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摘要]本文研究首先对电子货币与货币政策的基本理论进程介绍,明确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的理论基础;其次,从货币政策的目标及有效性角度,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目标实现及政策效果的正面和反面影响;再次,从适度促进电子货币发展和改进货币政策内容有效性角度,制定促进电子货币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改善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电子货币;货币政策;影响
引言
电子货币在计算机技术等不断发展普及的背景下得到迅速发展,随着我国银行业对电子货币的推行,电子货币作为独立货币形式对于传统流通货币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虽然目前我国电子货币发行量并没有对货币政策产生实质影响,但是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及相关理论的角度而言,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不容忽视。在此情况下,我国应该在电子货币尚未大规模发展的情况下,就对货币政策会受到电子货币发行量的影响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并制定规范电子货币发展的相关机制,才能够促使我国货币政策在未来电子货币发展中继续保持有效性等。
一、 理论概述
电子货币是一种新的货币形式,电子货币的产生会对货币政策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对其进行正确认识,才能够真正的在电子货币不断扩大的发展中促进货币政策有效性改进。
(一) 电子货币的概念
电子货币也就是借助电子设备终端在公开的网络上执行货币的支付、储蓄及预付功能等,形成的依托电子设备终端存在的一种货币形式。根据我国《电子货币发行与清算办法》,电子货币已经扩展到网络时代的电子货币。随着我国网络软硬件设备的普及,以及居民支付理念的转变,电子货币的规模在我国逐步扩大,并成为对我国实体货币流通量等产生一定影响的货币类型,其对于货币政策的影响也必须引起重视。
(二) 货币政策的概念、目标及效益
1.概念
货币政策是央行根据经济形势制定的促进经济稳定运行的系列经济政策,以货币供给及利率调控为
主要措施。其主要的经济目标包括维护经济稳定、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就业等。其主要手段包括直接或间接公开市场操作及设定最低准备金率等,影响市场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社会总供求关系,传导其经济影响。
2.目标
(1)操作目标
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同货币政策的工具密切相关,主要是与其效果直接相关的变量,包括基础货币、准备金及其他变量,目前我国主要以准备金及基本货币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
(2)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基于货币政策工具及其目标实现之间的变量指标。主要包括央行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利率及汇率政策等;央行实现最终货币目标的中间过程中有效测定货币政策工作的效果及保持或调整政策的相关指导活动;是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分析与确定的过度阶段,便于央行及时了解政策环境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具备可测、可控、相关性及抗干扰性,能够帮助央行更好的分析市场环境不断调整和优化货币政策,促使其实现更好的货币政策效果。在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主要是货币供应量。
(3)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也就是货币政策的制定核心目标,在我国特殊的经济金融背景下,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稳定物价、促进就业和促进金价发展。更确切的说,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这里所说的币值稳定,实际上就包括抑制通货膨胀控制通货紧缩等存在币值波动的情形,并促进就业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等。
3.货币政策效应
(1)传导机制理论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影响操作目标,进而影响中介目标达到对最终目标的实现机制。货币传导机制理论以利率或货币供应量为两个不同的中介指标产生理论上的一定分歧。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供应量是中介目标,通过改变利率影响投资而促进总收入变动,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货币学派认为利率作为货币中介的作用不大,货币政策的传导由货币供应量决定。本文研究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认为利率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通过影响社会供求关系调整经济运行。
(2)调节经济的理论
根据新凯恩斯主义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相关理论,货币政策对经济体系自身的影响是不完全的,尤其是在价格调整上存在名义粘性,相对缓慢或存在一定时滞。但是任务货币政策通过变动货币供应量而调控经济的手段是持续性和实质性的,对实体经济有着一定的影响,这是这一影响效果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性。
(三)货币政策效应模型
电子货币作为一种货币流通模式,其产生及发展,会对市场上的实际货币流通数量产生影响,对市场上M0、M1及M2三种制定货币政策内容及衡量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三个指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电子货币会对货币政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新凯恩斯主义将货币政策有效性以IS-LM模型进行描述,该模型认为,货币政策对经济体系自身的影响是不完全的,尤其是在价格调整上存在名义粘性,相对缓慢或存在一定时滞。但是任务货币政策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摘要]本文研究首先对电子货币与货币政策的基本理论进程介绍,明确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的理论基础;其次,从货币政策的目标及有效性角度,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目标实现及政策效果的正面和反面影响;再次,从适度促进电子货币发展和改进货币政策内容有效性角度,制定促进电子货币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改善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电子货币;货币政策;影响
引言
电子货币在计算机技术等不断发展普及的背景下得到迅速发展,随着我国银行业对电子货币的推行,电子货币作为独立货币形式对于传统流通货币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虽然目前我国电子货币发行量并没有对货币政策产生实质影响,但是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及相关理论的角度而言,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不容忽视。在此情况下,我国应该在电子货币尚未大规模发展的情况下,就对货币政策会受到电子货币发行量的影响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并制定规范电子货币发展的相关机制,才能够促使我国货币政策在未来电子货币发展中继续保持有效性等。
一、 理论概述
电子货币是一种新的货币形式,电子货币的产生会对货币政策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对其进行正确认识,才能够真正的在电子货币不断扩大的发展中促进货币政策有效性改进。
(一) 电子货币的概念
电子货币也就是借助电子设备终端在公开的网络上执行货币的支付、储蓄及预付功能等,形成的依托电子设备终端存在的一种货币形式。根据我国《电子货币发行与清算办法》,电子货币已经扩展到网络时代的电子货币。随着我国网络软硬件设备的普及,以及居民支付理念的转变,电子货币的规模在我国逐步扩大,并成为对我国实体货币流通量等产生一定影响的货币类型,其对于货币政策的影响也必须引起重视。
(二) 货币政策的概念、目标及效益
1.概念
货币政策是央行根据经济形势制定的促进经济稳定运行的系列经济政策,以货币供给及利率调控为
主要措施。其主要的经济目标包括维护经济稳定、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就业等。其主要手段包括直接或间接公开市场操作及设定最低准备金率等,影响市场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社会总供求关系,传导其经济影响。
2.目标
(1)操作目标
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同货币政策的工具密切相关,主要是与其效果直接相关的变量,包括基础货币、准备金及其他变量,目前我国主要以准备金及基本货币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
(2)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基于货币政策工具及其目标实现之间的变量指标。主要包括央行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利率及汇率政策等;央行实现最终货币目标的中间过程中有效测定货币政策工作的效果及保持或调整政策的相关指导活动;是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分析与确定的过度阶段,便于央行及时了解政策环境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具备可测、可控、相关性及抗干扰性,能够帮助央行更好的分析市场环境不断调整和优化货币政策,促使其实现更好的货币政策效果。在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主要是货币供应量。
(3)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也就是货币政策的制定核心目标,在我国特殊的经济金融背景下,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稳定物价、促进就业和促进金价发展。更确切的说,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这里所说的币值稳定,实际上就包括抑制通货膨胀控制通货紧缩等存在币值波动的情形,并促进就业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等。
3.货币政策效应
(1)传导机制理论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影响操作目标,进而影响中介目标达到对最终目标的实现机制。货币传导机制理论以利率或货币供应量为两个不同的中介指标产生理论上的一定分歧。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供应量是中介目标,通过改变利率影响投资而促进总收入变动,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货币学派认为利率作为货币中介的作用不大,货币政策的传导由货币供应量决定。本文研究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认为利率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通过影响社会供求关系调整经济运行。
(2)调节经济的理论
根据新凯恩斯主义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相关理论,货币政策对经济体系自身的影响是不完全的,尤其是在价格调整上存在名义粘性,相对缓慢或存在一定时滞。但是任务货币政策通过变动货币供应量而调控经济的手段是持续性和实质性的,对实体经济有着一定的影响,这是这一影响效果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性。
(三)货币政策效应模型
电子货币作为一种货币流通模式,其产生及发展,会对市场上的实际货币流通数量产生影响,对市场上M0、M1及M2三种制定货币政策内容及衡量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三个指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电子货币会对货币政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新凯恩斯主义将货币政策有效性以IS-LM模型进行描述,该模型认为,货币政策对经济体系自身的影响是不完全的,尤其是在价格调整上存在名义粘性,相对缓慢或存在一定时滞。但是任务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