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作品创作背景
2、理解作品思想内容以及辛词的风格
能力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人情感,并达到背诵目的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对现实的无奈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重点:知识目标2
教学难点:能力目标2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1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是词的故乡。唐诗和宋词是中国文化的标签。唐诗因为有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而博大精深,宋词因为有了苏轼、陆游、李清照而流光溢彩。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也为中国古代文学添上了精彩的一笔。今天,让我们来学习辛弃疾的代表作《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二、 作家作品5
1、辛弃疾,祖籍山东济南,出生时,中原已被金兵占领,他21岁就在家乡组织义勇军抗金,不久率部南归。他一生力主抗金,不仅具有爱国热忱,而且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却屡遭朝廷当权者排挤与打击。所以,他的词多抒写杀敌报国的豪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
2、 解题
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公元1188年,辛弃疾因力主抗金,遭到朝廷当权者的排挤,被罢官闲居江西上饶已,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陈亮专门前去拜访。两人在鹅湖相会,纵论抗金大事,一时被传为佳话。这首词就作于两人分别之后。
三、 朗读正音5(板书正音)
1、正音
2、朗读
欣赏配乐朗诵
分小组朗读,大家点评,集体齐读
四、 整体感知,诗词释义
1、小组合作探究,结合书下注释,翻译理解词的内容,疑惑之处与同伴讨论,大家都不明白,请教老师。5
2、每个小组负责翻译一句,教师启发、纠正、点拨、提问。10
3、归纳上下片内容
五、 鉴赏品析,难点探究10 1、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个字?
“诗眼”指的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壮)
中国古典诗词非常讲究“炼字”,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2、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有哪些字或词最能表现“壮”的特点?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豪迈的军旅生活(与将士们分食烤牛肉,翻奏战歌)假如把“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改为“弹”你觉得如何?(弹琴,显得很优雅,缺乏战场上的那种气氛“翻”可以是各种乐器一起演奏,而用弹就是一种乐器在演奏,就缺少一种豪迈雄壮的气势)。“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快”和“惊”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飞奔的战马,“惊”既写出万箭齐发惊雷般的响声,也写出令敌人胆战心惊的气势)。“了却”写出词人收复失地,平定天下的豪情壮志。“可怜”写出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壮)。
3、词人为我们描写了一个昂扬壮阔的梦境——可,他的这个梦实现了吗?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提示:入梦前的动作,梦醒后的感慨,“醉”“梦回”“可怜白发生”)本词的文眼“壮”,仅仅是雄壮吗?
(不是,最后一句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这里的“壮”还有为“悲壮”的含义。
作者化“雄壮”为“悲壮”,由理想回到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者有抗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却只能在沉醉后的梦里驰骋沙场,心中有壮志未酬的悲情。
“壮词”意即激昂奋发的壮行言辞,有壮怀激烈之意。词中描绘的军营生活以及激昂奋进的战斗生活就是具体的体现。而末尾两句更为突出,它把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把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与个人杀敌立功的心愿统一在一起,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作者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
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
4、归纳主题:
这首词是词人的代表作之一,既是为鼓舞爱国壮士、好友陈亮而作,但更是自己心志的流露。词人回忆了早年军旅生活,描绘了一幅爱国将士驰骋沙场,雄伟壮阔的战斗场面,表达出驱逐敌寇,收复失地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也流露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六、 迁移拓展,复习鉴赏古诗10
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辛弃疾的这首壮怀激烈的词作,同时也了解了一点鉴赏诗词的方法,即抓住“诗眼”和“妙字”领会诗人情感。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以前学过的诗词,其中的关键词与诗歌内容是如何紧密联系的。小组合作探究 鉴赏《归园田居》《渡荆门送别》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只能鉴赏这两首诗,将以前学过的古诗词用这种鉴赏方法复习一下。
七、 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破阵子》,复习八上古诗,找出“诗眼”“妙字”,并进行赏析写在作业本上。
八、 背诵比赛
九、 教学反思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带月荷锄归”写出了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的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暗示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铺垫。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点明主旨: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渡荆门送别》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
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无限留恋,依依难舍。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首尾行结,浑然一体。“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作品创作背景
2、理解作品思想内容以及辛词的风格
能力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人情感,并达到背诵目的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对现实的无奈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重点:知识目标2
教学难点:能力目标2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1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是词的故乡。唐诗和宋词是中国文化的标签。唐诗因为有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而博大精深,宋词因为有了苏轼、陆游、李清照而流光溢彩。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也为中国古代文学添上了精彩的一笔。今天,让我们来学习辛弃疾的代表作《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二、 作家作品5
1、辛弃疾,祖籍山东济南,出生时,中原已被金兵占领,他21岁就在家乡组织义勇军抗金,不久率部南归。他一生力主抗金,不仅具有爱国热忱,而且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却屡遭朝廷当权者排挤与打击。所以,他的词多抒写杀敌报国的豪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
2、 解题
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公元1188年,辛弃疾因力主抗金,遭到朝廷当权者的排挤,被罢官闲居江西上饶已,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陈亮专门前去拜访。两人在鹅湖相会,纵论抗金大事,一时被传为佳话。这首词就作于两人分别之后。
三、 朗读正音5(板书正音)
1、正音
2、朗读
欣赏配乐朗诵
分小组朗读,大家点评,集体齐读
四、 整体感知,诗词释义
1、小组合作探究,结合书下注释,翻译理解词的内容,疑惑之处与同伴讨论,大家都不明白,请教老师。5
2、每个小组负责翻译一句,教师启发、纠正、点拨、提问。10
3、归纳上下片内容
五、 鉴赏品析,难点探究10 1、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个字?
“诗眼”指的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壮)
中国古典诗词非常讲究“炼字”,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2、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有哪些字或词最能表现“壮”的特点?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豪迈的军旅生活(与将士们分食烤牛肉,翻奏战歌)假如把“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改为“弹”你觉得如何?(弹琴,显得很优雅,缺乏战场上的那种气氛“翻”可以是各种乐器一起演奏,而用弹就是一种乐器在演奏,就缺少一种豪迈雄壮的气势)。“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快”和“惊”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飞奔的战马,“惊”既写出万箭齐发惊雷般的响声,也写出令敌人胆战心惊的气势)。“了却”写出词人收复失地,平定天下的豪情壮志。“可怜”写出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壮)。
3、词人为我们描写了一个昂扬壮阔的梦境——可,他的这个梦实现了吗?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提示:入梦前的动作,梦醒后的感慨,“醉”“梦回”“可怜白发生”)本词的文眼“壮”,仅仅是雄壮吗?
(不是,最后一句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这里的“壮”还有为“悲壮”的含义。
作者化“雄壮”为“悲壮”,由理想回到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者有抗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却只能在沉醉后的梦里驰骋沙场,心中有壮志未酬的悲情。
“壮词”意即激昂奋发的壮行言辞,有壮怀激烈之意。词中描绘的军营生活以及激昂奋进的战斗生活就是具体的体现。而末尾两句更为突出,它把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把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与个人杀敌立功的心愿统一在一起,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作者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
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
4、归纳主题:
这首词是词人的代表作之一,既是为鼓舞爱国壮士、好友陈亮而作,但更是自己心志的流露。词人回忆了早年军旅生活,描绘了一幅爱国将士驰骋沙场,雄伟壮阔的战斗场面,表达出驱逐敌寇,收复失地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也流露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六、 迁移拓展,复习鉴赏古诗10
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辛弃疾的这首壮怀激烈的词作,同时也了解了一点鉴赏诗词的方法,即抓住“诗眼”和“妙字”领会诗人情感。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以前学过的诗词,其中的关键词与诗歌内容是如何紧密联系的。小组合作探究 鉴赏《归园田居》《渡荆门送别》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只能鉴赏这两首诗,将以前学过的古诗词用这种鉴赏方法复习一下。
七、 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破阵子》,复习八上古诗,找出“诗眼”“妙字”,并进行赏析写在作业本上。
八、 背诵比赛
九、 教学反思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带月荷锄归”写出了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的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暗示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铺垫。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点明主旨: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渡荆门送别》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
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无限留恋,依依难舍。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首尾行结,浑然一体。“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