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以长江为例分析
得胜中学 张永利
【教材分析】
本节课标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本节以河谷和冲积平原为例,重点解释了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发育过程。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该部分还以聚落为例,再次解释了地貌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它外力对地貌影响的学习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洪积扇、冲积、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3、用讲解、观察、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2. 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探究法、观察对比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图片导入,展示2005年新版十元人民币背面图案——长江瞿塘峡的夔门。其实夔门只是长江的惊鸿一瞥,同学们如果有机会游览长江,自长江上流顺流而下我们还会看到气势雄浑的虎跳峡、恬静幽深的V 型谷、蜿蜒多姿的河湾、汊流繁多的河口三角洲(边讲解边播放图片),这些都是河流作用形成的地貌,
河流地貌按成因分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本节课我们以长江为例,探讨长江沿线的河流地貌景观。
【板书】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介绍】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板书】河流地貌: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一、 河流侵蚀地貌
[思考]瀑布受到的侵蚀作用有哪些? (PPT 展示长江万州大瀑布)
瀑布——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之一
下蚀:瀑布逐渐形成
溯源侵蚀:使瀑布跌水不断向上游后退
侧蚀:使瀑布展宽
【教师总结】实际上河流的形成过程正是由于以上的侵蚀作用而形成。到底是如何经过一步步的形成河流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下一个问题。
(二)河谷发育的过程
【阅读课文并思考】1、河流发育的各个时期,河流侵蚀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2、河谷横断面呈什么形状?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河谷的发育过程
1、初期:降水或冰雪融水在地表汇入沟谷,随着下蚀和溯源侵蚀,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此时河床为“V”字型(a )
[注意]河谷与沟谷的区别 :河谷有稳定的水源补给,河谷是从沟谷发育而来的
【播放幻灯片】实例1:
图片:长江上游虎跳峡的形成
【思考】虎跳峡的成因是什么?
虎跳峡的横剖面呈什么形状?
(回答略)
【承转】流水的下切侵蚀能不能一直发展?
2、中期:
“V”字型河谷形成后,下蚀减弱,侧蚀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河谷出现连续的河弯(更弯曲、更宽)。(b )
【设问】为什么河流会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呢?
【点拨】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拓展探究】
A 、B 两点哪个地方更适合建货运码头?
【播放幻灯片】实例2:
图片:长江中游荆江段的形成
【思考】荆江段“九曲回肠”的成因是什么?
此河段河流的横剖面呈什么形状?
(回答略)
3、成熟期:
河谷不断展宽,并开始堆积泥沙,即进入了河谷发育的成熟期,河床呈“U”字型(c )
【播放幻灯片】
观察:河谷的剖面出现什么样的变化?
由“V”型谷变成“U”型谷
【教师讲解】河湾不断地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展宽,
并在河谷内堆积了大量泥沙。这时,河谷发育进入成熟
期。从图中可以看出成熟期的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槽
形。
这样一条成熟的河流最终形成。
【活动】课本78页 ,张家界风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承转】河流携带的被侵蚀的物质能不能一直带着呢?不会!当河流将这些物质沉积下来的时候,就会形成沉积地貌。
【引导读书】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板书】二、河流的堆积地貌
【播放幻灯片】冲积平原一般是由洪积一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
【板书】冲积平原的组成
1、洪积——冲积平原
【阅读课文】
图中A 所代表的就是洪积一冲积平原。它一般是由于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
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内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可
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最终形成洪积一冲积平原。
【承转】到了河流的中下游,又会形成怎样的地貌?
【阅读课文】图中B 所代表的就是河漫滩平原。它一般是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板书】河漫滩平原
【归纳】河漫滩平原形成的原因:
河流的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堆积体的面积不断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
河流改道或者继续向下侵蚀
【承转】在河流的入海口处,又会形成什么样的沉积地貌呢?
【阅读课文】
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资料展示上海长江入海口三角洲图片
【板书】三角洲平原
归纳:
⎧河流携带泥沙⎪ 三角洲形成的条件:⎨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
⎪海水的顶托作用⎩
【阅读】黄河三角洲的发育
黄河是一条多沙的河流,中上游每年输出泥沙16亿吨,
经河口入海的约有12亿吨。而黄河在利津入海口的潮流作用
很弱,河口潮流的落差通常只有0.8—1.0米。由于潮流弱、
搬运能力差,黄河入海的泥沙约有40%在河口附近淤积,河口
两侧的堆积体以每年2~3千米的速度向海洋延伸,黄河三角
洲也以很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
讨论:
1、黄河三角洲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中上游携带大量泥沙;入海口潮流作用很弱;河口潮流的
落差小
2、中游水土流失对黄河三角洲有什么作用?
有利于增加黄河三角洲的面积
3、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对黄河三角洲会带来什么影响?
会减缓黄河三角洲的增长速度;甚至会导致三角洲萎缩。
知识链接:影响三角洲的消长的因素(列表归纳详见PPT )
【课后练习】
1、下列侵蚀类型与作用对应正确的是:(A )
A.溯源侵蚀:是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B.下蚀:是河谷不断向下游方向伸长
C.侧蚀:是谷地后退、谷坡展宽,河流横向发展
D.下蚀:使河床加宽,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2、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形不包括:(D )
A 、溶洞 B 、峡谷 C 、喀斯特地貌 D、冲积扇
3、河流的溯源侵蚀、下蚀、侧蚀对河谷的影响依次是(A )
A、伸长、加深、展宽
C、伸长、展宽、加深 B 、展宽、加深、伸长 D 、展宽、伸长、加深
【课堂小结】河流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力是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在河流上游主要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作用为主,在中下游以侧蚀作用为主,河谷地貌由“V ”型变成“U ”型。河流搬运的物质在堆积作用下形成不同的堆积地貌,在出山口形成洪(冲)积扇,在中下游发育成河漫滩平原,在入海口形成河口三角洲。
河流侵蚀地貌“V ”型 —→“ U”型 洪积—冲积平原
河流堆积地貌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
【结束语】今天这节课我们身临其境般的领略了长江沿岸的河流地貌景观,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河流地貌的发育和河流地貌的特征。而大自然是千姿百态的,影响地貌的外力除了河流还有风、冰川等,请同学们课后多观察和记录其他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以此更加了解和热爱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谢谢大家!下课!
《4.3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以长江为例分析
得胜中学 张永利
【教材分析】
本节课标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本节以河谷和冲积平原为例,重点解释了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发育过程。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该部分还以聚落为例,再次解释了地貌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它外力对地貌影响的学习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洪积扇、冲积、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3、用讲解、观察、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2. 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探究法、观察对比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图片导入,展示2005年新版十元人民币背面图案——长江瞿塘峡的夔门。其实夔门只是长江的惊鸿一瞥,同学们如果有机会游览长江,自长江上流顺流而下我们还会看到气势雄浑的虎跳峡、恬静幽深的V 型谷、蜿蜒多姿的河湾、汊流繁多的河口三角洲(边讲解边播放图片),这些都是河流作用形成的地貌,
河流地貌按成因分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本节课我们以长江为例,探讨长江沿线的河流地貌景观。
【板书】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介绍】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板书】河流地貌: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一、 河流侵蚀地貌
[思考]瀑布受到的侵蚀作用有哪些? (PPT 展示长江万州大瀑布)
瀑布——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之一
下蚀:瀑布逐渐形成
溯源侵蚀:使瀑布跌水不断向上游后退
侧蚀:使瀑布展宽
【教师总结】实际上河流的形成过程正是由于以上的侵蚀作用而形成。到底是如何经过一步步的形成河流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下一个问题。
(二)河谷发育的过程
【阅读课文并思考】1、河流发育的各个时期,河流侵蚀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2、河谷横断面呈什么形状?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河谷的发育过程
1、初期:降水或冰雪融水在地表汇入沟谷,随着下蚀和溯源侵蚀,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此时河床为“V”字型(a )
[注意]河谷与沟谷的区别 :河谷有稳定的水源补给,河谷是从沟谷发育而来的
【播放幻灯片】实例1:
图片:长江上游虎跳峡的形成
【思考】虎跳峡的成因是什么?
虎跳峡的横剖面呈什么形状?
(回答略)
【承转】流水的下切侵蚀能不能一直发展?
2、中期:
“V”字型河谷形成后,下蚀减弱,侧蚀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河谷出现连续的河弯(更弯曲、更宽)。(b )
【设问】为什么河流会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呢?
【点拨】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拓展探究】
A 、B 两点哪个地方更适合建货运码头?
【播放幻灯片】实例2:
图片:长江中游荆江段的形成
【思考】荆江段“九曲回肠”的成因是什么?
此河段河流的横剖面呈什么形状?
(回答略)
3、成熟期:
河谷不断展宽,并开始堆积泥沙,即进入了河谷发育的成熟期,河床呈“U”字型(c )
【播放幻灯片】
观察:河谷的剖面出现什么样的变化?
由“V”型谷变成“U”型谷
【教师讲解】河湾不断地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展宽,
并在河谷内堆积了大量泥沙。这时,河谷发育进入成熟
期。从图中可以看出成熟期的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槽
形。
这样一条成熟的河流最终形成。
【活动】课本78页 ,张家界风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承转】河流携带的被侵蚀的物质能不能一直带着呢?不会!当河流将这些物质沉积下来的时候,就会形成沉积地貌。
【引导读书】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板书】二、河流的堆积地貌
【播放幻灯片】冲积平原一般是由洪积一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
【板书】冲积平原的组成
1、洪积——冲积平原
【阅读课文】
图中A 所代表的就是洪积一冲积平原。它一般是由于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
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内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可
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最终形成洪积一冲积平原。
【承转】到了河流的中下游,又会形成怎样的地貌?
【阅读课文】图中B 所代表的就是河漫滩平原。它一般是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板书】河漫滩平原
【归纳】河漫滩平原形成的原因:
河流的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堆积体的面积不断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
河流改道或者继续向下侵蚀
【承转】在河流的入海口处,又会形成什么样的沉积地貌呢?
【阅读课文】
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资料展示上海长江入海口三角洲图片
【板书】三角洲平原
归纳:
⎧河流携带泥沙⎪ 三角洲形成的条件:⎨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
⎪海水的顶托作用⎩
【阅读】黄河三角洲的发育
黄河是一条多沙的河流,中上游每年输出泥沙16亿吨,
经河口入海的约有12亿吨。而黄河在利津入海口的潮流作用
很弱,河口潮流的落差通常只有0.8—1.0米。由于潮流弱、
搬运能力差,黄河入海的泥沙约有40%在河口附近淤积,河口
两侧的堆积体以每年2~3千米的速度向海洋延伸,黄河三角
洲也以很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
讨论:
1、黄河三角洲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中上游携带大量泥沙;入海口潮流作用很弱;河口潮流的
落差小
2、中游水土流失对黄河三角洲有什么作用?
有利于增加黄河三角洲的面积
3、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对黄河三角洲会带来什么影响?
会减缓黄河三角洲的增长速度;甚至会导致三角洲萎缩。
知识链接:影响三角洲的消长的因素(列表归纳详见PPT )
【课后练习】
1、下列侵蚀类型与作用对应正确的是:(A )
A.溯源侵蚀:是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B.下蚀:是河谷不断向下游方向伸长
C.侧蚀:是谷地后退、谷坡展宽,河流横向发展
D.下蚀:使河床加宽,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2、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形不包括:(D )
A 、溶洞 B 、峡谷 C 、喀斯特地貌 D、冲积扇
3、河流的溯源侵蚀、下蚀、侧蚀对河谷的影响依次是(A )
A、伸长、加深、展宽
C、伸长、展宽、加深 B 、展宽、加深、伸长 D 、展宽、伸长、加深
【课堂小结】河流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力是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在河流上游主要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作用为主,在中下游以侧蚀作用为主,河谷地貌由“V ”型变成“U ”型。河流搬运的物质在堆积作用下形成不同的堆积地貌,在出山口形成洪(冲)积扇,在中下游发育成河漫滩平原,在入海口形成河口三角洲。
河流侵蚀地貌“V ”型 —→“ U”型 洪积—冲积平原
河流堆积地貌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
【结束语】今天这节课我们身临其境般的领略了长江沿岸的河流地貌景观,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河流地貌的发育和河流地貌的特征。而大自然是千姿百态的,影响地貌的外力除了河流还有风、冰川等,请同学们课后多观察和记录其他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以此更加了解和热爱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谢谢大家!下课!