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法: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
电子百科全书: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环境的类型
自然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有时简称环境。自然环境亦可看作由地球环境和外围空间环境两部分组成。(物质 能量 自然现象)
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包括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综合生产力(包括人等)技术进步 人工构筑物 人工产品和能量 政治体制 社会行为 宗教信仰 文化与地方因素等
环境类型:宇宙环境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围绕人类的自然现象的总体。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要素的总和。包括有空气、阳光、水、土壤、矿物、岩石和生物等。这些要素在时空上呈现出圈层结构,即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这是与人类生存关系最为密切的环境,也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宏观制约条件。
聚落环境: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生存)环境,它既是人类聚居的
地方,又是人类活动的中心,与人类工作和生活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环境。它可分为院落环场、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包括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通常指:水、大气、生物、阳光、岩石、土壤等。 人工环境要素包括:综合生产力、技术进步、人工产品和能量、政治体制、社会行为、宗教信仰等。
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描述。
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污染,资源的不合理运用,人群的文化状态
环境要素属性
① 最差(小)限制律 由德国化学家 J .v.李比希于1804 年首先提出, 20 世纪初英国科学家布来克曼所发展而趋于完善。该定律指出:“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控制”。 ② 等值性 任何一个环境要素,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只有它们处于最差状态时,才具有等值性。 ③ 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 或者说环境的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之和。 ④ 出现先后,互相
联系,互相依赖。环境诸要素在地球演化史上的出现,具有先后之别,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
六个环境的特性:
整体性: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地球的产物。因而,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地球的任一部分或任一系统,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互相制约的关系。所以环境的影响是整体的,无国界的。
不可逆性:环境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系统内外之间存在着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流。环境系统是一个不可逆系统。它一旦遭到破坏,根据物质循环规律,可以实现局部的恢复,但不能彻底回到原来的状态。
有限性:到目前为止,地球还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其时空是有限的,环境容量也是有限的。所以,人类生存的环境是脆弱而易受到破坏。三个概念:(1)环境本底值:环境在未受到人类干扰的情况下,环境中化学元素及物质和能量分布的正常值;(2)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
(3)环境自净:污染物质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将引起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化,而自身逐步被清除出去,从而使环境达到自然净化的目的,环境的这种作用即环境自净。
潜在性:除了个别情况(如:骤发性自然灾害和人为污染)可直观其后果外,一般情况下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示出来。
持续反应性: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是可以持续的,不仅对当代人,而且对子孙后代有着深远地影响。如黄土高原的生态状况可以理解为我们祖先欠下的生态债,而这个债则要我们子孙后代偿还。
放大性:根据系统科学的原理,系统对初始条件有极端敏感性。某一局部环境状况的较小变化,经过系统的协同放大后,可能会对周边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
环境问题: 就是指作为中心事物的人类与作为周围事物的环境之间的矛盾。
环境破坏: 是指人类的社会活动产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生物环境的破坏:过度砍伐引起的森林覆盖率锐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肆意泛滥捕杀引起的许多动物濒临灭绝等
非生物环境的破坏:盲目占地造成的耕地面积减少,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面下沉,其他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地址结构破坏,地貌景观破坏等。
环境污染: 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干扰: 人类活动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对人类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特点:有能量产生,是物理问题,是局部性 区域性的,在环境中不会又残余物质存在,污染源停止作用后污染也就立即消失。
公害:指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对公众的安全、健康、生命、财产和生活的危害。“公害”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的《河川法》(1896年)中,是作为与“公益”相对的词,指河流侵蚀,妨碍航行等危害。
公害事件:是指环境污染造成的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的事件。如举世闻名的“八大公害事件”。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具有普遍性和跨国性、现实和潜在影响大、强度大、作用时间长等特点的影响人类正常生活和生存质量的重大环境问题。
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酸雨蔓延;大气污染;水污染;森林锐减;危险物越境转移;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
为什么说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更严重?
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限于经济、技术水平,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而且在环境问题发生后,不能及时、充分解决
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环境科学: 可定义为“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人口环境
人口与人口过程: 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区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同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
人口过程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它包括了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减少);人口的迁入和迁出(人口数量在空间上发生分布和密度的改变);人口社会结构的改变(职业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和行业结构等)。人口过程反映了人口与社会、人口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反映人口过程的自然变动指标是: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是: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 - 死亡率%
另外,指数增长、倍增期等指标也能反映人口过程和人口增长规律。 指数增长是指在一段时期内,人口数量以固定百分率增长。
倍增期是表示在固定增长率下,人口增长所需的时间。计算公式如下: Td = 0.7/r 式中Td 表示倍增期;r 表示年增长率。
影响出生率的因素: 教育成本高,养老金,城市化,教育和就业机会,避孕,堕胎,结婚年龄等
人口年龄结构常指一定时间内某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例,又称人口年龄构成。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有事也用各年龄组
人口的人数表示。
年龄性别结构都可归入以下三种类型: 快速增长型,从人口金字塔看,年轻人占总人口的很大比例。 缓慢增长型,人口金字塔表现为,年轻人占很小比例。 静止型,各年龄组的人数大致相等,老年组人数逐渐减少。
人口增长的四个阶段:① 高、高、低阶段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② 高、低、高阶(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③ 低、低、低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④ 低、低、相对稳定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波动小且相对稳定的适度增长) 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 - 死亡率% 本来是一个人生一个替换自己的家庭现在大约每人生两个
世界人口增长在初期阶段主要受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影响较大,人类总是选择气候适宜、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因而人口增长的区域性差异较小; 进入农业社会,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生产力水平以及社会稳定因素成为影响区域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到近现代的工业文明时期及目前所处的阶段,资源、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社会政策成为影响区域人口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的地区性差异相当明显。 近现代世界人口增长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显著,这种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口数量分布的地区差异;二是人口增长速率的地区差异。
近年来世界人口增长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即呈低增长或负增长的“发达国家型”和呈高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型”。
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1) 世界人口逐年快速增加,发展中国家表现尤为明显 (2)城市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急剧增长(3)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呈老龄化趋势(4)人口健康状况都有所改善 (5)绝大多数国家人口的文化程度都不断提高
城市化: 是以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为特征的一种历史过程,表现在人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化,既有看得见的实体变化,也有精神文化方面的无形转变。 人口老龄化is a process in which the proportions of adults and the elder increase in a population , while the proportion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decrease .
人口预测是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现状和以往人口发展的规律性,在一定的假设条件(如假设生育、死亡水平及其随时间的变化)下,对其未来人口发展状况进行的推算。
人口预测有短期、中期、长期预测之分,一般应按人口发展的固有周期而定,而人口发展周期又与人口平均期望寿命有关。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平均期望寿命相差较大。我国长期人口预测一般预测 70 年以上,中期为 40 一 50 年,短期可以是 5 年、 10 年或 20 年。
人口预测还可分为自发状态下的人口预测和受控条件下的人口预测,我国的人口预测属于后者。
人口预测的基本内容包括:人口总数预测、出生人数预测、死亡人数预测和分年龄性别人口数预测等。以此为基础,还可根据实际需要对
各种社会经济人口进行预测,如劳动人口、老年人口等。 人口环境容量:地球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称为人口环境容量
人口容量,又称人口承载量。理解为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全球或者地区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最高人口数。所以有时又称为人口最大抚养能力或负荷能力。通常人口容量并不是生物学上的最高人口数,而是指一定生活水平下能供养的最高人口数,它随所规定的生活水平的标准而异。
适度人口: 指的是某个区域内与资源的供求量、环境容量和经济发展规模相适应的人口数量
人和环境组成的大系统,是一个有着层次结构的复杂系统,人与环境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三种生产之间的关系。即物质生产、人的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关系。
物质生产是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的生产环节所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产资料的总过程。该过程产生生活资料去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同时产生加工废弃物返回物质生产环节中。
人的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质生产产出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所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质生产环节。
环境生产则是指在自然力和人力的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
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21 世纪初,我国已经进人了“后人口转变时期”其基本特征是,生育水平接近甚至低于更替水平,人口年增长数量呈下降趋势,人口总数趋于稳定。
水
水资源: 通常是指通过水循环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且易于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其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
What Cause Freshwater Shortages? 淡水短缺的原因
自然条件影响:地球上淡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极不均匀,并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致使许多国家可用水量少。
城市与工业区集中发展;水体污染:使其可利用性降低;用水浪费:管理不善,工程配套差和工艺技术落后,城市管网和卫生设施的漏水十分普遍;盲目开发地下水:使地面下沉,海水入侵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讲人均水资源量1750m3确定为缺水警告数字。
我国水资源: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是人均和地均拥有量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配置不平衡;水资源年际,年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雨热同期是我国水资源的优点。
存在的主要问题:(1)地区条件不同制约水资源的均衡发展(2) 生活与工业用水增长迅速,挤占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供水工程未能充分发挥效益(3)缺水地区仍有较大的节水潜力(4)供水量增长缓慢,与经济发
展速度不相适应(5)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What are the pros and cons of large dams and reservoirs大型水坝和水库建设的利弊:大型水坝和水库可以生产便宜的电力,减少洪水下流并且提供全年的水量灌溉农田
The main purpose to 收集和储存:防洪; 发电 ; 农业灌溉和城镇用水;娱乐功能:游泳,钓鱼,划船。
弊端:他们同时需要转移人民并扰乱水生系统
中国的三峡大坝:利:生产了全国百分之十的电力用于工业和150百万人民;帮助中国减少了煤炭的需求,煤炭会使得空气污染更加严重并减少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会导致温室效应;阻止了长江的洪水,一百年来有超过50000人死于洪水包括98年特大洪水死了4000人;减少洪水和因为土壤淤积而侵蚀的河流
弊:三峡水库的形成会淹没大面积的良田和森林并且要转移190万的人民;整个生态系统比如水生系统会完全改变;河流流量的减少将加剧水污染;如果水库都装满了沉积物并且一出来了,一百万的人民会被更多的洪水侵犯;每年大坝下游营养丰富的沉积物将减少;下流水流的减少将促进河口附近的海水侵入饮用水。
对气候的影响不大,
大范围调水的利弊:跨流域调水工程可改善缺水地区的生态状况和人类的自然生存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高抗旱和防洪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改变缺水地区的经济结构,促进缺水地区的工业发展,从而增加工农业净产值。
调水有利于水循环。(2)调水形成湿地。(3)调水能改善水质和环境。
4)调水可防止因超采地下水带来的危害。(5)调水有利于发展休闲和旅游业。(6)调水有益于人类健康。7)调水灌溉有利于环境的良性循环。(8)调水还对地区防洪起到有利作用
弊端(1)输水沿线及受水地区土地大面积沼泽化、盐碱化。(2)调水会涉及较大范围的淹没和移民问题。3)水污染问题。(4)河口咸水入侵问题。(5)传播疾病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社会影响:解决北方缺水问题,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增加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加快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但是水电的经济投入太大;工程沿线有大量的移民工作;同时也会对少数民族居住区文化,宗教信仰有一定的冲击;经济方面可以有效解决严重缺水的局面;促进潜在生产力;有利于拉动内需和扩大就业;生态方面可以改善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改善北方部分地区饮水质量;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但工程同时也涉及了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对汉江中下游水环境有影响;
天然水的组成和性质:主要离子组成为,溶解性气体;微量元素;有机物质;悬浮物质;
水: 地球表层的水有大气中的水汽和水滴,海洋、湖泊、水库、河流、土壤、含水层和生物体中液态水,冰川、积雪和永久冻土中的固态水,以及岩石中的结晶水等。
水体:一般指河流、湖泊、沼泽、水库、地下水、冰川、海洋等“贮
水体”的总称,在环境学领域中包括水中溶解物质、悬浮物、底泥、水生生物等完整的生态系统或完整的综合自然体。水 + 悬浮物 + 底质 = 水体
水质是指在水工业工程中,水的物理、化学、微生物学等方面的性质。水质指标用于表示水质特性,并可评价污水处理方法的优劣,某些指标还可以预测污水排入水体后对水体的影响。
水质指标可概括地分为物理指标 感官指标,总固体,悬浮固体,溶解固体,可沉固体,电导率(浊度、温度、悬浮物、颜色、味道…)、化学指标 一般性化学指标,各种离子,总含盐量,有毒化学性指标cod bod tod (PH 值、有机物 …)、生物指标 细菌总数,总大肠杆菌数,各种病原细菌病毒和放射性指标(细菌…)。
色度:饮用水的色度是由于水中带有颜色的腐殖质、铁锰而造成的。洁净的水应该是无色的,水有颜色应进行沉淀消毒处理。
水色常用水色计测定。水色计由21种颜色组成,由深蓝到黄绿直到褐色,并以号码1-21代表水色。号码越小,水色越高,号码越大,水色越低。
透明度盘(萨氏盘):透明度盘是一种测定水质透明度的简单方法,直径20cm 的黑白色相间圆盘下沉到恰恰看不到的深度,称为透明度盘深度. 透明度是用萨氏盘(黑白间隔的盘)测定水深来间接表示光透入水面的深浅程度。其大小取决于水的浑浊度(指水中混有各种浮游生物和悬浮物所造成的浑浊程度)和色度(悬浮生物和溶解有机物造成的颜色)。
化学指标:根据水中所含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不同,化学指标可分为无机物指标与有机物化学指标。
无机物指标:溶解氧是指溶解在水体中的氧气的浓度。溶解氧值越高,说明水体中总有机物浓度越小,即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程度越低。氮、磷是导致湖泊水库和海湾等缓流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有机物指标:生化需氧量BOD 化学需氧量COD 总需氧量TOD
生化需氧量 是指在20℃的条件下,微生物氧化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通常采用水温20℃的条件下,经过5d 后微生物氧化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来表示。其单位以ppm 或毫克/升表示
化学需氧量 是指强氧化剂(重铬酸钾或高锰酸钾),在酸性条件下,将有机物氧化成二氧化碳与水所消耗的氧量。根据所用氧化剂的不同,又可分为CODcr(用重铬酸钾作氧化剂) 和 CODMn (高锰酸钾指数)。 CODcr 常应用于污水, CODMn 常应用于微污染水源等地表水。 BOD5/COD该比值是评价污水可生化性的指标,该比值越大,说明污水越容易被生化处理。一般认为该比值大于0.3的污水才适于采用生物处理。
总需氧量 是指有机物中主要组成元素碳、氢、氮、硫等被氧化后,分别产生二氧化碳、水、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所消耗的氧量。几种反映有机物总量综合指标按数值大小的排序为:
TOD > COD cr > BOD5 > COD M n。
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导致水的化学、物理、生物或
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其有效利用,危害人体的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
水体污染物: 是指导致水污染的物质或能量。
污染物排入河川后,会同时受到耗氧作用及复氧作用,使河川中的溶氧随流程而发生变化。
河川受污染后可分为污染段、急速分解段、复原段及清水段等。有机污染物排入河流后,主要引起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生态效应,一是溶解氧效应。
耗氧作用会消耗水中溶氧,复氧作用则增加水中溶氧,此二效应相加后可发现水中溶氧变化曲线为下垂形狀,称为溶氧曲线(氧下垂曲线) 。 水体中溶解氧主要来自水体和大气界面上的气体交换。
水体的复氧过程:大气中的氧进入水体;水中藻类的光合作用所排出的氧补充水体的氧。
水体的耗氧过程:有机物降解时,会消耗大量的溶解氧。
因此,水体中同时存在耗氧和复氧两个过程,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是这两个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氧下垂曲线: 若在河流某点连续排入固定量的有机污染物,在稳定流动状态下沿河道不同距离测定水中的溶解氧浓度,则可得到一条溶解氧变化曲线,也就是缺氧量变化曲线,又称为氧下垂曲线 河川受污染后其化学物理生物状况变化情形的几个阶段:
污染段:水色浑浊,污泥淤积,开始分解,二氧化碳,氨气产生,溶解氧下降,真菌开始出现,细菌开始增加,藻类死亡,高等动物逐渐
消失。下游段真菌被细菌破坏,污泥堆积物上面产生红虫摄取污泥。 急速分解段:明显的严重污染,污水卓黑,黑色浮沫产生,硫化氢臭味产生;溶解氧消失,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增加;真菌大部分消失产生红虫,鱼类绝迹,大部分微生物为厌氧菌;细菌数达到最高值 复原段:水为淡灰色,污泥减少成块状。
清水段,水色清澈无浮沫产生无臭浮游生物和鱼类都出现。
水体富营养化 是指由于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物质的富集,引起藻类和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使鱼类和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
① 天然富营养化:湖泊营养物质由于天然富集而使得湖水营养物质浓度逐渐增高发生水质变化的过程。由于天然降水、土壤侵蚀和淋溶作用以及水体中水生生物繁衍代谢,使(湖泊)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富集,引起水质变化的过程,称为湖泊(水体)的天然富营养化。
②人为富营养化: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人为活动将含有氮、磷营养物质的污水排入湖泊、河流、水库,使这些水体的营养物负荷增加,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人为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① 类在水体中占据的空间越来越大,使鱼类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衰死藻类将沉积塘底。
②藻类种类逐渐减少,并由以硅藻和绿藻为主转为以蓝藻为主,
而蓝藻有不少种有胶质膜,不适于作鱼饵料,而其中有一些种属是有毒的。
③藻类过度生长繁殖,将造成水中溶解氧的急剧变化,藻类的呼吸作用和死亡的藻类的分解作用消耗大量的氧,有可能在一定时间内使水体处于严重缺氧状态,严重影响鱼类的生存。
因此可造成湖泊老化;破坏水产资源;危害水源,硝酸盐、亚硝酸盐对人畜有害,尤其对婴儿、胎儿可导致变形血红蛋白增高,丧失输氧能力,另外又是强致癌物质。
防治方法:对废水作深度处理除去NP, 排水改道引流或引作灌溉水,改变水体的水文参数(流速,含水量,温度等),不用含磷洗涤剂。
治理方法:使用化学药剂或者引入病毒杀藻类,打捞藻类,人工曝气,疏浚淤泥,引水稀释。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Ⅰ: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 Ⅲ: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 Ⅳ:一般工业用水区、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水体污染控制基本途径
(一)减少废水其污染物的产生量 1. 改革生产工艺,实行清洁生产
2. 改进设备,健全生产管理制度
(二)减少废水及其污染物的排放量 1. 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2. 回收有用物质 3. 加强工业废水与城市污水的综合治理
水污染防治的原则:“防”是指对污染源的控制。 “治”是水污染防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管”是指对污染源、水体及处理设施的管理。 采取对策 减少污水及污染物排放量,建立污水处理系统 ,加强水环境规划 ,加强水环境监测,强化法律意识,依法管理水环境 污水的一级处理二级三级:物理方法:通过物理作用,来分离、回收污水中不溶解的、呈悬浮状的污染物质,在处理过程中不改变其化学性质。沉淀法除去水中相对密度大于1的悬浮颗粒的同时回收这些颗粒物;浮选法可除去乳状油滴或相对密度近于1的悬浮物;过滤法可除去水中的悬浮颗粒;蒸发法用于浓缩废水中不挥发性的可溶性物质等 化学方法:向污水中投加化学试剂,利用化学反应来分离、回收污水中的污染物质,或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中和法用于中和酸性或碱性废水;萃取法利用可溶性废物在两相中溶解度不同的“分配”,回收酚、重金属等;氧化还原法用来除去废水中还原性或氧化性污染物,杀灭天然水体中的病原菌等。生物方法: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功能,使污水中呈溶解和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使污水得以净化。生物富集作用:又称生物浓缩,生物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生物积累:生物致随着其生长发育,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生物放大:指生态系统中,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主要污染物的去除途径:(1)BOD 的去除 大部分在表层土中去除(微生物);(2)磷和氮的去除 磷主要通过植物吸收、化学反应和沉淀、物理吸附和沉淀、物理化学吸附;氮主要通过植物吸收、微生物脱氮、挥发和渗出;3)悬浮物的去除 作物和土壤颗粒间孔隙截留、过滤去除;(4)病原体的去除 土壤过滤去除率达92~97%;(5)重金属的去除 物理化学吸附、化学反应与沉淀 途径。
大气
对流层:
对流层是对人类生产,活动影响最大的一个层;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主要在对流层中聚集,大气污染现象也主要发生在这一层;温度随增高而降低,0.65,;集中了占大气质量百分之八十的空气和几乎全部的水蒸气量;空气具有剧烈的对流运动比如云雾雨雪等等。
平流层,污染物一旦进入平流层,滞留的时间可长达数十年,容易造成大范围以及全球性的影响;特点是高度在50-55千米处;温度随着升高而升高,15-35千米处有一层臭氧层,平流运动占据显著优势。平流层能大量吸收波长小于300nm 的紫外线,对地球起保温作用。 大气的组分: 恒定成分氮气占78.09 氧气20.95 氢气20.93 总体积有99.97再加上微量的气体;可变的组分指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不定组分来由有两个:① 自然界的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海啸、地震等暂时性的灾难所引起的。由此形成的污染物有尘埃、硫、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盐类及恶臭气体。一般说来,这些不
定组分进入大气中,可造成局部和暂时性的污染② 由于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城市增多与扩大,人口密集,或由于城市工业布局不合理,环境管理不善等人为因素,使得大气中增加或增多了某些不定组分,如煤烟、尘、硫氧化物、氨氧化物等,这是空气中不定组分的最主要来源,也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根源。
大气污染的定义起源于对有害影响的观察 : 即若大气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并持续足够的时间,达到对公众健康、动植物、材料、大气特性或环境美学产生可以测量的影响,就是大气污染。
污染源是向环境排入有害物质的场所和设备。
大气污染源是指向大气排放足以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物 质的生产过程、设备、物体或场所。
1、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划分① 固定污染源: 位置固定,指排放污染物的固定设施,如工矿企业的烟囱、排气囱、民用炉灶等。生活污染源和工厂污染源都属于固定污染源。
② 移动污染源: 指排放污染物的交通工具,又称为交通污染源。移动污染源位置可以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排放大量废气,如汽车等。 2 .按污染物排放的方式分
① 高架源: 污染物通过高烟囱排放。一般情况下,这是排放量比较大的污染源。
(点污染源: 通常是指一个烟囱或几个距离很近的固定污染源,其排放的污染物只构成小范围的大气污染,但在一般情况下,是排放量比较大的污染源。)
② 面源: 许多低矮烟囱集合起来而构成的一个区域性的污染源。 ③ 线源: 移动污染源在一定街道上造成的污染。这种分类方法适用于大气扩散计算。主要指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在公路、铁路、河流和航空线附近排放污染物而造成大气污染。
3 .按污染物排放的时间分
① 连续源: 污染物连续排放,如化工厂的排气筒等。
② 间断源: 排出源时断时续,如取暖锅炉的烟囱。
③ 瞬间源: 排放时间暂短,如某些工厂的事故排放。这种分类方法适用于分析污染物排放的时间规律。
4 .按污染物产生的类型分
① 工业污染源: ② 家庭炉灶排气(生活污染源): ③ 汽车排气(交通污染源)
大气污染物: 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排人大气的对人或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大气污染物的分类: ①按大气污染物与污染源的关系分一次污染物 和 二次污染物②按存在状态,分为颗粒物(气溶胶态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③按照大气污染物化学性质分为颗粒物质、硫化物、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碳 氢化合物、卤化物
一次污染物: 污染源直接排出的原始物质,进入大气后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典型的一次污染物有:颗粒物、SO2、H2S 、CO 、碳氢化合物、NOx 等
二次污染物: 从由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或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常见的二次污染物有光化学烟雾和硫酸烟雾。
颗粒污染物: 指所有包含在大气中的分散的固态、液态物质,其直径约为0.002 m ---100 m 。
总悬浮颗粒物: 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 m 的颗粒物的总称。
可吸入颗粒物(PM10): 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 m 的颗粒。
大气污染物的六类
1)颗粒物质: 是除气体之外的包含于大气中的物质,包括各种各样的固体、液体和气溶胶。包括总悬浮颗粒物(TSP )、降尘和飘尘。
2)硫化物: 主要以H2S 、SO2,也有SO3、S2O3、SO 等
3)碳氧化物: 主要CO 和CO2
4)氮氧化物:包括N2O 、NO 、NO2、N2O3、N2O4、和N2O5等多种化合物。 主要是NO 、NO2
5)碳氢化合物:包括烷烃、烯烃和芳烃等复杂多样的含碳和氢的化合物。
6)卤化物: 主要指氟化氢、氯化氢、氟利昂等
典型的几种大气污染: 煤烟型污染 (还原型) 交通型污染(氧化型)酸沉降污染
交通型污染(氧化型)污染源主要是机动车(汽油车和柴油车)和机动船。主要污染物是CO 、NOX 和HC 。在相对湿度较低的夏季睛天,交通污染严重的地区可能会出现典型的二次污染——光化学烟雾。它对人体、动植物、材料均会产生破坏作用,并且严重影响大气能见度。 光化学烟雾: 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如强日光、低风速和低湿度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有引起光化学反应的紫外线;第二,有碳氢化物存在:第三,有氮氧化物参加。光化学烟雾最具危害的两种物质是臭氧和过氧乙酰硝酸酯
酸沉降污染 它是指大气中的酸通过降水(如雨、雾、雪)迁移到地表,或在含酸气团气流的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表。引起酸沉降的主要物质是人为和天然排放的SOX (SO2和SO3)和NOX (NO 和NO2) ,其天然源一般是全球分布的,而人为排放的SOX 和NOX 则具有地区性分布的特点。干沉降: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湿沉降:pH 值小于5.6的天然降水,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
(一)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由于水体酸化,促使土壤中重金属溶入水体中(二)酸雨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1、酸雨对土壤的影响, 土壤酸化后形成植物可吸收形态的铝化合物 2、酸雨对农作物的影响 破坏作物细胞正常代谢活动
大气污染的危害: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
害;大气污染对材料的危害;大气污染对大气环境的危害;
室内空气污染 : 是指室内各种化学的、生物的、物理的污染物在室内积聚扩散,造成室内空气质量下降 ,危害人类生活、工作和健康的现象。
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原因: 1、室内装饰材料及家具的污染。 2、建筑物自身的污染。3、室外污染物的污染。4、燃烧产物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5、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及各种生活废弃物的挥发成分也是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一个原因。
室内污染的类别:物理污染 化学污染 生物污染
对儿童的危害:诱发儿童的血液性疾病;增加儿童哮喘病的发病率;导致儿童铅中毒;使儿童的智力大大降低
如何减少室内污染: 多开窗换气,戒烟,正确使用家庭化学剂;增加户外活动,摆放室内花卉植物
形成大气污染的三大要素是:污染源、大气状态(媒介)和受体(受污染的接受体)。
大气污染的三个过程是:污染物排放、大气运动的作用和对受体的影响。 因此,大气污染的程度与污染物的性质、污染源的排放、气象条件和地理条件等都有关。
下风距离: 排放点与下风方向上地面接收处的距离越远,则会有越多的空气在污染气体到达接收处之前稀释污染气体。(
风速和风向 :风速影响污染气流离开排放点后烟流抬升的高度和污染气流混合或稀释的速率。
风速的大小决定着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状况。通常,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与平均风速成反比。若风速增大一倍,则下风向污染物的浓度将减少一半。由于地面对风的摩擦阻碍作用,所以风速随高度的下降而减少。 100 米高处的风速,约为 1 米高处的 3 倍。
风速对污染物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方面,风速增加会使烟流迅速下弯而降低其抬升高度,而抬升高度减小会导致污染物的地面浓度增加; 另一方面,风速增加会加快排放烟流的稀释速率,使下风处浓度降低。在不同条件下,这两种不同的风速影响中,会有一个起主要作用。这两方面综合作用影响着污染物在下风向出现最大地面浓度的位置。 污染系数表示风向、风速的联合作用对空气污染物的影响,可用于不同地区之间污染潜势及某固定地区、不同方位长期污染的相对严重程度的比较;污染洗漱等于风向频率除以该风向的平均风速。
可以通过制作污染系数玫瑰图,比较不同方位长期污染的相对严重程度,从而提出大气污染源布局原则。某一风向的污染系数越小,表示从该方向吹来的风造成的污染也越小,因此,选择厂址的一般原则就是在污染系数最小的方位。所谓风向频率,就是指某方向的风占全年各风向总和的百分率。
空气运动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比较有规则的平缓光滑的运动,称为层流;另一种杂乱无章的无规则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湍流,通常是指空气在主导风向上出现上下左右无规则的阵性搅动。
大气湍流是决定稀释的最本质因素。大气越不稳定,稀释作用越强。 温度层结:指在地球表面上方大气的温度随高度变化的情况,或者说
是在垂直地球表面方向上的气温分布。
影响大气污染的地理地形因素: 海陆风 山谷风 城市热岛效应 海陆风对空气污染的影响有如下几种作用:
一种是循环作用,如果污染源处在局地环流之中,污染物就可能循环积累达到较高的浓度,直接排入上层反向气流的污染物,有一部分也会随环流重新带回地面,提高了下层上风向的浓度。
另一种是往返作用,在海陆风转换期间,原来随陆风输向海洋的污染物又会被发展起来的海风带回陆地。海风发展侵入陆地,下层海风的温度低,陆地上层气流的温度高,在冷暖空气的交界面上,形成一层倾斜的逆温顶盖,阻碍了烟气向上扩散,造成封闭型和漫烟型污染。 山谷风对污染物输送有明显的影响。吹山风时排放的污染物向外流出,若不久转为谷风,被污染的空气又被带回谷内。特别是山谷风交替时,风向不稳,时进时出,反复循环,使空气中污染物浓度不断增加,造成山谷中污染加重。
我国大气污染的特点 复合型 1)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烟尘。2)大气污染程度具有明显的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差异。 3)我国的大气污染具有区域性特征。
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1)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2)能源浪费严重,燃烧方式落后。3)大中城市汽车数量急剧增加,汽车尾气污染严重。4)城市布局不合理,人口密度过大,工厂集中等。
防治大气污染的根本方法,是使用清洁能源和清洁生产工艺,但在技术和经济条件还不足以彻底根治污染源的时候,从污染源着手,通过
运用各种有效的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大力削减污染物的排放,来改善大气环境的质量,仍然有其重要意义。
国际上通常用能源消耗强度来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的能源效率。能源消耗强度可以定义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消耗的初级能源。
空气污染指数(API )是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各项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来确定的。
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污染物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 )可吸入颗粒物(PM10)
污染指数与各项污染物浓度的关系是分段线形函数,用内插法计算各污染物的分指数In ,取各项污染物分指数中最大者代表该区域或城市的污染指数。即:API=max(I1,I2,… …Ii , … …In )该指数所对应的污染物即为该区域或城市的首要污染物。当污染指数小于50时,不报告首要污染物。
物理环境
从广义上来讲,凡是人们不需要的,使人厌烦并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休息的声音统称为噪声。
噪声的主要特性:
1. 噪声是一种感觉性污染,传播时不会遗留下有毒有害的化学污染物质。对噪声的判断与个人所处的环境和主观愿望有关。(噪声无污染源)2. 噪声源的分布广泛而分散,但由于传播过程中发生能量的衰
减,因此其影响范围有限。(因其是能量流污染)3. 噪声污染没有后效作用。一旦噪声源停止发声,噪声便会消失。(但噪声已产生的危害不一定消除,如突发性噪声造成的突发性耳聋等)
长期生活在噪声中会: 导致耳聋;导致心脏病的发展和恶化;导致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和神经衰弱症;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的人, 很容易发生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长期暴露于噪声中儿童的血压比在安静环境中的儿童要高,智力发育略微迟缓;振动与噪声往往相伴而生,对人体有双重性伤害。
发生噪声污染必须有三个要素:噪声源、传播途径和接受者。
原则上讲,噪声控制的优先次序是噪声源控制、传播途径控制和接受者保护。
城镇规划对噪声控制的意义: 1、根据使用目的合理划分功能区域:其基本原则是让居民区、学校、办公机关、疗养院和医院这些要求低噪声地区、尽力免除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和商业区噪声的干扰。2、合理确定建筑布局3、合理布置交通干线4、绿化5、建卫星城 移动电话辐射:
当使用移动电话进行呼叫时,移动电话会发射无线电波(也称为射频能量)。这些无线电波可被距离最近的基站接收,一旦基站接收到移动电话传来的无线电波,就会将其传输到交换台,交换台根据当前呼叫的类型将呼叫转接到另一个基站或固定电话线网络,从而实现通话———这就是移动电话的工作原理。
当人们使用手机时,手机会向发射基站传送无线电波,而任何一种无
线电波或多或少的被人体吸收,从而改变人体组织,有可能对人体的健康带来影响,这些电波就被称为手机辐射。
光污染是指光辐射过量而对生活、生产环境以及人体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它主要来源于人类生存环境中日光、灯光以及各种
反射、折射光源造成的各种过量和不协调的光辐射。一般光污染可分成三类,即白亮污染、人工白昼污染和彩光污染。
白亮污染:头昏心烦,失眠、食欲下降等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使室内温度增加;反射光汇聚容易引起火灾;容易诱发车祸。人工白昼污染:影响正常的天文观测;使人夜晚难以入睡,导致白天工作效率低下;伤害鸟类和昆虫,破坏昆虫在夜间的正常繁殖过程。彩光污染:长期接受这种照射,可诱发流血、脱牙、白内障,甚至导致白血病和其他癌变;还会影响心理健康。
固体废物通常指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工业废渣、生活垃圾、农业废物) 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物
资源→开发、加工、利用→废物(垃圾) 从资源到废物,人既是资源的利用者,又是废物垃圾的制造者。
固体废物分类方法有多种:
①按化学性质可分为: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②按形态可分为:固体和泥状;③按其危害性可分为:有害废物和一般废物,危险废物,放射性固体废物;④按生产来源可分为:矿业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城市垃圾、农业固体废物、放射性废物。
与废水和废气相比,固体废物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首先,固体废物是各种污染物的最终形态,特别是从污染控制设施排出的固体废物,浓集了许多成分,具有稳定性和不可稀释性。
其次,在自然条件影响下,固体废物中的一些有害成分会转入大气、水体和土壤中,参与生态系统的循环,因而具有长期潜在的危害性
3. 危害 hazard ①污染水体:直接倾倒入水体,降水淋滤进入水体,山洪冲入水体 ②造成大气污染:粉尘飞扬,散发有害气体。③污染土壤:堆放淋滤、垃圾肥、污泥肥。④传染疾病:病菌传播 ⑤占用土地:垃圾包围城市,堆放场地紧张,消耗人力、物力、财力。我国固体废物占地5.8亿米2。 ⑥影响市容市貌,影响自然风景。 ⑦伤害观感,影响人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正常工作 学习,生活。 ⑧潜在危害:垃圾爆炸,有害有毒物泄漏,垃圾猪,垃圾羊、鸡,通过食物链毒害人类。
在初期,世界各国都把注意力放在末端治理上,提出了 “三化”原则-- 资源化resource, 减量化reduction, 无害化harmless
(1)减量化:排放现状: 2002年,全国工业固废产生量9.5亿吨,比上年增加6.5%。工业固废排放量2635万吨,比上年减少8.9%。全国危险废物产生量1000万吨,比上年增加5.0%。
要求:减少数量、体积、种类、降低危险废物中有害成分的浓度、减轻或清除其危险特性等——全面管理。
措施:开展清洁生产。
重要性:防止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优先措施
(2)资源化:
①物质回收,即处理废弃物并从中回收指定的二次物质如纸张、玻璃、金屑等物质;
②物质转换,即利用废弃物制取新形态的物质,如废玻璃和废橡胶——铺路材料,炉渣——水泥和其他建筑材料,利用有机垃圾——堆肥等;
③能量转换,即从废物处理过程中回收能量,作为热能或电能,例如通过有机废物的焚烧处理回收热量,进一步发电.利用垃圾厌氧消化产生沼气,作为能源向居民和企业供热或发电。
(3)无害化: no-pollution
对已产生又无法或暂时尚不能综合利用的固体废物,经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进行对环境无害或低危害的安全处理、处置,达到废物的消毒、解毒或稳定化,以防止并减少固体废物的污染危害。 三化”之间的关系
对固体废物实行“三化”的原则,其各个环节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但减量化是基础,根本措施是实行“清洁生产”和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实现了减量化就相应实现了资源化和无害化。同时,实现减量化必须以资源化为依托,资源化可以促进减量化、无害化的实现,无害化又可以实现和达到减量化和资源化的目的。因此,在具体措施方面,也不能将它们截然分开。
全过程管理:
指对固体废物的产生、收集、运输、利用、贮存、处理和处置的全过
程及各个环节都实行控制管理和开展污染防治。
如:对危险废物,包括对其鉴别、分析、监测、实验等环节;对其处理、处置、包括废物的接收、验查、残渣监督、操作和设施的关闭各环节的管理。——“从摇篮到坟墓”的管理原则。
“3R 原则”Reduce (源头减量);Reuse (重复利用);Recycle (回收)。 “3C 原则” Clean--避免产生、Cycle--综合利用、Control--妥善处置。 分类管理制度:在《固体法》第50条中明确规定“禁止混合收集、贮存、运输、处置性质不相容的未经安全性处理的危险废物,禁止将危险废物混入非危险废物中贮存。”
工业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制度;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防治设施的“三同时”制度; 排污收费制度
限期治理制度
臭氧性质:氧的同素异性体。臭氧层位置:距地面20~30公里处。臭氧层作用:吸收紫外线。
氟氯碳化物:含氯化合物(Chlorofluorocarbon,CFCs )
哈龙(Halons) :含溴化合物( CFCS 于1930年由美国杜邦公司投入生产,二战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用作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等)
臭氧层中存在着O 、O2、O3的动态平衡, CFCS 非同寻常的稳定性使NOX 、Cl 、Br 活性物质很容易在臭氧层中聚集,使平衡向着臭
氧分解的方向转移。
温室效应: 太阳发出的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表温度上升,发出长波辐射,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短波吸收很弱,而对长波辐射吸收很强。因此地表从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相对多,而散失到大气层以外的热量相对少,地球表面的温度得以维持,这就是大气的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 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吸收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的气体-温室效应 作用:对地球辐射热量的收支平衡起重要作用。
排放控制对策:控制化石燃料消耗,以抑制CO2的排放;2、固定化对策:使已生成的CO2变为其他物质,以防止其向大气中排放;3、适应对策:在已发生全球变暖的情况下,采取相适应的对策以使其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环境保护法: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
电子百科全书: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环境的类型
自然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有时简称环境。自然环境亦可看作由地球环境和外围空间环境两部分组成。(物质 能量 自然现象)
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包括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综合生产力(包括人等)技术进步 人工构筑物 人工产品和能量 政治体制 社会行为 宗教信仰 文化与地方因素等
环境类型:宇宙环境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围绕人类的自然现象的总体。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要素的总和。包括有空气、阳光、水、土壤、矿物、岩石和生物等。这些要素在时空上呈现出圈层结构,即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这是与人类生存关系最为密切的环境,也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宏观制约条件。
聚落环境: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生存)环境,它既是人类聚居的
地方,又是人类活动的中心,与人类工作和生活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环境。它可分为院落环场、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包括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通常指:水、大气、生物、阳光、岩石、土壤等。 人工环境要素包括:综合生产力、技术进步、人工产品和能量、政治体制、社会行为、宗教信仰等。
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描述。
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污染,资源的不合理运用,人群的文化状态
环境要素属性
① 最差(小)限制律 由德国化学家 J .v.李比希于1804 年首先提出, 20 世纪初英国科学家布来克曼所发展而趋于完善。该定律指出:“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控制”。 ② 等值性 任何一个环境要素,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只有它们处于最差状态时,才具有等值性。 ③ 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 或者说环境的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之和。 ④ 出现先后,互相
联系,互相依赖。环境诸要素在地球演化史上的出现,具有先后之别,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
六个环境的特性:
整体性: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地球的产物。因而,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地球的任一部分或任一系统,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互相制约的关系。所以环境的影响是整体的,无国界的。
不可逆性:环境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系统内外之间存在着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流。环境系统是一个不可逆系统。它一旦遭到破坏,根据物质循环规律,可以实现局部的恢复,但不能彻底回到原来的状态。
有限性:到目前为止,地球还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其时空是有限的,环境容量也是有限的。所以,人类生存的环境是脆弱而易受到破坏。三个概念:(1)环境本底值:环境在未受到人类干扰的情况下,环境中化学元素及物质和能量分布的正常值;(2)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
(3)环境自净:污染物质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将引起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化,而自身逐步被清除出去,从而使环境达到自然净化的目的,环境的这种作用即环境自净。
潜在性:除了个别情况(如:骤发性自然灾害和人为污染)可直观其后果外,一般情况下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示出来。
持续反应性: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是可以持续的,不仅对当代人,而且对子孙后代有着深远地影响。如黄土高原的生态状况可以理解为我们祖先欠下的生态债,而这个债则要我们子孙后代偿还。
放大性:根据系统科学的原理,系统对初始条件有极端敏感性。某一局部环境状况的较小变化,经过系统的协同放大后,可能会对周边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
环境问题: 就是指作为中心事物的人类与作为周围事物的环境之间的矛盾。
环境破坏: 是指人类的社会活动产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生物环境的破坏:过度砍伐引起的森林覆盖率锐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肆意泛滥捕杀引起的许多动物濒临灭绝等
非生物环境的破坏:盲目占地造成的耕地面积减少,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面下沉,其他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地址结构破坏,地貌景观破坏等。
环境污染: 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干扰: 人类活动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对人类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特点:有能量产生,是物理问题,是局部性 区域性的,在环境中不会又残余物质存在,污染源停止作用后污染也就立即消失。
公害:指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对公众的安全、健康、生命、财产和生活的危害。“公害”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的《河川法》(1896年)中,是作为与“公益”相对的词,指河流侵蚀,妨碍航行等危害。
公害事件:是指环境污染造成的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的事件。如举世闻名的“八大公害事件”。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具有普遍性和跨国性、现实和潜在影响大、强度大、作用时间长等特点的影响人类正常生活和生存质量的重大环境问题。
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酸雨蔓延;大气污染;水污染;森林锐减;危险物越境转移;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
为什么说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更严重?
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限于经济、技术水平,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而且在环境问题发生后,不能及时、充分解决
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环境科学: 可定义为“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人口环境
人口与人口过程: 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区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同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
人口过程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它包括了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减少);人口的迁入和迁出(人口数量在空间上发生分布和密度的改变);人口社会结构的改变(职业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和行业结构等)。人口过程反映了人口与社会、人口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反映人口过程的自然变动指标是: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是: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 - 死亡率%
另外,指数增长、倍增期等指标也能反映人口过程和人口增长规律。 指数增长是指在一段时期内,人口数量以固定百分率增长。
倍增期是表示在固定增长率下,人口增长所需的时间。计算公式如下: Td = 0.7/r 式中Td 表示倍增期;r 表示年增长率。
影响出生率的因素: 教育成本高,养老金,城市化,教育和就业机会,避孕,堕胎,结婚年龄等
人口年龄结构常指一定时间内某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例,又称人口年龄构成。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有事也用各年龄组
人口的人数表示。
年龄性别结构都可归入以下三种类型: 快速增长型,从人口金字塔看,年轻人占总人口的很大比例。 缓慢增长型,人口金字塔表现为,年轻人占很小比例。 静止型,各年龄组的人数大致相等,老年组人数逐渐减少。
人口增长的四个阶段:① 高、高、低阶段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② 高、低、高阶(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③ 低、低、低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④ 低、低、相对稳定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波动小且相对稳定的适度增长) 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 - 死亡率% 本来是一个人生一个替换自己的家庭现在大约每人生两个
世界人口增长在初期阶段主要受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影响较大,人类总是选择气候适宜、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因而人口增长的区域性差异较小; 进入农业社会,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生产力水平以及社会稳定因素成为影响区域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到近现代的工业文明时期及目前所处的阶段,资源、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社会政策成为影响区域人口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的地区性差异相当明显。 近现代世界人口增长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显著,这种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口数量分布的地区差异;二是人口增长速率的地区差异。
近年来世界人口增长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即呈低增长或负增长的“发达国家型”和呈高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型”。
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1) 世界人口逐年快速增加,发展中国家表现尤为明显 (2)城市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急剧增长(3)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呈老龄化趋势(4)人口健康状况都有所改善 (5)绝大多数国家人口的文化程度都不断提高
城市化: 是以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为特征的一种历史过程,表现在人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化,既有看得见的实体变化,也有精神文化方面的无形转变。 人口老龄化is a process in which the proportions of adults and the elder increase in a population , while the proportion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decrease .
人口预测是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现状和以往人口发展的规律性,在一定的假设条件(如假设生育、死亡水平及其随时间的变化)下,对其未来人口发展状况进行的推算。
人口预测有短期、中期、长期预测之分,一般应按人口发展的固有周期而定,而人口发展周期又与人口平均期望寿命有关。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平均期望寿命相差较大。我国长期人口预测一般预测 70 年以上,中期为 40 一 50 年,短期可以是 5 年、 10 年或 20 年。
人口预测还可分为自发状态下的人口预测和受控条件下的人口预测,我国的人口预测属于后者。
人口预测的基本内容包括:人口总数预测、出生人数预测、死亡人数预测和分年龄性别人口数预测等。以此为基础,还可根据实际需要对
各种社会经济人口进行预测,如劳动人口、老年人口等。 人口环境容量:地球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称为人口环境容量
人口容量,又称人口承载量。理解为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全球或者地区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最高人口数。所以有时又称为人口最大抚养能力或负荷能力。通常人口容量并不是生物学上的最高人口数,而是指一定生活水平下能供养的最高人口数,它随所规定的生活水平的标准而异。
适度人口: 指的是某个区域内与资源的供求量、环境容量和经济发展规模相适应的人口数量
人和环境组成的大系统,是一个有着层次结构的复杂系统,人与环境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三种生产之间的关系。即物质生产、人的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关系。
物质生产是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的生产环节所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产资料的总过程。该过程产生生活资料去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同时产生加工废弃物返回物质生产环节中。
人的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质生产产出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所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质生产环节。
环境生产则是指在自然力和人力的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
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21 世纪初,我国已经进人了“后人口转变时期”其基本特征是,生育水平接近甚至低于更替水平,人口年增长数量呈下降趋势,人口总数趋于稳定。
水
水资源: 通常是指通过水循环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且易于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其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
What Cause Freshwater Shortages? 淡水短缺的原因
自然条件影响:地球上淡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极不均匀,并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致使许多国家可用水量少。
城市与工业区集中发展;水体污染:使其可利用性降低;用水浪费:管理不善,工程配套差和工艺技术落后,城市管网和卫生设施的漏水十分普遍;盲目开发地下水:使地面下沉,海水入侵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讲人均水资源量1750m3确定为缺水警告数字。
我国水资源: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是人均和地均拥有量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配置不平衡;水资源年际,年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雨热同期是我国水资源的优点。
存在的主要问题:(1)地区条件不同制约水资源的均衡发展(2) 生活与工业用水增长迅速,挤占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供水工程未能充分发挥效益(3)缺水地区仍有较大的节水潜力(4)供水量增长缓慢,与经济发
展速度不相适应(5)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What are the pros and cons of large dams and reservoirs大型水坝和水库建设的利弊:大型水坝和水库可以生产便宜的电力,减少洪水下流并且提供全年的水量灌溉农田
The main purpose to 收集和储存:防洪; 发电 ; 农业灌溉和城镇用水;娱乐功能:游泳,钓鱼,划船。
弊端:他们同时需要转移人民并扰乱水生系统
中国的三峡大坝:利:生产了全国百分之十的电力用于工业和150百万人民;帮助中国减少了煤炭的需求,煤炭会使得空气污染更加严重并减少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会导致温室效应;阻止了长江的洪水,一百年来有超过50000人死于洪水包括98年特大洪水死了4000人;减少洪水和因为土壤淤积而侵蚀的河流
弊:三峡水库的形成会淹没大面积的良田和森林并且要转移190万的人民;整个生态系统比如水生系统会完全改变;河流流量的减少将加剧水污染;如果水库都装满了沉积物并且一出来了,一百万的人民会被更多的洪水侵犯;每年大坝下游营养丰富的沉积物将减少;下流水流的减少将促进河口附近的海水侵入饮用水。
对气候的影响不大,
大范围调水的利弊:跨流域调水工程可改善缺水地区的生态状况和人类的自然生存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高抗旱和防洪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改变缺水地区的经济结构,促进缺水地区的工业发展,从而增加工农业净产值。
调水有利于水循环。(2)调水形成湿地。(3)调水能改善水质和环境。
4)调水可防止因超采地下水带来的危害。(5)调水有利于发展休闲和旅游业。(6)调水有益于人类健康。7)调水灌溉有利于环境的良性循环。(8)调水还对地区防洪起到有利作用
弊端(1)输水沿线及受水地区土地大面积沼泽化、盐碱化。(2)调水会涉及较大范围的淹没和移民问题。3)水污染问题。(4)河口咸水入侵问题。(5)传播疾病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社会影响:解决北方缺水问题,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增加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加快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但是水电的经济投入太大;工程沿线有大量的移民工作;同时也会对少数民族居住区文化,宗教信仰有一定的冲击;经济方面可以有效解决严重缺水的局面;促进潜在生产力;有利于拉动内需和扩大就业;生态方面可以改善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改善北方部分地区饮水质量;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但工程同时也涉及了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对汉江中下游水环境有影响;
天然水的组成和性质:主要离子组成为,溶解性气体;微量元素;有机物质;悬浮物质;
水: 地球表层的水有大气中的水汽和水滴,海洋、湖泊、水库、河流、土壤、含水层和生物体中液态水,冰川、积雪和永久冻土中的固态水,以及岩石中的结晶水等。
水体:一般指河流、湖泊、沼泽、水库、地下水、冰川、海洋等“贮
水体”的总称,在环境学领域中包括水中溶解物质、悬浮物、底泥、水生生物等完整的生态系统或完整的综合自然体。水 + 悬浮物 + 底质 = 水体
水质是指在水工业工程中,水的物理、化学、微生物学等方面的性质。水质指标用于表示水质特性,并可评价污水处理方法的优劣,某些指标还可以预测污水排入水体后对水体的影响。
水质指标可概括地分为物理指标 感官指标,总固体,悬浮固体,溶解固体,可沉固体,电导率(浊度、温度、悬浮物、颜色、味道…)、化学指标 一般性化学指标,各种离子,总含盐量,有毒化学性指标cod bod tod (PH 值、有机物 …)、生物指标 细菌总数,总大肠杆菌数,各种病原细菌病毒和放射性指标(细菌…)。
色度:饮用水的色度是由于水中带有颜色的腐殖质、铁锰而造成的。洁净的水应该是无色的,水有颜色应进行沉淀消毒处理。
水色常用水色计测定。水色计由21种颜色组成,由深蓝到黄绿直到褐色,并以号码1-21代表水色。号码越小,水色越高,号码越大,水色越低。
透明度盘(萨氏盘):透明度盘是一种测定水质透明度的简单方法,直径20cm 的黑白色相间圆盘下沉到恰恰看不到的深度,称为透明度盘深度. 透明度是用萨氏盘(黑白间隔的盘)测定水深来间接表示光透入水面的深浅程度。其大小取决于水的浑浊度(指水中混有各种浮游生物和悬浮物所造成的浑浊程度)和色度(悬浮生物和溶解有机物造成的颜色)。
化学指标:根据水中所含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不同,化学指标可分为无机物指标与有机物化学指标。
无机物指标:溶解氧是指溶解在水体中的氧气的浓度。溶解氧值越高,说明水体中总有机物浓度越小,即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程度越低。氮、磷是导致湖泊水库和海湾等缓流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有机物指标:生化需氧量BOD 化学需氧量COD 总需氧量TOD
生化需氧量 是指在20℃的条件下,微生物氧化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通常采用水温20℃的条件下,经过5d 后微生物氧化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来表示。其单位以ppm 或毫克/升表示
化学需氧量 是指强氧化剂(重铬酸钾或高锰酸钾),在酸性条件下,将有机物氧化成二氧化碳与水所消耗的氧量。根据所用氧化剂的不同,又可分为CODcr(用重铬酸钾作氧化剂) 和 CODMn (高锰酸钾指数)。 CODcr 常应用于污水, CODMn 常应用于微污染水源等地表水。 BOD5/COD该比值是评价污水可生化性的指标,该比值越大,说明污水越容易被生化处理。一般认为该比值大于0.3的污水才适于采用生物处理。
总需氧量 是指有机物中主要组成元素碳、氢、氮、硫等被氧化后,分别产生二氧化碳、水、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所消耗的氧量。几种反映有机物总量综合指标按数值大小的排序为:
TOD > COD cr > BOD5 > COD M n。
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导致水的化学、物理、生物或
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其有效利用,危害人体的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
水体污染物: 是指导致水污染的物质或能量。
污染物排入河川后,会同时受到耗氧作用及复氧作用,使河川中的溶氧随流程而发生变化。
河川受污染后可分为污染段、急速分解段、复原段及清水段等。有机污染物排入河流后,主要引起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生态效应,一是溶解氧效应。
耗氧作用会消耗水中溶氧,复氧作用则增加水中溶氧,此二效应相加后可发现水中溶氧变化曲线为下垂形狀,称为溶氧曲线(氧下垂曲线) 。 水体中溶解氧主要来自水体和大气界面上的气体交换。
水体的复氧过程:大气中的氧进入水体;水中藻类的光合作用所排出的氧补充水体的氧。
水体的耗氧过程:有机物降解时,会消耗大量的溶解氧。
因此,水体中同时存在耗氧和复氧两个过程,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是这两个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氧下垂曲线: 若在河流某点连续排入固定量的有机污染物,在稳定流动状态下沿河道不同距离测定水中的溶解氧浓度,则可得到一条溶解氧变化曲线,也就是缺氧量变化曲线,又称为氧下垂曲线 河川受污染后其化学物理生物状况变化情形的几个阶段:
污染段:水色浑浊,污泥淤积,开始分解,二氧化碳,氨气产生,溶解氧下降,真菌开始出现,细菌开始增加,藻类死亡,高等动物逐渐
消失。下游段真菌被细菌破坏,污泥堆积物上面产生红虫摄取污泥。 急速分解段:明显的严重污染,污水卓黑,黑色浮沫产生,硫化氢臭味产生;溶解氧消失,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增加;真菌大部分消失产生红虫,鱼类绝迹,大部分微生物为厌氧菌;细菌数达到最高值 复原段:水为淡灰色,污泥减少成块状。
清水段,水色清澈无浮沫产生无臭浮游生物和鱼类都出现。
水体富营养化 是指由于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物质的富集,引起藻类和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使鱼类和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
① 天然富营养化:湖泊营养物质由于天然富集而使得湖水营养物质浓度逐渐增高发生水质变化的过程。由于天然降水、土壤侵蚀和淋溶作用以及水体中水生生物繁衍代谢,使(湖泊)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富集,引起水质变化的过程,称为湖泊(水体)的天然富营养化。
②人为富营养化: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人为活动将含有氮、磷营养物质的污水排入湖泊、河流、水库,使这些水体的营养物负荷增加,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人为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① 类在水体中占据的空间越来越大,使鱼类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衰死藻类将沉积塘底。
②藻类种类逐渐减少,并由以硅藻和绿藻为主转为以蓝藻为主,
而蓝藻有不少种有胶质膜,不适于作鱼饵料,而其中有一些种属是有毒的。
③藻类过度生长繁殖,将造成水中溶解氧的急剧变化,藻类的呼吸作用和死亡的藻类的分解作用消耗大量的氧,有可能在一定时间内使水体处于严重缺氧状态,严重影响鱼类的生存。
因此可造成湖泊老化;破坏水产资源;危害水源,硝酸盐、亚硝酸盐对人畜有害,尤其对婴儿、胎儿可导致变形血红蛋白增高,丧失输氧能力,另外又是强致癌物质。
防治方法:对废水作深度处理除去NP, 排水改道引流或引作灌溉水,改变水体的水文参数(流速,含水量,温度等),不用含磷洗涤剂。
治理方法:使用化学药剂或者引入病毒杀藻类,打捞藻类,人工曝气,疏浚淤泥,引水稀释。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Ⅰ: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 Ⅲ: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 Ⅳ:一般工业用水区、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水体污染控制基本途径
(一)减少废水其污染物的产生量 1. 改革生产工艺,实行清洁生产
2. 改进设备,健全生产管理制度
(二)减少废水及其污染物的排放量 1. 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2. 回收有用物质 3. 加强工业废水与城市污水的综合治理
水污染防治的原则:“防”是指对污染源的控制。 “治”是水污染防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管”是指对污染源、水体及处理设施的管理。 采取对策 减少污水及污染物排放量,建立污水处理系统 ,加强水环境规划 ,加强水环境监测,强化法律意识,依法管理水环境 污水的一级处理二级三级:物理方法:通过物理作用,来分离、回收污水中不溶解的、呈悬浮状的污染物质,在处理过程中不改变其化学性质。沉淀法除去水中相对密度大于1的悬浮颗粒的同时回收这些颗粒物;浮选法可除去乳状油滴或相对密度近于1的悬浮物;过滤法可除去水中的悬浮颗粒;蒸发法用于浓缩废水中不挥发性的可溶性物质等 化学方法:向污水中投加化学试剂,利用化学反应来分离、回收污水中的污染物质,或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中和法用于中和酸性或碱性废水;萃取法利用可溶性废物在两相中溶解度不同的“分配”,回收酚、重金属等;氧化还原法用来除去废水中还原性或氧化性污染物,杀灭天然水体中的病原菌等。生物方法: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功能,使污水中呈溶解和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使污水得以净化。生物富集作用:又称生物浓缩,生物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生物积累:生物致随着其生长发育,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生物放大:指生态系统中,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主要污染物的去除途径:(1)BOD 的去除 大部分在表层土中去除(微生物);(2)磷和氮的去除 磷主要通过植物吸收、化学反应和沉淀、物理吸附和沉淀、物理化学吸附;氮主要通过植物吸收、微生物脱氮、挥发和渗出;3)悬浮物的去除 作物和土壤颗粒间孔隙截留、过滤去除;(4)病原体的去除 土壤过滤去除率达92~97%;(5)重金属的去除 物理化学吸附、化学反应与沉淀 途径。
大气
对流层:
对流层是对人类生产,活动影响最大的一个层;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主要在对流层中聚集,大气污染现象也主要发生在这一层;温度随增高而降低,0.65,;集中了占大气质量百分之八十的空气和几乎全部的水蒸气量;空气具有剧烈的对流运动比如云雾雨雪等等。
平流层,污染物一旦进入平流层,滞留的时间可长达数十年,容易造成大范围以及全球性的影响;特点是高度在50-55千米处;温度随着升高而升高,15-35千米处有一层臭氧层,平流运动占据显著优势。平流层能大量吸收波长小于300nm 的紫外线,对地球起保温作用。 大气的组分: 恒定成分氮气占78.09 氧气20.95 氢气20.93 总体积有99.97再加上微量的气体;可变的组分指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不定组分来由有两个:① 自然界的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海啸、地震等暂时性的灾难所引起的。由此形成的污染物有尘埃、硫、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盐类及恶臭气体。一般说来,这些不
定组分进入大气中,可造成局部和暂时性的污染② 由于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城市增多与扩大,人口密集,或由于城市工业布局不合理,环境管理不善等人为因素,使得大气中增加或增多了某些不定组分,如煤烟、尘、硫氧化物、氨氧化物等,这是空气中不定组分的最主要来源,也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根源。
大气污染的定义起源于对有害影响的观察 : 即若大气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并持续足够的时间,达到对公众健康、动植物、材料、大气特性或环境美学产生可以测量的影响,就是大气污染。
污染源是向环境排入有害物质的场所和设备。
大气污染源是指向大气排放足以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物 质的生产过程、设备、物体或场所。
1、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划分① 固定污染源: 位置固定,指排放污染物的固定设施,如工矿企业的烟囱、排气囱、民用炉灶等。生活污染源和工厂污染源都属于固定污染源。
② 移动污染源: 指排放污染物的交通工具,又称为交通污染源。移动污染源位置可以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排放大量废气,如汽车等。 2 .按污染物排放的方式分
① 高架源: 污染物通过高烟囱排放。一般情况下,这是排放量比较大的污染源。
(点污染源: 通常是指一个烟囱或几个距离很近的固定污染源,其排放的污染物只构成小范围的大气污染,但在一般情况下,是排放量比较大的污染源。)
② 面源: 许多低矮烟囱集合起来而构成的一个区域性的污染源。 ③ 线源: 移动污染源在一定街道上造成的污染。这种分类方法适用于大气扩散计算。主要指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在公路、铁路、河流和航空线附近排放污染物而造成大气污染。
3 .按污染物排放的时间分
① 连续源: 污染物连续排放,如化工厂的排气筒等。
② 间断源: 排出源时断时续,如取暖锅炉的烟囱。
③ 瞬间源: 排放时间暂短,如某些工厂的事故排放。这种分类方法适用于分析污染物排放的时间规律。
4 .按污染物产生的类型分
① 工业污染源: ② 家庭炉灶排气(生活污染源): ③ 汽车排气(交通污染源)
大气污染物: 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排人大气的对人或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大气污染物的分类: ①按大气污染物与污染源的关系分一次污染物 和 二次污染物②按存在状态,分为颗粒物(气溶胶态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③按照大气污染物化学性质分为颗粒物质、硫化物、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碳 氢化合物、卤化物
一次污染物: 污染源直接排出的原始物质,进入大气后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典型的一次污染物有:颗粒物、SO2、H2S 、CO 、碳氢化合物、NOx 等
二次污染物: 从由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或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常见的二次污染物有光化学烟雾和硫酸烟雾。
颗粒污染物: 指所有包含在大气中的分散的固态、液态物质,其直径约为0.002 m ---100 m 。
总悬浮颗粒物: 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 m 的颗粒物的总称。
可吸入颗粒物(PM10): 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 m 的颗粒。
大气污染物的六类
1)颗粒物质: 是除气体之外的包含于大气中的物质,包括各种各样的固体、液体和气溶胶。包括总悬浮颗粒物(TSP )、降尘和飘尘。
2)硫化物: 主要以H2S 、SO2,也有SO3、S2O3、SO 等
3)碳氧化物: 主要CO 和CO2
4)氮氧化物:包括N2O 、NO 、NO2、N2O3、N2O4、和N2O5等多种化合物。 主要是NO 、NO2
5)碳氢化合物:包括烷烃、烯烃和芳烃等复杂多样的含碳和氢的化合物。
6)卤化物: 主要指氟化氢、氯化氢、氟利昂等
典型的几种大气污染: 煤烟型污染 (还原型) 交通型污染(氧化型)酸沉降污染
交通型污染(氧化型)污染源主要是机动车(汽油车和柴油车)和机动船。主要污染物是CO 、NOX 和HC 。在相对湿度较低的夏季睛天,交通污染严重的地区可能会出现典型的二次污染——光化学烟雾。它对人体、动植物、材料均会产生破坏作用,并且严重影响大气能见度。 光化学烟雾: 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如强日光、低风速和低湿度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有引起光化学反应的紫外线;第二,有碳氢化物存在:第三,有氮氧化物参加。光化学烟雾最具危害的两种物质是臭氧和过氧乙酰硝酸酯
酸沉降污染 它是指大气中的酸通过降水(如雨、雾、雪)迁移到地表,或在含酸气团气流的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表。引起酸沉降的主要物质是人为和天然排放的SOX (SO2和SO3)和NOX (NO 和NO2) ,其天然源一般是全球分布的,而人为排放的SOX 和NOX 则具有地区性分布的特点。干沉降: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湿沉降:pH 值小于5.6的天然降水,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
(一)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由于水体酸化,促使土壤中重金属溶入水体中(二)酸雨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1、酸雨对土壤的影响, 土壤酸化后形成植物可吸收形态的铝化合物 2、酸雨对农作物的影响 破坏作物细胞正常代谢活动
大气污染的危害: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
害;大气污染对材料的危害;大气污染对大气环境的危害;
室内空气污染 : 是指室内各种化学的、生物的、物理的污染物在室内积聚扩散,造成室内空气质量下降 ,危害人类生活、工作和健康的现象。
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原因: 1、室内装饰材料及家具的污染。 2、建筑物自身的污染。3、室外污染物的污染。4、燃烧产物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5、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及各种生活废弃物的挥发成分也是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一个原因。
室内污染的类别:物理污染 化学污染 生物污染
对儿童的危害:诱发儿童的血液性疾病;增加儿童哮喘病的发病率;导致儿童铅中毒;使儿童的智力大大降低
如何减少室内污染: 多开窗换气,戒烟,正确使用家庭化学剂;增加户外活动,摆放室内花卉植物
形成大气污染的三大要素是:污染源、大气状态(媒介)和受体(受污染的接受体)。
大气污染的三个过程是:污染物排放、大气运动的作用和对受体的影响。 因此,大气污染的程度与污染物的性质、污染源的排放、气象条件和地理条件等都有关。
下风距离: 排放点与下风方向上地面接收处的距离越远,则会有越多的空气在污染气体到达接收处之前稀释污染气体。(
风速和风向 :风速影响污染气流离开排放点后烟流抬升的高度和污染气流混合或稀释的速率。
风速的大小决定着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状况。通常,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与平均风速成反比。若风速增大一倍,则下风向污染物的浓度将减少一半。由于地面对风的摩擦阻碍作用,所以风速随高度的下降而减少。 100 米高处的风速,约为 1 米高处的 3 倍。
风速对污染物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方面,风速增加会使烟流迅速下弯而降低其抬升高度,而抬升高度减小会导致污染物的地面浓度增加; 另一方面,风速增加会加快排放烟流的稀释速率,使下风处浓度降低。在不同条件下,这两种不同的风速影响中,会有一个起主要作用。这两方面综合作用影响着污染物在下风向出现最大地面浓度的位置。 污染系数表示风向、风速的联合作用对空气污染物的影响,可用于不同地区之间污染潜势及某固定地区、不同方位长期污染的相对严重程度的比较;污染洗漱等于风向频率除以该风向的平均风速。
可以通过制作污染系数玫瑰图,比较不同方位长期污染的相对严重程度,从而提出大气污染源布局原则。某一风向的污染系数越小,表示从该方向吹来的风造成的污染也越小,因此,选择厂址的一般原则就是在污染系数最小的方位。所谓风向频率,就是指某方向的风占全年各风向总和的百分率。
空气运动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比较有规则的平缓光滑的运动,称为层流;另一种杂乱无章的无规则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湍流,通常是指空气在主导风向上出现上下左右无规则的阵性搅动。
大气湍流是决定稀释的最本质因素。大气越不稳定,稀释作用越强。 温度层结:指在地球表面上方大气的温度随高度变化的情况,或者说
是在垂直地球表面方向上的气温分布。
影响大气污染的地理地形因素: 海陆风 山谷风 城市热岛效应 海陆风对空气污染的影响有如下几种作用:
一种是循环作用,如果污染源处在局地环流之中,污染物就可能循环积累达到较高的浓度,直接排入上层反向气流的污染物,有一部分也会随环流重新带回地面,提高了下层上风向的浓度。
另一种是往返作用,在海陆风转换期间,原来随陆风输向海洋的污染物又会被发展起来的海风带回陆地。海风发展侵入陆地,下层海风的温度低,陆地上层气流的温度高,在冷暖空气的交界面上,形成一层倾斜的逆温顶盖,阻碍了烟气向上扩散,造成封闭型和漫烟型污染。 山谷风对污染物输送有明显的影响。吹山风时排放的污染物向外流出,若不久转为谷风,被污染的空气又被带回谷内。特别是山谷风交替时,风向不稳,时进时出,反复循环,使空气中污染物浓度不断增加,造成山谷中污染加重。
我国大气污染的特点 复合型 1)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烟尘。2)大气污染程度具有明显的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差异。 3)我国的大气污染具有区域性特征。
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1)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2)能源浪费严重,燃烧方式落后。3)大中城市汽车数量急剧增加,汽车尾气污染严重。4)城市布局不合理,人口密度过大,工厂集中等。
防治大气污染的根本方法,是使用清洁能源和清洁生产工艺,但在技术和经济条件还不足以彻底根治污染源的时候,从污染源着手,通过
运用各种有效的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大力削减污染物的排放,来改善大气环境的质量,仍然有其重要意义。
国际上通常用能源消耗强度来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的能源效率。能源消耗强度可以定义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消耗的初级能源。
空气污染指数(API )是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各项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来确定的。
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污染物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 )可吸入颗粒物(PM10)
污染指数与各项污染物浓度的关系是分段线形函数,用内插法计算各污染物的分指数In ,取各项污染物分指数中最大者代表该区域或城市的污染指数。即:API=max(I1,I2,… …Ii , … …In )该指数所对应的污染物即为该区域或城市的首要污染物。当污染指数小于50时,不报告首要污染物。
物理环境
从广义上来讲,凡是人们不需要的,使人厌烦并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休息的声音统称为噪声。
噪声的主要特性:
1. 噪声是一种感觉性污染,传播时不会遗留下有毒有害的化学污染物质。对噪声的判断与个人所处的环境和主观愿望有关。(噪声无污染源)2. 噪声源的分布广泛而分散,但由于传播过程中发生能量的衰
减,因此其影响范围有限。(因其是能量流污染)3. 噪声污染没有后效作用。一旦噪声源停止发声,噪声便会消失。(但噪声已产生的危害不一定消除,如突发性噪声造成的突发性耳聋等)
长期生活在噪声中会: 导致耳聋;导致心脏病的发展和恶化;导致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和神经衰弱症;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的人, 很容易发生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长期暴露于噪声中儿童的血压比在安静环境中的儿童要高,智力发育略微迟缓;振动与噪声往往相伴而生,对人体有双重性伤害。
发生噪声污染必须有三个要素:噪声源、传播途径和接受者。
原则上讲,噪声控制的优先次序是噪声源控制、传播途径控制和接受者保护。
城镇规划对噪声控制的意义: 1、根据使用目的合理划分功能区域:其基本原则是让居民区、学校、办公机关、疗养院和医院这些要求低噪声地区、尽力免除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和商业区噪声的干扰。2、合理确定建筑布局3、合理布置交通干线4、绿化5、建卫星城 移动电话辐射:
当使用移动电话进行呼叫时,移动电话会发射无线电波(也称为射频能量)。这些无线电波可被距离最近的基站接收,一旦基站接收到移动电话传来的无线电波,就会将其传输到交换台,交换台根据当前呼叫的类型将呼叫转接到另一个基站或固定电话线网络,从而实现通话———这就是移动电话的工作原理。
当人们使用手机时,手机会向发射基站传送无线电波,而任何一种无
线电波或多或少的被人体吸收,从而改变人体组织,有可能对人体的健康带来影响,这些电波就被称为手机辐射。
光污染是指光辐射过量而对生活、生产环境以及人体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它主要来源于人类生存环境中日光、灯光以及各种
反射、折射光源造成的各种过量和不协调的光辐射。一般光污染可分成三类,即白亮污染、人工白昼污染和彩光污染。
白亮污染:头昏心烦,失眠、食欲下降等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使室内温度增加;反射光汇聚容易引起火灾;容易诱发车祸。人工白昼污染:影响正常的天文观测;使人夜晚难以入睡,导致白天工作效率低下;伤害鸟类和昆虫,破坏昆虫在夜间的正常繁殖过程。彩光污染:长期接受这种照射,可诱发流血、脱牙、白内障,甚至导致白血病和其他癌变;还会影响心理健康。
固体废物通常指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工业废渣、生活垃圾、农业废物) 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物
资源→开发、加工、利用→废物(垃圾) 从资源到废物,人既是资源的利用者,又是废物垃圾的制造者。
固体废物分类方法有多种:
①按化学性质可分为: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②按形态可分为:固体和泥状;③按其危害性可分为:有害废物和一般废物,危险废物,放射性固体废物;④按生产来源可分为:矿业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城市垃圾、农业固体废物、放射性废物。
与废水和废气相比,固体废物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首先,固体废物是各种污染物的最终形态,特别是从污染控制设施排出的固体废物,浓集了许多成分,具有稳定性和不可稀释性。
其次,在自然条件影响下,固体废物中的一些有害成分会转入大气、水体和土壤中,参与生态系统的循环,因而具有长期潜在的危害性
3. 危害 hazard ①污染水体:直接倾倒入水体,降水淋滤进入水体,山洪冲入水体 ②造成大气污染:粉尘飞扬,散发有害气体。③污染土壤:堆放淋滤、垃圾肥、污泥肥。④传染疾病:病菌传播 ⑤占用土地:垃圾包围城市,堆放场地紧张,消耗人力、物力、财力。我国固体废物占地5.8亿米2。 ⑥影响市容市貌,影响自然风景。 ⑦伤害观感,影响人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正常工作 学习,生活。 ⑧潜在危害:垃圾爆炸,有害有毒物泄漏,垃圾猪,垃圾羊、鸡,通过食物链毒害人类。
在初期,世界各国都把注意力放在末端治理上,提出了 “三化”原则-- 资源化resource, 减量化reduction, 无害化harmless
(1)减量化:排放现状: 2002年,全国工业固废产生量9.5亿吨,比上年增加6.5%。工业固废排放量2635万吨,比上年减少8.9%。全国危险废物产生量1000万吨,比上年增加5.0%。
要求:减少数量、体积、种类、降低危险废物中有害成分的浓度、减轻或清除其危险特性等——全面管理。
措施:开展清洁生产。
重要性:防止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优先措施
(2)资源化:
①物质回收,即处理废弃物并从中回收指定的二次物质如纸张、玻璃、金屑等物质;
②物质转换,即利用废弃物制取新形态的物质,如废玻璃和废橡胶——铺路材料,炉渣——水泥和其他建筑材料,利用有机垃圾——堆肥等;
③能量转换,即从废物处理过程中回收能量,作为热能或电能,例如通过有机废物的焚烧处理回收热量,进一步发电.利用垃圾厌氧消化产生沼气,作为能源向居民和企业供热或发电。
(3)无害化: no-pollution
对已产生又无法或暂时尚不能综合利用的固体废物,经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进行对环境无害或低危害的安全处理、处置,达到废物的消毒、解毒或稳定化,以防止并减少固体废物的污染危害。 三化”之间的关系
对固体废物实行“三化”的原则,其各个环节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但减量化是基础,根本措施是实行“清洁生产”和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实现了减量化就相应实现了资源化和无害化。同时,实现减量化必须以资源化为依托,资源化可以促进减量化、无害化的实现,无害化又可以实现和达到减量化和资源化的目的。因此,在具体措施方面,也不能将它们截然分开。
全过程管理:
指对固体废物的产生、收集、运输、利用、贮存、处理和处置的全过
程及各个环节都实行控制管理和开展污染防治。
如:对危险废物,包括对其鉴别、分析、监测、实验等环节;对其处理、处置、包括废物的接收、验查、残渣监督、操作和设施的关闭各环节的管理。——“从摇篮到坟墓”的管理原则。
“3R 原则”Reduce (源头减量);Reuse (重复利用);Recycle (回收)。 “3C 原则” Clean--避免产生、Cycle--综合利用、Control--妥善处置。 分类管理制度:在《固体法》第50条中明确规定“禁止混合收集、贮存、运输、处置性质不相容的未经安全性处理的危险废物,禁止将危险废物混入非危险废物中贮存。”
工业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制度;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防治设施的“三同时”制度; 排污收费制度
限期治理制度
臭氧性质:氧的同素异性体。臭氧层位置:距地面20~30公里处。臭氧层作用:吸收紫外线。
氟氯碳化物:含氯化合物(Chlorofluorocarbon,CFCs )
哈龙(Halons) :含溴化合物( CFCS 于1930年由美国杜邦公司投入生产,二战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用作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等)
臭氧层中存在着O 、O2、O3的动态平衡, CFCS 非同寻常的稳定性使NOX 、Cl 、Br 活性物质很容易在臭氧层中聚集,使平衡向着臭
氧分解的方向转移。
温室效应: 太阳发出的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表温度上升,发出长波辐射,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短波吸收很弱,而对长波辐射吸收很强。因此地表从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相对多,而散失到大气层以外的热量相对少,地球表面的温度得以维持,这就是大气的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 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吸收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的气体-温室效应 作用:对地球辐射热量的收支平衡起重要作用。
排放控制对策:控制化石燃料消耗,以抑制CO2的排放;2、固定化对策:使已生成的CO2变为其他物质,以防止其向大气中排放;3、适应对策:在已发生全球变暖的情况下,采取相适应的对策以使其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