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未来方向

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未来方向

小组成员: 金程耀 刘周林翰 江旺强 陈倩倩 尹月蓉 吴丽青 邓双双 杨琛洁

摘要:信息化”一词最早由日本学者参照“工业化”于1967年提出,多在亚洲使用,欧美国家较少使用信息化,而一般使用ICT (信息通信技术)或IT 一词。

信息化的最初涵义是指ICT 应用于经济社会活动的过程,随着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信息化越来越演变为一场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而各国对信息化的理解也越来越趋于一致。 关键词:环境信息化 现状 发展方向

1

一、 对信息化的基本理解

1.1 信息化的内涵与目标

1.1.1 信息化的内涵

“信息化”一词最早由日本学者参照“工业化”于1967年提出,多在亚洲使用,欧美国家较少使用信息化,而一般使用ICT (信息通信技术)或IT 一词。

信息化的最初涵义是指ICT 应用于经济社会活动的过程,随着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信息化越来越演变为一场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而各国对信息化的理解也越来越趋于一致。比较有代表性的是2000年八国首脑会议(G8)“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的提法,文件称(信息化)是“由信息技术驱动的经济和社会的变革”,其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帮助社会个人和群体有效利用知识和新思想”,从而能建成“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实现其抱负的信息社会”。 2007年世界银行出版的《中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称“信息化是ICT 驱动的经济与社会变革,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一个国家的信息交换和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创造了新知识。信息化并不是以自身为目的,而是一个能够实现更关键的发展目标的过程”。

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发布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指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逐步向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演进。”。

信息化被认为是一种经济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信息通信技术的特点,全球越来越认识到ICT 不是普通的技术,而是一种通用目的性技术(GPT ,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GPT 具有以下特点:

高成长性,具有广大的提高空间 用途多种多样

目的通用性-在绝大部分经济活动中可以应用(高渗透性) 创新的互补性-与其它技术间存在强烈的互补性(高互补性) 通用性目的技术的意义并非在于为特定问题提供最终的完美解决方案,而是更多起着为其它领域的改进开放机会的使能(enabiling )作用,GPT 意味着根本性革新,它创建了新的技术范式,改变了技术发展的方向,并带来整个经济的根本性重组。历史上称得上通用性技术包括蒸汽机、铁路、电力等;而越来越2 多的证据显示,ICT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以往任何一种通用性技术更为深远;ICT 的应用可以大幅促进信息流通、降低交易成本、深化专业分工,从而促进创新、提升社会生产率。

美国商务部2003年的一个研究显示,美国1995~2002年间生产率提高的40%归功于ICT ;欧盟估计其25%的GDP 增长归功于ICT ;OECD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估计,过去十年中,信息通信技术投资带动了OECD 国家GDP 年均0.3%~0.8%的增长。

1.1.2 信息化的目标

国际上对发展信息化的长远战略目标主要有两种描述:

1. 建设信息社会。即通过信息通信技术的全面应用与发展,建设一个以人为本、包容性、以发展为目的、全民知识共享的信息社会。许多国际组织、发达国家以及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都采取这类提法。如WSIS 峰会提出的“建设全球信息社会”目标;美国“新经济(New Economy)”,日本“知识经济(Knowledge based Economy)”, 欧盟提出的“信息社会”、新加坡21世纪“智能社会”等。

2. 以信息化促进发展(IT for Development,或IT4 Dev)。联合国以及多数发展国家采取这类信息化战略目标,目的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解决发展中最紧迫的经济、社会问题,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社会转型,并以实现可持续与跨越式发展为长远目标。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对此有精辟的论述:“发达国家信息化发展目标更加清晰,正在出现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趋向;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主动迎接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力争跟上时代潮流。全球信息化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2. 我国环境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环境信息化工作经过1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有两个方面:管理建设方面和基础网络方面

2.1.1管理建设方面

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信息中心的成立为契机, 通过各级环保部门的努力和依靠一批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 带动了省、地市一级环境信息中心的成立, 目前已经基本建成了国家、省、部分重点地市三级环境信息机构, 实现了环境信息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

2.1.2基础网络方面

各级环保部门以办公自动化和环境信息网络系统建设项目为核心, 以环境信息机构建设和基础网络建设为基础, 现已建成覆盖全国省级环保局和121个城市环保局的卫星通信专网, 连接至全国87 个自动水质监测站, 实现了总局与各省级环保局之间电子公文无纸化传输。

2.2政府门户网站和内部办公平台建设方面

90% 以上的省级环保局和相当部分地市级环保局已建立起本地环保门户网站和局域网办公系统。各级环境保护部门通过各自的网站, 向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环境信息和政务信息。通过门户网站和内部办公平台的建设, 提高了环保部门的公共服务能力, 实现了环境信息与公众的互动交流, 促进了政府部门的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 为环境保护工作发挥了积极的宣传作用。

2.3应用系统建设方面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针对环境质量管理、环境统计管理、建设项目审批管理、排污申报管理、排污收费管理等环境管理业务的实际需求, 组织开发了业务应用系统, 初步建成以环境统计、污染源管理、环境监测为主要信息源的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网络, 形成集国家环境管理应用、信息资源共享与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环境保护综合信息平台

3.环境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

3.1 网络覆盖能力不能完全满足信息传输与资源共享的需要

我国环境信息网络建设已具有了一定规模, 但现有环境信息传输网络仅覆盖到省级环保局和部分地市级环保局, 随着环境管理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加, 环境数据实时传输、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将越来越高, 网络的覆盖范围、传输速度和稳定性等还需要不断加强和提高。

3.2 环境信息资源尚未得到全面有效的开发和共享

多年来环境管理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 但这些数据的采集、传输、加工、存储和应用比较分散, 缺乏规范化, 功能上还局限于简单的查询和统计, 环境数据尚未能全面

有效转化为可用信息资源。同时, 部分地方和单位对环境信息化的要求认识不足, 出现各自为政、封锁闭塞的现象, 导致信息孤岛的出现, 成为我国环境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瓶颈。

3.3 环境管理核心业务信息化程度还有待提高

环保部门许多核心业务的数据库和应用软件尚待开发。环境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维护资金比例失调, 缺少系统建成后的更新维护和人员培训等应用能力建设, 存在重硬件、轻软件, 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 造成环境信息基础设施与环境管理应用的脱节。

3.4 环境信息标准化建设和整体规划工作亟待加强

环境信息标准规范建设是环境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但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环境信息标准体系。标准的制定、更新相对滞后, 不同部门采用的数据格式和标准不统一, 为数据进行后期处理带来很大困难。国家环保总局虽然制定了代表环境信息发展规划的金环工程项目, 但至今尚未立项, 影响了国家整体环境信息系统的建设。

3.5 复合性环境信息管理和技术人才匮乏。

环境信息化工作需要大量既熟悉环境管理业务,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性管理和技术人才但目前普遍缺乏核心技术人才,从事环境信息化工作的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和专业配置不尽合理,且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

4. 今后我国环境信息系统发展方向

充分吸纳国、内外的先进的信息系统建设技术与经验,建设符合我们实际需要的环境信息系统。3S 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是今后我国信息系统建设的平台基础,而将专家智能库的引用建成的智能决策信息系统是今后环境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

建设一个开放性的、公众性的环境信息系统。今后的环境信息系统不只是为环境科研部门、政府管理与决策部门提供信息的平台,它更是为普通百姓提供环境知识、了解环境质量的一个信息平台,通过该平台,实现公众与政府的沟通与互动,从而推动环保工作更好、更快的发展

5. 环境信息化建设发展战略

5.1环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

5.2环境管理业务应用平台建设

5.3环境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5.4环境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建设

6小结:

环境信息化是环保工作实现新跨越、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战略手段。我国在环境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及信息一体化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离探索环保新道路、实现环保工作历史性转变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因此, 必须进一步解决客观现实存在的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规范、引导和推进环境信息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我国信息化发展状况与趋势》2008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

【2】《浅析中国信息化发展状况及对策》

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未来方向

小组成员: 金程耀 刘周林翰 江旺强 陈倩倩 尹月蓉 吴丽青 邓双双 杨琛洁

摘要:信息化”一词最早由日本学者参照“工业化”于1967年提出,多在亚洲使用,欧美国家较少使用信息化,而一般使用ICT (信息通信技术)或IT 一词。

信息化的最初涵义是指ICT 应用于经济社会活动的过程,随着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信息化越来越演变为一场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而各国对信息化的理解也越来越趋于一致。 关键词:环境信息化 现状 发展方向

1

一、 对信息化的基本理解

1.1 信息化的内涵与目标

1.1.1 信息化的内涵

“信息化”一词最早由日本学者参照“工业化”于1967年提出,多在亚洲使用,欧美国家较少使用信息化,而一般使用ICT (信息通信技术)或IT 一词。

信息化的最初涵义是指ICT 应用于经济社会活动的过程,随着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信息化越来越演变为一场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而各国对信息化的理解也越来越趋于一致。比较有代表性的是2000年八国首脑会议(G8)“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的提法,文件称(信息化)是“由信息技术驱动的经济和社会的变革”,其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帮助社会个人和群体有效利用知识和新思想”,从而能建成“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实现其抱负的信息社会”。 2007年世界银行出版的《中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称“信息化是ICT 驱动的经济与社会变革,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一个国家的信息交换和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创造了新知识。信息化并不是以自身为目的,而是一个能够实现更关键的发展目标的过程”。

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发布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指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逐步向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演进。”。

信息化被认为是一种经济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信息通信技术的特点,全球越来越认识到ICT 不是普通的技术,而是一种通用目的性技术(GPT ,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GPT 具有以下特点:

高成长性,具有广大的提高空间 用途多种多样

目的通用性-在绝大部分经济活动中可以应用(高渗透性) 创新的互补性-与其它技术间存在强烈的互补性(高互补性) 通用性目的技术的意义并非在于为特定问题提供最终的完美解决方案,而是更多起着为其它领域的改进开放机会的使能(enabiling )作用,GPT 意味着根本性革新,它创建了新的技术范式,改变了技术发展的方向,并带来整个经济的根本性重组。历史上称得上通用性技术包括蒸汽机、铁路、电力等;而越来越2 多的证据显示,ICT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以往任何一种通用性技术更为深远;ICT 的应用可以大幅促进信息流通、降低交易成本、深化专业分工,从而促进创新、提升社会生产率。

美国商务部2003年的一个研究显示,美国1995~2002年间生产率提高的40%归功于ICT ;欧盟估计其25%的GDP 增长归功于ICT ;OECD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估计,过去十年中,信息通信技术投资带动了OECD 国家GDP 年均0.3%~0.8%的增长。

1.1.2 信息化的目标

国际上对发展信息化的长远战略目标主要有两种描述:

1. 建设信息社会。即通过信息通信技术的全面应用与发展,建设一个以人为本、包容性、以发展为目的、全民知识共享的信息社会。许多国际组织、发达国家以及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都采取这类提法。如WSIS 峰会提出的“建设全球信息社会”目标;美国“新经济(New Economy)”,日本“知识经济(Knowledge based Economy)”, 欧盟提出的“信息社会”、新加坡21世纪“智能社会”等。

2. 以信息化促进发展(IT for Development,或IT4 Dev)。联合国以及多数发展国家采取这类信息化战略目标,目的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解决发展中最紧迫的经济、社会问题,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社会转型,并以实现可持续与跨越式发展为长远目标。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对此有精辟的论述:“发达国家信息化发展目标更加清晰,正在出现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趋向;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主动迎接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力争跟上时代潮流。全球信息化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2. 我国环境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环境信息化工作经过1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有两个方面:管理建设方面和基础网络方面

2.1.1管理建设方面

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信息中心的成立为契机, 通过各级环保部门的努力和依靠一批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 带动了省、地市一级环境信息中心的成立, 目前已经基本建成了国家、省、部分重点地市三级环境信息机构, 实现了环境信息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

2.1.2基础网络方面

各级环保部门以办公自动化和环境信息网络系统建设项目为核心, 以环境信息机构建设和基础网络建设为基础, 现已建成覆盖全国省级环保局和121个城市环保局的卫星通信专网, 连接至全国87 个自动水质监测站, 实现了总局与各省级环保局之间电子公文无纸化传输。

2.2政府门户网站和内部办公平台建设方面

90% 以上的省级环保局和相当部分地市级环保局已建立起本地环保门户网站和局域网办公系统。各级环境保护部门通过各自的网站, 向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环境信息和政务信息。通过门户网站和内部办公平台的建设, 提高了环保部门的公共服务能力, 实现了环境信息与公众的互动交流, 促进了政府部门的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 为环境保护工作发挥了积极的宣传作用。

2.3应用系统建设方面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针对环境质量管理、环境统计管理、建设项目审批管理、排污申报管理、排污收费管理等环境管理业务的实际需求, 组织开发了业务应用系统, 初步建成以环境统计、污染源管理、环境监测为主要信息源的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网络, 形成集国家环境管理应用、信息资源共享与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环境保护综合信息平台

3.环境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

3.1 网络覆盖能力不能完全满足信息传输与资源共享的需要

我国环境信息网络建设已具有了一定规模, 但现有环境信息传输网络仅覆盖到省级环保局和部分地市级环保局, 随着环境管理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加, 环境数据实时传输、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将越来越高, 网络的覆盖范围、传输速度和稳定性等还需要不断加强和提高。

3.2 环境信息资源尚未得到全面有效的开发和共享

多年来环境管理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 但这些数据的采集、传输、加工、存储和应用比较分散, 缺乏规范化, 功能上还局限于简单的查询和统计, 环境数据尚未能全面

有效转化为可用信息资源。同时, 部分地方和单位对环境信息化的要求认识不足, 出现各自为政、封锁闭塞的现象, 导致信息孤岛的出现, 成为我国环境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瓶颈。

3.3 环境管理核心业务信息化程度还有待提高

环保部门许多核心业务的数据库和应用软件尚待开发。环境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维护资金比例失调, 缺少系统建成后的更新维护和人员培训等应用能力建设, 存在重硬件、轻软件, 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 造成环境信息基础设施与环境管理应用的脱节。

3.4 环境信息标准化建设和整体规划工作亟待加强

环境信息标准规范建设是环境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但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环境信息标准体系。标准的制定、更新相对滞后, 不同部门采用的数据格式和标准不统一, 为数据进行后期处理带来很大困难。国家环保总局虽然制定了代表环境信息发展规划的金环工程项目, 但至今尚未立项, 影响了国家整体环境信息系统的建设。

3.5 复合性环境信息管理和技术人才匮乏。

环境信息化工作需要大量既熟悉环境管理业务,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性管理和技术人才但目前普遍缺乏核心技术人才,从事环境信息化工作的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和专业配置不尽合理,且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

4. 今后我国环境信息系统发展方向

充分吸纳国、内外的先进的信息系统建设技术与经验,建设符合我们实际需要的环境信息系统。3S 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是今后我国信息系统建设的平台基础,而将专家智能库的引用建成的智能决策信息系统是今后环境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

建设一个开放性的、公众性的环境信息系统。今后的环境信息系统不只是为环境科研部门、政府管理与决策部门提供信息的平台,它更是为普通百姓提供环境知识、了解环境质量的一个信息平台,通过该平台,实现公众与政府的沟通与互动,从而推动环保工作更好、更快的发展

5. 环境信息化建设发展战略

5.1环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

5.2环境管理业务应用平台建设

5.3环境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5.4环境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建设

6小结:

环境信息化是环保工作实现新跨越、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战略手段。我国在环境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及信息一体化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离探索环保新道路、实现环保工作历史性转变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因此, 必须进一步解决客观现实存在的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规范、引导和推进环境信息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我国信息化发展状况与趋势》2008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

【2】《浅析中国信息化发展状况及对策》


相关文章

  • 2016年智能交通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1
  • 2016年版中国智能交通市场现状调研与发 展趋势分析报告 报告编号:1678158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 ...查看


  • 2016年高尔夫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
  • 2016年中国高尔夫市场现状调查与未来发 展前景趋势报告 报告编号:1673901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 ...查看


  • 中国物流园区行业调研与未来报告目录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 ...查看


  • 医疗器械企业SWOT分析,内容全
  • 基于SWOT-PEST 范式的分析探索医改环境下我国 中低端医疗器械产业的战略发展方向 --以鱼跃医疗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一.选题背景 新医改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党的十七大上向社会公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查看


  • 2016-2021年中国面粉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2016-2021年中国面粉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 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报告简析: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在市场调查领域已有十余年的调研经验.着力打造一站式服务的多用户报告.市场调查报告.行业研究报告.查阅咨询报告.市场分析报告.数 ...查看


  • 冷链仓储物流现状
  • 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冷链仓储物流现状与展望 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 纳绍平 王晓燕 近几年,随着我国农产品流通业的不断发展,多种农产品流通方式不断涌现,随之也对农产品仓储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国家对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业发展给予了 ...查看


  • 我国智能家居的现状和发展方向_张燕
  • 山西电子技术2016年第4期 文章编号:1674-4578(2016)04-0095-02 综述 我国智能家居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张 燕 (山西传媒学院,山西太原030619) 摘 要: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家居越来得 ...查看


  • 2016年医疗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2015-2020年中国医疗信息化行业现状分析 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16007A7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 ...查看


  •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 物流科技2013年第2期LogisticsSci-TechNo.2,2013誗现代物流誗 文章编号:1002-3100(2013)02-0102-04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ResearchofSituationandD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