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卷第1期2010年2月
文章编号:1674-0076(2010) 01-0055-05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anchang Institute of T echnology V ol. 29N o. 1Feb. 2010
中印贸易互补性实证分析
王 进
(南昌工程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江西南昌330099)
摘 要:以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为依据, 利用近5a 来的贸易统计数据, 、Brulhart 指
标、贸易特化系数(TSC ) 的测度指数值及其变动趋势. 分析结果表明, , 但产业内贸易互补性不强, 推动中印贸易的主要是产业间贸易, 增强趋势.
关键词:中国; 印度; 互补性; 比较优势; 产业内贸易中图分类号:F752.7 betw een China and I ndia
WANGJ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Nanchang Institute of T echnology ,Nanchang 330099,China )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factors of the trade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the paper calculates the dominant com parative advantage ,Brulhart indicators ,and 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 (TSC ) based on the com 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and intra 2industry trade theory ,and the five 2year trade statistic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exists obvious inter 2industry trade com patibility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but the intra 2industry trade com patibility is weak.
K ey w ords :China ; India ;trade com patibility ;com parative advantage ;intra 2industry trade
1 问题的提出
关于贸易互补的概念, 国内很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关志雄[1]认为如果A 国的强项是B 国的弱项, A 国的弱项是B 国的强项, 那么这两国就处于互补关系. 于津平[2]则认为, 如果一方集中出口的产品与另一方集中进口的产品相吻合, 两国的贸易就具有互补性. 陈建军、肖晨明[3]认为贸易互补包括产业间互补与产业内互补两个维度, 而且与产业间互补相比, 产业内互补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不管哪一种观点, 贸易互补性的理论基础是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 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的比较优势原理.
中国和印度互为邻邦, 是最大的2个发展中国家, 两国贸易互补性及合作潜力究竟如何? Wadud , M okhtarul [4], 王永利[5], 谭晶荣[6]和朱前[7]等从纺织品行业、矿产品、其他工业制成品行业等方面分析了中印
之间的贸易关系, 认为中印之间的贸易互补性较弱. 相当一部分研究则认为中印贸易关系呈现互补性, 加强两国贸易合作有利于促进两国贸易的发展. 张敏秋[8]、叶德利[9]、徐菲[10]、Wu 和Zhou [11]等通过对中印贸易的实证分析比较得出, 我国与印度之间的贸易关系虽然有一定程度的竞争性, 但是通过两国贸易环境和政策的不断改变, 中印贸易合作潜力是非常大的.
虽然已有文献分析了中印贸易互补性关系, 但还存在不足:①由于各个指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 单独用其中某个指标来衡量两国间的贸易互补性关系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②比较中印两国贸易关系的文献, 多基于中印产业间贸易进行静态分析, 对中印产业内贸易动态分析的较少. ③关于贸易互补性定义的
收稿日期:2009-12-21
作者简介:王 进(1982-) , 女, 硕士, 助教.
56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
分歧未结合实证分析进行. 研究本文以比较优势理论及产业内贸易理论为依据, 通过计算显示比较优势、Brulhart 指标、贸易特化系数(TSC ) 的测度指数值及其变动趋势, 结合贸易互补性定义, 多角度地、动态地对中印贸易的互补性进行实证分析, 以探析两国贸易互补性及合作潜力.
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2. 1 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联合国的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 基于数据的一致性, 根据H. S. 2007(The Harm onized C omm odity Description and C oding System ) . 所有贸易商品共分为22类、99章,1~4类为农产品,5~22类除第5类和第13, . 考虑到实际情况, 本文在研究中印贸易商品时, 只保留1~18类, 分. H. S. 分类:第1类(动物产品) 、第2类(植物产品) 、第3) () 、第5类(矿产品) 、第6类(化学工业产品) 、第7类() 、第9类(木制品) 、第10类(纤维纸制品) 、第11类(类() 13类(矿产材料、陶瓷、玻璃) 、第14类(珠宝、贵金属及制品) 、第15) 16类(机电产品) 、第17类(运输工具) 、第18类(医疗仪器、钟表、2. 2 2. 2. 1 RC A 指数(显示比较优势指数,balassa ,1965年) 用于分析一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通过比较
两国各大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可以分析两国在各类产品上的互补性及其变化状况. i 国在k 产品上的比较优势的计算公式为
RC A ik =
X /X ×100,
W k /W
式中X ik /X i 表示i 国k 商品的出口额占i 国出口总额的比重, W k /W 表示世界上k 商品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 该指数以1为标准, 大于1, 表示i 国在该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取值越大优势越明显. 如果大于1. 25, 表明该类产品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如果大于2. 5, 则表明该类产品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 如果小于1, 则说明i 国在该产品上处于比较劣势[12]. 2. 2. 2 产业内贸易理论分析
(1) 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标
Hamilton 和K niest (1991年) 首次对产业内贸易进行动态分析, 并用边际产业内贸易(marginal intra 2industry trade , 简称MIIT ) 来衡量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变化. Brulhart (1994年) 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标是目前广泛采用的边际产业内指标之一. Brulhart 指标的计算公式
MIIT i =(ΔX i -ΔM i ) /(|ΔX i |+|ΔM i |) MIIT i ∈[-1,1].
ΔX i 和ΔM i 表示两个时期间i 产业进出口贸易额MIIT i 表示i 产业一定时间跨度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
的变化量. MIIT i 越接近0表明该类产品全部贸易中的增量主要由产业内贸易引起; 反之,MIIT i 越接近
1或-1表明该类产品贸易中的全部增量主要由产业间贸易引起. 该指标在较好反映净进口增加与净出口增加非对称性的同时, 还反映了产业部门的贸易绩效:当MIIT i >0时, 表明该部门绩效良好; 当MIIT i
(2) 贸易特化系数
贸易特化系数(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 ,TSC ) 反映的是一国某产品净出口额与该产品进出口总额之比. 其计算公式为
TSC i =(X i -M i ) /(X i +M i ) , 式中TSC i 表示一国与另一国i 产业的贸易特化系数, X i 表示一国对另一国出口i 产品的金额, M i 表示一国从另一国进口i 产品的金额. 当-0. 250. 8表明一国在i 产品方面竞争力强; 当TSC i
第1期王 进:中印贸易互补性实证分析
57
间互补[14].
3 中印双边贸易基本情况
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依访华, 标志着困扰两国关系发展的政治坚冰被打破, 中印的政治、经贸关
系出现了转折性变化, 双边经贸活动日趋频繁. 中印贸易额自2002年以来增长了10倍,2008年达518亿美元. 2008年印度已经成为中国的第十大贸易伙伴, 第八大出口市场, 中国已是印度的最大贸易伙伴国.
按照H. S. 分类标准, 制出2007年、2008年中印贸易商品结构图, 见图1、2. 本文中各图表资料来源于UN C OMTRADE DAT ABASE , 并经作者整理获得
.
图 图2 2008年中印贸易商品结构图
从图1、2:
①印度在第5类(矿产品) 保持绝对顺差. 中国在第6类(化学工学产品) , 第15类(贱金属及其制品) 、第16类(机电产品) 顺差较大. 中国出口竞争力主要集中在工业制成品方面, 中国与印度的工业制成品贸易在双边贸易中也占最大权重.
②纺织产品贸易额大且贸易差额相对小,2008年中印纺织品贸易额22亿美元, 中国顺差5亿美元. 表明两国开展纺织品产业内贸易频繁.
③除矿产品、化学工业产品、纺织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机电产品中印贸易额较大外, 其他类商品贸易额处于较低水平.
从双边进出口贸易结构上看, 两国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然而, 这样的商品在中印贸易间只是少数. 而且, 由于诸多原因, 一国某类商品大量的贸易顺差无疑会增加另一国一定程度上的贸易恐慌, 加之印度本国也正在实行一系列崛起战略和改革战略, 双方较大的贸易差额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一国的利益, 从而影响到两国的贸易进一步开展. 所以, 这种基于双方比较优势而开展的国际贸易并不十分适合于这2个发展中国家, 或者说中印贸易的大规模发展完全依靠这种传统的贸易形式是不够的, 而基于规模经济优势的产业内贸易更适合目前双方的贸易开展.
4 实证分析
4. 1 比较优势分析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表1) 表明在农产品贸易中, 中国对印度农产品不具有比较优势, 而印度农产品在中国市场上占有优势,RC A >1. 但要看到中、印两国均为人口大国的发展中国家, 对农产品的需求巨大, 因此双边农产品贸易进一步扩大的潜力不大. 印度的能源与矿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这一定程度上能说明印度出口到中国的商品主要是资源型产品. 中印纺织品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说明双边纺织产品产业内贸易具有较广泛的合作空间. 中国出口竞争力主要集中在工业制成品方面,RC A >2. 5, 说明中国工业制成品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中印贸易额迅速增长主要是由于中国凭借制造业成本低廉等优势的原因. 在工业制成品方面, 印度总体处于弱势, 中国处于强势, 具有较明显的贸易互补性[1]. 4. 2 产业内贸易理论分析
(1) 产业内贸易理论分析中印贸易互补性潜力
贸易互补包括产业间互补与产业内互补两个维度, 而且与产业间互补相比, 产业内互补具有更重要的意
58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
义[3], 而基于规模经济优势的产业内贸易是双方充分发挥产业互补性的必要环节. 根据Brulhart 指标的计算公式及联合国的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发布的数据, 计算出2004~2008年中印动态产业内贸易指数(MIIT ) ,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表1 2008年中印各行业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比较
国别中国印度
农产品
0. 601. 32
能源与
矿产品
0. 891. 52
纺织产品(工业制成品
除纺织产品)
2. 131. 22
2. 530. 47
①中印贸易主要靠产业间贸易推动, 产业内贸易所占比例小. 两国产业内贸易水平比较低. 在中印贸易商品中, 第5类(矿产品) 、第8类(皮毛制品) 、第11类(纺织品) 、第12类(鞋帽及配饰) 主要由产业内贸易推动, 其它类均主要由产业间贸易推动. . 而两国基于各自.
②印度在第1~4类(农产品) 、第5类(矿产品) 、第11类) . (除纺织品) 上有绩效提升的趋势, () . 体现出中印贸易发展具有互补性增强趋势. 、矿产品、纺织产品, 中国则保持工业制成品(.
~类别第1类
第2类第3类第4类第5类第6类第7类第8类第9类
2005-1-0. 55-0. 80-0. 89-0. 030. 4610. 390. 97
~年1-0. 9110. 090. 760. 250. 50. 89
2007年-1-1-1-0. 99-1110. 141
~2008年0. 8810. 46-1-0. 49110. 640. 85
|MIIT i |0. 970. 880. 790. 970. 400. 800. 810. 420. 93
2004~2005年0. 96-0. 040. 18-0. 78-0. 6010. 960. 970. 66
2005~2006年1-0. 60-0. 020. 92-10. 470. 960. 850. 80
2006~2007年0. 99-0. 08-0. 100. 620. 9010. 970. 880. 98
2007~2008年0. 98110. 59110. 7010. 64
|MIIT i |0. 980. 430. 320. 730. 880. 870. 900. 920. 77
平均值
类别第10类第11类第12类第13类第14类第15类第16类第17类第18类
平均值
(2) 贸易特化系数分析中印贸易互补性
2008年中国、印度主要行业贸易特化系数(表3) 显示, 中印贸易在第2类、第8类、第11类、第12类上处于产业内互补状态, 具有产业内互补关系的双边贸易额为26. 8亿美元, 仅仅占2008年双边贸易额(518亿美元) 的5. 2%.说明中印总体产业内贸易互补性不强. 中国在第9类、第10类、第16类、第17类产品竞争力很强, 在农产
品方面竞争力较差, 即印度在农产品方面具有较强优势, 中印在第1类、第9类、第10类、第16类、第17类上处于产业间贸易互补状态. 处于产业间互补状态产品贸易额为161. 4亿美元, 占贸易总额31. 2%.
表3 2008年中国、印度主要行业贸易特化系数
产品类别第1类
第2类第3类第4类第5类第6类
TSC i -0. 850. 01-0. 61-0. 71-0. 550. 57
进出口额/百万美元
103. 5174. 387. 4281. 47988. 86023. 3
产品类别第7类第8类第9类第10类第11类第12类
TSC i 0. 560. 240. 950. 980. 190. 10
进出口额/百万美元
1034. 857. 248. 2301. 92242. 6219. 5
产品类别第13类第14类第15类第16类第17类第18类
TSC i 0. 730. 880. 560. 950. 930. 76
进出口额/百万美元
667. 1408. 24051. 514861. 2821. 8417. 8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中印经济发展中仍存在着巨大的产业间贸易互补性, 这种互补性也通过双边贸易体现出来. 本文通过显性比较优势理论、边际产业内贸易理论实证分析得出中印两国存在明显的产业间贸易互补性, 且产业间贸易互补性有增强趋势. 但贸易特化系数分析显示中印产业内贸易互补性不强,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中印贸易主要由产业间贸易推动. 虽然国内学术界关于贸易互补性界定存在分歧, 但都有一个共识:两国贸易互补必然反映为两国双边贸易不断增长. 按照这一判定标准, 中印双边贸易不断增长的事实就已经表明中国与印度之间存在越来越紧密的互补关系.
第1期王 进:中印贸易互补性实证分析
59
中印两国产业结构差异明显导致双边贸易不平衡, 激发贸易摩擦, 阻碍了两国自由贸易的发展. 通过本
文的分析, 推动中印贸易发展更多是基于双边比较优势的产业间贸易, 中国总体处于优势地位, 导致中印贸易不平衡. 贸易不平衡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贸易摩擦.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 自2008年10月到2009年2月, 印度对中国产品发起了17项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涉及工业盐、钢铁、汽车零部件、煤炭产品、瓷器、纺织品和橡胶制品等. 因此中印贸易的大规模发展完全依靠传统比较优势的贸易形式是不可持续的, 要加强中印贸易合作, 大力发展产业内贸易.
需要指出的是, 实证分析得出的各种测度指数值及其变动趋势实质上是中印所处国际分工地位及两国间在跨国公司作用下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表现, 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 .
针对以上结论, 提出以下建议:第一, 加强双方经贸合作, . 和投资规模. 因为这将形成一个拥有24, 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 解决繁琐的商品进出手续等问题, 从而扩大双方贸易额第二, . 量的贸易壁垒, , 削弱了中国具有竞争优势产品的出口. 中印贸易规模增长迅速, , 为了避免大量的贸易壁垒, 发挥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作用, 中国应鼓励具有实力, 信誉好的企业去印度投资建厂, 通过在当地投资, 共同建厂, 这样既可以减少贸易摩擦又可实现优势互补, 扩大国际市场.
第三, 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 积极拓展基于规模经济优势的产业内贸易. 单纯地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大规模发展两国贸易, 必然引起两国贸易摩擦. 因此在依托本国拥有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 结合科技和先进的管理等手段, 进行产品的升级,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在保持比较优势的同时, 利用规模经济开展产业内贸易. 对于矿产品、皮毛制品、纺织品、鞋帽及配饰, 产业内贸易已经形成且有逐步加强的趋势, 所以, 对于这几类产品, 两国应着重加强产业内的分工协作, 在产品质量、档次、用途等方面, 结合本国其他资源如土地、劳动力等, 展开合理分工, 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 创造规模经济效益. 另外, 由于双方协作分工, 产业间的恶性竞争会相应减弱, 这对于目前两国吸引FDI 方面的矛盾也会有所缓解. 参考文献:
[1]关志雄. 从美国市场看“中国制造的实力”———以信息技术产品为中心[J].国际经济评论,2002(4) :5-12. [2]于津平. 中国与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间的比较优势与贸易互补性[J].世界经济,2003(5) :33-40. [3]陈建军, 肖晨明. 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贸易互补性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4(8) :22-28.
[4]Wadud ,M okhtarul I K M. An international com paris on of dynamic advantage in textiles and clothing trade :Estimates and im plications[J/O L ].http ://w w w. econs. ecel. uwa. edu. au/economics/ecom 2con f/wadud. pd f.
[5]王永利. 从竞争性和互补性看中印两国服装纺织品的贸易发展前景[J].世界经济研究,2004(8) :59-63. [6]谭晶荣. 中印两国商品贸易研究[J].南亚季刊研究,2004(3) :6-12.
[7]朱前. 中国与印度工业制品比较优势以及贸易互补性分析[J].国际商务研究,2005(3) :30-34. [8]张敏秋. 中印关系研究:1947-2003[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叶德利. 中国和印度贸易发展潜力和贸易政策修正探析[J].国际经贸初探,2005(5) :32-35. [10]徐菲.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印经贸合作的前景分析[J].南亚研究季刊,2005(2) :118-122.
[11]Wu Y anrui ,Z h ou Z hangyue. Changing bilateral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J].Jounalof Asian Econ omics ,2006,17(3) :509-518. [12]Balassa ,Bela. T rade Liberalization and Revealed C om parative Advantage[M].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 ocietal S tudies , 1965.
[13]Brulhart. Marginal Intra 2Industry T rade :Measurementand Relevance for the Pattern of Industrial Adjustment [M].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 ,1994.
[14]王娟. 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性研究[J].国际经济,2008(9) :23-26.
第29卷第1期2010年2月
文章编号:1674-0076(2010) 01-0055-05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anchang Institute of T echnology V ol. 29N o. 1Feb. 2010
中印贸易互补性实证分析
王 进
(南昌工程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江西南昌330099)
摘 要:以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为依据, 利用近5a 来的贸易统计数据, 、Brulhart 指
标、贸易特化系数(TSC ) 的测度指数值及其变动趋势. 分析结果表明, , 但产业内贸易互补性不强, 推动中印贸易的主要是产业间贸易, 增强趋势.
关键词:中国; 印度; 互补性; 比较优势; 产业内贸易中图分类号:F752.7 betw een China and I ndia
WANGJ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Nanchang Institute of T echnology ,Nanchang 330099,China )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factors of the trade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the paper calculates the dominant com parative advantage ,Brulhart indicators ,and 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 (TSC ) based on the com 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and intra 2industry trade theory ,and the five 2year trade statistic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exists obvious inter 2industry trade com patibility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but the intra 2industry trade com patibility is weak.
K ey w ords :China ; India ;trade com patibility ;com parative advantage ;intra 2industry trade
1 问题的提出
关于贸易互补的概念, 国内很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关志雄[1]认为如果A 国的强项是B 国的弱项, A 国的弱项是B 国的强项, 那么这两国就处于互补关系. 于津平[2]则认为, 如果一方集中出口的产品与另一方集中进口的产品相吻合, 两国的贸易就具有互补性. 陈建军、肖晨明[3]认为贸易互补包括产业间互补与产业内互补两个维度, 而且与产业间互补相比, 产业内互补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不管哪一种观点, 贸易互补性的理论基础是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 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的比较优势原理.
中国和印度互为邻邦, 是最大的2个发展中国家, 两国贸易互补性及合作潜力究竟如何? Wadud , M okhtarul [4], 王永利[5], 谭晶荣[6]和朱前[7]等从纺织品行业、矿产品、其他工业制成品行业等方面分析了中印
之间的贸易关系, 认为中印之间的贸易互补性较弱. 相当一部分研究则认为中印贸易关系呈现互补性, 加强两国贸易合作有利于促进两国贸易的发展. 张敏秋[8]、叶德利[9]、徐菲[10]、Wu 和Zhou [11]等通过对中印贸易的实证分析比较得出, 我国与印度之间的贸易关系虽然有一定程度的竞争性, 但是通过两国贸易环境和政策的不断改变, 中印贸易合作潜力是非常大的.
虽然已有文献分析了中印贸易互补性关系, 但还存在不足:①由于各个指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 单独用其中某个指标来衡量两国间的贸易互补性关系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②比较中印两国贸易关系的文献, 多基于中印产业间贸易进行静态分析, 对中印产业内贸易动态分析的较少. ③关于贸易互补性定义的
收稿日期:2009-12-21
作者简介:王 进(1982-) , 女, 硕士, 助教.
56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
分歧未结合实证分析进行. 研究本文以比较优势理论及产业内贸易理论为依据, 通过计算显示比较优势、Brulhart 指标、贸易特化系数(TSC ) 的测度指数值及其变动趋势, 结合贸易互补性定义, 多角度地、动态地对中印贸易的互补性进行实证分析, 以探析两国贸易互补性及合作潜力.
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2. 1 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联合国的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 基于数据的一致性, 根据H. S. 2007(The Harm onized C omm odity Description and C oding System ) . 所有贸易商品共分为22类、99章,1~4类为农产品,5~22类除第5类和第13, . 考虑到实际情况, 本文在研究中印贸易商品时, 只保留1~18类, 分. H. S. 分类:第1类(动物产品) 、第2类(植物产品) 、第3) () 、第5类(矿产品) 、第6类(化学工业产品) 、第7类() 、第9类(木制品) 、第10类(纤维纸制品) 、第11类(类() 13类(矿产材料、陶瓷、玻璃) 、第14类(珠宝、贵金属及制品) 、第15) 16类(机电产品) 、第17类(运输工具) 、第18类(医疗仪器、钟表、2. 2 2. 2. 1 RC A 指数(显示比较优势指数,balassa ,1965年) 用于分析一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通过比较
两国各大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可以分析两国在各类产品上的互补性及其变化状况. i 国在k 产品上的比较优势的计算公式为
RC A ik =
X /X ×100,
W k /W
式中X ik /X i 表示i 国k 商品的出口额占i 国出口总额的比重, W k /W 表示世界上k 商品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 该指数以1为标准, 大于1, 表示i 国在该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取值越大优势越明显. 如果大于1. 25, 表明该类产品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如果大于2. 5, 则表明该类产品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 如果小于1, 则说明i 国在该产品上处于比较劣势[12]. 2. 2. 2 产业内贸易理论分析
(1) 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标
Hamilton 和K niest (1991年) 首次对产业内贸易进行动态分析, 并用边际产业内贸易(marginal intra 2industry trade , 简称MIIT ) 来衡量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变化. Brulhart (1994年) 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标是目前广泛采用的边际产业内指标之一. Brulhart 指标的计算公式
MIIT i =(ΔX i -ΔM i ) /(|ΔX i |+|ΔM i |) MIIT i ∈[-1,1].
ΔX i 和ΔM i 表示两个时期间i 产业进出口贸易额MIIT i 表示i 产业一定时间跨度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
的变化量. MIIT i 越接近0表明该类产品全部贸易中的增量主要由产业内贸易引起; 反之,MIIT i 越接近
1或-1表明该类产品贸易中的全部增量主要由产业间贸易引起. 该指标在较好反映净进口增加与净出口增加非对称性的同时, 还反映了产业部门的贸易绩效:当MIIT i >0时, 表明该部门绩效良好; 当MIIT i
(2) 贸易特化系数
贸易特化系数(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 ,TSC ) 反映的是一国某产品净出口额与该产品进出口总额之比. 其计算公式为
TSC i =(X i -M i ) /(X i +M i ) , 式中TSC i 表示一国与另一国i 产业的贸易特化系数, X i 表示一国对另一国出口i 产品的金额, M i 表示一国从另一国进口i 产品的金额. 当-0. 250. 8表明一国在i 产品方面竞争力强; 当TSC i
第1期王 进:中印贸易互补性实证分析
57
间互补[14].
3 中印双边贸易基本情况
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依访华, 标志着困扰两国关系发展的政治坚冰被打破, 中印的政治、经贸关
系出现了转折性变化, 双边经贸活动日趋频繁. 中印贸易额自2002年以来增长了10倍,2008年达518亿美元. 2008年印度已经成为中国的第十大贸易伙伴, 第八大出口市场, 中国已是印度的最大贸易伙伴国.
按照H. S. 分类标准, 制出2007年、2008年中印贸易商品结构图, 见图1、2. 本文中各图表资料来源于UN C OMTRADE DAT ABASE , 并经作者整理获得
.
图 图2 2008年中印贸易商品结构图
从图1、2:
①印度在第5类(矿产品) 保持绝对顺差. 中国在第6类(化学工学产品) , 第15类(贱金属及其制品) 、第16类(机电产品) 顺差较大. 中国出口竞争力主要集中在工业制成品方面, 中国与印度的工业制成品贸易在双边贸易中也占最大权重.
②纺织产品贸易额大且贸易差额相对小,2008年中印纺织品贸易额22亿美元, 中国顺差5亿美元. 表明两国开展纺织品产业内贸易频繁.
③除矿产品、化学工业产品、纺织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机电产品中印贸易额较大外, 其他类商品贸易额处于较低水平.
从双边进出口贸易结构上看, 两国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然而, 这样的商品在中印贸易间只是少数. 而且, 由于诸多原因, 一国某类商品大量的贸易顺差无疑会增加另一国一定程度上的贸易恐慌, 加之印度本国也正在实行一系列崛起战略和改革战略, 双方较大的贸易差额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一国的利益, 从而影响到两国的贸易进一步开展. 所以, 这种基于双方比较优势而开展的国际贸易并不十分适合于这2个发展中国家, 或者说中印贸易的大规模发展完全依靠这种传统的贸易形式是不够的, 而基于规模经济优势的产业内贸易更适合目前双方的贸易开展.
4 实证分析
4. 1 比较优势分析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表1) 表明在农产品贸易中, 中国对印度农产品不具有比较优势, 而印度农产品在中国市场上占有优势,RC A >1. 但要看到中、印两国均为人口大国的发展中国家, 对农产品的需求巨大, 因此双边农产品贸易进一步扩大的潜力不大. 印度的能源与矿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这一定程度上能说明印度出口到中国的商品主要是资源型产品. 中印纺织品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说明双边纺织产品产业内贸易具有较广泛的合作空间. 中国出口竞争力主要集中在工业制成品方面,RC A >2. 5, 说明中国工业制成品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中印贸易额迅速增长主要是由于中国凭借制造业成本低廉等优势的原因. 在工业制成品方面, 印度总体处于弱势, 中国处于强势, 具有较明显的贸易互补性[1]. 4. 2 产业内贸易理论分析
(1) 产业内贸易理论分析中印贸易互补性潜力
贸易互补包括产业间互补与产业内互补两个维度, 而且与产业间互补相比, 产业内互补具有更重要的意
58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
义[3], 而基于规模经济优势的产业内贸易是双方充分发挥产业互补性的必要环节. 根据Brulhart 指标的计算公式及联合国的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发布的数据, 计算出2004~2008年中印动态产业内贸易指数(MIIT ) ,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表1 2008年中印各行业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比较
国别中国印度
农产品
0. 601. 32
能源与
矿产品
0. 891. 52
纺织产品(工业制成品
除纺织产品)
2. 131. 22
2. 530. 47
①中印贸易主要靠产业间贸易推动, 产业内贸易所占比例小. 两国产业内贸易水平比较低. 在中印贸易商品中, 第5类(矿产品) 、第8类(皮毛制品) 、第11类(纺织品) 、第12类(鞋帽及配饰) 主要由产业内贸易推动, 其它类均主要由产业间贸易推动. . 而两国基于各自.
②印度在第1~4类(农产品) 、第5类(矿产品) 、第11类) . (除纺织品) 上有绩效提升的趋势, () . 体现出中印贸易发展具有互补性增强趋势. 、矿产品、纺织产品, 中国则保持工业制成品(.
~类别第1类
第2类第3类第4类第5类第6类第7类第8类第9类
2005-1-0. 55-0. 80-0. 89-0. 030. 4610. 390. 97
~年1-0. 9110. 090. 760. 250. 50. 89
2007年-1-1-1-0. 99-1110. 141
~2008年0. 8810. 46-1-0. 49110. 640. 85
|MIIT i |0. 970. 880. 790. 970. 400. 800. 810. 420. 93
2004~2005年0. 96-0. 040. 18-0. 78-0. 6010. 960. 970. 66
2005~2006年1-0. 60-0. 020. 92-10. 470. 960. 850. 80
2006~2007年0. 99-0. 08-0. 100. 620. 9010. 970. 880. 98
2007~2008年0. 98110. 59110. 7010. 64
|MIIT i |0. 980. 430. 320. 730. 880. 870. 900. 920. 77
平均值
类别第10类第11类第12类第13类第14类第15类第16类第17类第18类
平均值
(2) 贸易特化系数分析中印贸易互补性
2008年中国、印度主要行业贸易特化系数(表3) 显示, 中印贸易在第2类、第8类、第11类、第12类上处于产业内互补状态, 具有产业内互补关系的双边贸易额为26. 8亿美元, 仅仅占2008年双边贸易额(518亿美元) 的5. 2%.说明中印总体产业内贸易互补性不强. 中国在第9类、第10类、第16类、第17类产品竞争力很强, 在农产
品方面竞争力较差, 即印度在农产品方面具有较强优势, 中印在第1类、第9类、第10类、第16类、第17类上处于产业间贸易互补状态. 处于产业间互补状态产品贸易额为161. 4亿美元, 占贸易总额31. 2%.
表3 2008年中国、印度主要行业贸易特化系数
产品类别第1类
第2类第3类第4类第5类第6类
TSC i -0. 850. 01-0. 61-0. 71-0. 550. 57
进出口额/百万美元
103. 5174. 387. 4281. 47988. 86023. 3
产品类别第7类第8类第9类第10类第11类第12类
TSC i 0. 560. 240. 950. 980. 190. 10
进出口额/百万美元
1034. 857. 248. 2301. 92242. 6219. 5
产品类别第13类第14类第15类第16类第17类第18类
TSC i 0. 730. 880. 560. 950. 930. 76
进出口额/百万美元
667. 1408. 24051. 514861. 2821. 8417. 8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中印经济发展中仍存在着巨大的产业间贸易互补性, 这种互补性也通过双边贸易体现出来. 本文通过显性比较优势理论、边际产业内贸易理论实证分析得出中印两国存在明显的产业间贸易互补性, 且产业间贸易互补性有增强趋势. 但贸易特化系数分析显示中印产业内贸易互补性不强,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中印贸易主要由产业间贸易推动. 虽然国内学术界关于贸易互补性界定存在分歧, 但都有一个共识:两国贸易互补必然反映为两国双边贸易不断增长. 按照这一判定标准, 中印双边贸易不断增长的事实就已经表明中国与印度之间存在越来越紧密的互补关系.
第1期王 进:中印贸易互补性实证分析
59
中印两国产业结构差异明显导致双边贸易不平衡, 激发贸易摩擦, 阻碍了两国自由贸易的发展. 通过本
文的分析, 推动中印贸易发展更多是基于双边比较优势的产业间贸易, 中国总体处于优势地位, 导致中印贸易不平衡. 贸易不平衡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贸易摩擦.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 自2008年10月到2009年2月, 印度对中国产品发起了17项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涉及工业盐、钢铁、汽车零部件、煤炭产品、瓷器、纺织品和橡胶制品等. 因此中印贸易的大规模发展完全依靠传统比较优势的贸易形式是不可持续的, 要加强中印贸易合作, 大力发展产业内贸易.
需要指出的是, 实证分析得出的各种测度指数值及其变动趋势实质上是中印所处国际分工地位及两国间在跨国公司作用下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表现, 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 .
针对以上结论, 提出以下建议:第一, 加强双方经贸合作, . 和投资规模. 因为这将形成一个拥有24, 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 解决繁琐的商品进出手续等问题, 从而扩大双方贸易额第二, . 量的贸易壁垒, , 削弱了中国具有竞争优势产品的出口. 中印贸易规模增长迅速, , 为了避免大量的贸易壁垒, 发挥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作用, 中国应鼓励具有实力, 信誉好的企业去印度投资建厂, 通过在当地投资, 共同建厂, 这样既可以减少贸易摩擦又可实现优势互补, 扩大国际市场.
第三, 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 积极拓展基于规模经济优势的产业内贸易. 单纯地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大规模发展两国贸易, 必然引起两国贸易摩擦. 因此在依托本国拥有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 结合科技和先进的管理等手段, 进行产品的升级,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在保持比较优势的同时, 利用规模经济开展产业内贸易. 对于矿产品、皮毛制品、纺织品、鞋帽及配饰, 产业内贸易已经形成且有逐步加强的趋势, 所以, 对于这几类产品, 两国应着重加强产业内的分工协作, 在产品质量、档次、用途等方面, 结合本国其他资源如土地、劳动力等, 展开合理分工, 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 创造规模经济效益. 另外, 由于双方协作分工, 产业间的恶性竞争会相应减弱, 这对于目前两国吸引FDI 方面的矛盾也会有所缓解. 参考文献:
[1]关志雄. 从美国市场看“中国制造的实力”———以信息技术产品为中心[J].国际经济评论,2002(4) :5-12. [2]于津平. 中国与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间的比较优势与贸易互补性[J].世界经济,2003(5) :33-40. [3]陈建军, 肖晨明. 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贸易互补性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4(8) :22-28.
[4]Wadud ,M okhtarul I K M. An international com paris on of dynamic advantage in textiles and clothing trade :Estimates and im plications[J/O L ].http ://w w w. econs. ecel. uwa. edu. au/economics/ecom 2con f/wadud. pd f.
[5]王永利. 从竞争性和互补性看中印两国服装纺织品的贸易发展前景[J].世界经济研究,2004(8) :59-63. [6]谭晶荣. 中印两国商品贸易研究[J].南亚季刊研究,2004(3) :6-12.
[7]朱前. 中国与印度工业制品比较优势以及贸易互补性分析[J].国际商务研究,2005(3) :30-34. [8]张敏秋. 中印关系研究:1947-2003[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叶德利. 中国和印度贸易发展潜力和贸易政策修正探析[J].国际经贸初探,2005(5) :32-35. [10]徐菲.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印经贸合作的前景分析[J].南亚研究季刊,2005(2) :118-122.
[11]Wu Y anrui ,Z h ou Z hangyue. Changing bilateral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J].Jounalof Asian Econ omics ,2006,17(3) :509-518. [12]Balassa ,Bela. T rade Liberalization and Revealed C om parative Advantage[M].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 ocietal S tudies , 1965.
[13]Brulhart. Marginal Intra 2Industry T rade :Measurementand Relevance for the Pattern of Industrial Adjustment [M].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 ,1994.
[14]王娟. 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性研究[J].国际经济,2008(9) :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