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前段时间有幸去桐乡聆听了多位特级教师上的展示课,收获颇多,特别是对湖州吴兴区教研室,特级教师盛新凤执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感触甚深。盛老师那深厚的教学功底,那机智的调控能力,那无痕的课堂引领,都让我感叹不已,自惭形愧。

一、不紧不慢,胜券在握

一上课,教师就让学生回忆昨天的预习情况,反馈对课文的朗读。盛老师先让学生自由挑选1或2自然段读读,然后要指名读第3自然段。在学生读之前,有了以下的师生对话。

师:“哦”字有两种读音,第2声表示“怀疑”,第4声表示“明白”,你们认为该读第几声?

生1:我觉得应该读第4声,作者明白了这是一株柳树。

(这个答案是错误的,作者当时恰恰表示的是怀疑,怀疑青海高原上怎么会有一株柳树。但教师现场没做任何反应。)

生2:我认为应该读第2声,表示疑问。

(教师仍没有做任何评价,继续提问。)

师:我想先请一个同学来读读第4自然段。(第4自然段描写了作者看到这株柳树后发出的疑问和感慨。)

(指名读第4自然段,读完后,追问。)

师:现在你们认为该读第几声?(生齐声说该读第2声)

师:从哪里看出作者特别怀疑?(生读了几个词语和句子)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第3自然段中“哦”的一句。(齐读)

感悟:课文开始的几个段落都在描写作者看到青海高原上的那株柳树时的惊讶和感叹。但是第1、2自然段都只有一句话,在第3自然段出现的“哦”字读音学生一下子是不明确该读什么的。教师紧紧抓住这个字音大做文章,从字的意思入手,让学生据义定音,这也很符合现在的字词教学,而且本课正好是第一教时。况且从前面几段的课文内容看,这也恰恰是一个词眼,可以引领学生学习前面这几段课文。盛老师在学生迷惘时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很巧妙的引导学生去读第4自然段,读后学生自然而然就发现了所要的答案,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教会了学生联系上下文学习的方法。老师上课时节奏不紧不慢,我在下面听课开始还替她着急,学生说不上来怎么还不告诉他们,不是浪费时间吗?可听到后来,才知道老师的“胜券在握”,一切都在她的掌控之中啊!

二、不露声色,循循善诱

在学完作者的疑问后,老师要带着学生去认识那棵柳树了。课文第5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柳树的样子。盛老师是这样引导的,又给我开了一个眼界。

开始教师出示了一连串词组: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异常苍茫

教师让学生读,告诉学生每一个词语就是一副图,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青海高原的样子。

师:这些词语有个共同点,都想我们描绘了(青海高原)。那这株柳树就生长在青海高原上,想不想去看看?

生:想——(满怀期待地)

师就出示了第5自然段。(当时我也很失望,我满心以为教师会出示图片,让学生哗然,因为我也很想看看那株柳。)

师:这就是那棵大柳树,是不是有很多同学纳闷了?这明明是段文字,哪来什么柳树啊?别急,柳树就躲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读着读着你们眼前就会浮现了。

(自由读——指名读一句最拿手的)

前段时间有幸去桐乡聆听了多位特级教师上的展示课,收获颇多,特别是对湖州吴兴区教研室,特级教师盛新凤执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感触甚深。盛老师那深厚的教学功底,那机智的调控能力,那无痕的课堂引领,都让我感叹不已,自惭形愧。

一、不紧不慢,胜券在握

一上课,教师就让学生回忆昨天的预习情况,反馈对课文的朗读。盛老师先让学生自由挑选1或2自然段读读,然后要指名读第3自然段。在学生读之前,有了以下的师生对话。

师:“哦”字有两种读音,第2声表示“怀疑”,第4声表示“明白”,你们认为该读第几声?

生1:我觉得应该读第4声,作者明白了这是一株柳树。

(这个答案是错误的,作者当时恰恰表示的是怀疑,怀疑青海高原上怎么会有一株柳树。但教师现场没做任何反应。)

生2:我认为应该读第2声,表示疑问。

(教师仍没有做任何评价,继续提问。)

师:我想先请一个同学来读读第4自然段。(第4自然段描写了作者看到这株柳树后发出的疑问和感慨。)

(指名读第4自然段,读完后,追问。)

师:现在你们认为该读第几声?(生齐声说该读第2声)

师:从哪里看出作者特别怀疑?(生读了几个词语和句子)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第3自然段中“哦”的一句。(齐读)

感悟:课文开始的几个段落都在描写作者看到青海高原上的那株柳树时的惊讶和感叹。但是第1、2自然段都只有一句话,在第3自然段出现的“哦”字读音学生一下子是不明确该读什么的。教师紧紧抓住这个字音大做文章,从字的意思入手,让学生据义定音,这也很符合现在的字词教学,而且本课正好是第一教时。况且从前面几段的课文内容看,这也恰恰是一个词眼,可以引领学生学习前面这几段课文。盛老师在学生迷惘时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很巧妙的引导学生去读第4自然段,读后学生自然而然就发现了所要的答案,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教会了学生联系上下文学习的方法。老师上课时节奏不紧不慢,我在下面听课开始还替她着急,学生说不上来怎么还不告诉他们,不是浪费时间吗?可听到后来,才知道老师的“胜券在握”,一切都在她的掌控之中啊!

二、不露声色,循循善诱

在学完作者的疑问后,老师要带着学生去认识那棵柳树了。课文第5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柳树的样子。盛老师是这样引导的,又给我开了一个眼界。

开始教师出示了一连串词组: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异常苍茫

教师让学生读,告诉学生每一个词语就是一副图,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青海高原的样子。

师:这些词语有个共同点,都想我们描绘了(青海高原)。那这株柳树就生长在青海高原上,想不想去看看?

生:想——(满怀期待地)

师就出示了第5自然段。(当时我也很失望,我满心以为教师会出示图片,让学生哗然,因为我也很想看看那株柳。)

师:这就是那棵大柳树,是不是有很多同学纳闷了?这明明是段文字,哪来什么柳树啊?别急,柳树就躲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读着读着你们眼前就会浮现了。

(自由读——指名读一句最拿手的)


相关文章

  • 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 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语文书的15课,一篇陈忠实写的文章:<青海高原一株柳>,使我不禁为文中的柳树百折不挠的精神而惊叹不已. 这是一篇记录着高原上唯一一棵柳树的成长经历.通过陈忠实的介绍,这棵柳树枝繁叶茂,粗壮而 ...查看


  •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2-教学教案
  •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教学目的: 1.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 2.了解课文观察与现象相结合,语言自然优美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培养有感情地朗读,展现境界,表达情感的能 ...查看


  • 烂漫的点地梅教学设计
  • 9.烂漫的点地梅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作者给我们描绘的点地梅生长在雪域高原瘠薄的土地上,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开着美如蓝天白云的花朵.它平凡,在藏东南的河谷滩地或高山草地上随处可见:它伟大,在天寒缺氧.冻土封固的雪域高原上,只要有 ...查看


  • 鸟岛第一课时 1
  • 鸟 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组成的词语. 3.知道我国青海湖西部有一个鸟岛,初步认识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爱鸟护鸟.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了解鸟岛鸟多的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句 ...查看


  • 语文教案-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 语文教案-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教案示例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教学目标 : 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在前几课 ...查看


  • 语文教案4
  • 16."闪光的金子"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已经"造句. 3学习徐虎用自己掌握的本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 二.教学重点 ...查看


  • 眼睛的旅程-读[藏地密码]有感
  • 眼睛的旅程 --读<藏地密码>有感 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但身体受限于现实生活,受困于生存的空间,不能永远在路上:灵魂则能突破界限,无拘无束地遨游于天地间.如果说旅行是我身体行走 ...查看


  • 在红尘里相逢--读[东山顶上的酥油茶]有感_1200字
  • 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在我的梦里,永远都有这样一个地方,我向往着梦里雪域高原之上,那瑰丽的布达拉宫,那飘荡在碧空之下,带着檀香味儿的梵音. 他从散发着墨香的书卷上而来,从我的梦里的拉萨而来,带着甘落红尘的简单情怀,与深藏在眉宇里的无 ...查看


  • 又一次被感动--读华文庸[獒]有感作文800字
  • 又一次被感动--读华文庸<獒>有感作文800字-也许你不知道华文庸是谁,但你一定知道<獒>这本书,华文庸就是他的作者,是那只充满灵性的獒心中的主人.獒它不美丽,不可爱,甚至有些狰狞,他是孤独的王者,高贵.神秘.气势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