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再思考

作者:何丽野

浙江社会科学 1996年05期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是主要矛盾——在理论界,这几乎已经是常识了。然而,笔者认为,这个提法产生于改革开放尚未全面展开的70年代末,距今已有16年。在这16年中,社会现实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因此,关于什么是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似有重新思考的必要。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精神,特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请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一

  要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必须从分析社会的矛盾系统入手。人类社会是一个具有复杂层次和结构的系统,从而,人类社会的矛盾也构成一个具有复杂层次和结构的系统。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只讲社会基本矛盾,对除了社会基本矛盾以外的矛盾均不作归类和分析。笔者认为,按社会矛盾系统的层次分,人类社会的各种矛盾可以分为三种:表层矛盾、基本矛盾和根本矛盾,每种矛盾都有自己对应的运行层次和机制。

  表层矛盾。即直接呈现在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矛盾。如当前社会治安与犯罪的矛盾,控制物价与通货膨胀的矛盾,提高经济效益与高投入低产出的矛盾,战争期间侵略与反侵略的矛盾,等等。表层矛盾是政府和民众都能感觉到的矛盾,它有三个特点。一是现实性。较大的表层矛盾往往一时成为报纸等大众传媒的头条新闻,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二是较强的特殊性。表层矛盾往往由事物独特的内部联系所决定和引起,它一般只出现在特定的社会群体、社会形态和特定的民族,很少会有两个国家、两个社会面临同样的表层矛盾。例如同为民族问题,美国社会的种族矛盾与其他国家的民族矛盾就不一样;我国控制物价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现实矛盾,也不同于西方国家。三是其运行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例如,侵略者与被侵略者的矛盾只存在于侵略战争期间,控制物价和通货膨胀的矛盾只存在于通货膨胀期间。当然,在其他时间里这些矛盾也可能存在,但大多隐而不显,对社会影响不大,不构成社会表层矛盾。

  基本矛盾。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只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可以被认为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已经对社会基本矛盾作了详尽的分析,这里只把它与社会表层矛盾的关系作一分析。基本矛盾与表层矛盾的关系是这样的:1、 基本矛盾决定和引发表层矛盾。例如我国现在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存在诸多表层矛盾。这些矛盾都是由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引起的,是为基本矛盾所决定的。换句话说,社会基本矛盾是表现在社会表层矛盾之中的,社会表层矛盾包含社会基本矛盾,反映社会基本矛盾。2、因此, 社会基本矛盾不直接呈现为社会表层矛盾,可以说基本矛盾是内容,表层矛盾是形式。3、社会基本矛盾的时效性远较社会表层矛盾为弱,而普遍性却较表层矛盾为强。特定表层矛盾往往只存在于特定的时期,特定的社会,但社会基本矛盾却贯穿社会各个形态。不同的国家,只要处于同一社会形态,其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大体相同,其表层矛盾却往往大相径庭。

  根本矛盾。传统哲学教科书没有这种提法。根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得以产生的矛盾,它并且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人与自然,需要与生产这两对矛盾,就可以视为人类社会的根本矛盾。根本矛盾与基本矛盾的关系是:

  1、根本矛盾决定了基本矛盾。在社会基本矛盾背后, 还有根本矛盾的运动在推动,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但生产力并非本身会自动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以需要和生产之间的矛盾存在为前提的。“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1〕需要决定生产,需要推动生产, 生产与消费又反过来产生新的需要。人类社会之所以产生,主要的就在于人不能以自然界现成的产物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而必须用生产劳动来改造大自然。因此,需要和生产、人与自然的矛盾构成社会的根本矛盾。2、 根本矛盾比基本矛盾的运行时效性更弱。如果说基本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各个形态,那么根本矛盾则是产生基本矛盾的矛盾。人类应是先有需要和生产的矛盾,然后才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即原始人应该先觉得个人单位生产不足以满足自己的需要,然后才寻求与他人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此外,贯穿人类社会的时间也应是根本矛盾更长。例如可以设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应当在作为上层建筑核心的国家产生之后才存在;将来在无阶级、国家消亡的社会里,也可能不存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需要和生产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却是只要人类存在一天,它们便存在一天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社会表层矛盾、基本矛盾与根本矛盾,三者之间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矛盾越是抽象,其涵盖面越是广:表层矛盾只涵盖一个现实层面,而人与自然这种矛盾,几乎覆盖了人类活动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哲学活动本身亦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产物。

  二

  怎样确定一个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呢?

  笔者认为,首先,社会主要矛盾一般应当是社会表层矛盾,而不是基本矛盾,更不是根本矛盾。我们之所以要确定社会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主要是为了实践,为了确定工作重心,为了抓住众多矛盾的“牛鼻子”。毛泽东说,主要矛盾是现实中“抓住它,其他矛盾就迎刃而解”的矛盾。主要矛盾的解决是否意味着其他矛盾的解决,姑且不论,但主要矛盾的解决必然会对其他矛盾的解决产生重大影响,这是毫无疑义的。正因为如此,一个国家的领导层总是把主要精力倾注到主要矛盾的解决上。因此,主要矛盾只能是现实的表层矛盾而不是抽象的矛盾。抽象矛盾往往具有较广的涵盖面,包含众多的表层现实矛盾。把抽象矛盾定为社会主要矛盾,在理论上容易造成混乱,在实际中导致无所适从。例如现在有的文章把人与自然的矛盾说成是人类将要面临的主要矛盾。但人与自然的矛盾几乎涵盖人类活动的一切方面,而这些文章所指的实际上是保护环境与发展生产的矛盾。毛泽东在概括社会主要矛盾时,他所指的主要矛盾均为社会表层矛盾,如抗日战争期间的主要矛盾是中日两国的矛盾(侵略与反侵略),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与国民党政权之间的矛盾,等等。

  其次,确定一个社会时期的主要矛盾,必须从该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关系的分析入手。一般说来,社会表层矛盾都体现社会基本矛盾,但在程度上仍有深浅之分。确定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必须选择那些最深刻、最集中地反映了社会基本矛盾变化的表层矛盾。例如在旧中国,妇女压迫与解放要求之间的矛盾亦体现了社会基本矛盾,但它不能作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一直把人民群众与国际国内反动派(国民党政权,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作为旧中国的主要矛盾,就是因为后者比前者更深刻、更集中地反映着社会基本矛盾。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必须与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紧密相关,这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特别重要。因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当然,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不一定就是社会主要矛盾,这需要加以理论分析。但是,社会主要矛盾必定与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紧密相关,它是确定社会主要矛盾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四、社会主要矛盾必须能最鲜明地反映社会发展阶段某一时期的特点。社会主要矛盾往往是一个历史时期区别于其他历史时期的主要标志。例如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文革”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与林彪、“四人帮”的矛盾,即“文革”与反“文革”的矛盾(胡乔木语),都鲜明地反映出该时期的主要特点。主要矛盾是社会关注的中心,是全党工作的重心,也是决策领导层注意力集中的方向。

  三

  需要与生产之间的矛盾能否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呢?笔者认为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能的。它是人类社会的根本矛盾,在现实中一般不直接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很少谈论。这是因为:

  1、人的需要是社会生产出来的需要。 它虽然以人的自然生理需要为基础,却又超越这种需要,它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是“随着一定的文化水平而发生变化的自然需要。”〔2〕离开了一定的社会环境、 生产关系和文化来谈论人的需要,只能是抽象的,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需要。

  2、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之间存在矛盾关系。一般说来, 个体需要是社会需要的基础,社会需要则是个体需要的总和与表现。但事实上,在现实社会中,个体的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总是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这种矛盾有时能达到很尖锐的程度。因为在阶级社会里,社会需要总是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阶级的需要,而被压迫阶级的需要往往不能以社会需要的形式出现,只能以个人需要的形式存在。正如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需要时指出的那样,资本主义社会只需要工人做奴隶,而工人的需要则是成为自己的主人。〔3〕

  3、需要与生产的矛盾主要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解决。在资本主义社会,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主要依靠无产阶级和其他人民群众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来解决。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的斗争,资产阶级不会自动地把利润分给他人。

  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物质文化需要与社会生产的矛盾通过什么解决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认为既然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中已经不存在对抗性质,那么只须增加生产便能解决这个矛盾。前苏联、东欧以及五十年代的我国便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使用计划经济的手段,以高积累高投入,人为地扩大再生产。结果生产总量虽然增加不少(例如前苏联国民生产总值一度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物质文化需要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却未见缓和,反而更尖锐了,最后弄得不可收拾。所以邓小平同志说:“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4〕这是付出多大代价才得到的宝贵认识!

  从实际情况看,需要与生产之间的矛盾一般不直接表现为社会表层矛盾。例如,旧中国社会生产很落后,与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很尖锐,但它却通过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运动表现为人民大众与“三座大山”之间的矛盾。我国“文化大革命”期间,需要与生产之间的矛盾亦很尖锐,但也通过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文革”与反“文革”,即人民群众与林彪、“四人帮”之间的矛盾。只有在很特殊的情况下,需要与生产之间的矛盾才成为社会的表层矛盾,关于这一点,待下文讨论。

  四

  需要与生产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根本矛盾,它贯穿人类历史的全过程。但是在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它又根据社会形态和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以把人的需要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定义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是因为:1、旧中国长期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 我们从旧政权手里接过来的是一个烂摊子。2、由于“左”的思潮和路线, 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未得到有效的发展。3、同一个时期, 资本主义国家与周边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快、水平高。在横向比较之下,人民提高生产水平的需求更为迫切。4、由于我国经济建设后起, 面对的是已经被分割完毕的世界市场,已经相当尖锐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再加上自身庞大的人口,有限的资源,国际敌对势力的破坏,所有这一切,决定了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任务的艰巨性。我们既不可能象资本主义国家那样靠剥削殖民地的人民致富,也不可能象前期工业化国家那样采取粗放型,不顾环境的快速增长方式。我们也不可能发展西方国家那种高消费的生活方式。由于以上原因,使得人民需要与社会生产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较为尖锐,它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在这一根本矛盾影响之下,我国现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有它自身的特点。1、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从中央到地方, 从领导干部到一般群众,“发展是硬道理”深入人心。但另一方面,稍不注意,“大干快上”的思想就会冒头,容易出现急于求成,经济过热,消费需求与消费基金双膨胀,容易出现需求拉动型或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2、人民群众要求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变革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呼声很高。但另一方面,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体制、思想和习惯势力还存在,仍有很强的生存力,经济体制改革和生产力发展每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搞不好就容易尖锐化,本质上是非对抗性的矛盾也可能以对抗的形式出现。所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再指出,在目前十分重要的是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的关系。“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5〕这 正是对目前我国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作了科学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这是全党的共识。既然是根本任务,它要解决的必然是根本矛盾;也就是说,以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个根本矛盾。关于根本任务的认识应来源于对根本矛盾的认识,这样在理论上才是严密的。

  五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虽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矛盾,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根本矛盾也可能越过基本矛盾而直接呈现为主要矛盾。例如在大战刚刚结束,一片废墟,人们生活必需品极为匮乏,生存面临威胁时,需要与生产的矛盾会变得十分尖锐,以至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这时候,只有尽快地恢复生产,提供人民生活必需品,才能稳定人心,恢复社会秩序,重建家园。我国70年代“文革”刚结束时,情况与此类似。因此,当时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作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完全正确的。

  当时的形势是,经过十年动乱,工业和农业元气大伤,经济失调,国民经济临近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困难,生活必需品严重不足,基本上是凭票限量供应。林彪、“四人帮”虽然在政治上被粉碎了,但是“左”的思想还极其严重,“两个凡是”还禁锢着相当一部分人的头脑,他们仍然认为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同时社会上又出现全盘否定毛泽东同志,进而否定共产党领导的错误思潮。正如党的十四大报告回顾十四年历程时所说,“文革”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组织和经济上的混乱“还极其严重”,“那时要摆脱困境,打开局面,是多么不容易。”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初明确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6 〕后来经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概括为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个提法振聋发聩,当时的政治意义是十分巨大的。它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一样,对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特别是对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制定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政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形势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是对十四年改革开放的总结性讲话,其中开头一段话更是提纲挈领。这段话引者众多,却未必都能领会其中深意。邓小平同志这样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制度,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讲全了。”〔7〕

  我认为,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要发展生产力,首先要解放生产力。换言之,解放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过去没有讲这个,总以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存在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制度,因此只讲发展生产力,这是不全面的,应该把两者讲全了,而且首先讲解放生产力,也就是首先讲改革。

  在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基础上,结合理论与实际情况的分析,我认为,把需要与生产的矛盾作为社会主要矛盾是特殊情况;正如邓小平同志1979年所说,是指“目前时期”。经过十七年的改革,我国人民物质文化需要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退回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矛盾的位置上,不再是社会主要矛盾。那么我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我认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建立的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下面试陈述提出这一观点的理由。

  1、从现实情况看。由于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我们已经大大缩小了人民物质文化需要与社会生产之间的差距。国民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正在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当然,人民物质文化需要与社会生产的矛盾还存在,在某些方面、某些地区还相当尖锐。但与70年代末相比,应该说这个矛盾的尖锐程度已经大为缓解;与其他社会矛盾相比,它已经不再是中国社会现实矛盾中最突出的了。由于需要与生产的矛盾属于抽象的根本矛盾,一般情况下不直接表现为社会主要矛盾,因此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如果说,经过十七年的改革与发展之后,我们仍未缓解人民需要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依然跟十多年以前一样尖锐,那就等于说十七年的改革开放成效不大。显然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但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原先隐而不显的经济和政治体制中深层的缺陷、矛盾和弊病开始暴露出来。社会各种利益摩擦、观念冲突加剧,它表现为通货膨胀与稳定物价的矛盾,薄弱的农业与需求的矛盾,国有企业改革的矛盾,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治安的矛盾,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矛盾等等。从体制角度看,又可以分为经济体制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金融诸多体制之间的矛盾……如果说,改革开放从来没有取得象今天这样大的成就,那么也可以说,改革开放从来没有象今天面临这么多的矛盾。

  在这么多的社会表层矛盾中,哪一种是主要矛盾呢?我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或如有的学者概括的那样,是国家垄断制即过份依赖国家集中权力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8〕在众多的表层矛盾内部,均能看到旧政治体制的作用,而且往往是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在已成为改革焦点的国有企业改革中,最重要然而也是最难的,是政府职能的转换。再如,为广大群众所痛恨的腐败现象所以屡禁不止,其原因也在政治体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这一对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和影响着其他社会表层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解决这一对矛盾,即建立起高度民主化法制化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是解决其他社会表层矛盾的关键。

  2、从理论上看。前面说过, 一个时期的主要矛盾应当最鲜明地反映该时期的特点。“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9 〕改革是新时期发展的动力。如果说,过去十多年我们主要集中精力于经济体制改革,那么,随着新经济体制与原有政治体制的矛盾日益尖锐,我们应日益集中注意力于政治体制改革。这也许是比经济体制改革更为艰难的改革。并且,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经济体制改革能否成功,最终取决于政治体制改革。新经济体制与旧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比现在任何其他表层矛盾都更深刻、更集中地反映着我国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3、从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看。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收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等纯经济问题已经不再是群众关心的第一位的问题。例如,在实行双休日之前进行的一项社会调查中,当要求被调查者在“增加一些收入”和“增加闲暇时间”中作出选择时,半数以上被调查者选择了后者。这也是作出双休日决策的一项民意根据。另一方面,反腐败、社会治安等问题已经上升为群众关切的最主要问题。杭州市的一项社会调查中,60%的被调查者将“社会治安”列为首要问题。国家体改委等单位进行的社会调查中,反腐败、社会治安已经连续几年成为群众关心的首要问题。这些都是与政治体制改革紧密相关的。可见,即从人民群众的关注程度看,新经济体制与旧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也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

  有人可能担心,把正在建立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旧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作为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会与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一个中心”相矛盾。笔者认为不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提法应该来源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而这个根本任务又应该来源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矛盾的分析。这在上文已有阐述。在一个大的历史阶段中,根本矛盾和根本任务是不会变化的。如果变化了那就意味着社会发展已经越过了这个历史阶段。在一个根本矛盾没有变化的历史阶段中,它的社会表层矛盾却时时在变化。一定的社会表层矛盾变化,决定了一个大的历史阶段中较小的社会时期的划分。作为执政党和领导阶层,既要坚定地看准大的历史阶段的根本矛盾和根本任务,不被一时的表层矛盾运动所迷惑,又要在坚持根本任务的前提下,把各个社会发展时期的社会表层矛盾解决好,根据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时调整的方针政策。因此,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旧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作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但不会影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恰恰相反,只有解决了这一主要矛盾,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建设。只有把每个社会发展时期主要的社会表层矛盾解决好,才能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发展生产力,顺利地实现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的过渡。相反地,不看形势变化,僵硬地一味抱住一个一成不变的观点,以不变应万变,这不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而是形而上学的态度。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9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7卷,第5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第29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2页。

  〔5 〕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6〕《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82页,着重号为引者所加。

  〔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

  〔8〕王东:《现代化求索的不惑之道》,北京大学学报1994 年第5期。

  〔9〕见《十四大报告》。

作者介绍:何丽野 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作者:何丽野

浙江社会科学 1996年05期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是主要矛盾——在理论界,这几乎已经是常识了。然而,笔者认为,这个提法产生于改革开放尚未全面展开的70年代末,距今已有16年。在这16年中,社会现实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因此,关于什么是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似有重新思考的必要。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精神,特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请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一

  要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必须从分析社会的矛盾系统入手。人类社会是一个具有复杂层次和结构的系统,从而,人类社会的矛盾也构成一个具有复杂层次和结构的系统。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只讲社会基本矛盾,对除了社会基本矛盾以外的矛盾均不作归类和分析。笔者认为,按社会矛盾系统的层次分,人类社会的各种矛盾可以分为三种:表层矛盾、基本矛盾和根本矛盾,每种矛盾都有自己对应的运行层次和机制。

  表层矛盾。即直接呈现在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矛盾。如当前社会治安与犯罪的矛盾,控制物价与通货膨胀的矛盾,提高经济效益与高投入低产出的矛盾,战争期间侵略与反侵略的矛盾,等等。表层矛盾是政府和民众都能感觉到的矛盾,它有三个特点。一是现实性。较大的表层矛盾往往一时成为报纸等大众传媒的头条新闻,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二是较强的特殊性。表层矛盾往往由事物独特的内部联系所决定和引起,它一般只出现在特定的社会群体、社会形态和特定的民族,很少会有两个国家、两个社会面临同样的表层矛盾。例如同为民族问题,美国社会的种族矛盾与其他国家的民族矛盾就不一样;我国控制物价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现实矛盾,也不同于西方国家。三是其运行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例如,侵略者与被侵略者的矛盾只存在于侵略战争期间,控制物价和通货膨胀的矛盾只存在于通货膨胀期间。当然,在其他时间里这些矛盾也可能存在,但大多隐而不显,对社会影响不大,不构成社会表层矛盾。

  基本矛盾。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只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可以被认为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已经对社会基本矛盾作了详尽的分析,这里只把它与社会表层矛盾的关系作一分析。基本矛盾与表层矛盾的关系是这样的:1、 基本矛盾决定和引发表层矛盾。例如我国现在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存在诸多表层矛盾。这些矛盾都是由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引起的,是为基本矛盾所决定的。换句话说,社会基本矛盾是表现在社会表层矛盾之中的,社会表层矛盾包含社会基本矛盾,反映社会基本矛盾。2、因此, 社会基本矛盾不直接呈现为社会表层矛盾,可以说基本矛盾是内容,表层矛盾是形式。3、社会基本矛盾的时效性远较社会表层矛盾为弱,而普遍性却较表层矛盾为强。特定表层矛盾往往只存在于特定的时期,特定的社会,但社会基本矛盾却贯穿社会各个形态。不同的国家,只要处于同一社会形态,其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大体相同,其表层矛盾却往往大相径庭。

  根本矛盾。传统哲学教科书没有这种提法。根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得以产生的矛盾,它并且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人与自然,需要与生产这两对矛盾,就可以视为人类社会的根本矛盾。根本矛盾与基本矛盾的关系是:

  1、根本矛盾决定了基本矛盾。在社会基本矛盾背后, 还有根本矛盾的运动在推动,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但生产力并非本身会自动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以需要和生产之间的矛盾存在为前提的。“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1〕需要决定生产,需要推动生产, 生产与消费又反过来产生新的需要。人类社会之所以产生,主要的就在于人不能以自然界现成的产物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而必须用生产劳动来改造大自然。因此,需要和生产、人与自然的矛盾构成社会的根本矛盾。2、 根本矛盾比基本矛盾的运行时效性更弱。如果说基本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各个形态,那么根本矛盾则是产生基本矛盾的矛盾。人类应是先有需要和生产的矛盾,然后才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即原始人应该先觉得个人单位生产不足以满足自己的需要,然后才寻求与他人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此外,贯穿人类社会的时间也应是根本矛盾更长。例如可以设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应当在作为上层建筑核心的国家产生之后才存在;将来在无阶级、国家消亡的社会里,也可能不存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需要和生产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却是只要人类存在一天,它们便存在一天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社会表层矛盾、基本矛盾与根本矛盾,三者之间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矛盾越是抽象,其涵盖面越是广:表层矛盾只涵盖一个现实层面,而人与自然这种矛盾,几乎覆盖了人类活动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哲学活动本身亦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产物。

  二

  怎样确定一个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呢?

  笔者认为,首先,社会主要矛盾一般应当是社会表层矛盾,而不是基本矛盾,更不是根本矛盾。我们之所以要确定社会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主要是为了实践,为了确定工作重心,为了抓住众多矛盾的“牛鼻子”。毛泽东说,主要矛盾是现实中“抓住它,其他矛盾就迎刃而解”的矛盾。主要矛盾的解决是否意味着其他矛盾的解决,姑且不论,但主要矛盾的解决必然会对其他矛盾的解决产生重大影响,这是毫无疑义的。正因为如此,一个国家的领导层总是把主要精力倾注到主要矛盾的解决上。因此,主要矛盾只能是现实的表层矛盾而不是抽象的矛盾。抽象矛盾往往具有较广的涵盖面,包含众多的表层现实矛盾。把抽象矛盾定为社会主要矛盾,在理论上容易造成混乱,在实际中导致无所适从。例如现在有的文章把人与自然的矛盾说成是人类将要面临的主要矛盾。但人与自然的矛盾几乎涵盖人类活动的一切方面,而这些文章所指的实际上是保护环境与发展生产的矛盾。毛泽东在概括社会主要矛盾时,他所指的主要矛盾均为社会表层矛盾,如抗日战争期间的主要矛盾是中日两国的矛盾(侵略与反侵略),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与国民党政权之间的矛盾,等等。

  其次,确定一个社会时期的主要矛盾,必须从该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关系的分析入手。一般说来,社会表层矛盾都体现社会基本矛盾,但在程度上仍有深浅之分。确定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必须选择那些最深刻、最集中地反映了社会基本矛盾变化的表层矛盾。例如在旧中国,妇女压迫与解放要求之间的矛盾亦体现了社会基本矛盾,但它不能作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一直把人民群众与国际国内反动派(国民党政权,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作为旧中国的主要矛盾,就是因为后者比前者更深刻、更集中地反映着社会基本矛盾。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必须与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紧密相关,这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特别重要。因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当然,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不一定就是社会主要矛盾,这需要加以理论分析。但是,社会主要矛盾必定与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紧密相关,它是确定社会主要矛盾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四、社会主要矛盾必须能最鲜明地反映社会发展阶段某一时期的特点。社会主要矛盾往往是一个历史时期区别于其他历史时期的主要标志。例如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文革”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与林彪、“四人帮”的矛盾,即“文革”与反“文革”的矛盾(胡乔木语),都鲜明地反映出该时期的主要特点。主要矛盾是社会关注的中心,是全党工作的重心,也是决策领导层注意力集中的方向。

  三

  需要与生产之间的矛盾能否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呢?笔者认为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能的。它是人类社会的根本矛盾,在现实中一般不直接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很少谈论。这是因为:

  1、人的需要是社会生产出来的需要。 它虽然以人的自然生理需要为基础,却又超越这种需要,它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是“随着一定的文化水平而发生变化的自然需要。”〔2〕离开了一定的社会环境、 生产关系和文化来谈论人的需要,只能是抽象的,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需要。

  2、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之间存在矛盾关系。一般说来, 个体需要是社会需要的基础,社会需要则是个体需要的总和与表现。但事实上,在现实社会中,个体的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总是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这种矛盾有时能达到很尖锐的程度。因为在阶级社会里,社会需要总是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阶级的需要,而被压迫阶级的需要往往不能以社会需要的形式出现,只能以个人需要的形式存在。正如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需要时指出的那样,资本主义社会只需要工人做奴隶,而工人的需要则是成为自己的主人。〔3〕

  3、需要与生产的矛盾主要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解决。在资本主义社会,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主要依靠无产阶级和其他人民群众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来解决。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的斗争,资产阶级不会自动地把利润分给他人。

  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物质文化需要与社会生产的矛盾通过什么解决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认为既然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中已经不存在对抗性质,那么只须增加生产便能解决这个矛盾。前苏联、东欧以及五十年代的我国便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使用计划经济的手段,以高积累高投入,人为地扩大再生产。结果生产总量虽然增加不少(例如前苏联国民生产总值一度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物质文化需要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却未见缓和,反而更尖锐了,最后弄得不可收拾。所以邓小平同志说:“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4〕这是付出多大代价才得到的宝贵认识!

  从实际情况看,需要与生产之间的矛盾一般不直接表现为社会表层矛盾。例如,旧中国社会生产很落后,与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很尖锐,但它却通过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运动表现为人民大众与“三座大山”之间的矛盾。我国“文化大革命”期间,需要与生产之间的矛盾亦很尖锐,但也通过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文革”与反“文革”,即人民群众与林彪、“四人帮”之间的矛盾。只有在很特殊的情况下,需要与生产之间的矛盾才成为社会的表层矛盾,关于这一点,待下文讨论。

  四

  需要与生产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根本矛盾,它贯穿人类历史的全过程。但是在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它又根据社会形态和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以把人的需要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定义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是因为:1、旧中国长期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 我们从旧政权手里接过来的是一个烂摊子。2、由于“左”的思潮和路线, 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未得到有效的发展。3、同一个时期, 资本主义国家与周边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快、水平高。在横向比较之下,人民提高生产水平的需求更为迫切。4、由于我国经济建设后起, 面对的是已经被分割完毕的世界市场,已经相当尖锐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再加上自身庞大的人口,有限的资源,国际敌对势力的破坏,所有这一切,决定了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任务的艰巨性。我们既不可能象资本主义国家那样靠剥削殖民地的人民致富,也不可能象前期工业化国家那样采取粗放型,不顾环境的快速增长方式。我们也不可能发展西方国家那种高消费的生活方式。由于以上原因,使得人民需要与社会生产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较为尖锐,它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在这一根本矛盾影响之下,我国现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有它自身的特点。1、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从中央到地方, 从领导干部到一般群众,“发展是硬道理”深入人心。但另一方面,稍不注意,“大干快上”的思想就会冒头,容易出现急于求成,经济过热,消费需求与消费基金双膨胀,容易出现需求拉动型或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2、人民群众要求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变革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呼声很高。但另一方面,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体制、思想和习惯势力还存在,仍有很强的生存力,经济体制改革和生产力发展每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搞不好就容易尖锐化,本质上是非对抗性的矛盾也可能以对抗的形式出现。所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再指出,在目前十分重要的是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的关系。“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5〕这 正是对目前我国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作了科学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这是全党的共识。既然是根本任务,它要解决的必然是根本矛盾;也就是说,以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个根本矛盾。关于根本任务的认识应来源于对根本矛盾的认识,这样在理论上才是严密的。

  五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虽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矛盾,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根本矛盾也可能越过基本矛盾而直接呈现为主要矛盾。例如在大战刚刚结束,一片废墟,人们生活必需品极为匮乏,生存面临威胁时,需要与生产的矛盾会变得十分尖锐,以至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这时候,只有尽快地恢复生产,提供人民生活必需品,才能稳定人心,恢复社会秩序,重建家园。我国70年代“文革”刚结束时,情况与此类似。因此,当时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作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完全正确的。

  当时的形势是,经过十年动乱,工业和农业元气大伤,经济失调,国民经济临近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困难,生活必需品严重不足,基本上是凭票限量供应。林彪、“四人帮”虽然在政治上被粉碎了,但是“左”的思想还极其严重,“两个凡是”还禁锢着相当一部分人的头脑,他们仍然认为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同时社会上又出现全盘否定毛泽东同志,进而否定共产党领导的错误思潮。正如党的十四大报告回顾十四年历程时所说,“文革”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组织和经济上的混乱“还极其严重”,“那时要摆脱困境,打开局面,是多么不容易。”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初明确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6 〕后来经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概括为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个提法振聋发聩,当时的政治意义是十分巨大的。它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一样,对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特别是对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制定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政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形势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是对十四年改革开放的总结性讲话,其中开头一段话更是提纲挈领。这段话引者众多,却未必都能领会其中深意。邓小平同志这样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制度,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讲全了。”〔7〕

  我认为,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要发展生产力,首先要解放生产力。换言之,解放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过去没有讲这个,总以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存在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制度,因此只讲发展生产力,这是不全面的,应该把两者讲全了,而且首先讲解放生产力,也就是首先讲改革。

  在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基础上,结合理论与实际情况的分析,我认为,把需要与生产的矛盾作为社会主要矛盾是特殊情况;正如邓小平同志1979年所说,是指“目前时期”。经过十七年的改革,我国人民物质文化需要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退回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矛盾的位置上,不再是社会主要矛盾。那么我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我认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建立的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下面试陈述提出这一观点的理由。

  1、从现实情况看。由于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我们已经大大缩小了人民物质文化需要与社会生产之间的差距。国民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正在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当然,人民物质文化需要与社会生产的矛盾还存在,在某些方面、某些地区还相当尖锐。但与70年代末相比,应该说这个矛盾的尖锐程度已经大为缓解;与其他社会矛盾相比,它已经不再是中国社会现实矛盾中最突出的了。由于需要与生产的矛盾属于抽象的根本矛盾,一般情况下不直接表现为社会主要矛盾,因此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如果说,经过十七年的改革与发展之后,我们仍未缓解人民需要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依然跟十多年以前一样尖锐,那就等于说十七年的改革开放成效不大。显然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但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原先隐而不显的经济和政治体制中深层的缺陷、矛盾和弊病开始暴露出来。社会各种利益摩擦、观念冲突加剧,它表现为通货膨胀与稳定物价的矛盾,薄弱的农业与需求的矛盾,国有企业改革的矛盾,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治安的矛盾,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矛盾等等。从体制角度看,又可以分为经济体制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金融诸多体制之间的矛盾……如果说,改革开放从来没有取得象今天这样大的成就,那么也可以说,改革开放从来没有象今天面临这么多的矛盾。

  在这么多的社会表层矛盾中,哪一种是主要矛盾呢?我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或如有的学者概括的那样,是国家垄断制即过份依赖国家集中权力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8〕在众多的表层矛盾内部,均能看到旧政治体制的作用,而且往往是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在已成为改革焦点的国有企业改革中,最重要然而也是最难的,是政府职能的转换。再如,为广大群众所痛恨的腐败现象所以屡禁不止,其原因也在政治体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这一对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和影响着其他社会表层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解决这一对矛盾,即建立起高度民主化法制化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是解决其他社会表层矛盾的关键。

  2、从理论上看。前面说过, 一个时期的主要矛盾应当最鲜明地反映该时期的特点。“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9 〕改革是新时期发展的动力。如果说,过去十多年我们主要集中精力于经济体制改革,那么,随着新经济体制与原有政治体制的矛盾日益尖锐,我们应日益集中注意力于政治体制改革。这也许是比经济体制改革更为艰难的改革。并且,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经济体制改革能否成功,最终取决于政治体制改革。新经济体制与旧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比现在任何其他表层矛盾都更深刻、更集中地反映着我国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3、从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看。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收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等纯经济问题已经不再是群众关心的第一位的问题。例如,在实行双休日之前进行的一项社会调查中,当要求被调查者在“增加一些收入”和“增加闲暇时间”中作出选择时,半数以上被调查者选择了后者。这也是作出双休日决策的一项民意根据。另一方面,反腐败、社会治安等问题已经上升为群众关切的最主要问题。杭州市的一项社会调查中,60%的被调查者将“社会治安”列为首要问题。国家体改委等单位进行的社会调查中,反腐败、社会治安已经连续几年成为群众关心的首要问题。这些都是与政治体制改革紧密相关的。可见,即从人民群众的关注程度看,新经济体制与旧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也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

  有人可能担心,把正在建立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旧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作为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会与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一个中心”相矛盾。笔者认为不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提法应该来源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而这个根本任务又应该来源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矛盾的分析。这在上文已有阐述。在一个大的历史阶段中,根本矛盾和根本任务是不会变化的。如果变化了那就意味着社会发展已经越过了这个历史阶段。在一个根本矛盾没有变化的历史阶段中,它的社会表层矛盾却时时在变化。一定的社会表层矛盾变化,决定了一个大的历史阶段中较小的社会时期的划分。作为执政党和领导阶层,既要坚定地看准大的历史阶段的根本矛盾和根本任务,不被一时的表层矛盾运动所迷惑,又要在坚持根本任务的前提下,把各个社会发展时期的社会表层矛盾解决好,根据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时调整的方针政策。因此,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旧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作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但不会影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恰恰相反,只有解决了这一主要矛盾,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建设。只有把每个社会发展时期主要的社会表层矛盾解决好,才能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发展生产力,顺利地实现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的过渡。相反地,不看形势变化,僵硬地一味抱住一个一成不变的观点,以不变应万变,这不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而是形而上学的态度。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9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7卷,第5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第29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2页。

  〔5 〕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6〕《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82页,着重号为引者所加。

  〔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

  〔8〕王东:《现代化求索的不惑之道》,北京大学学报1994 年第5期。

  〔9〕见《十四大报告》。

作者介绍:何丽野 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相关文章

  •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 选题方向:"政府经济学研究".政府经济学.组织行为学 1. 论管理者的性格培养与管理效能 2. 论管理情景对管理方式和效果的制约性 3. 有限政府的经济管理效能分析 4. 政府行政成本 ...查看


  • 当前执业药师的执业现状及发展思考
  • 当前执业药师的执业现状 与发展思考 2 0 0 8 年 湖 北 省 执 业 药 师 继 续 教 育 华中科技大学药学院 曹燕 2008-11-6 Contents 1 2 3 4 执业药师的名称辨析 我国执业药师的规模与布局现状 当前执业药 ...查看


  • 关于"单独二胎"政策实施问题的几点思考
  • 总第551期第24期 管理观察 Management Observer 2014年8月下旬出版 关于"单独二胎"政策实施问题的几点思考 田茂勋,吴贵洪 (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摘要:我国当前人 ...查看


  • 工商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选题范围
  • 工商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为了增强论文的现实性和说服力,也培养同学们在调查实践中进行研究和论文写作的习惯和能力,建议同学们要把毕业论文写作和前端的社会实践统一考虑,保持连贯性. 第一部分 题目指南 以下选题仅做指南使用,学员完全 ...查看


  • 行政管理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 "德法同构"在现代中国行政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顾客关系管理"理念与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方法论 ...查看


  • 行政管理本科论文选题参考
  • 行政管理学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一 1.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理念与方法探索 2.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高绩效的服务型政府 3.西方发达国家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述评及其启示 4.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5.行政成本分析及其有效 ...查看


  • 关于中国和平与战争的战略思考
  • 关于中国和平与战争的战略思考 66分 ∙ 1. 以下对于我国的国家安全环境理解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3分) o o o o 得分:3分 A. 国家安全环境是国家战略决策与谋划的基础和背景 B. 国内安全环境是我国要面临的最严峻的最紧迫的 ...查看


  • 关于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模式的思考
  • 关于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模式的思考 王 丹 (辽宁行政学院110161) [摘要]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创新是随着当前我国公共事业的实际发展,所建立的一种模式.本文从我国目前公共事业管理的实际出发,概述了现行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 ...查看


  • 中国现代化论文
  • 对中国现代化的一点思考 摘要: 本文主要针对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及意义.中国现代化的阶段划分进行了描述及理论介绍,同时就笔者自己掌握的文献资料从探讨我国现代化存在的问题的角度,对我国现代化存在的不足与现状提出了一些观点与看法,同时 ...查看


  • 17版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大全+
  •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大全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怎么选题?行政法管理专业以各级党政机关.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事务为研究对象,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行政管理专门人才.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大全. 1.公共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