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太阳最近的树

六、离太阳最近的树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提炼要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揣摩关键语句,探究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珍爱自然、尊重生命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把握红柳的形象与内涵。

2、体会作者复杂微妙而又诚挚深刻的情感。

3、理解“离太阳最近”的含义。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四大文学体裁

(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2、散文的特点(教材P52—P53)

二、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里,每天都应该充满着绿意。绿色是地球的基本颜色,孕育着生命和未来。如果没有了绿色,我们这个地球将是不可思议的。近年来,由于人们无限度地过量的开发砍伐、耕种、放牧等不合理的活动,极大程度的破坏了我们自然界当中宝贵的绿色植被,水土流失,土地大量沙漠化,沙尘暴肆意横行,人们饱受风沙之苦。

然而就是三十年前,在西藏的阿里,人们却亲手毁灭了他们生活中唯一的绿树。当代国家一级作家毕淑敏老师的《离太阳最近的树》,就以平静而深沉的笔调为我们真实地描述了当年那段故事。

三、基础知识

1、简单介绍作者情况

(之前学生并没有学过毕淑敏的作品,为了让学生对本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有个初步的了

解,先简单的介绍一下作者的生平情况)

毕淑敏,女,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国家一级作家,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

究生院中文系。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 曾获当代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同时,她还著有《毕淑敏文集》

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等,散文集《婚姻鞋》等。

2、生字词学习

(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

词进行指导,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四、整体感知

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

较好地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

五、分析课文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通过三读课

文,以提问分组讨论的方式来达成目标。

1、一读课文:请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红柳的句子,反复朗读,思考问题。

(1)红柳是什么样子,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明确:

他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酷

寒和缺氧微笑。

(2)这是属于什么表达方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属于描写。“微笑”,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叙述是记叙人物的行为、经历或事情的经过;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特征等具体细致地描绘出来。)

(3)作者为何要写红柳树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明确:它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廖寂”。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红柳还能“对着高原和酷寒微笑”。

“微笑”一词写活了红柳树面对酷寒和缺氧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表现了其顽强的生命力。

(4)它顽强的生命力还表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

①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人冷的时候会缩成一团,但红柳没有) ②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如果生存很困难,畏惧严寒和缺氧的时候,可能就战栗不已,不敢往前迈一步,人就是这样,,但红柳不是这样,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它却是在不断在扩展在着自己的势力,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③ “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的如同钢筋混凝土。” (把植物比作金属)

④“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棵傲然不屈的英魂。” (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它不是一下子屈服,化成灰烬,而是仍然保持着它最初的生命的状态,这也体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

⑤红柳就枝桠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巨型根雕

⑥“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

(5)这些都是歌颂红柳顽强精神的,文章是不是还歌颂了它的别的精神?

明确:奉献精神,它可以固住泥沙,保护生态环境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人们挖掘红柳树的句子和段落,着重思考两个问题:

教材P41—P42 (第15—18段)

(1)作者详写司务长和我“算账”的过程有何用意?

文章写司务长和我“算账”的对话,连用四个“对不对”,写活了司务长说话时理直气壮的情态,从反面揭示出砍伐红柳事件的可悲,更能引发人的思考。

(2)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人们挖掘红柳的艰难过程?

作者极力描写挖掘红柳的艰难程度,人们所花的力气愈大,所使用的工具愈先进,其悲剧效果便愈强烈。

3、三读课文:全面深入理解文章深刻的含义,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思考讨论两个问题:

(1)体会标题的深刻含义和结尾的妙处。

“离太阳最近”有三层意思:

一是红柳生长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原,所以说它“离太阳最近”。

二是:红柳“离太阳最近”,从太阳那里索得了光和热,蕴含着伟大的力量。

三是:暗示这是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课文结尾,作者描写了高原失去红柳后的情景。目睹耳闻,作者连续提出了两个问题,给世人敲响了警钟。

(2)你是如何理解本文既是一首颂歌,又是一首悲歌的?作者全部的激情和深刻的思想,是怎么体现出来的?

作者着力描绘红柳形象,突出红柳在雪域高原的珍贵,突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仅仅是为了歌颂红柳吗?不仅仅是为了歌颂红柳,更是为了增添文章的悲剧色彩,加强悲剧震撼人心的力量。

六、离太阳最近的树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提炼要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揣摩关键语句,探究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珍爱自然、尊重生命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把握红柳的形象与内涵。

2、体会作者复杂微妙而又诚挚深刻的情感。

3、理解“离太阳最近”的含义。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四大文学体裁

(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2、散文的特点(教材P52—P53)

二、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里,每天都应该充满着绿意。绿色是地球的基本颜色,孕育着生命和未来。如果没有了绿色,我们这个地球将是不可思议的。近年来,由于人们无限度地过量的开发砍伐、耕种、放牧等不合理的活动,极大程度的破坏了我们自然界当中宝贵的绿色植被,水土流失,土地大量沙漠化,沙尘暴肆意横行,人们饱受风沙之苦。

然而就是三十年前,在西藏的阿里,人们却亲手毁灭了他们生活中唯一的绿树。当代国家一级作家毕淑敏老师的《离太阳最近的树》,就以平静而深沉的笔调为我们真实地描述了当年那段故事。

三、基础知识

1、简单介绍作者情况

(之前学生并没有学过毕淑敏的作品,为了让学生对本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有个初步的了

解,先简单的介绍一下作者的生平情况)

毕淑敏,女,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国家一级作家,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

究生院中文系。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 曾获当代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同时,她还著有《毕淑敏文集》

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等,散文集《婚姻鞋》等。

2、生字词学习

(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

词进行指导,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四、整体感知

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

较好地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

五、分析课文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通过三读课

文,以提问分组讨论的方式来达成目标。

1、一读课文:请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红柳的句子,反复朗读,思考问题。

(1)红柳是什么样子,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明确:

他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酷

寒和缺氧微笑。

(2)这是属于什么表达方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属于描写。“微笑”,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叙述是记叙人物的行为、经历或事情的经过;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特征等具体细致地描绘出来。)

(3)作者为何要写红柳树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明确:它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廖寂”。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红柳还能“对着高原和酷寒微笑”。

“微笑”一词写活了红柳树面对酷寒和缺氧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表现了其顽强的生命力。

(4)它顽强的生命力还表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

①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人冷的时候会缩成一团,但红柳没有) ②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如果生存很困难,畏惧严寒和缺氧的时候,可能就战栗不已,不敢往前迈一步,人就是这样,,但红柳不是这样,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它却是在不断在扩展在着自己的势力,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③ “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的如同钢筋混凝土。” (把植物比作金属)

④“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棵傲然不屈的英魂。” (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它不是一下子屈服,化成灰烬,而是仍然保持着它最初的生命的状态,这也体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

⑤红柳就枝桠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巨型根雕

⑥“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

(5)这些都是歌颂红柳顽强精神的,文章是不是还歌颂了它的别的精神?

明确:奉献精神,它可以固住泥沙,保护生态环境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人们挖掘红柳树的句子和段落,着重思考两个问题:

教材P41—P42 (第15—18段)

(1)作者详写司务长和我“算账”的过程有何用意?

文章写司务长和我“算账”的对话,连用四个“对不对”,写活了司务长说话时理直气壮的情态,从反面揭示出砍伐红柳事件的可悲,更能引发人的思考。

(2)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人们挖掘红柳的艰难过程?

作者极力描写挖掘红柳的艰难程度,人们所花的力气愈大,所使用的工具愈先进,其悲剧效果便愈强烈。

3、三读课文:全面深入理解文章深刻的含义,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思考讨论两个问题:

(1)体会标题的深刻含义和结尾的妙处。

“离太阳最近”有三层意思:

一是红柳生长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原,所以说它“离太阳最近”。

二是:红柳“离太阳最近”,从太阳那里索得了光和热,蕴含着伟大的力量。

三是:暗示这是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课文结尾,作者描写了高原失去红柳后的情景。目睹耳闻,作者连续提出了两个问题,给世人敲响了警钟。

(2)你是如何理解本文既是一首颂歌,又是一首悲歌的?作者全部的激情和深刻的思想,是怎么体现出来的?

作者着力描绘红柳形象,突出红柳在雪域高原的珍贵,突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仅仅是为了歌颂红柳吗?不仅仅是为了歌颂红柳,更是为了增添文章的悲剧色彩,加强悲剧震撼人心的力量。


相关文章

  • 2016_2017学年高中物理专题6.1行星的运动测基础版含解析
  • 6.1 行星的运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说法中符合开普勒对行星绕太阳运动的描述是( ) A. 所有的行星都在同一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 B. 行星绕太 ...查看


  • 地球的宇宙环境知识点一
  • 地球的宇宙环境知识点一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宇宙:指时间和空间的总和.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 测到的宇宙叫做的"可见宇宙",其半径约150亿-200亿光年.人类对宇宙的认识随着科技的发 ...查看


  • 离太阳最近的树 1
  • <离太阳最近的树>强化训练 班级 姓名 座号 一.作者连线: 1.毕淑敏, 作家. 主治医师.北师大 硕士.1952年出生于新疆,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 ...查看


  • 幸福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定格
  • 幸福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定格 "康巴儿女颂党恩"文艺下乡演出队来到"太阳部落" 2012-09-18 小品表演寓教于乐. ■ 本报记者 秦松 文/图 9月14日,康巴儿女颂党恩--甘孜州喜迎党的十八大& ...查看


  • 地球的宇宙环境练习题
  • 地球的宇宙环境练习题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 1.在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 ) A.地球 B.水星 C.火星 D.天王星 2.太阳系除地球之外的七大行星中,与地球相邻的是( ) A.金星.水星 B.火星.木星 C.金星.火星 ...查看


  • 离太阳最近的树说课稿
  • 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毕淑敏老师的<离太阳最近的树>.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教后反思七个方面进行讲解.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特点 教材的现 ...查看


  • 最近的恒星(1)
  • 最近的恒星--太阳 [设计意图] 突出新科学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学习的个体化 [教学目标]: 1.了解太 ...查看


  • 科学家发现离太阳系最近类地行星 质量与地球相近(图)
  • 2012年10月18日 10:17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作者:陈述 分享到:更多 0人参与 0条评论 新发现的类地行星围绕半人马座阿尔法星B运转模拟图(网页截图) 国际在线专稿:据<纽约时报>10月18日报道,欧洲天文学家10月 ...查看


  • 离太阳最近的书 2
  • 离太阳最近的树 刘素群 分 课 时 教 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以一组图片展示西藏阿里风景,让学生体会西藏阿里环境的恶劣. 2.简介作者 二.整体感知,研讨探究 (一)速读课文,感受红柳形象. 1.提问:红柳究竟是什么样子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