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
(宁夏医科大学药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4)
摘 要: 科学技术是社会大系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既有其形成、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同时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社会现象、社会因素的关系日益密切,科学技术与社会存在着协同进化的关系。文章从不同方面阐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之间的互动效应。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协同进化;互动效应
21世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呈现加速发展趋势,并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从而引起了生产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而在远古时代,科学技术处于萌芽状态,人们主要利用简单的技术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一些自然现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并不明显;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迫切需要新的科学技术,也从而形成了电学、力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科学技术也逐渐应用于生产之中,并改变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显示出了科学技术的力量。如今,科学技术社会化和社会科学技术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1]。
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一方面, 由于受到科学精神或生产技术的导引和推动,世界各国的经济、民族文化、人民教育等方方面面几乎都与科学技术息息相关;另一方
面,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科学观念、科学政策、科学普及和科学人才的培养又极大程度地影响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与前进步伐。科学技术与社会呈现出一种协同连动的势态,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总体说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同连动,既有历史的根源,也是二者长期历史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
一、 社会构成科学技术
社会构成科学技术,即社会对科学技术能够起到某种构建作用。物质生产是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古代自然科学的萌芽直接根源于物质生产,人类为了生存,发展了农业和畜牧业,并逐渐形成了对自然界简单的认识,产生了数字、文字、天文学、光学等,所以说生产决定了科学的发生和发展[2]。现代社会,虽然科学实验从物质生产实践中逐渐分离出来,但是物质生产实践仍然是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现代生产对自然科学的要求越来越高,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受着科学理论的指导,原来生产到技术再到科学的单向性发展途径已经由生产到技术再到科学的双向性作用替代,生产中遇到的难点促使了科学的发展,而科学发展又开辟了许多新的生产行业,将科学引领到一个全新的领域。
人类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农业经济,近三百年的工业经济,目前正进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而在农业经济时期生产的核心要素是土地,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在工业经济时期,生产的核心要素是资本,属于资本密集型生产,21世纪的今天,由于大工业机器的普遍应用,第一次把物质生产过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显示了知识
与经济一体化的萌芽[3]。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行业和部门,特别是在高科技生产领域,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且与经济融为一体。现如今,科学创造了整个世界的巨大财富,但是科学技术是工具,它是财富的制造者,并不是分配者,作为人类整体存在的基础,社会拥有对整体财富的支配权;科学技术的产生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凭借观察和思考就能得出结论的过程,现代科学研究是积累在大量的社会财富上的巨大的工程。
恩格斯认为18世纪以前根本没有科学[4],这说明是先有社会,然后才出现了科学,甚至技术。古代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封建社会最高的技术成就,而当时政府控制工业是中国技术的一大特点,不可否认的是,正是由于社会政治行为而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多项技术的发明和发展,如制铁技术、、航海技术、火药技术、造纸术等[5]。
二、科学技术构成社会
科学技术构成社会,即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影响。技术活动从来就是人类的社会活动,任何具体的技术活动都有着明确的社会目的,并且同其他社会活动相联系,最后又总要产生一定的社会后果[6]。
当西方还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徘徊的时侯,我国正值唐宋盛世,唐宋的科学文化博大精深,几乎在所有的科学文化领域都有重大成就。四大发明除造纸术以外,其他均是在这一时期成熟、推广和应用起来的,从而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科学文化与经济繁荣前所未有的壮观景象。中国封建帝国的经济从秦汉到唐宋元明经久不衰,原因就在于有科学技术做坚实的基础。
知识是科学技术的基础。人类知识是伴随着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积累而增长的,当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客观事物的规律逐渐清晰显现时,人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自觉性也得到提高。那些被证明是错误的认识或“知识”再也不能阻挡人类的进步,“认识革命”或“知识革命”的发生因此就不可避免,并为随之而来的科技革命甚至是生产力革命打下基础。新的科技与生产力革命改变了世界,它推动着人的认识继续提高,并孕育新的“认识革命”、“思想革命”、“科技革命”、“生产力革命”甚至“社会革命”,由此不断推动历史进步。如欧洲中世纪后期,哥白尼的“日心说”打破了“地心说”和“上帝创世说”,迎来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独立,点燃了新世纪“革命”的前奏—“文艺复兴”运动,从此揭开了世界第二次生产力高潮的序幕[7]。一般说来,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所发生的飞跃是科学革命;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带来技术的飞跃则是技术革命,而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又会引起全社会整个物质资料生产体系的变革,即产业革命,这其中有一系列复杂的互动效应。
从中国清朝咸丰到宣统年间,德国成为世界科技与经济的中心,当英法忙于产业革命和政治革命时,德国却开始了对德国崛起影响极大的哲学革命,这实际上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德国由此出现了科学技术高潮,涌现出了一批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现如今美国成为经济强国和军事强国,主要原因是对电子技术的重视和开发,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学习英德实现工业化的经验,发展了一批先导产业,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电力能源技术成套设备开发和电子技术应用改变生产模式,
大力推进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这为其由一个不足400年的年轻国家一跃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的霸主奠定了基础。
从以上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可知: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然而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某些科学技术活动对整个社会起到负面和消极作用[8]。首先是环境问题,工业文明出现之后,机器逐渐代替手工生产,化石能源逐渐取代畜力,人类的足迹涉及地球生物圈的各个角落,并开始干涉整个地球的生物化学循环,改变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凭借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农药化肥的发明和使用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 但是一些企业在利润的驱动下,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制造商品时,向自然界排放出大量污染物,从而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并不断恶化,同时,这也破坏了食物的天然品质,土壤也容易板结,肥力下降;农药的大量使用在消灭坏虫的同时也杀死了很多有益的昆虫和微生物,水质也因此遭受到严重的影响。汽车的发明和使用被誉为工业文明以来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极大程度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但是人们对汽车的狂热追求掩盖了汽车给地球环境带来的负效应,汽车的尾气排放严重污染了环境,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如今中国大部分城市出现的雾霾天气也与之有直接的关系。其次是伦理问题,如现阶段备受争议的“克隆技术”、“安乐死”等[9]。还有一个显著性问题,即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现如今,不管是在街上,商店,公交车上,都能看到很多人埋头盯着自己的手机,忽略了周围的人与物,这种普遍现象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疏远,电话、信息的传输代替了人们之间的相互走动、拜访,科技的先进、通
讯的快捷与方便,使原来富有感情的生活被一种冰冷的工具代替,如今的人们觉得心灵越来越空虚,亲情也越来越淡漠。在医院,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医生凭借先进的医疗技术与设备就可以做出判断,常常忽视与病人之间的交流, 也因此出现了很多医疗纠纷。
三 科学技术和社会紧密联系
21世纪的中国如今面临着许多国家经济和科技优势的压力,因此我们必须把科学技术的研究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显示出强大的威力。首先将科技研究与社会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将技术优势变为竞争优势。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较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也不容乐观,因此,要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10]。其次,实现科技、教育、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在经济建设中,已经出现了环境恶化、生态破坏以及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矛盾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科技,如人口控制、南水北调等等,都必须紧紧地依赖科技。加大对科技的投人,使知识和智力资源真正成为21世纪的社会经济主体。
参考文献:
[1]孙启贵.技术与社会的创新及其协同演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
[2]胡美.当代社会对科学技术产生的影响[J].科技信
息,2011,15:556+519.
[3]艾尼瓦尔江·努尔买买提.论近代科学技术产生的条件和背景
[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2:110-111.
[4] 盛国荣.试析科学、技术与社会(STS)三者关系的历史演进[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161-165+178.
[5]周光召.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展望[J].管理世界,1989,01:191-195.
[6] 余丹.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J].科技创业月刊,2009,04:132-133.
[7] 赵绪民,吴明江,李军. 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效应[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S2:45-49.
[8]李明.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及其伦理思考[D].曲阜师范大学,2006.
[9]汪慧英.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4:86-88.
[10]张惠鹏.略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J].沈阳干部学
刊,2012,04:20-21.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
(宁夏医科大学药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4)
摘 要: 科学技术是社会大系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既有其形成、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同时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社会现象、社会因素的关系日益密切,科学技术与社会存在着协同进化的关系。文章从不同方面阐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之间的互动效应。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协同进化;互动效应
21世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呈现加速发展趋势,并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从而引起了生产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而在远古时代,科学技术处于萌芽状态,人们主要利用简单的技术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一些自然现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并不明显;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迫切需要新的科学技术,也从而形成了电学、力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科学技术也逐渐应用于生产之中,并改变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显示出了科学技术的力量。如今,科学技术社会化和社会科学技术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1]。
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一方面, 由于受到科学精神或生产技术的导引和推动,世界各国的经济、民族文化、人民教育等方方面面几乎都与科学技术息息相关;另一方
面,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科学观念、科学政策、科学普及和科学人才的培养又极大程度地影响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与前进步伐。科学技术与社会呈现出一种协同连动的势态,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总体说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同连动,既有历史的根源,也是二者长期历史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
一、 社会构成科学技术
社会构成科学技术,即社会对科学技术能够起到某种构建作用。物质生产是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古代自然科学的萌芽直接根源于物质生产,人类为了生存,发展了农业和畜牧业,并逐渐形成了对自然界简单的认识,产生了数字、文字、天文学、光学等,所以说生产决定了科学的发生和发展[2]。现代社会,虽然科学实验从物质生产实践中逐渐分离出来,但是物质生产实践仍然是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现代生产对自然科学的要求越来越高,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受着科学理论的指导,原来生产到技术再到科学的单向性发展途径已经由生产到技术再到科学的双向性作用替代,生产中遇到的难点促使了科学的发展,而科学发展又开辟了许多新的生产行业,将科学引领到一个全新的领域。
人类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农业经济,近三百年的工业经济,目前正进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而在农业经济时期生产的核心要素是土地,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在工业经济时期,生产的核心要素是资本,属于资本密集型生产,21世纪的今天,由于大工业机器的普遍应用,第一次把物质生产过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显示了知识
与经济一体化的萌芽[3]。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行业和部门,特别是在高科技生产领域,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且与经济融为一体。现如今,科学创造了整个世界的巨大财富,但是科学技术是工具,它是财富的制造者,并不是分配者,作为人类整体存在的基础,社会拥有对整体财富的支配权;科学技术的产生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凭借观察和思考就能得出结论的过程,现代科学研究是积累在大量的社会财富上的巨大的工程。
恩格斯认为18世纪以前根本没有科学[4],这说明是先有社会,然后才出现了科学,甚至技术。古代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封建社会最高的技术成就,而当时政府控制工业是中国技术的一大特点,不可否认的是,正是由于社会政治行为而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多项技术的发明和发展,如制铁技术、、航海技术、火药技术、造纸术等[5]。
二、科学技术构成社会
科学技术构成社会,即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影响。技术活动从来就是人类的社会活动,任何具体的技术活动都有着明确的社会目的,并且同其他社会活动相联系,最后又总要产生一定的社会后果[6]。
当西方还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徘徊的时侯,我国正值唐宋盛世,唐宋的科学文化博大精深,几乎在所有的科学文化领域都有重大成就。四大发明除造纸术以外,其他均是在这一时期成熟、推广和应用起来的,从而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科学文化与经济繁荣前所未有的壮观景象。中国封建帝国的经济从秦汉到唐宋元明经久不衰,原因就在于有科学技术做坚实的基础。
知识是科学技术的基础。人类知识是伴随着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积累而增长的,当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客观事物的规律逐渐清晰显现时,人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自觉性也得到提高。那些被证明是错误的认识或“知识”再也不能阻挡人类的进步,“认识革命”或“知识革命”的发生因此就不可避免,并为随之而来的科技革命甚至是生产力革命打下基础。新的科技与生产力革命改变了世界,它推动着人的认识继续提高,并孕育新的“认识革命”、“思想革命”、“科技革命”、“生产力革命”甚至“社会革命”,由此不断推动历史进步。如欧洲中世纪后期,哥白尼的“日心说”打破了“地心说”和“上帝创世说”,迎来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独立,点燃了新世纪“革命”的前奏—“文艺复兴”运动,从此揭开了世界第二次生产力高潮的序幕[7]。一般说来,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所发生的飞跃是科学革命;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带来技术的飞跃则是技术革命,而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又会引起全社会整个物质资料生产体系的变革,即产业革命,这其中有一系列复杂的互动效应。
从中国清朝咸丰到宣统年间,德国成为世界科技与经济的中心,当英法忙于产业革命和政治革命时,德国却开始了对德国崛起影响极大的哲学革命,这实际上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德国由此出现了科学技术高潮,涌现出了一批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现如今美国成为经济强国和军事强国,主要原因是对电子技术的重视和开发,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学习英德实现工业化的经验,发展了一批先导产业,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电力能源技术成套设备开发和电子技术应用改变生产模式,
大力推进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这为其由一个不足400年的年轻国家一跃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的霸主奠定了基础。
从以上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可知: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然而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某些科学技术活动对整个社会起到负面和消极作用[8]。首先是环境问题,工业文明出现之后,机器逐渐代替手工生产,化石能源逐渐取代畜力,人类的足迹涉及地球生物圈的各个角落,并开始干涉整个地球的生物化学循环,改变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凭借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农药化肥的发明和使用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 但是一些企业在利润的驱动下,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制造商品时,向自然界排放出大量污染物,从而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并不断恶化,同时,这也破坏了食物的天然品质,土壤也容易板结,肥力下降;农药的大量使用在消灭坏虫的同时也杀死了很多有益的昆虫和微生物,水质也因此遭受到严重的影响。汽车的发明和使用被誉为工业文明以来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极大程度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但是人们对汽车的狂热追求掩盖了汽车给地球环境带来的负效应,汽车的尾气排放严重污染了环境,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如今中国大部分城市出现的雾霾天气也与之有直接的关系。其次是伦理问题,如现阶段备受争议的“克隆技术”、“安乐死”等[9]。还有一个显著性问题,即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现如今,不管是在街上,商店,公交车上,都能看到很多人埋头盯着自己的手机,忽略了周围的人与物,这种普遍现象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疏远,电话、信息的传输代替了人们之间的相互走动、拜访,科技的先进、通
讯的快捷与方便,使原来富有感情的生活被一种冰冷的工具代替,如今的人们觉得心灵越来越空虚,亲情也越来越淡漠。在医院,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医生凭借先进的医疗技术与设备就可以做出判断,常常忽视与病人之间的交流, 也因此出现了很多医疗纠纷。
三 科学技术和社会紧密联系
21世纪的中国如今面临着许多国家经济和科技优势的压力,因此我们必须把科学技术的研究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显示出强大的威力。首先将科技研究与社会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将技术优势变为竞争优势。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较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也不容乐观,因此,要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10]。其次,实现科技、教育、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在经济建设中,已经出现了环境恶化、生态破坏以及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矛盾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科技,如人口控制、南水北调等等,都必须紧紧地依赖科技。加大对科技的投人,使知识和智力资源真正成为21世纪的社会经济主体。
参考文献:
[1]孙启贵.技术与社会的创新及其协同演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
[2]胡美.当代社会对科学技术产生的影响[J].科技信
息,2011,15:556+519.
[3]艾尼瓦尔江·努尔买买提.论近代科学技术产生的条件和背景
[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2:110-111.
[4] 盛国荣.试析科学、技术与社会(STS)三者关系的历史演进[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161-165+178.
[5]周光召.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展望[J].管理世界,1989,01:191-195.
[6] 余丹.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J].科技创业月刊,2009,04:132-133.
[7] 赵绪民,吴明江,李军. 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效应[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S2:45-49.
[8]李明.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及其伦理思考[D].曲阜师范大学,2006.
[9]汪慧英.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4:86-88.
[10]张惠鹏.略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J].沈阳干部学
刊,2012,04: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