朋友能两肋插刀,有人补充上,为女人插朋友两刀。有人找不到知音,从来不认为自己的琴有问题。有人喜欢谈真朋友当是刎颈之交,但他一直以为是为了自己抹他人的脖子。有考题问,从伦敦到罗马最近的路是什么?最佳答案,是有一个朋友。说来多么的温暖!也有让寒冷的名言,“朋友,是用来出卖的”。
有人喜欢以武会友,舞枪弄棒;也有人愿意以文结交,说长道短。还请诸位高朋贵友斧正赐教了。
从很多的案例看来,“亲兄弟”比不上“亲如兄弟”。
虽说兄弟如手足,但手足相残的并不在少数,此类的记载多见于正史野籍。为什么会这样?可能的原因是,维系亲兄弟是血缘,并非自己的意愿,违反意愿的关系想长久不易;既然大家是亲兄弟,自然就在一起的机会比较多,由于性相近,习相远,所以磨擦矛盾的机会也就比较多,所谓“亲极见疏”。再加上兄弟之间往往面临着共同利益的分配问题,使本来的矛盾就会升级,以致很容易兄弟反目。
如兄弟不同。首先他们是本愿的。既然是本愿,自己性情多一致,矛盾就少一些,即便有些龃龉,双方也比较容易宽容。往往是愿打愿挨,不致影响亲近根本。
说白了,如兄弟就是朋友关系。我觉得“朋友关系”是应当是人与人之间的最佳状态。 如果说本来的兄弟血缘,又恰恰是性情本愿。那是亲上加近最好不过。这样的“如兄弟”般的兄弟才是真兄弟。历史上这样的记载不多,伯夷叔齐算一对,还有兄弟三个的故事也很感人:大约是父王要废长立幼,让小儿子继承王位。小儿子觉得对不起大哥,就逃跑了。剩下的两个也觉得对不起小兄弟,或逃跑,或自杀了。(事情是有确切记载的,但笔者记不清了,抱歉。如哪位有详细记录,望告之。)令人感伤的是,这样的真兄弟,多能同患难,少有共享受。
中国的父子关系并不好。父亲盼儿子强大,又怕他强过自己。儿子往往是爱父亲也恨他。演到激烈时,杀子弑父也不鲜见。其实也有句老话叫做“多年父子成兄弟”。这里的兄弟,当然不是血缘兄弟,应当是如兄弟的朋友关系。父子关系危险的根源在于不平等。此消彼长,甚至要死要活。朋友关系首先是平等的基础,然后才会有交流,有共鸣,有互补,有和谐。可惜的是,能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认识到能做到的更少。我想这个责任应当归咎于父亲。就是他太怕失掉自己的强势、权威,以至于失掉了朋友,也失掉了自己的儿子。
夫妻之间讲,如连理,如琴瑟。还是一种朋友关系。恋爱的时候,往往喜欢追慕。也就是高攀,这也是一种不均衡。追慕不成反而是爱情的完美,目的达到后往往会趋于另一种失衡。就像司马相如,想方设法勾引了卓文君,过不多久却想始乱终弃。最早版本的张生莺莺也便如此。钱钟书的解释是围城一般,“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内的人想冲出来”。也许有“一见终情,两情相悦,一生不悔,又期来生”的意外,但并不多见。对于普通人来说,搞对象叫做“谈朋友”还是很合适的。门当户对也许不是最重要的,但起码要有共通的语言,再说有些共同的爱好,再高的标准,要知心,要知音,要知己,要生死患难。也就是一个好朋友的标准了。人爱说,“在天愿为比翼鸟”。什么是比翼鸟?据古书载,有鸟分雌雄,各为单目、单翅、单足。雌雄分时,寸步难行。雌雄合体,可以比翼双分。我们看这个“朋”字,是不是有些像比翼鸟的样子?爱情是朋友关系,只不过法律规定了程序和组合的数量及性别问题。不过,目前社会凡事新鲜,又尚宽松自由,法则也有通容意思,这就要靠人们的理解了。 下属一般都会理想领导与自己是朋友关系,但领导不一定时常这样认为。他和你朋友相待的时候,我们先不忙是受宠若惊,千万保持头脑清醒。什么时候,领导要喊“弟兄们”如何如何时,差不多到了一个特殊时刻了。他想表达的意思应理解为,“我拿你做朋友,做兄弟!你可要为兄弟着想。”或者是想要兄弟陪他出生入死,或者是想要兄弟为他赴汤蹈火。不到生死时刻的时候,领导也许会我们称兄道弟做朋友,比如多喝了两杯时。我们应当明白的道理是,他可以拿我们这样,我们可千万不可当真(档案已经多次证明,这是相当危险的事情)。但又不可把“不当真”表现出来。这的确是个难练的功夫。
不仅以上的关系,即使邻里,街坊,同事,路人,一面之交,泛泛之辈,百年不遇,或老死不想往来,都可以朋友想待。所谓求同存异,也不必奢望异口同声。这样方能平肝理胃,安心顺气不是?
说了大半篇的废话,什么才叫做朋友?对其定义最是模糊,远比其他社会伦理关系要繁难的多。益友损友,诤友谄友。交友不甚引狼入室。酒友棋友,工友麻友,大千世界五花八
门。有人提倡多交广交,说朋友多了路好走。有人主张宁缺勿滥,说是物以稀为贵。有人说为了利益就不是真朋友,有人说相互不得利做朋友有什么用?有人说,为朋友能两肋插刀,有人补充上,为女人插朋友两刀。有人找不到知音,从来不认为自己的琴有问题。有人喜欢谈真朋友当是刎颈之交,但他一直以为是为了自己抹他人的脖子。有考题问,从伦敦到罗马最近的路是什么?最佳答案,是有一个朋友。说来多么的温暖!也有让寒冷的名言,“朋友,是用来出卖的”。
有人喜欢以武会友,舞枪弄棒;也有人愿意以文结交,说长道短。还请诸位高朋贵友斧正赐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