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卷 第2期 1999年3月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ofPLAForeignLanguagesUniversityVol.22 No.2 Mar.1999
志贺直哉与心境小说
李先瑞
摘 要 志贺直哉是日本白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分析,关键词 志贺直哉;私小说;;中图分类号 I3131074 A 1002-722X(1999)02-0091-04
,他之,美、语言简练,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的小说善于捕捉人物的内心活动。志贺直哉的小说深受广大日本读者的欢迎,至今他的许多作品仍被选入日本国语教科书,成为广大中小学生学习的“范文”。作为白桦派的三位主要作家之一,志贺是如何通过心境小说表现该流派特点的呢?这就是本文拟探讨的问题。
一、从私小说到心境小说
说起私小说,它起源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关于如何给它定义的问题,日本大正时期(1912~1926)曾任《新潮》杂志主编的田中武罗夫在《本格小说与心境小说》中做了如下的阐述:“私小说即作者直接出现在作品中的小说。作者在作品中直接叙述。它不着力于作品的内容,而强调是谁写的。它不着力于描写人物、社会与生活,而一味地想要述说作者的心境。这样的小说即私小说。一言以蔽之,私小说即作者把自己最直截了当地
①
暴露出来的小说。”
私小说虽产生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时代,但自然主义决非私小说的“代名词”。诚然,日本第一批私小说作家大都属于自然主义文学流派,但后来产生的有些私小说作品及理论与自然主义并不相同,因此私小说不等于自然主义。根据私小说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日本文学评论家们一般把私小说从广义上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破灭型的现世放弃者的文学(破灭型私小说);二、调和型的现世把握者的文学(调和型私小说)。破灭型私小说亦即狭义的“私小说”,其代表人物主要为自然主义作家和奇迹派作家,比如田山花袋、岛崎藤村、广津和郎、葛西善臧等。他们的作品有以下共同特点:1、私生活的如实“告白”;2、收缩的视野,由社会收缩到个人家庭;3、柔和的笔调及感伤的抒情。调和型私小说亦称“心境小说”,它偏重叙述作家思想及喜怒哀乐等心情,作品中充满着对人生和未来的乐观态度,形式接近随笔,代表人物主要有志贺直哉、泷井孝作等。从表达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人生态度来看,心境小说明显要优于自然主义私小说。佐藤春夫曾在《心境小说与本格小说》中写道:
②
“读心境小说就像读散文诗一样有趣。”
为何说私小说起源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呢?那是因为该流派的代表作家田山花袋在其有名的作品《棉被》中以尊重内心真实的创作态度,坦露了自己垂涎于女门生的精神经历。作品中描写的那个中年作家即田山花袋本人。该作品被认为是日本私小说的篙矢。自此以后,私小说就像雨后春笋一般在日本蓬勃发展起来。比如先为浪漫主义诗人、后为自然主义作家的岛崎藤村创作了私小说《新生》,唯美派作家谷崎润一郎的《异端者的悲都与他们经历的现实生活相接近或重叠,因此也可列入私小说系列。自从1907年第一部私小说《棉被》问世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段期间内几乎所有的日本作家都写过私小说。文学评论家寺田透认为,不写私小说的作家只有幸田露伴、泉镜花和夏目漱石三人。虽然此种断言未免有些夸张,但足以反映私小说在战前的日本是多么兴盛。
志贺直哉虽然占据心境小说的主流地位,但他并非从步入文坛时就开始写心境小说,而是有先写私小说,尔后才写心境小说的过程。因此,他的创作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日本神户大学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西垣勤在论及志贺的文学时以1914年至1917年的三年休笔期为中界,将他的创作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当然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比如同为知名文学评论家的本多秋五时期、眺望时期和回想时期。因为他们的依据各不相同,所以这两种划分方法各有其理。西垣勤是根据志贺的作品倾向来划分的,1914年以前,志贺的文学是与自然、社会及他人严格对立的文学,主要作品有《某天早晨》、《到网走去》、《大津顺吉》、《速夫的妹妹》、《剃刀》、《清兵卫与葫芦》等。这些作品从思想倾向看接近自然主义的私小说,其内容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苦闷与感情纠葛。
哀》、永井荷风的《冷笑》、佐藤春夫的《田园的忧郁》将志贺一生的创作分为以下四个时期:战斗时期、和解
・92・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
从三年后的1917年起,他的作品开始向与自然、社会和家庭协调融合的方向发展,其创作进入多产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在城崎》、《篝火》、《十《一个男人和他姐姐之死》以及历时20余载、于1937年完成的唯一长篇《暗夜行路》。志贺直哉在战后写的作品《牵牛花》等。比起西垣勤的划分方法,本多秋五的划分更为具体。但从志贺整个作品倾向来看,本多所谓的后三个时期作品中所表露的思想基本一致,因此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后期创作,两种划分方法并不矛盾。
二、白桦派特点在志贺心境小说中的体现
以1910,白桦派。,在文学思想方面,、有解决”的文学主张,是对当时文坛上以“无理想、无解决”为宗旨的自然主义文学的有力反击。他们认为,与其顺应自然主义式的纯客观的观照,倒不如重视生活本身。他们确信人的生命具有灵妙的神秘性,会产生无限的创造力,所以他们主张自我之尊重、个性之张扬。白桦派的全新思想犹如给沉寂的日本文坛吹来了一缕清风,令人心清气爽。
白桦派的代表作家为武者小路实笃、志贺直哉和有岛武郎,三人堪称为该流派的中坚。对于白桦派从来就有一个评语,叫做“和而不同”,这句话一语道破了该流派的特点。白桦派作为一个文学团体,其宗旨就是要弘扬个性,主张人的自我觉醒,其文学也可称为人道主义文学或理想主义文学。具体说来,白桦派的特点可用以下32个字来概括,即:弘扬个性,尊重自我;主张博爱,以上这些特点亦即他们“和”的部分。除此之外,皆出身于名门望族、均毕业于贵族学习院这点也是他们的共同之处,因此他们身上或浓或淡地带着一种贵公子的气尤其是三位中坚作家,他们各富个性。如武者小路实笃重观念,并以此超越现实永葆乐观主义。志贺直哉重现实,但现实难容其笔下人物,于是东方禅学成了其护身灵符。有岛武郎重情感,挣扎于灵肉冲突的漩涡,连自己也未能逃脱掉,终至自杀身亡。鉴于上述三位代表作家的不同点,也有人称他们为“白桦三派”。
志贺直哉作为“白桦三派”之一派,其文学自然离不开人道主义。这位以细腻的感受性而著称的作家,通过着力描绘事物之状态、记叙一时之感兴完成了人道主义在作品中的体现。下面以其代表性心境小说《在城崎》和《十一月三日下午的事》为例,来剖析志贺直哉人道主义的实质。
《在城崎》刊载于《白桦》杂志1917年5月号上,是地地道道的短篇,全文不足6000字,但反映的思想深度
非凡。它是志贺心境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佳作,是日本众多国语教科书必定选用的名篇之一。1913年,志贺直哉去观看了一场体育比赛,返家途中不幸被电车撞伤,四年以后他以自己在疗养期间的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实写了这篇回忆小说。该作品以第一人称写成,真实“,每天读书写字、散步,,寂寞异常。,,其它蜜蜂对,。看着静静地躺在,。,“我”在圆山川的岸边看到一群人在七嘴八舌地议论着什么,走近一看原来有只大老鼠被串在竹签上,正在水里拼命挣扎,两三个儿童和一个车夫还不断地向它扔石头取乐,引起阵阵笑声。“我”不忍心看下去,便悄然离去。后来在一天傍晚,“我”看到小河对岸的岩石上有只蝾螈,“我”本打算吓唬它就扔了石头,孰料石头正好打中了蝾螈,将其打死。“我”看到蝾螈临死时竖起尾巴,前爪紧紧抓住石头以免滑入水中的情形,觉得它非常可怜,心中更加寂寞。“我”甚至对于自己活着丝毫也不感到喜悦,“我”觉得生与死并非两个极端,实无多大差别。
关于《在城崎》一文,志贺直哉在其随想集《创作余谈》中说道:“这篇小说是事实的真实记录。老鼠、蜜蜂和蝾螈的死都是那几天亲眼看到的事,而且我认为自
③
己从中感悟到的东西都真诚且坦率地写了出来”。这个短
一月三日下午的事》、《住在沟沿》,中篇小说《和解》、住进东京医院治疗,之后又转入兵库县城崎温泉疗养,
也属其后期创作,主要有《灰色的月亮》、《山鸽子》、地再现了作者当时的心境。作品的梗概如下:主人公
篇不仅在志贺的作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就是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在认定大正时期文学的性格时也是不本质时,这篇作品更是人们议论的焦点。
心境小说的特点就是不管作品采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主人公必须是作者本人,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即是作者当时的心情再现,说得深奥一些就是作者观察对象时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再现。因此,《在城崎》中的“我”就是志贺本人,而主人公在外出散步时“所思所想无非是那些令人忧郁的往事,越想越感到孤独”,这种心情的表露无疑也是志贺本人的心声。他之所以会这样,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他的家庭出身有直接的联系,尤其是和父亲的长期不和更是导致他心情郁闷的直接诱因。志贺登上文坛时正值日本统治集团在日俄战争后露骨地推行反动政策、残酷镇压工人运动和进步力量之际,1910年,在《白桦》杂志创刊后不到一个月,反动政府捏造了暗杀天皇的所谓“大逆事件”,对进步力量大开杀戒。在这种条件下,志贺感到内心很压抑,惘然若失,产生了遁世思想。他虽然出身于新兴资产阶级家庭,从小就进入贵族学习院学习,但是这个家庭也使他从青少年时
同情弱小;反对战争,向往和平;言出行随,付诸实践。容忽视的。在探讨大正时期形成的私小说、心境小说的
质。但是,他们在创作方法、题材等方面却各具特色。是作者的喜怒哀乐。新思潮派作家久米正雄说心境小说
第2期李先瑞 志贺直哉与心境小说 ・93・
代起就饱尝了苦恼和不幸。首先是哥哥染病夭亡,尔后母亲难产早逝,其后自身又婚姻受挫,与父亲不和。所有这些使他的前半生充满坎坷,尤其是在祖父去世后,他和父亲的冲突几乎接近总爆发状态,父亲粗暴地干涉他的文学活动,干涉他的婚姻,这一切使得他于1912年愤然离家出走。从上述客观事实可以看出,志贺心情忧郁是理所当然的。
心境小说强调内心的真实,往往略去个人身世、外貌特征、社会关系、经济状况等因素。在一些人眼中似要欣赏这类小说,必须对作者的世界观和文艺观有一定的了解。众所周知,志贺直哉是白桦派代表作家,——义为核心来进行。依据写成的,,而。作品不仅表现了资产阶级社会造成的人的异化与孤独,人与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死未卜,而且指出求生是人和动奋斗不息。作者还对残害生灵的粗暴行为从内心感到厌恶和鄙视,并给予了痛斥。
志贺站在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亦称个人主义)的立场上,通过《在城崎》暗示人们面对黑暗的社会不能坐以待毙,必须要抗争。尽管斗争可能是盲目的、孤立的、软弱无力的,但毕竟与逆来顺受不同。志贺通过对三种小动物的刻意描写,尤其是对老鼠和蝾螈在临死前挣扎场面的描写,充分阐发了作者的这种心境。作品还表现了作者对死后的安静感到亲近、希望死后得到安乐的消极思想,这说明作者身上除了自由主义思想外还有佛教无常观的影响。作者以小动物的生死形象来暗示人们应达观地对待死亡,在反动势力统治下应以顽强的精神去抗争,这点无疑具有进步意义。但是,作者希望死后得到安乐的佛教无常观却具有消极的一面。这两者的矛盾也正反映了大正时期知识分子思想的复杂性和局限性,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应该指出,白桦派的人道主义在这一短篇中也有明显体现。比如作者在看到小孩子和车夫向垂死挣扎的老鼠投石取乐时非常讨厌他们的所作所为,在自己无意砸死蝾螈后又追悔莫及。这些事例的描写在文中不仅表现得栩栩如生,而且寓意深刻。作者对待小小的动物尚且有如此感情,认为人们不该杀戮它们,那么在对待人类主张博爱的特点在此一览无遗。《在城崎》表面上讲的是主人公苦恼的心路历程,但内里却包含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反抗及朴素的人道主义。作者将自己的心境巧妙地浸透于对象物之中,读来耐人寻味,余韵悠长,且行文简洁,遣词精当,剪裁精巧,看似平常却非凡,是一篇名副其实的美文。
志贺直哉于《在城崎》发表后的翌年写了短篇《十一月三日下午的事》,这部作品根据作者的所见所闻,从侧面揭露了日本旧军队的不人道和残酷性,志贺的人道主义思想,特别是白桦派特点之一的“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主张在其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十一月三日下午的事》一开篇就着重写了居住在乡下的作者本人对现实生活感到倦怠及天气如何闷热等细节,虽然着笔不多,开,,碰到了正,由于天气炎热,且军装极厚,。但是负责指挥的下级军官对于他们的境遇漠不关心,还对那些痛苦地躺倒在路旁的士兵大声斥责。“我”看到下级军官对士兵的痛苦无动于衷,而那些士兵却只能默默地忍受痛苦,就不由得对士兵的遭遇深表同情,同时对造成士兵痛苦的日本旧军队的野蛮性和不人道产生了厌恶与愤怒。鸭子虽然买想到那些士兵的命运就跟曾挣扎过的鸭子一般时,吃鸭子的心情也就荡然无存了,当女儿问“我”是否买来鸭子时,“我”由于心绪不好,对女儿也没给好脸色看。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我”又恢复到了日常的安宁之中。
《十一月三日下午的事》原题为《散步》,是作者根据在那天散步过程中的真实见闻写成的。作者在描写那些晕倒在路上的士兵的景象时,使用了层层渐进的手法,将读者一步一步引向对军国主义野蛮性的愤怒上去。通过“我”和表弟的对话以及对士兵装备的描写,使得小说的主题更加鲜明。
作者在小说标题的选定上也可谓独具匠心。众所周知,十一月三日是纪念明治天皇诞生的“明治节”,在这一天,日本军队要照例举行军事演习,而作品的主题恰恰就是对明治以来推行军国主义的最大支柱———日本军队的抨击,因此文章的标题意味深长。志贺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对日本旧军队的野蛮本质深恶痛绝。在这一作品发表前一个月,志贺写了短篇小说《片断》,其中就有对日本旧军队义务兵制度的深刻批判。作品中写道:“死刑虽为最严厉的刑罚,而在战场上死去却是光荣。本可以只派些义勇兵就行了,但是现在的(义务兵役)制度却强行征集不想去当兵的人,而且当他们死去时还让他们的家人当作是一种荣誉。如果人们能这么做的话,以“人类爱”为原点,是对不承认国民的自由意志、掌握生杀大权的资本主义政体的强烈抗议。
对于旧军队残酷本质的揭露,日本的另一个文学流派———战后派做得比较彻底,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是分不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接受了联合国军队的管制,“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也渗
乎它不像小说,倒像日记或游记,因此有其难懂的一面。物的本能,暗示人们无论处于何种逆境都要不屈不挠、到了,但由于“我”目击了士兵的不幸,所以当“我”
④时就更认为不应该任意摧残、杀戮了。白桦派同情弱小、那么死刑就不会是最严厉的刑罚了”。志贺的这种思想系
・94・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
透到日本,天皇也已不再是“神”。在这种较为民主的大环境下,战后派作家根据自己的战争体验,对战争进行了比较深刻的反省,对军国主义祸国殃民的罪恶本质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揭露。而在早此近30年的1918年,志贺直哉在天皇高于一切的大正年代就对以天皇为中心的旧军队进行了抨击。比如作者在目睹了士兵的悲惨境遇和下级军官的粗暴残忍后,由衷地发出了如下感慨:“我想那是再明白不过的事了。那将迟早为所有人明白。总之,我认为那是十分明了的事,一切全都是由于无知造成
⑤的。”虽然志贺对旧军队的批判有时显得软弱无力,但从
志贺直哉由于摒弃了自然主义文学中那种感伤、咏叹的情调,独创了一种冷峭、精练的文体,所以对日本文学产生了不容忽视的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是又因为他继承了传统的“私小说”,写的往往都是身边杂记性的东西或是抒发个人的心境,所以小说没有群众基础,失去了普遍的社会意义。总的说来,作为人道主义作家,志贺直哉以心境小说这种特殊的创作形式向人们阐发了自己“同情弱小,。因此,我中村武罗夫,《本格小说和心境小说》,出自《近代评论集
2》,角川书店,第401页。
中也可窥视到作者“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人道主义思想。
,虽短但内容深刻,还是在揭示“,都以精练形象的语言、,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全文构思巧妙,首尾照应,充分显示了作者独具特色的高度的艺术创作力。志贺直哉一向主张作品只能通过艺术形象、通过来自实感的情绪感染力量来打动读者,这篇作品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从《在城崎》和《十一月三日下午的事》两个心境短篇我们领略了志贺直哉人道主义的实质,看到了人道主义在志贺身上的闪现。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两部作品以及志贺本身的不足之处。由于作者标榜“实感”,而他的生活经验及见闻又十分狭窄,为了保持这种实感,作者只能写个人生活及日常的见闻,只强调个人主观好恶,重视印象而拒绝对事物本质的开掘,这使得他的作品失去了社会的广度,因此可以说他的思想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②平林初之辅,《排斥即兴的小说》,出自《现代日本文学论争史》,未来社,第126页。
③《现代日本文学讲座》(小说4),三省堂,第90页。④《志贺直哉》(日本的近代文学3),有精堂,第105页。⑤刘振嬴、卞铁坚、潘金生,《日本近现代文学阅读与鉴赏》
(上册),商务印书馆,第265页。
参考文献
[1]现代日本文学讲座(小说4),三省堂,1962.
[2]刘振嬴,卞铁坚,潘金生.日本近现代文学阅读与鉴赏(上册).商务印书馆,1993.
[3]志贺直哉(日本的近代文学3).有精堂,1982.[4]近代评论集2.日本近代文学大系58.角川书店,1996.[5]刘立善.日本白桦派与中国作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四系 471003
(责任编辑 赵德远)
(上接第39页)上的话,他就等于封锁了孩子们出人头
③拉普语,分布在挪威、瑞典、芬兰和俄罗斯的北部。
地的道路。因此,少数民族的杰出人物一般都会把自己的出身民族及其处于劣势的语言丢掉,成为奔向优势语言社会的一员。少数民族一旦培养出本民族的杰出人物,就只能是重复失掉最优秀的部分这样一种模式。
注 释
①丰前,为日本旧地区名,其地理位置相当于现在的福冈县东部以及大分县北部。
②他加禄语,为菲律宾国语。
[1]田中克彦.
参考文献
ことばと家.岩波书店,1994.
[2]田中克彦.法廷にたつ言语.恒文社,1983.
[3]铃木孝夫.闭された言语・日本语の世界.新潮社,1994.
[4]铃木孝夫.
ことばと社仝.中央公论社,1975.
[5]外山滋比古.日本语の个性.中央公论社,1993.
(作者单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四系 471003)
(责任编辑 赵德远)
第22卷 第2期 1999年3月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ofPLAForeignLanguagesUniversityVol.22 No.2 Mar.1999
志贺直哉与心境小说
李先瑞
摘 要 志贺直哉是日本白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分析,关键词 志贺直哉;私小说;;中图分类号 I3131074 A 1002-722X(1999)02-0091-04
,他之,美、语言简练,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的小说善于捕捉人物的内心活动。志贺直哉的小说深受广大日本读者的欢迎,至今他的许多作品仍被选入日本国语教科书,成为广大中小学生学习的“范文”。作为白桦派的三位主要作家之一,志贺是如何通过心境小说表现该流派特点的呢?这就是本文拟探讨的问题。
一、从私小说到心境小说
说起私小说,它起源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关于如何给它定义的问题,日本大正时期(1912~1926)曾任《新潮》杂志主编的田中武罗夫在《本格小说与心境小说》中做了如下的阐述:“私小说即作者直接出现在作品中的小说。作者在作品中直接叙述。它不着力于作品的内容,而强调是谁写的。它不着力于描写人物、社会与生活,而一味地想要述说作者的心境。这样的小说即私小说。一言以蔽之,私小说即作者把自己最直截了当地
①
暴露出来的小说。”
私小说虽产生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时代,但自然主义决非私小说的“代名词”。诚然,日本第一批私小说作家大都属于自然主义文学流派,但后来产生的有些私小说作品及理论与自然主义并不相同,因此私小说不等于自然主义。根据私小说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日本文学评论家们一般把私小说从广义上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破灭型的现世放弃者的文学(破灭型私小说);二、调和型的现世把握者的文学(调和型私小说)。破灭型私小说亦即狭义的“私小说”,其代表人物主要为自然主义作家和奇迹派作家,比如田山花袋、岛崎藤村、广津和郎、葛西善臧等。他们的作品有以下共同特点:1、私生活的如实“告白”;2、收缩的视野,由社会收缩到个人家庭;3、柔和的笔调及感伤的抒情。调和型私小说亦称“心境小说”,它偏重叙述作家思想及喜怒哀乐等心情,作品中充满着对人生和未来的乐观态度,形式接近随笔,代表人物主要有志贺直哉、泷井孝作等。从表达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人生态度来看,心境小说明显要优于自然主义私小说。佐藤春夫曾在《心境小说与本格小说》中写道:
②
“读心境小说就像读散文诗一样有趣。”
为何说私小说起源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呢?那是因为该流派的代表作家田山花袋在其有名的作品《棉被》中以尊重内心真实的创作态度,坦露了自己垂涎于女门生的精神经历。作品中描写的那个中年作家即田山花袋本人。该作品被认为是日本私小说的篙矢。自此以后,私小说就像雨后春笋一般在日本蓬勃发展起来。比如先为浪漫主义诗人、后为自然主义作家的岛崎藤村创作了私小说《新生》,唯美派作家谷崎润一郎的《异端者的悲都与他们经历的现实生活相接近或重叠,因此也可列入私小说系列。自从1907年第一部私小说《棉被》问世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段期间内几乎所有的日本作家都写过私小说。文学评论家寺田透认为,不写私小说的作家只有幸田露伴、泉镜花和夏目漱石三人。虽然此种断言未免有些夸张,但足以反映私小说在战前的日本是多么兴盛。
志贺直哉虽然占据心境小说的主流地位,但他并非从步入文坛时就开始写心境小说,而是有先写私小说,尔后才写心境小说的过程。因此,他的创作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日本神户大学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西垣勤在论及志贺的文学时以1914年至1917年的三年休笔期为中界,将他的创作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当然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比如同为知名文学评论家的本多秋五时期、眺望时期和回想时期。因为他们的依据各不相同,所以这两种划分方法各有其理。西垣勤是根据志贺的作品倾向来划分的,1914年以前,志贺的文学是与自然、社会及他人严格对立的文学,主要作品有《某天早晨》、《到网走去》、《大津顺吉》、《速夫的妹妹》、《剃刀》、《清兵卫与葫芦》等。这些作品从思想倾向看接近自然主义的私小说,其内容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苦闷与感情纠葛。
哀》、永井荷风的《冷笑》、佐藤春夫的《田园的忧郁》将志贺一生的创作分为以下四个时期:战斗时期、和解
・92・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
从三年后的1917年起,他的作品开始向与自然、社会和家庭协调融合的方向发展,其创作进入多产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在城崎》、《篝火》、《十《一个男人和他姐姐之死》以及历时20余载、于1937年完成的唯一长篇《暗夜行路》。志贺直哉在战后写的作品《牵牛花》等。比起西垣勤的划分方法,本多秋五的划分更为具体。但从志贺整个作品倾向来看,本多所谓的后三个时期作品中所表露的思想基本一致,因此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后期创作,两种划分方法并不矛盾。
二、白桦派特点在志贺心境小说中的体现
以1910,白桦派。,在文学思想方面,、有解决”的文学主张,是对当时文坛上以“无理想、无解决”为宗旨的自然主义文学的有力反击。他们认为,与其顺应自然主义式的纯客观的观照,倒不如重视生活本身。他们确信人的生命具有灵妙的神秘性,会产生无限的创造力,所以他们主张自我之尊重、个性之张扬。白桦派的全新思想犹如给沉寂的日本文坛吹来了一缕清风,令人心清气爽。
白桦派的代表作家为武者小路实笃、志贺直哉和有岛武郎,三人堪称为该流派的中坚。对于白桦派从来就有一个评语,叫做“和而不同”,这句话一语道破了该流派的特点。白桦派作为一个文学团体,其宗旨就是要弘扬个性,主张人的自我觉醒,其文学也可称为人道主义文学或理想主义文学。具体说来,白桦派的特点可用以下32个字来概括,即:弘扬个性,尊重自我;主张博爱,以上这些特点亦即他们“和”的部分。除此之外,皆出身于名门望族、均毕业于贵族学习院这点也是他们的共同之处,因此他们身上或浓或淡地带着一种贵公子的气尤其是三位中坚作家,他们各富个性。如武者小路实笃重观念,并以此超越现实永葆乐观主义。志贺直哉重现实,但现实难容其笔下人物,于是东方禅学成了其护身灵符。有岛武郎重情感,挣扎于灵肉冲突的漩涡,连自己也未能逃脱掉,终至自杀身亡。鉴于上述三位代表作家的不同点,也有人称他们为“白桦三派”。
志贺直哉作为“白桦三派”之一派,其文学自然离不开人道主义。这位以细腻的感受性而著称的作家,通过着力描绘事物之状态、记叙一时之感兴完成了人道主义在作品中的体现。下面以其代表性心境小说《在城崎》和《十一月三日下午的事》为例,来剖析志贺直哉人道主义的实质。
《在城崎》刊载于《白桦》杂志1917年5月号上,是地地道道的短篇,全文不足6000字,但反映的思想深度
非凡。它是志贺心境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佳作,是日本众多国语教科书必定选用的名篇之一。1913年,志贺直哉去观看了一场体育比赛,返家途中不幸被电车撞伤,四年以后他以自己在疗养期间的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实写了这篇回忆小说。该作品以第一人称写成,真实“,每天读书写字、散步,,寂寞异常。,,其它蜜蜂对,。看着静静地躺在,。,“我”在圆山川的岸边看到一群人在七嘴八舌地议论着什么,走近一看原来有只大老鼠被串在竹签上,正在水里拼命挣扎,两三个儿童和一个车夫还不断地向它扔石头取乐,引起阵阵笑声。“我”不忍心看下去,便悄然离去。后来在一天傍晚,“我”看到小河对岸的岩石上有只蝾螈,“我”本打算吓唬它就扔了石头,孰料石头正好打中了蝾螈,将其打死。“我”看到蝾螈临死时竖起尾巴,前爪紧紧抓住石头以免滑入水中的情形,觉得它非常可怜,心中更加寂寞。“我”甚至对于自己活着丝毫也不感到喜悦,“我”觉得生与死并非两个极端,实无多大差别。
关于《在城崎》一文,志贺直哉在其随想集《创作余谈》中说道:“这篇小说是事实的真实记录。老鼠、蜜蜂和蝾螈的死都是那几天亲眼看到的事,而且我认为自
③
己从中感悟到的东西都真诚且坦率地写了出来”。这个短
一月三日下午的事》、《住在沟沿》,中篇小说《和解》、住进东京医院治疗,之后又转入兵库县城崎温泉疗养,
也属其后期创作,主要有《灰色的月亮》、《山鸽子》、地再现了作者当时的心境。作品的梗概如下:主人公
篇不仅在志贺的作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就是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在认定大正时期文学的性格时也是不本质时,这篇作品更是人们议论的焦点。
心境小说的特点就是不管作品采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主人公必须是作者本人,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即是作者当时的心情再现,说得深奥一些就是作者观察对象时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再现。因此,《在城崎》中的“我”就是志贺本人,而主人公在外出散步时“所思所想无非是那些令人忧郁的往事,越想越感到孤独”,这种心情的表露无疑也是志贺本人的心声。他之所以会这样,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他的家庭出身有直接的联系,尤其是和父亲的长期不和更是导致他心情郁闷的直接诱因。志贺登上文坛时正值日本统治集团在日俄战争后露骨地推行反动政策、残酷镇压工人运动和进步力量之际,1910年,在《白桦》杂志创刊后不到一个月,反动政府捏造了暗杀天皇的所谓“大逆事件”,对进步力量大开杀戒。在这种条件下,志贺感到内心很压抑,惘然若失,产生了遁世思想。他虽然出身于新兴资产阶级家庭,从小就进入贵族学习院学习,但是这个家庭也使他从青少年时
同情弱小;反对战争,向往和平;言出行随,付诸实践。容忽视的。在探讨大正时期形成的私小说、心境小说的
质。但是,他们在创作方法、题材等方面却各具特色。是作者的喜怒哀乐。新思潮派作家久米正雄说心境小说
第2期李先瑞 志贺直哉与心境小说 ・93・
代起就饱尝了苦恼和不幸。首先是哥哥染病夭亡,尔后母亲难产早逝,其后自身又婚姻受挫,与父亲不和。所有这些使他的前半生充满坎坷,尤其是在祖父去世后,他和父亲的冲突几乎接近总爆发状态,父亲粗暴地干涉他的文学活动,干涉他的婚姻,这一切使得他于1912年愤然离家出走。从上述客观事实可以看出,志贺心情忧郁是理所当然的。
心境小说强调内心的真实,往往略去个人身世、外貌特征、社会关系、经济状况等因素。在一些人眼中似要欣赏这类小说,必须对作者的世界观和文艺观有一定的了解。众所周知,志贺直哉是白桦派代表作家,——义为核心来进行。依据写成的,,而。作品不仅表现了资产阶级社会造成的人的异化与孤独,人与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死未卜,而且指出求生是人和动奋斗不息。作者还对残害生灵的粗暴行为从内心感到厌恶和鄙视,并给予了痛斥。
志贺站在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亦称个人主义)的立场上,通过《在城崎》暗示人们面对黑暗的社会不能坐以待毙,必须要抗争。尽管斗争可能是盲目的、孤立的、软弱无力的,但毕竟与逆来顺受不同。志贺通过对三种小动物的刻意描写,尤其是对老鼠和蝾螈在临死前挣扎场面的描写,充分阐发了作者的这种心境。作品还表现了作者对死后的安静感到亲近、希望死后得到安乐的消极思想,这说明作者身上除了自由主义思想外还有佛教无常观的影响。作者以小动物的生死形象来暗示人们应达观地对待死亡,在反动势力统治下应以顽强的精神去抗争,这点无疑具有进步意义。但是,作者希望死后得到安乐的佛教无常观却具有消极的一面。这两者的矛盾也正反映了大正时期知识分子思想的复杂性和局限性,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应该指出,白桦派的人道主义在这一短篇中也有明显体现。比如作者在看到小孩子和车夫向垂死挣扎的老鼠投石取乐时非常讨厌他们的所作所为,在自己无意砸死蝾螈后又追悔莫及。这些事例的描写在文中不仅表现得栩栩如生,而且寓意深刻。作者对待小小的动物尚且有如此感情,认为人们不该杀戮它们,那么在对待人类主张博爱的特点在此一览无遗。《在城崎》表面上讲的是主人公苦恼的心路历程,但内里却包含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反抗及朴素的人道主义。作者将自己的心境巧妙地浸透于对象物之中,读来耐人寻味,余韵悠长,且行文简洁,遣词精当,剪裁精巧,看似平常却非凡,是一篇名副其实的美文。
志贺直哉于《在城崎》发表后的翌年写了短篇《十一月三日下午的事》,这部作品根据作者的所见所闻,从侧面揭露了日本旧军队的不人道和残酷性,志贺的人道主义思想,特别是白桦派特点之一的“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主张在其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十一月三日下午的事》一开篇就着重写了居住在乡下的作者本人对现实生活感到倦怠及天气如何闷热等细节,虽然着笔不多,开,,碰到了正,由于天气炎热,且军装极厚,。但是负责指挥的下级军官对于他们的境遇漠不关心,还对那些痛苦地躺倒在路旁的士兵大声斥责。“我”看到下级军官对士兵的痛苦无动于衷,而那些士兵却只能默默地忍受痛苦,就不由得对士兵的遭遇深表同情,同时对造成士兵痛苦的日本旧军队的野蛮性和不人道产生了厌恶与愤怒。鸭子虽然买想到那些士兵的命运就跟曾挣扎过的鸭子一般时,吃鸭子的心情也就荡然无存了,当女儿问“我”是否买来鸭子时,“我”由于心绪不好,对女儿也没给好脸色看。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我”又恢复到了日常的安宁之中。
《十一月三日下午的事》原题为《散步》,是作者根据在那天散步过程中的真实见闻写成的。作者在描写那些晕倒在路上的士兵的景象时,使用了层层渐进的手法,将读者一步一步引向对军国主义野蛮性的愤怒上去。通过“我”和表弟的对话以及对士兵装备的描写,使得小说的主题更加鲜明。
作者在小说标题的选定上也可谓独具匠心。众所周知,十一月三日是纪念明治天皇诞生的“明治节”,在这一天,日本军队要照例举行军事演习,而作品的主题恰恰就是对明治以来推行军国主义的最大支柱———日本军队的抨击,因此文章的标题意味深长。志贺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对日本旧军队的野蛮本质深恶痛绝。在这一作品发表前一个月,志贺写了短篇小说《片断》,其中就有对日本旧军队义务兵制度的深刻批判。作品中写道:“死刑虽为最严厉的刑罚,而在战场上死去却是光荣。本可以只派些义勇兵就行了,但是现在的(义务兵役)制度却强行征集不想去当兵的人,而且当他们死去时还让他们的家人当作是一种荣誉。如果人们能这么做的话,以“人类爱”为原点,是对不承认国民的自由意志、掌握生杀大权的资本主义政体的强烈抗议。
对于旧军队残酷本质的揭露,日本的另一个文学流派———战后派做得比较彻底,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是分不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接受了联合国军队的管制,“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也渗
乎它不像小说,倒像日记或游记,因此有其难懂的一面。物的本能,暗示人们无论处于何种逆境都要不屈不挠、到了,但由于“我”目击了士兵的不幸,所以当“我”
④时就更认为不应该任意摧残、杀戮了。白桦派同情弱小、那么死刑就不会是最严厉的刑罚了”。志贺的这种思想系
・94・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
透到日本,天皇也已不再是“神”。在这种较为民主的大环境下,战后派作家根据自己的战争体验,对战争进行了比较深刻的反省,对军国主义祸国殃民的罪恶本质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揭露。而在早此近30年的1918年,志贺直哉在天皇高于一切的大正年代就对以天皇为中心的旧军队进行了抨击。比如作者在目睹了士兵的悲惨境遇和下级军官的粗暴残忍后,由衷地发出了如下感慨:“我想那是再明白不过的事了。那将迟早为所有人明白。总之,我认为那是十分明了的事,一切全都是由于无知造成
⑤的。”虽然志贺对旧军队的批判有时显得软弱无力,但从
志贺直哉由于摒弃了自然主义文学中那种感伤、咏叹的情调,独创了一种冷峭、精练的文体,所以对日本文学产生了不容忽视的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是又因为他继承了传统的“私小说”,写的往往都是身边杂记性的东西或是抒发个人的心境,所以小说没有群众基础,失去了普遍的社会意义。总的说来,作为人道主义作家,志贺直哉以心境小说这种特殊的创作形式向人们阐发了自己“同情弱小,。因此,我中村武罗夫,《本格小说和心境小说》,出自《近代评论集
2》,角川书店,第401页。
中也可窥视到作者“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人道主义思想。
,虽短但内容深刻,还是在揭示“,都以精练形象的语言、,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全文构思巧妙,首尾照应,充分显示了作者独具特色的高度的艺术创作力。志贺直哉一向主张作品只能通过艺术形象、通过来自实感的情绪感染力量来打动读者,这篇作品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从《在城崎》和《十一月三日下午的事》两个心境短篇我们领略了志贺直哉人道主义的实质,看到了人道主义在志贺身上的闪现。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两部作品以及志贺本身的不足之处。由于作者标榜“实感”,而他的生活经验及见闻又十分狭窄,为了保持这种实感,作者只能写个人生活及日常的见闻,只强调个人主观好恶,重视印象而拒绝对事物本质的开掘,这使得他的作品失去了社会的广度,因此可以说他的思想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②平林初之辅,《排斥即兴的小说》,出自《现代日本文学论争史》,未来社,第126页。
③《现代日本文学讲座》(小说4),三省堂,第90页。④《志贺直哉》(日本的近代文学3),有精堂,第105页。⑤刘振嬴、卞铁坚、潘金生,《日本近现代文学阅读与鉴赏》
(上册),商务印书馆,第265页。
参考文献
[1]现代日本文学讲座(小说4),三省堂,1962.
[2]刘振嬴,卞铁坚,潘金生.日本近现代文学阅读与鉴赏(上册).商务印书馆,1993.
[3]志贺直哉(日本的近代文学3).有精堂,1982.[4]近代评论集2.日本近代文学大系58.角川书店,1996.[5]刘立善.日本白桦派与中国作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四系 471003
(责任编辑 赵德远)
(上接第39页)上的话,他就等于封锁了孩子们出人头
③拉普语,分布在挪威、瑞典、芬兰和俄罗斯的北部。
地的道路。因此,少数民族的杰出人物一般都会把自己的出身民族及其处于劣势的语言丢掉,成为奔向优势语言社会的一员。少数民族一旦培养出本民族的杰出人物,就只能是重复失掉最优秀的部分这样一种模式。
注 释
①丰前,为日本旧地区名,其地理位置相当于现在的福冈县东部以及大分县北部。
②他加禄语,为菲律宾国语。
[1]田中克彦.
参考文献
ことばと家.岩波书店,1994.
[2]田中克彦.法廷にたつ言语.恒文社,1983.
[3]铃木孝夫.闭された言语・日本语の世界.新潮社,1994.
[4]铃木孝夫.
ことばと社仝.中央公论社,1975.
[5]外山滋比古.日本语の个性.中央公论社,1993.
(作者单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四系 471003)
(责任编辑 赵德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